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 教師版課件_第1頁
綜合素質 教師版課件_第2頁
綜合素質 教師版課件_第3頁
綜合素質 教師版課件_第4頁
綜合素質 教師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

斗轉星移,春秋變換,我們仰望蒼穹:時間有沒有開始?空間有沒有盡頭?宇宙由何而來?萬物從何而生?王夫之說:宇宙是由“氣”組成的物質實體;

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說:火是世界的始基;

馬克思主義: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意義1: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哲學的意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我以及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和你的意識是沒有關系的物質決定意識——唯物主義《見與不見》—倉央嘉措揠苗助長

規律是客觀的,違背客觀規律會受到懲罰。生活處處有哲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雞蛋得……

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不能主觀臆造聯系。哲理古詩詞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成語典故中的哲學寓意中國古代有許多成語故事,其中都包含著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哲學道理。如“田忌賽馬”:“圍魏救趙”:“賽翁失馬”:“刻舟求劍”:“鄭人買履”:“邯鄲學步”:“拔苗助長”:這些故事包含哪些哲學道理?部分的合理有序排列,會增強事物的整體功能。聯系的觀點。事物都存在二面性,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立足于自己的實際學習,反對照搬照抄。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會適得其反。幸福,并不是因為所愛一切你都擁有,而是所擁有的一切你都愛。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心情;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可以改變人生觀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地獄中;如果你把周圍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如果你是人上人,要把別人當人;如果你是人下人,要把自己當人。哲學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zxxkw哲學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根本原因內部因素(內部矛盾)起決定作用條件外部因素(外部矛盾起影響和促進作用)通過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既要重視內因的決定作用,也不可忽視外因的作用。錯誤傾向: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否定內因對事物發展的決定作用。艾賓浩斯遺忘規律

遺忘的進程可用遺忘曲線表示,是描繪遺忘速度的曲線,表明遺忘變量和時間變量的變化關系。

這是由艾賓浩斯首先發現的,他用遺忘曲線來表示了這種遺忘的進程。艾賓浩斯是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進行研究的,后來有人(陸志偉,1922)用有意義材料進行研究,證實了遺忘進程的這種趨勢。

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點,以后基本穩定在一個水平上。(四)遺忘的進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生活需要起源論●教育的生物起源論

==利托爾諾(法國):《各人種教育的演化》中指出,母鴨帶雛鴨,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國)在《人的教育》認為:生物的本能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教育的勞動起源論

===根據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觀點出發認為,認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所以認為:教育是在勞動中產生的。----這種理論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所特有的生產勞動,是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活動,動物界并不存在教育現象,動物所表現出的各種活動只不過是本能而已。教育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的教育形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生存環境惡劣、勞動工具簡陋、生活資料匱乏、沒有剩余勞動產品、人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勉強生活)生產關系簡單(共同參與勞動、生產資料公有,平均享有勞動產品,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在純天然的協作中共度歲月)教育特點:

1、教育的非獨立性。

①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教育的原始性。

①沒有專職教師

②沒有固定學生

③沒有專門學校

④沒有文字教材

⑤教學方法簡單教育的統一性教育是共同的平等的,所有兒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奴隸社會的教育形態奴隸社會教育的特點:教育的獨立性、階級性學校教育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體腦分工;文字的產生。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我國奴隸社會學校分國學、鄉學,“學在官府”。國學——王都,諸候都設,奴隸主貴族子女就讀。鄉學——一般奴隸主子弟,學騎射,灑掃應對之禮。學校教育學“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禮記》載,夏朝已有“庠”“序”“校”的施教機構。《孟子·滕文公上》曰:“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全民教育、素質教育等墨家的“兼愛”“非攻”——

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老子的“無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法家的“法治”——“依法治國”百家爭鳴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墨家學派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助學》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荀子·富國》道家學派法家學派西方的教育發展一、古代教育(一)古希臘時期*斯巴達*雅典(二)古羅馬教育

西歐中世紀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前的近1000年,通稱”中世紀”.在整個中世紀,教會學校是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機構,與教會學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基督教教育,壟斷了中世紀的教育.中世紀,西歐的教會學校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修道院學校、大教堂學校和堂區學校。在這三類學校中,修道院學校因藏書豐富、管理嚴格等特點而成為最重要的教會學校。對西方國家來說,古希臘(即所謂的“荷馬時代”或“英雄時代”)時期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發展的主要淵源。其中,蘇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構成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框架。例如,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教學方法(也稱“蘇格拉底問答法”)柏拉圖的《理想國》,“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的“兒童教育分階段”理論和“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古代教育的特征:①學校教育基本與生產勞動相脫離;②學校為統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③學校成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場所;④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⑤教學的組織形式采用個別教學;⑥學校教育具有封閉性,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近代教育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教育從中世紀教育向近代教育過渡的重要轉折時期。(一)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二)近代德國教育(三)19世紀以后西方教育的主要特點近代教育的特點:

十六世紀以后,世界進入到了近代社會。特別是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手工勞動、作坊生產被現代大工業取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等的一系列變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特別表現在: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從宗教中分離出來]3、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是德國。德國在1619年頒布世界上第一項義務教育法令,它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距今已有380年歷史。

4、教育的法制化。[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夸美紐斯夸美紐斯Comenius,JohannAmos(1592~1670)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泛智論是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它闡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并試圖通過教育實驗來實現“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的理想。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等。這些原則依然是我們今天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的基本原則。康德康德(德語:ImmanuelKant,1724年-1804年),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看重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康德不同意盧梭的觀點,即所謂“自然后果教育法”,而是主張對兒童進行必要的引導。赫爾巴特赫爾巴特(德語: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年-1841年)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后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主要教育主張: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

赫然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于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德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也有較大影響。20世紀初,它曾借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洛克洛克(John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pragmat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提出了心靈是一塊“白板”的假設。盧梭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又譯佩斯塔洛奇。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1746年1月12日生于蘇黎世。1768年在涅伊果夫籌辦示范性農場,進行改善農民生活的實驗,但這次實驗失敗了。1774年在涅伊果夫創辦了一個孤兒院,收容50多個6—18歲的貧苦兒童,親自教他們讀、寫、算的初步知識,同時讓幾個工匠教他們紡紗織布。1781年2月,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第一部問世。1798年,應瑞士政府的邀請,創辦了施坦茲孤兒院,繼續他的教育實驗,但因戰爭影響,不久即停辦。1800年與友人在布格篤夫城創設了一所寄宿制中學,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1804年遷往伊佛東后,成為名震全歐的學校。1825年伊佛東學校停辦后,他悲哀地回到故鄉,總結了一生的教育工作經驗,寫成了回憶式著作──《天鵝之歌》。1827年2月17日在故鄉與世長辭。主要教育主張:1.尖銳批評具有等級性的國民教育制度。2.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3.創立要素教育理論。4.關于教學。裴斯泰洛齊從總的教育目的出發,把智育和德育、體育、勞動教育密切結合,提出教育性教學的觀點,指出學校的教學必須成為教育的手段,并以最嚴格的心理學的藝術來要求,以達到“樸實、一貫、和諧的最高境地”。教育思想的評價:

裴斯泰洛齊大力提倡勞動教育,把生產勞動當作學校教育的中心,這不僅對當時為特權階層設立的只讀死書的學校具有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而且預示了未來資本主義教育的前景。從世界教育思想史的角度看,其思想的意義在于:在瑞士從封建社會轉入到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當農民受到地主和資本家的雙重壓迫時,裴斯泰洛齊力求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充分體現了他思想的人民性。英國教育史專家博伊德、金合著的《西方教育史》很重視裴斯泰洛齊與康德、盧梭的思想聯系,認為裴斯泰洛齊是“比康德本人更好的康德主義者”,是康德“所設想的教育工作中‘最聰明的專家’”。裴斯泰洛奇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由此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稱號。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他在北大確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最終使北大成為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學。北大也因此成為了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以及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中國現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1927年在南京創辦曉莊師范學校,從事生活教育理論實驗,希望從鄉村教育入手,尋求改造中國教育和社會的出路,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提倡鄉村教育和興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

陶行知在教育理論方面進行了開拓和創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把生活教育定義為“生活的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

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