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_第1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_第2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_第3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_第4頁
高考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文素材之時事熱評: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目錄: 1.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專家支招2.理性看待“超八成大學生自認社恐”3.海報時評|年輕人“社恐”應引起足夠重視4.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5.撕掉“社恐”標簽,放下鼠標投入真正的生活正文: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專家支招2021-11-2308:01:56來源:中國青年報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戴好口罩,摘掉眼鏡,換上墨鏡,耳機聲音調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這是向北最喜歡的出門裝備。曾有同學和向北打招呼的時候,覺得她“又聾又瞎”。面對身邊人給出這樣的評價,向北完全不在乎,因為對于“社恐”的她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壞事。面對社交,她的“向式理論”自成一派,“不戴眼鏡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和向北一樣,武漢某高校的大四學生陳易琦也不喜歡和人打招呼?!叭绻吹綄γ嬗胁惶煜さ娜俗哌^來,我就會繞一段路?!泵髅髂康牡刂弊呔偷搅耍部傄驗椴恢涝趺创蛘泻暨x擇繞路,“假裝自己沒看到?!笔程么蝻埐桓液桶⒁陶f自己想多要一點辣椒,怕阿姨覺得自己太麻煩;同學聚會選擇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會尷尬地腳趾扣地;發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設,如果預判會冷場就一句話都不說;路上遇到認識的人,總是想辦法眼神回避,甚至繞道而行……這樣的“社恐”日常,你曾經歷過嗎?以“社恐”為關鍵詞在微博檢索,相關話題達上百個之多,話題總閱讀量突破億次,參與話題討論的人數估算達數十萬。那么大學生中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是“社恐”呢?他們出現“社恐”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他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恐”情緒而不影響生活呢?為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想法,近日,記者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癥。此外,12.2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稱自己是“社牛本人”。大學生的“社恐”日記大學四年,讓陳易琦感到“社恐”的場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試學生會時的場景,他用“快要尿褲子了”來形容自己的緊張程度。正式加入學生會后,相比寫稿子、寫策劃的得心應手,和一位剛認識的老師或者同學溝通令他焦頭爛額,無從下手。最讓他難受的場合還要屬同學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針氈,被點名的時候恨不得鉆到地縫里……”在陌生人很多的場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選擇沉默。相較于人數眾多的校級大型活動,他更愿意參加班級內的活動。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場游園活動,邀請他去捧場。原本以為是去“撐個場面”,可當他吃過晚飯準備按時赴約,卻遠遠地看到現場人頭攢動,很是熱鬧?!吧缈帧钡乃滞低盗锪嘶厝?,找了個借口臨時拒絕了朋友的邀請。大學生在什么樣的場景下更容易“社恐”?記者調查發現,53.6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場合說話時;52.11%表示在社交場合;45.94%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時;43.17%表示是找別人幫忙的時候;41.15%表示在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另有33.29%受訪大學生表示,當自己在路上碰到認識的人,會想假裝沒看到。這些再日常不過的場景,卻經常讓“社恐們”感到困擾。攝影愛好者劉陽陽,在福建一所高校讀研究生,對他來說,“‘社恐’算是學攝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師、同學一起去做訪談、調研時,他總是扮演鏡頭后那個不用發言的拍攝者。有一次外出調研時,他和同學一起在公園里尋找路人,看到長椅上坐著一位在玩手機的男子,他的內心戲就拉開了帷幕:“人家在專心看手機,我去問問題是不是太打擾人家?如果他拒絕我了怎么辦?他會不會直接掉頭就走?”吃飯不敢和店員催單、上課時不敢和老師互動、和新室友相處戰戰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話……類似于這樣的狀況經常性地出現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尷尬場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有時候等到心理建設好了,下一個“社恐瞬間”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認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在家庭聚會中,父母和我都比較內斂,不太愛說話,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達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眾場合上講話?!薄吧缈帧笔鞘裁??為什么會感到“社恐”?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介紹,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心理障礙,屬于焦慮癥的一個亞類,表現在讓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異常,讓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當下一些年輕人常掛在嘴邊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懼癥是有區別的?!坝行┠贻p人說自己‘社恐’,其實是一種對號入座的心理效應,覺得這個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網絡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證了’。”對于劉陽陽來說,和熟人交流并沒有障礙,但在向陌生人開口之前,劉陽陽總要先想想,“如果我長得再帥一點,別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納我”“感覺自己有點胖,跟別人說話,別人會不會覺得不舒服”。對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會不會被排擠的擔憂,對個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總在要和別人交流時冒出來。和劉陽陽的感觸有些類似。追溯自己的成長經歷,今年大四的向北認為自己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緒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系。小時候的向北因為胖,曾遭到過身邊同學的嘲笑。每當社交過程中出現冷場,曾經自己上臺講話被嘲笑的樣子,被老師批評時候的樣子,都會在她腦海里過一遍?!澳X袋里告訴自己對方沒有這樣的想法,可心里還是會不自覺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沒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導致自己“社恐”的原因。大學生會因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記者調查發現,69.86%受訪大學生因害怕場面變得尷尬而“社恐”;52.65%受訪大學生表示因為害怕自己說錯話;51.48%受訪大學生表示因為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47.84%受訪大學生表示因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無法融入集體;43.00%受訪大學生表示害怕別人批評或者拒絕自己;35.85%受訪大學生表示擔心別人關注自己,會覺得不自在;16.10%受訪大學生表示擔心別人夸獎自己,會覺得不自在。遲毓凱分析,許多認為自己“社交恐懼”的年輕人并不是真的有嚴重心理障礙,這類人們常說的“社恐”有幾個原因。一種可能是,一些人因為現實社交禮節繁瑣,傾向于逃避社會角色需要的社交規則。其次,人際交往中的邊際感不清,也是當下一些年輕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會把“社交恐懼癥”當作對逃避社交的一種寬慰。“害怕社交的人給自己的心態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體中找到了歸屬感,給自己一個不出去社交的借口?!贝送?,遲毓凱認為,另一個讓年輕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實社交失敗?!罢鎸嵣缃皇侨菀资〉摹T诠ぷ鲌龊?、人際交往場合說話不得體,會讓人非常懊惱。逃避社交的人會覺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錯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會失敗。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為社會性動物,一般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喜歡,渴望追求人際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際交往失敗后被人瞧不起。”對于向北來說,就曾出現過因害怕社交失敗、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而導致“社恐”?!爸耙粋€同學,我們倆在學生組織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說非常不熟,有次在自習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應是很無語,然后她還坐到我旁邊自習,我就更無語了?!苯邮懿涣诉@種場景的向北,在同學入座后的幾分鐘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邊,我沒法安心學習,我會想她會不會觀察我學習的狀態,觀察后會不會對我產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實向北知道,同學在專心地學習,并不會關注她的狀態,但她依舊無法忍受這種相處,找借口離開是她小心翼翼保護這段關系的唯一辦法。在聊天的過程中,如果自己拋出的話題沒有得到對方的回應,“我說的話是不是很無聊”“是哪句話說錯了嗎?”……各種各樣的復雜情緒會在一瞬間涌上心頭。這樣的情緒同樣讓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線下。對于這種情緒,向北有著自己的解讀方法,“我會非常仔細地觀察別人,哪怕一個很小的動作,然后把那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做出非常消極的解釋?!薄笆聦嵣希恍┠贻p人的‘社恐’是一種自我設限,覺得自己努力了但沒成功很沒面子,所以寧可不去嘗試。”遲毓凱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們有時太關注自身、太關注別人怎樣看待自己,所以覺得說錯話、做錯事非常丟臉,甚至還把社交場合的尷尬場面當作‘社會性死亡’。其實來自他人的關注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聚焦,被嘲笑、被關注的感覺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闭{整心態,試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我會模仿身邊的人?!睘榱烁淖冏约骸吧缈帧钡默F狀,陳易琦沒少下功夫。他經常模仿其他人在類似場合的發言。學生組織的部門總結會,如何鼓勵學弟學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問題……陳易琦的備忘錄里詳細記錄了不同場合發言人說話時的語氣、內容,沒事的時候他就反復琢磨,想著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場合就這么用。對于陳易琦來說,能夠緩解自己產生社交恐懼情緒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嘗試。記者調查發現,77.56%的受訪大學生和陳易琦一樣,曾嘗試解決自己的“社恐”。面對如何解決自己的“社恐”,記者調查結果顯示,71.8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多嘗試,練習融入社交場合。向北就是這樣,在她看來,熟悉、事先準備都能幫助她更好地適應社交環境。所以她逼著自己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嘗試結交新的朋友。時下流行的劇本殺就成了她擺脫“社恐”的訓練基地。除了多練習、多嘗試,記者調查發現,60.80%受訪大學生嘗試說服自己克服恐懼;18.8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雖然自己有點“社恐”,但不需要解決;10.63%的受訪大學生求助心理類知識科普或者求助心理醫生。另有16.7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解決“社恐”的方式是多獨處,減少和別人來往。在遲毓凱看來,如果“社恐”不影響生活,年輕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發現了自己“社恐”,又想擺脫它,可以嘗試真正的社交恐懼癥療法?!耙话憧梢圆捎孟到y脫敏和滿灌療法兩種方式。系統過敏是調整認知,一步一步慢慢將自己置于讓自己恐懼的社交環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滿灌療法也叫沖擊療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懼的社交環境下,以后就會適應所有環境了。”記者調查發現,71.24%受訪大學生認為“社恐”給自己帶來輕微困擾,7.54%受訪大學生認為存在較大困擾,其余21.22%則表示沒有困擾。在劉陽陽看來,“社恐”也不全是壞處。他的一位師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時不怎么和同學、朋友往來,甚至和很多同學連微信都沒加過。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圖書館里?!皫熜秩ツ瓴┦慨厴I,已經發了10來篇核心期刊論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痹趧㈥栮柨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為“社恐”沉下心來,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和劉陽陽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學選導師的時候,周瑜下定決心挑戰自己?!斑x導師對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我必須勇敢主動一點?!彼槐楸樵谛睦锇凳咀约骸K鲃尤ヂ撓祹熃?,主動給導師發郵件介紹自己的情況和意愿,開學后拉著同伴一起去請教導師問題。開學后的導師雙選會上,周瑜順利地選上了自己心儀的導師。遲毓凱建議青年人,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害怕犯錯、沒面子,不要擔心自己的舉止、作為不完美?!靶睦韺W研究發現,18歲到30歲之間是試錯的好時機,這個年齡段,人們已經能意識到失敗對人生的意義,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問題,克服問題后總結的經驗,對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頗有助益。就像哲學家尼采說的,‘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保☉茉L者要求,文中受訪學生均為化名)(見習記者程思畢若旭實習生王軍)理性看待“超八成大學生自認社恐”2021年11月24日13:32

來源:東方網

王琦以“社恐”為關鍵詞在微博檢索,相關話題達上百個之多,話題總閱讀量突破億次,參與話題討論的人數估算達數十萬。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癥。(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社恐”,這一調查結果著實吸引眼球。不過,現在真的有這么多的“社恐”嗎?“社交恐懼癥”是恐懼癥的一種亞型,是神經癥的一種,而現實中自稱“社恐”的大多數人都不是真正的“社恐”,尚達不到疾病的程度,只是借由“社恐”來自嘲和躲避社交以及自己對社交的抵觸心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我們足不出戶就可知天下事,社交的速度也在加快,我們卻變得越來越渴望遠離人群,渴望獨處的空間,恐懼厭惡各種繁瑣的社交活動?,F在年輕人依賴網絡交流,躲避現實交流,其實內核是對自己的“不自信”。自己的個人形象、社會地位、他人背后如何評價我們等等各種問題都讓“社恐”們心累、焦慮。長期、反復的社交受挫讓我們更為畏懼社交,害怕自己未來再次碰壁的辦法就是躲避。但人類是群體性生物,交往是人類的本能天性,與他人友好交往、融洽融入集體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因此很多人熱衷網絡社交。網絡中的陌生人可以傾吐,而不用負責,可以隨時拉黑,而不用負擔。事實上,只要是社交就必付出感情,必有負擔,必須有社交能力的體現,網絡并不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讓我們不再焦慮。因此,要想告別社恐要走出自我欺騙,撕掉自己貼上的“內向社恐”標簽,打破“說錯話”時的自我“耿直”安慰。走出去學習更多的情商知識、社交技巧,獲得更多的自我提升,修煉心理的銅墻鐵壁,讓自己足夠強大不再懼于他人眼光,有足夠的自信站在他人的目光之下,有足夠的心理置于他人的口舌之中。同時,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或許不能交友廣泛,很快與人打成一片,但只要真誠待人,同樣受人喜愛。內向性格本身其實對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影響不大,不必為此過于糾結不自信。喜歡獨處也很好,但人要能夠享受獨處,也能融入社交,這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狀態。能夠從容地置于人群之中,能夠在合適的時候說合適的話,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關系著人們一生成長狀態和社會發展。當然,對于越來越多人出現“社恐”傾向,社會也應給予更多關注和反思。各階段學校應更多關注學生心理狀態和社交能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勇敢交往,勇于說話,讓孩子能交流、會交往、敢追逐、懂拒絕、勇放棄,這是非常關鍵的生活技能??砷_展相關情商教育和社會交往課程,尤其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各項情商禮儀教育應提上課程。在課堂中提前演習入社會后可能遇到的多種情況,將“社恐的備忘錄”提前準備好,避免踏上社會社交碰壁、心理受挫后的被動,用情商教育轉社恐“被動免疫”為“主動免疫”,給社恐打上一劑預防針。海報時評|年輕人“社恐”應引起足夠重視202111/2510:44來源:大眾網作者:\t"/dzwpl/gdyc/202111/_blank"海報評論員朱延魯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做的問卷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比例之高,令人瞠目。盡管認為自己“社恐”不能等同于醫學診斷上的“社交恐懼癥”,但從這份調查結果來看,在大學生群體中顯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擅長、不愿意社交,對社交有抵觸情緒、恐懼心理。這就足以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是未來,是希望,大學生的成長,不僅體現在文化知識的積累上,更體現在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上。社交是幫助大學生看到更廣闊世界的一扇窗,廣泛而有效的社交能夠為以大學生代表的年輕人帶來成長路上“不一樣的風景”。年輕人看到的“風景”越多,自身的積淀越厚,成長的道路越順。因為“社恐”,抵觸社交甚至放棄社交,既關閉了“窗戶”也錯過了“風景”,自封在“象牙塔”內的成長必然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錯綜復雜,難免會陷于處處都是“絆腳石”、個個都是“攔路虎”的窘境。一個人如此,人生將很難出彩;一群人如此,又何談未來?面對今天這樣高比例的受訪大學生產生了“社恐”情緒,除了看到問題,更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學生“社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與成長環境有關,也可能與個人心態有關,這就注定要防止大學生群體在“社恐”的方向上越走越遠,不能“一藥醫百人”,既要“辨證施治”,又要“對癥下藥”。顯然,要做好這一點,僅僅依靠學校是不行的。為每一位大學生制定個性化方案并確保實施效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大學生本人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除此之外,為大學生群體“社恐”糾偏也要用好“多實踐、多試錯”這個“通方”。提升社交水平和社交能力,實踐是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途徑,一次實踐勝過萬千空想。恐懼多源于空想,沒有了空想的空間,恐懼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大學生,年輕人,最好的成長年華,最多的試錯機會,一定不要讓空想代替成長。“社恐”不是一天能夠糾正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大學生群體的“社恐”通過這次調查引發了廣泛關注,那么正處于性格形成關鍵期的中小學生群體是否同樣面臨著“社恐”的煩惱,我們打一個問號的同時也期待能有一個答案。年輕人群“社恐”,影響他們的成長,關乎祖國的未來,應當重視,必須重視。別讓“社恐”成為自我妨礙的借口2021年11月25日07:12

來源:紅網

陳杭鈺你有社交恐懼嗎?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癥。醫學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癥是指患者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將患者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會產生焦慮或驚恐發作的現象。當下年輕人社恐則表現為吃飯不敢和店員催單、上課時不敢和老師互動、和新室友相處戰戰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話……不難看出,年輕人口中的“社交恐懼”,其實更多的是對正常社交的排斥,對在陌生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抗拒。據專家稱,年輕人并非真的患有嚴重的社交障礙,更多是一種心理意義上的抵觸和推脫。其實,大多數年輕人們在內心深處是渴望與外界交往和聯系的,他們并非自愿地成為一座與世隔離的孤島。那么,年輕人寧愿偽裝甚至委屈自己,也要呈現出一種抵制和自我防御的姿態,切斷自身和外界的連接和接觸,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歸根究底,是一種自我妨礙機制在作怪,所謂自我妨礙機制,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性的歸因策略。換言之,社交恐懼癥實際上是年輕人出于自我保護的意愿,為自己搪塞的一個借口。只要我不去做這件事,那么當失敗和挫折來襲時,就可以用是我沒有努力的借口自欺欺人,相較于大方地接受努力過后的潰敗,提前承認自己的無能或許顯得更加體面有尊嚴。那些自稱社恐的年輕人們為自己建立起一座厚厚的高墻,將自己與外界完全隔絕開來,當墻外的人試圖窺探墻內一二時,“社交恐懼”就成了最佳的閉門不開的借口和說辭。因為不開門,外界就無法對墻內造成影響,自己也不必去面對墻外世界的風風雨雨。自欺欺人的逃避背后,實則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對社交失敗的恐懼,對不確定結果的逃避。因為害怕努力的白費,所以不愿意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在社交時,我們加注給自身太多的約束和限制了,用太多悲觀的假設和幻想來限制自己的行為。就像是坐井觀天,待在井底的青蛙永遠都不會明白世界的廣博和絢爛,只有主動跳出一方小小的水井,跳脫自我的束縛,才能真正地擁抱那個真實的自己,感受外界的美好和寬闊。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我們老老實實地待在舒適區里做自己的縮頭烏龜,就能保證永遠的安穩和舒適嗎?人是一種群居生物,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以滿足自身的種種需求。社會交往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而是人生而為人必須掌握的技能。把“社交恐懼”當成逃避正常交際的擋箭牌,或許能逃避一時,但絕不能躲避一世。自我保護是一種人之常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運作機制。我們無需責怪“社恐”,更不用逃避社交,只需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穩穩地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別再把“社恐”作為拒絕社交的借口了,勇于嘗試,坦然接受,擁抱這個不完美的自己。而后你會發現,原來,社交嘛,也不過如此。撕掉“社恐”標簽,放下鼠標投入真正的生活南方都市報20211124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癥。所謂社恐,指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心理障礙,屬于焦慮癥的一個亞類,表現在社交讓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異常,讓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以“社恐”為關鍵詞在微博檢索,相關話題達上百個之多,話題總閱讀量突破億次。以這個數據估算,參與話題討論的人數達數十萬。由此可見,社交恐懼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并不僅存在于大學生群體。其實,能讀到大學,都是經歷過多年的校園生活,比較全面的發展了,如果真有嚴重的“社恐”,會影響到學業,恐怕很難讀到大學。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自己是“社恐”更多是一種“對號入座”的自我描述,而不是一個科學的醫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