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課件_第1頁
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課件_第2頁
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課件_第3頁
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課件_第4頁
職業病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職業危害因素與職業病

職業衛生:是指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護和增進勞動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質量,依法采取的一切衛生技術或者管理措施。它的首要任務是識別、評價和控制不良的勞動條件,保護勞動者的健康。職業衛生伴隨勞動、生產過程而存在,企業規模愈大,工藝愈復雜,使用的原材料愈多,職業衛生工作也就愈顯重要。現階段,我國工業經濟門類較為完備,生產規模日益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狀大,職業衛生工作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過,根據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更是對企事業單位、其他經濟組織和政府部門的職業衛生問題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定。一、職業危害因素

職業性危害因素又稱生產性危害因素,是指能對職工的健康和勞動能力產生有害作用并導致疾病的生產因素。按其來源和性質可分為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過程中的和與作業場所有關的危害因素三種。

(一)生產過程中接觸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

工業生產中,作業工人所接觸的生產原料、中間體、輔助劑、成品、副產品、雜質和廢棄物等,有可能是不同毒性程度的化學毒物。

(1)常見的工業性化學毒物及危害:

①金屬與類金屬,如鉛、汞、錳、鎘、鉻、砷、磷等,有各自的靶器官毒性。

②刺激性氣體,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氣、硫酸二甲酯、臭氧等,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出現急性支氣管炎、化學性肺泡炎和肺水腫。

③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氰化物等,可引起缺氧而發生昏迷。

④有機溶劑,如醇類、酯類、氯烴、芳香烴等,具有脂溶性,親神經性,具有麻醉作用。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氯烴可引肝損害。

⑤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可使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從而使血紅蛋白失去攜氧的功能,出現紫紺和缺氧。

⑥殺蟲劑,如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殺蟲劑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毒時可發生昏迷、抽搐。

2.物理因素

(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熱輻射、高濕和低溫等。

(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

(3)噪聲、振動、超聲波等。

(4)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強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微波、

激光等。

(5)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的不合理,如勞動時間

過長、工休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勞動中的精神過度緊張,如在生產流水

線上的裝配作業工人等

3.勞動強度過大或勞動安排不當,如安排

的作業與勞動者的生理狀況不相適應,

或生產定額過高,超負荷的加班加點等

4.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由于光線

不足而引起的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于某種不良的體位,或使用不

合理的工具、設備等

(三)與一般衛生條件不良有關的有害因素

1、生產場所設計不符合衛生標準,如廠房矮小、

狹窄,車間布置不合理,特別是把有毒和無

毒工段安排在同一個車間里等

2.缺少必要的衛生工程技術設施,如沒有通風

換氣或照明設施,或未加凈化而排放的煙塵

或污水

3.缺少防塵、防毒、防暑降溫、防噪聲的措施、

設備

4.安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方面的配制有

缺陷

職業性有害因素種類較多,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所以職業病不是某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總稱。

所謂法定職業病,是指由國家確認并經法定程序公布的。我國衛生部于1957年頒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中,確定了14種法定職業病。1987年該規定經過修訂并由衛生部、勞動部、財政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在修訂的職業病名單中共規定了9大類99種職業病。2002年衛生部發布《職業病目錄》10大類115種。

職業病目錄10類115種

6、職業性皮膚病: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潰瘍、化學性皮膚灼傷等8種。

7、職業性眼病:化學性眼部灼傷,電光性眼炎、職業性白內障等3種。

8、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聲聾、鉻鼻病、牙酸蝕病等3種。

9、職業性腫瘤:石棉所致肺癌、苯所致白血病等8種。

10、其他職業病;職業性哮喘等5種。二、職業病的預防

職業病的預防遵循三級預防原則,即:①一級預防,從根本上著手,使勞動者盡可能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業場所有害因素水平在衛生標準允許限度內。②二級預防,對作業工人實施健康監護、早期發現職業損害,及時處理、有效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③三級預防,對已患職業病的患者積極治療,促進健康。三級預防的關系是:突出一級預防,加強二級預防,做好三級預防。

三、粉塵危害和預防措施(一)什么是生產性粉塵?它是如何分類的?

粉塵是長時間漂浮于空氣中的固體顆粒。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稱為生產性粉塵。通常粉塵可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理化性質,可分為無機性粉塵、有機性粉塵和混合性粉塵。無機粉塵包括:金屬粉塵,如銅塵、鐵塵、錳塵;礦物性粉塵,如石英粉塵、滑石粉塵、煤粉塵、硅酸鹽粉塵等;有機性粉塵:如棉塵、麻塵、煙草粉塵、木質粉塵等;人工有機粉塵,如炸藥粉塵、合成纖維粉塵、有機染料粉塵等。混合性粉塵包括:金屬磨削粉塵、煤與巖石混合粉塵等,由兩種以上粉塵組成

(2)從衛生學角度分類,粉塵可分為呼吸性(可吸入性)粉塵和非呼吸性(不可吸入性)粉塵。

(3)按照粉塵顆粒大小,粉塵可分為可見粉塵、顯微粉塵和超顯微粉塵。

(4)按照燃燒和爆炸性質,粉塵可分為易燃易爆性粉塵和非易燃性粉塵。

(二)粉塵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根據其理化性質、進入人體的量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變。如呼吸性系統疾病、局部作用、中毒作用等。

1.塵肺

塵肺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吸入生產性粉塵所引起的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疾病。由于吸入粉塵的質和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塵肺病的種類很多,其中12種被列為職業病,它們是:矽肺、煤工塵肺、石墨塵肺、碳黑塵肺、石棉肺、滑石肺、水泥肺、云母肺、陶工塵肺、鋁塵肺、電焊混合塵肺、鑄工塵肺。

2.粉塵沉著癥

有些生產性粉塵,如錫、鋇、鐵等粉塵,吸入后可沉積于肺組織中,僅呈現一般的異物反應,但不引起肺組織的纖維性變,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小或無明顯影響,這類疾病稱為肺粉塵沉著癥。3.有機粉塵引起的肺部病變

不同的有機粉塵有不同的生物作用,如引起支氣管哮喘、棉塵癥、職業過敏性肺炎、混合性塵肺等。

4.其他危害

粉塵的局部作用是指粉塵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導致萎縮性病變;此外,還可形成咽炎、喉炎、氣管炎等;作用于皮膚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膿皮病等;金屬和磨料粉塵可引起角膜損傷,導致角膜感覺遲鈍和角膜渾濁;瀝青煙塵在日光照射下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粉塵的中毒作用是指吸入鉛、砷、錳等有毒粉塵而引起的中毒現象。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有關幾個指標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指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小時工作日的平均容許接觸水平。最高容許濃度(MAC):指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指一個工作日內,任何一次接觸不得超過的15分鐘時間加權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

密,即密閉塵源。對不能采取濕式作業的場所,應采取密閉抽風除塵的辦法。如采用密閉塵源與局部抽風機結合,使密閉系統內保持一定負壓,可有效防止粉塵逸出

風,即通風除塵。通風除塵是通過合理通風來稀釋和排出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的一種除塵方法。在礦山系統,雖然各主要產塵工序都采用了相應的防、降塵措施,但仍有一部分粉塵,尤其是呼吸性粉塵懸浮在空氣中難以沉降下來。針對這種情況,通風排塵是非常有效的除塵方法

護,即個體防護。對于采取一定措施仍不能將工作場所粉塵濃度降至國家衛生標準以下,或防塵設施出現故障等情況,為接塵工人佩戴防塵口罩仍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管,即加強管理。要認真貫徹實施《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防塵的規章制度,定期監測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用人單位負責人,應對本單位塵肺病防治工作負有直接的責任。應采取措施,不僅要使本單位工作場所粉塵濃度達到國家衛生標準,而且要建立健全粉塵監測、安全檢查、定期健康監護制度;加強塵肺病患者的治療、療養和職業衛生宣傳教育等的管理工作。

教,即宣傳教育。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接塵工人應進行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教育,了解生產性粉塵及塵肺病防治的基本知識,使工人認識到塵肺病是百分之百可防的,只要做好防塵、降塵工作,塵肺病是可以消除的。

查,即加強對接塵工人的健康檢查、對工作場所粉塵濃度進行監測和各級監管部門、安全監察機構對塵肺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二)噪聲對人體有何危害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1)損害聽覺。短時間暴露在噪聲下,可引起以聽力減弱、聽覺敏感性下降為表現的聽覺疲勞。長期在噪聲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聾。噪聲在80dB(A)以下,一般不致引起職業性耳聾,噪聲在80dB(A)以上,對聽力有不同程度影響,而噪聲在95dB(A)以上,對聽力的影響比較嚴重。

(2)引起各種病癥。長時間接觸高聲級噪聲,除引起職業性耳聾外,還可引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癥。

(3)引起事故。強烈噪聲可導致某些機器、設備、儀表、甚至建筑物的損壞或精度等均下降;在某些特殊場所,強烈的噪聲可掩蓋警告聲響等,引起設備損壞或人員傷亡事故。防治措施

(1)消聲控制和消除噪聲源是控制和消除噪聲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以低聲或無聲設備或工藝代替產生強噪聲的設備和工藝,將噪聲源遠離工人作業區和居民區均是噪聲控制的有效手段。(2)控制噪聲的傳播

隔聲。用吸聲材料、吸聲結構和吸聲裝置將噪聲源封閉,防止噪聲傳播。常用的有隔聲墻、隔聲罩、隔聲地板、門窗等。消聲。用吸聲材料鋪裝室內墻壁或懸掛于室內空間,可以吸收輻射和反射的聲能,降低傳播中噪聲的強度水平。常用的吸聲材料有玻璃棉、礦渣棉、毛氈、泡沫塑料、棉絮等。合理規劃廠區、廠房。在產生強烈噪聲的作業場所周圍,應設置良好的綠化防護帶,車間墻壁、頂面、地面等應設吸聲材料。五、高溫的危害和預防措施:

(一)高溫定義:GB/T4200-2008《高溫作業分級》第2.3條款。

高溫作業(theworkintheenvironmentwithhightemperature):生產勞動過程中,其工作地點平均(平均濕球黑球溫度)WBGT指數等于或大于25℃的作業。

(二)高溫的危害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

中暑根據病征的程度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下出現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等,體溫不超過38℃。⑵輕癥中暑:上述癥狀加重,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癥狀及體征。⑶重癥中暑:

①中暑高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散熱困難,體內積熱過多所致。開始有先兆中暑癥狀,以后出現頭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體溫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