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_第1頁
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_第2頁
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_第3頁
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_第4頁
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人類學簡答題、論述題大全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參考書:1.《文化人類學》:威廉·哈維蘭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2.《文化人類學》:林惠祥著上午印書館出版2002年·北京文化變遷的分類文化變遷可以分為無意識的變遷和有意識的變遷,后者又包括主動變遷、指導性變遷和強制變遷三種類型。不同學派關于文化變遷的理論從人類學誕生以來,各個學派都講社會文化變遷。A.早期進化學派用文化進化理論來說明文化發展的普遍性,認為人類文化普遍地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展進化,形成一個發展順序。涉及的主要是歷史上的文化變遷,當然重建人類的過去也是為了了解現在的情況,但他們不大重視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以及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遷過程。B.傳播學派側重于進化論所忽視的文化的地理、空間和地方性變異,著重研究文化的橫向散布,認為文化的變遷過程就是傳播過程,文化主要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遷。但是,他們忽視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對文化變遷的過程或傳播時間順序的解釋就缺乏說服力。C.功能學派雖著重于社會文化的功能、結構的研究,講文化現象的變化著重講它的功能的變化、消失與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調查中所發現的文化變遷。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論述了文化接觸產生的相互作用,認為研究文化變遷的過程,共時性研究優于歷時性研究,但同時也必須進行歷時性研究,才能發現文化變遷的規律。馬林諾夫斯基寫了《文化變遷的動力》,對文化變遷作了具體的論述。D.美國歷史學派:博厄斯強調每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認為這種特殊性—方面取決于社會的內部發展,另—方面取決于外部的影響。這既考慮到獨立發明,也考慮到傳播的作用。他們強調傳播,也反對極端傳播論。另外,馬克思、恩格斯探討社會發展的動力,認為生產方式是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文化變遷的途徑進化、發明、發現、傳播或借用,是文化變遷的過程或途徑。進化是社會內部發展引起的,如生產技術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社會組織由簡單發展到復雜。文化的進化自然地引起文化變遷,進化的過程就是變遷的過程。發現是使某些已存在的過去不為人所了解的事物變得為人所知。發明是對先前的材料、條件進行新的綜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東西。有些發現和發明是無意識的、偶然的,如古人發現用火燒陶土可使之堅硬從而發明制陶;有些發現和發明是有意識的革新,如紡紗機、蒸汽機的發明。當社會接受了發現和發明并有規律地加以運用時就引起文化變遷,比如歐洲工業革命、當代的科技革命。發現和發明可以在—個社會內部產生,也可以在外部產生而被—個社會所接受。傳播是文化變遷過程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普遍形式。早期進化論者不僅強調發明和發現。也指出了傳播的作用,摩爾根說“所有的重大發明和發現都會自行向四方傳播”,泰勒也講“文化的傳播法則”。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社區內部所引起的文化變遷是由于獨立進化,不同文化接觸產生的文化變遷則由于傳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與其他的文化創新形式一樣具有創造性。文化的傳播和借用有幾個特點1.傳播是一選擇的過程,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抗拒,視其對接受—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2、傳播是互相的、雙向進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觸,文化的傳播一般是相互的、雙向進行的,他們選擇地互相采納對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3、文化傳播的范圍或借用的程度決定于兩個民族之間接觸的持續時間和密切程度。4.相似文化的群體容易相互適應和借用量大具有相似文化的群體,由于有相似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比較容易互相適應,文化的互相借用數量大。5.重新解釋(Reinterpretation)指接受的一方對新引進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在形式、功能和意義上的改變,以適應自己的需要。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學家們對于哪一個領域更易于引起變遷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技術先于意識形態;一說意識形態更為根本;米德等則認為越早學到的東西越難改變。第二種觀點以.懷特為代表,認為在整個文化系統中,技術系統引起社會系統的變化。而技術社會系統又引起意識形態系統的變化。這個看法符合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文化系統中其一部分的變遷,引起其他部分的相應變遷,巴尼特稱為連鎖反應效應。因為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的一個部分發生變遷,必然引起整體中互相關聯的部分的反應,最先改變的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涵化與傳播的關系傳播時涵化的一種途徑,涵化是不同民族接觸引起原有文化的變遷的過程。文化變遷的研究方法①歷史復原法:了解過去,根據歷史文獻、考古、報道人的回憶進行研究。②剖面分析法:對文化變遷內容的分析,主要分析變遷的過程。③研究——再研究法:如《金翼》與《銀翅》的研究方法。④變遷的縱向研究法或稱持續觀察法:固定一個研究地點,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觀察研究。涵化過程A、文化之間的文化特質的傳遞(即傳播)B、文化的結合C、替代D、融合和同化E、隔離或孤立F、反應運動文化人類學的發展歷程哈登在《人類學史》中將文化人類學分為三個階段:(1)萌芽階段:古希臘時代,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2)發展階段:17—18世紀,產生一些人類學思想。(3)現代階段:19世紀以來,以弗雷澤、布朗、哈登等人為代表,后又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人類學家。人類學的分支(哈維蘭)1.體質人類學(生物人類學)2.文化人類學:①考古學=2\*GB3②語言人類學=3\*GB3③民族學人類學的分支(林惠祥)1.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民族學2.體質人類學=人體學3.史前學=史前考古學4.民族志人類學的起源(1)人類學英文作Anthropology,源自希臘文的Anthropos(人)+Logos(學問科學),合起來指研究人的科學。通常西方學術界往往把亞里士多德作為“人類學”這個詞的創立者。(2)正式的、經常性的使用這個詞開始于16世紀的拉丁文。當時,這個詞表示“與人體結構”有關。學術界普遍認為,按照英國人類學家A·C·哈登的看法,第一次出現“人類學”這個詞的著作是馬格納斯·亨德特(MagnusHundt)在1501年出版的《人類是萬物之靈》中。(3)17世紀,人類學開始出現在英語世界。1655年,在《抽象人類學》這本沒有作者的著作中,給出了人類學最初的英語定義。(4)從19世紀開始,人類學有了長足發展,表現在定義的規范、研究內容的廣泛以及研究方法論的逐步確立等等。人類學的含義(林惠祥)人類學是用歷史的眼光研究人類及其文化之科學:包含人類的起源,種族的區分,以及物質生活,社會構造,心靈反應等的原始狀況之研究。換言之,人類學便是一部‘人類自然史’,包括史前時代與有史時代,以及野蠻民族與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點系在史前時代與野蠻民族。文化人類學(cultural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以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以文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于文化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來理解文化的本質(進而理解人)的學問)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工作方法(fieldwork),就是對一個社區所進行的直接和持續的觀察,這是文化人類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其突出特點是指人類學家深入所研究的民族中,對其文化進行調查研究。其突出特點在于研究人員長期長期居住生活于調查現場中,參與及觀察當地居民的生活,研究其文化全貌,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觀點,以期達到人類學研究應具有的整體觀。田野工作方法A.參與式觀察:人類學工作者最重要的田野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方法,強調研究者的主動參與性,是對一個社區及其生活方式進行持續的研究。B.訪談:直接、深入地面對面的對話。C.問卷(questionnaire):為觀察研究而采取的一種由調查對象填寫表格或者回答所列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在調查對象數目較大、覆蓋區域較為廣泛時采用的抽樣調查。D.口述史(oralhistory):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是一門以口述史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形態上與文字史學并列,在實質上與文字為主的史學一致的史學。E.個人生活史(lifehistories):生活是是指研究者通過對報道人進行深度訪談,將報道人個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語或書寫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回顧式敘述。(參與式農村評估方法):是一套快速收集村莊資源狀況、發展現狀、農戶意愿,并評估其發展途徑的田野調查工具。文化人類學各學派代表人物與作品古典進化論學派:泰勒《原始文化》摩爾根美國人類學奠基人《印第安日志》《古代社會》傳播論學派:代表學派:德奧的文化圈理論、英國的埃及中心論拉策爾傳播論之父《民族學》歷史特殊論學派: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人類學與現代生活》克魯伯文化形貌理論威斯勒:文化區理論薩丕爾:文化與語言的研究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與刀》和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來自南海》三部曲功能學派: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航海者》《巫術·科學與宗教》·戈比諾《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默多克《社會結構》結構功能學派:拉德克利夫-布朗《安達曼群島島民》《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社會人類學方法》法國社會學學派:圣西門、孔多賽、孔德;迪爾凱姆;莫斯;列維·布昌布·赫爾茲文化進化論的思想基礎18世紀歐洲社會思想家有關學說的影響,人類學學科本身思想脈絡的影響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影響是文化進化論的思想基礎。文化進化論的基本觀點進化論學派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人類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也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步發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經歷這種循序進化的階段,造成這種普遍性的最終原因在于人類心理的一致性。文化進化論的代表人物及主張A.巴斯蒂安:馬克思認為其是文化人類學的創始人,其著作《歷史上的人》(1860)中提出的三個個概念(1)、人類心理一致說(相同的心智過程)。(2)、民族概念(自身發展一定的思想、文化模式、文化特征)。(3)、地理區域概念(地理環境、歷史條件、歷史上的有時傳播形成各個具體的民族概念)。B.巴霍芬:代表作為《母權論》,研究原始社會家庭史的問題。第一:雜婚。第二:母系。第三:母親具高威望。第四:因男性要分配財產,后逐發展成父系的一夫一妻制。C.麥克倫南:代表作《原始婚姻》,承認社會進化。認為人類都是從蒙昧時代向前發展;現在的野蠻民族的狀態相當相當于人類發展進化的最初階段;社會可以用發展進化的尺度來衡量高低,作進化分類。(雜交、母權早于父權)外婚(集團內禁止通婚)、內婚(集團內可以通婚)。搶婚(戰爭、殺女嬰)。

D.拉伯克:代表作《史前時代》、《文化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態》。用進化觀點敘述了原始時代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如婚姻家庭、世系繼嗣、宗教信仰和土地所有權等問題。認為外婚制起源于搶劫婚。提出宗教發展的幾個階段:(1)無神論;(2)拜物教;(3)自然崇拜或圖騰崇拜;(4)薩滿教;(5)偶像崇拜或擬人觀(神人同形);(6)神成了造物主;(7)道德和宗教聯合為一。

E.梅恩:代表作《古代法》和《古代法制史講演系》,用進化觀點闡述法律的發展。認為從法律的進化看,一系列的階段是連續出現的:親屬組織進化到地方組;地位進化到契約,即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地位進化到以個人為主的樹立義務關系;不能讓與的土地進化到可以出售的土地,民法進化到刑法。國家由一些集團混合而成。F.泰勒:人類學之父。代表作《人類早期歷史和文明的發展研究》,在學術上作出三大貢獻:(1)給文化下了經典性的定義。(2)指出文化是進化的。(3)方法論方面對人類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成功地運用和發展了比較法。二是闡述了殘存法。三是引入統計學方法研究文化現象的相互關系,在統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G.摩爾根:代表作有《古代社會》和《原始文化》。主要觀點有:(1)社會進化理論。第一是發明和發現;第二是政治觀念的發展。第三是家族觀念的發展。第四是財產觀念的發展。(2)氏族制度研究。(3)親屬制度研究。

H.其他:科瓦列夫斯基:土地制度的發展過程。弗雷澤:提出人類智力發展經過巫術、宗教、科學三階段,馬瑞特:提出前萬物有靈論,把心理學方法廣泛運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對各種文化現象主要從心理學方面尋求理論解釋。哈登:重視物質文化的調查研究,創建了現代人類學田野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術,特別是系譜學的使用。韋斯特馬克:主要研究婚姻史以及道德觀念和制度的比較社會學研究。進化論對人類學理論的貢獻(1)使人類學得以誕生,創立了研究全人類的科學。(2)進化學派人類學以它作為經驗科學提供的研究成果和對文化、社會的進化觀,給予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以積極的、重要的影響。文化傳播學派及其產生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不愿進步,反對進化,此時反對進化論的傳播學派應時而生。文化傳播學派的基本主張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發明,不同文化間的相同性是許多文化圈(區域)相交的結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愈多,發生過歷史關聯的機會就愈多;認為進化論忽略傳播遷徙;傳播學派便從傳播角度重構了人類文化史。德奧傳播學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其理論方法A.拉策爾:強調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類的分布、社會現象和其發展進程。人類不是靜止的動物。民族及文化在遷徙時相互接觸,互相影響。描繪人類及其文化分布圖,重視對物質文化的研究。兩分隔地域,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要素,則兩地文化必定存在著歷史上的同根聯系。戰爭、貿易、通婚、遷徙導致文化現象的轉移、文化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B.弗羅貝紐斯:第一次提出“文化圈”概念,考察各文化間相同元素的數量,即量的標準,以確定來自同源。文化層。文化是生命體。人不是文化的創造者,而是文化的體現者、“搬運工”。C.弗茨·格累布奈爾:認為文化的類似,不但可見于個別文化成分中,還可見于兩個完整的文化叢或文化圈中,所以民族文化的遷徙,不但與個別文化成分類似有關,也與整個的文化圈彼此類似有關。文化是一次產生,歷史沒有任何重復性,因而也沒有任何規律性。不同文化圈相交形成“文化層”,從中可推算出各文化層出現的時間順序和文化現象的轉移道路。D.安克曼:是格累布奈爾的同學,他只反對進化論所假定的"單一"的發展程序。他在《原始民族的宗教》一文中認為"我們更應當假定有許多不同的發展線,隨著歷史的前進,由這些發展線的混合語相互的影響,而產生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許多宗教形式"。E.威廉·施米特:德奧傳播學派的領袖人物,創辦了《國際人類學雜志》、《矮人在人類學發展史上的地位》。被稱為“神學的仆從”,發展了文化圈、文化層觀念,確定各種文化因素屬于這個或那個“文化圈”,確定各個“文化圈”在一定地區出現的時間(年代)順序。“至上神”信仰在原始文化中更清晰。英國傳播學派的代表人物及理論方法A.威廉·里弗斯:認為不應該把社會結構、語言各宗教信仰等與物質文化的實物同等對待。因為社會結構的變化,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而以進化論方法較為適宜。認為自己是舊進化論和格累布奈爾傳播主義的折衷,各族的聯系及其文化的融合,是發動各種導致人類進步的力量的主要推動力。倡導傳播論。B.泛埃及主義者——極端傳播主義:a.埃利奧特—史密斯:人類的文化大約在公元前8-9世紀,開始從埃及向一切國家傳播,自稱“太陽文明”或“太陽石”文化,由崇拜太陽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傳播主義是解釋文化現象的一種方法,但不能將一切文化現象都牽強附會地用傳播主義去解釋,更不能臆造。文化傳播是普遍現象,人們研究傳播都在注重事實和注重各種傳播條件的前提下作深入研究,比如尋找傳播的進程和規律,探索傳播的條件和傳播的階段以及各族文化史的發展、變化情況,并從全球觀點出發,考察各族文化的根源。b.威廉·詹姆斯·佩里:古埃及人為尋找貴金屬和其他珍寶,而把這種文化帶到了各地。傳播學派的貢獻與缺陷貢獻:合理提出了各民族間具體文化的聯系問題,如文化變遷包括文化接觸和傳播的事實。缺陷:(1)把文化現象與創造者分開來,沒有看到創造者人的作用及社會的作用,對文化傳播實踐過程。(2)播主義只是解釋文化現象的一種方法,但不能將一切文化現象都牽強附會地用傳播主義去解釋。孔德的思想主張實證的知識需依據確實的事實,其基本點是從感覺經驗出發,強調只有直接的感覺經驗或現象才是確實可靠的、實證的。探索所謂最初原因和終級原因,都是絕對不可容許和毫無意義的。提出社會靜力學、動力學;提出神學、形而上學、實證三階段定律;對社會學研究注重整體研究,認為只有研究社會整體才能了解社會的局部。提倡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來研究社會學。指出研究歷史和文化遺跡、風尚、儀式,分析和比較各種語言,可以為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提供資料。杜爾干的社會學思想(1)杜爾干對社會生活所做是一種進化論的研究,他贊同斯賓塞的觀點,認為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進化的特征是:群體中個人專門化分工的不斷發展,導致了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但是,斯賓塞認為,這種合作關系是個人之間為了相互利益而達成的一種“契約關系”;而杜爾干認為,合作關系是由社會規范所創造的,也就是法律的和道德的規范是社會合作的真正源泉。在《社會分工論》中,杜爾克姆提出了“機械的結合與有機的結合”這一對著名的概念。他認為,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同質”為基礎的機械結合關系,這種關系產生一種懲罰性質的社會規范;機械結合的基礎是把個人同化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體,其團結的取得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的,周期性的宗教儀式同機械結合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工業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分工”為基礎的有機結合關系,社會分工造成異質性和相互依賴兩種后果,這種關系產生一種傾向于賠償性質的法律;有機結合主張維護人的個性,個體部分的個性越鮮明,社會的團結或合作越牢固,因為相互依賴的程度越高。(現代工業社會要求人們有分工,但是這種分工依然聚合在社會大機器的運轉中,人的個性未必得到鮮明的體現,相反,人弱化為機器中的一個螺絲。)(2)杜爾干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中強調社會是一個整體的觀點,這也可以講是研究社會的基礎。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中,他明確寫到:“社會是一個由各個群體或者說各個分子組成的整體……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相加的總和……因此,要考察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社會現象的產生,不能在那些組成集體的各個分子中去尋找,而必須對這個已經組成的集合體進行研究”。同樣在這本著作中,杜爾克姆提出了組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對于整體的“功能”問題,“為了說明某一社會現象,僅僅提出它得以產生的原因是不夠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至少還必須說明它在確立社會秩序中的功能”。(3)杜爾干提出了“集體意識”的概念,并堅持認為,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是“社會事實”。(4)強調正確運用比較法,剩余方法、相同方法、相異方法及共變方法(相關分析方法)。杜爾干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一)宗教的定義與特征:杜爾克姆認為,應從兩方面來界定宗教,即一方面從神圣與世俗的對立上來區分,另一方面就是信仰與儀式的區分。因此,宗教就是“一整套與神圣的事物有關的信仰和(儀式)活動”。(二)宗教的起源與本質:在杜爾克姆看來,宗教觀念產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淵源就是社會,圖騰崇拜的對象或神圣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征。因而,歸根結底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產生宗教的原因而不是相反。(三)宗教的功能:在杜爾克姆看來,宗教的核心不是教義,而是儀式;而宗教儀式的功能就是強化一種價值和行為方式,如限制個人利益、為社會作出犧牲、順從權威等。他進一步將功能分為兩個層次,即宗教對于整個社會和社會個層次上的功能。在第一個層次上,他指出宗教的功能可歸為兩種:第一,宗教是集體情感與觀念的溝通關系,在儀式上,人們發泄感情、交流思想和感情等;第二,宗教是規范社會關系的手段,如增加社會道德規范的權威,使人們產生向心力,加強團結。個體兩類別觀念理論①杜爾干和莫斯認為,“所謂分類,是指人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關世界的事實劃分成類和種,使之各有歸屬,并確定它們的包含關系或排斥關系的過程。②分類產生的條件本質上是社會的,最初的邏輯分類實際上就是人的分類,類別觀念是人類構想的思維工具。我國留學法國的著名民族學家楊堃概括的法國社會學派的傳統和特點1)法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關系至為密切。2)偏重理論研究。3)以社會進化學說進行民族學研究,是民族學中進化學派的一支。杜爾干理論的重要價值及缺陷價值:a.強調客觀地研究現象本身,用客觀考察、對比現實事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會現象的方法是正確的。b.提出了“集體表象”的概念,在說明社會條件對個人意識的作用上有積極的一面,同一社會的成員的共同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的特征是從該社會自覺不自覺接受的。c.提出的研究方法至今在沿用。區分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認為不能混淆社會現象和原因。缺陷:a.理論上表現了唯心主義世界觀。b.方法上社會結構的理解是機械的,他把一切社會都看成由各個最簡單的社會構成的聚合體,且每個聯合體互不依賴、相互獨立。莫斯的交換理論與方法①舍棄了杜爾干的起源理論方面,著重應用功能理論方面,強調社會現象的整體性。認為社會中的各種事物,甚至最特殊的事情都有其功能,都在起著作用,只有同每一事物和整個集體而不僅是與特定部分相聯系才能對事物加以理解。②《禮物》認為迫使人們進行禮物交換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社會需要這種互惠性制度,以保證社會活動的進行和社會規范的建立。可以講,饋贈、交換是一種整體的社會現象,體現社會、宗教、法律、經濟、道德的意義。③莫斯從饋贈、交換抽象出互酬的原則,并把這一原則看作是社會相互關系的摹本形式。④將社會想象分為生理學和形態學兩類。莫斯還主張用統計學的方法、用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根據來進行民族學研究。功能——結構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學術背景以及其主張19世紀末殖民地發生統治危機,需要有效的理論支持。學術界流行實地調查法,努力了解文化的本質,重構人類歷史,而不在進行進化的臆測。主要理論主張:該理論認為,人類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把文化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來考察,弄清楚這個有機體各組成部分對整體所做的貢獻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主義理論①主張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整體,任何文化現象都應該置于文化整體中去考察。②認為一切事情都是互相關聯、具有動態的、功能的。馬林諾夫斯基對田野工作方面的貢獻林諾夫斯基在《科學的文化理論》中指出:在研究方法上,馬林諾夫斯基主張全面地、科學地考察文化,反對進化論者和傳播者的那種歷史觀,反對為構造歷史而忘卻歷史。他提出了一套與他以前的人類學者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整體性的田野工作法。他主張,人類學不應是老式的博物志和民俗學,而應當是深入、具體考察文化制度現實功能的一門學問。具體來說,他的田野調查法貢獻在于:(1)通過長時間的工作,盡可能參與他們的活動,遵從他們的習慣,學會他們的語言,鉆入他們的心中,形成了真正的參與式觀察的經驗;(2)對田野工作的理論提出三個原則,一是部落的組織和部落的文化結構,必須用明確、清楚的提綱形式記錄;二是要細微細認真地觀察、收集生活細節和行為的材料,用日記形式記載下來;三是要把描述土著人精神生活的文獻內容記載下來。對馬林諾夫斯基評價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倡導的功能主義,使人類學煥然一新,但因為其為帝國主義殖民者服務,受到很多批評。其優點是在方法論上提出了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方法;缺點是忽視歷史的方法,缺少發展的視角,不能解釋文化的變遷。布朗的功能理論與方法(1)方法論:①主張在人類文化研究中應用自然科學中的歸納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應采用歸納方法來從事人類學研究。所謂歸納方法,就是自然科學研究中經常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歸納方法的前提是:世界上所有現象都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因此運用某種邏輯方法來發現和證明某些普遍規律是可能的。歸納方法的目的或本質就是要獲得一般規律,而該規律應能適用于其范圍內的所有解釋和推論。②布朗主張用比較法的進行研究。比較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橫向的研究,即把歷史上某個時期的或當代不同社區的社會文化進行比較,但不涉及變遷問題。另一種是縱向的研究,即研究文化變遷問題,通過考察,比較同源文化的各地方差異發生的起因與歷程。布朗對實地考察工作十分重視,他強調對一個地區應反復進行實地調查。他認為正常的工作順序是,在長期和精細的實地研究之后,就轉入室內,對所搜集材料進行分析整理之類的加工,然后撰寫草稿。草稿撰寫后再去原來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以核對所得出的結論。他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比較可靠而又科學的研究成果。(2)強調共時性研究:共時性的研究是不考慮文化的歷史和起源,而是將文化看成一個整合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文化的每一個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都具有一種功能。因此,研究文化就是研究一種文化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這種文化的整體結構、各文化要素在這個整體系統中對于外界調適和內部整合兩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比較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異同點。(3)建立了功能結構主義:①功能主義理論: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動對整個活動所做的貢獻。某種特殊社會慣例的功能,也就是它對于全部社會生活和社會體系所做的貢獻。他也同馬凌諾斯基一樣認為,在一個社區內,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地相互關聯,而結成為一個整體。因此,在研究任何一個方面時,必須研究它與其他各個方面的關系。每一種社會活動都有它的功能;而只有發現它的功能時,才能了解它的意義。在研究任何“風俗”或“信仰”的功能時,必須把社區看作一個統一的體系,然后再確定它們在這個體系中所據的位置。②社會結構理論:布朗還強調人類學應該進行社會結構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將社會結構定義為:“在由制度即社會上已確立的行為規范或模式規定或支配的關系中,人的不斷配置組合。”強調結構,正是他功能主義的最主要特色。其“社會結構”思想可概括為三點:(1)社會結構是指一個文化統一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包括人與人組合的各種群體及個人在這種群體中的位置。群體有階層和類別兩種形式。(2)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由“制度”支配的,所謂制度是指某些原則、社會公認的規范體系或關于社會生活的行為模式;具體講,原則指的是群體形成的基礎。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通過那些用來規定處于各種關系中人的正常的或被希望的行為的制度,就一定能描述社會結構。”(3)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變動不居的,因此,社會結構也是一個動態的社會現象,但是,社會結構的形式是相對穩定的。……人類社會結構的內容就是組成社會的個體,其形式就是制度。布朗堅持社會進化論在他看來,進化理論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有機體進化和社會進化都是受制于自然規律的自然過程。(2)進化過程是一種趨異的發展。……同樣,各種現存的或我們從歷史上得知的社會生活形式,也是趨異發展過程的結果。(3)無論是有機體進化還是社會進化,其中都存在一普遍趨勢,這就是斯賓塞所講的“組織的進步”。在有機體進化中,具有更復雜結構和功能的有機體,是從那些較簡單結構和功能的有機體發展而來的。……在社會進化中,具有更復雜結構或組織的社會是從不太復雜的社會形式中逐步發展而來的。因此,進化既是有機體或社會生活形式多樣化的過程,又是有機體或社會“組織的進步”過程。進化不一定是意味著進步。進化僅僅是結構和功能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復雜化,而進步是指知識的積累和通過發明與發現而產生的技術改進以及道德的發展。這樣,社會也許是向一種內外均衡的結構狀態邁進,也許是向更復雜的社會結構發展。但這種結構本身是更好些還是更壞些,應當根據另外一些標準來判定。馬氏布氏觀點之異同相同處:1、都反對進化論觀點,但布氏不絕對排斥;2、都反歷史主義,但布氏主張適當地使用歷史文獻資料;3、都有重視習俗制度和行為的功能和意義的研究,而不研究它們的起源和發展;4、都強調文化或社會的整體概念,各種制度是它的組成部分,功能是指一個系統的整體之內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考察各種制度要把它們置于整體之中,了解它們對于維護整體的存在有什么作用;5、在方法上都重視實地調查,推崇比較法。相異之處:研究的側重點、角度不同,理論解釋的深度不同。1、馬林諾夫斯基講功能強調文化的生物基礎,個人的基本需要即生存、傳種,以及為滿足基本需要而引起的各種制度的需要和精神需要;拉德克利夫一布朗把社會而不是個人當作起點,強調研究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人組成的群體之間的關系,把功能主義的性質講得更清楚。2、馬林諾夫斯基以文化為中心,側重對文化的功能分析;拉德克利夫一布朗以社會為中心,除功能分析外還主張對社會進行結構分析,強調社會功能與社會結構相關聯,社會結構研究是科學的最基礎部分。3、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在比較廣泛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提出功能方法,包括實地試驗的比較法,也就是一種間接的實驗法,主張盡量精密地考察和比較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和文化;而馬林諾夫斯基的經驗和材料幾乎局限在大洋洲特羅布里恩島這一小區范圍,據此所建立的理論就缺乏普遍性。4、馬林諾夫斯基僅注意共時研究,忽視歷時研究;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則要求兼顧二者,認為后者是前者的補充,這是比較全面的分析方法。功能學派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有1、關于功能和結構的理論。2、強調實地調查。3、倡導應用人類學。我國人類學家以及其代表作簡介(一)費孝通與其《江村經濟》:費孝通,享有世界名譽的著名社會學家,江蘇吳江人,早在學生時代即憑一本《江村經濟》一舉成名。《江村經濟》簡介:該書是費孝通193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時撰寫的博士論文,論文的依據是作者在江蘇省吳江縣開弦弓村的調查資料,最初以英文發表,題為《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又名《中國農民的生活》或《江村經濟》。描述中國農民生活、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此同時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在西方列強壓力下中國農村的文化變遷。全書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文書內容的總體概括;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紹調查區域的地理、經濟、人際關系等的概況,概括了江村經濟狀況,并闡述選擇該地區的原因。第三部分:第三~十五章:借用功能主義理論,從各方面介紹江村。第四部分:第十六章:討論中國的土地問題。根據前三部分的描述,指出中國農村真正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改進技術、社會重組和最終取決于中國工業的發展)。江村經濟方法上的學術價值:1、擴大了社會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和領域,開創了人類學研究農村文明社區的先河,打破了人類學只研究部落、“野蠻人”、落后民族、和異民族的傳統局面。開辟了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新方向。2、把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融入社會學調查,在中國實踐了把社會學和人類學合家的主張——社會人類學,從理論到實踐創立了社會學本土化的先例,是作者“從社會調查到社會學調查或社區研究的過渡作品”,為在中國采用社區研究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是功能主義理論與“微型社會學”理論在中國研究傳統文化和社會問題的首次運用,為費孝通先生以后提出的“類型比較方法論”、“層次遞進方法論”、“發展模式”、“區域經濟”等重要概念提供了理論前提。4、確立了科學為人類服務的價值觀,拋棄一切學院式的裝腔作勢,改變了過去人類學那種好古、獵奇和不切實際的為學術而學術的價值取向,也為費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的崇高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礎。(二)林耀華與其《金翼》:林耀華(1910-2000),福建省古田縣人,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主要著作:《嚴復研究》(1934)《義序的宗族研究》(1935)《涼山彝家》(1945)《金翼》(1948)主編《原始社會史》(1989)和《民族學通論》(1992)。《金翼》描寫的是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個農村(書中稱黃村),主人的房子因風水好而被稱為“金翼之家”。書中通過中心人物黃東林及其家族和他的姐夫張芬洲一家命運的變遷,由個人所組成的各個體系的相互聯系,展示了人際關系的網絡,刻畫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生活。【補充:吳文藻:著名學者費孝通、林耀華、黃華節、瞿同祖、黃迪、李有義、陳永齡均曾師從吳文藻先生。認為社會組織等介于物質因子與精神因子之間,是文化的骨干,在文化變遷時社會制度的惰性更高;社會制度的一切部分共同運行著,使之達到適足程度的內部的一致和諧的狀態,而不致產生不能排解或加以制裁的種種持久的沖突。推崇功能學派:1、最先進,提供高度動態的功能觀點;2、理論與應用相結合。(適合研究中國國情)】博阿斯及其歷史學派歷史特殊論學派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美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博阿斯(又譯鮑亞士),故又被稱為博阿斯學派。其中的一些重要成員吸收了“文化圈”的概念,提出了“文化區”的理論,并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博厄斯生于德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明登市,卒于美國紐約。主要著作:《中部愛斯基摩人》(1888年)、《夸扣特爾印第安人的社會組織和秘密結社》(1897年)、《美國印第安人語言手冊》(1911年)、《原始人的心靈》(1911年)、《原始藝術》(1927年)、《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年)、《普通人類學》(1938年)、《種族、語言和文化》(1948年)等。博厄斯的理論方法1.首次提出了人類學的目的和任務:關于人類學研究的目的,他在《種族、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提出“(是)關于人類和他的歷史”,是“必須包括認得形體發展的歷史,人的生理學上的功能,思想和文化”。為此,“需要一種年代學的繼承形式的知識和對變化情況的了解,而根本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獲得這些材料”。他認為,人類學的目的是研究關于人類和他的歷史,包括人的形體發展的歷史、生理學的功能、思想及文化。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重建歷史、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及探討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他用歷史發取代了比較法,方法的改變帶來了理論的改變。2.歷史特殊論:他全部理論的核心就是“歷史特殊論”。他主張,為了理解或解釋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確的做法就是重建該文化走過的獨特道路,即構擬該文化的歷史。3.反種族主義的社會政治觀:他堅決主張研究每一民族、每一種族文化發展的歷史,明確地指出,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因為任何一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每個文化的獨特之處都不會相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觀,各族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一切評價標準都是相對的。在《原始藝術》中,他指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為歷史的產物,其特性決定于各民族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4.文化相對主義:他認為“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尊重差別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種社會訓練,它強調多種生活方式的價值,這種強調以尋求理解與和諧共處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毀那些與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東西。”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因為任何一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每個文化的獨特之處都不會相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觀,各族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一切評價標準都是相對的。博厄斯方法論上的貢獻1、反對演繹法、重視歸納法2、重視田野調查及其科學性:(1)參與觀察法(2)多學科結合法(3)民族學方法(博厄斯的學生們:1、克羅伯2、羅維3、威斯勒4、本尼迪科特5、米德6、赫斯科維茨)歷史學派的后期—心理學派心理學派是美國人類學、民族學流派之一。反映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是各學派的出現和演變。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后,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任務,方法展開了爭論,出現學派林立,理論紛紜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十大派。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該局面演變為學派減少,相互吸收,互補并存的勢態,這也是心理學趨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復興者在弗洛伊德關于人類發展和心理動態學學說的影響下,形成了新心理學派,其表現一是所謂“認識人類學”的出現,一是在人類學中進一步應用以心理動態為著眼點的研究方法。心理學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與刀》,米德的《三個原始社會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卡迪涅爾與R.林頓合作的《社會的心理邊境》(1945)等。米德的文化決定人格論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ad,1901年12月16日-1978年11月15日),美國女人類學家,美國現代人類學成形過程中,最重要的學者之一。1978年逝世后隨即獲授總統自由勛章(PresidentialMedalofFreedom)。代表作:1928年--《薩摩亞的成年人》,1931年--《新幾內亞人的成長》,1935年--《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薩摩亞的成年人》——青春期是由什么決定的:文化或遺傳在此之前,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根據他對西方青年的研究,提出了“青春期危機”理論。他認為,青春期象征著人類一個動蕩的過渡階段。在現代西方社會,少男少女一到青春期就會出現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混亂、心緒不寧,行為上表現為肇事、破壞、犯罪、騷亂等。這意味著個人心理狀態的突變和危機,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誕生”。有人又稱之為“青春期心理斷乳”。他認為,這種心理變化是由遺傳決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具有生物學上的普遍性。米德在薩摩亞三個毗鄰小村莊研究了50個少女。她發現,對薩摩亞少女而言,青春期并不是一段困難動蕩時期,心理上也沒有危機和突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整個薩摩亞社會充溢著那種普遍的隨和性。薩摩亞人對周圍所有事情采取不經心態度,不會全身地投入于其中。嬰兒養育是漫不經心,子女、若與父母不睦可以隨意離家出走,薩摩亞人對任何人(事)以不抱過高期望,采取隨遇而安態度。第二,社會對每個人提供的選擇完全不同于現代西方社會。現代西方文明在每一種選擇(如宗教信仰、道德標準、集體歸屬、結婚對象等)面前都提供了無數答案,而且這些答案互相矛盾,把未成年人弄得眼花繚亂。而薩摩亞社會基本上提供單一的選擇,同時也沒有選擇的社會壓力。例如,兒童們不會在上學時,就考慮今后應從事何種職業或者被大人逼著將自己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聯系起來。進入青春期的姑娘也不會忙著找對象;以免被人恥笑為“老姑娘”。第三,薩摩亞人沒有精神病,也沒有因戰爭而導致的殘疾人,所以不存在心理上的不良適應。第四,對性、生死都很淡,很坦然。“性交、懷孕、生死”,這一切都司空見慣。男女孩子之間的性游戲、婚前性行為嘗試都未被限制。=>其實是文明的反應,是文化的作用。(2)《新幾內亞人的成長》與《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分別對居山區的阿拉佩什人、居河邊的蒙杜古馬人和居湖邊的德昌布利人的各方面生活進行比較,以探究是文化還是性別等生物因素決定男女各自的氣質,同時也探討了社會中正常行為和不正常行為的區別。通過討論,米德否認了認為男女的不同氣質是由性別等生物因素造成的說法,指出氣質乃是由文化塑模而成的,并認為人們通常所謂的不正常行為主要是指那種與該社會文化規范所期盼相違的行為。因此,她指出,考察一種行為是否正常,應著重從文化方面對其加以考察,而不是單純去考慮它的生物性原因。本尼迪克特的國民性研究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代表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花與刀》(1946)。(1)文化模式理論——《文化模式》:第一,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文化內部都具有多樣性,但也有主旋律即“民族精神”第二,20年代考察美國西南地區普埃布羅印地安部落發現:這個地區印第安人的文化明顯不同于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總情況,而且沒有什么屏障將該地區的印第安人同周圍的印第安人隔絕開來,而且普埃布羅印地安人未表現出北美印第安人的主要特征:狂歡與狂舞,而是顯得節制和冷靜。第三,她借鑒了尼采的2個概念來說明:文化模式:“阿波羅型”(Apollonian)和“狄奧尼斯型”(Dionysian)。“阿波羅型”指古希臘神話英雄“日神”——阿波羅所具有的精神:安穩、守秩序、理性、固守傳統和中庸之道。而“狄奧尼斯型”則是酒神狄奧尼斯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充滿熱情、愛好幻想、易沖動、富有進攻性。她認為,普埃布羅文化屬于阿波羅型,他們做事不過分,有節制,善于合作,服從是其美德,他們對宗教儀式特別重視但厭惡狂歡式祭祀。而鮑厄斯所描述的夸克特人(文化)則是狄奧尼斯型,沒有節制、狂妄,在宗教儀式中常使用藥物,仙人掌和酒,以引發宗教幻想。第四,文化促使一個人形成某種文化類型,或日神或酒神,她認為,“每一個人從他誕生的那刻起,他所面臨的那些風俗便塑造了他的經驗和行為,到了孩子能說話的時候,他已成為了他所從屬的那種文化的小小造物了”。(2)現代國家的民族性問題——《菊花與刀》:本書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應美國政府之邀,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以便為制定對日政策提供幫助和科學依據。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第一,她認為,日本社會結構或文化基礎是等級制度,而這種等級制度觀念是在家庭內部養成的。在日本人的家庭中,輩分、性別、年齡都可以形成特權。日本人在家庭中養成等級制度后再用于社會生活領域,從而形成了類似于印度種姓的卡斯特(cast)體制。第二,日本社會文化結構主要是基于人身或統治的服從關系,而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通過自由意志就合而成。維系種這種關系的觀念是“報恩”意識,“報恩的義務是無限的義務”。第三,日本人的“忠”“孝”都是從中國學過來的,但兩者明顯不同:日本人的“忠”是無條件的,尤其對天皇的忠!而中國的“忠”,“孝”都是以“仁”為前提條件;“仁”是儒家思想的本質。日本人只祭拜最近的祖先甚至只對活著的人盡孝,而中國人“孝”的現象,既包括歷代祖先,又包括家族。第四,日本男人兒童教育存在兩重性。幼兒時同小神仙,可以隨意發泄自己的尋釁心,而6、7歲以后,慎重與“知恥辱”逐漸加到他們身上,使他學會絕對服從。這種教養方法就使得他們形成矛盾性性格,造成人格的緊張。即日本人一方面可以愛賞櫻花、賞日、賞菊花;另一方面可以手持刀槍進行殘酷虐殺或自戕。總之,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文化是以恥辱感為基礎的文化。涵化的特征1、涵化與出于資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壓力下產生的,經常伴隨著軍事征服或殖民主義統治。2、涵化與個別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著許多文化因素的變化。3、相互接觸的群體,總有一個是強大的,處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則處于從屬地位。從屬的群體通常從支配的群體借用的文化因素較多。但也存在相反的情況,若從屬的群體存在強大的文化優勢,最終被涵化的將是支配的群體。中國歷史上北方民族入住中原的情況,就是如此。接觸的群體有時也會各自喪失文化個性,而形成一種新文化。什么是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進入某一社區,通過直接觀察、訪談、住居體驗等參與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過程。田野工作是人類學研究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是文化人類學家對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區域的人的生活(文化)的描述與解釋。人類學基本框架人類學主要包括四大門類: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也叫生物人類學,就是把人類的過去和現在作為一種生物現象來研究的人類學的分支學科。體質人類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人類的產生和進化問題。第二,當代人群族類在體質或生物性上的差異以及存在這些差異的原因問題。考古人類學主要是通過對人類的遺存物的研究,重建古代人類的歷史。作為人類學分支的考古學,主要研究史前社會的歷史,研究無文字記載的社會的歷史。語言人類學從人類語言的特征研究人類文化的特征。語言人類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向:描述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文化人類學是人類學中研究文化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特定的人類文化及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文化的基本模式。由此看,人類學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具有跨學科性。摩爾根的人類學思想系統地論證了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化過程,這種系統性表現在他用三根重要的支柱支撐了社會文化進化論的大廈。第一根支柱是生產技術發展階段論。以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發明為依據將人類文化劃分為幾個階段:蒙昧、野蠻、文明。而且蒙昧和野蠻這兩個階段又可以分別進一步細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即低級蒙昧社會、中級蒙昧社會、高級蒙昧社會、低級野蠻社會、中級野蠻社會、高級野蠻社會。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發展階段論。血緣家庭群婚家庭偶婚制家庭夫權(母權)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五形態最為重要,其余兩種形態介乎中間。這三種形態依次分別對應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宏觀階段。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論。這一理論的意義在于幫助他建立了社會政治制度從原始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序列,這個序列就是“以性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人類社會組織的發展過程是“以性為基礎,隨之以血緣為基礎,而最后以地緣為基礎。”國家是后來的產物,是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的。歷史特殊論學派這個學派是一種以歷史特殊論為基本理論核心,以文化區為研究方法,以文化相對主義為研究態度而建立起來的人類學理論學派。歷史特殊論學派的核心理論是“歷史特殊論”:(1)人類的各種文化是該社會獨特的產物。相似的文化現象實際上各有其發展的歷史線索。所以,反對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納入到進化論簡單的單一進化模式中去。認為各民族的文化歷史過程并不都是遵循著同一路線發展的。(2)只有具體的東西才是可靠的,而任何抽象的和理論的東西都是不可靠的。反對對整個人類學化的一般規律做抽象的研究不愿做原則性理論概括。強調對每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資料進行具體的實證研究,重視資料的積累,強調微觀研究。(3)認為人類學的主要研究任務不是重造人類的普遍歷史,而是人類的個別歷史,即某一民族或部落的歷史,也即是說,應根據每一民族或部落的具體資料重構其文化的歷史。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論第一,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文化內部都具有多樣性,但也有主旋律,就是說,每一種文化中都有一個起支配作用的行為規范、價值取向,人們按照他來判斷是非,從而形成一種民風。第二,文化對于個人的個性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在同一個社會中,文化促進一個社會的多數成員趨近某種個性。首先,他認為文化進化的標志是人類獲取能量的增長。低發展的社會往往獲取的能量總量也少,反之,較高發展階段的社會,則能獲取較多的能量。懷特將人類文化的進化歷史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靠自身能源即自身體力的階段。與這種能量獲取方式想適應的社會就是"原始共產制"社會。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栽培谷物和馴養家畜,將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資源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通過動力革命,人類把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地下礦藏資源作為能源的階段,懷特稱之為"燃料革命",與此相對應的是現代化工業國家的出現。第四個階段是核能階段。懷特認為,從歷史上看,文化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有關。懷特提出了一個評估一種文化發展水平的公式:C=E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開發能源的工具與技術的效率(Technology)。這個公式表現了文化進化的基本規律,那就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文化隨每年人均利用的能量的增長而發展其次,懷特強調技術發展是整個文化進化的基礎。從懷特關于能量的利用與文化進化的公式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技術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懷特還從文化系統的角度討論了技術發展與文化進化的關系。他將文化劃分為三個亞系統:技術系統、社會系統和思想系統。技術系統處在三個系統的基礎地位,中間為社會系統,思想意識系統處于上層。由于文化能否進步,最主要的是對能量的發現、利用和控制,而這只有通過技術手段才能達到。因此,技術系統對于文化的進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最后,懷特還認為文化決定發明與革新,"文化是文化的原因"。在發明與革新問題上懷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文化是一個自我產生、自我運行、自我發展的獨立體系。文化既是人類天性的決定因素,也是發明與革新的決定因素。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論(1)認為對文化史的解釋可以歸納為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單線進化論,主張世界各地民族或社會都要經歷類似的發展階段,只存在階段的差別;第二種文化相對論,是與上述觀點完全相反的觀點,強調各地民族文化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否認世界各地文化必須經歷從低級向高級排列的每個階段。第三種是多線進化論,既主張進化又考慮文化相對性。他稱自己就是多線進化論者,并與懷特的普遍進化論及摩爾根的單線進化論相區別。(2)文化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包括氣候、地形、資源、人口等)分不開。要對對具體的文化作具體的分析,就必須通過考察不同的文化與各自的環境因素之間的互相適應關系。斯圖爾德認為,歷史上產生的任何文化被特定的環境所制約,文化變遷的過程就是適應環境的過程。相似的生態環境下,會產生相似的文化形態及其進化途徑,而相異的生態環境則造就了與之相應的文化形態及其進化途徑的差別。由于斯圖爾德對環境的關注,并特別強調生態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強調文化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問題,所以,斯圖爾德的學說也被稱為"文化生態學"。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理論的異同共同點:1)、反對虛構人類歷史反對進化論、傳播論虛構歷史的作法,但不否定歷史研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均認為,重構沒有歷史資料的過去是不可靠的,難以得出符合事實的結論。主張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文化和社會。2)、把社會和文化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均認為各種文化要素和復合要素并非零散的,而是相互作用,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合的系統形態。因此,研究文化或社會,不能把各個要素互相割裂,也沒有必要去探求各種習俗和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應該從整體上進行研究,探討各種文化要素在整體文化中的作用。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功能的及統合的整體,就像一個有機體一樣,如不從整體的關系去研究,則對任何部分的文化元素都不能明了。而布朗也以為一個社會像一個機體,各部分互相關聯,互依互賴。一個社會中的各種習俗制度正像一個機體的各種器官,各自發生功能,共同維持一個整體的存在。3)、倡導實地調查,重視對現實存在的社會制度的研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都批評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根據傳教士、探險家、商人和殖民地官員的記述進行研究的方法,認為他們的觀察是不全面、不充分、不科學的。在他們看來,取代虛構的歷史,便是實地調查。研究人員應親自到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中去,用科學的眼睛直接觀察,用不帶偏見的雙耳傾聽他們的談話,收集第一手資料。他們都曾長期在土著民族地區進行考察,積極倡導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的人類學研究。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滿足個人的功能與滿足社會整體的功能。把文化或社會視為有機統一體,去闡明各種文化構成要素的功能,這就是功能主義的基本立場。馬林諾夫斯基所關心的主要是制度、風俗、器具和觀念在滿足個人的需要方面的功能。而布朗所關注的是各種或文化制度對社會整體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即各種社會文化要素在維護和保障社會整體有序均衡、穩定、有序運轉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在他看來,維持系統的功能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2)、“文化”與“社會”。馬林諾夫斯基重視“文化”概念和文化功能,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則重視“社會”概念和社會功能。馬林諾斯基把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甚至語言、宗教等所有的內容都包括到“文化”概念中,并把文化當作文化人類學主要的研究對象。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他的學術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并沒有回避使用“文化”一詞,不過顯然是把文化當作“社會”的同義語來使用,但在他的研究后期,提出不要使用“文化”這一詞,主張社會人類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結構”。3)、“需求”與“結構”。馬林諾斯基是從需求的角度研究功能,他的“功能”主要是指人的需求的滿足,即人的基本需要(生物性需要)和派生需要(心理性需要)的滿足。生理系統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其他需求都是派生的需求。布朗是從結構的角度研究功能。他的功能主要是指社會結構的維護。格爾茲對民族志工作的理解是怎樣的(12分)①民族志研究的前提是“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因為,人們任何對文化的真正理解,其實都來自對產生這一文化的背景的理解,而對這種文化本身的“地方性情境”的把握,就需要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本地人的觀點出發”并不是要人類學者變成當地人,而人類學者也不可能變成當地人。當人類學者在一個村里進行田野工作的研究時,生活于其中,從中得到體會,有所體驗,透過這種體驗接近當地人的生活世界,漸漸明白他們所處的文化,體會出新的了解,這種了解是一種漸進式的領悟與體會,人類學者可以愈來愈明白當地人的觀點,也可以愈來愈了解當地人所處的文化。②民族志描述的本質是深描。深描是指對人類行為(即文化現象)作出有意義的解釋。深描不同于淺描,淺描僅僅關注于動作本身,是對行為作出的一種動作式的敘述,而深描則關注于動作的意義,不僅是對行為作出意義的解釋,而且也是對不同層次的動作意義的解釋,另外,民族志工作者的對于文化現象的分析、表述、意義的解釋也包含了對他陳述這個文化現象的當地人對此現象的解釋。③民族志深描有四個特點:第一,民族志的深描是闡釋性的,即對所調查地人們的行為作出意義的闡釋。第二,民族志所闡釋的對象是社會話語流。就是說民族志所闡釋的對象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對話,這種社會性對話是以多種語言,不僅用言語也用行動進行的對話。第三,民族志闡釋努力從一去不復返的場合搶救對這種話語的言說,把它固定在閱讀形式中。既是說,人類學者要把社會性會話記錄下來,把它從一件只存在于它發生的那個時刻轉瞬即逝的事件轉變為一部可供反復查閱的文字性記載。第四,民族志描述是微觀的。即是說人類學的深描是“顯微鏡式”的,是要從細小的事情入手的。經濟人類學與經濟學對經濟的理解有何本質區別現代經濟學認為人們的經濟行為是按照受益最大的原則在不同的選擇之間權衡的結果。人們的生產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經濟理論具有普世性。而在經濟人類學家看來,任何經濟活動不是孤立的行為,無論是生產、交換、還是消費,其動機是在人們的文化傳統中形成的,因此,研究經濟問題一定要把它與社會文化整體系統相聯系。所以,并不是所有社會的經濟行為都是純粹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許多社會中,人們的經濟行為往往要受到社會文化(首先是社會的價值體系)的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受益最大化的原則只適用于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個特殊范圍,即以市場經濟決策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人類社會的交換主要有哪幾種形式各是什么主要有三種形式:互惠交換、再分配和市場交換。⑴互惠交換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最簡單的交換模式。是指贈給別人某些東西,期望得到或者是同類東西,或者是其他利益的回報。以互惠性交換為主要交換模式的社會,是趨于平等主義的社會。互惠交換又可以區分為三種形式:“概化互惠”、“平衡互惠”、“負性互惠”。①“概化(一般)互惠”:指不計算交換物品的價值、也不指明回報時間的互惠式交換。概化互惠更深層的意義就是人們意識深處的社會相互依賴感。②平衡互惠,即在互惠交換過程中,直截了當地要求價值相當、報償時間明確。平衡互惠是比一般的概化互惠更為正式的交換。它用于有著相同的社會地位的、私交不深的人以及正式的貿易伙伴之間。許多農業社會的經濟交換制度就是以平衡互惠為基礎的。③負性互惠是交換的第三種形式,指期望從對方獲得價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務的交換。這種交換通常發生在相距較遠,關系不密切的群體間,而且這種交換在很多社會中是得到道德上的認可的。⑵再分配的社會,總是等級制的社會。再分配通常指社會成員按義務把產品、貨物等財富集中交納到一個社會中心或社會中心代理人那里,然后通過中心代理人根據把這些資源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則重新進行配置的過程。⑶市場交換就是通過公認的貨幣這一標準交換媒介按照供求關系而進行的物品或服務的交換。以上三種交換類型中,市場交換屬于西方式的契約與利益最大化類型,其余兩種類型則嵌入社會關系中,是大多數社會所采用的交換方式。怎樣理解庫拉圈庫拉交易圈是馬林諾夫斯基在對特羅布里恩德群島的研究中發現的一種有趣的交換制度。庫拉物品包括兩類:白貝手鐲和紅貝項鏈,它們都是十分貴重的裝飾物品,白貝手鐲,沿逆時針方向從一個島傳到另一個島,紅貝長項鏈則沿順時針方向從一個島傳到另一個島;只能用手鐲交換項鏈或用項鏈交換手鐲,任何食物或貨幣都被認為不能與之等價,因為它們都不存在庫拉物品的禮儀屬性。而且庫拉寶物的交換遵循著平衡互惠的原則,一定價值的手鐲換一件價值相等的項鏈。庫拉圈的交易只在男人之間進行。只有重要男性人物才參加庫拉交易,也只有最具有權勢的人才持有最有聲望的庫拉寶物。因此,庫拉圈的交易就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交換,它聯系到社會的等級制度,從中反映出了人們的勢力和聲望。而且,庫拉交易還使不同島嶼之間處于友好融洽的關系之中,從而加深了島嶼之間的團結和凝聚。與此同時,在庫拉交易的過程中,日常生活用品也得以交換。總之,庫拉交易圈作為一種交換貴重的貝類裝飾物品的禮儀性的交換活動,不僅僅具有經濟交換的功能,它還深深地糾纏在聲望、信任、權力、地位中,具有政治、文化的含義。如何理解夸富宴這類習俗這是一種典型的再分配交換模式。在夸求圖印第安人舉行的夸富宴儀式上,主人除了當眾展現他的財富或者毀壞他的財富外,還要舉行盛大的宴會和贈與,作為參加者新地位產生的見證。在夸富宴中,財產的積累和消費觀念不是按照物質商品的供需關系,而是一個幾乎無限制的要求。這個要求不是物質商品本身的生產和消費的滿足,而是非物質的聲望和社會地位。簡述人類社會的經濟類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共發展五種經濟類型,依次是狩獵與采集、粗放(初級或園藝)農業、畜牧業、精耕農業、工業經濟。第一種是向自然界攝取和收集食物,稱為攝取性經濟;后四種是生產事務,稱為生產性經濟。目前在世界上,大多數的民族只是分別擁有前四種經濟類型中的某一種與某一些擁有工業經濟的社會同時并存;只是對于一些民族來說,它們才有先后發展的序列。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價值和行為準則。2.文化是習得的,所有文化都是習得的,而不是生物學遺傳的,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把這稱為人的“社會遺傳”。人們與文化一起成長,因而學會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從一代人傳遞到下一代人的過程被稱為濡化。3.文化以符號位基礎,文化的最重要的符號方面是語言,用詞代替對象。4.文化是整合的,為比較起見,人類學家習慣上把文化分解成許多看起來分離的各個部分,因為文化是系統,所以始終如一的考察文化某一方面的人類學家發現也有必要考察文化的其他方面。就如在任何系統中,為了發揮作用,文化的各個方面必定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摩爾根認為人類的家庭是如何發展進化的答:摩爾根認為家庭和婚姻形態是經過五個形態發展起來的:⑴、血婚制度家族,基于同代人的集體婚配,只以輩份差異為分類標準;⑵伙婚制家族,基于禁止兄弟姐妹婚配的集體婚配,無嫡系和旁系之分;⑶、對偶婚制家族,集體婚配向偶婚的轉變形態,偶婚的萌芽,明確地區別嫡系和旁系;⑷、父權制家族,基于家長為中心的婚姻;⑸、專偶婚制家族,基于偶婚。懷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進化答:懷特以為人類獲取能量的增長是文化進化的標志,技術發展是整個文化進化的基礎。文化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和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有關。他把整個人類文化的進化歷史分為四個主要階段:(1)人類依靠自身體內能量的階段,如狩獵、采集等原始人的最早經濟活動。(2)通過種植和飼養把太陽能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能源的階段,如古代文明的園圃,畜牧業活動。(3)通過動力革命,把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地下資源作為能源的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是現代化工業國家的出現。(4)核能階段,指的是核能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普遍利用,作為工業動力源泉,其中又分為三個小階段。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答:在人類歷史上,一定時間內暫時站在歷史的前臺的民族,并不是他們的文化先進,而僅僅是他們文化中的有限部分——社會組織迫于特殊環境(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的需要,在調適文化對環境變動中強化了社會組織,強化了社會組織富聚富余能量和集中使用富余能量的行政權威,這種權威可以把他們推向歷史的前臺。但是,如果這種權威運用不當,在經過短暫的繁榮后,便退出了歷史的前臺。而以前相對落后的民族也有使用這種行政權威的機會,一旦有了這種權威,那么該民族也就站在了歷史的前臺。這就是往往落后民族成了后起之秀的原因。民族與種族有哪些區別答:民族是靠文化維系著的人們共同體,它是以文化為紐帶、相對穩定的、完整的社會集團。種族不是社會集團,而是基于社會特征差異而劃分的生理性人們共同體。二者區別在于:(1)民族間差異是后天學習得的社會特征,個人由于學習的對象不同,是可以改變其族籍的;而種族差異是先天性的生物差異,個人在其后天無從改變生理特征。(2)民族特征不具備可遺傳性,父母的民族歸屬不通過教與學則無從獲得,相反,子女經外族收養可以習得外族特征以及族籍;而種族特征是代代相傳的遺傳結果,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證明。(3)民族特征非個人自身的特征,只有在社會關系中,在社會活動中才體現出來,它是社會現象;而種族特征是個人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特征,如瞳孔、皮膚顏色等,它是生物現象。簡述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觀:文化整體觀;文化相對觀;文化普同觀;文化適應觀;文化整合觀;簡述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1).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是文化人類學家了解人類行為和收集文化資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2).背景分析法,也稱社區關系研究法,人類學家在解釋某一獨特群體的行為時,往往會把該行為與更廣闊的背景聯系起來進行研究。也就是用背景構架來解釋這些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3).跨文化比較法,也稱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等,指的是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報告中抽樣,把抽樣的資料作統計分析,藉以說明或驗證假說,探究人類行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異性,并從中發現某種規律或通則。(4).主位與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也稱為自觀研究法,即站在局內人的立場對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研究法也稱為他觀研究法,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對待所研究的文化。(5).小傳統與大傳統研究法,所謂“大傳統”,是指“一個文明中,那些內省的少數人的傳統”,即指以都市為中心、以紳士階層和政府為發明者和支撐力量的文化;所謂“小傳統”,則是指“那些非內省的多數人的傳統”,即指的是鄉民社會中一般的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文化。什么是大傳統和小傳統他對研究中國的民間文化有什么意義所謂“大傳統”,是指“一個文明中,那些內省的少數人的傳統”,即指以都市為中心、以紳士階層和政府為發明者和支撐力量的文化;所謂“小傳統”,則是指“那些非內省的多數人的傳統”,即指的是鄉民社會中一般的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文化。簡述古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并進行簡單評價。基本思想:第一,因為人類本質一致,所以,文化的發展必然是單一性的;第二,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線向前進化,但有快慢差異;第三,整個世界是依自然法則運行的。主要觀點: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人類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也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步發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經歷這種循序進化的階段,造成這種普遍性的最終原因在于人類心理的一致性。評價(批評):第一,片面強調單線進化,認為世界所有民族都遵循同一路線向前發展,不能跨越。事實上,由于傳播和涵化,許多原始民族都跨越若干個發展階段。第二,忽略或不重視文化傳播的作用,忽視對文化的功能、結構和象征的研究。第三,把制度假設成為個人為達到自身的目的,有意識、有目標地設計的產物,將個人理性當作是調節制度形式的原則,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一種用主觀的觀點來追溯文化發展的傾向,從而加入一種外來的形貌來“重新思考”某種制度。第四,僅僅強調理性的作用,忽視了情緒與習慣等非理性因素在文化演化過程中的作用。第五,不加分析地認為各個民族的原始習俗都是原始時代的殘余,事實上,有些民族的習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形成的。第六,有些學者據以立論的資料不可靠,結論與事實不符。如摩爾根的“蒙昧低級階段‘以果實為食物’的觀點,就與事實相違背”。貢獻:(泰勒)給文化下了經典型的定義;指出文化是進化的;方法論方面的重大貢獻:比較法、殘存法、統計學方法;新進化論的“新”表現在哪些方面1)引進了更多的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2)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問題,古典進化論大多認為文化進化是由人類心智的能力所決定,新進化論的角度更廣。3)文化變遷的路線問題,古典進化論大多堅持單線進化,新進化論還重視文化進化的多線形和特殊性。4)研究方法,新進化論重視具體的民族的文化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