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_第1頁
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_第2頁
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_第3頁
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_第4頁
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

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

永濟中學劉擁軍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

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永1◆各地對新課程背境下的地理學業考試命題非常重視。◆試題盡可能融合地理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既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在有機地整合考查課程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增強試題的生活性、探究性、開放性、人文性和時代性,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實踐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新課改理念下的地理課程的評價與考試改革起步不久,試題的編制正處于一個全新的變革時期,所以各地編制的學業考試試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值得探討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各地對新課程背境下的地理學業考試命題非常重視。2◆情境失真◆缺乏嚴謹◆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科學有誤◆情境失真3◆情境失真◆地理學業考試重視滲透“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設計試題時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嘗試從生活中發現簡單的地理問題,使試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或體驗有機融合,讓學生感覺地理很親近、很真實、很有用,引起他們強烈的探究興趣。綜觀各地的地理學業考試試題,出現了此類“生活化”試題一些很精彩的題例,值得提倡和發揚,但也發現了一些“病誤題”,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試題設計或切入的“情境”失真,不合情理。此類“病誤題”一般不影響學生答題,其弊病易被忽視,有泛濫之勢,試題因此減色不少。◆情境失真◆地理學業考試重視滲透“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4◆情境失真1.情境“庸俗化”。◆人為杜撰試題情境,情境中的“人”很幼稚,發生的“事”很可笑,這樣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或發生。[案例]下列各少數民族同胞的敘述,正確的是A.朝鮮族同胞說:冬不拉是我們的民族樂器 B.藏族同胞說:摔跤是藏族男子最喜歡的運動項目 C.回族同胞說:長鼓舞是我們回族傳統的舞蹈藝術 D.傣族同胞說:潑水節是我們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情境失真1.情境“庸俗化”。51.情境“庸俗化”。◆分析:作為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經典藝術、傳統節日等,如果你是其中一員,相信你是不會說錯的。因此,試題描述的情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情,失去了它可能存在的真實性。◆策略:該題命題立意可取,切入點是敗筆,可轉換角度切入:某電視臺播出的“民族大家庭”的節目,有“是真是假”的競猜游戲,請根據四個“真假”少數民族同胞的敘述判斷誰是真的(選項不變)。1.情境“庸俗化”。◆分析:作為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經61.情境“庸俗化”。

[案例]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該公司的下列行為合理的是A.去安徽采購荔枝 B.去廣西采購葡萄 C.去福建采購烏龍茶D.將湖南的蘋果銷往山東◆分析:如果該農貿公司經常有這樣不合常理的商業行為,一定會很快破產。允許試題設計的情境是虛擬的,但事情有可能是真實的才行。◆策略:本題描述的情境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會發生,嚴重失真。可轉換角度,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例如: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為了考考小明地理知識學得怎樣,列出了真真假假的幾項商貿活動,要小明判斷哪項可能是真實的(選項不變)。1.情境“庸俗化”。[案例]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71.情境“庸俗化”。[案例]某農貿市場批發部的四位采購員小明、小李、小江、小張分別為單位采購貨物,下列做法正確的是A.小明去山東采購香蕉100噸 B.小李去海南采購蘋果100噸 C.小江去內蒙古采購大米300噸 D.小張去新疆采購優質棉120噸1.情境“庸俗化”。[案例]某農貿市場批發部的四位采購員小明8◆情境失真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設置的試題情境不符合生活常理,虛假、失真,不可信。如某些試題設計情境時,出現了“人類生活居住在海洋上”、“輪船航行在陸地上”等笑話。◆情境失真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9[案例]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1)—(3)題略。(4)某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們這里一年到頭都很炎熱,幾乎天天下雨……”。該同學最有可能居住在圖中A、B、C三地中的

地。◆分析:正確答案是B地,但B地位于大西洋幾內亞灣的汪洋大海中,人類是無法在那里生活和居住的,創設的情境違背生活常理,嚴重失真。◆策略:顯然,此類題應注意全球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將B地定位在赤道附近適宜人類居住生息的陸地上。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案例]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10◆情境失真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設計試題情境(包括圖示情境)聯系其它科學知識時,違背了一般的科學常識,試題情境有造假之嫌,讓人對“情境”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案例]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1)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

方向。(2)我軍指揮部的海拔為

米,與敵軍指揮部的相對高度是

米。(3)在圖上量得我軍陣地與敵軍陣地的直線距離為5厘米。在我軍陣地內有最遠射程為30千米的大炮。問敵軍陣地是否在我軍大炮的射程之內。(4)在我軍進攻的A、B兩條線路中,經過陡崖的是

路線。◆情境失真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11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分析:本題立意較新穎,體現地理知識在軍事上的有用性,學生感興趣,從地理知識層面考慮無任何錯誤,也不影響學生答題。值得商榷的是敵我雙方的陣地設置違背了軍事常識。一般來說,軍事陣地總是扼守著居高臨下的山地制高點,或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自然天險、關隘等等。可見,本題忽視了這一基本的軍事常識,出現了“圖示情境”失真的病誤。◆策略:這一類題的設計要避免出現類似的科學常識性錯誤。如本題可以設想把我軍陣地布置在山地制高點(山頂),阻擊來犯之敵,再以此情境為切入口展開試題內容。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分析:本題立意較新穎,體現地理知識12◆缺乏嚴謹◆為了確保地理學業考試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力求試題立意獨到,情境合理,設問巧妙,作答準確等等。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許多的試題中,由于命題者缺少認真細致的思考,編制的試題顯得粗糙,準確性、縝密性欠缺。

1.斷章取義。◆編制試題時脫離文本描述的語義背境,隨意截取教材中的部分語句(文字)編制試題,使編制的試題產生歧義。◆缺乏嚴謹◆為了確保地理學業考試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力求試題13◆1.斷章取義。[案例]世界流傳最廣的語言是 A.漢語 B.阿拉伯語 C.英語 D.拉丁語◆分析:教材上(湘教版)有“英語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的說法,卻是有一定的語義背境的。單獨從教材中選這句話命題,可能引起歧義,如理解為“流傳的地域最廣”,或理解為“流傳的人數最多”,應該都是可以的,但顯然兩者的答案是不同的。◆策略:可見,命題可基于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材。命題過程要客觀審視教材,融入命題者的理性思考。◆1.斷章取義。[案例]世界流傳最廣的語言是 14◆缺乏嚴謹2.材料運用欠妥。(1)材料與試題內容沒有緊密的聯系,喧賓奪主,無效信息過多,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答題。

(2)材料內容不準確、不科學,容易產生歧義。(3)材料中對一些地理事實、事象等過分夸大或極端化處理,不科學、不真實。

◆缺乏嚴謹2.材料運用欠妥。15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材料1:不久前,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授權就當前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提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五個決不”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發展兩岸關系的“七個前提”,充分體現了所有希望祖國統一的中華兒女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分裂的共同意志和堅強決心。材料2:臺灣省地圖(圖略)根據圖文回答下列問題:(1)目前,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節目中的“海峽”是指

海峽。(2)明末,民族英雄

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3)省區①

,省會②

,大洋③

,臺灣的最高山峰④是

。(4)臺灣最大的湖泊是

,主要的少數民族是

。分析:給出的文字材料與試題內容毫無聯系。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材料1:不久前,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16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讀下列材料和地圖,回答問題:材料:小企鵝:“媽媽,聽說我們這里從前十分溫暖,是真的嗎?”企鵝媽媽:“我不知道,只是聽你姥姥說過,以前我們這里也是遍地森林,枝繁葉茂,溫暖濕潤,而且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也沒有現在這么長呢。”分析:這則材料容易使人產生“南極洲自然環境的變遷”時間較短的觀念。

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讀下列材料和地圖,回答問題:17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本題是有關等高線的問題,請認真讀題,按要求完成下列問題。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本題是有關等高線的問題,請認真讀題182.材料運用欠妥。(1)圖中數值為海拔高度(單位:米)請用平滑的曲線把剩余的等高線描出來。(2)圖中AB和BC的直線距離相等,從A、C同時出發的兩支登山隊,最先到達B地的是

,原因

。(3)假如測得AB的水平直線距離為4000米,則該圖的比例尺為

。A.1:10000 B. C.1/20000 D.圖上1cm表示實地距離3千米(4)學校地理探究小組的同學在當地氣象部門查找資料時發現,C地的年降水量為1600mm,而A地的年降水量僅為60mm。這是為什么呢?2.材料運用欠妥。(1)圖中數值為海拔高度(單位:米)請用平192.材料運用欠妥。◆分析:本題(2)小題欠嚴謹,地形不是影響登山隊登山速度的惟一因素;(4)小題“C地年降水量為1600mm,而A地的年降水量僅為60mm。”對設定的地理事實“極端化”處理。如果是這種降水分布狀況,則迎風坡的C地是郁郁蔥蔥的森林,而背風坡的A地是黃沙滾滾的沙漠。通過簡單分析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存在:從題設的內容可以知道這是沿海小范圍區域,山地的高度最高不超過1100米,因此它對海洋濕潤汽流的阻擋(抬升)作用不是很明顯,C、A兩地的年降水量差異不會這么懸殊。◆策略:(2)小題從比較兩條路線攀登的困難程度切入較好,如果修改原題應說明是“僅考慮地形因素對登山速度的影響”為好。類似(4)小題對地理事實設定的情況,應避免極端化,講究科學性、真實性。如本題A地的年降水量假設為1200mm左右比較合理。2.材料運用欠妥。◆分析:本題(2)小題欠嚴謹,地形不是影響20◆缺乏嚴謹3.以偏概全◆由于試題的表述不完整,對地理事物或事實出現以“個案”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的毛病。◆缺乏嚴謹3.以偏概全21◆3.以偏概全[例6]貝貝今年10歲,可他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他的家鄉在 A.哈爾濱 B.北京 C.長沙 D.海南分析:貝貝的家鄉有可能是世界上10年內未下過雪的任何一個地方。題設的“他的家鄉在——海南(正確選項)”,排除了其它所有的可能性,屬以偏概全。另外,前面三個選項為城市,最后的選項是省區,也有不嚴謹之嫌。策略:修改題干的限制語和調整選項內容。如:10歲的貝貝,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據此信息判斷下列四個城市中有可能是他家鄉所在地的是:A.哈爾濱B.北京C.長沙D.海口。這樣設計就沒有排除其它可能的地方,顯得合理、嚴謹些。◆3.以偏概全[例6]貝貝今年10歲,可他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22◆缺乏嚴謹4.地理性不強。◆試題考查內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科學知識,不能突出地理學科的特色,使得試題“地理”的特性十分薄弱。◆缺乏嚴謹4.地理性不強。23◆4.地理性不強[案例]全球的大氣質量正在下降,這主要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廢氣的結果。圖中描述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國大約是中國的多少倍?

A.5倍多B.6倍多

C.7倍多D.8倍多◆分析:本題從命題角度來看,作為數學、化學等學科試題也可,從答題角度來看,學生不需要相關的地理背景知識。毫無疑問,本題考查內容偏離了地理學的方向,不是真正的地理題,編制試題時此類題應該盡量避免。◆4.地理性不強[案例]全球的大氣質量正在下降,這主要是人類24◆邏輯混亂◆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廣泛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各種地理因素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必然會經常考查和涉及到這些內容。在編制試題時,如果命題者沒有很好地理清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脈絡和規律,往往造成因果關系模糊不清,使試題顯得牽強附會,邏輯不嚴密。◆邏輯混亂◆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著必然25◆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案例]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列各種因素中與歐洲人喜食牛排、奶油等無關的是 A.全年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 B.中緯度大陸西岸的位置 C.以平原為主的地形 D.發達的內河航運◆分析:影響歐洲人飲食習慣的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因果關系(如圖)。命題者脫離這些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隨意割裂各因素設計試題選項,因果關系非常混亂,如果單獨從各選項內容看都是無關因素。◆策略:此類多因素的“鏈條式”的因果關系,利用類似上面的關聯框圖設計試題較佳,這樣能很好的理順各因素相互間的邏輯關系。方法是將框圖“留出一到二框空白”,把其中應填的內容設計成選擇項。◆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案例]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受到自然環境的26◆邏輯混亂◆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考慮到拉近試題與學生的距離感,考查內容涉及到某些地理區域的地理事象時,常以“實地考察或旅游的見聞”立意出題。實地所見一般應該都是真實的,但設計試題選項內容時,往往出現許多實地不可能見到的地理事象,“現實”與“見聞”互相矛盾,使試題本身不能自圓其說。◆邏輯混亂◆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考慮到拉近試題與學生的距27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案例]2006年元旦前后,上海一經貿代表團赴東南亞采購貨物,并觀光考察。完成1~3題。1.下列物品中,代表團成員沒有必要攜帶的是

A.雨傘 B.御寒衣物

C.攝像機 D.地圖2.下列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

A.棉花、小麥 B.橡膠、椰子

C.蔬菜、牛奶 D.黃麻、棕油、3.以下是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你認為可信的是 A.當地居民是黑皮膚、頭發卷曲 B.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C.每天正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D.居民主食為面包牛肉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28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分析:本題從“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切入,考查東南亞地區自然與人文地理的一些基本特點,設計較巧妙、合理。其弊病是出現了邏輯上的錯誤,既然是實地考察的見聞,應該都是真實的,但選項A、C、D所描述的三種地理事象在當地是看不到的,是虛假的,兩者互相矛盾。◆策略:本題可修改題干的描述語和選項內容,使之符合情理和邏輯。例如:考察期間,下列自然或人文現象,代表團成員無論在東南亞的哪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見到的是:A.每天午后電閃雷鳴大雨傾盆B.碧海藍天裝點的海濱沙灘上游人如織C.常見當地居民生活中使用“錫器”用品D.常見當地居民喜食牛肉面包,以其為主食。◆這一類題很多!!!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分析:本題從“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29◆詞不達意◆試題內容(包括情境材料)的行文要仔細推敲、斟酌,力求生動活潑、流暢,表達地理事物的思路簡捷,條理性強,體現試題的行文美。令人遺憾的是在各類試題的設計中,往往容易忽視這方面的要求,部分試題詞句欠錘煉,描述失當,使試題遜色不少。◆詞不達意◆試題內容(包括情境材料)的行文要仔細推敲、斟酌,30◆詞不達意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試題行文往往需要使用一些關鍵性的限制詞,來明確試題立意的內容或方向,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和答題。有些試題關鍵詞使用不當,主要表現為關鍵詞與試題(主要是選擇題)選項內容沒有聯系,互不相容,其從屬、因果等關系不成立。◆詞不達意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試題行文往往需要使用一些31[案例]關于法國的經濟敘述不正確的是 A.法國種植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 B.法國是歐洲三大旅游大國之一 C.法國的服裝、食品、醫藥等工業部門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D.巴黎著名的藝術境觀有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等◆分析:題干的關鍵限制詞是“經濟”,但選項A講的是法國農作物(葡萄)的分布,選項D講的是巴黎的“藝術境觀”。關鍵詞使用不當,與選項內容沒有從屬關系。◆策略:本題刪除“經濟”一詞即可。◆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關于法國的經濟敘述不正確的是 ◆第一,“關鍵詞”32◆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可用來描述下列哪個地理現象 A.農業生產B.泥石流

C.城市建設 D.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分析: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發展、演變過程中的狀況或形成的結果。把“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列為地理現象不妥當。◆策略:本題可適當修改部分選項。如改:A.流水侵蝕,C.土地沙漠化。◆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可用33◆詞不達意第二,表述模糊不清。試題對地理事象等的文字表述模糊不清甚或有誤。[案例]若①、②、③、④表示的城市有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則④是A.武漢 B.廣州 C.哈爾濱 D.北京◆分析:本題表述模糊不清,①、②、③、④并不表示城市,而是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本題需修改。例如:若①、②、③、④圖分別表示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四個城市的降水量,則④圖表示的是哪個城市的降水量。

◆詞不達意第二,表述模糊不清。試題對地理事象等的文字表述模糊34第二,表述模糊不清。◆在街頭、海灘,到處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青年和孩子們,穿著背心、短褲,甚至赤著腳在踢球、搶球,行人和車輛都要給球讓路。桑巴舞是他們喜愛的一種舞蹈。有人說,他們的足球踢得好,腳法嫻熟,配合默契,節奏明快,如同踏著桑巴舞的節奏一樣,給人一種在踢“藝術足球”的美的享受(使人體驗到“藝術足球”的美感)。據此判斷1-2題。1.這段話描述的國家是(這段話描述了某國獨具特色的“足球文化”,該國是)

A.意大利B.巴西C.西班牙D.美國2.全世界都希望該國重點保護的、有“地球之肺”之稱的自然資源是

A.水源B.野生動物C.熱帶草原D.熱帶雨林第二,表述模糊不清。◆在街頭、海灘,到處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青35◆詞不達意第三,語句不通順。試題行文欠推敲、斟酌,語義不通,語句不順,出現語病。[案例]小斌的爸爸從俄羅斯考察回來,為了考考小斌,他有意說錯了一句有關該國的內容,你知道是哪一句嗎?A.是世界上惟一地跨東西半球和兩個大洲的國家B.國土的70%是廣闊的平原C.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D.領土遼闊,但各地氣候差異小◆分析:“說錯了一句……內容”,搭配不當,使得語句不通順,產生語病。本題需改正語病,例如:小斌的爸爸從俄羅斯考察回來,有意考考小斌的地理知識,在介紹俄羅斯的地理特征時故意說錯了一項,請你幫助小斌找出來。◆詞不達意第三,語句不通順。試題行文欠推敲、斟酌,語義不通,36◆科學有誤◆講究科學性,保證知識的準確無誤,是地理學業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筆者在閱讀和研究各地的學業考試試題時發現,盡管出現科學錯誤的試卷是極少數,但并末杜絕,在一定程度上對地理學業考試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其可信度和權威性受到質疑。◆科學有誤◆講究科學性,保證知識的準確無誤,是地理學業考試命37◆科學有誤1.繪圖不準。◆考查地圖能力是地理學科的特色,各地試題運用的地理圖像較多,但出現的問題也不少。例如,有的地圖變形比較嚴重,有的地圖要素不齊、圖形不完整,有的地圖繪制的地理事物走向、向位不準,甚或出現錯誤等等,學生判讀困難,影響學生答題。◆科學有誤1.繪圖不準。381.繪圖不準。[案例]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對圖中①——④處地形區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為黃土高原 B.②為東北平原

C.③為青藏高原 D.④為塔里木盆地◆分析:太行山脈和大興安嶺兩山脈的走向都是東北——西南向。示意圖都畫成了南北走向,明顯是錯誤的。1.繪圖不準。[案例]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對圖中①——④處地形391.繪圖不準。

◆[案例]讀婁底市某日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回答5—6題。5.根據氣象資料顯示,你發現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 A.子夜 B.黎明前 C.正午 D.午后2時左右6.該天所處的季節,對家鄉人們日常生產活動的描述符合實際情況 A.收割金燦燦的水稻 B.采摘黃橙橙的桔子 C.采摘嫩綠綠的春茶 D.一車車外運豐收的蘋果分析:氣溫曲線圖繪制不完整。1.繪圖不準。◆[案例]讀婁底市某日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回答40◆科學有誤2.知識出錯。◆試題出現地理科學知識性錯誤。一般是因命題者的粗心大意所致,只要命題者多幾分認真和細致就可避免。

◆科學有誤2.知識出錯。412.知識出錯[例16]讀“西亞略圖”,回答下列問題:(1)海峽①

,運河②

,海③

,海④

。(2)海灣國家是指

沿岸的國家,該地居民大多使用

語言。(3)A地著名的礦產資源是

(能源),該地區此能源儲量較豐富的國家有沙特阿拉伯、

、科威特和

,其產品主要輸往西歐、

和日本。(4)B是

(國家),該國盛產的農產品

,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2.知識出錯[例16]讀“西亞略圖”,回答下列問題:422.知識出錯

分析:“圖名”與“實際用圖”名不副實,此為“西亞北非圖”。畫圖例很隨意和不規范,如北非地區畫了國界線,西亞地區沒有畫。第一小題“海③

”是錯誤的,因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而非海洋。◆策略:地理學業考試運用的地圖是比較多的,地圖語言要力求規范、準確。如本題應統一使用“國界線”的圖例,正確使用“圖名”。另外,對于本題“誤湖泊為海”的低級科學性錯誤,只要命題者多幾分認真和細致就可避免。2.知識出錯

分析:“圖名”與“實際用圖”名不副實,此為“西43◆科學有誤3.價值觀失誤。試題在情感領域失察,所設計的情境、選用的材料、運用的事例等,對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有負面影響。◆科學有誤3.價值觀失誤。443.價值觀失誤。[案例]小明的叔叔駕駛湖北某單位的小車,來湖南旅游,小明去汽車站迎接叔叔。此時,小明看到下面4個牌照的小車,請你幫助他判斷哪一輛可能是他叔叔駕駛的小車

A.湘A05069B.貴A36905C.鄂A06728D.贛A02299分析:“……駕駛湖北某單位的小車”出門旅游,是公私不分。不利于學生健康地感悟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本題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切入口,突出“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立意合理。但其價值觀失誤也不容忽視,提醒我們試題情境設置應多提供正面材料,給學生以積極的熏陶。3.價值觀失誤。[案例]小明的叔叔駕駛湖北某單位的小車,來湖45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課件46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

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

永濟中學劉擁軍初中地理學業考試命題

常見“病誤”分析及對策永47◆各地對新課程背境下的地理學業考試命題非常重視。◆試題盡可能融合地理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既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在有機地整合考查課程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增強試題的生活性、探究性、開放性、人文性和時代性,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實踐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新課改理念下的地理課程的評價與考試改革起步不久,試題的編制正處于一個全新的變革時期,所以各地編制的學業考試試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值得探討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各地對新課程背境下的地理學業考試命題非常重視。48◆情境失真◆缺乏嚴謹◆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科學有誤◆情境失真49◆情境失真◆地理學業考試重視滲透“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設計試題時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嘗試從生活中發現簡單的地理問題,使試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或體驗有機融合,讓學生感覺地理很親近、很真實、很有用,引起他們強烈的探究興趣。綜觀各地的地理學業考試試題,出現了此類“生活化”試題一些很精彩的題例,值得提倡和發揚,但也發現了一些“病誤題”,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試題設計或切入的“情境”失真,不合情理。此類“病誤題”一般不影響學生答題,其弊病易被忽視,有泛濫之勢,試題因此減色不少。◆情境失真◆地理學業考試重視滲透“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50◆情境失真1.情境“庸俗化”。◆人為杜撰試題情境,情境中的“人”很幼稚,發生的“事”很可笑,這樣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或發生。[案例]下列各少數民族同胞的敘述,正確的是A.朝鮮族同胞說:冬不拉是我們的民族樂器 B.藏族同胞說:摔跤是藏族男子最喜歡的運動項目 C.回族同胞說:長鼓舞是我們回族傳統的舞蹈藝術 D.傣族同胞說:潑水節是我們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情境失真1.情境“庸俗化”。511.情境“庸俗化”。◆分析:作為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經典藝術、傳統節日等,如果你是其中一員,相信你是不會說錯的。因此,試題描述的情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情,失去了它可能存在的真實性。◆策略:該題命題立意可取,切入點是敗筆,可轉換角度切入:某電視臺播出的“民族大家庭”的節目,有“是真是假”的競猜游戲,請根據四個“真假”少數民族同胞的敘述判斷誰是真的(選項不變)。1.情境“庸俗化”。◆分析:作為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經521.情境“庸俗化”。

[案例]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該公司的下列行為合理的是A.去安徽采購荔枝 B.去廣西采購葡萄 C.去福建采購烏龍茶D.將湖南的蘋果銷往山東◆分析:如果該農貿公司經常有這樣不合常理的商業行為,一定會很快破產。允許試題設計的情境是虛擬的,但事情有可能是真實的才行。◆策略:本題描述的情境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會發生,嚴重失真。可轉換角度,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例如: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為了考考小明地理知識學得怎樣,列出了真真假假的幾項商貿活動,要小明判斷哪項可能是真實的(選項不變)。1.情境“庸俗化”。[案例]小明的爸爸是某農貿公司的經理,531.情境“庸俗化”。[案例]某農貿市場批發部的四位采購員小明、小李、小江、小張分別為單位采購貨物,下列做法正確的是A.小明去山東采購香蕉100噸 B.小李去海南采購蘋果100噸 C.小江去內蒙古采購大米300噸 D.小張去新疆采購優質棉120噸1.情境“庸俗化”。[案例]某農貿市場批發部的四位采購員小明54◆情境失真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設置的試題情境不符合生活常理,虛假、失真,不可信。如某些試題設計情境時,出現了“人類生活居住在海洋上”、“輪船航行在陸地上”等笑話。◆情境失真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55[案例]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1)—(3)題略。(4)某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們這里一年到頭都很炎熱,幾乎天天下雨……”。該同學最有可能居住在圖中A、B、C三地中的

地。◆分析:正確答案是B地,但B地位于大西洋幾內亞灣的汪洋大海中,人類是無法在那里生活和居住的,創設的情境違背生活常理,嚴重失真。◆策略:顯然,此類題應注意全球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將B地定位在赤道附近適宜人類居住生息的陸地上。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案例]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2.情境違背生活常理。

56◆情境失真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設計試題情境(包括圖示情境)聯系其它科學知識時,違背了一般的科學常識,試題情境有造假之嫌,讓人對“情境”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案例]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1)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

方向。(2)我軍指揮部的海拔為

米,與敵軍指揮部的相對高度是

米。(3)在圖上量得我軍陣地與敵軍陣地的直線距離為5厘米。在我軍陣地內有最遠射程為30千米的大炮。問敵軍陣地是否在我軍大炮的射程之內。(4)在我軍進攻的A、B兩條線路中,經過陡崖的是

路線。◆情境失真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57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分析:本題立意較新穎,體現地理知識在軍事上的有用性,學生感興趣,從地理知識層面考慮無任何錯誤,也不影響學生答題。值得商榷的是敵我雙方的陣地設置違背了軍事常識。一般來說,軍事陣地總是扼守著居高臨下的山地制高點,或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自然天險、關隘等等。可見,本題忽視了這一基本的軍事常識,出現了“圖示情境”失真的病誤。◆策略:這一類題的設計要避免出現類似的科學常識性錯誤。如本題可以設想把我軍陣地布置在山地制高點(山頂),阻擊來犯之敵,再以此情境為切入口展開試題內容。3.情境悖于科學常識。◆分析:本題立意較新穎,體現地理知識58◆缺乏嚴謹◆為了確保地理學業考試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力求試題立意獨到,情境合理,設問巧妙,作答準確等等。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許多的試題中,由于命題者缺少認真細致的思考,編制的試題顯得粗糙,準確性、縝密性欠缺。

1.斷章取義。◆編制試題時脫離文本描述的語義背境,隨意截取教材中的部分語句(文字)編制試題,使編制的試題產生歧義。◆缺乏嚴謹◆為了確保地理學業考試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力求試題59◆1.斷章取義。[案例]世界流傳最廣的語言是 A.漢語 B.阿拉伯語 C.英語 D.拉丁語◆分析:教材上(湘教版)有“英語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的說法,卻是有一定的語義背境的。單獨從教材中選這句話命題,可能引起歧義,如理解為“流傳的地域最廣”,或理解為“流傳的人數最多”,應該都是可以的,但顯然兩者的答案是不同的。◆策略:可見,命題可基于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材。命題過程要客觀審視教材,融入命題者的理性思考。◆1.斷章取義。[案例]世界流傳最廣的語言是 60◆缺乏嚴謹2.材料運用欠妥。(1)材料與試題內容沒有緊密的聯系,喧賓奪主,無效信息過多,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答題。

(2)材料內容不準確、不科學,容易產生歧義。(3)材料中對一些地理事實、事象等過分夸大或極端化處理,不科學、不真實。

◆缺乏嚴謹2.材料運用欠妥。61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材料1:不久前,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授權就當前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提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五個決不”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發展兩岸關系的“七個前提”,充分體現了所有希望祖國統一的中華兒女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分裂的共同意志和堅強決心。材料2:臺灣省地圖(圖略)根據圖文回答下列問題:(1)目前,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節目中的“海峽”是指

海峽。(2)明末,民族英雄

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3)省區①

,省會②

,大洋③

,臺灣的最高山峰④是

。(4)臺灣最大的湖泊是

,主要的少數民族是

。分析:給出的文字材料與試題內容毫無聯系。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材料1:不久前,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62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讀下列材料和地圖,回答問題:材料:小企鵝:“媽媽,聽說我們這里從前十分溫暖,是真的嗎?”企鵝媽媽:“我不知道,只是聽你姥姥說過,以前我們這里也是遍地森林,枝繁葉茂,溫暖濕潤,而且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也沒有現在這么長呢。”分析:這則材料容易使人產生“南極洲自然環境的變遷”時間較短的觀念。

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讀下列材料和地圖,回答問題:63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本題是有關等高線的問題,請認真讀題,按要求完成下列問題。2.材料運用欠妥。[案例]本題是有關等高線的問題,請認真讀題642.材料運用欠妥。(1)圖中數值為海拔高度(單位:米)請用平滑的曲線把剩余的等高線描出來。(2)圖中AB和BC的直線距離相等,從A、C同時出發的兩支登山隊,最先到達B地的是

,原因

。(3)假如測得AB的水平直線距離為4000米,則該圖的比例尺為

。A.1:10000 B. C.1/20000 D.圖上1cm表示實地距離3千米(4)學校地理探究小組的同學在當地氣象部門查找資料時發現,C地的年降水量為1600mm,而A地的年降水量僅為60mm。這是為什么呢?2.材料運用欠妥。(1)圖中數值為海拔高度(單位:米)請用平652.材料運用欠妥。◆分析:本題(2)小題欠嚴謹,地形不是影響登山隊登山速度的惟一因素;(4)小題“C地年降水量為1600mm,而A地的年降水量僅為60mm。”對設定的地理事實“極端化”處理。如果是這種降水分布狀況,則迎風坡的C地是郁郁蔥蔥的森林,而背風坡的A地是黃沙滾滾的沙漠。通過簡單分析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存在:從題設的內容可以知道這是沿海小范圍區域,山地的高度最高不超過1100米,因此它對海洋濕潤汽流的阻擋(抬升)作用不是很明顯,C、A兩地的年降水量差異不會這么懸殊。◆策略:(2)小題從比較兩條路線攀登的困難程度切入較好,如果修改原題應說明是“僅考慮地形因素對登山速度的影響”為好。類似(4)小題對地理事實設定的情況,應避免極端化,講究科學性、真實性。如本題A地的年降水量假設為1200mm左右比較合理。2.材料運用欠妥。◆分析:本題(2)小題欠嚴謹,地形不是影響66◆缺乏嚴謹3.以偏概全◆由于試題的表述不完整,對地理事物或事實出現以“個案”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的毛病。◆缺乏嚴謹3.以偏概全67◆3.以偏概全[例6]貝貝今年10歲,可他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他的家鄉在 A.哈爾濱 B.北京 C.長沙 D.海南分析:貝貝的家鄉有可能是世界上10年內未下過雪的任何一個地方。題設的“他的家鄉在——海南(正確選項)”,排除了其它所有的可能性,屬以偏概全。另外,前面三個選項為城市,最后的選項是省區,也有不嚴謹之嫌。策略:修改題干的限制語和調整選項內容。如:10歲的貝貝,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據此信息判斷下列四個城市中有可能是他家鄉所在地的是:A.哈爾濱B.北京C.長沙D.海口。這樣設計就沒有排除其它可能的地方,顯得合理、嚴謹些。◆3.以偏概全[例6]貝貝今年10歲,可他在家鄉從未見過下雪68◆缺乏嚴謹4.地理性不強。◆試題考查內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科學知識,不能突出地理學科的特色,使得試題“地理”的特性十分薄弱。◆缺乏嚴謹4.地理性不強。69◆4.地理性不強[案例]全球的大氣質量正在下降,這主要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廢氣的結果。圖中描述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國大約是中國的多少倍?

A.5倍多B.6倍多

C.7倍多D.8倍多◆分析:本題從命題角度來看,作為數學、化學等學科試題也可,從答題角度來看,學生不需要相關的地理背景知識。毫無疑問,本題考查內容偏離了地理學的方向,不是真正的地理題,編制試題時此類題應該盡量避免。◆4.地理性不強[案例]全球的大氣質量正在下降,這主要是人類70◆邏輯混亂◆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廣泛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各種地理因素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地理學業考試命題必然會經常考查和涉及到這些內容。在編制試題時,如果命題者沒有很好地理清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脈絡和規律,往往造成因果關系模糊不清,使試題顯得牽強附會,邏輯不嚴密。◆邏輯混亂◆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著必然71◆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案例]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列各種因素中與歐洲人喜食牛排、奶油等無關的是 A.全年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 B.中緯度大陸西岸的位置 C.以平原為主的地形 D.發達的內河航運◆分析:影響歐洲人飲食習慣的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因果關系(如圖)。命題者脫離這些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隨意割裂各因素設計試題選項,因果關系非常混亂,如果單獨從各選項內容看都是無關因素。◆策略:此類多因素的“鏈條式”的因果關系,利用類似上面的關聯框圖設計試題較佳,這樣能很好的理順各因素相互間的邏輯關系。方法是將框圖“留出一到二框空白”,把其中應填的內容設計成選擇項。◆其一是因果關系混亂。[案例]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受到自然環境的72◆邏輯混亂◆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考慮到拉近試題與學生的距離感,考查內容涉及到某些地理區域的地理事象時,常以“實地考察或旅游的見聞”立意出題。實地所見一般應該都是真實的,但設計試題選項內容時,往往出現許多實地不可能見到的地理事象,“現實”與“見聞”互相矛盾,使試題本身不能自圓其說。◆邏輯混亂◆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考慮到拉近試題與學生的距73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案例]2006年元旦前后,上海一經貿代表團赴東南亞采購貨物,并觀光考察。完成1~3題。1.下列物品中,代表團成員沒有必要攜帶的是

A.雨傘 B.御寒衣物

C.攝像機 D.地圖2.下列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

A.棉花、小麥 B.橡膠、椰子

C.蔬菜、牛奶 D.黃麻、棕油、3.以下是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你認為可信的是 A.當地居民是黑皮膚、頭發卷曲 B.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C.每天正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D.居民主食為面包牛肉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74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分析:本題從“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切入,考查東南亞地區自然與人文地理的一些基本特點,設計較巧妙、合理。其弊病是出現了邏輯上的錯誤,既然是實地考察的見聞,應該都是真實的,但選項A、C、D所描述的三種地理事象在當地是看不到的,是虛假的,兩者互相矛盾。◆策略:本題可修改題干的描述語和選項內容,使之符合情理和邏輯。例如:考察期間,下列自然或人文現象,代表團成員無論在東南亞的哪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見到的是:A.每天午后電閃雷鳴大雨傾盆B.碧海藍天裝點的海濱沙灘上游人如織C.常見當地居民生活中使用“錫器”用品D.常見當地居民喜食牛肉面包,以其為主食。◆這一類題很多!!!其二是試題內容自相矛盾。◆分析:本題從“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75◆詞不達意◆試題內容(包括情境材料)的行文要仔細推敲、斟酌,力求生動活潑、流暢,表達地理事物的思路簡捷,條理性強,體現試題的行文美。令人遺憾的是在各類試題的設計中,往往容易忽視這方面的要求,部分試題詞句欠錘煉,描述失當,使試題遜色不少。◆詞不達意◆試題內容(包括情境材料)的行文要仔細推敲、斟酌,76◆詞不達意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試題行文往往需要使用一些關鍵性的限制詞,來明確試題立意的內容或方向,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和答題。有些試題關鍵詞使用不當,主要表現為關鍵詞與試題(主要是選擇題)選項內容沒有聯系,互不相容,其從屬、因果等關系不成立。◆詞不達意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試題行文往往需要使用一些77[案例]關于法國的經濟敘述不正確的是 A.法國種植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 B.法國是歐洲三大旅游大國之一 C.法國的服裝、食品、醫藥等工業部門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D.巴黎著名的藝術境觀有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等◆分析:題干的關鍵限制詞是“經濟”,但選項A講的是法國農作物(葡萄)的分布,選項D講的是巴黎的“藝術境觀”。關鍵詞使用不當,與選項內容沒有從屬關系。◆策略:本題刪除“經濟”一詞即可。◆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關于法國的經濟敘述不正確的是 ◆第一,“關鍵詞”78◆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可用來描述下列哪個地理現象 A.農業生產B.泥石流

C.城市建設 D.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分析: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發展、演變過程中的狀況或形成的結果。把“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列為地理現象不妥當。◆策略:本題可適當修改部分選項。如改:A.流水侵蝕,C.土地沙漠化。◆第一,“關鍵詞”使用不當。[案例]“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可用79◆詞不達意第二,表述模糊不清。試題對地理事象等的文字表述模糊不清甚或有誤。[案例]若①、②、③、④表示的城市有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則④是A.武漢 B.廣州 C.哈爾濱 D.北京◆分析:本題表述模糊不清,①、②、③、④并不表示城市,而是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本題需修改。例如:若①、②、③、④圖分別表示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四個城市的降水量,則④圖表示的是哪個城市的降水量。

◆詞不達意第二,表述模糊不清。試題對地理事象等的文字表述模糊80第二,表述模糊不清。◆在街頭、海灘,到處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青年和孩子們,穿著背心、短褲,甚至赤著腳在踢球、搶球,行人和車輛都要給球讓路。桑巴舞是他們喜愛的一種舞蹈。有人說,他們的足球踢得好,腳法嫻熟,配合默契,節奏明快,如同踏著桑巴舞的節奏一樣,給人一種在踢“藝術足球”的美的享受(使人體驗到“藝術足球”的美感)。據此判斷1-2題。1.這段話描述的國家是(這段話描述了某國獨具特色的“足球文化”,該國是)

A.意大利B.巴西C.西班牙D.美國2.全世界都希望該國重點保護的、有“地球之肺”之稱的自然資源是

A.水源B.野生動物C.熱帶草原D.熱帶雨林第二,表述模糊不清。◆在街頭、海灘,到處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青81◆詞不達意第三,語句不通順。試題行文欠推敲、斟酌,語義不通,語句不順,出現語病。[案例]小斌的爸爸從俄羅斯考察回來,為了考考小斌,他有意說錯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