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歷史先秦時期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含往年真題)_第1頁
2022高中歷史先秦時期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含往年真題)_第2頁
2022高中歷史先秦時期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含往年真題)_第3頁
2022高中歷史先秦時期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含往年真題)_第4頁
2022高中歷史先秦時期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含往年真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屆高考復習之通史復習古代中國: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中華文明即華夏文明,亦稱漢文明基本內涵:以服飾(漢服)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華夏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是禮儀、服飾、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中華文明具體體現為:政治:帝國政治(中央集權國家及制度)經濟:農耕文明文化:儒家文明秦漢先秦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古代中國: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奠基——先秦文明(BC2070——BC221)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秦漢文明(BC221——220)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魏晉南北朝文明(220-589)古代中華文明的鼎盛:隋唐文明(589——907)古代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宋元文明(907——1368)古代中華文明的繁盛與危機并存:明清文明(1368——1840)歷史沿革先秦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BC2070——BC221)

政治經濟文化夏商周(西周)時期(BC2070—BC1600—BC1046—BC1046—BC770)夏: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農業:五谷六畜;耒耜刀耕火種;西周井田制手工業:青銅器;絲織業;陶器和原始瓷器;商業:職業商人;貨幣;工商食官鬼神思想;學在官府;天文觀測;甲骨文和金文;詩經;儺舞史實繼承原則: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王位世襲制確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禹傳啟,“家天下”)西周——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歷史特征:國家產生,從公天下到家天下內外服制(商朝)

商朝在盤庚遷殷后采取的一種二元統治體制。即將統治區域分為內服和外服,分別采取不同的統治方式和組織方式。“內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大體位于以今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外服”指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即當時四周數量眾多的方國和部落。強烈的部落(方國)政治色彩某種程度上為分封制奠定了基礎周王異姓功臣同姓王室(王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邊遠氏族部落首領(先代貴族)周公子伯禽(魯)召公(燕)成王弟(晉)武王弟(衛)商后代(宋)舜后代(陳)堯后代(薊)姜尚(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權利:封地世襲統治義務: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存在前提擴大統治區域,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積極)諸侯獨立性強,削弱了周天子權威(消極)內容對象:目的:王族(同姓貴族)、功臣、先代貴族穩定秩序、鞏固統治、擴大疆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西周的分封制影響王權強大主要諸侯國:齊、魯、燕、衛、晉、宋文言“封建”——“封邦建國”=分封制“邦國政治”+“貴族政治”演變春秋戰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瓦解西漢初:部分恢復(“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諸侯獨立性強,離心力強,容易形成地方割據西周大規模實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生產力落后,交通不便,不具備實行中央集權制的條件。(2)部族勢力強大,分封制有利于避免地方部族與中央矛盾的激化。(3)商朝分封的傳統。等級森嚴、天下共主、文化認同拓展疆域,鞏固統治;民族交融;文化認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周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四個等級之間形成大、小宗從屬關系大小宗是相對的歷史特征:家國一體,貴族政治、世卿世祿影響:古代政治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史料研究:西周禮樂制度的內在聯系

周公制禮的本質:“禮”的起源是以貧富分化、等級分化為前提的,反過來“禮”的形成又穩定了貧富分化、等級分化的社會秩序。其本質是“異”,即差異,用來顯示社會中各等級之間的差異,(高低貴賤,長幼有序)。這樣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上下尊卑關系,人人必須遵守,不得有所逾越。一個社會不承認差異,就沒有動力。但是一個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和同,就無法和諧。因此周公在“制禮”的同時又“作樂”,使“禮”與“樂”相輔相成。“禮”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講得通俗一點,就是以音樂激起人們的共同情緒——喜怒哀樂,產生同類感,仿佛“四海之內皆兄弟”。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意味深長地指出:沒有周公不會有武王滅殷后的一統天下,沒有周公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禮—尊卑有等(等級秩序)樂—上下和同(社會和諧)西周禮樂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淵源歷史特征:等級秩序+文化認同=禮樂文明井田制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成熟(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內容1.所有土地屬于周王,周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2.井田分“公田”和“私田”,由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種;3.“公田”收獲物上交國庫(交納貢賦),“私田”收獲物歸奴隸主;。為什么由奴隸集體耕種?生產力水平低下(石器鋤耕)井田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經濟基礎基本特征:土地國有,集體耕作夏商周(西周)時期(BC2070—BC1600—BC1046—BC1046—BC770)概括歷史階段特征政治:夏: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禮樂制度經濟:農業:五谷六畜;耒耜刀耕火種;西周井田制手工業:青銅器;絲織業;陶器和原始瓷器;商業:職業商人;貨幣;工商食官文化:鬼神思想;學在官府;天文觀測;甲骨文和金文;詩經;儺舞①國家產生,從公天下到家天下;②部族政治,尚未實現高度集權;③等級森嚴、天下共主、文化認同;④家國一體,貴族政治、世卿世祿;①農耕經濟雛形;②青銅時代;③工商食官;鬼神迷信;學在官府文字起源;詩歌源頭(現實主義)中華文明的萌生(起源)時期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農耕雛形禮樂文化源頭貴族政治(血緣政治)邦國政治早期國家、文明源頭家國一體高考真題演練(2021·浙江卷·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2021·福建卷·1)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 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DA(2021八省聯考廣東卷1)商朝時,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時,參照夏商禮儀,制定了一套維護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的典章制度,該制度講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據此可知,西周A.君主專制趨于完善

B.重視人倫秩序C.儒家思想開始形成

D.天命(2021·重慶一診·1)下圖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銘文拓片。學者張政烺釋其銘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這有助于研究當時的①軍事戰爭②天文歷法③土地制度④商品經濟⑤文字書法A.①②④ B.①②⑤C.①③⑤ D.②③④BB(2021八省聯考湖南卷1)據圖1可知,西周A.通過同姓封國來直接控制地方

B.由異姓封國負責抵御夷狄C.異姓封國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國

D.利用同姓封國來監督宋國圖1

西周重要封國位置圖D(2020·北京卷·1)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銅冰鑒缶,鑒用來盛冰,缶用來盛食物。《周禮》記載,肉食珍饈與酒水都要用冰鑒保存,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冰鑒缶的使用A.體現了戰國時期嚴格的宗法制度B.說明青銅鑄造工藝開始成熟C.展示出貴族的日常禮儀規范

D.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2019·全國Ⅰ卷·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CB(2019·全國Ⅲ卷·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2018·全國Ⅱ卷·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A

(2017·全國Ⅰ卷·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2016·全國Ⅲ卷·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A.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改變AB政治經濟文化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春秋戰國時期(BC770—BC475—BC221)分封制崩潰,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禮樂制瓦解);中央集權制的雛形(萌芽)諸侯爭霸,戰亂頻繁,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并掀起變法運動(商鞅變法)牛耕、鐵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前594魯國初稅畝;都江堰、鄭國渠;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形成出現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冶鐵業發達出現富足巨商和繁榮的商業中心;城市中出現“市井”(商業區)私學興起,士階層的活躍百家爭鳴(儒、墨、道、法)《詩經》、楚辭,“司南”戰亂頻繁,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諸侯爭霸,王室衰微新興地主階級奪權兼并戰爭不斷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權制萌生諸國中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愈深者,其改進愈難,故魯、衛遂至積弱不振。其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較淺者,其改進較易,故齊、晉相繼稱霸于春秋,亦不能如魯、衛之久保其君位之傳統,而見篡于大夫;而經君統篡弒以后,更得急速改變其國家之內部組織,自宗法封建國家激轉而為新軍國。秦、楚則以受封建傳統文化之熏陶更淺,故其國家可以不經內部君統篡易而亦追隨改進為新軍國焉。(錢穆《國史大綱》)分封宗法傳統越強,政治變革的阻力越大

縣出現于春秋初期,原來是國君直接統治的領邑,和國君分賞給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晉出現了郡,設于地廣人稀的邊地,面積比縣大,地位比縣低。(《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縣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縣內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特別是有征賦的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國君的集中統治,一方面又加強了邊防。戰國時郡的設置僅限于各國邊地,縣的設置則很普遍。它們取代了過去貴族的封邑。政治變化:分封→郡縣世卿世祿→官僚制度

“士”是古代貴族階層中最低的一個集團,與庶人相銜接。

春秋戰國時社會階級流動,即上層貴族的下降和下層庶民的上升。

由于士階層適處于貴族與庶人之間,是上下流動的匯合之所,士的人數遂不免隨之大增。社會關系變化:世襲→流動(士階層崛起)分封制、宗法制逐漸解體(“禮崩樂壞”)宗法分封走向中央集權社會流動性增強,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舊貴族領主平民之有軍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藝者文化貴族之沒落者戰國的新興士階層戰國士階層西周春秋等級秩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不可流動流動流動╳私田的開墾奴隸主改變剝削方式封建生產關系形成奴隸主奴隸農民地主戰國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廢井田、開阡陌)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許多井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產品,不繳納給國君,而且改變了原有的剝削方式,這樣耕種的人就轉化為封建農民,私田主人就轉化為封建地主,農民向封建地主繳納地租,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百度百科鐵器牛耕的使用

(生產力進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公田轉化為私田)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

◆小農經濟出現產生原因春秋時期鐵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表現形式自耕農經濟、佃農經濟等地位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影響積極:(明中期以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維系封建經濟繁榮與封建統治穩定的經濟基礎積極:(明中期以后)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商品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自耕農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側重于生產的目的

小農經濟側重于生產的規模

自耕農經濟側重于生產資料的占有

◆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耕農經濟◆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演進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業動力:石器、骨器鐵器刀耕火種鐵犁牛耕人力畜力(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春秋)(春秋)(春秋)自然力經營方式:集體耕作個體農耕(原始社會)石器鋤耕(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細作的農耕模式的基本形成生產工具的發明與改進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耕作技術進步耕作制度發展壟作法、代田法一年一熟、一年兩熟至三熟耕作方式:由集體農耕到個體農耕增加勞動力投入:“多生兒子”重男輕女觀念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驚蟄、清明、谷雨、小滿、芒種……施肥時令節氣毛公鼎大克鼎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齊魯地區荊楚地區三晉地區禮樂中心文化發達資源豐富生活優逸土地貧瘠民風剽悍天王民天命→王命以德配天民意

→天意以德祈天王→民敬德保民儒學的淵源——周公(旦)的政治思想周公修正了傳統的天命觀,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張按照德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罰,調節處理好統治者與民、與天的關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終確保周朝統治的長期延續。神本王權主導下的民本儒學的淵源——周公作《周禮》

周朝伊始,為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范疇

,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并在其統轄范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準來規范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各種典禮所用的音樂主要是"雅樂"-—宗周豐鎬京畿之樂,并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去;其意義在于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系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德”是周公思想的核心,禮樂是“德”的制度化體現(1)仁愛思想。孔子主張“仁者愛人”,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統治者要愛民,得民心。(2)強調整體精神和群體意識。在儒家思想中,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民族利益和整體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倫價值。孔子強調“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孟子主張“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及其應盡的義務。(4)注重社會秩序。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齊之以禮。(5)注重道德修養。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強調修養踐履的重要性。儒家認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儒家關注現實政治,具有理性精神。對先秦儒學豐富思想內涵的闡釋(1)都談論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對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2)都主張以德、禮治國: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孟子要求統治者以德服人、爭取民心,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3)儒家用人性論論證統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禮治國,主張人應該先“仁義”而后“禮”,達到這個境界才有“德”。先秦時期儒學思想的特點(1)孔孟的以德治國方案的本質是道德救世。其途徑是通過統治者及其附屬的知識階層榜樣的力量,調動起人們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會都成為道德人,進而實現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和對外和諧。西周初年的“禮治”是他們心目中的德治樣板。(2)墨子的以愛治國方案的本質也是道德救世,不過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義,而是全社會成員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之心。其途徑是教育全社會成員都有“愛心”和愛的行動,建立政長系統和宗教信念以保證愛心的普遍實施,以愛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和諧。(3)老莊的以道治國方案的本質是理念救世。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們的心理變化規律都必須遵守,不可人為地予以破壞,這是他們的基本理念;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必須遵守,這是他們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規律,實現“風調雨順”;遵守社會規律,實現“國泰民安”;遵守心理變化規律,實現“心態平衡”,是他們社會和諧方案的基本內容。(4)法家的以法治國方案的本質是制度救世。其途徑是制定法律,建立執行法律的行政系統,激勵民眾正當的爭取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眾有礙社會利益的行為,整個社會在權力制約下有序發展。儒、墨、道、法的思想本質百家爭鳴1.

諸子代表分別代表什么立場?①儒家是貴族立場,代表的是文士;②墨家是平民立場,代表的是武士;③道家沒落貴族立場,代表的是隱士;④法家是新興地主立場,代表的是謀士。2.諸子的救世根據分別是什么?①儒家認為社會秩序出了問題,主張通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正名來恢復西周禮樂秩序;②墨家認為社會秩序本身有問題,主張無等級差別的、平等的兼愛;③道家認為不能人為制定秩序,主張順從自然規律;④法家認為舊秩序已經被淘汰,主張通過改革建立新秩序。3.諸子在救世的主張上爭鳴的焦點是什么?①儒墨之爭的焦點是“仁愛”還是“兼愛”;②儒道之爭的焦點是“有為”還是“無為”;③儒法之爭的焦點是“德治”還是“法治”。百家爭鳴4.諸子為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什么(現實價值)?①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人類的美好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②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人生的智慧結晶,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③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應對變革的思想,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凝聚民心的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鋒、互相論戰,又彼此滲透、互相影響,出現了思想學術上的欣欣向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秦朝建立后,春秋戰國時期的自由讀書著書之風很快消失,“焚書坑儒”、劉項“不讀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現象相繼出現。所以有人認為,百家爭鳴是一種在歷史夾縫中的自由。百家爭鳴既不可能出現在戰國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戰國后,只能是戰國時期歷史的絕唱。材料二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啟蒙》(1787年)中說:“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這時候,西歐和整個世界對民主和科學的認識提高了,理論變為行動、改良變為革命,社會結構開始改革,階級關系、政治權力和政府組織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啟蒙運動是工業化的前奏,工業革命開始于英國。在法國,參加啟蒙運動的學者有200多人,啟蒙時期長達一個世紀,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藝術、科學、教育各個方面。美國的獨立和建國是英法啟蒙運動的擴大實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百家爭鳴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百家爭鳴相比啟蒙運動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啟蒙運動的影響。(8分)【答案】(1)核心特征:學術自由。原因:政治、社會環境自由寬松;私學發展,講學盛行;擁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識并敢于表達自己不同觀點的思想家;自由讀書、著書之風盛行等。(2)不同:近代色彩鮮明;凸顯科學、理性;在多個國家開展;涉及領域眾多。影響:使人類步入科學和理性時代;對法國產生重要影響;成為美國獨立和建國的精神武器;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變革和轉型:春秋戰國時期(BC770—BC475—BC221)①分裂割據——走向統一②分封制度——中央集權制度(變法運動—封國—郡縣)③貴族政治——官僚政治(世祿世卿——選拔任命監察)①井田國有——土地私有;②集體耕作——個體生產;③粗放經營——精耕細作;④農商并重——重農抑商。①天命鬼神思想——百家爭鳴;②學在官府——學在民間③詩歌源頭“風”“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由宗法分封走向中央集權;由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逐漸形成百家爭鳴奠定中華傳統文化基礎大變革、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思想活躍、學術繁榮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中華文明奠基高考真題演練(2021·全國甲卷·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2021·全國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AD(2021·湖南卷·1)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1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2021·廣東卷·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CD

(2021·山東卷·1)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人為禮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

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

D.生活態度的差異(2021·天津卷·1)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

C.規范行為D.監督民眾BC(2020·全國Ⅰ卷·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