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_第1頁
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_第2頁
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_第3頁
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_第4頁
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V:1.0精細整理,僅供參考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講稿日期:20xx年X月愛上語文(一)——語文中的文化味王崧舟語文的重要性對中小學生來說,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一般成年人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離開語文很有可能寸步難行對民族來說,語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對中國人來說,語文就是我們的母語精神家園我們應該要重視語文。最中國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國古典詩詞,語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帶上這些思考中國古典詩詞該怎么讀我們該怎么重新解讀被誤讀的古詩詞呢為何讀詩索然無味我們帶著什么目的讀古詩詞呢如何學讓更多的人愛上語文呢從誤讀《泊船瓜洲》說起學語文,第一要緊的就是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學語文就是學文化,學古典詩詞更是學中國文化。中國古典詩詞傳承了非常豐富的中國文化,對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鬧笑話。思考:這首詩的審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蘊到哪里去了再看一首詩《江雪》教師逆向追問:天這么冷,學那么大,漁翁真的在釣魚嗎觸及了詩歌的內涵與文化底蘊,教師介紹柳宗元的生平事跡、政治狀況,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們觸到了詩言“志”。學好語文,習得文化再讀《泊船瓜洲》——明月文化嚴羽: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應該形象地讀,感性地讀,充滿想象力地讀。詩的邏輯不是知識的邏輯,而是情感的邏輯。明月文化:明月不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靈的明月明月不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間的明月明月寄托中華民族許多特殊的情感,思鄉、懷人舉例:曹丕《雜詩》仰看明月光綿綿思故鄉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明月被擬人化了,離人的知己,思念親人南北朝謝莊《月賦》明月成了兩人之間交流感情的中介,傳遞相思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里的月亮浸潤包含著對故鄉的無限思念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岡。愛上語文(二)——詩歌中的人與情王崧舟一、從《楓橋夜泊》切入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江楓怎么解邊界和底線是什么“以詩解詩”才能解出詩的內涵與意境。第一個詩指的是詩性詩味。詩人往往借助意象抒發情感,楓樹這個意象就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愁緒。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明月夕陽大雁芳草楓樹有不少詩人寫楓樹、楓林: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以上意象都與愁緒、憂心有關二、鐘聲意象《楓橋夜泊》這首詩中更獨特更有價值的意象是夜半鐘聲解讀在時間長河里,《楓橋夜泊》它所傳遞的是什么陳小奇《濤聲依舊》: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王士幀《夜雨題寒山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高啟《泊楓橋》: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陸游《宿楓橋》: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詩人都在寫鐘聲且都在夜半時候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知音文化的源頭在《伯牙絕弦》這個故事里。五岳中泰山為至尊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陶淵明《詠士其一》: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鮑照《約下登樓連句》: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歐陽修《玉樓春》:未知何處有知音,常為此情留此恨王冕《客邊其二》:知音無處問,冷落七弦琴時間的長河里,可見知音難覓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貴的精神生活的表現四、總結張繼的鐘聲,伯牙的琴聲,都在互換文化意義、精神意義上的知音。而從根本上講,要成為別人的知音,您首先得成為自己生命的知音。愛上語文(三)——讀詩中的“厚”與“薄”王崧舟品讀詩詞納蘭性德《長相思》的方法先把《長相思》讀厚再把《長相思》讀薄最后把《長相思》讀活如何讀厚讀厚是基礎1.解讀角度:可總體著眼,名句著手;可情感入手,層層遞進。2.閱讀資料,了解納蘭性德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天才”“學霸”“專家”“情種”“大咖”3.讀詩人的作品繼續讀《納蘭詞》,書中《如夢令》《菩薩蠻》4.讀相關詩人的作品(1)別的詩人是如何寫故園慈母手中線——孟郊《游子吟》何當共剪西窗燭——李商隱《夜雨寄北》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每人心中故園柔軟的畫面與記憶是不一樣的(2)不同詩人寫鄉心又是如何的呢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二、如何讀薄讀薄是關鍵題目讀成一個字:思這首詞讀薄,上片讀成一個字“身”,下片是“心”上下片聯系起來,發現“身”與“心”獨特的審美張力:“身”離故園越來越遠,而“心”系故園越來越緊“身”的行進可以停頓,而“心”的思念無法停止“身”的軌跡不斷變化,而“心”的指向始終不變如此發現他的身心分離分裂悖論,于是可聯系納蘭性德的生平,他的一生也是如此三、如何讀活讀活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進去“只見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將名篇誦讀。‘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這抑揚頓挫的吟誦聲,把我們漸漸地靜靜地帶入了美妙的詩境;然后……”——何永康“(唐先生說)‘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釋,只讓我們全班同學由著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補充……”——何永康愛上語文(四)——字詞背后的味道王崧舟一、解讀蘇軾《題西林壁》1.游廬山,寫廬山,一般人會寫廬山的景色景觀,可寫廬山的水,廬山的水最為有名的詩瀑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可寫廬山的峰,如李白的《登廬山五老峰》: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也可寫廬山云霧。2.而蘇軾到底寫的是什么呢寫的詩人心靈的覺悟。一二兩句也不是寫山,是一種以境顯理的寫法。三四兩句直接點出理。寫詩要寫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3.創作背景是什么因緣具足,詩能誕生。具備了哪些因緣呢廬山——對境起心特殊的經歷:烏臺詩案貶官,途徑九江,為廬山寫了九首詩——困惑、迷茫、反思特殊的政治:王安石變法.西林寺——千年古剎蘇軾通儒釋道三家,有很深的儒學修養,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有佛學境界,如《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不是觀潮,其實是關心。蘇軾這個人性格特征,不見風使舵,不阿諛奉承,用他的詩《游廬山次韻章傳道》來說:塵容已似服轅駒,野性猶同縱壑魚。野性是超脫、超越,從而獲得心靈的超拔,追求人生的自在與解脫二、解讀陸游《游山西村》人們對他的刻板印象是:慷慨悲憤憂國憂民,而這首詩寫的詩濃濃的,狂歡的鄉情。詩不能太雅,最好是以俗寫俗,以樸寫樸。以戲劇的方式寫律詩。三、兩首詩放在一起蘇軾《題西林壁》著眼理趣,意在闡發一種生命的哲理;禪意入墨,耐人尋味;處處寫理,以境顯理。陸游《游山西村》著眼情趣,意在抒發的詩一種真摯的鄉情;戲劇入筆,質樸親切;處處寫情,景中寓情。愛上語文(五)——文化意象的魅力王崧舟一、《秋天》一文的意象部編版一年級《秋天》,先寫景,最后抒情。文中的文化意象與文化趣味特別明顯,他們是情感現象、心靈意象。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詩味吧。——夏丏尊文中“大雁”變成了文化與情感的“大雁”。如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書寫的詩思鄉的情感色彩。王實甫《西廂記》,渲染了離別的愁緒。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鴻雁傳書,大雁與書信聯系一起。還有李清照《一剪梅》由古至今,大雁成了人們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某種象征。文化是生活,意象是情感。有一種鴿子叫信鴿嗎大雁也能傳書。創設情境,媽媽出差,在外地未歸。你想對她說什么呢寫信。請誰寄兒童是詩性的思維,童話的思維學語文,學的是文化內涵與意蘊。二、《飲湖上初晴后雨》意象:水在中國文化中,水往往被承載思念、愁緒等情感,李清照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同時,水還被象征時間的流逝,李煜寫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然而,古人眼中,水還醞釀著力量,豐潤著生命,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水和女性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女性是人類的母親,水是萬物的母親,都是生命之源。哲學觀念里,乾道為男,坤道為女,女性是陰柔、順承的,水呢水者,陰也。女性和水有高度匹配性。1.水與女性的相似性:(1)形態相似。水的形態流線、曲線的,女性的身體也是(2)質地相似。觸覺綿柔,視覺綿綿不絕。女性多情,女性的思念是望穿秋水(3)純度相似。清白清麗清雅來形容女子2.為何只想到了西子(1)地域:西湖雨西子都屬于古越國 (2)形態:他們都是沉魚之美。(3)氣質:清麗美(4)音韻:讀起來好聽(5)西湖是現實的美,西子的美無人見過,給人無限想象學語文,就是尋找詩意的精神家園。三、水文化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與水文化也有很大的關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愛上語文(六)——言與意之間的轉化王崧舟語文應轉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碼,使得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一、李清照《聲聲慢》有人評價這首詞字字寫愁層層寫愁,卻只漏一字法國人克洛代爾也喜歡這首詞,對這首詞做了改寫《絕望》,法國人有直抒胸臆的傳統,中國人寫詞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寫法。如寫想你,詩人會這么寫:《卜算子》李之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賦得自君之出矣》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相思》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剪梅》唐寅: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國的古典詩詞是意象的語言,不是詞匯的語言;是情感的語言,不是邏輯的語言,用意象本身來說話。余光中先生說: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試圖還原為詩人當初的內在之意。從言到意,從意再回到言。需要找中介——意象,讀詩或詞需從言到象,再到意,詩人寫詩詞是從意到象再到言的過程。二、林黛玉如何教香菱學詩香菱又是如何學的香菱讀書,見意象,見場景。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三、讀白話文是否也要如此轉換呢當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如何學“飽經風霜”這個詞教師引導:1.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飽經風霜的臉2.我想請你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車夫的這張臉,但不可用飽經風霜這個詞。3.我們都有兩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過眼睛透過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點、社會地位等。你從車夫飽經風霜的臉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現場,你會怎么做5.魯迅先生又是怎么對待車夫的呢如此學,可變成學生的積極語匯,原因在于意象。四、我們該如何轉化意象舉例張志和《漁歌子》1.賦型還原2.切己還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白鷺是否就是你曾經的舊相識呢3.聯想還原白鷺曾出現在不同詩人的詩中。李白《白鷺》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心閑且未去,獨立沙洲傍。寫出了詩人心靈的孤獨與心靈的自由這種不就是張志和筆下的白鷺嗎它也是自由的孤獨和孤獨的自由4.象征還原:有詩人生命意味與追求張志和僅僅是寫白鷺嗎白鷺為張志和,張志和就是白鷺。張志和凝望白鷺,忘了釣魚、忘了時間、忘了一切。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突然有了一種頓悟,唯有自由才是那永恒的風景。我們學好古典詩詞,其實不是轉化意象,真正轉化的是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如此,我們還原出來的意象才越來越有深度與魅力。愛上語文(七)——含英咀華靠“推敲”王崧舟推敲語文就是推敲思想。讀詩,無論平仄還是意境,都免不了推敲。學語文,推敲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一、《推敲》一文帶給我們哪些啟示1.推敲是一種想要更好的超越。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2.推敲是一種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氣。3.推敲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專注。4.推敲是一種學而不厭的謙遜。5.推敲是一種不斷積淀的底蘊6.推敲是一種唯真理是從的獨立精神7.推敲是一種賈島《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二、關于“推”“敲”不同的人不同的見解(一)韓愈,用“敲”更好些,理由:1.有教養的表現,對朋友有種敬意。2.更能襯托月夜的寧靜。3.念起來更響亮而綿長,更好地反襯(二)關于對文字的念想不同,見解不同,個人經歷與美學情趣的差異。朱光潛《咬文嚼字》,覺得“推”字更好,理由有二:1.屬于僧人獨來獨往、自在無礙的境界2.讀起來更調和一些。(三)“月下門”到底是誰的門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可見,賈島喜歡拜訪隱士,遇不見是常事。賈島生平,早年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傳說他還俗與韓愈有關,韓愈勸說還俗。顯然,那時的賈島是僧人。三、詩中的僧人一定是賈島本人嗎不一定可能是:賈島《哭拍巖和尚》: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賈島《送無可上人》: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也可能不是:僧可能是李凝,朋友間的凈重;也可能不特定指某個具體的人。僧的文化形象是整個空寂的靈魂所在。門未必是李凝的幽居之門。結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敲的過程。讓我們發現專注之美、超越之美、思考之美、獨立之美、自由之美,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愛上語文(八)——童趣詩里藏思辨王崧舟以兒童為題材的詩歌,寫的是童心童趣,一般被稱為童趣詩。這類詩較少,影響力小。教材里的童趣詩1.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季節:春天忙:爭先恐后、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寫出歡樂2.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季節:夏天3.葉紹翁《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季節:秋天詩人看到兒童挑促織,可能會想到家里的孩子,可能還會想到自己兒時在一燈獨明之下挑促織。這樣的所見匯聚了詩人悲秋之情4.楊萬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承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兒童玩冰多有趣!兒童在,天真在,快樂在,幸福在。兒童就是希望、活力、生機,兒童就是春天。清新活潑,字里行間滲透著純粹與美好。二、所有的兒童詩都表現童心童趣嗎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1.前兩句寫的是忙碌的景象,農忙時節。這樣的場景有不少詩人也描述過: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翁卷《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2.這首詩的基調不是天真可愛,而是通過兒童這個意象來體恤農民的辛苦3.如何深入學習這類詩這時的兒童本來應該干什么急走追黃蝶,挑促織,放紙鳶。此刻他們在實實在在地勞作,也傍桑陰學種瓜。4.為什么寫童孫烘托,他們來勞作,可見成年人忙碌到什么程度了。錢理群先生說:對于文章的解讀真正的解讀,應關注不是這一類一群一組,而是從這一個出發,具體作品出發,才能有具體的分析,如此才有價值5.《四時田園雜興》可分三類:寫農民艱苦辛勤的生產勞作寫農民安定閑適的生活景象寫農民所受到的壓迫與剝削(1)如第一類:其一: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其二: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再回頭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里有的就是忙碌和辛勞,為了生計,為了活著。兒童的意象,是童趣詩中的靈魂所在感悟童趣詩中的內涵,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兒童這個角色,在童趣詩中的作用。那么兒童意象有什么特點與老人、成人、隱士高人之間有什么聯系三、兒童意象1.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有人說賀知章以樂寫悲,兒童的笑問重重敲擊賀知章的心靈深處,滄桑感油然而生。這首詩中,兒童僅僅只發揮這樣的作用嗎其實不然。2.兒童意象的特點(1)跟高人隱士向往的境界聯系在一起施肩吾《幼女詞》: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窗前,學人拜新月。乞巧節兩個傳統,婦女比賽穿針與拜月。詩人為何寫幼女詩人是一道士,幼女可是就是他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復歸于兒童。(2)跟老人聯系在一起王維《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野老念牧童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人的一生有起點與終點,起點就在牧童這里,天真浪漫、無憂無慮。終點就在野老這里,歷盡滄桑、日薄西山、垂垂老矣。兩者放一起,就會形成一種張力,深深的撞擊在詩人的心里,也在讀者的心里。在人生的兩點之間,詩人試圖在尋求一種平衡:我垂垂老矣,但是我的心靈,是不是可以回到牧童,回到他的天真、爛漫,回到他的悠閑(3)出現在跟成人的問答中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問一答間,詩人的精神已經進入童子所啟示的那個境界中去:至于隱者遇還是不遇已經不是重要的問題了。賀知章《回鄉偶書》一詩中,兒童意象的三個特點都出現了人生如夢啊,我們終究不過是故鄉的過客。世事無常,此心安處是吾鄉。詩人塵封的心被兒童拯救了。對生命終極關切的向往,兒童意象可以說,才是這首詩的靈魂所在。需要我們思辨意識與能力,了解兒童詩更深邃的意義。愛上語文(九)——語文學習的“三只眼”王崧舟一、三只眼《論語》記載孔子與弟子的言行,這本書到底是文學、歷史,還是哲學書呢難以說清、辨明。“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章講的是孔子與顏回的夸贊。1.文學性:這一章的文學性,體現在兩方面:“賢哉”出現了兩次。“回也”,出現了三次。一種語言的韻律之美,一種賦的寫法;“人不堪其憂”對比與反襯,來突出顏回的賢2.歷史性:歷史上顏回卻有其人3.哲學性:不改其樂顏回樂的是什么呢安貧樂道。文史哲不分家,中國語文的傳統。學語文就應該睜開三只眼睛:文學的眼睛、歷史的眼睛、哲學的眼睛,如此才能真正看清語文的本來面目。二、岳飛《滿江紅》、林升《題臨安邸》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1.歷史與文學之眼“靖康恥”,是這三首古詩詞的歷史底色、情感底色三首詩詞特定的歷史背景:《滿江紅》:第一個節點,紹興六年,岳家軍因為糧草不濟功虧一簣,秦檜被啟用。第二個節點,被12道金牌要求班師回朝。第三個歷史節點,紹興十年,岳飛被剝奪所有軍區軍權,被賜死情感基調,是由“怒發沖冠”四個詞定位。“怒發沖冠”是倒裝寫法。“三十”是一種文化理念,建功立業的意念。“云和月”也是一種意象,可望不可即。2.哲學之眼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愛上語文(十)——文字背后見人心王崧舟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詞,承載詩人的人生態度、思想與格局。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該如何融入語文學習中語文是什么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莖須;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肺流離。是威望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君子好逑的《詩經》,是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執過揚鞭的《兵法》,是受之宮刑的《史記》;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共垂青史的《四庫全書》……——袁衛星學習表達的情意理趣。二、王冕《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1.讀這首詩為了什么學做人的角度來重新解讀,會發現許多從未發現的詩的內涵。2.這首詩寫了三種梅花:家中梅花畫中的梅花心中的梅花3.“清氣”對應的事精神,是人。三、怎么學古典詩詞當喚醒字詞背后的人格心靈。1.舉例于謙《石灰吟》句句寫石灰,可句句卻又不是寫石灰,他要吟誦的人,獨特的讓人格2.題畫詩,也是吟物詩鄭板橋《竹石》畫的、吟的都是竹石,但從做人的高度,可從三個不同層次解讀:(1)見竹石竹:竹子有四個特點,群居不倚;虛中而多節;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逾其色.本詩寫的事第三種特點(2)移情于竹:竹子脫離了自然屬性,而進入了人的形象(3)人與竹化:竹子的背后是鮮活人格的閃現。咬定、立根3.鄭板橋把竹格活出來了,其風骨到底是什么呢《藏頭詩》:有錢難買竹一根,財多不得綠化盆。缺枝少葉沒多筍,德少休要充斯文。愛上語文(十一)——語文學習的人生價值王崧舟學習語文的目的曠世奇才蘇軾他的詩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平,是翹楚。最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生命境界。(1)他評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林語堂(2)自評蘇軾這么評價自己《自題金山畫像》: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修好自己的心,安頓好自己的靈魂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焰起按鍵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其一生是審美的人生,詩意的人生。(3)如何透過其詩歌,看到其人格魅力,得到生命體驗呢《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寫一件事:找張懷民,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為什么記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個月色發現了天地大美。◆月色入戶的入當什么來講◆蘇軾寫月500多首懷念弟弟蘇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思念去世十年妻子: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送別自己的好友陳述古:《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夜闌風靜欲歸時,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緬懷歷史英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