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醫學影像診斷學第七章消化系統(2)教學目的與要求掌握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續完)掌握食管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一般了解食管少見疾病影像學表現學生對語文課前預習的意識很薄弱,沒有能夠很好的培養自己的預習習慣,教師的指導也是不夠恰當,落實的力度也不夠,凡此種種,學生的語文學習純粹是靠課上老師的講解,這樣學習就是被動的接受學習,如果能夠把學習內化為自我前進的動力的話,這樣表現出的潛力也將是無窮的。一、記敘文的預習記敘文是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為基本內容,動人以情感的文章體裁。包括了各類記敘性文章,對于這類文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預習。1朗讀課文,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初中的學生特別是初一學生對字詞的掌握量還不是很大,所以這對初中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用工具書的習慣,增加對字詞的積累。特別是一些生澀的字或者是一些常用或者熟語都可以讓學生摘抄并識記下來,提前做好這項預習。2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料或通過上網查詢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特別是革命時期的一些作家的文章,了解那個年代,所以對那個時期的作品體會理解的不是很深刻,通過他自己的查詢獲得的,能夠幫助他們對文章的理解。3把握文章記敘的六要素和記敘的順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記敘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些學生過閱讀從文中找出來或者通過朗讀加以理解。記敘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插敘,這主要從時間上可以進行分辨。這一過程可以幫更好的理解記敘文的最基本結構,有助于他們日后自己的寫作。4針對記人的記敘文,要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選擇地劃出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語句,尤其是對人物細節描寫的這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有著重要的作用。5對于敘事的記敘文要初步把握文章的結構,要理清條理,其核心是文章的線索。注意文章的詳略,對文中的主要事件要反復閱讀,并初步分析事件蘊含的意義。6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章存在的質疑,包括對人物性格的質疑、對情節安排的質疑、對詞語運用的質疑、對開頭結尾的質疑、對標點符號的質疑等,只要是不理解、有困惑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當然在學生具體的預習過程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實際的需要靈活處理。二、說明文的預習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以解說事物、闡釋事理為基本內容,給人以知識的文章體裁。解說實體的,包括事物的形態、質量、特征、構造、成因、功能等:闡釋事理的包括概念、內容、性質、特點、關系、作用、規律等。事物說明文是根據說明的目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注意說明的順序,恰當運用說明方法,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簡明、規范、生動。事理說明文著重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分析事物關系,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其預習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并且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這個環節對初中生來說是基礎,必須要做到的,這樣有利于增加他們的詞匯量。2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結合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或各段說明的中心初步把握文章具體的說明內容。3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可先從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等大方面明確,然后再明確具體的順序:結合文章的內容初步理解文章為什么安排說明的順序,有何作用。這一環節也是說明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事物還是事理的說明文都有一定的說明順序。4找出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初步分析這些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基本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打比方、作詮釋、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舉例子、引用等。一篇說明文一般是運用到的其中的一個或幾個。5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并初步理解其意義和作用。說明文語言要準確,要求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或周密地反應事物的因果關系,遣詞造句要恰如其分。學生在預習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說明文語言進行分析,可以借助課后的相關練習。6說明文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比較多,如果對這些知識不了解的地方,可提前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查閱。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的質疑,都可以提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自己得到提高。在預習中遇到疑難之處就可以記下,帶到課內來,等老師講解時就更容易。初中語文中每個說明文單元說明的方向是有區別的,有的是事物說明文,有的是事理說明文。其中有的是科幻性,探索自然奧秘的,有的是介紹某種事物的。所以預習時也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有針對性的。三、議論文的預習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論辯說理為基本內容。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形式,來表達作者的見解。通過對議論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深入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其預習方法如下:1朗讀課文,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培養學生養成用工具書的習慣,對字詞的積累。議論文中的生字其他文體一樣都要掌握。所以這個環節是不能省略的。2把文章的論題、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找出來。3明確文章使用了哪些論據: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并對事實論據中的事例進行概括。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和依據,是為中心論點。4初步把握文章的結構。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包括橫式和縱式兩種類型,以橫式為主的有總論-分論-總論式,總論-分論式,分論-總論式等。6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章內容的質疑,包括對詞語意義的質疑、對論證方法所起作用的質疑、對文章結構的質疑等,只要是不有困惑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初中的議論文主要是抓住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方式及語言特點。比較適合默讀,注重讀出文脈,不讀破句。議論文中除了正面論證觀點外,還有從反面進行論證的,這就是駁論文,而駁論文也有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的。駁論文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難度的,雖然中考現在一般是不出-現駁論文的,但我們在教學中還是要讓學生清楚明白這種文體。在預習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篇駁論文時,可從文中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是錯誤的?作者提出的正面觀點是什么?其依據是什么?等方面入手。四、文言文的預習文言文主要培養學生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對一些實詞虛詞的掌握,這就需要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多次誦讀,這除了在課內老師的指導下讀外,自己的預習朗讀也很重要。其預習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讓學生領會古文的意思,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反復的誦讀,其中的意思多少會理解一些,這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2結合注解掌握重要實詞的涵義,并翻譯課文。重要實詞課文一般是會解釋出來,學生如果能夠把注釋的掌握清楚也差不多,這樣慢慢積累的話,文言文詞匯量就會增加。3再次誦讀課文,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能夠背誦下來。這一般是相對于比較短的文言文,或者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段落,如果能在上課之前自下來,那課內聽講時更有優勢。4虛詞在文言文中是必不可少的,跟實詞一樣的重要。所以學生對虛詞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靠平時的積累,學多的話自然就會理解語境下它的意思了。5辨析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通假字在文中應該是不難找的,因為初中的通假字一般在文中的注釋也會體現出來,學生在只要認真識記就可以了。一詞多義的現象就要看自己對文言詞匯的掌握理解了。6誦讀課文,理解文中的主要內容。對于文言文,如果字詞過關的話,對內容的理解也不難,就跟現代文一樣,多次誦讀,就能理解其中的內容。7在預習過程中有疑難的地方標示出來,有待課內解決。文言文學生的疑惑應該是更大,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并把自己的疑問帶到大家一起討論,這樣對自己還是對同學都是一個促進。預習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它需要相當的毅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堅持,教師也要堅持,稍微的松懈及倦怠,很容易使前期的努力付之東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一定要把預習的方法策略教會學生。在學生完成預習的作業時,要及時地加以檢查落實,這樣會堅持做下去。預習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引言在當今社會,翻譯的作用日益凸顯。高校的翻譯教學應以如何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作為翻譯教學的重要目標。但目前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例如教學模式相對傳統、單一,教學及課堂活動設計類型有限,課堂往往無法產生較好的指導作用,未能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等。很多教師不注重翻譯理論,不對翻譯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學生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翻譯能力。本文旨在通過對翻譯能力的提高問題入手,探究關注翻譯過程的翻譯教學,力圖從操作層面具體探究關注翻譯過程的翻譯教學模式。本文將從三大階段具體分析。一、翻譯能力培養翻譯能力是翻譯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研究頗豐。翻譯能力的研究不僅在語言學方面,而且還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Shreve,1997)。翻譯能力包括雙語能力,非語言能力,翻譯專業知識,專業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PACTE,2000)。苗菊(2007:48)將翻譯能力分為認知、語言和交際能力。翻譯過程中的認知屬性是界定譯者能力的基礎之一(李瑞林,2011)。翻譯就是一個創造性建構過程(Kiraly,2005)。在發展翻譯能力目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翻譯過程的意識(PACTE,2003)。因此,通過翻譯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關注翻譯過程必將會促使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翻譯教學不應只關注譯品,或只關注譯品(參考譯文)與原文的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靜態對照之上,而應以原文為起點,翻譯過程為重心,譯品作為翻譯過程產出,但不是終點的一個不斷發展的連續體(continuum)過程。其過程如下圖所示:■上圖中的實線表示一定存在的翻譯實體,如原文、譯文;虛線表示連續體中不斷出現的譯文草稿,帶虛線的箭頭表示未來的發展方向,即在本次翻譯過程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進一步學習,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如圖1所示,翻譯的過程尤其重要,同時也是耗時最多、學生付出最多、決定譯文質量的關鍵所在。綜上所述,教師應足夠重視這個動態的翻譯過程。基于TEM8翻譯閱卷經驗,海芳(2003)探討了翻譯過程的重要性,從語言測試中的詞匯策略角度進行研究,發現翻譯教學中的問題所在,即靜態的教學觀導致學生的翻譯問題。其研究對翻譯教學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翻譯的復雜性,翻譯教學也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實施過程,因而要求教師將翻譯理論、翻譯知識和翻譯技巧結合,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具備獨立完成譯品的能力。還要注意避免翻譯癥,從原著、譯者和讀者三個角度深入剖析翻譯問題(朱紅梅,2007)。所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尤為重要。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修改譯文是最復雜的過程。朱玉彬,許鈞(2010)針對傳統的以結果為取向的教學模式與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在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上的區別描述如下:■在教學模式上,也可采取開放式教學,包括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和模擬教學(齊蔚霞,2012)。或是站在翻譯社會學的高度進行剖析(楊曉華,2011)。但無論什么教學模式,不可否認的是,如何實現高校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翻譯過程的關注。二、關注過程的翻譯教學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process-orientedtranslationteaching)是指“翻譯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翻譯過程,圍繞翻譯過程開展教學”,這種理論對研究翻譯教學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朱玉彬,許鈞,2010:84)。但大多此類研究仍傾向于理論層面,如Llscher(1991,2005)提出的理論闡述難以直接運用,因而大部分以關注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研究都較寬泛,在翻譯教學中難以操作。本文則從具體的操作層面進行分析,從而構建翻譯過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以下為筆者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寇芙蓉,郝明星,2014)提出的具體操作辦法:(一)準備階段在進行翻譯教學前,教師應對教學有所規劃,如制定教學大綱、選擇教材(或進行自主編制)、準備教案、設計課堂活動,而不是簡單地布置文章,讓學生進行現場翻譯,否則,一方面教師沒有發揮其指引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組織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也無從學習翻譯的技巧等相關知識,更談不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且費時費力。(二)實施階段1.教學前期。在此階段,教師應利用翻譯理論并輔助翻譯實例進行翻譯鑒賞,講解翻譯的過程、標準等相關知識,教師起主導作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思考。首先改變學生的傳統認識,使其對翻譯標準、本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尤其注意的是應讓學生多從翻譯過程入手開始逐漸學習如何評價譯文,為以后對自己的譯文進行評價打好基礎。前期主要以教師的準備工作為主。2.教學中期。在此階段,教師應設計合理的關注翻譯過程的教學活動(課內和課外),并對集體翻譯活動進行評價、指導。如在課堂上,可利用評注式翻譯手段(translationwithcommentary),讓學生以小組或集體的方式口頭報告翻譯過程中的思維發展過程,如翻譯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思考過程等(李小撒,柯平,2013)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更改等。評注式翻譯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對原文的理解程度,翻譯過程重視度以及翻譯問題,讓學生以顯性外在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認識到翻譯過程,這樣,教師可決定如何設計后續的翻譯活動等。需要注意的是,評注式翻譯應先由老師指導進行集體評注,再進行小組評注。評價手段應包括個人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共同評價等。多種評價手段可綜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同伴互評(peerreview)在翻譯教學中使用很少(Kiraly,2000;Goff-Kfouri,2004;苗菊,2007;連淑能,2007),大多應用于寫作教學。苗菊(2007)指出學習者能夠利用在同伴互評中得到的反饋提高翻譯技巧,同時可減輕翻譯教師的負擔。筆者認為,同伴互評是一種較新的翻譯學習形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翻譯教學模式,還能讓學生了解自己常犯的錯誤,改變身份,從寫作者的身份轉化為讀者、評注者。多重身份會拓寬認知視角,為深刻認識和提高翻譯能力和技巧提供有效的途徑。同伴互評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或二人成對進行,通常應該先獨立完成翻譯任務,再進行互相評閱,才能起到提高、深化認識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注意介紹翻譯資源,如相關語料庫(corpus)等。語料庫的優點具有檢索功能,可在動態下進行量化,以及具有多個譯本的對比分析功能。教師介紹語料庫的使用方法,雖然費時,但為未來獨立學習建立很好的基礎,長遠來看,值得教師介紹推廣。教師應先講解基本用法等,再進行實踐。語料庫可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語料庫的使用具體體現為:教師可利用語料庫幫助學生學習翻譯方法,掌握翻譯資源,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關注翻譯過程。教師應采取形成性評估(formativeassessment)。形成性評估是指“在課程學的傳統目標模式下研究者和實踐者對終結性評價的反思和改良,體現的是對過程和個體的重視,強調個體在知識建構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曹榮平,陳亞平,2013:46)。目前國內形成性評估得到重視,形式多樣,包括前瞻性評估與回顧性評估,課堂評估和課下評估,校內評估和學校與機構的合作評估等。■■從上圖可看出,傳統教學模式關注終結性評估(sum-mativeassessment),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者、課堂的中心,課堂較單一、死板。形成性評估以教師和學生共同評估,課堂形式靈活,學生為課堂中心,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程度和學業水平的提高。早在1998年,Black和William(1998)就已經對評估定義為:評估是指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獲取信息以改變教學和學習的活動。評估包括教師觀察,課堂討論,學生作品(考試與作用)分析;當為了滿足學生需求,對教學和學習進行調整時,就需要形成性評估。當教師了解學生進步情況和問題所在時,就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如重教,改變教學方法,提供更多練習機會等,這些活動都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翻譯能力。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堂翻譯過程分析了解自己的翻譯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高。即通過具體分析了解前人的翻譯過程,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關注相關問題,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正確的指引作用,而不是單就譯文論翻譯方法,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講解,從而保證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3.教學后期。此階段應該讓學生獨立進行翻譯實踐,進行自我評注,對翻譯過程的了解進行顯性的自我敘述。為日后的自主學習和翻譯實踐打好基礎。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后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成效主要取決于前中期的翻譯實踐以及后期練習。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翻譯,后期主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翻譯實踐活動,教師只起到引導和評鑒作用即可。(三)跟蹤階段跟蹤階段是指,即使在翻譯課程結束后,教師仍應跟學生保持一定的溝通和聯系。通過了解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教師可以了解課堂教學的長期效果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即采取相應的手段對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修正、補充,使整個準備、教學實施、跟蹤三大階段成為一個動態的生態循環過程。當然在每一個階段,教師也應該進行跟蹤了解,能夠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和翻譯能力的提高情況,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良好教學模式。三、結語翻譯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關注翻譯過程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指引作用和學生的翻譯能力。基于此,教師則應關注翻譯過程對提高翻譯能力的重要作用。本文從具體操作層面對關注翻譯過程的教學模式進行較為細致的探究,從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跟蹤階段三個階段進行了具體闡述,希望對翻譯教學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1醫學影像診斷學第七章消化系統(2)醫學影像診斷學2教學目的與要求掌握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續完)掌握食管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一般了解食管少見疾病影像學表現教學目的與要求3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消化道異常影像學表現(續完)食管癌影像表現食管靜脈曲張影像表現難點:食管癌、食管靜脈曲張的鑒別診斷教學重點與難點4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基本病變)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5黏膜皺襞的改變黏膜皺襞具有可塑性,但正常的黏膜皺襞仍有規則的形狀旦黏膜皺襞發生任何固定形態改變時,多表示有器質性病變黏膜皺襞的改變6黏膜皺襞增寬和迂曲胃蓊膜巨肥厚癥黏膜皺襞增寬和迂曲7黏膜皺襞破壞、中斷黏膜皺襞失去連續性與完整性糜爛、潰瘍或惡性腫瘤侵蝕Ⅹ線示正常的皺襞影像消失,而代之以不規則雜亂的鋇影,常有明確的分界黏膜皺襞破壞、中斷8黏膜皺襞集中慢性潰瘍侵及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纖維組織增生致疤痕形成,引起鄰近皺襞向心性收縮ⅹ線示龕影周圍的黏膜皺襞向龕影集中呈星狀或放射狀排列黏膜皺襞集中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0管腔大小的改變狹窄、擴張與梗阻■胃腸道是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空腔臟器。其管腔大小改變有一定限度。由于管壁的張力,維持其管腔具有一定的形態與大小任何局部或全部超過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縮小或擴大,都是病理現象。管腔大小的改變1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1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2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3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4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5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6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8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69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0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1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2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3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4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5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課件76謝謝騎封篙尊慈榷灶琴村店矣墾桂乖新壓胚奠倘擅寞僥蝕麗鑒晰溶廷籮侶郎蟲林森-消化系統疾病的癥狀體征與檢查林森-消化系統疾病的癥狀體征與檢查11、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鄧拓
12、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愛爾蘭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14、意志堅強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塊一樣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戰性的挑戰莫過于提升自我。——邁克爾·F·斯特利謝謝騎封篙尊慈榷灶琴村店矣墾桂乖新壓胚奠倘擅寞僥蝕麗鑒晰溶廷77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醫學影像診斷學第七章消化系統(2)教學目的與要求掌握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續完)掌握食管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一般了解食管少見疾病影像學表現學生對語文課前預習的意識很薄弱,沒有能夠很好的培養自己的預習習慣,教師的指導也是不夠恰當,落實的力度也不夠,凡此種種,學生的語文學習純粹是靠課上老師的講解,這樣學習就是被動的接受學習,如果能夠把學習內化為自我前進的動力的話,這樣表現出的潛力也將是無窮的。一、記敘文的預習記敘文是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為基本內容,動人以情感的文章體裁。包括了各類記敘性文章,對于這類文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預習。1朗讀課文,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初中的學生特別是初一學生對字詞的掌握量還不是很大,所以這對初中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用工具書的習慣,增加對字詞的積累。特別是一些生澀的字或者是一些常用或者熟語都可以讓學生摘抄并識記下來,提前做好這項預習。2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料或通過上網查詢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特別是革命時期的一些作家的文章,了解那個年代,所以對那個時期的作品體會理解的不是很深刻,通過他自己的查詢獲得的,能夠幫助他們對文章的理解。3把握文章記敘的六要素和記敘的順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記敘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些學生過閱讀從文中找出來或者通過朗讀加以理解。記敘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插敘,這主要從時間上可以進行分辨。這一過程可以幫更好的理解記敘文的最基本結構,有助于他們日后自己的寫作。4針對記人的記敘文,要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選擇地劃出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語句,尤其是對人物細節描寫的這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有著重要的作用。5對于敘事的記敘文要初步把握文章的結構,要理清條理,其核心是文章的線索。注意文章的詳略,對文中的主要事件要反復閱讀,并初步分析事件蘊含的意義。6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章存在的質疑,包括對人物性格的質疑、對情節安排的質疑、對詞語運用的質疑、對開頭結尾的質疑、對標點符號的質疑等,只要是不理解、有困惑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當然在學生具體的預習過程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實際的需要靈活處理。二、說明文的預習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以解說事物、闡釋事理為基本內容,給人以知識的文章體裁。解說實體的,包括事物的形態、質量、特征、構造、成因、功能等:闡釋事理的包括概念、內容、性質、特點、關系、作用、規律等。事物說明文是根據說明的目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注意說明的順序,恰當運用說明方法,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簡明、規范、生動。事理說明文著重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分析事物關系,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其預習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并且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這個環節對初中生來說是基礎,必須要做到的,這樣有利于增加他們的詞匯量。2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結合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或各段說明的中心初步把握文章具體的說明內容。3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可先從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等大方面明確,然后再明確具體的順序:結合文章的內容初步理解文章為什么安排說明的順序,有何作用。這一環節也是說明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事物還是事理的說明文都有一定的說明順序。4找出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初步分析這些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基本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打比方、作詮釋、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舉例子、引用等。一篇說明文一般是運用到的其中的一個或幾個。5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并初步理解其意義和作用。說明文語言要準確,要求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或周密地反應事物的因果關系,遣詞造句要恰如其分。學生在預習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說明文語言進行分析,可以借助課后的相關練習。6說明文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比較多,如果對這些知識不了解的地方,可提前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查閱。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的質疑,都可以提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自己得到提高。在預習中遇到疑難之處就可以記下,帶到課內來,等老師講解時就更容易。初中語文中每個說明文單元說明的方向是有區別的,有的是事物說明文,有的是事理說明文。其中有的是科幻性,探索自然奧秘的,有的是介紹某種事物的。所以預習時也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有針對性的。三、議論文的預習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論辯說理為基本內容。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形式,來表達作者的見解。通過對議論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深入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其預習方法如下:1朗讀課文,把生字詞圈點勾畫出來,結合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培養學生養成用工具書的習慣,對字詞的積累。議論文中的生字其他文體一樣都要掌握。所以這個環節是不能省略的。2把文章的論題、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找出來。3明確文章使用了哪些論據: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并對事實論據中的事例進行概括。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和依據,是為中心論點。4初步把握文章的結構。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包括橫式和縱式兩種類型,以橫式為主的有總論-分論-總論式,總論-分論式,分論-總論式等。6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文章內容的質疑,包括對詞語意義的質疑、對論證方法所起作用的質疑、對文章結構的質疑等,只要是不有困惑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初中的議論文主要是抓住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方式及語言特點。比較適合默讀,注重讀出文脈,不讀破句。議論文中除了正面論證觀點外,還有從反面進行論證的,這就是駁論文,而駁論文也有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的。駁論文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難度的,雖然中考現在一般是不出-現駁論文的,但我們在教學中還是要讓學生清楚明白這種文體。在預習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篇駁論文時,可從文中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是錯誤的?作者提出的正面觀點是什么?其依據是什么?等方面入手。四、文言文的預習文言文主要培養學生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對一些實詞虛詞的掌握,這就需要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多次誦讀,這除了在課內老師的指導下讀外,自己的預習朗讀也很重要。其預習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讓學生領會古文的意思,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反復的誦讀,其中的意思多少會理解一些,這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2結合注解掌握重要實詞的涵義,并翻譯課文。重要實詞課文一般是會解釋出來,學生如果能夠把注釋的掌握清楚也差不多,這樣慢慢積累的話,文言文詞匯量就會增加。3再次誦讀課文,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能夠背誦下來。這一般是相對于比較短的文言文,或者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段落,如果能在上課之前自下來,那課內聽講時更有優勢。4虛詞在文言文中是必不可少的,跟實詞一樣的重要。所以學生對虛詞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靠平時的積累,學多的話自然就會理解語境下它的意思了。5辨析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通假字在文中應該是不難找的,因為初中的通假字一般在文中的注釋也會體現出來,學生在只要認真識記就可以了。一詞多義的現象就要看自己對文言詞匯的掌握理解了。6誦讀課文,理解文中的主要內容。對于文言文,如果字詞過關的話,對內容的理解也不難,就跟現代文一樣,多次誦讀,就能理解其中的內容。7在預習過程中有疑難的地方標示出來,有待課內解決。文言文學生的疑惑應該是更大,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并把自己的疑問帶到大家一起討論,這樣對自己還是對同學都是一個促進。預習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它需要相當的毅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堅持,教師也要堅持,稍微的松懈及倦怠,很容易使前期的努力付之東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一定要把預習的方法策略教會學生。在學生完成預習的作業時,要及時地加以檢查落實,這樣會堅持做下去。預習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引言在當今社會,翻譯的作用日益凸顯。高校的翻譯教學應以如何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作為翻譯教學的重要目標。但目前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例如教學模式相對傳統、單一,教學及課堂活動設計類型有限,課堂往往無法產生較好的指導作用,未能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等。很多教師不注重翻譯理論,不對翻譯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學生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翻譯能力。本文旨在通過對翻譯能力的提高問題入手,探究關注翻譯過程的翻譯教學,力圖從操作層面具體探究關注翻譯過程的翻譯教學模式。本文將從三大階段具體分析。一、翻譯能力培養翻譯能力是翻譯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研究頗豐。翻譯能力的研究不僅在語言學方面,而且還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Shreve,1997)。翻譯能力包括雙語能力,非語言能力,翻譯專業知識,專業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PACTE,2000)。苗菊(2007:48)將翻譯能力分為認知、語言和交際能力。翻譯過程中的認知屬性是界定譯者能力的基礎之一(李瑞林,2011)。翻譯就是一個創造性建構過程(Kiraly,2005)。在發展翻譯能力目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翻譯過程的意識(PACTE,2003)。因此,通過翻譯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關注翻譯過程必將會促使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翻譯教學不應只關注譯品,或只關注譯品(參考譯文)與原文的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靜態對照之上,而應以原文為起點,翻譯過程為重心,譯品作為翻譯過程產出,但不是終點的一個不斷發展的連續體(continuum)過程。其過程如下圖所示:■上圖中的實線表示一定存在的翻譯實體,如原文、譯文;虛線表示連續體中不斷出現的譯文草稿,帶虛線的箭頭表示未來的發展方向,即在本次翻譯過程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進一步學習,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如圖1所示,翻譯的過程尤其重要,同時也是耗時最多、學生付出最多、決定譯文質量的關鍵所在。綜上所述,教師應足夠重視這個動態的翻譯過程。基于TEM8翻譯閱卷經驗,海芳(2003)探討了翻譯過程的重要性,從語言測試中的詞匯策略角度進行研究,發現翻譯教學中的問題所在,即靜態的教學觀導致學生的翻譯問題。其研究對翻譯教學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翻譯的復雜性,翻譯教學也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實施過程,因而要求教師將翻譯理論、翻譯知識和翻譯技巧結合,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具備獨立完成譯品的能力。還要注意避免翻譯癥,從原著、譯者和讀者三個角度深入剖析翻譯問題(朱紅梅,2007)。所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尤為重要。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修改譯文是最復雜的過程。朱玉彬,許鈞(2010)針對傳統的以結果為取向的教學模式與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在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上的區別描述如下:■在教學模式上,也可采取開放式教學,包括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和模擬教學(齊蔚霞,2012)。或是站在翻譯社會學的高度進行剖析(楊曉華,2011)。但無論什么教學模式,不可否認的是,如何實現高校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翻譯過程的關注。二、關注過程的翻譯教學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process-orientedtranslationteaching)是指“翻譯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翻譯過程,圍繞翻譯過程開展教學”,這種理論對研究翻譯教學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朱玉彬,許鈞,2010:84)。但大多此類研究仍傾向于理論層面,如Llscher(1991,2005)提出的理論闡述難以直接運用,因而大部分以關注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研究都較寬泛,在翻譯教學中難以操作。本文則從具體的操作層面進行分析,從而構建翻譯過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以下為筆者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寇芙蓉,郝明星,2014)提出的具體操作辦法:(一)準備階段在進行翻譯教學前,教師應對教學有所規劃,如制定教學大綱、選擇教材(或進行自主編制)、準備教案、設計課堂活動,而不是簡單地布置文章,讓學生進行現場翻譯,否則,一方面教師沒有發揮其指引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組織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也無從學習翻譯的技巧等相關知識,更談不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且費時費力。(二)實施階段1.教學前期。在此階段,教師應利用翻譯理論并輔助翻譯實例進行翻譯鑒賞,講解翻譯的過程、標準等相關知識,教師起主導作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思考。首先改變學生的傳統認識,使其對翻譯標準、本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尤其注意的是應讓學生多從翻譯過程入手開始逐漸學習如何評價譯文,為以后對自己的譯文進行評價打好基礎。前期主要以教師的準備工作為主。2.教學中期。在此階段,教師應設計合理的關注翻譯過程的教學活動(課內和課外),并對集體翻譯活動進行評價、指導。如在課堂上,可利用評注式翻譯手段(translationwithcommentary),讓學生以小組或集體的方式口頭報告翻譯過程中的思維發展過程,如翻譯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思考過程等(李小撒,柯平,2013)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更改等。評注式翻譯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對原文的理解程度,翻譯過程重視度以及翻譯問題,讓學生以顯性外在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認識到翻譯過程,這樣,教師可決定如何設計后續的翻譯活動等。需要注意的是,評注式翻譯應先由老師指導進行集體評注,再進行小組評注。評價手段應包括個人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共同評價等。多種評價手段可綜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同伴互評(peerreview)在翻譯教學中使用很少(Kiraly,2000;Goff-Kfouri,2004;苗菊,2007;連淑能,2007),大多應用于寫作教學。苗菊(2007)指出學習者能夠利用在同伴互評中得到的反饋提高翻譯技巧,同時可減輕翻譯教師的負擔。筆者認為,同伴互評是一種較新的翻譯學習形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翻譯教學模式,還能讓學生了解自己常犯的錯誤,改變身份,從寫作者的身份轉化為讀者、評注者。多重身份會拓寬認知視角,為深刻認識和提高翻譯能力和技巧提供有效的途徑。同伴互評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或二人成對進行,通常應該先獨立完成翻譯任務,再進行互相評閱,才能起到提高、深化認識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注意介紹翻譯資源,如相關語料庫(corpus)等。語料庫的優點具有檢索功能,可在動態下進行量化,以及具有多個譯本的對比分析功能。教師介紹語料庫的使用方法,雖然費時,但為未來獨立學習建立很好的基礎,長遠來看,值得教師介紹推廣。教師應先講解基本用法等,再進行實踐。語料庫可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語料庫的使用具體體現為:教師可利用語料庫幫助學生學習翻譯方法,掌握翻譯資源,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關注翻譯過程。教師應采取形成性評估(formativeassessment)。形成性評估是指“在課程學的傳統目標模式下研究者和實踐者對終結性評價的反思和改良,體現的是對過程和個體的重視,強調個體在知識建構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曹榮平,陳亞平,2013:46)。目前國內形成性評估得到重視,形式多樣,包括前瞻性評估與回顧性評估,課堂評估和課下評估,校內評估和學校與機構的合作評估等。■■從上圖可看出,傳統教學模式關注終結性評估(sum-mativeassessment),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者、課堂的中心,課堂較單一、死板。形成性評估以教師和學生共同評估,課堂形式靈活,學生為課堂中心,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程度和學業水平的提高。早在1998年,Black和William(1998)就已經對評估定義為:評估是指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獲取信息以改變教學和學習的活動。評估包括教師觀察,課堂討論,學生作品(考試與作用)分析;當為了滿足學生需求,對教學和學習進行調整時,就需要形成性評估。當教師了解學生進步情況和問題所在時,就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如重教,改變教學方法,提供更多練習機會等,這些活動都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翻譯能力。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堂翻譯過程分析了解自己的翻譯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高。即通過具體分析了解前人的翻譯過程,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關注相關問題,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正確的指引作用,而不是單就譯文論翻譯方法,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講解,從而保證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3.教學后期。此階段應該讓學生獨立進行翻譯實踐,進行自我評注,對翻譯過程的了解進行顯性的自我敘述。為日后的自主學習和翻譯實踐打好基礎。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后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成效主要取決于前中期的翻譯實踐以及后期練習。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翻譯,后期主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翻譯實踐活動,教師只起到引導和評鑒作用即可。(三)跟蹤階段跟蹤階段是指,即使在翻譯課程結束后,教師仍應跟學生保持一定的溝通和聯系。通過了解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教師可以了解課堂教學的長期效果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即采取相應的手段對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修正、補充,使整個準備、教學實施、跟蹤三大階段成為一個動態的生態循環過程。當然在每一個階段,教師也應該進行跟蹤了解,能夠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和翻譯能力的提高情況,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良好教學模式。三、結語翻譯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關注翻譯過程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指引作用和學生的翻譯能力。基于此,教師則應關注翻譯過程對提高翻譯能力的重要作用。本文從具體操作層面對關注翻譯過程的教學模式進行較為細致的探究,從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跟蹤階段三個階段進行了具體闡述,希望對翻譯教學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學表現消化系統異常影像78醫學影像診斷學第七章消化系統(2)醫學影像診斷學79教學目的與要求掌握胃腸道異常影像學表現(續完)掌握食管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一般了解食管少見疾病影像學表現教學目的與要求80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消化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重點名校2025屆初三下第六次周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寧夏長慶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金華市聚仁教學集團2025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摸底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答案
- 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凌源三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四次調研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學2025年高三4月模擬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電子書銷售合同模板
- 個人家具買賣合同
- 二手住宅交易協議樣本
- 編劇委托創作合同范本
- 【MOOC】隧道工程-中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鐵路基礎知識考試題庫500題(單選、多選、判斷)
- 水利水電工程主要驗收表格
- 卷煙廠電氣專業筆試題
- 消防維保方案 (詳細完整版)
- “兩票三制”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含檢查表)
- 烯烴分離裝置操作規程
- 停電作業工作票配電填寫模板
- 二重積分的概念與性質(課堂PPT)
- 投標法人代表授權書
- 海天注塑機日常點檢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