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課件_第1頁
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課件_第2頁
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課件_第3頁
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課件_第4頁
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第六講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一、孔子仁學思想留給后學的問題1、人性本質的進一步明確2、人性與天道關系的探索3、性、命、情之間的關系,性、心、習、以及教化之間的關系4、人性修養與平治天下的具體展開一、孔子仁學思想留給后學的問題二、郭店楚簡的發現郭店楚簡,又稱郭店楚墓竹簡,是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內的竹簡,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余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二、郭店楚簡的發現郭店楚簡出土的意義: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將大量先秦書籍焚毀,而郭店楚簡則幸免于難,提供了很珍貴的歷史資料。德國漢學家瓦格納教授評價說:“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可與郭店楚簡的出土相提并論”。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說:郭店楚簡出土以后整個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都需要重寫。郭店楚簡出土的意義:通過分析郭店文獻,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儒學自孔子創始以來至孟子之間的發展狀況,以及孟子對儒學的深化所作的貢獻。從出土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這些早期儒家人物已開始致力于為“仁學”建構形上學。他們把“仁學”與天道、性命貫通起來,即體現了這一努力方向。通過分析郭店文獻,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儒學自孔子創始以來至孟子三、《性自命出》的“情性”說學界認為,《性自命出》為公孫尼子或世碩一派的作品。三、《性自命出》的“情性”說(一)情、性、命之關系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凡人情為可悅也。茍以其情,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茍有其情,雖未之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一)情、性、命之關系(二)性、心、習之關系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養性者,習也。習也者,有以習其性也。(二)性、心、習之關系四、《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一)何謂“大學”?大學,即大人之學,包含有使青年男子得以成為“大人”(即君子、大丈夫)的學問。《大學》一文的主張即是“內圣外王”的大學問。四、《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大學之道安人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

親民大學之道安人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明德五、《中庸》“致中和”的體用論(一)“中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1、《尚書》:“中”作為一種不偏不倚的方法,強調“中”即是中正平和、大中至正。2、《論語》:“中庸”成為“至德”。五、《中庸》“致中和”的體用論3、《中庸》:《中庸》的作者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一方面,它仍然肯定“中”的方法意義,把智者、賢者“過之”,愚者、不肖者“不及”看作是“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把作為價值理念的“中”賦予本體論的意義,并由此構造了一個源于天道達于人道、“誠致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3、《中庸》:《中庸》的作者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二)中庸的內涵:“中”即是人獲自于天的人性之至道,是完美的人性精神;而“庸”則是以一種極庸常的行為方式把這種完美的人性精神展現于人的具體生活中,實現于日用常行中。“中”是天地之大本,亦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庸”是依于人性之根本而在具體生活中的變通與實踐。儒家以“中”來表達人性之本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性之道即是“常道”,是人人可以實踐、應當實踐的行為生活,并不是說中道就是無原則、無是非的折中,相反那種圓滑的“和事佬”以及自認為聰明的“糊涂蟲”則被孔子斥為“鄉愿,德之賊也”。(二)中庸的內涵: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三)《中庸》全篇的總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中庸》全篇的總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1、性與天道的貫通

“天命之謂性”,“性”與“天道”的合一,這表明“天命”或“人性”既是超越的,又是內在的;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是超越性與內在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1、性與天道的貫通2、“中和”乃天下之至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中和”乃天下之至道3、“誠”致“中和”的人道教化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3、“誠”致“中和”的人道教化“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本課練習與作業:預習:孟子再見本課練習與作業:預習:再見第六講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第六講早期儒家的性命學說一、孔子仁學思想留給后學的問題1、人性本質的進一步明確2、人性與天道關系的探索3、性、命、情之間的關系,性、心、習、以及教化之間的關系4、人性修養與平治天下的具體展開一、孔子仁學思想留給后學的問題二、郭店楚簡的發現郭店楚簡,又稱郭店楚墓竹簡,是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內的竹簡,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余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二、郭店楚簡的發現郭店楚簡出土的意義: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將大量先秦書籍焚毀,而郭店楚簡則幸免于難,提供了很珍貴的歷史資料。德國漢學家瓦格納教授評價說:“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可與郭店楚簡的出土相提并論”。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說:郭店楚簡出土以后整個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都需要重寫。郭店楚簡出土的意義:通過分析郭店文獻,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儒學自孔子創始以來至孟子之間的發展狀況,以及孟子對儒學的深化所作的貢獻。從出土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這些早期儒家人物已開始致力于為“仁學”建構形上學。他們把“仁學”與天道、性命貫通起來,即體現了這一努力方向。通過分析郭店文獻,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儒學自孔子創始以來至孟子三、《性自命出》的“情性”說學界認為,《性自命出》為公孫尼子或世碩一派的作品。三、《性自命出》的“情性”說(一)情、性、命之關系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凡人情為可悅也。茍以其情,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茍有其情,雖未之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一)情、性、命之關系(二)性、心、習之關系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養性者,習也。習也者,有以習其性也。(二)性、心、習之關系四、《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一)何謂“大學”?大學,即大人之學,包含有使青年男子得以成為“大人”(即君子、大丈夫)的學問。《大學》一文的主張即是“內圣外王”的大學問。四、《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大學之道安人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

親民大學之道安人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明德五、《中庸》“致中和”的體用論(一)“中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1、《尚書》:“中”作為一種不偏不倚的方法,強調“中”即是中正平和、大中至正。2、《論語》:“中庸”成為“至德”。五、《中庸》“致中和”的體用論3、《中庸》:《中庸》的作者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一方面,它仍然肯定“中”的方法意義,把智者、賢者“過之”,愚者、不肖者“不及”看作是“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把作為價值理念的“中”賦予本體論的意義,并由此構造了一個源于天道達于人道、“誠致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3、《中庸》:《中庸》的作者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二)中庸的內涵:“中”即是人獲自于天的人性之至道,是完美的人性精神;而“庸”則是以一種極庸常的行為方式把這種完美的人性精神展現于人的具體生活中,實現于日用常行中。“中”是天地之大本,亦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庸”是依于人性之根本而在具體生活中的變通與實踐。儒家以“中”來表達人性之本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性之道即是“常道”,是人人可以實踐、應當實踐的行為生活,并不是說中道就是無原則、無是非的折中,相反那種圓滑的“和事佬”以及自認為聰明的“糊涂蟲”則被孔子斥為“鄉愿,德之賊也”。(二)中庸的內涵: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三)《中庸》全篇的總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中庸》全篇的總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1、性與天道的貫通

“天命之謂性”,“性”與“天道”的合一,這表明“天命”或“人性”既是超越的,又是內在的;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是超越性與內在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1、性與天道的貫通2、“中和”乃天下之至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中和”乃天下之至道3、“誠”致“中和”的人道教化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3、“誠”致“中和”的人道教化“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