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練習題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1頁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練習題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2頁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練習題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3頁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練習題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4頁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練習題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頁(共8頁)一.選擇題(共20小題,共60分)1.《北魏律》最早規定“存留養親”制度,對那些非犯“十惡”死罪或應判處徒流罪犯,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或疾病而無其他男丁侍養者,得停止或免除刑罰的執行,返家侍養其親,直到去世后再繼續執行或予以改判。這反映出北魏()A.宗法觀念濃厚 B.專制集權加強 C.法治觀念淡薄 D.律令的儒家化2.“東周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舊有世俗權威和精神權威的崩潰與當時的變法同時產生了新的問題,過時的傳統必須摒除,而人們也必須找到新的指導原則,人的思想此時可以自由的馳騁了。”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①“巨大變化”最本質指的是鐵犁牛耕推動生產力發展②“舊有的世俗權威崩潰”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③“新的指導原則”在當時主要指與時俱進的儒家思想④“自由的馳騁”造就了思想活躍的“百家爭鳴”局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元代“天文學家到過中亞和西亞,著名的《烏魯伯星表》和《伊兒漢表》中都載有中國天文歷法就是明證”。阿拉伯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等為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儀器,其傳進的《萬年歷》曾被忽必烈“命令頒行”。據此可知,元朝()A.天文歷法得到發展 B.重視農業科技創新 C.思想管控體系松弛 D.與西方有文化交流4.某先賢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一主張體現了()A.法家的集權思想 B.道家的無為思想 C.墨家的非攻思想 D.儒家的民本思想5.黃宗羲海昌講學時,經常推薦弟子讀《幾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學生習《農政全書》、《泰西水法》等書籍;明末流行的《天工開物》是清初向國外出口的重要書籍之一。這反映了明清之際()A.中學未能突破傳統的窠臼 B.經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學東漸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雛形初現 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認可6.王陽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據此可知,王陽明()A.認為人應該通過心外求理 B.意在抨擊程朱理學脫離現實的弊病 C.強調道德修養的實踐意義 D.主張通過外在的行為規范維護秩序7.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審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可見,宋明理學()A.其思辨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B.提倡關注下層民眾的教育需求 C.使儒學的內涵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D.是儒學與佛道思想融合的產物8.漢賦描繪的對象多為豐富巨大的物象場景,對具有“極”“至”“巨”“高”“深”等特征之事物極具偏好。因此程廷祚稱漢賦是“窮造化之精神,盡萬類之變態,瑰麗窈冥,無可端倪”。這一特征本質上反映出漢代()A.恢弘豪邁的大一統氣勢 B.民族融合的繁榮局面 C.多元化的文學創作風格 D.宏闊廣大的士人精神9.董仲舒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都來源于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因而“君為臣綱,夫為妻綱”。據此可知,董仲舒提出這一思想旨在()A.完善天人感應理論 B.彰顯君主以德治國 C.維護封建綱常秩序 D.促進家庭和睦穩定10.魏晉時期,小說的藝術風尚是貴族的、宗教的。到了明清時期,小說既有表現出以華為美的消費風尚,如賞花游玩、促織之戲,也有記敘平民英雄、傳揚人情風味的題材。小說藝術風尚的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B.明清儒學新發展帶來了思想解放 C.社會主流價值觀發生嬗變 D.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封建等級觀念11.賦在漢代有不同的體制形式,表現為騷體賦(西漢初)、漢大賦(漢武帝后)和抒情小賦(東漢中期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漢初騷體賦受到楚文化的影響 B.漢大賦語言樸實反映社會真實 C.小賦體現了政治和思想的統一 D.漢末的文化政策更加開放自由12.元人歐陽玄在《曲阜重修宣圣廟碑》中,記述了自元太宗到元順帝諸位皇帝封爵先圣、取士興學、崇奉孔子、弘揚儒學、以儒治國、修繕廟庭等舉措。這表明元朝()A.借助儒學鞏固統治 B.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C.統治者實現了漢化 D.開啟了封建化進程13.宋元時期,“援佛入儒”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學和邏輯思維改造儒學,這成為當時儒者的共識。他們的做法()A.催生并完善了理學體系 B.加快了近代科學知識的傳播 C.直接促進了佛教中國化 D.響應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14.明末,顧炎武提出了“為天子為百姓之心,不如自為”的經營思想。他以徽商為例,認為其勤儉經營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達到一定的修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這種欲望。這表明顧炎武()A.旨在抨擊君主專制 B.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C.代表資產階級利益 D.深受社會各階層認可15.近代以來的學術研究得到過這樣的結論,諸子學說不僅在內容上差別明顯,而且在流傳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①在楚國興起,②在魯國繁盛,③卻在三晉和秦地影響最大。請指出①②③相對應的學術派別分別是()A.墨家、儒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儒家、法家、道家16.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將“修養心性、恢復圣賢教誨”作為師徒教學的準繩,這也成為后世地方官學的宗旨。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了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這有利于()A.鼓勵平民大眾的個性解放 B.官學和私學之間加強交流 C.儒學的社會影響得到擴大 D.推動市民階層的文化繁榮17.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稱:“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緣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公共機關)。”這表明黃宗羲()A.擺脫了綱常束縛 B.提出了分權制衡的思想 C.傾向于限制君權 D.表達了人民主權的觀點18.三國時期,魏明帝命令用儒學解釋法律;十六國時期,佛圖澄、鳩摩羅什等名僧可以參與國家決策;東晉的王羲之、陶侃等士流皈依道教。這些現象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A.統治者決定宗教興衰 B.佛道成為正統思想 C.儒釋道三教融合加強 D.思想領域多元發展19.如圖為顧愷之的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局部),圖中洛神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下列對作者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最先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 B.提出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C.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圖》 D.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畫家20.中國小說形成六大門類,聳立六座高峰,有四部是清代小說,即:以《聊齋志異》為高峰的擬古派小說,以《紅樓夢》為高峰的人情派小說,以《三俠五義》為高峰的俠義派小說,以《儒林外史》為高峰的諷刺小說。這反映出當時()A.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 B.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得以重構 C.平等觀念已深入人心 D.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價值追求二.材料題(共3小題,本大題共40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教化”一詞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現頻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并反復強調:“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不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摘編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學研究》材料二西漢自武帝時創立太學,所謂“太學”,其實質就是儒家式的大學,太學的教授是五經博士,教學內容是儒家經典。漢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在太學實行“設科射策,勸以官祿”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藝(一經)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的局面。西漢后期,五經博士增加至十幾個,太學生也增加到幾千個,太學成為全國文化學術的中心。——摘編自毛禮銳《漢代太學考略》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董仲舒教化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時期興辦太學的特點。22.西域是漢唐時期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伴隨這陣陣悅耳的駝鈴和漫天的黃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蔥等作物來到中國,葡萄和石榴的引種最為典型。葡萄最早為古埃及人栽培,后來被傳到地中海沿岸。《史記》中“葡萄”寫作“蒲陶”,就是希臘文Botrus的音譯。當時中國不僅引進葡萄,還帶來了葡萄釀酒技術。石榴原產于波斯,中亞、南亞、西亞也都有悠久的栽種歷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傳地希臘的赫拉女神、南傳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訶梨帝,都把石榴作為自己的圣物,而她們又都是生育女神。——摘編自李蘭芳《地圖上的中國史》材料二兩漢魏晉時期,中亞地區小國林立。隨著兩漢政府同匈奴戰爭的勝利,中原王朝的勢力和影響也逐漸滲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國與中原王朝關系趨于熱絡。南北朝時期,中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西亞薩珊波斯在公元3世紀興起后,導致貴霜帝國逐漸衰落。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國力強盛,與中亞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唐朝在中亞設立羈縻府州。中亞粟特地區正式出現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國家也頻繁與中原王朝發生聯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亞擴張,及唐王朝與阿拉伯的勢力在中亞交鋒,這種聯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無力西顧,逐漸喪失對中亞的控制。——摘編自張國剛《中西文化關系通史》材料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這些物種傳入中國的主要背景。結合所學,并概述物種交流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唐時期西域地區國家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簡述當時歐亞游牧部落大遷徙的歷史影響。(3)閱讀材料三,唐代對外交通線路在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種稱呼。請結合所學知識,為唐代對外交通線擬定一個稱呼,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交流之路”為稱呼,簡潔明了;以擬定的稱呼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字數控制在200﹣300。)23.人才問題關乎國家盛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人才流動激蕩的時期:在這古今變革交匯的特殊歷史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政治空隙,這為人才自由流動提供了前提條件;天人關系問題上逐漸實現了從“重天”到“重人”的轉變,逐步確立起以人為本的處事原則;由于階級結構的變化和宗法制的動搖,人身依附關系得以削弱,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人格的獨立,特別是“士”的解放;各國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視??這一時期的人才流動不僅表現在國別之間的橫向流動,更重要的還表現在人才由一個階層向另一個階層轉變的縱向流動。——摘編自婁金香、李亞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論述》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社會人才發展史上高峰,以宋仁宗一朝為例,出類拔萃、彪炳史冊的人不下數十人,為歷朝歷代所罕見。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包拯、張方平、司馬光、王安石、曾鞏、劉斂、劉怨、蔡襄、蘇軾、蘇轍、蘇頌、沈括等。他們當中既有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史學家和犯顏直諫、風節凜然的諫臣。——何忠禮《科舉改革與宋代人才的輩出》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的主要形式,分析人才流動的原因和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宋代人才發展的特點及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對今天政府人才選拔的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1.D;2.C;3.D;4.B;5.B;6.C;7.A;8.A;9.C;10.A;11.A;12.A;13.A;14.B;15.C;16.C;17.C;18.D;19.C;20.D;二.材料題(共3小題)21.(1)主要內容:強調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張教化對象應廣泛;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選才重道德。(2)特點:規模宏大;朝廷高度重視;與儒學緊密結合;把學校教育與選官結合起來。22.(1)主要背景:漢朝,張騫通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歷史意義:物種交流豐富人們食物種類,改變飲食習慣;豐富地當文化,促進技術傳播。(2)特點:以小國為主,互不統屬;受中原王朝影響較大(或中原王朝對其進行間接統治為主);大帝國交鋒、博弈的重要區域。歷史影響:改變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促進區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不同程度發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礎上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3)示例一:商貿交流之路。唐前期,東西貿易往來以陸路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貿易日益興盛,廣州、揚州等地成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絲綢、瓷器、茶葉等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銷東南亞、波斯灣、紅海沿岸等地。唐都長安聚集各國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示例二:宗教交流之路。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鉆研佛學,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成為佛學大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