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應用SF36量表對隔代撫養大學生生存質量的研究
袁飛飛+王紅+呂甜甜Summary:目的對隔代撫養與親代撫養的大學生生存質量進行比較。方法從安徽醫科大學隨機抽取492名在校大學生,其中隔代撫養大學生46人,親代撫養大學生446人。有記名進行生存質量狀況及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結果在校大學生中,隔代撫養大學生與親代撫養大學生的生理機能領域和一般健康狀況領域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隔代撫養大學生與親代撫養大學生在性別、自信、和家人的通話頻率等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隔代撫養大學生在生理機能領域和一般健康狀況領域的得分比親代撫養大學生得分低,隔代撫養大學生中女性比例較高、自信心較低以及和家人較高的通話頻率可能是導致其生存質量較親代撫養大學生生存質量低的原因。因此,提高隔代撫養大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是提高其生存質量的有效途徑。Key:大學生;隔代撫養;生存質量;研究:R195文獻標志碼:A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ollegestudentsqualityoflifebetweengrandparents-raisedcollegestudentsandparents-raisedstudents.MethodsAtotalof492undergraduateswererandomlyselectedfromAnhuiMedicalUniversity,including46grandparents-raisedcollegestudents,and446parents-raisedcollegestudents.Nominativequestionnairesweredoneforqualityoflifestatu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ResultsWiththeincludedcollegestudents,thedifferencesbetweengrandparents-raisedcollegestudentsandparents-raisedonesinthefieldsofphysiologicalfunction(RF)andgeneralhealth(GH)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ndintermsofgender,self-confidence,andthefrequencyoftelephone-communicationwiththeirfamilies,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ofstudentswereals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Grandparents-raisedstudentsinthefieldsofphysiologicalfunctionandgeneralhealthscoreswerelowerthantheparents-raisedcollegestudents.Amongthem,therewashigherproportionoffemales,lowerself-confidenceandmoreprolongedfamilycalls,whichmightleadtothelowerleveloftheirlivingqualitycomparedwiththeparents-raisedstudents.Itisheldthatenhancinggrandparents-raisedstudentsself-confidenceandinterpersonalskillsisaneffectivewaytoimprovetheirqualityoflife.Keywords:collegestudents;grandparents-raising;qualityoflife;research生存質量(QOL)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個方面的狀態評估,即與健康相關的生存質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此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與對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1]。大學生群體處于競爭加劇的環境中,面臨來自生活、學習和就業的諸多壓力,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2-3],而亞健康可引起生存質量下降。不同的撫養方式可能對生存質量產生不同的影響[4],隔代撫養(grandparents-raising)又叫祖輩撫養,是指主要由祖輩來承擔照顧、教育的撫養方式[5]。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離婚率的逐漸升高,隔代撫養再次盛起。我國教育部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全國16歲以下非父母撫養兒童已達1000萬人,其中84%是由祖輩撫養[6]。健康調查簡表(SF-36量表)用于大學生生存質量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較好[7-9],故本研究采用此量表對隔代撫養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并以此為契機探討影響隔代撫養大學生生存質量的因素,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提高隔代撫養大學生生存質量的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據。1對象與方法1.1調查對象以安徽醫科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所抽到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16份,回收有效問卷492份,有效率為95.35%。其中隔代撫養大學生46名,占9.35%。1.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發放調查問卷,并對問卷條目進行詳細的解釋,以調查對象自填的方式實名填寫問卷,調查結束后由調查員當場收回問卷。1.3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3部分,①基本情況: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專業、民族、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等條目。②生活行為:飲食、體育鍛煉、吸煙、喝酒、學習情況和戀愛等條目。③SF-36量表:由36個條目組成的結構式問卷,包括與健康有關的8個維度,即生理功能(physicalfunction,PF)、生理職能(role-physical,RP)、軀體疼痛(bodilypain,BP)、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health,GH)、社會功能(socialfunction,SF)、活力(vitality,VT)、情感職能(role-emotional,RE)及精神健康(mentalhealth,MH)[10]。8個維度包涵了軀體和精神健康兩個方面,囊括了該研究所需要的生存質量。見表1。1.4統計學分析利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同一資料分別由兩組人員進行錄入,進行統一的邏輯檢查,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從EpiData3.1軟件導出數據至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生命質量得分以x[DD(-*2]-[DD)]±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χ2檢驗以及兩組等級分類變量資料的秩和檢驗。2結果2.1基本情況492名在校大學生中,隔代撫養的有46人,平均年齡(21.87±5.77)歲,其中女生35人(76.09%),男生11人(23.91%);對自己有自信的21人(46.15%),很少和家人通電話有6人(12.82%)。親代撫養的有446人,平均年齡(21.90±5.38)歲,其中女性260人(59.30%),男性186人(41.70%),對自己有自信的有319人(68.38%),很少和家人通電話有142人(30.44%)。2.2不同撫養方式的在校大學生基本情況和生活方式對比隔代撫養中女性的比例(76.09%)高于親代撫養中女性的比例(58.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5,P<0.05);隔代撫養的大學生中有自信心的比例(45.65%)低于親代撫養的大學生中有自信心的比例(68.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3,P<0.05);隔代撫養的大學生與家人的通話頻率(30.43%)高于親代撫養的大學生與家人的通話頻率(17.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3,P<0.05)。見表2。2.3不同撫養方式大學生生存質量各領域得分在校大學生生存質量總分為(626.67±91.63)分,隔代撫養的大學生為(619.62±95.64)分。親代撫養的大學生在生理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維度得分均高于隔代撫養的大學生,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3討論本次研究顯示,隔代撫養的大學生與親代撫養的大學生在生理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維度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隔代撫養的大學生得分較低。生理機能得分較低,可能是在兒童期祖輩對其過分溺愛,幾乎“事事包辦”,很少做體力勞動有關,另外老人精力有限,多采取看管式的教養,不太鼓勵孩子去戶外運動增強體質,這就更加限制其生理機能的完善[11-12]。由于較少的戶外活動和人際交往,可能導致其形成封閉內斂的性格,進入大學后,又沒有把教育中獲得的知識信念與實際的健康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13],自我認知能力差,以至于對自我健康狀況和發展趨勢的評價較低。隔代撫養大學生較親代撫養大學生的自信心低,可能是由于祖輩對孩子常常帶有溺愛、包辦代替和補償心理等現象[14],這會導致幼兒的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能力。遇到困難不是積極應對而是退縮,繼而懷疑自身的能力,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就會增強其自信心。反之,將會降低自信心。因此,祖輩對孩子的溺愛、包辦代替和補償心理等現象,會阻礙其自信心發展和獨立能力的形成[15-16]。隔代撫養的大學生和家人有較高的通話頻率,可能與父母長期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把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祖輩,這就導致青少年家庭歸屬感差,性格偏孤僻內向,不利于積極、開朗的社會行為特征的形成,對周圍的事物和人產生不信任感,引起其在大學階段以和家人較長的通話時間來獲得安全感。隔代撫養的大學生女性比例較高,是因為在目前中國,尤其是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存在,父母不舍得把男孩留給祖輩照料。基于該研究,隔代撫養并不能完全取代親代撫養,應給日益盛行的隔代撫養敲響警鐘。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引導與扶持,提高隔代撫養大學生的自信心,積極開展集體活動,促進隔代撫養大學生融入大家庭,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減少對周圍人的不信任,從而提高隔代撫養大學生的生存質量,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打下堅實基礎。Reference[1]張志坤,張光仲,張曉慧.等.社區居民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22-24.[2]晉晉.大學生亞健康癥狀及成因調查[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2014,44(6):531-534.[3]姚霖,李白坤,王成立,等.安徽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9):676-678.[4]李陽,李清薇.共同撫養模式下親子依戀的特點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6(1):185.[5]李亞妮.隔代撫養下的親子關系分析[J].學理論,2010,(9):53-54.[6]李雯婷.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基于隔代教育對其的影響[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21(10):22-23.[7]董莉萍,楊麗芬,杜瑞紅.SF-36量表用于甲亢患者生活質量測定的信度與效度評價[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8,23(1):67-69.[8]周標,陳坤,王俊芳,等.中文版SF-36量表在浙江省老年人群健康生命質量評價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8,29(12):99-112.[9]王琪,李小彬,趙薇,等.SF-36量表用于大學生生活質量調查的信效度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2-15.[10]楊慧琳,張亞萍,黃鷹,等.上海市浦東新區產后半年內婦女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10):529-533.[11]周宏霞.農村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J].科協論壇,2012,2(下):187-188.[12]張巖,徐俊.農村留守家庭隔代撫養的利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