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_第1頁
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_第2頁
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_第3頁
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_第4頁
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一種文化生態學的視角□余清臣內容提要: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本身也是對特定生態進行適應的結果,它的核心特質都能在其與特定生態環境的關系中得到深入理解:天人合一源于農業技術不能掌控的自然環境;情理精神生成于以親族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環境;倫理本位奠定于以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的規范環境。然而,現代學校作為起源于西方社會的組織機構,本身所構成的生態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的沖突,這種沖突經常使現代學校所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僵死”的文化。因此,提升學校教育中傳統文化傳承實效性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在學校中要創設出與傳統文化兼容的環境,使學校中的傳統文化鮮活起來,從而在根本上為學校中傳統文化的高效傳承掃清障礙。關鍵詞文化生態學現代學校傳統文化作者余清臣,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北京100875)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雖然很多人對是否應該固守本土的文化傳統等基本問題還持有不同立場,但這些分歧的焦點在很多時候并不在于傳統文化存廢問題,而是在何種程度上改進傳統文化的問題,保護文化的本土性和多樣性越來越成為一種基本的共識。但是,由于中國與處于本次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中心的西方社會在文化上差異巨大,所以中國在傳統文化保護上遭遇到了更大的困境,事實上中國社會也正處于“西化”的危機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越來越西方化,極端的個人主義和排斥情感的理性主義已經成為很多人為人處世的基本立場。這種“西化”的趨勢使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被徹底拋棄的危機,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文化傳承本身是一種教育活動,而從現代社會系統的分工來看,這種活動主要應該屬于學校教育系統的職能范圍。就目前學界對傳統文化傳承困境的探討來看,對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本身等外部因素的關注甚于對傳統文化傳承本身的關注①,對學校教育內容的關注甚于對學校教育中環境的關注。然而,這種關注重心的定位是有問題的。文化傳承不同于一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文化的傳承不僅要讓人去認識和了解,而且更要全方位地融入到自身的生活方式中,所以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問題不止是學校教育內容問題,更是學校環境的熏陶問題。所以,對傳統文化傳承困境根源的定位需要改變以往的認識重心,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學校環境上來。在探討學校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關系上,文化生態學是一個富于解釋力的視角。一、文化生態學的邏輯雖然人們似乎可以很輕松地對某種文化類型進行分類和描述,但文化是什么、特別是不同特征的文化如何生成和發展卻是讓很多文化研究者困擾的問題。正是在這些困擾的驅使下,很多文化研究視角應運而生,由美國文化人類學新進化學派學者斯圖爾德(Steward,J.H,臺灣學者譯為史徒華)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的文化生態學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視角。斯圖爾德提出文化生態學是出于他對傳統文化人類學輕視環境因素的不滿。傳統文化人類學因對環境決定論的矯枉過正,而“專注于文化及其歷史以致忽略環境因素的重要性”②,但斯圖爾德對此做法并不認可。下面從文化生態學對文化、文化生態以及文化與生態關系的理解中簡要梳理文化生態學的基本觀點。第一,文化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機制。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困難是如何定義文化,歷史上出現的紛繁蕪雜的文化定義既提供了各種文化學說產生的原動力,也是它們具有合理性的基礎。所以,這里對文化生態學主要觀點的概括也需要從文化生態學特有的文化定義開始。斯圖爾德本人并沒有對文化概念予以特別的解釋,但他把文化和“適應”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在過去的數千年內,在不同環境之中的各文化都有極為劇烈的變遷,而這些變遷基本上可歸因于技術與生產處置的變化引發的新適應”③。從這里可以看出,斯圖爾德實際上是把文化和適應相等同,文化源自于人類在超出本能的水平上對外在環境進行的適應,因此文化的最核心內涵是一種超出本能水平的適應方式。對文化定義的這種解讀在后來的文化人類學家薩頓(Sutton,M)和安德森(Anderson,E)那里得到更為明確的表達: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主要機制,也是人類可以選擇的最有潛力的適應方式④。第二,生態是具有多重內涵的環境。生態的內涵是理解文化生態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文化生態學的創始人斯圖爾德那里,生態的主要意義是“對環境的適應”,而環境則被理解為“在一特定地域單位內所有動物與植物彼此互動并與自然界的諸特質彼此互動所構成的生命之網”⑤。因此,斯圖爾德對文化環境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自然環境之上,他實際上是把其它意義上的環境作為文化自身的一部分。但隨著文化生態學的發展,不同學者對環境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作為文化成果的經濟、社會等領域實際上也構成了新文化特質生發的環境,因此,他們認為文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組織環境三個層次⑥。從總體上說,文化生態學對生態的理解是相對開放的,只要是能對文化生成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就能構成環境的一部分。第三,文化在人類對環境的適應中生成,環境是文化生成和發展的基本影響因素。文化生態學能構成獨立研究領域的一個根本前提假設,是環境構成了文化生成和發展的基本影響因素。實際上,文化生態學研究者們已經把這種前提假設滲透在他們對文化以及生態概念的理解中:作為一種適應機制的文化本身就表明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就面臨著環境的影響,而生態就是對這種影響環境的概括。文化生態學的這個根本共識是對環境影響有機體這一基本命題的復制,而復制的合理性在于:人是一種有機體,文化是人類創造的成果,環境對人的影響因此也會反映在文化之上。文化生態學的這些基本觀點為我們理解傳統文化及傳承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路,它引導我們通過再思傳統文化的生態背景及其與現代學校中生態環境之間的差異,去重新定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困境的一個重要根源,從而為解決這種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文化生態學的分析,實際上是為由傳統文化主要特質構成的文化核心尋找影響它生發的環境因素,進而為探討傳統文化傳承困境問題奠定基礎。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問題是何謂文化核心。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一種文化所有的特質并非都與環境有同樣密切的關聯,而“文化生態學最關注的特質,是經驗性分析顯示在文化規定的方式下與環境的利用最有關聯者”⑦,這些最為關聯的特質集合就是文化核心。然而,如何判定最有關聯者是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斯圖爾德認為人類適應環境的核心方式是生產技術,他認為“文化核心的本質決定于一套復雜的技術與生產的方法”⑧。然而,薩頓和安德森認為除了技術以外,人類還以制度和組織的方式來適應環境⑨,這顯然是對傳統文化生態學理論的發展。從薩頓和安德森對人類核心適應方式的認識出發,這里認為人類在適應環境中主要受到三類環境的制約:自然環境對技術使用的制約、社會(關系)環境對組織(關系)的制約以及規范環境對制度的制約??梢哉f,薩頓和安德森一方面擴展了對人類核心適應方式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文化生態學的生態環境內涵。毋庸置疑,薩頓和安德森對適應方式和文化生態環境內涵的拓展是一種創新,這與當前對人類復合生態環境的理解不謀而合,這種人類復合生態環境觀認為人類生態環境正是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三個層面⑩。從文化生態學的上述觀點可以看出,文化生態學對認識對象的分析側重于對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的文化特質的分析,但這并不是以偏概全。因為,作為適應機制的文化,其最富有生命力的特質應該是與環境緊密聯系的特質?;谖幕鷳B學對文化核心和文化生態的以上認識,這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生態學分析,應主要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最有關聯的特質,闡釋由這些特質所組成的文化核心生發的環境背景。從文化生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主要是天人合一、情理精神和倫理本位三者的結合,而這三者都有深厚的生態環境基礎。首先,天人合一源于農業技術不能掌控的自然環境。經常有人說中國文明或東方文明是一種農業文明,而最能體現“農業”特征的文化成分是天人合一。正如文化生態學理論所堅持的那樣,技術是人類對環境的基本適應方式,同時它也在根本上影響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而塑造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奠基和繁榮于農業社會,農業技術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技術。農業技術的特點和水平決定了人要依從天地,依附于自然,所以人類是天地產物的文化心理得到廣泛的認可,“天地姻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薄?1在人是天地產物的文化心理作用下,人們也認為天地萬物和人一樣都是一種自主運行的有序整體:天地和諧,孕育五谷萬物,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12;天地失和,自然災害和瘟疫雜亂橫生,故曰:“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矣。”○13所以,天也有自己的理,有自己的序,人要在自然中生存和發展就要順乎天時。在天地與人關于“序”和“理”的類比中,天也獲得了人的形象和性情,天帝、土地爺、雷公公、風婆婆、龍王等等。可以說,天人合一是人們在面對不能使用技術掌控的自然環境時所做的一種積極適應。這種適應不是被動地聽命,而是主動地理解和順應天時。同時,人也把自身的形象和性情賦予天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把人間的“序”和“理”天理化。其次,情理精神生成于以血緣親族為基礎的社會環境。由于文化生態學把組織和制度分別作為一種基本適應方式,所以這里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一種由微觀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構成的環境,不是與自然環境相對的社會環境。從傳統文化生成的社會背景來看,血緣關系是傳統文化生發所主要面臨的微觀社會關系。與西方社會的斷裂式發展不同,中國社會經歷的是一種連續性發展,孕育傳統文化核心的階級社會直接脫胎于血親部落。所以,在這種社會中,血緣關系內在的親情構成了微觀社會關系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情”以及建基于“情”之上的“理”奠定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基礎地位。情是人的情緒情感,《禮記·禮運》中講:“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非學而能?!弊鳛榈滦兄椎摹叭省北旧砭褪乔槔碓谌穗H關系中的最直接體現,因為“仁”本身發端于“怵惕惻隱”的情感,這種情感逐漸超越了具體性而躍升到“理”的層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和“仁者,人也”是傳統文化重視情理的直接表達。梁漱溟先生在中國理性和西方理智精神的比較中,也認為中西文化在這個方面最大的差距就是對情感的接納與否○14。社會環境的另一個方面是社會組織,親族在這個方面是傳統文化生發主要面臨的環境背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歷程中,與血緣關系一同承襲下來的是親族的組織形式,這種形式的典型存在就是“家”,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家族”。梁漱溟先生對這個方面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人倚重家庭家族”,這與西洋相反,西洋重“個體”和“集團”○15。家庭家族這種組織形式的興盛使“情理”精神得以在整個社會中弘揚,因為縱橫交錯的血緣姻親關系已經把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大家庭或家族,每個人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所以人也應該對其他人講情理。最后,倫理本位奠定于以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的規范環境。從內涵來看,規范環境其實也是價值環境,是人類在社會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態度、風氣、價值觀念等○16。這個定義也表明規范環境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但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作為各種文化特質生成和發展的環境發揮著指向和制約的作用。所以,規范環境既是已經生成的文化產物,又是新文化生成和發展的環境。就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倫理本位的特質奠定于以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的規范環境。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特征就是“倫理本位”○17,這也是中國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而這種特征正是對以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的規范環境適應的結果。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多種規范,既有從血緣親族情理演化而來的禮(義),又有國家制定的(刑)法。但是,在禮和法的排序中,禮在法先。禮與法的關系可以闡述為:“禮以理(義)為基礎,這是‘禮之本’的主要意思,先教后刑,因此,刑義為禮后?!薄?8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所處的規范環境是以“理”背后的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構建起來的,先講情講理,最后再談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度。正是在規范環境對情理精神的強化下,最能代表情理要求的倫理規則成為在對規范環境適應中所表露出的基本文化特質。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天人合一、情理精神和倫理本位都有深厚的生態基礎,都在對特定環境的適應中得以生成和發展。由此可以說,這些環境就是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土壤。三、現代學校對中國傳統文化生態的偏離隨著社會大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功能分化越來越細致,教育任務和職能越來越集中于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機構。因此,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問題不止要關注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或侵略,也要關注傳統文化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變化;不止要關注家庭、社會中傳統文化傳承的狀態,更要關注學校中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就目前學校中傳統文化傳承現狀而言,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不是學校的教育內容是否給傳統文化以足夠的重視,更重要的問題是相對獨立的現代學校機構能否將鮮活的傳統文化帶給學生,能否真正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從文化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基于特定生態環境之上的適應機制,它既是對特定生態環境的適應,同時也塑造了特定生態環境之狀況。因此可以說,傳統文化與農業技術不能掌控的自然環境、以血緣親族為基礎的社會環境和以情理精神為基本原則的規范環境,是一種共生的關系。這種共生的狀況是能使傳統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根基,傳統文化如果脫離了這些環境必將成為一種僵死的文化,成為一種只可能去認識而不可能去融入的文化。然而,在現代學校教育中,傳統文化很不幸地呈現出了這種僵死的跡象。就普遍狀況而言,現代學校或多或少地注意到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知識,但學生并未真正將這種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傳統文化依然是書本上的文化。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出現這類現象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正是由于現代學校中缺少與傳統文化相兼容的生態環境,現代學校作為一種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沖突。從社會基礎和基本特征上看,現代教育是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為基礎的,是建立在工業化、信息化社會基礎上的教育”,“現代教育是以社會化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以現代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為教育內容,以現代技術為教育手段。”○19現代學校作為現代教育系統中的最基本組織機構,本身也是工業化、信息化發展的結果,其在組織技術和方式上的特點是現代學校區別于古代學校的基本特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由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教育技術變革和普及化教育需求構成了現代學校誕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現代學校的基本特征也是與技術、組織和規范變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生態的三個方面來看,現代學校所具有的生態都表現出與傳統文化生態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是:第一,現代學校中的自然環境主要是使用工業、信息技術操控的自然環境?,F代學校誕生于工業技術時代,工業技術以及后來出現的信息技術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塑造力,這種具有強大塑造力的技術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變自然環境,被操控性成為現代學校自然環境的基本屬性。現代學校中自然環境的被操控性首先突出111余清臣: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一種文化生態學的視角表現在學校建筑上,法國哲學家福柯(Foucaul,tM)對這個方面有深入的考察。??抡J為,為了實現對整個社會的管制,人們發明了一種“全景敞視主義”的建筑模式———“全景敞視建筑”○20,這種建筑就是要把建筑內所有人的活動納入到監控視野之內。這種建筑形式在監獄、工廠、醫院和學校中被廣泛使用。可以說,現代學校中的建筑都是這種“全景敞視建筑”的發展和延續,大大的窗戶和門上的窗口都是傳統“全景敞視建筑”的遺留物,現代監控器材在校園中的廣泛使用更是把“全景敞視”的精神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F代學校自然環境的被操控性也突出在教室內座位的安排上,廣泛使用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就能說明這一點。其實,任何座位排列方式都表明著一種操控性,因為它們都“暗含著某種教育學思想,暗含了教師所期望的交往方式”○21。廣而言之,現代學校自然環境的被操控性體現在校園內的任何角落,就連大部分學校場所的溫度、濕度、亮度、顏色等物理屬性都屬于被操控的范圍??梢哉f,現代工業、信息技術塑造了學校中的自然環境,在這種被塑造的自然環境中,人再也不能產生天人合一的心理,“人定勝天”和“被壓迫感”成為人面對這種環境的一種普遍心態。第二,現代學校中的社會環境主要是匿名化的社會環境。所謂匿名化,簡單地說就是每個個體僅以一個公共的代號或面目示人,從而把活生生的個體從社會交往中隱藏起來?,F代學校所面臨的教育普及壓力促使現代學校踏上專業化發展之路,這種專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規范化和標準化:校長作為學校最高領導者應該具備專業的管理決策能力,應該能進行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執行者,應該具有專業的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應該能組織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學生作為“專業”的學習者或受教育者,應該表現出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行為。這種專業化發展的最終結果是把學校中活生生的個體變成標準的、規范的、千人一面的個體,個體所具有的情緒情感被嚴格加以限制,即便那些被提倡的情緒情感也被標準化和規范化?!澳涿沫h境下,人們不要考慮親屬、熟人的面子等問題”○22,人與人之間只具有專業的、規范的和標準的交往關系?;谕瑯拥脑?現代學校所認可的社會組織也主要是依據個體專業身份而建立的各種組織。這種匿名化的特征在由應用信息技術建立的網絡學校或現代學校的虛擬社會空間中表現更為明顯,在網絡或虛擬空間中,學生、教師、校長更是成了一個代碼,有血有肉的人徹底隱退了。在這種匿名化的社會環境中,傳統文化的情理精神失去了立錐之地,甚至成為需要極力清除的對象。第三,現代學校中的規范環境主要是理性主義的規范環境。與專業化進程一致的是,現代學校對人的規范再也不把“情理”當作基本原則,而是把排斥“情理”的“理性”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因此,可以說在現代學校的規范世界中,依據理性主義精神而設置的規范占據了王位,那些還包容“情理”精神的規范退居到邊緣,而且將被逐步瓦解、拋棄。規范世界的理性主義特征主要表現在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上,關懷、感恩和仁義等飽含“情理”的理念從現代學校制度中逐漸式微了,公平、正義和信用等理性主義原則開始占據上風。從規范環境變革的社會關系基礎來看,現代學校規范環境的理性主義特征主要來源于匿名化或專業化的社會環境,因為“處于匿名與流動性的社會中,人們不會也無法再依賴原來那種熟人的或關系的規則,而會逐漸而且也只能轉向依賴諸如公正、信用、公平、互利等一般性規則。”○23規范環境的理性主義特征也導致了現代學校中管理主義的盛行,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現代學校把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追求轉化成規范管理的問題,把提升管理水平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基本手段○24。在這種規范環境下,富有情理精神的倫理被迫讓出了中心位置,不徇私情的“法”占據了現代學校規范世界的中心,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在現代學校中也失去了存活的沃土。從現代學校的生態環境特征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確實與現代學校中的普遍生態狀況存在著內在的矛盾。這種矛盾的一個必然后果就是使學校傳承的傳統文化流于形式,最終不能達到有效的傳承。因此,按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改造現代學校生態是保證傳統文化傳承的基本措施。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學校改造現代學校作為起源于西方社會的組織機構,本身確實具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悖逆的生態狀況。因此,要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學校112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體系中的高效傳承,就必須按傳統文化所依存的生態特征改造現代學校中的生態狀況,這是文化傳承的根本要求。就傳承的內涵來看,傳承本身代表著傳遞和承接雙重含義,文化的傳承因此也就是文化的傳遞和承接。何謂文化的承接?什么狀態才算真正實現了文化的承接?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將直接影響著以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過反思日常經驗和文化概念本身的內涵,對這兩個問題可以做出兩個方面的回應。一方面,文化的承接不等于對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像我們通過世界歷史課本學習美國文化的知識就不能說成是對美國文化的傳承,因為了解美國文化知識并不代表我們認可并踐行美國文化。同樣,我們僅僅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也不能說是承接了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承接需要表現在個體一貫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從文化生態學研究者對文化的定義來看,文化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機制,因此個體對特定文化的承接就是要學會通過特定適應機制去適應外部環境。通過特定適應機制去適應外部環境本身就要求個體能依據特定的方式思考和做事,所以文化的承接意味特定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養成。從對文化傳承所做的這兩個方面分析來看,文化的傳承需要讓個體把特定的文化當作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機制,并能表現出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關于文化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把傳統文化作為自身適應環境的機制。因此,傳統文化在學校中的傳承必然要求學校具有與傳統文化相兼容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學生個體真正把傳統文化當作自己適應環境的機制,才能真正表現出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學校中所傳承的傳統文化就是僵死的文化,是只能讓學生去認識的文化,而不是讓學生去融入的文化。創設與傳統文化相兼容的現代學校,其實就是要根據傳統文化生態的基本特征改造現代學校中的生態環境,從而使現代學校具有能與傳統文化相依存的生態土壤,最終使生活于其中的學生能真正把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適應機制或思維和行為方式來接納。通過對傳統文化生態基礎和現代學校中生態狀況的對比,這里認為對現代學校中三類環境的改造應該分別堅持如下方式:第一,根據和諧的原則改造現代學校中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和協調,強調人要遵循自然環境自身發展的節奏和方向,最終實現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變化的協調一致。不可否認,這種主動追求的協調一致也是一種無奈,因為當時的生產技術并不能讓人類去操控自然環境。但是,擁有了高水平的生產技術就擁有了操控自然的資本了嗎?實際上,這也是不成立的。在現代學校中,自然環境越來越被人通過各種技術來掌控。在這種掌控中,生活于其中的人只能產生兩個感受:自我膨脹感和壓迫感。自我膨脹感來源于干預或塑造自然環境的隨意,壓迫感來自于被塑造的自然環境越來越成為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在這種生態環境中,個體只能體會自身與自然環境的背離,自然環境要么成為掌控他人的手段,要么成為被他人掌握的枷鎖。所以,要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學校的高效傳承,這里需要對現代學校的自然環境進行改造,改造的原則是實現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所謂和諧一方面是讓現代學校中的自然環境盡量按照自身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來安排,盡量減少設計和控制的色彩,如不要苛求在冬天還保留綠草坪。和諧另一方面要求在需要安排和設計的自然環境中盡量做到人性化,多注意人的多方面發展需要,如讓監視設施偏離學生需要保護隱私的生活區域?,F代工業技術確實能更讓人掌控自然,但這種掌控有一個界限:不能以限制學生自由精神生活為代價,要為學生留足能自由思想和行為的空間。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出讓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學校自然環境。第二,根據情理的精神改造現代學校中的社會環境。傳統文化是與充滿情理的社會關系和親族組織相互依存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既合情又合理。情是人的情緒情感,理是包容人情的普遍行為準則,此兩者構成了與傳統社會關系相依存的文化精神。但是,從現代學校社會環境來看,情理精神已經被拋開,代之以規范、專業和標準。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傳統文化的情理精神沒有了存在的空間,成為需要被清除的對象。在這種環境下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結果必然也是一種形式化的傳承。實際上,人情對人際關系113余清臣:現代學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一種文化生態學的視角來說,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恰恰能彌補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冷漠的弊端,其實這也就是美國女性主義學者吉利根(Gilligan,C)和諾丁斯(Noddings,N)提出關懷思想和關懷教育的根本原因。吉利根認為,當今社會關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基礎是男性的、拋開情感的正義精神,而改變這種狀態的根本途徑是把建構社會關系的基本精神轉變成代表女性聲音的、飽含情感的關懷精神○25。只有讓學校的社會環境飽含情理精神,學生在面對傳統文化時才能真正把情理精神作為自身適應社會環境的基本方式,也才能真正實現傳承。第三,根據人本主義的理念改造學校中的規范環境。傳統社會環境的情理精神決定著傳統規范環境是以倫理規范為核心,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特征也是與充滿情理精神的規范環境相互依存的。其實,倫理原則是對傳統社會環境情理精神抽象化和普遍化的結果,是最能體現情理精神的規范,也是最普遍可能的情理規范。但是,建立在專業化、規范化特征之上的現代學校從根本上擠壓了情理在社會環境中的存在空間,從而使現代學校失去了倫理原則,以理性主義為核心精神的行為規則占據了基礎地位。同時,這種理性主義規則進一步強化了現代學校匿名化的特征,它所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倫理規則從規范環境中的徹底退場以及他律對自律的僭越。這些情況其實都是學校規范不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學校規范越來越遠離人性復雜多樣的現實。因此,改變現代學校規范環境的極端理性主義特征需要使用人本主義來調和,這種調和的基本方式實際上就是在規范的制訂中重新思考人的多方面需要,把原本拋開的人情、人倫重新放入到規范環境的基礎地位,讓自律成為規范個體行為的一種基本方式。在這個方面,檢討和修改非人性化的學校規范、加強倫理規范的社會輿論環境建設以及提升學校文化的價值引導力是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從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來看,一些學校實際上早就在這些方向實施了對學校中生態環境的改造,和諧原則、情理精神和人本主義已成為眾多學校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