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1第一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第二節內力作用、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第三節流水地貌第四節喀斯特地貌第五節冰川與凍土地貌第六節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第七節海岸地貌與海底地貌第一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2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營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第一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營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3地貌形成的因素營力因素巖性因素構造因素氣候因素人類因素時間因素一、地貌成因地貌形成的因素營力因素一、地貌成因41、營力因素
地貌形成的動力,分為內營力和外營力。
內營力由地內放射能與重力能引起,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褶皺運動、裂斷運動、巖漿活動、地震活動以及重力作用等;
外營力由地外太陽能引起,包括巖石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1、營力因素5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74、氣候因素
氣候的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導致外動力性質、強度和組合狀況發生差異,最終將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和地貌組合。5、人類活動
一是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某種地貌過程;二是直接干預地貌過程,甚至改變地貌發育方向。6、時間因素
地貌是時間的產物,它隨時間變化而不同,即“隨時而變”。4、氣候因素8二、基本地貌類型——山地和平原(一)山地:山嶺、山間谷地和山間盆地的總稱,是地殼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根據絕對高度分類:極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類。(二)平原:廣闊、平坦、地勢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態。平原分類:(1)按海拔高度,分為低平原(<200米)和高平原;(2)按表面形態特征,分為平坦平原、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3)據外動力差別,分為熔巖平原、喀斯特平原、沖積平原和海成平原等。二、基本地貌類型——山地和平原(一)山地:山嶺、山間谷地和山9我國三大平原:松遼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世界四大高原(面積):南極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地理知識:我國三大平原:松遼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10一、內力作用與構造地貌構造地貌:是以內力作用為主導而成的地貌。按其規模從大到小,可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全球構造地貌;第二級為大地構造地貌;第三級為地質構造地貌。三者的關系是以第一級為基礎,第二和第三級分別疊加上去,最后組成了地貌的總體。內力:由地球內部放射能和重力能所引起,它使地殼發生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褶皺運動、裂斷運動、巖漿活動、地震活動以及重力作用等。第二節內力作用、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一、內力作用與構造地貌構造地貌:是以內力作用為主導而成的地貌11夏威夷
(一)全球構造地貌
大陸和大洋是全球二種最巨型的地貌,大陸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負地貌,它們不僅形態不同,而且地質構造上也有本質的差別。夏威夷(一)全球構造地貌12(二)大地構造地貌
1、大陸區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區,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皺山帶和大陸裂谷。當板塊內部為構造活動區時,產生的主要地貌是褶皺—斷塊山、斷塊山和大高原。當板塊內部為構造穩定區時,產生的主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1)新生代褶皺山帶現代世界上最大的褶皺山帶,是由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碰撞所成。(2)大陸裂谷分布在板塊的分離型邊界或張裂帶上,由于板塊的相背運動,在拉張作用下形成,是陸地上最大的斷陷谷地,東非大裂谷、貝加爾裂谷、萊茵裂谷及加利福尼亞裂谷等(二)大地構造地貌13東非大裂谷示意圖
貝加爾裂谷
東非大裂谷示意圖貝加爾裂谷14(3)褶皺—斷塊山
該類山地規模也大,它的發育經歷過兩個階段:即早期的古生代板塊碰撞產生的強烈褶皺及晚期板塊內部的斷裂上升。(4)斷塊山與斷陷谷在板塊內部的活動區,由于新構造運動強烈,巖層斷裂上升而成的山地,稱為斷塊山。斷陷谷同樣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區,并且往往與斷塊山或褶皺斷塊山相伴生。(3)褶皺—斷塊山15(5)高原高原一般位于板塊內部,高度多在500m以上。它的生成與陸地大面積強烈上升有關,如非洲高原、巴西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
(5)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16華北平原
東北平原上的城市
(6)平原平原的高度在我國一般小于200m(少數達600m)。平原的構造成因有二類:堆積平原與侵蝕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上的城市(6)平原17(7)盆地
它是由正(高起)負(低陷)二種地形組合而成的地貌,其四周為高山或高原,中間為平原或丘陵。它是地殼升降差異運動所造成。吐魯番盆地
哈密瓜
(7)盆地它是由正(高起)負(低陷)二種地形182、大洋區
(1)大陸邊緣大陸至洋底的過渡地帶,地貌上由陸向洋分成三個部分,即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又名大陸裾)。2、大洋區(1)大陸邊緣19(2)大洋底
大洋底位于大陸坡或大陸基以下的大洋深處,深度為2500—6000m以下,屬洋殼構造。內有大洋中脊、海底山脈、海盆和海溝等大型地貌。
太平洋底
(2)大洋底大洋底位于大陸坡或大陸基以下的大洋深處,深20(三)地質構造地貌在巖層構造影響下所成的地貌:稱為地質構造地貌。原始的沉積巖構造一般是水平的,但經過地殼變動后,水平構造就會變成傾斜、褶曲和斷裂等構造。此外,還有侵入巖及噴出巖構造等,它們對地貌形態都產生明顯的影響。未變形巖層
變形巖層
(三)地質構造地貌未變形巖層變形巖層211、水平構造地貌
水平構造的巖層受地殼運動抬升后,構造形態不變或只作輕微傾斜,所成的高原或臺地,分別稱為構造高原和構造臺地。2、褶曲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
1、水平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223、單斜構造地貌
3、單斜構造地貌234、穹窿構造地貌穹窿構造的褶曲軸不明顯,巖層由中央向四周傾斜。這種構造主要發生在花崗巖侵入區,使上覆巖層隆起而成。其核心為花崗巖,蓋層為沉積巖。穹窿構造早期未受破壞時,地貌上為典型的穹窿山,水系呈放射狀。穹窿構造發育的晚期,由于構造頂部張節理和斷裂發育而易被侵蝕,中央露出花崗巖及發育出花崗巖山地,外圍巖層則發育出豬背山或單面山,圍繞單斜崖發育出環形水系。5、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發生后,由出露的斷層面所成的陡崖,稱為斷層崖。4、穹窿構造地貌246、火山與熔巖構造地貌
火山是地下深處的巖漿噴出地面后堆積而成的山體。大規模的玄武巖噴發,可填平低地,形成厚度大而穩定的玄武巖高原及臺地。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美國的哥倫比亞高原,我國的瓊、雷臺地。
大同火山
騰沖的火山
6、火山與熔巖構造地貌大同火山騰沖的火山251、物理風化二、風化作用2、化學風化(一)風化作用的類型又稱機械風化或崩解。是一個巖石由整體破裂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積增加,物理性質發生顯著變化而化學性質不變的過程。指巖石在大氣、水與生物作用下發生分解進而形成化學組成與性質不同的新物質的過程。包括水化、水解、溶解、氧化作用。3、生物在化學風化中的作用生物不僅參與巖石的物理風化,在化學風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產生O2,動物呼吸產生CO2。1、物理風化二、風化作用2、化學風化(一)風化作用的類型26(二)風化殼(名詞解釋)概念:風化產物雖經風化與剝蝕依然殘留原地覆蓋于母巖表面者。風化殼的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風化作用強度于風化產物就地殘留的條件不同,風化殼空間分布上呈不連續性,厚度差異也很大;(2)組成物質以粘土和碎屑為主,包括少量殘存液體;(3)結構疏松,表層分散性強,分解程度高,粒徑細,中下層相反,但不具有類似沉積巖的層理;(4)發育和保存均較好的風化殼,可以劃分強度風化、中度風化和微風化三個層帶。(二)風化殼(名詞解釋)概念:風化產物雖經風化與剝蝕依然27三、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塊體運動:巖體和土體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影響下沿坡向下運動稱為塊體運動。塊體運動可分為崩落、滑落和蠕動三類。重力地貌:由于塊體運動發育形成的地貌稱為重力地貌。三、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塊體運動:巖體和土體在重力作用及地28(一)崩落與崩塌地貌
崩落:陡坡上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稱為崩落或崩塌。崩塌地貌:兩種地貌,一是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一是坡麓的巖堆。大規模的崩塌俗稱山崩。(二)滑落與滑坡地貌
滑坡:由巖石、土體或碎屑堆積物構成的山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面發生整體滑落的過程稱為滑坡。滑坡體和滑動面均可形成滑坡地貌。滑動面中下部常被掩覆于滑坡體下,上部露出地表成為滑坡壁。滑坡體形成的地貌有滑坡裂縫、滑坡階地、滑坡壟丘與洼地等類型。(三)蠕動蠕動:坡面巖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極緩慢的速度移動的現象稱為蠕動。鱗片狀山坡、蠕動泥流地貌等。(一)崩落與崩塌地貌29第三節流水地貌由于流水形式不同,產生的地貌也有很大的差別。三種形式的流水相應形成片流地貌、溝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陸地上的流水有三種形式:片狀流水、溝谷流水和河流流水。第三節流水地貌由于流水形式不同,產生的地貌也有很大的30流水侵蝕作用的形式:垂直侵蝕(下蝕)、側蝕和溯源侵蝕流水作用的方式有三種: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河流階地的類型: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基座階地、埋藏階地一、流水作用流水侵蝕作用的形式:流水作用的方式有三種:河流階地的類型:一31(一)侵蝕作用概念:流水破壞地表物質,使它脫離原位的作用流水侵蝕作用的形式:垂直侵蝕(下蝕)、側蝕和溯源侵蝕。
1、垂直侵蝕(下蝕、下切)指流水對河(溝)谷底部進行的侵蝕,其結果是使谷地加深。
侵蝕基準面:但下蝕深度并不是無止境的,當下蝕到達某一水面后,下蝕作用便會停止,因流速到此為零,河(溝)床的深度也就到此為止,這一水面稱為侵蝕基準面。(一)侵蝕作用概念:流水破壞地表物質,使它脫離原位的作用322、側向侵蝕(旁蝕)指流水對河(溝)谷兩坡的侵蝕。這種侵蝕在彎曲的河(溝)床凹岸特別明顯,因為這里的水流離心力作用最強。在順直的河床中,水流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南半球河流的左岸側蝕作用也較強。側蝕作用的結果使谷地擴寬、谷坡后退。
2、側向侵蝕(旁蝕)33側蝕作用側蝕作用導致谷地擴寬
側蝕作用側蝕作用導致谷地擴寬34
下蝕作用與側蝕作用的關系:下蝕作用可形成“V”字形河谷(下圖A),側蝕作用可塑造出谷底寬平、橫剖面呈槽形的河谷(下圖B),如果二者同時等量進行的話,可以形成不對稱的河谷(下圖C)。
下蝕作用與側蝕作用的關系示意圖
下蝕作用與側蝕作用的關系:下蝕作用可形成“V”字形河谷(353、溯源侵蝕
指流水向河(溝)谷源頭進行的侵蝕。3、溯源侵蝕
指流水向河(溝)谷源頭進行的侵蝕。36瀑布的后退
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的后退情況
瀑布的后退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的后退情況37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38(1)推移
一般顆粒粗大而較重的砂礫,在水力推動下,沿著床底滑動或滾動前移。(2)躍移
顆粒中等大小的砂礫,是在床底與水流之間跳躍式前進的,這種方式稱為躍移。(3)懸移顆粒細小的泥沙,是以懸浮方式移動的,稱為懸移。(4)溶解質搬運可溶性的礦物或巖石被水溶解后,成為溶解質被水帶走,稱為溶解質搬運。(二)搬運作用流水將侵蝕下來的物質向下游搬移的過程,稱為搬運作用。搬運方式有四種:即推移、躍移、懸移和溶解質搬運。
(1)推移一般顆粒粗大而較重的砂礫,在水力推動下,沿著床39(三)堆積作用當水流的流量減小,或流速減慢,或含沙量增加時,搬運能力都將會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積。搬運能力的減弱是逐漸進行的,所以泥沙的堆積也有次序地進行,首先堆積的是粗重顆粒,繼而是中等顆粒,最后是細小顆粒。對于一條河流來說,動力由上游往下游逐漸減小,所以堆積物的分布基本規律是上游顆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總是同時進行的,只不過在不同的地點、時間和水力條件下,作用的性質和強度不同而已。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侵蝕為主,中游以搬運為主,下游以堆積為主。
(三)堆積作用40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41二、片流地貌
(一)片流(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片流是指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地上產生的薄層流水。片流的作用能力較小,但因其作用范圍廣闊,所以對地貌的影響仍然很大,局部地區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二、片流地貌(一)片流(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42暴雨后可將表層土壤刮走
暴雨后可將表層土壤刮走43巖石被片流溶蝕
巖石被片流溶蝕44(二)片流地貌(1)淺凹地和深凹地由片流侵蝕而成的淺凹地是一種縱長而寬淺的谷地,多分布在低丘陵、臺地、階地或高平原上。淺凹地的下游,水量匯聚增大,侵蝕力加強,因而發育出深凹地。深凹地的兩坡坡度增大,谷底較深。深凹地的發育時間較早,故谷底有著較厚的堆積物。(二)片流地貌(1)淺凹地和深凹地45坡地被侵蝕成淺凹地和深凹地
坡地被侵蝕成淺凹地和深凹地46(2)坡積裙片流侵蝕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帶,由于坡度轉緩,流速減慢,加上流水挾沙量多,所以搬運能力大減,產生堆積,形成了坡積裙。因此坡積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層(面)狀堆積地貌,堆積物上部薄,下部厚,縱剖面呈下凹形。(2)坡積裙片流侵蝕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帶47三、溝谷流水地貌溝谷
(一)溝谷流水溝谷流水(又名暴流)是一種暫時性的線狀流水,它被約束在溝谷內,有著固定的流路。溝谷流水由片流轉變而成。在不平整的坡地上,只要有局部的凹陷,都會吸收兩側的來水,形成流心線,在流心線上水層增厚,流速加大和下蝕力增強情況下,就會逐漸侵蝕出長形的溝谷和產生溝谷流水。三、溝谷流水地貌溝谷(一)溝谷流水48(二)溝谷流水地貌
溝谷流水在不同部位其作用方式和強度都不同,因而產生三種地貌:上游集水盆、中游溝谷和下游扇形地。
(1)集水盆
它是溝谷源頭擴大后的小盆地,其生成與溝頭集水量大小有關。集水盆
(二)溝谷流水地貌(1)集水盆
它是溝谷源頭擴49(2)溝谷
它是溝谷流水侵蝕所成的槽形洼地。
1)細溝:2)切溝:3)沖溝:4)坳溝:(2)溝谷它是溝谷流水侵蝕所成的槽形洼地。50(3)扇形地(洪積扇)它是溝谷出口的扇形堆積體。堆積物來自集水盆及溝谷的侵蝕。(3)扇形地(洪積扇)它是溝谷出口的扇形堆積體。堆積物51四、河流地貌
河流是一種經常性的線狀流水,它有固定的流路,較穩定的流量和流速,作用力比較強大,由它所造成的槽形谷地,稱為河谷。(一)河谷地貌
河谷由谷坡和谷底組成。谷坡分布在兩側,有凸形、凹形、直線形和階梯形等。谷底是夾在兩坡之間的低陷部分,內有河床和河漫灘二種地貌。
四、河流地貌52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53(2)河漫灘河谷
它由“V”形谷發展而來,此時下蝕作用減弱,以側蝕作用為主,谷底擴寬,堆積加強,出現了河漫灘。河漫灘
(2)河漫灘河谷它由“V”形谷發展而來,此時下蝕作用減弱54(3)成形河谷
當河漫灘河谷形成后,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或地殼上升,河流便會重新下蝕,形成新的河床,原來的河漫灘則轉變為谷坡上的階地,后者成了谷坡的一部分。這種具有階地的河谷,稱為成形河谷。成形河谷的階地(雅魯藏布江的階地)
(3)成形河谷當河漫灘河谷形成后,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或地55(二)河床地貌
1、河床縱剖面形態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從微觀看,河床縱剖面是起伏不平的,高起的地貌有淺灘和巖檻,深陷的地貌有深槽和甌穴等。
淺灘是河床高起的淺水河段,高程在水位之下,主要由砂礫堆積而成。位于河心的淺灘稱為心灘或沙埂,位于河岸的淺灘稱為邊灘。
深槽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殼下降或急流侵蝕而成。
巖檻是橫亙于河底的堅硬巖層或巖脈,因難于侵蝕而突出在河床上,在巖檻處常形成瀑布或急灘。(二)河床地貌5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572、河床平面形態
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載有流水的部分。其平面形態有四種:順直河床、彎曲河床、分汊河床和游蕩河床等。
(1)順直河床
河床的順直與彎曲,可用彎曲率去衡量。彎曲率是指彎曲河床兩點之間的長度與其直線長度之比。當比值為1.0-1.2時,稱為順直河床,比值大于1.2的稱為彎曲河床。
2、河床平面形態(1)順直河床河床的順直與彎曲,可用彎58順直河床不易保持,因為主流線受河床邊界條件及地球偏轉力的影響而經常偏離河心,折向岸邊,一旦一側河岸受到沖擊,下游水流便反復折射,于是受沖擊的河岸便迅速后退,河床也就逐漸彎曲。
彎曲河床
順直河床不易保持,因為主流線受河床邊界條件及地球偏轉力的59(2)彎曲河床
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河床,彎曲率在1.2以上。如果彎曲率很大時,則稱為曲流河床。(2)彎曲河床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河床,彎曲率在1.260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61彎曲河床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曲流河床,又稱蛇曲。此時每個曲流弧的彎曲率都很大,平面形狀幾乎成環形。上、下游曲流弧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靠近,成為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時,曲流頸被切穿,開辟出新的順直河床,這就是自然裁彎取直。以后流水只經新河床,原來的老河床成了靜水湖泊,形如彎月或牛軛,故又稱月亮湖或牛軛湖。彎曲河床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曲流河床,又稱蛇曲。此時每62(3)分汊河床
如果平原上的河流中出現江心洲時,河床便會分汊,這種河床稱為分汊河床。造成河床分汊的江心洲,主要是在淺灘的基礎上發育而成。其發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水下淺灘2)心灘3)江心洲(3)分汊河床如果平原上的河流中出現江心洲時,河床便會分63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64(4)游蕩河床(網道河床)這類河床也屬分汊河床的一種,但汊道不穩定,如黃河下游的河床。(4)游蕩河床(網道河床)這類河床也屬分汊河床的一種,但65(三)河漫灘地貌
河漫灘: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洪水期又被淹沒的部分。河漫灘沉積上的二元結構:下部為河床相〈推移〉堆積,代表河床發育早期的堆積,顆粒比較粗糙、巨大,以沙礫為主;上部為河漫灘〈懸移〉堆積,顆粒比較細小,以粘土、沙為主。
(三)河漫灘地貌66(四)河流階地地貌
河谷谷坡有凸形、凹形、直線形、階梯形和復合形等,河流階地是其中的一種谷坡類型。它沿河分布,以高出洪水面而與河漫灘區別開來。
(四)河流階地地貌67階地按組成物質可將階地分為4類:
1)侵蝕階地:它由基巖組成,但有些侵蝕階地也覆蓋有薄層的河流堆積物。侵蝕階地
階地按組成物質可將階地分為4類:侵蝕階地682)堆積階地:階地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堆積階地
2)堆積階地:階地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堆積階地693)基座階地:組成階地的物質上、下部不同,上部為河流堆積層,下部是基巖。基座階地
3)基座階地:組成階地的物質上、下部不同,上部為河流堆積層,704)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因地殼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積物所覆蓋而不顯露的階地。埋藏階地
4)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因地殼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71(五)三角洲與河口灣地貌
三角洲是河口區堆積的平原,形態像希臘字母“Δ”,頂點向著河流上游,底邊靠海,故名。
(1)三角洲的發育位置
三角洲發育于河口區,它是河流與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地帶。在這里兩種水體互相混合,發生泥沙堆積和化學絮凝。河口區的范圍,上界是潮汐影響所到之處,下界是河流堆積前緣陡坎處。具體劃分為三段:
(五)三角洲與河口灣地貌721)近河口段:是河流進入河口區的上段,上界為潮區界,下界為枯水期咸水界。2)河口段:它是河口區的中段,上界為枯水期的咸水界,下界為洪水期的鹽水界。3)口外海濱段:位于河口區外側,上界為洪水期的鹽水界,下界為河流堆積前緣的陡坎。1)近河口段:是河流進入河口區的上段,上界為潮區界,下界為枯73(3)三角洲類型及其發育
三角洲按生成的主要作用力可分為三類: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按其形態特征差異分為四類:鳥足狀三角洲、尖頭狀三角洲、扇形三角洲與多島型三角洲。(3)三角洲類型及其發育741)河流型三角洲:它發育在河流作用力較強,來沙豐富的河口區,發育出的三角洲主要有二種:一是扇形三角洲,二是鳥足形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的平面形態
1)河流型三角洲:它發育在河流作用力較強,來沙豐富的河口區,75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762)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發育在波浪作用強烈的河口區,發育形成大致與海岸平行的沙壩,其中河口附近堆積較多,造成向海突出的尖頭形或弓形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邊部向海突出呈弓形)
2)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發育在波浪作用強烈的河口區,發育形成773)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強烈的河口,三角洲發育較慢,形成洲島形三角洲,它由一系列與潮汐通道大致平行的長形沙島(近岸部分)和指狀沙脊(近海部分,在水下)組成。3)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強烈的河口,三角洲發育較慢,形成洲78(六)河流襲奪及其地貌在一個水系范圍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每個流域之間的分水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流域內地形的變化而變化。分水嶺遷移的原因,是因分水嶺兩側坡地上巖性強弱不同,坡角大小不一,降水量和植被覆蓋度不等,以及距基準面距離遠近不同,導致兩側坡地剝蝕速度和河流侵蝕速度的明顯差異,侵蝕力較強的河流促使分水嶺位置向另一側發生緩慢的移動。(六)河流襲奪及其地貌79河流襲奪:分水嶺的遷移,河流的欺凌結果,侵蝕力強的河流,可溯源侵蝕切穿分水嶺,把分水嶺另一側侵蝕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奪過來,使原來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入切穿分水嶺的河流,稱為河流襲奪,也叫“掠水”。河流襲奪形成過程示意圖
河流襲奪:分水嶺的遷移,河流的欺凌結果,侵蝕力強的河流,80河流襲奪造成的襲奪地貌有:(1)襲奪彎襲奪河向被襲奪河襲奪時在襲奪點上所造成的拐彎,該處常有跌水出現。
河流襲奪造成的襲奪地貌有:81(2)斷頭河指被襲奪河在襲奪彎以下的河段,因為河源被襲奪,故稱斷頭河。(3)風口是襲奪彎與斷頭河之間相隔的一段干谷,原屬被襲奪河的一段,干涸后稱為風口。成為后來斷頭河與襲奪河之間的新分水嶺。(4)襲奪河階地襲奪河掠水后,水量大增,下切力加強,因而產生了階地。河流襲奪在我國及世界上許多河流中都可見到。如我國滹沱河上游襲奪了汾河的支流等。河流襲奪是水系發展變化中的一種現象,由此所造成的流域及河流地貌也相應發生新的變化。
(2)斷頭河指被襲奪河在襲奪彎以下的河段,因為河源被襲奪82五、流水地貌的發育理論
1、地理循環論(又稱侵蝕循環學說)
它是美國地理學家戴維斯(W.M.Davis)1899年提出的一個在流水作用下的地貌發育模式。他假設一個平原隨地殼急速上升成為高地后,在地殼長期穩定下,地貌發育經過三個階段,最后成為準平原:該模式的假定前提是:①該地區位于潮濕溫帶;②巖性均一;③起始地形是平原;④地殼僅是在開始時有一次急速上升,其后進入長期的穩定。他按生命順序,把整個過程分為幼年、壯年、老年三個時期,各期地貌有明顯的差異。
五、流水地貌的發育理論83初始地貌形態
A初始地貌形態A84(1)幼年期
平原上升成為高地后,地面被河流強烈切割,形成峽谷、山地和破碎高地,到該期末,地形最大起伏達到了限度(圖6.39B、C)。
(1)幼年期平原上升成為高地后,地面被河流強烈切割,形成85(2)壯年期
側蝕作用加強,峽谷被拓寬而變成緩坡寬谷,山地高度降低,主流河床縱剖面變得和緩,并達到了平衡剖面(即侵蝕與堆積達到了動力平衡),地貌上以寬谷、丘陵為主(圖6.39D、E)。
(2)壯年期側蝕作用加強,峽谷被拓寬而變成緩坡寬谷,山地86(3)老年期
丘陵高度進一步降低,大部分支流河床縱剖面也達到了平衡剖面,其中下蝕作用已很微弱,代之以側蝕和堆積為主,形成寬廣的沖積平原,地面高度接近海平面,成為起伏和緩的準平原,其上散布著一些未被侵蝕的殘丘,即蝕余山(圖6.39F)。
(3)老年期丘陵高度進一步降低,大部分支流河床縱剖面也達87戴維斯的侵蝕循環的最終地貌是高差小、坡度緩、高程接近海面的呈波狀起伏的地面,稱為“準平原”,標志著一次有順序的演變行將結束。隨后,若有另一次地殼急速上升發生,則地貌將按上述順序作又一次的演化,故名之為循環,并把這個突變稱為“地貌回春”。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后來又補充了名之為“循環中斷”的概念,指的是:在循環尚未結束時,地殼出現了上升,開始了新一次循環,使原本的循環不能繼續下去,這就是地理循環論。戴維斯的侵蝕循環的最終地貌是高差小、坡度緩、高程接近海面882、山坡發育理論
德國地貌學者彭克(W.Pen&)1924年提出的理論。他在《地形分析》(1924)一書中,提出了山前階梯狀地形及坡面發育的原理。彭克把坡面發育的原始地面,即一個上升前長期受剝蝕所形成的起伏微緩的準平原稱為初始準平原,并用上升發展階段、均勻發展階段和下降發展階段來區分地貌發育的階段性,以反映某時間內構造運動的不同形式,其主要觀點是:①認為山坡的形態取決于地殼運動速度與剝蝕速度之間的對比關系。②認為山坡的發育形式為等坡后退,發育的最終結果是產生山足剝蝕面。他認為當地殼上升速度減弱、河流下切停頓以后,側蝕作用便成為主要作用力,側蝕的方式為等坡后退。2、山坡發育理論89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903、山麓夷平面發育理論(又稱外成侵蝕循環說)
南非地貌學者金(L.C.King)1948年提出的。他根據在干旱、半干旱及熱帶草原氣候下的非洲一些地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與戴維斯不同的侵蝕循環理論。金把那里的地貌景觀分為兩種基本單元:第一種是在谷底的、與現代河道或者古河道相鄰的平緩凹坡,凹坡有著巖石的基底,發現的證據指出:這種平緩的凹坡隨著時間的進展逐漸消耗與其相鄰的高地面擴大自己的面積,它與相鄰的高地之間有一尖銳的坡折,形成這種山麓平原的過程統稱“麓原作用”(Pedimenetation)。第二種單元是圍繞著大部分高地的陡坡,其形成與單面山或斷層無關,而是侵蝕形成的。當它被侵蝕而后退時,其坡度并不減小,故金稱之為“陡崖后退”或“蝕退”作用。陡崖后退和麓原作用都是山麓夷平循環的一部分,金把它分為幾個階段。
3、山麓夷平面發育理論(又稱外成侵蝕循環說)91①青年期,聯合麓原(pediplain)上升,原有的河流向著新的侵蝕基準面迅速下切;后來,下切作用減弱了,因陡崖后退造成麓原擴大,但原來山麓平原的殘留物在所有的山頂都有保留,這是青年期的標志。②壯年期,麓原進一步擴大,以至彼此聯合,島山數目日益減少。③老年期,島山很少,以聯合的麓原為主要地形。BACK①青年期,聯合麓原(pediplain)上升,原有的河流92第四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稱巖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種奇文現象。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石灰巖高原的名稱,那里發育著各種石灰巖喀斯特地貌。19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司威直(J.Cvijic)就借用該地名來形容石灰巖的地貌、水文現象,并為后來世界各國所通用的專門術語。我國在1966年第一屆喀斯特學術會議上,曾提出將喀斯特改稱為巖溶,作為Karst的同義語。1988年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地理名詞》,仍定名為喀斯特。巖溶作為又稱。在我國裸露的可溶性巖(碳酸鹽類)主要分布于廣西、云南及貴州等地,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區之一,如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皆著名于世。第四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稱巖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93喀斯特地貌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旅游資源,而且具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溶洞中,還埋藏著大量的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或成為儲存鋁土礦、砂礦及油氣的良好場所。因此它具有重大的科研與生產價值。但由喀斯特作用所引起的地貌災害,如地基塌陷、水庫漏水及地面干旱等均需積極防治。
喀斯特地貌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旅游資源,而且具有豐富的地下水94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氣候因素生物因素巖石因素降水量溫度氣壓巖石的溶解速度CO2的溶解度、溶解力CO2的溶解度CO2的含量巖石結構、構造巖石性質裂隙發育碳酸鹽巖石化學反應式如下:CO2+H2O→H2CO3→H++HCO3—H++CaCO3→HCO3—+Ca2+
綜合反應式是:H2CO3+CaCO3→Ca2++2HCO3—
一、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溶解和沉淀作用,其次是機械的崩塌、侵蝕及堆積。喀氣候因素生物因素巖石因素降水量溫度氣壓巖石的溶解速95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遍及地表和地下,所成的地貌也分成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兩大類。二者各自發展,但又互相影響和轉化。
(一)地表地貌
按形態成因特點可分出9種:溶溝與石芽、溶斗、溶蝕洼地、大型溶蝕盆地、干谷與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蝕平原。二、喀斯特地貌961、溶溝與石芽
溶溝是雨雪水溶蝕巖石表面而成的溝槽,深數厘米至數米,寬數厘米至數十厘米,呈楔形或槽形,與地面垂直。石芽為突出在溶溝之間的巖石,呈筍狀、菌狀、柱狀或尖刀狀等。高數厘米至數米,有的高達l0m以上。如云南的石林,最高超過35m,那里石芽密布如林,故得名。溶溝與石芽
1、溶溝與石芽溶溝與石芽972、溶斗(巖溶漏斗)
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種封閉性小型洼地,呈碟狀、漏斗狀或豎井狀。直徑多為數十米,深數米至十余米。
2、溶斗(巖溶漏斗)98溶斗
溶斗按成因分為三種:即溶蝕溶斗、沉陷溶斗和塌陷溶斗溶斗溶斗按成因分為三種:即溶蝕溶斗、沉陷溶斗和塌陷溶斗993、溶蝕洼地
它是一種封閉性的小型盆地,平面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星形、長條形。垂直形態有碟形、漏斗形和筒形,由四周向中心傾斜。洼地底部存在裂隙和落水洞,所以洼地易透水干旱。如果透水通道堵塞,洼地就會儲水成湖,稱為“巖溶湖”。我國廣西俗稱“天塘”或“龍湖”。貴州草海是一個大型巖溶湖。巖溶洼地種類主要有:溶蝕洼地、塌陷洼地及沉陷洼地等。溶蝕洼地在云貴和廣西等地分布很多。
3、溶蝕洼地100貴州草海
溶蝕洼地
貴州草海溶蝕洼地101落水洞(粵北乳源的“通天籮”)
4、落水洞
它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的垂向溶洞,洞口張開于地面或連接溶斗底部,洞底與地下河或水平溶洞相通。落水洞(粵北乳源的“通天籮”)4、落水洞1025、溶蝕盆地
它是一種大型溶蝕盆地,在我國西南云貴高原及廣西等地分布很廣,當地稱為“壩子”。底部比溶蝕洼地更加平坦,多覆蓋著數米厚的殘積紅色粘土或沖積層;常有河流穿過,它由四周石山的出水洞流出,向落水洞沒人;盆地內有時還見到低矮的石灰巖孤峰。溶蝕盆地在南斯拉夫稱為Polje(坡立谷),意指“可耕種的土地”。
在廣西的上林、都安,云南的硯山、羅平,貴州的安順等地發育的溶蝕盆地(壩子),面積較大,水土條件較好,是喀斯特地區最好的農業地帶。
5、溶蝕盆地103
6、干谷和盲谷
干谷曾經是昔日的河谷,但現在無水,成為干涸谷地。干谷的成因可能是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降,導致河水潛入地下,變成伏流,而地表河干涸。有的是地下河襲奪地表河,使其下游成為干谷。也有的是地下河裁彎取直,使其彎曲段河流成為干谷。干谷谷底平坦,覆蓋有松散堆積層。常有溶斗、落水洞分布。盲谷是一種死胡同式的河谷,河流前方被石山陡崖阻擋,河谷消失,河水從崖下溶洞進入石山內變成伏流。這種前方失去谷形的河谷稱為盲谷。6、干谷和盲谷104盲谷(廣西河池市鳳山縣水源洞)
盲谷(廣西河池市鳳山縣水源洞)1057、喀斯特石山
在喀斯特作用下所成的山體,形態奇特,山峰尖削挺拔,山坡陡峭,地面巖石裸露,滿布石芽和溶溝,顯得十分崎嶇。山內分布著大小溶洞,管隙縱橫交錯。洞內還有各種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琳瑯滿目,構成一幅奇峰異洞的地貌。按地貌發育過程分為三種:峰叢石山、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
7、喀斯特石山106
(1)峰叢石山
它是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轉化初期的產物。山體分為上下二部分,上部為分離的山峰,下部連結成基座。山峰之間多被溶蝕洼地隔開。峰叢石山
(1)峰叢石山它是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轉化初期的產物。山體107(2)峰林石山
當峰叢石山之間的溶蝕洼地再度垂向發展而至飽水帶時,把基座蝕去,成為沒有基座的密集山峰群,稱為峰林。峰林石山與溶蝕洼地(貴州興義萬峰林)
峰林石山與溶蝕盆地(貴州興義萬峰林)
(2)峰林石山當峰叢石山之間的溶蝕洼地再度垂向發展而至飽108(3)孤峰石山
指零星分布于溶蝕平原上的低矮石山。它是峰林石山進一步發展,高度降低,個數減少,峰林間的盆地擴大成為溶蝕平原時的殘丘。
孤峰石山(漓江之濱的波伏山)
(3)孤峰石山指零星分布于溶蝕平原上的低矮石山。它是峰林1098、溶蝕平原原來的石灰巖高原或山地,經過長期溶蝕、侵蝕后,高度逐漸降低,最終成為起伏和緩的平原。平原上河流發育,覆蓋有殘積紅土和沖積物,以及分布著殘丘。
溶蝕平原(廣東英德)
8、溶蝕平原溶蝕平原(廣東英德)110(二)地下地貌
地下地貌以溶洞為主,但在不同的地下水帶,溶洞的形態和成因截然不同。1、水平溶洞
水平溶洞發育于飽水帶,延伸方向與水流方向一致,呈水平狀。如我國的桂林七星巖,長千余米,寬70m、高約15m。桂林七星巖
(二)地下地貌桂林七星巖111
(1)石鐘乳、石筍和石柱(1)石鐘乳、石筍和石柱112石鐘乳、石筍和石柱
石筍
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石筍113(2)石幔和石旗
二者是洞壁的碳酸鈣堆積。石幔是水溶液沿洞壁幔流時產生的碳酸鈣層狀堆積,光滑如布幔,故名。如果水溶液沿一條凸棱向下流動時,則產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狀的碳酸鈣堆積,稱為石旗。
石幔
(2)石幔和石旗二者是洞壁的碳酸鈣堆積。石幔是水溶液沿洞114
此外,化學堆積還有石花、石葡萄和石珍珠等。
石花
石珍珠
此外,化學堆積還有石花、石葡萄和石珍珠等。石花115
1、熱帶喀斯特地貌
位于低緯地區,包括熱帶及亞熱帶季風區的喀斯特。由于該氣候帶高溫多雨,因此熱帶喀斯特的強度居于其他氣候帶之首,不論地表或地下地貌都很發育,其中以峰林石山為代表,它是其他氣候帶所沒有的。此外,大型的溶蝕盆地(槽谷)、深陷的溶蝕洼地及大型水平溶洞等都很發育。此帶以我國南方、西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等地為代表。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喀斯特作用受氣候條件影響很大,不同的氣候帶喀斯特作用的結果不同,因此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特征,并可分出四種地貌帶:
1、熱帶喀斯特地貌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1162、溫帶喀斯特地貌處于中緯度地區,氣溫較低,雨量較少,而且有明顯的干季,喀斯特作用受一定限制。地表地貌不很發育,只有不多的干谷、溶斗和溶蝕洼地,石芽及溶溝發育不好,而且多被風化物覆蓋。但地下地貌如溶洞、地下河、溶隙及喀斯特泉等較發育,故有“隱喀斯特”之稱。它以法國、捷克、烏拉爾、密西西比高原及我國華北、東北等地為代表。
3、寒帶及高寒地區喀斯特地貌
位于高緯度及高原、高山地區。由于終年氣溫低,水的凍結時間長或有凍土層存在,水的流動及溶蝕作用受到了極大的抑制。因此不論地表或地下地貌發育都很差,地表以溶溝為多見,地下有小型孔洞、溶隙和喀斯特泉等。此帶以西伯利亞、加拿大以及我國的青藏高原等地為代表。
2、溫帶喀斯特地貌1174、干旱區喀斯特地貌
包括了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干旱氣候區,終年氣溫較高,但雨量稀少,植物缺乏,喀斯特作用極其微弱。由于還有少量地下水存在,而且水中含有較多的SO42-離子,所以喀斯特作用仍能進行,不過地貌發育極差,偶有小型孔洞出現而已。
4、干旱區喀斯特地貌118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19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20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21第五節冰川與凍土地貌第五節冰川與凍土地貌122一、冰川地貌
(一)冰川作用
(二)冰川地貌二、凍土地貌(一)凍土及其分布
(二)融凍作用
(三)凍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1231、冰蝕作用
冰蝕作用方式有挖蝕和磨蝕兩種。
挖蝕作用是冰川運動時,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將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與冰川凍結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巖石拔起,帶向下游。
磨蝕作用是冰川中所挾帶的巖塊,以巨大的動壓力研磨冰床基巖的一種作用。海螺溝的冰蝕河谷
1、冰蝕作用海螺溝的冰蝕河谷1242、搬運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運能力,能將成千上萬噸的巖塊搬運到千里以外。廬山的漂礫(李四光)
2、搬運作用廬山的漂礫(李四光)1253、堆積作用
當冰川消融時,各類冰磧物就會在相應的位置上墜落于地面,堆積出各種地貌。冰川堆積地貌結構疏松,沒有層理,又無分選性,堆積物大小懸殊,由細小的泥沙與巨大的漂礫混合堆積而成,故又稱為冰川泥礫。BACK3、堆積作用BACK1261、冰蝕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種圍椅狀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部和在冰川出口處高起的冰檻等三部分組成。如果山嶺的兩坡發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攏時,山嶺就變成十分尖銳的鋸齒狀山脊,稱為刃脊。當山峰四周(三面以上)發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相靠攏時,山峰就變得非常尖銳和突出如金字塔狀,這種由冰蝕而成的尖峰,稱為角峰。如珠穆朗瑪峰,外形就呈巨大的金字塔形。
1、冰蝕地貌127冰斗
冰斗128廬山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東北角)廬山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東北角)129角峰、刃脊
廬山犁頭尖角峰
角峰、刃脊廬山犁頭尖角峰130(2)冰川谷它是山岳冰川運動時侵蝕出來的谷地,橫剖面呈槽形或“U”形,故又稱槽谷或U形谷。廬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
(2)冰川谷廬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131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32當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時,由于支冰川的下蝕力小于主冰川,故谷底深度也比主冰川谷淺,成為懸掛在主冰川谷之上的谷地,稱為懸谷。當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時,由于支冰川的下蝕力小于主冰川,故谷底133(3)羊背石
冰床上堅硬的基巖,冰蝕后仍能部分保留下來,成為微微突起的石質小丘,表面上留有冰川經過的擦痕,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稱羊背石。(3)羊背石1342、冰磧地貌
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僅具有強大的侵蝕力,而且還能攜帶冰蝕作用產生的許多巖屑物質,以及冰川谷兩側山坡上因融凍風化、雪崩等作用所造成的墜落堆積物。冰川消融以后,被冰川攜帶搬運的冰磧物就堆積下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主要的冰磧地貌有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2、冰磧地貌135(1)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來的表磧、中磧和里磧等都降落在底磧之上,形成波狀起伏的地面形態。(2)終磧壟
冰舌末端較長時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漸形成的半環形冰磧堤。終磧壟由兩種堆積作用形成,第一是冰川前進時,像推土機一樣,把冰前沙礫挖起并向前擠壓隆起;第二是由于冰舌的剪切斷裂作用,將底磧、中磧和里磧沿剪切面推舉至冰面,后又沿冰舌斜坡滾落在冰舌前方,疊加在擠壓冰磧物之上,共同組成終磧壟。(1)冰磧丘陵13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37(3)側磧堤
位于山岳冰川谷的兩側堆積,由側磧及坡積物共同組成的壟崗狀或長堤裝冰磧物。(4)鼓丘
它是由冰礫泥組成的流線型丘陵,平面呈橢圓形。
(3)側磧堤1383、冰水堆積地貌
冰磧物經過冰融水的再搬運和堆積而成。
(1)蛇形丘主要分布于大陸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積地貌,為形態狹長而又彎曲的一種低丘陵。因它蜿蜒如蛇形,有的在平地,有的匍匐于高地上,故得名。(2)冰水扇和冰水平原冰下河流和冰面融水在冰舌前穿過終磧壟后,由它所挾帶的泥沙也逐漸沉積下來,形成扇形地,稱為冰水扇。多個扇形地的聯合便組成了冰水平原。3、冰水堆積地貌139
(3)冰礫阜和冰礫阜階地
冰礫阜:原來是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為冰水砂礫沉積物質,冰川消融后轉化為不規則丘陵地貌。
冰礫阜階地:冰川兩側的水道堆積的冰水砂礫物質,在冰川退縮后形成于谷坡上的階地。(4)冰蘑菇、冰瀑(3)冰礫阜和冰礫阜階地140冰蘑菇冰瀑冰蘑菇冰瀑1414、冰川地貌的組合
冰川地貌類型隨著不同地段作用力的改變,而作有規律的組合。
山岳冰川可分為四個地貌組合帶:
(1)冰蝕地貌帶——位于雪線以上的冰蝕區,主要地貌有冰斗、角峰、刃脊。
(2)冰蝕-冰磧地貌帶——位于雪線以下至終磧壟后方,主要地貌有冰川谷、側磧堤和冰磧丘陵。
(3)冰磧地貌帶——位于冰舌前端,主要地貌為終磧壟。
(4)冰水堆積地貌帶——主要在終磧壟以外,以冰水扇地貌為主。
4、冰川地貌的組合142
大陸冰川可分為三個組合帶:
(1)冰蝕地貌帶位于冰川中部的冰雪積累區,主要有冰蝕平原、羊背石、冰蝕盆地及洼地。(2)冰磧地貌帶位于冰川邊緣的冰雪消融區,主要地貌有冰磧。
(3)冰水堆積地貌帶位于終磧壟外側,以冰水扇和冰水平原為主。
大陸冰川可分為三個組合帶:143由于大陸冰川與山岳冰川的作用條件不同,所以生成的地貌類型也各異。
由于大陸冰川與山岳冰川的作用條件不同,所以生成的地貌類型144凍土的概念:指地溫處于0℃以下,并含有冰的巖(土)層。按凍結時間的長短,凍土可分為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兩類。
基本特征:地下冰的存在。凍土分布: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在北半球,多年凍土從中緯向極地厚度不斷增加,上限逐漸減小;中低緯高山及高原地區凍土的分布,則表現為隨海拔高度而變化,海拔愈高,地溫愈低,凍土愈厚。
凍土的概念:指地溫處于0℃以下,并含有冰的巖(土)145BACKBACK146
融凍作用:凍土地區地溫低,而且發生周期性的正負變化,凍土層中的水分也相應地出現相變和遷移,從而引起巖石的破壞、碎屑物的分選、堆積層的變形、凍脹、融陷、流變等一系列變化過程。作用方式有融凍風化、融凍泥流和融凍擾動等。
1、融凍風化
凍土層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當夜間及冬季地溫降至0℃以下時,水分凍結,形成冰脈,冰脈凍融而使巖(土)破壞的作用,稱為融凍風化作用。
融凍作用:凍土地區地溫低,而且發生周期性的正負變化,147
2、融凍擾動
它發生在活動層內,每年冬季凍結由地面向下進行時,其下尚未凍結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節凍土及下部永凍層的挾逼下,發生塑性變形,造成各種褶曲,稱為融凍擾動。
3、融凍泥流
發生在凍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動層融化時,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凍層的存在而不能下滲,造成該土層飽含水分,甚至稀釋成泥漿狀,在這種過度濕潤的情況下,土體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為融凍泥流。BACK2、融凍擾動BACK1481、石海與石河
石海:在平坦的山頂或緩坡上,平鋪著大片由融凍風化而崩解的大塊礫石。
石河:山坡上由融凍風化而產生的大量碎石匯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塊沿著濕潤的下墊面或永凍層的頂面,整體向下緩慢移動。
石海
1、石海與石河石海149發育于山東淄博市的石海
發育于山東淄博市的石海1502、泥流階地
它是融凍泥流在向下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坡度變緩時產生的臺階狀地貌。3、石環
平面上它是一種以細粒土或碎石為中心,邊緣為粗礫所圍繞的圓形地貌。4、凍脹丘與冰椎
凍脹丘:地下水受凍結地面和下部多年凍土層的遏阻,在薄弱地帶凍結膨脹,使地表變形隆起,稱為凍脹丘。
冰錐:寒冷季節流出封凍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凍結后形成的丘狀隆起的冰體。2、泥流階地151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52石環
石環153凍脹丘
凍脹丘1545、熱融地貌
主要是指在多年凍土區,因熱融作用,使永凍層內的冰體融解和土體下沉而產生的負地貌。常見的熱融地貌有融陷漏斗、融陷淺洼地、融陷盆地等。此外,在山坡上,由于永凍層上部地下冰的融化,可引起土體下滑,產生熱融滑坡。
由融凍作用而對生產建設所帶來的破壞性的地貌,稱為“凍害”。例如凍脹丘、冰丘使地面隆起,使公路、鐵路及建筑物變形;熱融地貌使房屋下陷,路基沉降,邊坡滑塌,農田變成洼地或沼澤化;融凍泥流使建筑物破壞,農作物被毀等,都應加強防治。
5、熱融地貌155熱融滑塌
熱融滑塌
BACK熱融滑塌熱融滑塌BACK156第六節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地理教研室:嚴春艷第六節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地理教研室:嚴春艷157風沙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風沙地貌。主要分布于大陸內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區,其次是海岸帶。
一、風沙作用二、風沙地貌風沙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風沙地貌。一、風沙作用158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進行:風蝕作用、搬運作用和風積作用。風與流水一樣,是一種流體動力,能對地面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而且作用形式與流水相似。但只因它的密度小(空氣),故動力強度比流水弱。對于干旱地區來說,風沙作用是塑造地貌的最主要的外動力。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進行:風蝕作用、搬運作用和風積159(1)吹蝕作用:
風吹過地面,由于風壓力與氣流紊動而引起沙粒吹揚,稱為吹蝕作用。(2)磨蝕作用:
風不僅對地面進行吹蝕,同時還以風中所挾帶的沙粒對地表進行摩擦,這種作用稱為磨蝕作用。1、風蝕作用(1)吹蝕作用:1、風蝕作用160(1)懸移
(2)躍移(3)蠕移2、搬運作用
風的搬運作用與流水相似,是通過風沙流即挾帶沙粒氣流的運動實現的。風沙搬運的形式,依風力、顆粒大小和質量不同,有下列三種形式,即懸移、躍移和蠕移。(1)懸移2、搬運作用風的搬運作用與流水相似,是通過161風力搬運作用的三種形式風力搬運作用的三種形式162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63
當風力減弱或風沙流遇阻,風中挾帶的沙粒沉降于地面,這種現象就是風積作用。風積物質:風成沙與風成黃土兩類。3、風積作用當風力減弱或風沙流遇阻,風中挾帶的沙粒沉降于地面,這164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651、風蝕地貌(1)風蝕谷及風蝕殘丘(2)風蝕柱和風蝕蘑菇(3)石窩與風棱石(4)風蝕洼地與風蝕盆地(5)雅丹地貌2、風積地貌(1)橫向沙丘(2)縱向沙丘(3)多風向沙丘案例:烏爾禾魔鬼城1、風蝕地貌(1)風蝕谷及風蝕殘丘2、風積地貌(1)橫向沙166(1)風蝕谷及風蝕殘丘風蝕谷:
由基巖組成的風蝕丘陵或臺地,受暴雨沖刷后開始產生溝谷,以后經過長期擴大成為風蝕谷。風蝕殘丘:
風蝕谷間的殘留高地或孤立丘崗即是風蝕殘丘。(1)風蝕谷及風蝕殘丘風蝕谷:風蝕殘丘:167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68(2)風蝕柱和風蝕蘑菇風蝕柱:
水平和垂直裂隙均較發達的裸露基巖,經風蝕后,切割成破碎的孤立狀石柱。風蝕蘑菇:
石柱的下部由于磨蝕作用很強,特別是具有水平層理和不甚堅硬的巖石,磨蝕就更加劇烈,結果往往造成上部大、下部小的形狀,稱為蘑菇石。
(2)風蝕柱和風蝕蘑菇風蝕柱:169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柱170(3)石窩與風棱石石窩是附屬在殘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微地貌,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小洞或凹坑。
石窩(3)石窩與風棱石石窩是附屬在殘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微171風棱石
廣大礫漠中的礫石,經過風沙長時間的磨蝕作用后,變成棱角明顯的、表面光滑的風棱石。視棱的多少,又有單棱石、三棱石和多棱石之分,以三棱石最常見。風棱石廣大礫漠中的礫石,經過風沙長時間的磨蝕作用后172風棱石風棱石173(4)風蝕洼地與風蝕盆地風蝕洼地:
平坦的基巖地面,經過長期的風蝕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洼地,稱為風蝕洼地。風蝕盆地:
風蝕洼地進一步發育,就發展成風蝕盆地。(4)風蝕洼地與風蝕盆地風蝕洼地:174風蝕洼地風蝕洼地175雅丹是維吾爾語,意即陡壁小丘。現泛指壟、槽相間所組合的地貌。其形態與風蝕殘丘近似但主要由蝕余松散土狀堆積物(如沙、沙粘土等)形成,結構疏松。(5)雅丹地貌風蝕雅丹雅丹是維吾爾語,意即陡壁小丘。現泛指壟、槽相間所組合17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77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178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的區別:(?)命名由來:
雅丹源于維吾爾語“雅丹爾”,后由英語音譯成“雅丹”;丹霞地貌以廣東仁化丹霞山命名。特征:
雅丹地貌造型多姿多彩,地貌形態異常詭秘、一座座土丘隆集荒原,峰回路轉;丹霞地貌具有雄、險、特、奇、秀、幽的自然美,地貌景觀獨特,巖塊各異。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的區別:(?)命名由來:179成因:
雅丹地貌通常是在有深厚沉積物的湖積平原上發育而成。,是自然界中風和水不斷作用的杰作,風沙侵蝕是雅丹不斷變化的最主要動力。丹霞地貌是水平產狀的泥盆系紅色砂巖層經長期地質作用、流水切割、風化剝蝕而成。分布:
雅丹主要主要出現于干旱荒漠地區;丹霞地貌在我國南方比較發育。BACK成因:BACK180(1)橫向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和復合新月形沙丘鏈等。
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態呈新月形,兩側前端有順風向伸出的沙角(翼),兩沙角之間為一馬蹄形洼地。指沙丘走向與風向垂直或作60°以上交角的沙丘。(1)橫向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和復合新月形沙丘181(2)縱向沙丘
走向與合成起沙風向平行或夾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稱為沙壟。復合型縱向沙壟(2)縱向沙丘走向與合成起沙風向平行或夾角小于30182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83(3)多風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
它由有一個尖頂和三個或更多的沙坡面和沙坡面之間的沙脊組成。沙丘高大如金字塔形,高50—l00m,甚至更高。一般單獨分布,也有成行排列的。
包括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格狀沙丘、星狀沙丘、反向沙丘等。(3)多風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包括金字塔沙丘、蜂窩狀184案例—烏爾禾魔鬼城1、位置2、地貌學上的解釋3、成因4、魔鬼城的魔鬼5、魔鬼城的未來案例—烏爾禾魔鬼城1、位置185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8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87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88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89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90三、荒漠地貌及荒漠化問題荒漠按其組成物質的性質分為四種: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一)荒漠地貌類型(二)荒漠化及其成因(三)荒漠化的治理三、荒漠地貌及荒漠化問題荒漠按其組成物質的性質分為四種:巖漠191(1)巖漠及其地貌
山麓剝蝕面
巖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區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區。地貌上主要是基巖裸露的山丘及山麓剝蝕面。
山麓剝蝕面是巖漠中最為發育的一種地貌。(一)荒漠地貌類型(1)巖漠及其地貌山麓剝蝕面巖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區的192巖漠巖漠193(2)礫漠及其地貌
礫漠多發育在山前地區,地貌上是由洪積—坡積物組成的傾斜平原。地面覆蓋著小礫石和泥沙。礫漠蒙古語稱為戈壁,我國習慣把巖漠也歸入其中。為了區別于礫石戈壁,巖漠稱為石質戈壁。
世界上礫漠分布很廣,如我國的內蒙古大戈壁、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阿爾及利亞的戈壁等。(2)礫漠及其地貌礫漠多發育在山前地區,地貌上是由洪194戈壁戈壁195(3)沙漠及其地貌
沙漠主要發育于山地丘陵外圍的平原上或盆地中部。地貌上是地表覆蓋著大片沙丘或“沙地”的沙質平原。
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全世界沙漠面積700km2,占陸地面積的4.7%,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亞、西南亞、澳大利亞等地。
我國沙漠面積71.23km2(其中沙地11km2),占全國面積的7.4%。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肅、寧夏及內蒙古西部。其中以新疆面積最大,內蒙古次之,它們分別占總面積的58.9%和29.8%。
(3)沙漠及其地貌沙漠主要發育于山地丘陵外圍的平原196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197(4)泥漠及其地貌
泥漠是由粘土組成的荒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區的低洼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地貌上是一種粘土質平原。地面平坦,泥層裸露且有龜裂紋,亦常有鹽漬化現象。這是含有大量鹽分(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的地下水,被帶到地面后,水分蒸發,鹽分析出,形成鹽土、鹽殼或鹽層,此時的泥漠稱為鹽沼漠或鹽漠。
(4)泥漠及其地貌泥漠是由粘土組成的荒漠,主要分布198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概念1994年10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在巴黎簽署,公約中給出了荒漠化的新定義,即“荒漠化系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干旱區的土地退化”。
(二)荒漠化及其成因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概念1994年199荒漠化的新定義明確地指出了三個問題:
①荒漠化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起因和發展的。②荒漠化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干旱區,這就給出了荒漠化產生的背景條件和分布范圍。③荒漠化是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干旱區的土地退化。將荒漠化置于寬廣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內。土地退化可以發生在全球的各個地區,而荒漠化只是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干旱區。荒漠化的新定義明確地指出了三個問題:①荒漠化是氣候變化和人200我國一般采用狹義荒漠化概念,即沙質荒漠化,簡稱沙漠化(Sandydesertification)。它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以風沙活動作為主要標志的環境退化現象和過程。
我國一般采用狹義荒漠化概念,即沙質荒漠化,簡稱沙漠化(S201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氣候環境的變化、大風天氣、植被覆蓋率低。(2)人為因素:多年持續超載過牧、不合理開墾土地、無序開采地下水、工業污染環境、不合理灌溉、過度砍伐植被資源。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2)人為因素:202(三)荒漠化的治理(1)保護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場;(2)有計劃地開發利用水資源;(3)加強綠洲的鞏固和建設;(4)保護土地資源,防治草地污染;(5)強化草地資源的法制與管理。(6)把防治荒漠化與荒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發展有荒區特色的種植業、農牧業、旅游業等;(7)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識,控制荒漠化面積的蔓延。(三)荒漠化的治理(1)保護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場;203案例—內蒙古北部荒漠草原的荒漠化及其治理1、區位與生態特征2、荒漠化的原因3、荒漠化的治理4、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案例—內蒙古北部荒漠草原的荒漠化及其治理1、區位與生態特征204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05(一)黃土黃土主要是第四紀風力搬運堆積的土狀物質,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
黃土的性質:黃土顏色灰黃、棕黃或棕紅;粒級以粉沙為主,粘粒及細沙較少;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和碳酸鹽類礦物為主,并含易溶鹽及粘土礦物;風成黃土具垂直節理,孔隙度大,濕陷性強,抗蝕性弱,極易遭受流水侵蝕。黃土中有多層埋藏古土壤,同時又存在沉積間斷,下伏古地形雖遠遜于現代,但對地貌發育的影響仍較顯著。
黃土的成因:風成假說,流水沖積說。四、黃土地貌(一)黃土四、黃土地貌206(二)黃土地貌1、黃土溝谷地貌分為細溝、淺溝、切溝、沖溝和河溝。2、黃土溝間地地貌黃土塬——被溝谷、河谷環繞的平坦高地,邊緣極為曲折,常因溝谷溯源侵蝕而肢解。董志塬、洛川塬黃土梁——長條形黃土丘陵地貌類型之一。黃土峁——形似饅頭,頂部渾圓上凸,邊坡可發育大量輻散狀溝谷。BACK(二)黃土地貌BACK207第七節海岸地貌第七節海岸地貌208海岸又稱為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通常分為海岸、潮間帶和水下岸坡三個部分。
(1)海岸在高潮位之上,上界為最大波浪所能到達之處,又稱為潮上帶。一、海岸帶海岸又稱為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通常分為海岸、209(2)潮間帶
在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高潮時被海水淹沒,低潮時露出水面。(2)潮間帶210潮間帶潮間帶211(3)水下岸坡
在低潮位之下,至波長1/2的水深之處,該處為波浪作用基面。在此基面以下波浪作用十分微弱,故不列人海岸帶的范圍。近濱又稱為潮下帶或水下岸坡帶。(3)水下岸坡212海蝕崖——在海浪長期沖刷下,基巖不斷沖刷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巖陡崖。海蝕洞——海蝕崖的下部,大致與海面高度相等處,在波浪的不斷沖掏下,形成凹槽,叫海蝕穴,深度比寬度大的叫海蝕洞。在節理發育或夾有軟弱巖層的基巖中,海蝕洞可達幾十米深。海蝕平臺——海蝕崖逐漸后退,波浪不斷沖刷磨蝕位于海蝕崖前方的基巖面,形成微微向海傾斜的基巖平臺。海蝕拱橋與海蝕柱——兩個方向相反的海蝕穴被蝕穿而互相貫通,稱為海蝕拱橋。海蝕崖后退過程中遺留的柱狀巖體,稱為海蝕柱。二、海蝕地貌海蝕崖——在海浪長期沖刷下,基巖不斷沖刷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213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14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15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16三、海積地貌海積地貌可以分為四類:毗岸地貌(海灘、泥灘等);接岸地貌(各種沙嘴等);封岸地貌(攔灣壩、連島壩等);離岸地貌(離岸壩等)。三、海積地貌海積地貌可以分為四類:2171、水下堆積階地分布在水下岸坡的坡腳,由向海移動的泥沙堆積而成。2、水下沙壩是一種大致與岸線平行的長條形水下堆積體。當變形的淺水波發生破碎時,傾翻的水體強烈沖掏海底,被掏起的泥沙大部分堆積在破碎點的靠陸側,形成水下沙壩。3、離岸堤和瀉湖海退時,水下沙壩露出海面形成離岸堤,是離岸有一定的距離且高出海面的沙堤。離岸堤與陸地之間封閉或半封閉的淺水區域為瀉湖。4、海灘是與陸地連接的沙礫泥質堆積體。1、水下堆積階地218
1、基巖海岸
基巖海岸由巖石組成,岸線曲折,岸坡較陡。以斷層控制的海岸,海岸平直,岸坡陡峭,稱為斷層海岸,我國臺灣省東海岸屬于這種類型。如果斷層多次活動,海岸上升,在斷層崖上可以保存不同時期海面的海蝕穴。在第四紀冰后期海面上漲,淹沒基巖山地或丘陵,一些山丘形成海岬,山丘之間的低地形成海灣,岸線彎曲,這種海岸稱港灣海岸。2、沙質海岸
沙質海岸可分為海灘海岸、沙堤——瀉湖海岸和沙丘海岸。四、海岸類型1、基巖海岸四、海岸類型2193、淤泥質海岸淤泥質海岸是由粉沙和淤泥堆積的低緩平坦海岸,海岸線平直,岸坡平緩,淺灘寬廣,受潮流作用較大。淤泥質海岸主要分布在泥沙供應豐富而又比較掩蔽的堆積海岸段,如大河下游平原、構造下沉區。4、生物海岸該類海岸生物生長繁盛,成為海岸發育的主導因素。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為典型,分述如下:
3、淤泥質海岸220紅樹林海岸
紅樹林是發育在熱帶和亞熱帶泥灘上的耐鹽性植物群落。由紅樹林及林下沼澤泥灘組合的海岸,稱紅樹林海岸。紅樹林植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紅樹林以紅樹種植物為主,還包括半紅樹種類,狹義紅樹林只包括紅樹種植物,以木本紅樹為主。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為主體,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層孔蟲、有孑L蟲、海綿、貝類等)所組成的生物礁。由珊瑚礁構成海岸稱為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221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22自然地理學-第五章-地貌[精]課件223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224第一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第二節內力作用、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第三節流水地貌第四節喀斯特地貌第五節冰川與凍土地貌第六節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第七節海岸地貌與海底地貌第一節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225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營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第一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綠色物流配送體系在城市的構建與實施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地下智能輸電系統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硬膠囊劑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烈士陵園、紀念館服務項目提案報告模范
- 2025廠級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預熱題
- 2024-2025部門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完整答案【易錯題】
- 2025年新版車間安全培訓考試試題(7A)
- 2025年工廠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下載答案可打印
- 2024-2025各個班組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全套
- 繼電器模塊行業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胃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課件
- 2辛普森殺妻案課件
- 新高考背景下2023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備考策略講座
- 2022年溫州中學自主招生數學試題
- 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告知書模板
- (最新)成都市可感染人類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備案管理指南(2021年11月最新版)
- 高中信息技術 必修1 算法及其描述PPT 課件
- 鉗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0年版)
- 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教科書課后答案(全)
- 板塊輪動及龍頭股戰法
- 高中物理實驗考點整合電學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