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_第1頁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_第2頁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_第3頁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_第4頁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實習目的任務及成果一、實習目的與任務1、實習目的: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2、實習任務:(1)通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征、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巖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2)繪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二、實習要求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志層、接觸關系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巖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鑒定、描述和命名方法。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系、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征、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三、工作方法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制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5天。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四、成果、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第二節巢北地區地理概況1、位置實習地區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區北部山區,三面環山一傍水,南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區南緣,西北距合肥市約65公里,南距蕪湖市80公里,東距南京市約120公里。(圖1-1)。2、地貌巢北地區山脈走向10°一40°,平面"山"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處20m。3、氣候巢北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于季風副熱帶濕潤氣候,但盛夏之際非常炎熱,七八月份最高溫度可達39°C,一月份氣溫可降至-13'C,年平均溫度為15C,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無霜期230天。4、物產、農副產品農產品以水稻、小麥為主,豆、薯次之。經濟作物有棉、麻、茶葉、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紅、桃、杏、石榴等;水源豐富,盛產各種淡水魚、蝦、螃蟹等,巢湖銀魚馳名中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礦產資源巢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以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石灰巖、白云巖、磷礦、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礦等,其中石灰巖、白云含量均屬大型,是安徽及華東經濟區水泥、化工、冶金熔劑、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區內碳酸鹽巖地層中有油苗顯示,對于尋找石油天然氣有著重要的指示作用。5、交通本區交通極為便利,淮南鐵路而過,公路四通八達,主要干線可通合肥、南京、蕪湖、徐州等地。水運以巢湖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長江沿岸各城鎮(如圖1—1)。第三節以往地質工作及評述1934年,徐克勤,1:5萬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縣北部地質報告》。1953年,李云祝,1:1萬泥盆系鐵礦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縣鳳凰山一岠嶂山鐵礦評價報告》。1956年,華東地質局巢湖地質隊,1:1萬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懷寧一帶煤田普查報告》。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合肥、定遠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83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區域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巢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97年,宋傳中等,教學研究項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學專業群巢湖實習基地建設》。早在五十年代,該區即辟為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教學實習基地。五十多年來,我院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過不少重要發現,諸如巢北侏羅系的發現,貓耳洞附近洞穴堆積中大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青苔山推覆構造的發現,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發現等,對深入研究該區的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旅游地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自從八十年代后,區內先后有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30余所院校來此實習。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業大學承擔的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一《地球科學專業群巢湖實習基地的建設》的研究和實施,深化了科研程度,豐富了教學內容,積聚了教學資料,并使得該教學基地能適應于大地學專業中不同專業的教學需要。第二章測區地質第一節地層巢北地區在地層區劃上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六合一巢縣地層小區、巢北沉積區。區內地層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統燈影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疊統發育較為齊全;特別是下三疊統剖面完整,露頭連續,化石豐富,是國際地科聯印度階和阿勒尼克階“金釘子”被選層型之一。也是進行科研、教學、地質旅游的良好地區。從志留系的高家邊組到三疊系的東馬鞍山組,在實習區內出露較好,化石豐富,是實習的良好地區。本區地層總厚度達3485—4397米。由于地層年代久遠,包括奧陶系在內的較老地層在本區沒有出露。觀測地層按地層時代由老到新依次敘述如下:一、古生界(一)志留系(s)本區志留系發育下統高家邊組,中統墳頭組,缺失上統茅山組露頭分布較廣,出露較好,一般都組成背斜(如鳳凰山背斜)核部。高家邊組巖性藍灰色粉砂質泥巖,夾有少量粉砂巖和極少量細砂巖,巖性軟弱易風化,風化后呈褐黑色、灰綠色等,地層厚度達300m。墳頭組:區內墳頭組在甘露寺和獅子口出露較好。下段:黃綠色中厚至厚層石英細砂巖、泥質細砂巖夾粉砂質泥巖、薄層頁巖。砂巖中各種交錯層理、波痕等沉積構造發育。底部以一層厚約10cm的巖屑雜砂巖與高家邊組互界。厚約250m。上段:黃綠色薄至中厚層泥質細砂巖為主,成分不均一,具蟲跡構造。厚大于20m。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連續沉積、整合接觸。(二)泥盆系(d)本區泥盆系缺失下統和中統,僅發育上統五通段。五通組,分布較廣,露頭良好。厚約176m。按巖性及組合特征分五段。五通組(d3w)砂礫巖段:為灰白色中厚至厚層礫巖、中一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夾薄層泥巖。礫巖4—5層,礫石以石英巖、燧石為主,含少量細砂巖、粉砂巖、條帶硅質巖等礫巖。粒徑通常1—2cm,少數為大于5cm。礫石分選性較好、磨圓度較高,多滾圓狀、次圓狀,部分為次棱角狀,厚約21m。石英砂巖段:為灰白色中厚一巨厚層中細粒硅質膠結的石英砂巖夾薄層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交錯層里發育,厚約52m。砂泥巖互層段:下部為灰黃、灰白、灰紫色薄層粉砂質泥巖與薄層至中厚層石英細砂巖互層,中間夾有粗粒石英砂巖,偏上夾有一層粘土礦,厚約65m。細粒石英砂巖段:灰白色巨厚層細粒石英砂巖,交錯層理發育,厚約15m。細粒石英砂巖夾泥巖段:灰褐、灰白、灰黃色中至薄層鐵質膠結細粒石英砂巖夾薄層泥巖為主。靠下有一層灰黑色粘土礦層,偏上夾有一厚10—15cm的褐鐵礦層。厚約23m。本組含大量生物化石:鱗木、葉肢介。五通組與下伏中志留墳頭組平行不整和接觸。(三)石炭系(c)本區石炭系發育較為齊全,分布廣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統包括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缺失老虎洞組;下統為黃龍組、船山組。分組描述如下:金陵組本組厚度7.5米,按巖性分上、下兩段。下段:灰黃色泥巖夾粉砂巖,局部含鐵質,厚1米左右。上段: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微晶、細晶灰巖。本組于下伏五通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高驪山組本組在區內相變顯著。按巖性可大致三分,厚約13米。下段:土黃色、灰綠色、紫紅色、紫褐色的雜色泥頁巖,厚約4.5m。中段:黃綠色、灰黑色灰巖夾薄層細砂巖,厚約4.3m。下段:土黃色中厚層狀細砂巖,厚約5m。本組與下伏金陵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和州組按巖性分為上下兩段,厚約27米。下段:厚層狀灰巖與灰紫色薄層泥巖重復出現,形成五個旋回。上段:灰色微帶肉紅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巖,頂部為爐渣狀灰巖。本組與下伏高酈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黃龍組肉紅色、灰白色泥晶灰巖,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體顆粒組成,致純致密堅硬主要為水泥原料,厚度約為25m。本組與下伏和州組平行不整合接觸。船山組底部有一層礫狀灰巖,下部為暗灰色中厚層狀致密灰巖,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狀藻屑豆粒灰巖,厚8m左右。與下伏黃龍組平行不整合接觸。(四)二疊系(p)本區二疊系分布于平頂山、馬家山、龜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統棲霞組、孤峰組,上統龍潭組、大隆組,總厚約280-400米,各組巖性描述如下:棲霞組本組厚約717米,自下而上可分為兩段六部分。梁山段:下部炭質頁巖,風華后為土黃色泥巖,厚約0.5-1米。臭灰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瀝青質含生物碎屑灰巖,厚約61m。下硅質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巖夾黑色薄層燧石層及夾黑色頁狀瀝青質泥灰巖,厚約9m。本部灰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巖嘉黑夾灰黑色薄層含瀝青質泥巖,厚約78米。上硅質巖段:黑色中薄層硅質巖與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白云質灰巖及薄板狀硅質灰巖互層,厚約8米。頂部灰巖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巖,含白云質灰巖,厚約15米。本組化石豐富,富含蜓類、珊瑚、腕足類、腹足類及大量有孔蟲和藻類化石。本組底部與下伏船山組接觸面上有不穩定的鐵質層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組頂部缺失鄰區pseudoschwagaerina帶相應層位,故兩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孤峰組本組厚約48米,按巖性可分為三段。下段:灰黑、黑色薄層放射蟲硅質巖、硅質巖夾紫色泥巖。底部約2.5米中段:淺紫、紫,黃褐色薄層泥砂巖夾(或為互層)紫色泥巖,厚約8.5米。上段:巖性以灰深灰色頁巖為主,下部有黃褐,紫紅色簿層泥巖。頁巖中局部夾硅質條帶及結核,厚約20米。本組化石豐富含菊石類等。孤峰組與棲霞組之間有一層含礫粘土,且棲霞組頂部凹凸不平,兩者平行不整合接觸。龍潭組本組厚約65米。按巖性、化石及含煤情況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厚約54米,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灰黃、黃褐、棕色中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上部夾紅褐色薄層硅質結核層,厚約23.5m。上部灰黃、灰黑色薄層泥巖、頁巖、頂部為一厚約0.5米的薄煤層,厚約27.5米。頂部黃褐、紅褐色薄層鐵質細粒石英砂巖,局部相變為灰巖透鏡體,厚約3米。上段以灰紫色頁巖、黑色薄層硅質巖、薄層含鐵質泥巖為主,局部夾黃褐色鈣質細紗巖、含鐵質粉沙巖,厚約11米。本組與下伏孤峰組接觸面有一薄層鐵質巖,認為存在沉積間斷,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大隆組本組按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段灰黑色薄層硅質巖、碳質硅質巖夾紫色頁巖、碳質頁巖,底層有一薄層巖屑,厚約5.2米,中部紫灰色泥巖夾深灰。灰黑色碳質頁巖、硅質頁巖,厚約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硅質碳質泥巖,近頂部夾灰質白云質泥灰巖,厚約8-24米左右。本組與下伏龍潭組為整合接觸。一、中、新生界(五)三疊系(t)本區三疊系下統為殷坑組、和龍山組、南陵湖組、中統為東馬鞍山組。殷坑組本組厚約84米,巖性可分為三段。下段:淺灰綠。黃綠色鈣質泥巖、含砂質泥巖與黃綠、棕灰色薄層泥灰巖、含白云質泥灰巖互層,局部含有鈣質結核,厚約23m。中段:灰黃、黃綠色粉砂質泥巖夾中薄層泥質條帶灰巖或似瘤狀灰巖,厚,22m。上段:灰綠色鈣質泥巖夾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及薄層條帶白云質灰巖,厚約39m。本組與下伏大隆組為整合接觸。和龍山組本組厚約21米。按巖性分成上、下兩段。下段:灰黃綠色、紫紅色簿層似瘤狀灰巖與鈣質泥巖互層,偏上部夾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層泥質灰巖,厚約9.3m。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夾黃綠色簿層似瘤狀灰巖及頁巖。厚約12m。本組與下伏殷坑組為整合接觸南陵湖組本組厚約160米,巖性可分為三段。下段為厚層灰巖段,厚約49米。下部灰,灰蕭,微紅色薄層瘤狀灰巖夾灰色灰巖,厚約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灰黃色中薄層瘤狀灰巖,鈣質泥巖用同生角礫狀灰巖,厚約36米。中段為瘤狀灰巖段,厚約47米。下部紫紅色中薄層瘤狀灰巖;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紫紅,灰綠色瘤狀灰巖及鈣質頁巖,厚約18米;上部灰綠色中薄層瘤狀灰巖夾雜色泥巖及深灰色薄層灰巖,厚約13米。上段為灰黑色薄層灰巖段,厚約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家黃綠色鈣質頁巖,厚約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夾黑色瀝青質炭質頁巖及棕色鈣質頁巖,頂部有時含燧石結核,厚約38米。本組與下伏和龍山組為整合接觸。東馬鞍山組本組厚約95.8米,未見頂,分為兩段。下段:灰,深灰色薄層至中層灰巖,底部為淺肉紅色中至厚層含石膏假晶鈣質白云巖,厚約12.7米。上段:灰黃厚層至塊狀角礫狀灰巖,泥質灰巖,泥質白云質灰巖,厚約83米。本組與下伏南陵湖組為整合接觸。(六)侏羅系(j)磨山組本區磨山組露頭零星,出露不全,僅見其下部地層,厚度大于7米。本組下部巖性以灰黃色中薄至厚層泥質巖屑石英砂巖、粉沙質泥巖夾淺灰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巖,底部以厚層石英礫巖不整合于下伏地層之上。(七)第四系本區第四系多發育南側,山區一般發育坡積物,由礫石、沙及黏土組成,可達3-4米厚;近巢湖濱有河流、湖泊沉積物。有沙礫及亞黏土,亞沙土等組成;碳酸鹽巖地區出現不少洞穴堆積,采獲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巢縣狗、寧鎮熊、寬周口犀、半湯李氏野豬、楊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第二節地質構造一、概述實習區位于中國南方穩定的揚子陸塊東北緣,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發育形成陸塊變質巖系基底時期,嗣后進入中一晚古元代優地槽和冒地槽構造演化向外擴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穩定統一的大陸塊,再經震旦紀一三疊紀海相沉積蓋層發育時期,現今區內地表地質自晚三疊世以來,又受到東部太平洋板塊運動影響,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響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發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出現“地臺活化”的特征。實習范圍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鳳凰山地區,出露地層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東、南、西三面均為第四系覆蓋,向北止于小羅斷層。其構造形態為兩個向斜和一個背斜,自東向西依次為俞府大村向斜、鳳凰山背斜、平頂山向斜,斷裂發育。二、褶皺的描述褶皺構造發育是實習區內的基本構造特征。實習區在區域上為半湯復式背斜西翼的組成部分,自東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鳳凰山背斜、平頂山向斜組成,出露地層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連續折返的三個褶皺兩翼地層產狀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發生倒轉,褶皺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開的低山地貌。軸跡方向為20o—30ooo,樞紐ssw傾伏,傾伏角15o—26o不等。受多期構造作用影響,軸面傾斜且彎曲;次級小褶皺在向斜槽部傾伏部位頗為發育;褶皺多被平行軸面和橫切軸面斷裂破壞。1.鳳凰山背斜位于本區中部,分布于鳳凰山一麒麟山一長腰山一碾盤山一帶。規模較大,總體構造線的方向nee—sww。鳳凰山背斜樞紐起伏,大致向sw方向傾伏,軸面傾向nw并有絞扭現象。根據里卡德褶皺分類法,可命名為斜歪傾伏褶皺。核部由志留系地層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東翼地層傾角較大,局部倒轉,西翼地層較緩,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層多為泥巖、粉砂巖,抗蝕性差,兩翼泥盆系五通組(d3w)地層多為石英砂巖,抗蝕性強,常形成背斜谷這樣一種特殊地貌,而兩翼則由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形成單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陽山等。該背斜轉折端出地層產狀明顯(圖2—18)。放射狀小斷層和節理特別發育,形成向傾伏端撒開的扇形斷層組合。鳳凰山背斜出露長約7公里,寬約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見核部地層的轉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頁巖構成,剝蝕強烈,形成小型山間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積物覆蓋。平頂山向斜位于本區西部,分布于馬家山一平頂山一向核山(石灰山)一帶,出露規模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總體構造線方向為nee—sww。向斜核部為三疊系東馬鞍山組(t2d)、南陵湖組(tin)中部地層;兩翼為南陵湖組(tin)下部、殷坑組(tly)、和龍山組(tlh)和二疊系大隆組(p2d)的地層,兩翼巖層產狀:平頂山南坡山腳下東翼277OZ52O,西翼132OZ83O;山頂東翼261OZ51。,西翼150°N44°。該向斜揚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巖層直立,局部斜轉,山頂北坡轉折端清楚,其瘤狀灰巖擠壓破碎,但未發生位移。北坡轉折端產狀:東翼235oZ46o,西翼146°N44°。影響平頂山向斜發育的因素有:核部揚起端巖層產狀很陡(50o—80O),風化剝蝕主要沿著巖層節理面進行。三疊系殷坑組(t1y)巖層軟,抗蝕性差,易風化,即巖性差異造成的。同樣,由于受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其向斜形態復雜多變,并被許多斷層破壞。在向核山(石灰山)轉折端正是受到一條右行平移正斷層的影響,而使石炭系地層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現為向東扭轉特別是平頂山向斜的次級褶皺極為發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一馬家山一巢湖水泥廠一帶,典型的次級褶皺主要有以下三個:(1)水泥廠扇形背斜位于巢湖水泥廠的北西方向、平頂山向斜南西傾伏端附近的圓形采坑內。圓形采坑的周圍巖層均為三疊系南陵湖組(t1n)地層,且都向采坑中心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為三疊系南陵湖組下部(t1n1)地層,兩翼分別為南陵湖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層以及東馬鞍山組(t2d)地層。其產狀東翼280°Z54O,西翼135°Z78°,轉折端產狀為196°Z41°O在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又出現兩個以三疊系東馬鞍山組(t2d)地層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轉。平頂山向斜樞紐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現處,樞紐急劇起伏并翻卷。根據區域應力分析,該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一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東西向擠壓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特別是西側擠壓特征非常明顯,擠壓帶巖層揉皺加劇,擠薄拉長,尖棱角狀褶皺極其發育。(2)耙子山小向斜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東馬鞍山組(t1d)地層組成,兩翼由和龍山組(t1h)地層組成,從東翼經轉折端至西翼地層產狀分別是254°Z45°、200°Z59°.146°Z86°O在其轉折端,由于樞紐的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轉折端給人于背斜的假象。(3)馬家山一耙子山倒轉背斜位于馬家山與耙子山之間。距離耙子山小向斜東南約150米處見到該次級倒轉褶皺的轉折端,其由三疊系和龍山組(t1h)灰巖組成,產狀236°Z48°O背斜兩翼產狀:東翼209°Z85°(倒轉)、西翼254°Z45°(正常)。根據區域應力分析,該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一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東西向擠壓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特別是西側擠壓特征非常明顯,擠壓帶巖層揉皺加劇,擠薄拉長,尖棱角狀褶皺極其發育。(2)耙子山小向斜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東馬鞍山組(t1d)地層組成,兩翼由和龍山組(t1h)地層組成,從東翼經轉折端至西翼地層產狀分別是254°Z45°、200°Z59°.146°Z86°O在其轉折端,由于樞紐的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轉折端給人于背斜的假象。12345678(3)馬家山一耙子山倒轉背斜位于馬家山與耙子山之間。距離耙子山小向斜東南約150米處見到該次級倒轉褶皺的轉折端,其由三疊系和龍山組(t1h)灰巖組成,產狀236°Z48°O背斜兩翼產狀:東翼209°Z85°(倒轉)、西翼254°Z45°(正常)。俞府大村向斜位于本區東部,沿北北東方向分布于貓耳洞一大理寺一炭井村一俞府大村一帶,規模相對較大,總體構造線方向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疊系大隆組、龍潭組、孤峰組、棲霞組組成,兩翼分別由石炭系船山組、黃龍組、和州組、高驪山組、金陵組、泥盆系五通組、志留系組成。向斜受多期構造活動影響,向斜一翼近于直立,局部倒轉,甚至發生扭曲,特別在其核部使大隆組、龍潭組、孤峰組、棲霞組強烈揉皺,樞紐ssw向,波狀起伏,軸面nwnww向傾斜,傾角變化大。向斜nne端在試刀山北部轉折揚起。ssw端被ew向橋頭集一東關斷裂切割而傾伏終止。根據俞府大村向斜不同部位形態表現特征,其表現出斜歪一陡斜歪傾伏、直立不對稱傾伏褶皺段,東翼緩,西翼陡,總體為一軸面彎曲,樞紐起伏的斜歪傾伏的次級復式向斜。觀察點向斜核部為孤峰組,兩翼地層由新到老從棲霞組到五通組,北西翼地層產狀為152o<80o,南東翼地層產狀為280o<55o。由此判斷向斜為斜歪或不對稱向斜。軸跡走向為64。,軸面向北西傾斜,向斜傾伏端指向南南西。向斜核部孤峰組由于巖性軟弱,在擠壓應力場作用下,揉皺現象明顯。馬家山西北坡平臥褶曲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臥褶曲,地層為殷坑組,灰綠色泥巖夾灰白色薄層灰巖。由于巖性軟弱,在構造應力場擠壓應力及重力作用下,巖層發生褶曲變形.二、斷層的描述本區在近ew向擠壓剪切構造應力作用下,多期構造運動致使不同性質的斷裂配套發育,斷層走向有nww和nne兩個方向。按整體構造體系可大致分為擠壓性質的逆沖性質斷層和拉張性質的正斷層。nne向的斷層規模相對較大,多為縱向逆斷層。nww向的斷層數量多,但規模較小多為橫向正斷層。獅子口平移斷層斷層走向約130o,北東盤為墳頭組上段,灰黃色粉砂質泥巖;南西盤為五通組下部礫巖段,地層對頂明顯。北東盤墳頭組與五通組界線向南東方向側移約120m,表明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斷層。獅子崖斷層位于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與鳳凰山交界沖溝處,因該地剝蝕殘留斷裂帶形貌似獅子,故稱獅子崖。斷面產狀:335o<53o,斷面形態呈弧形。下盤(南東盤)為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狀石英砂巖,破劈理構造發育;上盤(北西盤)為肉紅色石英礫巖,又含有角礫巖,為破碎帶表現。根據劈理的銳角方向指示斷層本盤的運動方向,可判斷此斷層為逆沖斷層。3.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斷層位于金銀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東翼。該斷層可切割的地層為d3w、cl、c2及plq,并破壞金銀洞北山縱斷層。向東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橫切177高地南坡。斷層線地表出露長度約1200米。斷層證據:石炭系高驪山組(clg)沿走向突然中斷,與黃龍組(c2h)直接接觸,水平錯開約60米。斷層破碎帶寬5—8米,出現斷層角礫巖,局部可見定向排列的構造透鏡體。斷層面產狀在不同的地段有所變化,西段:22oZ50°;中段350°Z45°;東段:20°Z60°O有時可見側伏角為50°e的擦痕。、斷層帶旁側節理、劈理發育明顯,主要有兩組:①14°N41°;②8°Z70°O斷層帶中有寬10厘米的方解石脈,產狀164°Z48°,與斷層線成銳角相交。、沿斷層線向東追索,可見泥盆系五通組(d3w)巖層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顯錯開,而形成錯脊。、沿斷層線向西追索,構造破碎帶越來越寬,至油庫破碎帶寬達45m,角礫巖發育;0.8—1.2米寬的方解石脈計有6條,均顯張性(對生)特征,與主干斷層形成“入”字形構造。、極射赤平投影求得三個主應力方位分別為:。1=356°之54°;02=96°Z6°;o3=190°Z35°0綜上所述,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正斷層,北盤下降相對東移,南盤上升相對西移。4.177高地皖維采石場斷層該斷層與俞府大村向斜軸跡斜交255o,北西盤由五通、金陵、高驪山、和州組等組成并向北東移動;南東盤可見五通組,南東盤五通組與北西盤和州組對頂,錯移80—100m,說明南東盤向南西運動。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斷層。耙子山東部逆掩斷層耙子山地層上部為和龍山組,下部為黃綠色鈣質泥巖夾灰白色薄層泥晶灰巖和殷坑組頂部灰白色中厚層狀泥晶灰巖,產狀為:233o<45o;山體下部為殷坑組黃綠色、深灰色鈣質泥巖夾灰白色薄層泥晶灰巖,地層產狀:305o<73o。上下部產狀差異明顯,推測有斷層存在,可能為一逆掩斷層.4.節理本區節理極為發育,大多數發育在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區域性“x”節理,在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中最常見,將石英砂巖切成許多極為規則的平行四邊形塊體。另一種是與斷層伴生的各種節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還有追蹤張節理和節理尾端變化的羽裂、節理叉、菱形節環和折尾等。其次,本區節理還發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0)、二疊系(p)、三疊系(t)、侏羅系(jl+2)及巖漿侵入體中。發育在灰巖中的節理大都被方解石脈充填。[1][2][3][4][5][6][7][8]四、構造應力分析巢北地區褶皺和斷裂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印支和燕山兩期構造運動。印支運動形成了巢北褶皺和一些斷層。燕山運動對其進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皺向南西傾伏,鳳凰山背斜南部轉折端向東偏轉,平頂山向斜內部產生了次級褶皺,并形成了眾多的橫向正斷層和馬鞍山斷層等。印支運動為nw一se向擠壓,應力由nw向se推擠,使平頂山向斜兩翼發生倒轉,此應力來源于郯廬斷裂的左旋平移運動。燕山運動的構造應力場早期為近sn向拉張,晚期為近sn向擠壓,分別來源于郯廬斷裂在侏羅紀的左旋平移和白堊紀右旋平移。第三節巖漿巖巢北地區巖漿巖不發育,僅發現4個小巖體,分布7410廠一王喬洞一線,嚴格受nw向正斷層控制。單個巖體規模較小,主要由淺成一超淺成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小巖株組成。圍巖接觸帶可見較薄的烘烤退化現象或角巖化帶。此外本區見有兩條巖脈:云斜煌斑巖及閃長玢巖脈,沿斷裂70—250度方向延伸。獅子口巖體為黑云母花崗斑巖,位于獅子口北西約1500米處,出露在鳳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橢圓形,沿南東一北西方向展布,面積約400平方米,侵入于高家邊組灰黃綠色粉砂質泥巖中。王喬洞巖體為花崗斑巖,位于王喬洞南的南側,俞府大村向斜西翼,平面上近圓形,面積約160平方米,侵入于棲霞組灰黑色中厚層微晶灰巖中。炬嶂山巖體為花崗閃長斑巖,出露于炬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平面上呈橢圓形,面積約100平方米,侵入棲霞組微晶灰巖中。炭井村巖體為花崗閃長斑巖,出露于炭井村小溪帝,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巖體四周均被第四系覆蓋,出露面積約100余平方米,推測圍巖為龍潭組長石石英砂巖。上述巖體均呈巖株狀,據其成分、結構、產出狀態推測為同一時期的產物。根據炭井村巖體黑云母k-ar同位素測年獲106ma,結合地質特征認為其時代為晚白堊世。注:實習過程中于177高地盤山公路見巖漿巖體,巖石描述如下:顏色淺灰黃色礦物成分:斑晶占40%,其中絕大部分為灰白色板條狀、短柱狀,有解理,少量黑云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狀,部分具有假六方晶形,偶見角閃石,黑色,柱狀或針狀;基質約60%,灰白色略帶黃綠色調。斑狀結構,粒度在0.5-1.5mm,隱晶質結構巖石風化嚴重,手捏即碎,因出露點不規則,則推測產狀為巖脈。命名:黑云母閃長玢巖第四節有益礦產一、礦產資源:巢北地區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帶來對大自然的較大破壞,礦產資源形成與沉積作用相關,主要礦產為石灰巖、白云巖、砂巖、粘土、磷礦、劣質煤及鐵礦等,成為本區水泥、耐火制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1.石灰石與白云石礦區內石灰石礦發育好、分布廣、礦層多、厚度大,主要巖層為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用于水泥制品、化工原料、建筑石料、冶金輔助原料等。已開發的礦床有:(1)馬脊山化工石灰石礦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東翼,礦層屬于石炭系和州組微晶灰巖,厚7.6米;黃龍組微晶灰巖,厚22.4;船山組微晶灰巖、球狀灰巖,厚7.69米;二疊系棲霞組臭灰巖段,厚54.3米。(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礦床,位于平頂山向斜東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組、黃龍組、船山組及二疊系棲霞組微晶灰巖構成,總厚度約200米,cao含量54%左右。(3)馬脊山水泥廠石灰石礦床,位于馬家山平頂山向斜西翼,開采的礦石為二疊系、三疊系石灰巖、瘤狀灰巖、泥灰巖,cao含量達31.51—54.1%,礦層分布穩定,總厚約60米。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本區粘土層較多,分布廣可,主要含礦層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石炭統高驪山組及下二疊孤峰組上部。其中五通組粘土巖礦層穩定、質量較好,產出九層,厚度變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巖厚6.72米,另一層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巖厚3.56米。一般厚1—3米,礦石主要由高嶺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鐵礦等。耐火度1650—1710攝食度,可素指數13—17,按成分和工藝性能可作為三級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鐵礦以沉積鐵礦為主,跌加有熱液型。賦存層位有上泥盆統五通組和下石炭統高驪山組。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其中炬嶂山鐵礦具一定規模,產于俞府大村向斜東南翼五通組。礦層厚0.8—1.2米,沿地層走向延伸1500米。頂板為粘土巖,中一低礦石品位。較富的鐵礦石中可見受構造控制的赤鐵礦脈。磷礦區內磷礦有三處: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為沉積型。含礦地層為下二疊統孤峰組底部,賦存于砂泥質硅質巖建造中。礦體穩定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厚0.8—1.8米。礦石類型有含磷泥巖型和結核狀磷塊巖。因規模小,一般為民采,無工業價值。煤礦區內及外圍含煤巖系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系棲霞組、上二疊系龍潭組及下侏羅統磨山組,有工業價值的煤礦產于龍潭組下段。煤層呈扁豆狀,平均厚0.5米,局部達7.5,頂底板均為炭質頁巖。煤層中含有機炭41.7—90.2%,粘土質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二、旅游地理資源實習區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東北,市區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謂“孤城三面水,落日萬重山”。山山水水、勝地美景,旅游景點多。巢湖秋月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積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線周長150多千米,因形貌狀似鳥巢而得名,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勝地之美稱。王喬仙洞位于實習區維尼綸廠西側、紫薇山下,為石灰巖溶洞,屬古地下水暗河殘留,洞長40余米,寬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內兩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獅想麒麟靈獸,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選像遺址。湯麓溫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湯麓溫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陽山,山有湯池,故名半湯;或其山有冷、熱二泉,時分時合,炎涼各半,因名半湯。有大小泉眼四十余處,溫泉產于由震旦系一寒武系一奧陶系組成的半湯復背斜中,受兩組斷裂構造控制,水溫56-59攝食度,晝夜出水三千多噸,屬硫酸鈣鎂型水質,展布面積約12500平方米。現已建成多所療養院。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鮮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長1500米。洞體宏偉,景觀奇特,以雄、奇、險、幽著稱,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發育在二疊系棲霞組黑色灰巖中,因巖層走向近南北,傾角陡立,而沿巖層層面發育紫薇洞。溶洞兩壁上多留下多層溶蝕痕,洞底相對平坦,其下仍有多層地下暗河發育。第五節地質發展史根據構造層的發育情況,可將巢北地區的地質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一、活動地殼階段(anz)巢北地區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闞集群、下元古界肥東群和中元古界張八嶺群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這套地層出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