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帝文化與具茨山文化圈新鄭為黃帝故里“軒轅丘”與“有熊之墟”之所在。《世本》云:“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又,《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集解》:“皇甫謐曰: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名,又以為號。”《帝王世紀》:“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因此,新鄭作為黃帝故里,有充足的文獻依據。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鄭西南部因外應力作用與流水侵蝕而形成了峰谷相間的低山區,屬嵩山山脈東段,“主要位于鞏縣、滎陽和密縣境內……山勢比較低緩,海拔400—900米,大部分相對高度500—600米,屬深低山類型”①。在新鄭、新密、禹州三縣(市)交界處,屬于嵩山余脈的具茨山,又稱大隗山,為這一組山系的代表性山脈,其主峰風后嶺(今稱始祖山),海拔高度則達793米。與之相延綿者,還有石棲山、大鴻山、講武山、崆峒山、火門山、破荊山、柏崖山、薈萃山、雞山、香山、密岵山等,這些山峰,均位于長葛、禹州、新鄭、新密、登封等縣(市)相互連接之處,形成了連綿不斷的小型山峰,黃帝文化的傳說遺跡相伴其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以黃帝文化為主題的“具茨山文化圈”。一、黃帝與具茨山(大隗山)1.文獻所證黃帝在具茨山的活動早期文獻有關于“具茨”與“大隗”的記載。如《莊子?徐無鬼》云:“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后車,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涂。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黃帝曰:'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游于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在這段文獻中,將“具茨之山”以山名列,而將“大隗”作為人名,黃帝登具茨的目的是為了見“大隗”。《抱樸子?地真》則云:黃帝“北到洪堤,上具茨見大槐君黃蓋童子,受《神芝圖》,還陟王室,得神丹金訣記”。這里具茨為山,而“大隗”寫成“大槐”,大槐(隗)似為國族名,“大槐(隗)之君”為“黃蓋童子”。黃帝在具茨之行的最大收獲,是得到了“《神芝圖》”與“神丹金訣記”。關于“具茨”與“大隗”的關系,《水經注?潩水》云:“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即是山也。”這里明確將“大隗(騩)”與“具茨”等同,即是人名,也是一個山名。《山海經》有專門的“大騩山”的記載。如《中山經》有:“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又,“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這段文獻前后所述及的浮戲山、少室山、太室山等均在今新密附近,反映大騩(隗)山的方位,與具茨山是吻合的。《山海經》“中次一十一山經”亦載:“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元和郡縣圖志》第五云:“大隗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謂之大隗山,潩水源出于此。”《路史》又載:“大隗氏見于南密記謂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黃帝訪泰隗于具茨。”因此,具茨山之所以稱之為“大隗山”,就是因為這里曾是黃帝時期重要氏族“大隗氏”之居地,大隗君為黃蓋童子,黃帝登具茨見大隗的最大收獲是得到了“《神芝圖》”。2.方志所見具茨山之黃帝遺存新鄭,古今同名,今為縣級市。清順治本《新鄭縣志》卷一《古跡》云:“避暑洞:在大隗山畔,世傳黃帝避暑于此。御花園:在大隗山畔,相傳黃帝種花處,未詳,今石垣略存。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在清康熙本《新鄭縣志》卷三,亦有與以上方志較為類似的記載。如,“避暑洞:在大隗山畔,世傳黃帝避暑于此,其上有舊祠,今廢,古志。御花園:在大隗山畔,相傳黃帝種花處,今石垣略存”。在兩志中,均有自然山下有飲馬泉,傳為黃帝飲馬于此的相同記載。清乾隆本《新鄭縣志》,也載有黃帝飲馬泉、黃帝御花園與黃帝避暑洞。而在該志卷十一《祀祠志》中,有“軒轅廟”:“《舊志》在縣西大隗山巔。南崖宮:在縣西面大隗山,祀黃帝、岐伯、雷公。古禪寺:在縣西大隗山南麓,又山椒至巔有廟三,祀袞冕者于中。廟祝以為中岳之神。疑本黃帝祠。”因此,在新鄭的方志中有較多關于大隗山有黃帝遺跡的記載。新密,古稱密縣,今為新密市。清嘉慶本《密縣志》卷六《山水志》中,記載有具茨山:“《莊子?徐無鬼篇》:黃帝見大隗于具茨之山。《太平寰宇記》: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即是山也。潩水源出此。《路史》、《循蜚志》:大隗氏出于河南密大隗山。”又,“《通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潩水出其阿,流為陂,俗謂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軒轅避暑洞,巔有風谷。”該志中還記有“風后頂”:“《新鄭舊志》:具茨山與密縣連界,其最高為風后頂,在新鄭境內。”又,“軒轅門”:“云巖為黃帝講武處,后世建門立石,以志其跡。二石具系橫書,于土中掘得之,今尚存。”禹州,古稱禹縣,今為禹州市。民國本《禹縣志》卷三為《山志》,亦載“具茨山”:“軒轅屆其腹,有黃帝避暑洞。其山東北壁立,千仞若削成,西南有山圍之,稍陂陀不覺其峻也……按以上諸山,其陰屬密,自尖山而東,其陽則屬新鄭。陳嘉桓《游風后頂記》:余居北負具茨山,東西橫垣,其最高峰曰風后頂……北壁懸崖,為軒轅避暑洞,其西山腰峰回處,為南崖宮,祀黃帝、岐伯、雷公,世傳黃帝登是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其在是歟。”以上三縣(市)的地方志所載,具茨山與風后頂,在歸屬上,均無大的爭議,即在三縣交界處,對所存黃帝遺跡,所記亦基本相同。在《古今圖書集成》所載《廣輿匯編?山川典》中,亦有“具茨山”專條:“具茨山在開封府新鄭縣。黃帝登具茨,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即此,上有軒轅避暑洞。按,《河南通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鄭縣西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山海經》謂之大騩山。又《水經注》:黃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即是山也。潠水出其阿而流為陂,俗謂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軒轅避暑洞,又其巔有風后岒,下有白龍湫,每旱禱雨輒應。按《開封府志?山川》,具茨山,語同《通志》。”因此,方志中關于具茨山之有關黃帝遺跡,反映了具茨山黃帝文化在民間有較強的傳承性與影響力,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并不多見。3.碑刻與遺跡所反映的黃帝文化在具茨山,至今還保留有相關的黃帝遺存。如,在文獻中黃帝登具茨山之關鍵地點,“升于洪堤”的洪堤,位于今新鄭風后頂的南坡。風后頂為具茨山主峰,山上世傳有風后城,皆為石砌,今存殘垣,這些殘存石垣或許與黃帝活動有關。黃帝御花園則在今風后頂之畔,黃帝馴獸的觀獸臺則在具茨山東麓,黃帝避暑洞則在風后頂之畔,軒轅宮則在具茨山畔,南崖宮則在風后頂南崖,古禪寺則在今始祖山景區南部。②保留在《續河南通志》中的金朝密縣今劉文饒所立《修德觀問道碑記》云:“密縣東南有大隗山,大隗之西有具茨山,又南有襄城。”所記具茨山與太隗之方位,與其他文獻有所不同,但二者關系密切,則是沒有疑義的。位于新鄭西南風后頂西側的幽勝寺,保留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的石碑《幽勝寺碑記》,其中碑文有云:“寺南有大隗即具茨山,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其遺跡尚有存在。”在具茨山南麓軒轅宮三宮后的山崖上有明嘉靖五年(1526)的摩崖楷書“南崖軒轅宮三皇殿記”。軒轅宮附近有明崇禎三年(1630)所立《重修軒轅宮三皇殿記》碑,現存于具茨山管理處院內。在新鄭民間,也有較多的有關黃帝的傳說,如“風后嶺”,“黃帝城”、“自然山黃帝飲馬泉”等,均反映了具茨山黃帝文化的影響極盛。二、黃帝與空同山(崆峒山)1.文獻中黃帝與空同山、廣成子的記載及其含義黃帝問道廣成子,相見于空同山的事跡,主要見于《莊子?在宥》。該書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于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挨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莊子》所記,黃帝在空同山問道于廣成子,內容十分詳盡,反映了空同山為當時的名山,有圣賢為隱者之居。《抱樸子?登涉》云:“昔圓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反映廣成子在黃帝時期有“教化之能”,故吸引黃帝前往問道。2.空同山在具茨山附近的合理性空同山,又稱崆峒山。其位置有多種說法。一為肅州說。《括地志輯校》卷四云:“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抱樸子?內篇》云:'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四十,肅州福祿縣有“崆峒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黃帝西見廣成子于崆峒,漢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并為此山也。”唐代的福祿縣,在今甘肅高臺縣西南。二為原州說。《括地志輯校》卷一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志》云:或即雞頭山也。酈道元云: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云: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蓋在此。”《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原州平高縣有,“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即黃帝謁廣成子學道之處。《史記》曰:'黃帝東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笄頭’,是也。《漢書》曰:'千干頭山,在涇陽西。’《禹貢》:涇水所出。《莊子》云:廣成子學道崆峒山。又《后漢書》:隗囂使將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唐代平高縣,在今寧夏固原縣。但崆峒山在今甘肅平涼縣西30公里。這兩個地方,均在西部,離黃帝的政治中心較遠。而在黃帝故都新鄭,具茨山之西有空同山,明成化本《河南總志》云:“崆峒山,在鈞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觀,名逍遙,盤旋而上,懸崖絕壑,石洞瀑布淙淙有聲,為一郡之勝。”舊志云:“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按《史記》:'黃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陜西,今據莊周所云,命駕于襄城之野,禹州近襄城,或即在此地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亦云:“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觀,盤旋以上,懸崖有瀑布……峰上有廣成子廟及崆峒觀,下有廣城墓及城,即黃帝問道處。平涼、臨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廣成子隱地。莊子言黃帝問道崆峒,遂言見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為此山無疑。”崆峒山還有“廣成城”,《太平寰宇記》卷八云:“廣成城。《九州域記》云:廣成子為黃帝之師,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就有廟像存焉。”因此,如顧炎武所言,從黃帝在這一帶的史實分析,可以肯定空同山在新鄭之西、具茨山附近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前引明成化《幽勝寺碑記》以及清宣統《重修古景幽明寺碑記》,均將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與大隗即具茨山連在一塊,反映了二者的確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三、黃帝及其“臣屬”與大鴻山1.文獻中的黃帝臣屬黃帝之臣有“三公”與“六相”之說。《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鄭康成云:“風后,黃帝之三公也。”《繹史》卷五引《帝王世紀》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嘆曰:'風與號令執政者也,垢為土,后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夫千金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于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這段記載反映了黃帝所得風后、力牧的由來,極其富有傳奇性。黃帝三公或六相之事,在后世文獻中均多述及。如宋代蘇轍《古史》卷一云:“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正名百物。”元代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卷一云:“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當輔佐。”明代王風洲的《綱鑒合編》亦云:“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太鴻,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而清乾隆本《新鄭縣志》卷之十三《人物志》中,不僅有“黃帝本紀”,亦有根據《帝王世紀》、《外紀》、《路史》諸書補輯而成的“風后”小傳:風后,伏羲之裔。(《路史?國名紀》:上世式國于風而為姓,故伏羲之后,有風后。又鄭樵《通志?氏族略》:風氏,姓也,伏羲氏之姓。)黃帝臣三公之一也。明于天道,故使配上臺,而職天官。(《職官要錄》云:以風后配上臺。)初,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翼佐帝德以治民,裁割萬方,畫野分土,得大小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于其中。且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宀毳。蚩尤之滅,多出其徽猷。帝在位久,喜天下戴己,乃放萬機,舍宮寢,振轡訪道,車轍半天下。愛民而不戰,四方之盜,起而謀之,名隨方色為號,邊城日警。帝焦然嘆曰:“朕之過淫矣。”爰命風后正軍結壘,處山之軍居高,水上之軍就卑,近澤之軍依水草,平陸之軍擇坦易,遂滅四盜,而定天下。當蚩尤既北也,風后復以輕兵,剿其余惡于輞谷。人賴其利,后世祀為金川之神。同時大撓正甲子,探五行之情,而納以五音。風后釋其蘊義以致于用,而三命行矣。風后著有《據奇經》一卷,《風后》十三篇,圖二卷,《孤虛》二十卷。以上文獻雖較晚,但所述風后,更加有血有肉,使我們得以窺見黃帝之臣的事跡。2.大鴻山及其黃帝六相的遺跡在具茨山及諸山的命名中,多與黃帝臣屬有關。如具茨山主峰風后頂,即因風后而得名。常先口,則位于風后頂南麓,為古代通往風后頂的必經之路。大鴻山,則在風后頂南,因大鴻而名。《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云:“大鴻寨山,在禹州東北四十里,即具茨山之別峰,與密縣、新鄭相錯,昔黃帝臣大鴻氏屯兵于此,故名。”這說明“大鴻山”以寨而著稱,又作“大鴻山寨”,清雍正本《河南通志?山川志》云:“大鴻山寨,在(禹)州東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別峰,與密縣、新鄭縣相錯。黃帝臣屯兵于此。”在新密還有“力牧臺”,亦因黃帝臣力牧而得名。清嘉慶本《密縣志》云:“力牧臺,一曰拜將臺,一曰熊臺。《通志》:在大隗鎮東。俗稱黃帝講武于此。又曰:筑拜風后,土人呼為臺子崗,又曰臺崗。”而此臺,在今新密市劉寨鄉臺崗村西南側,今仍有遺跡可尋。③四、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及其意義1具茨山“巖畫”的發現情況及評價具茨山巖畫,發現于21世紀初。許昌民間攝影愛好者劉俊杰在具茨山采風時發現,后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并于2004年初春,邀部分專家分批上山。筆者于2004年3月12日,到具茨山老山坪等地進行考察,隨行者有本所研究甲骨文的李立新博士,還有來自《北京娛樂信報》、《大河報》、《鄭州晚報》、《許昌日報》等媒體的記者。筆者在對部分巖畫及大型石砌聚落群進行考察后,不僅肯定了這些巖畫“跟人類早期文字可能有一些聯系,有望改變現在對巖畫的分類,可以自成'中原巖畫’體系”④。但同時指出巖畫價值確定的關鍵是年代,希望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行系統與長時間的研究,才能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這批巖畫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有人認為“具茨山巖畫屬于我們討論早期的凹穴、溝槽的主題”。而且“重要的是這個發現打破了學術界關于中原地區沒有巖畫的傳統認識;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巖畫,我國邊遠地區早期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與性質,有可能與中原文化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具茨山的溝槽和凹穴圖案有可能將我國巖畫的最早年代上溯到舊石器時代”⑤。2008年11月,北京大學宋豫秦教授、中國科學院周昆叔研究員帶領的考察隊,對具茨山巖畫進行了系統的勘察,據估計全部巖畫數為3000處⑥。2008年11月28日至29日,在新鄭專門召開了“具茨山巖刻符號考古調查現場會”,在會議紀要中,“與會專家認為,在具茨山所發現的圓形、方形、條形以及網狀等巖刻符號及其排列組合形式,明確表達了某種知識和邏輯的內涵,與以往我國其他地區發現的以寫實為主的巖畫、巖刻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化含義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兩處全新世中期褐紅古土壤與巖刻之間的疊壓關系十分重要,它對于判斷巖刻的時代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具茨山巖刻符號,傳遞了早期人類的文化信息,為本地區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新的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⑦。2009年1月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了“新鄭具茨山巖畫匯報研討會暨《軒轅大帝》電影劇本專家論證會”,李學勤、張文彬、嚴文明、李伯謙、殷瑋璋、龔田夫等知名學者,在對巖畫進行研討后認為:“具茨山古代巖畫的確認,填補了以往我國中原地區巖畫考古發現的空白,豐富了中原地區古文化的內涵,為研究包括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在內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類新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文化價值。”⑧2009年3月26日在鄭州舉行的“第二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上,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談到:“想不到在中原最核心的地區,在新鄭具茨山地區有這么密集、古老、內容豐富的巖畫,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他說:“具茨山巖畫的發現,我認為對黃帝文化和中國遠古傳統文化的認識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也確信通過具茨山巖畫的發現,今后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都會到新鄭,到具茨山,因為這個地方是中華文明、黃帝文化的中心和發源地。”⑨他用“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來評價具茨山巖畫,將這次發現的意義歸結為“第一方面是在遠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問題上給人們帶來新的觸發;第二方面是給中原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過程里面所處的特殊地位,發揮的特殊作用帶來了新的發現和新的線索;第三方面也給位居中原地區中心的新鄭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帶來了全新的看法”⑩。中央民族大學龔田夫教授將具茨山巖畫的價值歸結為四點:“第一,可否認為具茨山巖畫不是單一文化時期的產物,其制作時間可能延續了數千年,因此,具茨山巖畫應該不是單一族群制作的。第二,將巖畫集中刻在某個山上,這種現象在國內并不少見,可否認為在具茨山巖畫制作者的思維中,也許具茨山應該是能與天溝通的圣山。具茨山文化特點是圖形基本與天平行,國內其他遺址的巖畫畫面基本與天垂直,可否認為與天平行的畫是給天看的,與天垂直的畫是給人看的,因此具茨山巖畫制作的內容是與天的對話。第三,巖畫的分類與制作方法,我們將其分為三個類型……中期為連排的點狀穴;晚期為方格,包括疑似古文字的圖形……第四,從具茨山巖畫文化形態來看,在巖畫遺址附近還應該有祭壇崇拜,應將這個看做整體的文化進行綜合的研究。”在2009年3月28日上午舉行的“具茨山與黃帝文化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近期中原考古調查的重大發現——具茨山巖畫,填補中原地區和中部地區巖畫考古發現的空白。在軒轅黃帝故里、故都新鄭,發現3000多處巖畫,如此眾多、如此密集絕非偶然。這不僅豐富了中原地區古文化內涵,而且為研究中原地區包括黃帝文化在內的遠古文化提供了又一新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關于具茨山“巖畫”的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具茨山巖畫的準確定名應為“具茨山巖圖”。在討論具茨山巖畫的學術價值之前,有一個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具茨山所發現的巖石上刻畫的符號,到底叫什么?從寬泛的角度講,各種報道則籠統稱之為巖畫。但是,“巖畫,國外學者一般泛稱'巖石藝術’,也有使用'巖刻’或'巖畫’兩個術語的,還有因巖畫所處地理環境之不同,分別稱做'崖壁畫’或'洞穴畫’的。從目前我國已發現的大量巖畫來看,其制作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用不同工具刻劃或磨刻巖石表層來表現形象,可稱做'巖刻’;另一種是用礦物顏料涂繪于巖石表層來表現形象,可稱做'巖畫’”。到目前為止,具茨山沒有發現用“礦物顏料涂繪于巖石表層”的畫面,而單從制作方法講,具茨山的這些符號,可以稱之為“具茨山巖刻”。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具茨山的畫面內容,以抽象的符號、線條為主,極少有具象的內容,與之前所發現的人們印象中的巖畫有著較大的差異,為了更準確的反映具茨山所發現的巖刻符號,可以定名為“具茨山巖圖”,即刻制或磨制而成的巖石上的以線條、圓點所構成的抽象圖案。第二,關于具茨山巖圖的分期與年代問題。具茨山的發現,的確改變了以往人們對于中原上古文化傳統的認識,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以前對中原文化的認識,甚或有可能如甲骨文那樣改寫上古歷史。但是,當務之急是年代的確定。沒有扎實的考古斷代,這種發現猶如無根之草,其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尋找更多的能夠確定這批巖圖年代的地層以及伴生物,通過科學的手段,來確定其絕對年代;另一方面,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對巖圖內容進行分類,比照考古學的器物分類法,形成科學的分期,從而確定其相對年代。可以說,年代問題的解決,是確定這次發現重要價值的最直接與唯一的手段,也是所有研究的基礎。3.具茨山巖圖與具茨山文化圖具茨山巖圖盡管還存在有年代等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從這一發現與新鄭,尤其是黃帝文化間的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來看,不得不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具茨山巖圖發現的重要性,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中原這樣的文化積淀十分豐厚的地區,也即人類活動極為頻繁的地區,還能夠發現數量如此之多、分布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咖啡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吊扇產業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可食性包裝膜產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醫療自動識別和數據捕獲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醫療付款人BPO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動物色拉油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學期期末復習輔導題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零售IDC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汽車拉桿總成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剎車片傳感器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醫院反恐知識課件
- 唱給小蘿卜頭的歌
- 新型電力系統簡介演示
- 傳統戲曲的角色扮演與表演藝術
- 支架法現澆連續梁(高速鐵路橋梁施工)
- 反家庭暴力法演示課件
- 降低重癥患者crrt相關低體溫發生率的pdca 模板
- 消費者起訴狀模板范文
- (完整版)外科護理學知識點整理
- 在那遙遠的地方課件
- 基于JavaEE技術的網上家用電器銷售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