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_第1頁
《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_第2頁
《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_第3頁
《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_第4頁
《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門治驗錄》之女科證治:辨治崩漏經驗瑣談周慕丹老中醫,調治婦女病數十年,積有豐富經驗。其辨治崩漏,不為定論所囿,注重求實審因。常用清利濕熱、清泄氣火、補腎調沖等法,收效頗佳。茲將其經驗介紹于下:清利濕熱分內外周老認為濕熱是崩漏最常見的病理因素之一,且大多因外界邪毒侵人胞宮胞脈所致。他指出婦女在經事、產育、手術時,御邪機制每遭破壞,病邪易于感染。其次,濕熱可由體內自生。如勞倦,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濁下注,蘊而化熱;或房勞暗傷肝腎,相火煎熬而成。濕熱蘊蒸胞宮,傷及氣分為帶下,灼損血絡為崩漏。關于濕熱致崩漏,金·李東垣(《蘭室秘藏》)曾說:“因飲食勞倦,濕熱下迫,經漏不止。”明代江瓘(《名醫類案·崩漏》)認為崩漏一癥“元氣下陷,人間有知之者,相火濕熱,知之者寡矣”,清代《續名醫類案》更明確指出:“婦人崩中下血,多因濕熱傷脾而致。”可見,前人對濕熱病因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未能探究外因及胞宮的病理關系。濕熱崩漏的臨床表現,多見崩漏血色深紅或紫黑、質粘稠或夾帶濁、氣臭穢,崩漏前后帶下綿綿或赤白相兼。并伴有腹部隱痛或少腹牽痛,腰骶酸重,小便熱黃,大便秘結或溏而不爽。熱甚者可伴見身熱易汗,心煩少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而數。本癥病機屬熱屬實,辨證著眼處,一是血質稠粘而氣臭,二是帶漏兼見或交互而作。臨證時,若但見動血失血,不知帶濁穢液隨之而下,則辨證實難中肯。至于治療方藥,周老主用清利大法,而治別內外。喜任專藥清胞中之火,利下竅之濕,而不以炭類凝澀為務。常用銀花、黃芩、地骨皮、青黛、蒲公英、側柏葉、萆薢、滑石、茯苓、車前草、生甘草等。方中青黛重用至3~5克入煎。熱盛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夾瘀見血塊多、腹痛甚,加赤芍、丹參、香附炭。若濕熱內生,脾運不健,見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上方加白術、山藥、苡仁、陳皮。若相火濕熱,灼傷腎陰,見舌紅、咽痛、五心煩熱、脈細數者,可加人玄參、天冬、桑寄生等。清化濕熱,并不礙堅陰益陰之用。例一:廖XX,女,28歲。1978年6月12日初診。月經異常兩載。經事超前或一月二至,量多夾塊,質稠粘氣臭。經后赤白帶下綿綿,腹部隱痛,腰酸,食后作脹,面足微浮,舌質紅、苔黃,脈象細數。此系濕熱久戀,灼傷胞脈,失血過多,耗損氣陰。治擬清利濕熱、益氣護陰。處方:黃芩10克,地骨皮15克,側柏炭15克,碧玉散25克,白術10克,枳殼6克,白花蛇舌草25克,粉萆薢12克,玄參10克,天冬10克,太子參10克,赤白芍各10克,土茯苓25克。上方出人共服五十余劑而愈,生一男孩。從此案可見濕性粘滯,欲速則不達。治宜緩進分利,澄源清本。如但以涼血攝固,雖或能取效一時,每易復發。清泄氣火講疏柔氣火是很多婦女病的常見原因。周老指出:若氣火沖激不已,肝失藏血職司,沖脈血海不寧,亦可導致崩漏,此證尤以中年婦女為多。氣有余便是火,火之源本乎郁。或患者素體臟氣偏勝,如肝陰肝血不足,陽用有余;或五志過動,悉從火化;或因他病而致郁生火;更兼偏嗜辛熱、煩勞張陽等誘因,即可引動觸發。為病始多實火,動血灼陰,來勢洶涌急迫,待血去而陰液難復,絡傷不靜,又多虛火。且火動而郁未必除,故臨床上多見本虛標實、氣血同病之證。周老認為本證氣郁陰傷互為因果,其孰輕孰重,當審證的確,以免錯謬。本證臨床表現,可見崩漏暴驟,血量較多,血色殷紅,頭額脹痛,口干苦,舌紅脈弦數。并可伴見面紅、煩躁、苔黃等癥。火動傷陰,每兼見手足心熱、目眩干澀、烘熱時起、腰酸、便結癥狀。氣火崩漏屬于實熱者,須與濕熱所致者鑒別。后者血量中等,漏多于崩,血稠氣臭伴帶濁;前者血量多而勢急,色紅質不粘,無甚臭氣。治療氣火所致崩漏,周老以涼肝清熱為主,在具體情況下,酌選疏肝理氣與柔肝涵木之品。常用黃芩、丹皮、夏枯草、山梔、地榆、側柏葉等為首選。氣郁者,實證見脘腹脹痛不適、胸悶乳脹、噯氣、泛酸等,可加青皮、川楝子、橘葉、左金丸、竹茹等破氣達郁;虛者木橫犯土,脾胃不健,用藥可參入培土運中,如陳皮、白術等,以免疏泄太過之累。若屬陰傷,則分虛陽虛火,藥雖多以柔涵,仍宜配入舒肝解郁。虛火可酌選生地、玄參、二至丸、白芍、知母、川黃柏等;夾肝陽上亢,見頭暈目澀、耳鳴,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兼以平潛。例二:趙XX,女,51歲。1980年11月13日初診。經亂年余,先期量多如崩,繼漏一月未止。血色紫紅夾塊,頭昏口干,胸悶嘆息,寐則夢多,面黃無華。此屬氣火沖逆,血去陰傷氣耗。治以平肝降火法中,參以益氣養陰。處方:炒丹皮10克,淮山藥10克,黃芩10克,玄參10克,太子參10克,熟女貞子15克,墨旱蓮10克,茯神10克,側柏炭10克,橘葉5克,白芍10克,黛燈芯3克。十劑。其后,該病員來院告謝,述藥盡崩漏即止,經期漸正,量亦減少。乃囑服六味地黃丸、白參須善后。本病例雖屬肝火,火因崩下,已轉虛象,服藥十劑見效,以虛實兼治建功。補腎固沖知常變腎虛崩漏,各家論述頗多。周老認為本證多見于久崩久漏,為虛證中難治證型,以青春期及更年期患者的比例較高。因青春期天癸始至,沖任始通,奇脈盈虛未臻常度;更年期天癸將竭,奇脈空匱,沖任通攝乏權;若腎氣虛衰較甚,則有失提掣、煦麗奇脈之職,以致崩中漏下。原發者每延時失治,繼發者多幾經反復。故本證病機特點為虛而失衡。虛者可因血去氣傷而兼氣陰兩虧,失衡不特臟氣乖逆,或可伴有濕熱、血瘀等邪。周老常說:“腎虛崩漏,須知常達變,細加推敲。”一般腎虛崩漏,可見崩漏日久,頭暈耳鳴,腰足酸軟等癥。青春期初潮較晚,更年期素質較弱或產育過頻。陰虛者,血色殷紅,量少,少寐,烘熱時起,陽虛者,血色淡,畏寒自汗。治以補腎固沖,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龜板、阿膠、玄參之類以滋涵潛攝,陽虛用右歸丸加補骨脂、巴戟肉、黨參以溫下扶中。周老調治腎虛變證,指出諸法合用,才能切合病機。腎虛崩漏常見變證有二:(1)腎虛脾弱肝陽上擾:見頭暈,少寐,夢多,面足浮腫,自汗或盜汗,形寒畏冷或時作寒熱,漏下血色不鮮,舌質淡紅、苔白,或舌尖口唇殷紅。治以補腎、斂肝、扶脾、調沖。用藥選生地、阿膠、制附片、花龍骨齒、烏賊骨、荊芥穗、黃芪、黨參、茯苓、天麻、鉤藤、知母。(2)腎虛肝旺濁熱阻中:證見崩漏淋漓,頭昏心煩,口苦痰多,中脘痞悶,腰酸膝弱,目暗干澀,崩下紅白,漏色淡紫。法取益腎運脾,苦辛降濁,兼以平肝。但溫燥、滋膩、金石重鎮之品,俱當慎用。藥用制附片、桑寄生、潼刺蒺藜、川黃連、姜半夏、陳皮、茯苓、天麻、鉤藤、蒲黃、荊芥穗、竹茹等。例三,章XX,女,42歲。1983年3月18日初診。始漏后崩,崩緩而淋漓不盡,或夾紫塊而下,已三月余。面足浮腫,腰酸較甚,頭昏寐差,納少脘痞。舌淡、苔白根膩,脈來細軟。此乃腎中陰陽俱虧,肝脾營氣郁滯。擬三臟同調,固本止漏法。處方:制附片3克,大生地炭15克,潼刺蒺藜各6克,肥知母6克,川斷肉12克,炙烏賊骨10克,煨天麻5克,赤白茯苓各10克,炒黑丹參10克,香附炭6克,荊芥炭5克,炒陳皮6克,焦神曲10克,瓜萎皮10克。三劑。二診(3月22日):藥后諸恙遞減,根苔漸化,脈亦稍振,從前法再進。原方去瓜蔞皮、焦神曲,加女貞子15克。續服五劑。此后,漏下量少無塊,更進十五劑而獲痊。臨床上,崩漏病因病理有時撲朔迷離,很難辨別。周老強調從實審證,常對脾虛、血熱等,持慎重態度。例如:崩漏失血過多,每呈一派脾虛氣弱征象,有面黃無華、神疲、食減等癥,易誤認脾不統血,而事益氣兜澀,以致暫止其血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