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第1頁,共54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過程不會中止,它正在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伴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第2頁,共54頁。第一節戰后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經濟政治變化一、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定義當代世界經濟格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中各種類型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對比、組合狀態及其相互作用的總的圖景。這個圖景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它不斷變動發展,并且出現了階段性的突出變化。
第3頁,共54頁。二、二戰后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經濟政治變化同二次大戰前相比,戰后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發達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起了重大變化。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戰敗國英國、法國——受戰爭破壞,成了二等國家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第4頁,共54頁。
(二)社會主義從蘇聯一個國家發展成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
東歐、亞洲和拉美十幾個國家先后脫離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上的一度迅速擴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無疑是戰后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性變化。蘇聯東歐劇變雖然虛弱了社會主義陣地,但社會主義仍然是影響當前及今后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第5頁,共54頁。而今作為全球化核心的經濟全球化,已成為跨世紀世界經濟的主流。1960年,就一系列中還要經濟指標而言,蘇聯已大大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在蘇聯東歐發生劇變之前“冷戰”年代,這方面的矛盾實質上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全面對抗,突出表現在軍事及政治領域。二、當代世界經濟中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及消長變化參考文獻二、區域集團化趨勢廣大發展中國家(南方)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北方)之間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戰后世界經濟中越來越引人注目的問題,它對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及其今后走向有著重大影響。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啟動,1999年1月1日,單一貨幣正式啟動。所謂多極化,簡單來說,是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多中心化。在蘇聯東歐發生劇變之前“冷戰”年代,這方面的矛盾實質上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全面對抗,突出表現在軍事及政治領域。第一次出現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在國際貿易方面,通過價格的剪刀差,大肆掠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礦業原料。三、影響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一些基本矛盾二戰結束后世界政治地圖(1949)第6頁,共54頁。第7頁,共54頁。
(三)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震蕩后,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即舊的殖民體系崩潰了。
戰后特別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原有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新的發展中國家。它表明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第8頁,共54頁。(四)戰后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分工和各國、各地區間以及經濟集團間的經濟聯系不斷擴展,世界生產與國際貿易大幅度增長,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也迭創新紀錄。在經濟國際化日益發展的進程中,一系列國際經濟組織建立起來并開展活動,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成批崛起,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產業結構傳遞浪潮逐步推向全球。第9頁,共54頁。戰后在世界范圍內所發生的上述一系列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對戰后世界經濟格局及其演變起過和正在起著巨大影響,是認識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出發點。第10頁,共54頁。第二節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及其演變一、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形成和演變的基礎關于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形成和演變的基礎,實際上是要說明戰后按經濟制度性質和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的不同類型國家并存及其相互關系的客觀現實。第11頁,共54頁。戰后世界經濟中出現了新圖景:各國按經濟性質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而按經濟發展水平則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此組成的兩大體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三個世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相互矛盾和斗爭,正是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得以形成及演變的基礎。第12頁,共54頁。二、當代世界經濟中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及消長變化在二戰后兩大體系和三個世界各國即類型各不相同的國家組成的新基礎上,隨著世界經濟各個部分發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經濟中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相繼出臺,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此升彼降,或者此消彼長,并顯示出了階段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大體上經歷了下述四個時期和三次大的轉折。第13頁,共54頁。
(一)第一個時期(從戰后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擁有壓倒優勢的年代,這是超級大國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戰后初期,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大大超過大戰前夕。1937-1948年,美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比重的變化是:
第14頁,共54頁。工業生產由42%(為英、德、法、日四國總和的1.3倍)上升到53.4%(為上述四國總和的2.7倍)。出口貿易由14.2%上升到32.4%。黃金儲備由50.5%上升到74.5%。
以上頂峰狀態,大體上維持到50年代中后期,此后即經歷了第一次轉折,即轉入到下一個時期。第15頁,共54頁。(二)第二個時期(從50年代末60年第初到70年代前期)是蘇聯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并成為世界經濟中能在相當程度上同美國相抗衡的力量,再加上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和初步發展,從而導致了美國國際經濟地位從頂峰上下落的時期。第16頁,共54頁。
1960年,就一系列中還要經濟指標而言,蘇聯已大大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相關指標蘇聯為美國的百分數是:國民生產總值——45.1%,工業生產——55%,農業產值——70%,對外貿易額——31.5%,鋼產量——71%,石油產量——42%,發電量——33%,糧食產量——74%,棉花產量——53%。考慮到當時兩國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區別,以及蘇聯在經互會的主導作用,蘇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明顯上升,成為動搖美國經濟霸權的重要力量。第17頁,共54頁。
20世紀50年代末由法、德、意、荷、比、盧6國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其聯合經濟實力已開始向美國提出挑戰。1960年,相關指標歐洲經濟共同體為美國的百分數是:國內生產總值——37.2%,工業生產——41%,出口貿易額——超過45%。這意味著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也搖搖欲墜了。一次新的轉折已勢所難免。第18頁,共54頁。(三)第三個時期(從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前、中期)是美國國際經濟地位顯著下降,美、歐共體和蘇聯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趕的時期。
造成這一轉折的關鍵因素是歐共體的第一次擴大(1973年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及其發展,其它因素包括日本對美國經濟的追趕。第19頁,共54頁。表2.2.11973年歐共體、美國和蘇聯經濟的比較人口GNP出口貿易黃金外匯儲備美國2.101.31萬702116.6歐共體2.571.07萬2100606.2蘇聯2.500.68萬215--單位:億或億美元注:本章數據來自郭吳新《當代世界經濟與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6頁。第20頁,共54頁。年份國家GNP工業生產出口貿易黃金外匯儲備1975日本5013----109.47相當于美國的比重32.8%25.3%56.7%80.7%1980日本10465----201.64相當于美國的比重40.1%48.6%59.1%93.9%表2.2.21975年和1980年日本經濟經濟指標及其與美國的比較單位:億美元第21頁,共54頁。
(四)第四個時期(從80年代前、中期迄今)是在日本崛起為第二經濟大國的情況下開始的(第三次轉折),在整個世界經濟中,美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先是形成美、歐共體、日、蘇四方抗衡的局面,而在蘇聯東歐發生劇變尤其是在蘇聯解體之后,蘇聯繼承國的經濟力量迅速分散并嚴重削弱,它們已經離開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從而導致了美、歐共體和日本三大經濟力量鼎足而立和彼此抗衡的新格局。第22頁,共54頁。
表2.2.31986年美國、歐共體、日本和蘇聯經濟的比較國家GNP工業生產出口貿易國際儲備美國100100100100歐共體79.9116.6366223.3日本4749.396.636.8蘇聯54.98042--注:以美國為比較基準,計美國為100。第23頁,共54頁。國家GNP工業生產出口貿易國際儲備美國100100100100日本56.35475.693.4歐共體95.1114.5311.1394.7注:以美國為比較基準,計美國為100。表2.2.31990年美國、日本和歐共體經濟的比較第24頁,共54頁。表2.2.42000年美國、日本和歐共體經濟的比較GDP(億美元)出口貿易總額(百萬美元)按特別提款權計算的國際儲備總額(百萬特別提款權)199020001990200019902000美國58033987293935927811251254424502歐共體/歐盟551897855012244659447000--186166a日本305164753028758147924955179272392第25頁,共54頁。表2.2.5IMF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的預測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世界4.72.22.83.74.1--發達國家3.80.81.72.5----美國3.80.32.22.64.33.4~3.5日本2.4-0.3-0.51.14.51.9~2.1歐元區----0.92.32.01.7~1.9德國2.90.60.52.0----發展中國家5.73.94.25.2----亞洲發展中國家6.75.66.16.3----西半球4.00.6-0.63.0----轉軌國家6.65.03.94.5----俄羅斯9.05.04.44.9----第26頁,共54頁。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經過90年代到21世紀初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實力進一步增強。當前,美、歐盟、日世界三足鼎立的格局依然存在,但是美國的快速發展和新的經濟強國的成長(如中國、俄羅斯等)使世界經濟格局正向“一超多強”發展。第27頁,共54頁。三、影響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一些基本矛盾(一)發展中國家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廣大發展中國家(南方)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北方)之間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戰后世界經濟中越來越引人注目的問題,它對當代世界經濟格局及其今后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第28頁,共54頁。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南北矛盾的焦點一直是雙方圍繞著國際經濟秩序問題進行斗爭。1.舊的國際經濟秩序
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產物,它以“工業歐美、原料亞非拉”為基本格局的舊的國際分工體系為基礎,以控制和剝削廣大亞非拉地區為目的,以不平等、不公正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國際經濟機構和政策為內容,從而滿足帝國主義壟斷資本集團的需要。第29頁,共54頁。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維護舊國際經濟秩序的三條主要途徑:對石油輸出國進行長期系統的掠奪。在國際貿易方面,通過價格的剪刀差,大肆掠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礦業原料。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及貸款,從而不斷獲得巨額利潤與利息。第30頁,共54頁。2.國際經濟新秩序
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七十七國集團提出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以及《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按照上述三個文件,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本原則包括:(1)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公平互利,和平共處。(2)一切國家都享有平等地參加解決世界經濟、金融、貨幣問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第31頁,共54頁。(3)一切國家都有權對其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行使永久主權,包括對跨國公司進行控制、監督和管理,直至采取國有化措施。(4)建立商品綜合方案和實行價格指數化,改善和建立新的與發展中國家有關的商品國際貿易機構。(5)反對國際金融領域里的苛刻貸款條件和不公正的資金分配,改革國際金融貨幣制度。第32頁,共54頁。
(6)每個國家有權選擇自己認為對其本國發展最合適的經濟和社會制度。(7)發展中國家有權建立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國聯合組織。
第33頁,共54頁。3.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北矛盾的激化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南北雙方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第三世界最不發達的窮國數目增多。西方發達國家把大量有害廢料運往發展中國家隨意拋放,向發展中國家轉嫁環境污染。第34頁,共54頁。(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及各國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矛盾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及各國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在戰后形勢變化下,這方面的矛盾又有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
第35頁,共54頁。戰后初期,其他四方發達國家在政治上需要依附于美國,在軍事上需要美國的核保護傘,因此,它們之間的矛盾基本上集中在經濟領域。在經濟方面,如前所述,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從美國獨霸到美、歐共體分庭抗禮再到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的發展進程。在這整個過程中,美、日、歐三方之間以及各方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此伏彼起,綿延不斷。
第36頁,共54頁。
自1975年起,西方主要國家每年召開一次首腦經濟會議,此后還多次召開七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大國國際經濟協調體制。但實踐表明,這種國際經濟協調收效不大,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以及各國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領域的矛盾,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調和的。第37頁,共54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的三個中心即美、日、歐共體之間的競爭與斗爭,進一步激化了。各方的矛盾突出表現在貿易領域的摩擦加劇以及各國國內經濟政策不一協調等。日美貿易摩擦集中于美對日巨額逆差——1980-1991年年平均超過420億美元。日本與歐共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主要是歐共體對日本的貿易逆差激增——1991年達276億美元。歐美貿易摩擦是以貿易不平衡為導火線相互指責。第38頁,共54頁。(三)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在蘇聯東歐發生劇變之前“冷戰”年代,這方面的矛盾實質上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全面對抗,突出表現在軍事及政治領域。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貿易歧視和不同程度的經濟封鎖政策,而社會主義國家被迫進行反歧視、反封鎖的斗爭。第39頁,共54頁。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后,美國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仍在不同范圍內和不同程度上沿用老一套的貿易歧視和經濟封鎖政策。由于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因此當前社會主義與發達資本主義的矛盾,已匯入南北雙方更廣闊的矛盾之中,成為南北矛盾的一個組成部分。第40頁,共54頁。第三節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幾種重要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幾種引人注目的重要趨勢,即多極化趨勢、在經濟國際化加強基礎上的地區集團化趨勢和經濟全球化趨勢。這些趨勢及其進一步發展,對現有的和今后的世界經濟格局,必然會具有巨大作用。第41頁,共54頁。一、多極化趨勢
所謂多極化,簡單來說,是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多中心化。(一)極的概念所謂“極”,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經濟中心,每一個極或者說每個經濟中心,各自應擁有較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同其他極或經濟中心相抗衡,并對所在地區和周圍相當數量的國家或甚而對世界范圍的多數國家,在經濟交往上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及輻射力。第42頁,共54頁。(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二戰前15年左右:單極(美國)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兩極(美蘇)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三極(美、蘇、歐共體)時期第43頁,共54頁。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1991年(蘇聯解體):四極時期(美、日、歐共體、蘇)1992年迄今:三極(美、歐、日)時期……第44頁,共54頁。
21世紀,中國、印度、巴西或其條件類似的發展中國家(或國家集團),如果能抓住時期,長期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從而使自己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則很有可能或早或遲地崛起成為未來世界經濟中的新中心,即新極。一旦新極形成,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劇變,即多極化內涵變得更為豐富充實,傳統的西方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將被徹底打破,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將最終得到確立。第45頁,共54頁。二、區域集團化趨勢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第46頁,共54頁。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或區域經濟一體化始于本世紀40年代末期,迄今出現了兩次發展高潮。(一)區域集團化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次出現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因素是這次區域經濟集團化掀起高潮的主要原因,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的區域經濟集團所占的比重較大。
第47頁,共54頁。
(二)區域集團化的第二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現在80年代中期至今。區域經濟集團化在經歷了70年代至80年代上半期的徘徊后,從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趨勢明顯加強。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數量迅速增多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公布的數字,從1948年到1994年,世界先后出現過109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中2/3是90年代的產物。如頗具影響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以及南錐體共同市場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第48頁,共54頁。2.組織規模不斷擴大,開始向洲際發展第49頁,共54頁。3.領域不斷擴大,程度不斷迅速加深
80年代中期以來,歐共體在外延不斷擴大的同時,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成為迄今一體化水平最高、最成功的區域性經濟集團。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啟動,1999年1月1日,單一貨幣正式啟動。第50頁,共54頁。三、經濟全球化趨勢
在戰后及國際國際化發展的基礎上,同時還存在著另一種趨勢,即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八十年代中期,西方媒體頻繁使用全球經濟、全球政治、全球文化與全球村等概念,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日致詞時指出:“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時代已經到來”。而今作為全球化核心的經濟全球化,已成為跨世紀世界經濟的主流。第51頁,共54頁。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國際分工以水平化為主,并不斷深化。世界商品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施工技術課程總結
- 2025-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考前通關必練題庫-含答案
- 2025屆江蘇省南京、淮安市高三沖刺診斷考試數學試題試卷
- 茶業制作培訓課件
- 手機管理家庭教育指導
- 司法機關對青少年犯罪預防教育計劃
- 2025天津房屋租賃合同協議
- 激光產品認證聲明
- 個人民間借款合同范例二零二五年
- SET流程及相關加密技術二零二五年
- 公司金融課件(完整版)
- 地鐵盾構法施工技術試題
- 高處作業審批表
- 英語口譯基礎教程--Unit-7-10
- DBJ04∕T 253-202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標準
- 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堂PPT)
- 《淮陰師范學院二級學院經費核撥管理辦法(試行)》
- 清篩車挖掘輸送裝置
- 實名核驗(法人)業務辦理表
- 蘭亭集序米字格高清word打印版本(全)
- 測量鹽水的密度實驗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