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_第1頁
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_第2頁
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_第3頁
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_第4頁
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支付行業Visa專題研究:開支付清算之先河,拓匯聚網絡之網絡公司概況:支付清算開創者,數字支付引領者Visa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卡清算組織,也是數字支付引領者。通過創新、可靠和安全的支付網絡連接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商戶、金融機構、企業、戰略合作伙伴和政府之間的商業活動和資金流動。2021財年Visa授權的37億張卡可在超過8000萬商戶使用,總支付金額與現金相關為13.0萬億美元,非現金相關為10.4萬億美元。Visa品牌總交易數量2324億筆,其中非現金相關交易量1647億筆。未來Visa將圍繞消費者支付、新支付業務、增值服務三部分拓展網絡。據Euromonitor,截至2020年核心消費者支付業務在全球46個國家中還有超過13萬億美元的現金和支票存量空間可供數字化轉型替代。此外,Visa還通過匯聚網絡的網絡加速布局全球185萬億規模的新支付業務(B2B、B2b、B2C、P2P、G2C),并持續推進增值服務增長。核心業務:消費者支付+新支付+衍生增值服務Visa核心業務以消費者支付為主,新支付業務為輔,并提供一系列衍生增值服務。首先,是消費者支付。Visa作為清算組織在消費者C2B(Consumer-to-Business)支付中授權發卡方推出帶有Visa標記的銀行卡,包括信用卡、借記卡、預付卡等產品,并提供消費者支付功能,例如感應式支付、令牌化支付、點擊支付、加密貨幣等。其次,是新支付。公司圍繞VisaDirect網絡和Earthport提供P2P、B2C、G2C、B2b支付服務,通過VisaB2BConnect和商務卡提供B2B支付服務。最后,是衍生增資服務。Visa圍繞自身支付業務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包括向各類客戶提供發卡方解決方案、收款方解決方案、風險與識別解決方案與咨詢服務。消費者支付:核心消費產品和消費者支付功能Visa授權的核心消費產品包括:

信用卡:消費者和企業可以通過信用卡和數字證書使用信用額度支付商品和服務。信用卡隸屬于金融機構客戶、聯合品牌合作伙伴、金融科技公司。Visa不為Visa產品賬戶持有人提供信貸產品或設定利率和費用,但協助發卡方提供相應功能,例如驗證、防欺詐工具、品牌支持等。借記卡:消費者和小型企業可以通過借記卡和數字憑證使用銀行賬戶中的資金在線上、線下或移動端購買商品和服務,不需要獲得信用額度。Visa/PLUS全球ATM網絡還與金融機構和獨立ATM運營商達成合作,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借記卡、信用卡和預付卡賬戶持有人提供現金存取和其他銀行服務。預付卡:預付卡和數字憑證從個人、企業或政府指定的賬戶余額中提取資金。預付卡可以滿足許多用途和需求,包括通用充值卡、工資卡、政府和企業支付卡、醫療卡、禮品卡和旅游卡。Visa預付卡在普惠金融領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無法獲得傳統銀行服務的人提供支付解決方案。針對以上產品,Visa旗下支付品牌包括Visa、VisaElectron等,這些品牌均使用Visa旗下支付清算網絡,主要品牌包括:

Visa:公司旗艦品牌,擁有包括信用卡、借記卡在內的全卡種類,支持全球運營。VisaElectron:借記卡品牌,主要于北美以外地區運營。Interlink:借記卡品牌,主要運營于美國,采用PIN密碼支付。VPay:Visa在歐洲發行的單一歐元支付區借記卡。PLUS:自動柜員機(ATM)網絡,為全球Visa品牌提供取現業務。Visa核心產品提供的消費者支付功能包括:

感應支付TaptoPay:感應支付是指通過非接觸式支付終端,通過非接觸式芯片支持支付的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進行的交易。由于每筆交易都會生成一個特定的一次性代碼,可有效減少欺詐行為。目前非接觸式支付或感應支付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消費者的首選支付方式,使用率持續增長。除美國以外,全球近70%的線下交易是非接觸的。目前Visa在全球范圍內20多個國家的非接觸式支付的滲透率超過90%,在近70個國家非接觸支付滲透率達到50%以上。美國線下非接觸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Visa在美國的非接觸式線下支付滲透率超過15%,在紐約、舊金山和圣何塞三個城市的線下感應支付普及率超過25%。為繼續推廣感應支付、提升消費者體驗,Visa已經在全球啟動了近500個非接觸式公共交通項目,并有近750個項目正在籌備中。令牌化支付Tokenization:VTS服務(VisaTokenService)通過改進授權、減少欺詐和改善客戶體驗來增強數字生態系統。VTS用保護基礎賬戶信息的數字令牌替代16位的Visa卡號,該技術適用于各種線上線下支付交易。Visa提供的令牌服務基于EMVCo付款令牌化標準,并與EMV技術(全球安全支付標準)保持一致,支持整個支付生態系統。截至2022財年第二季度,Visa發行的網絡令牌數量突破35億大關,覆蓋超150個國家或地區的8600個發卡方和1200萬商戶。點擊支付ClicktoPay:點擊支付基于EMV行業標準,為在線付款帶來標準化精簡方案,滿足消費者在多個設備上購物需求,無需反復輸入個人信息,提升支付體驗。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Visa憑借其豐富的全球業務和龐大的合作網絡使消費者能夠使用加密貨幣實現日常支付。Visa通過銜接加密生態系統和全球網絡,使客戶能夠為消費者將加密貨幣轉換為法幣,并訪問Visa全球網絡中超過8000萬的商戶和15100家金融機構。在2021財年,Visa通過與加密貨幣關聯卡項目獲得了35億美元的支付額,該項目是一種與Visa證書掛鉤的加密錢包,在加密貨幣被轉換為法定貨幣后,可通過Visa證書獲取資金。Visa正在與近60個加密平臺合作推進該項目的進行。同時公司還在建設基礎設施并發展增值服務以拓寬支付加密使用場景,包括未來將可以用加密貨幣結算,創建VisaCryptoAPI平臺,幫助金融機構創建加密貨幣產品,協助各國央行評估數字貨幣等。新支付:拓展至非消費者支付市場Visa的“匯聚網絡的網絡”戰略通過全球實時推送支付平臺VisaDirect和Visa商業解決方案拓展非消費者支付市場。VisaDirect全球實時推送支付平臺:作為基于VisaNet的全球實時推送支付(PushPayment)平臺(實際資金到賬時間取決于收款金融機構、收款賬戶類型、地區和是否為跨境交易決定),它顛覆了傳統銀行卡支付流程,允許支付發起人通過其收單機構將資金直接推送到符合條件的借記卡和預付卡或賬戶,有助于世界各地快速、安全的資金流動,使企業和消費者能夠直接向銀行賬戶或銀行卡推送資金,包括境內和跨境支付、結算、P2P支付、對小企業支付,以及面向企業、個人、保險的集團支付等。2021財年VisaDirect交易達52億次,同比增長50%,有20多個使用場景和500個項目。VisaDirect連接了16個卡網絡、66個ACH自動清算所(Automatedclearinghouse)、7個實時支付(RealTimePayment)網絡和5個網關。隨著VisaDirectPayouts的推出,VisaDirect連接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億個證書。Visa商業解決方案:Visa提供的商業支付解決方案包括小型商務、企業(旅行)卡、購物卡、虛擬卡、數字證書、無卡跨境B2B支付等選項和付款賬戶,覆蓋全球大多數主要行業領域,旨在提升企業和政府的支付效率,可控性和自動化程度。VisaB2BConnect是一個多邊B2B跨境支付網絡,使資金直接從初始銀行轉至目標銀行,幫助金融機構的企業客戶簡化結算和支付,相較于傳統跨境支付,有著交易流程透明、轉賬快速便捷、成本可控的特點,能夠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運作。衍生增值服務:圍繞支付業務提供四類增值服Visa在支付業務基礎上提供一系列衍生增值服務,包括發卡方解決方案、收款方解決方案、風險與身份識別解決方案與咨詢服務。發卡方解決方案:Visa的借記處理服務(DPS)是全球最大的卡發處理解決方案之一。Visa為客戶提供廣泛的借記卡、預付卡和信用卡增值服務,包括呼叫中心服務、數據分析、活動管理、欺詐和風險解決方案,以及白標的移動應用程序。VisaDPS還在持續拓展基于API的發行方解決方案,名為DPSForward,該業務已拓展至歐洲,為發行方提供全鏈路解決方案。Visa還為發卡方提供一系列其他服務和數字解決方案,如數字發行、品牌消費者體驗和先買后付功能。收款解決方案:旗下Cybersource是一個全球支付管理平臺,除了提供連接商家與支付處理的傳統網關功能外,還提供模塊化、數字化的功能。各種規模的商家都可以通過該平臺滿足業務需要,改善消費者參與交易的方式,降低欺詐和安全風險,降低運營成本,適應業務需求。此外,Visa為商家和采購方提供一系列服務,例如全球城市交通項目允許交通運營商在專有閉環支付解決方案外,接受Visa的非接觸式支付。Visa還提供糾紛管理服務,包括與網絡無關的解決方案Verifi,使商家能夠預防并解決紛爭,避免不必要的退款。風險和身份識別解決方案:Visa的風險和身份識別解決方案將數據洞察轉化為實時決策,促進賬戶持有人身份驗證,防止詐騙并保護賬戶信息。解決方案包括Visa高級授權、Visa安全、Visa高級身份評分、Visa消費者身份驗證服務和支付決策解決方案,為商戶和金融機構提供欺詐預防和增強支付安全性的自動化工具。咨詢服務:Visa的咨詢和分析服務為發卡方、收單方、商戶、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咨詢服務,涵蓋從收單到留存客戶的整個過程。結合Visa深厚的支付專業知識、豐富的數據、專有分析模型和經濟數據,能夠為企業帶來深刻見解,提出建議,并幫助實施解決方案,為客戶推動更好的商業決策。業績概況:盈利增速快于交易和收入增速自上市以來用戶數量不斷增加,交易規模實現翻倍增長。自2011年以來,公司各項運營數據均實現翻倍增長,2021財年公司銀行卡數量達37億張,FY2011-2021銀行卡數量CAGR為6.89%。受益于用戶規模的持續增加,公司交易規模增長顯著。2021財年公司總交易規模為13萬億美元,其中支付規模為10.4萬億美元,FY2011-2021CAGR分別為8.22%和10.89%,同期交易數量為1647億筆,CAGR為12.46%。憑借公司在銀行卡支付行業主導地位,公司盈利能力持續增長。VisaFY2021營業凈收入為241.05億美元,FY2008-FY2021CAGR為10.92%。公司FY2021實現Non-GAAP凈利潤129.33億美元,FY2008-FY2021CAGR為16.64%。雖然2020年疫情導致公司收入和利潤有所下滑,但隨著疫情緩和,以及全球防疫政策放松,線下支付與跨境支付逐漸回暖,FY2021營業凈收入和Non-GAAP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0.34%和15.55%,均回到疫情前平均水平,體現了公司作為銀行卡支付龍頭的韌性。歷史沿革:曾經的四方模式創建者,今天的數字支付引領者Visa從最初的美國銀行信用卡品牌BankAmericard到后來的四方模式創建者,再到如今數字支付的引領者,公司無疑是全球數字化支付的深度參與者。Visa的發展歷史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Visa解決了信用卡支付從0到1的問題,以強大的消費者規模整合支付行業,通過跨洲授權、獨立運營、解決底層問題,確立四方商業模式和龍頭地位。第二階段:從1到N,進一步優化商業模式,統一行業標準,通過上市和并購,實現“匯聚網絡的網絡”的終極愿景。銀行不是最早發卡方。各類企業和商戶運營的商業卡,對后來支付系統的設計和運營產生深刻影響。早在銀行之前,商戶和和企業就已經開始運營類信用卡的商業卡,雖在大蕭條和美國加入二戰時信貸受到限制,業務有所停滯,但它深刻影響了未來卡支付行業的發展。1914年WesternUnion發行了第一張紙質消費者收費卡,為了提高便利性,后來根據商戶需求將紙質卡發展至金屬卡(chargeplate系統)。起初,零售充值卡由每個商戶獨立發行,20世紀30年代初,一些小型商戶聯合起來,形成合作支付卡系統,構建了區域性網絡,覆蓋了更多使用場景。在這種模式下,卡支付形成了一定規模性,例如截至1936年,西雅圖零售服務局覆蓋了1000余家商零售商。此外,卡支付系統在零售產業外也得到了發展。20世紀20年代初期,卡支付產品開始傳播到石油行業,1924年加州通用石油公司開始發行courtesycards產品。但卡支付產品面臨雙邊網絡獲客問題:持卡人在有足夠商戶接受卡之前不會帶卡,而在有足夠持卡人想要使用卡之前,商戶也不會同意接受卡。發卡方通過向消費者大規模發行未經授權的卡來拓展規模,Visa和DinnersClub等公司也采取了這種方式。直到1970年這一方式在美國被取締。雖然大蕭條和美國加入二戰時期信貸受到限制,出于風控原因,卡系統有所停滯,但這些卡的發展深刻影響了后來卡支付系統的設計——身份信息卡、浮雕賬戶信息,通過競爭對手之間合作建立通用系統,通過大規模主動發卡建立持卡人基礎。20世紀50年代,銀行開始嘗試創建多用途信用卡,但面臨無利可圖和難以拓展規模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已在不同商家辦理循環信貸賬戶,消費者對一站式金融工具需求明顯。在此期間,多個T&E支付卡系統興起。1949年第一個T&E支付卡系統——DinersClub建立,僅一年時間,會員人數增長至10萬余人,到1956年交易額已經超過2.9億美元。1958年AmericanExpress也進入了該市場,截至1960年DinersClub會員人數超100萬,AmericanExpress擁有70萬名會員,目前二者是第三方銀行卡支付的代表公司。此外,到1950年代中期,至少有數百家銀行開始了類似的收費卡業務,但大部分都是由缺乏資源的小銀行開始嘗試,這些銀行沒有像DinersClub一樣向持卡人收取年費,也沒有像如今循環信貸模式一樣收取利息收入,所以并不創造利潤,由于受跨洲經營限制,用戶規模不足,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在這一階段末期,這些項目中僅有27個仍在運行。支付清算從0到1:從美國銀行信用卡品牌到四方模式創建者Visa抓住了美國消費信貸的黃金發展期。Visa前身BankAmericard創立初期正值美國二戰后經濟復蘇末期,受益于經濟發展和人口紅利,帶來的消費信貸快速增長。據美聯

儲統計,美國季度調整的消費信貸自1943年的54.6億美元增長至1965年末的959.5億美元,CAGR為13.9%,是GDP增速6.1%的2.3倍。1966-1973年是美國經濟大繁榮的最后盛宴,GDP與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了債務增速。Visa抓住這一時機,在1966年開始授權其他銀行發卡,整合各地客戶資源,實現快速擴張,信用卡在1968-1985年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循環信貸在消費信貸中的占比由1.74%提升至20%以上。依托美國銀行雄厚的實力,1958年Visa卡前身BankAmericard信用卡創立。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銀行擁有50億美元資產,不僅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世界上最大銀行之一。1958年9月18日,美國銀行在加利福尼亞的弗雷斯諾正式推出了BankAmericard信用卡計劃。美國銀行為解決信用卡獲客難題,提前幾周在當地大量郵寄未經申請的信用卡,并在了解到另一家銀行將在舊金山發卡后,加速了信用卡投放計劃。1959年3月美國銀行在舊金山和薩克拉門托開始發卡,6月在洛杉磯發卡,到10月整個加州已有超過200萬張信用卡,并已被2萬家商戶接受。但大量的發卡也導致了巨額虧損,起初22%的賬戶出現拖欠,遠高于預期的4%,在產品推出的15個月內,BankAmericard項目直接損失近880萬美元,若考慮廣告和管理費用,虧損高達2000萬美元。在隨后幾年里,美國銀行實施了適當的財務限制和審核,直至1961年5月實現盈利。為減小競爭壓力,美國銀行隱藏了數年該項目盈利的事實,直至1966年該項目的利潤已經大到無法隱藏。通過授權發卡規避監管限制并抵御同業競爭,通過快速擴張建立龐大統一支付系統。1966年,美國銀行開始與加州以外的銀行簽署許可協議,授權代理發卡,以應對新的競爭對手MasterCharge(現在的Mastercard)。美國銀行向授權銀行收取25000美元的特許經營費,外加一部分交易收入。這一舉措也規避了《麥克法登法案》(McFaddenAct)對商業銀行跨州經營的限制(在1994年廢除該項限制)。在這一授權體系下,美國銀行和被許可行持續投放未經申請的信用卡,至這一方式于1970年被禁止時,已發放超過1億張信用卡。通過雙邊網絡效應,BankAmericard構建了全國性的卡支付系統。DeeHock牽頭成立第三方獨立組織NBI,制定操作規范和交換補償費以權衡原有模式下各組織成員之間的競爭與合作,NBI的成立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四方清算模式的時代。雖然BankAmericard發展迅猛,但授權項目仍處于混亂之中。BankAmericard授權制度與其他合作支付系統一樣,面臨平衡競爭與合作的難題。在該制度下美國銀行保留了該項目所有權利,使得成員行之間存在信任問題。此外,運營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不同銀行間的交換交易的清算和結算流程效率較低。1968年國家商業銀行的經理DeeHock建議成立委員會調查情況,Hock領導的委員會說服美國銀行在1970年6月放棄了對美國銀行卡項目的控制,創建了NBI

(NationalBankAmericardInc.),該項目由成員行共同擁有。成立后,NBI制定了操作規范,并充當司法機構,解決各成員銀行之間仲裁等問題。此外NBI還負責制定交換補償費,該費率是合作支付系統中必要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為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提供正向激勵,費率的高低也權衡了支付系統中各個環節的價值。NBI的設立標志著四方清算模式的到來。先后開發BASEI和BASEII系統,實現自動交換授權、自動清算和結算,推動高效標準化支付發展。到70年代,NBI的設立雖然解決了組織結構的問題,但業務運轉效率仍然不高。NBI決定自主研發系統,名為BASE(BankAmericardAuthorizationSystemExperimental),雖然命名為授權系統,但授權僅僅是全國性銀行信息處理系統的第一階段。創始人Hock希望讓NBI成為電子價值交易的電子樞紐。1973年BASEI上線,實現了本地和交換授權的自動化。以前需要4到5分鐘的交換授權現在僅需56秒,并且商家可以實現7*24不間斷授權交易。在此之后,BASEII(票據交換中心的計算機版本)的研發實現了成員行之間交易清算和結算的自動化,替代了原本成員行之間繁瑣的紙質匯票郵寄。這一系統在原有基礎上顯著減少了清算和結算交易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并且可以即時收到欺詐性交易提醒。原本公司計劃進一步研發BASEIII以實現集成BASEI和BASEII的大型計算機程序,然而由于這一舉動超越了NBI的核心目標——清算自動化和授權自動化,而被取消。數字支付從1到N:從銀行卡清算龍頭到匯聚網絡的網絡1970年代,公司開啟全球化擴張,并將多個網絡整合并更名為Visa。早在60年代末,美國銀行就將BankAmericard授權給海外多家銀行,1966年英國巴克萊銀行成為第一家國際持牌銀行,到1972年底已有15個國家的銀行參與了該計劃。1974年,IBANCO

(國際銀行卡公司)成立,以管理國際BankAmericard項目(此前為美國銀行所有)。1976年IBANCO董事決定,將不同的國際網絡整合成一個單一網絡,在國際上使用統一命名Visa。為實現全球化擴張,Visa先后在1977年和1986年分別拓展了國際自動和多幣種清算與結算等業務,夯實國際業務基礎。Visa攜手Mastercard規范全球發卡標準,并推動支付業務標準化。雖然早期磁條卡并非Visa發明,但Visa推動了行業標準的統一。1979年Visa國際組織通過一項細則,規定1980年以后發行的卡必須包含磁條,并按照組織標準統一編碼。解決磁條卡標準化后,Visa還推出了TIRF(終端交換補償費),低于普通交換補償費,激勵收單方推廣支付終端。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終端的大規模采用,Visa系統實現了全電子交易處理。1994年Visa、Mastercard和Europay(歐陸卡,已被Mastercard收購)共同發起制定銀行卡從磁條卡向智能IC卡轉移的技術標準,于1996年發布了標準智能芯片規格,稱為EMV芯片,以確保所有芯片卡和終端之間可互相操作。Visa引領支付行業變革,從電子技術磁條和芯片卡到數字技術令牌和增強型數據,從非標向標準化遷移,提升支付效能,降低摩擦和支付成本,一步步構建了銀行卡支付體系底層架構。2007年公司重組、上市,并于2016年收購VisaEurope。為應對行業變化,提高競爭力,Visa在2007年完成了全球重組,將VisaUSA、VisaCanada和VisaInternational合并,創建了新公司VisaInc.,并于2008年上市。與此同時VisaEurope仍為其成員金融機構所有,與VisaInc.就重組達成一定合同安排,并持有少量VisaInc.股份。2016年Visa完成對VisaEurope的收購,補齊Visa全球業務的重要版圖。上市以來Visa通過收購和戰略投資加強核心支付業務的同時,布局創新業務。近幾年主要收購項目包括:2016年收購電商支付驗證網絡CardinalCommerce,提高Visa在電商領域的競爭力。2018年收購支付和費用管理解決方案的SaaS公司Fraedom,提高Visa業務解決方案能力,滿足B2B支付行業快速發展需求。2019年收購網關服務商Paywroks,將Visa基于云的店內支付處理解決方案與CyberSource數字支付平臺結合,為商家和收單方提供集成支付解決方案。收購爭議解決工具Verifi與Visa的風險和欺詐管理解決方案結合,收購Rambus支付業務,使Visa的網絡令牌化功能與Rambus的本地和賬戶令牌化技術相結合。同年,收購全球最大的獨立ACH網絡Earthport,使Visa能夠觸達世界上大部分銀行用戶,進一步擴展VisaDirect的功能,包括資金支付、跨境支付、電商支付和賬單支付等。2020年收購拉美支付初創企業YellowPepper,同年計劃收購開放銀行API公司Plaid,但由于美國司法部干預,涉及反壟斷訴訟,于2021年初停止收購。2021年收購歐洲開放銀行平臺Tink,短期內作為獨立子公司運作。同年收購倫敦在線支付外匯服務商CurrencyCloud,加強Visa現有外匯功能,支持新的用戶案例和支付流。在鞏固與傳統發卡銀行和收單方合作基礎上,Visa與地方電子錢包、地方網絡、金融科技企業開展合作,通過開放網絡擴大合作范圍,觸達行業所有類型參與者:Visa與眾多原本閉環的新興市場本土網絡和電子錢包開展合作。雖然Visa主導了歐美等發達地區的銀行卡支付,但在新興市場,Visa的滲透率以及接受程度仍有待提升。由于各地用戶習慣和監管差異,短期難以推廣產品,Visa通過與當地閉環支付生態合作,獲得了超過10億消費者和6500萬商戶的觸達機會。通過VisaDeveloper開放生態。VisaDevelop是Visa旗下開發者項目。在推出VisaDeveloper之前,Visa是封閉生態,主要與傳統金融機構建立專有。自2016年VisaDeveloper策略開放api訪問,將網絡開放給全球開發者和傳統客戶,通過賦能客戶,拓展獲客渠道。VisaDeveloper目前有900個APIs開放,同比增長20%;每年API調用約30億次,同比增長100%,用例增長顯著。通過VisaVenture觸達前沿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并展開合作。VisaVenture是旗下投資基金,每年與成百上千的金融科技公司接觸,投資對支付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的金融科技企業。投資案例包括Square、Stripe、Klarna、Margeta和Plaid等。投資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基礎設施和金融加速器。基礎設施用于鞏固與基礎設施領域玩家的商業關系。金融加速器用于投資涵蓋構思產品、將概念推向市場、加速成長、擴大規模等多個階段的項目。Visa通過賦能初創企業,深入了解前沿項目。雖然BASEIV從未建成,但Visa正向這一最終目標前進,構建“匯聚網絡的網絡”。目前Visa業務范圍已經由面向消費者支付的銀行卡支付擴散至加密貨幣、先買后附等新興產品,并逐步拓展至新支付業務和面向機構客戶的衍生增值服務。創始人DeeHock早在BASEII落地時就定下了達成BASEIV的愿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筆金融交易都是以電子形式完成的,交易可以來自任何設備,來自付款方的任何資產,Visa網絡可以將每個人的資產連接在一起,實現電子價值交換的最終狀態。商業模式:四方模式的核心節點,支付底層架構的構建者支付行業:以四方清算為主,構建銀行卡支付體系銀行卡引領了全球無紙化支付的發展,以四方清算為基礎,衍生出產業鏈中眾多玩家。近年來銀行卡產業主導無紙化支付發展,2020年銀行卡支付占消費者支付交易金額的60.54%和交易數量的27.99%。銀行卡支付的清算體系以四方清算為主,由清算組織、發卡方、收單方、商戶和消費者等組成,清算巨頭是Visa、Unionpay和Mastercard;收單巨頭是FirstData、Worldpay;綜合服務商是Square、PayPal等。目前歐美C2B支付行業以銀行卡支付為主。據Worldpay,2021年北美銀行卡(信用卡/簽帳卡/借記卡)占據支付主導地位,其線上和線下零售支付中占比分別為52%和70%。銀行卡在歐洲線上和線下零售支付中占比分別為42%和59%。近年來,數字錢包和移動錢包進入市場,過去兩年蠶食了歐美線上線下零售的部分市場份額。但由于大部分數字錢包和移動錢包仍以銀行卡為主要資金來源,因此不會對銀行卡支付體系產生沖擊。相反,銀行卡清算組織受益于新興支付產業對無紙化支付的推進。基于銀行卡清算體系運作的支付生態主要包括五類玩家:銀行卡清算組織(CardNetworks):是清算體系的核心。清算組織不負責銀行卡或商業賬戶的發行,而是通過授權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卡,并通過自有清算網絡負責自有銀行卡交易的信息傳遞和清算,以及負責費率和標準的制定等職責,促進消費者、商戶、發卡方和收單方之間的交易,是發卡方和收單方之間的橋梁。此類公司包括:Visa,MasterCard,UnionPay,AmericanExpress,DiscoverFinancial等。發卡方(Issuers):發卡方通過與銀行卡清算組織合作或獨立向消費者發行銀行卡,發卡方負責銀行卡的簽發與管理,交易信息的審核與管理,信貸產品的發行與管理等服務。發卡放主要包括:花旗銀行(CitiBank),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第一資本(CapitalOne)等。收單方(Acquirers):收單方包括收單銀行和其他收單服務商,負責線下和線上的收單相關業務,包括硬件、軟件和衍生服務等收款相關業務,收單銀行還負責商戶的銀行賬戶管理。此類公司包括:FirstData,Worldpay,GlobalPayments,PayPal,Adyen等。支付網關與服務商(Gateways&Facilitators):支付網關與服務商為商戶提供收款相關的服務。其中支付網關是使商戶能夠接收客戶線上支付的虛擬終端,通過數據加、解密等功能保障持卡人信息安全,作用類似于線下支付的讀卡器。此類公司包括:Adyen,FIS和Braintree等。獨立銷售組織(ISOs):負責向商家推銷卡支付處理服務,充當商家、支付處理商和收單銀行之間的中介,ISO也可能是銀行。銀行卡支付清算模式可以分為以Visa為首的四方清算模式和以AmericanExpress為首的三方清算模式。所謂四方清算模式(又稱為四角模型),即圍繞銀行卡清算組織,由發卡方、收單方、商戶和消費者四方搭建的支付網絡。當消費者在購物網站/線下網點選擇使用銀行卡支付時,消費者的支付信息會通過支付網關/線下支付設備在加密后傳遞給收單方。收單方將加密數據整合后轉交給清算組織。清算組織則負責對接收單方和發卡行。清算組織會向消費者的發卡行進行確認,若發卡行已核準這筆交易(卡的真實性、賬戶余額等信息),消費者將收到支付處理系統的答復,并且發卡行會完成交易并計入賬戶。三方模式則由發卡方、商戶和消費者組成,其中發卡方同時承擔收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