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自然地理實習報告_第1頁
西北自然地理實習報告_第2頁
西北自然地理實習報告_第3頁
西北自然地理實習報告_第4頁
西北自然地理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開拓眼界,成長之旅實習時間:2015年8月10日—2015年8月21日實習成員:山西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地理科學1301、1302、1303班全體成員實習工具:GPS、錘子、標本夾及相關制作標本工具指導老師:實習路線:臨汾——西安·翠華山——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中科院水利部——蘭州·劉家峽水電站——西寧·青海湖——湟中·塔爾寺——蘭州·中科院寒旱所——中衛市·騰格里沙漠——銀川·寧夏博物館、賀蘭山巖畫——太原——臨汾實習目的:①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優勢種群以及優勢種。②了解地質地貌,及其形成過程,學會用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解釋地質變遷過程和現象。③通過親自觀察劉家峽水庫的黃河段,了解黃河。這次實習,使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實習任務:通過本次自然地理學的野外實習提高我們學生的野外實習能力,比如野外調查基本技能、各種自然環境要素相互關系的分析技能和學科技能,學會如何在野外記錄、繪圖、照相、制作標本及樣本采集、用圖、應用GPS和辨別方向等。培養我們的觀察、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印證學過的基本地理知識和理論。最后對整個實習進行總結,撰寫實習報告,一方面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使我們學生明確野外實習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正文實習內容: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交通概況實習區的三大板塊:黃土高原、河西走廊、祁連山地、賀蘭山我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實習經過的蘭州處于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祁連山脈是青藏高寒區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分界線的一部分)★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基本概況西安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陜西省省會,兼具現代感和歷史感,因為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羅馬、開羅、雅典)之一,西安歷史悠久,文化積淀非常厚重。西安周圍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圍繞,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為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古城墻也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墻遺址。二、自然地理西安市位于陜西省中心,黃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陜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三、人文地理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地理上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是古代絲綢之路北線最初起點。西安有三千年建城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包括西漢、唐在內的總共13個王朝都曾在此建都。對于新出臺的“一帶一路”政策,使西安能更好的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更好的走向世界,推動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具體實習內容:●翠華山——世界地質公園翠華山原名太乙山,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3部分組成。其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嶺北脈,海拔2132米,面積1785公頃。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植物學的美翠華山還是植物區系的交匯處,屬國家重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木本植物有8種,草本植物10種。從翠華山登至秦嶺終南山主峰,林帶層界分明,南坡植株低矮、皆為草甸;北坡杜鵑成林,三、四月杜鵑花開則紅霞蔽日,尤為壯觀。最奇山上墨松,南側枝干突兀,北側枝繁葉茂,羚牛、羚羊經常出沒此處,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情趣。地質公園翠華山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其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翠華山山崩地貌形成歷史悠久,山崩主體形成于西周時期,山崩規模面積在中國范圍內屬于最大在世界范圍內僅次于塔吉克斯坦的Usoi山崩河新西蘭的Waikaremoana山崩,位居第三,其單個崩石的面積位居世界第一。山崩地貌類型有堰塞湖、堰塞壩、崩塌石海和臨空面等。其山崩景觀分布在5.2千米范圍內,呈現出奇、特、險、幽、野的風格。山崩景觀是翠華山的一大重要景觀,有一條路就是山崩科考路線沿著這條線路我們在一路上可以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崩的自然地理知識翠華山地質演變:翠華山園區屬于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巖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北側通過。該斷層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關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巖石之間性催,又地處地震帶且多暴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大約距今4.8億年時,翠華山一帶北廣泛的海水所覆蓋,它的北側為華北板塊大陸架地形,南側為一列東西向展布的古老海島鏈,它本身處于兩者之間,形成一個邊緣海;后在華北揚子兩塊板塊俯沖、碰撞、造山過程中,翠華山地區海盆逐漸關閉,海水逐漸退去,在廣泛的變化、變質、混合、巖化作用下將原堆積沉淀物改造為各種變質巖,這一過程大體發生在4—2.5億年間;板塊俯沖、碰撞造山后,在大約1.3億年,翠華山地區又發生強烈的陸內造山過程和花崗巖漿活動,原先深埋底下的巖石隨之緩慢的抬升,形成翠花山雛形;新生代(約650萬年)以來,因多次斷裂活動,將區內巖石切割的支離破碎,翠華峰高高的崛起。最終因地震活動,導致山體的崩塌,大大降低了翠花山的高度,留給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山崩地貌及地質構造遺跡。山崩——山坡上的物質脫離母體,在中立作用下極其快速的下滑、堆積過程。大規模的山崩主要由地震產生。翠花山山崩有著多起山崩留下的崩落面、崩塌殘峰、山崩堆積地貌單元;兩期主要崩落面:第一崩落面走向近南北;第二崩落面走向近150°,第二期山崩倒石堆出露規模最大,構成主景區石海景觀?;旌蠋r是形成山崩的巖性條件和物質來源。堰塞壩和堰塞湖:堰塞壩是指由火山熔巖流、冰漬物、山崩、山體滑坡等堵塞山谷、河床或河谷而形成的類似于壩體的堆積物。堰塞壩儲水而形成的湖泊稱堰塞湖。奇洞奇洞分別有冰洞與風洞。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于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m堰塞湖——天池“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以“中國少有、世界罕見”的“天然地質博物館”為特色??雌媸?、穿奇洞,在洞穴中看冷氣繚繞,寒風刺面的景象。山崩奇石翠華山崩形成的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由于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翠華山有一塊巨礫的長、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山地小氣候終南山處于秦嶺北麓,翠華山的最高峰叫終南山峰,也就是終南山的最高峰,翠華山也是終南山的一部分,終南山區氣候屬于涼亞熱帶和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收海拔高度的影響,還具有獨特的山地氣候的特征。山地1月平均溫度大都在0℃以下,7月平均溫度在20℃左右,冬夏兩季氣溫溫差大,體現了大陸性氣候的特色。巖崖石刻(人文)摩崖石刻,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巖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翠華山巖崖石刻有歷代詩人和現代書畫家,其中有王維、祖詠、司馬光、于右任等;現代書畫家有趙璞初、劉自犢、魏俊秀、陳少默、邱星、茹桂、趙步唐、吳三大、杜中信、蕭云儒、雷珍民、李成海、趙熊等盡百名人,為翠華山及山崩奇觀留下100多幅墨寶。觀后感:翠華山跟著植物老師一塊在翠華山,認識了不少植物,見過了好多從來沒見過的植物,植物的世界好大,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的了解植物。●楊凌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位于東經108°~108°7′,北緯34°12′~34°20′)陜西省咸陽市楊凌區。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面積135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20.22萬。1997年7月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是我國三大農業示范區之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城、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的農科城”。博覽園內包括逸夫科技館、昆蟲博物館、動物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和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5個專業博物館和室外蝴蝶園、樹木園及多種植物種植資源圃等,是國內在建的最大農業博物館組群。●昆蟲館中國第一個國立昆蟲博物館1987年6月創建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博物館二期工程1999年8月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展覽館和蝴蝶網室于2005年10月建成并向社會開放。昆蟲博物館分為展覽、收藏、科學研究和支撐系統四大部分。昆蟲博物館主要承擔了昆蟲學課程教學、實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教學任務和科研項目。由于昆蟲標本收藏量大、實驗材料豐富、研究條件好、展覽豐富多彩,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昆蟲學的積極性●動物館(鎮館之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動物館是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原有各種動物標本的資源優勢,在邵氏基金項目第15批贈款大學項目資助下組織建設的學校重點項目動物館分為生命起源與動物進化展廳、珍稀動物展廳、寵物與觀賞動物展廳、動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展廳、動物養殖與人類文明展廳、動物疾病與人類健康展廳、動物生產與生態環境展廳、動物生物技術展廳等8個展廳。(珍稀動物展廳)●土壤館本土壤博物館收集了半個世紀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土壤科學工作者在不同時期采集自全國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標本、微型盒裝標本和反映土壤發生演化過程的形態標本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國家土壤特征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土壤博物館分4個展廳,分別是:(1)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廳;(2)中國土壤分類與分布廳;(3)中國與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廳;(4)土壤與環境及人類的關系廳。我們通過觀看這些豐富多彩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認識土壤,從而樹立保護土壤、珍惜土壤資源的意識。的確,土壤不僅是珍貴的,而且也是美麗的。五色土:東南青土、東北黑土、中部黃土、西北白土、西南紅土?!裰参锊┪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博物館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基礎上而建的。該標本館始建于1936年,珍藏有自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采自我國西北、華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標本約55萬余份,是我國目前館藏量最為豐富的植物標本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收集最全、規模最大、建館歷史最為悠久的植物標本館。該標本館的館藏標本不僅是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涵蓋了從地衣、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類群,而且采集地點遍布全國,尤其是秦嶺和黃土高原的植物標本最為詳盡,其豐富程度和現有的珍藏價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還藏有植物模式標本300余份,植物照片三萬余張。植物博物館分為展覽、收藏、科學研究等三部分。●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展覽面積4000平方米,按照歷史順序布展,分為“原始農業廳”、“三代農業廳”、“漢唐農業廳”、“宋元農業廳”、“明清農業廳”和“近現代農業廳”六部分,系統、全面地展現了中國農業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與輝煌成就。為目前國內展示內容最為系統的農業歷史博物館。觀后感:博覽園,的確參觀了之后感覺真的是博覽啊,自己以前的知識實在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博覽各種知識。★中科院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2001年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共建“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所概況: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黃土高原為重點,面向全中國,針對水土流失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理論與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為中國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宏觀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配套技術和實體樣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為主導學科,以土壤學、生態學和農業工程學有關領域為支撐的總體學科框架;確立了在中國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發揮了在水土保持科技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蒲蓄I域與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研究所共有5大研究領域,16個研究方向)土壤侵蝕研究:土壤侵蝕實驗技術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過程與預報土壤侵蝕環境土壤侵蝕環境水土流失過程計算機模擬旱地農業研究:坡面生態系統水分溶質運移機理及調控植物整體抗旱性研究節水農業的生物學基礎流域生態與管理: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生產力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診斷流域生態系統管理區域水土保持:區域水土流失動態分析與趨勢預測區域水土保持環境效應評價區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戰略農業水土工程:雨水資源化與高效利用技術節水工程技術與系統設備水土保持工程與規劃新技術新方法★蘭州——輾轉之所●戰略位置及自身條件蘭州,甘肅省省會,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1]。蘭州也是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蘭州軍區。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地處黃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3℃。蘭州是唯一黃河穿越市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并于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駝⒓覎{水庫(東經103°18′,北緯35°82′)劉家峽水庫位于黃河上游,位于甘肅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蘭州市75公里,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竣工于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游等多種功能。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游等多種功能。電站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劉家峽是在黃土山的懷抱下的一汪碧水,需要機動船跑3個小時左右才到頭。在苦事的開始處是洮河與黃河主干流的交匯處,遠遠望去,有一道藍色與金色的分界線——“涇渭分明”,因為水流來源不同。劉家峽位于青海與甘肅交界處,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西南約八十公里。劉家峽水庫有一個很大的水力發電站,可供應陜、甘、青三省的用電。劉家峽水壩所處的地方是一處高原峽谷,兩岸是堅硬的花崗巖。★青海(東經89°35′~103°04′,北緯31°40′~39°19′)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西高東低,西北高中間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溫差大、日照時間長●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面積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頂峰的2倍。湖水最深處為32米。湖中有鳥島、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島,可供游客游覽。陳運和詩《青海湖》描寫“始終流不出內陸的壯懷蹤影映入日月山眼簾屬于一種水天空曠的雄渾氣概”。鳥島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約10萬只從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以及印度半島飛來。10多種候鳥在這里繁衍生息,甚為壯觀。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為亞洲罕見。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敝?,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地處高原,在7、8月份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度左右,此時是青海湖最美之時,環湖千畝油菜花競相綻放,碧波萬頃的湛藍外圍散布著金燦燦的亮黃,高山牧場的野花五彩繽紛,如綢似錦,數不盡的牛羊膘肥體壯,點綴其間。●塔爾寺塔爾寺院依山勢建筑,由眾多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組成,布局嚴謹,建筑巍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是青海省佛學院的最高學府,現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學院(經院),藏語分別稱為參尼、居巴、丁科、曼巴札倉塔爾寺的由來,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爾寺。塔爾寺建于明嘉靖年間,初建時只有一座圣塔,后幾經擴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規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廟的建筑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墻、中鑲金剛時輪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筑群。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設有顯宗、密宗、天文、醫學四大學院。此外,它還以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聞名于世,號稱"塔爾寺三絕"?!裉m州——中科院寒旱所簡介: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寒旱所)是按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戰略部局要求,由中國科學院原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和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學科定位、機構調整、研究領域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學科基礎上,凝練出優勢研究方向,于一九九九年六月整合而成,重組與建設7個研究室,全面突出干旱、沙漠、高寒區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特色。它們是:1.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2.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室;3.高原大氣物理研究室;4.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室;5.水土資源研究室;6.生態與農業研究室。7.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蒲谐晒故荆喊m線沙波投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系的建立青藏公路多年凍土地區黑色路面的修筑技術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冰川研究中國沙漠形成演化與氣候變化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技術研究利用前冬地溫制作中國汛期降水預報的方法高亞洲淺冰芯氣候與環境研究重點學科與方向:1.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主要方向有山地、基地冰川(冰芯)與全球變化;寒區環境與全球變化;冰川資源及其動態監測。凍土與寒區工程:主要方向有凍土物理與寒區工程;凍融過程及其控制。2.沙漠化與風沙物理:主要方向有風沙物理與土壤風蝕;沙漠化過程;沙漠化治理。3.高原大氣物理研究:主要方向有高原氣候與環境動力學;干旱氣候;雷電物理與雷害機理。4.寒旱區水土資源:主要方向有寒旱區水文過程與水資源;水土資源承載力與優化配置;生態水文學環境;寒旱區土壤與土地資源。5.生態與農業:主要方向有恢復生態學;節水生態學;生態經濟蘭大地科學院冰川漂礫中山橋★中衛市——騰格里沙漠(北緯37°30′至40°,東經102°20′至106°)騰格里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它南越長城,東抵賀蘭山,西至雅布賴山,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沙漠海拔1200~1400米左右。騰格里蒙古語意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因此得名。地理位置:中國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區東南部,介于北緯37°30′至40°,東經102°20′至106°。面積約4.27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主要屬阿拉善左旗,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于甘肅民勤、武威和寧夏的中衛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習慣統稱騰格里沙漠。自然氣候:氣候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屬中溫帶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氣溫7.8℃,絕對最高氣溫39℃,絕對最低氣溫-29.6℃,年均蒸發量2258.8毫米,無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時,太陽輻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積溫3289.1℃,終年盛行西南風,主要害風為西北風,風勢強烈,年均風速4.1m/s,風沙危害為主要自然災害,但光熱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潛在優勢。沙漠內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錯分布。植被:沙漠內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錯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殘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動沙丘占93%,余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為10至20米,主要為格狀沙丘及格狀沙丘鏈,新月形沙丘分布在邊緣地區。高大復合型沙丘鏈則見于沙漠東北部,高度約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圍與湖盆的邊緣,其上植物多為沙蒿和白刺。在流動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蘆葦、沙拐棗、花棒、檉柳、霸王等,生長較巴丹吉林沙漠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崗地區還有大片麻黃,在梧桐樹湖一帶沙丘間有天然胡楊次生林,頭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營造的人工林?!飳幭摹飨耐醭ū本?5°14~39°23,東經104°17~107°39)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國五大自治區之一。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東鄰陜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自治區首府銀川。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地理位置:寧夏地處中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臺地、阿拉善臺地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地形地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臺地占17.6%,沙漠占1.8%。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寧夏博物館簡介: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原館位于銀川市承天寺院內。1959年籌建,1973年正式建立。新館位于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側,總建筑面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層。寧夏博物館現館藏文物近四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四千余件,經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新館一、二、三層所陳列的通史篇、專題篇和臨展篇三大版塊十二個展覽,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寧夏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基本陳列《寧夏歷史文物陳列》是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先后順序,以寧夏地區出土的文物為基礎,來反映寧夏自原始社會至明清的歷史概貌?!段飨奈奈镪惲小分饕辛丝脊虐l掘的西夏文物精品,從文字、工藝、佛教、建筑等方面,揭示西夏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示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秾幭母锩奈镪惲小穬热莨矎?早期中共寧夏黨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紅軍長征在寧夏"、"紅軍西征在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等七個部分入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寧夏地區留下的光輝足跡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顿R蘭山巖畫展》包括"展覽宗旨"、"寧夏賀蘭山巖畫簡介"、"寧夏賀蘭山巖畫分布"、"寧夏賀蘭山巖畫自然環境"等十一個方面,試圖將寧夏境內一萬年前至元代的巖畫、巖畫研究成果,及其所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全面揭示給觀眾?!痘刈迕袼孜奈镎埂吠ㄟ^頗具特色的回族民俗文物的展示,讓觀眾在有限的空間內領略寧夏這個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所蘊涵的最本土且最具特色的文化底蘊?!褓R蘭山巖畫賀蘭山巖畫分布在寧夏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區),共27個地點。賀蘭山巖畫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在賀蘭山東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歷史淵源賀蘭山巖畫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黨項等民族的杰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巖畫在不同的地點有著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如北山羊、巖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為主。彩繪巖畫的發現,為賀蘭山巖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賀蘭縣巖畫小西峰溝巖畫,內容以動物表現為主,制作手法多為鑿刻法,也有個別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頭溝巖畫,白頭溝溝口有一小山梁將溝的出口成兩部分,北口俗稱叉子渠,巖畫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彎處,均面東南。鑿刻了羚羊、巖羊、北山羊、飛雀等動物,又有牧馬圖,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飾。③插旗口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