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_第1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_第2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_第3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_第4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13篇】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1

31年前,7歲的蘇明娟是安徽省金寨縣三合中心小學的一年級學生,“每學期六七十元的書雜費成了家里最大的負擔”。

14年前,劉秀祥帶著患病的母親跋涉千里,外出求學,令無數網友動容。“為了照顧母親,從初中到大學,我一直把母親帶在身邊。”

如今,他們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并且以一個共同身份再次亮相在公眾視野——黨的代表。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這兩位黨代表的故事,是對“奮斗成就夢想”的生動注腳。而他們的人生“逆襲”,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賦予每個普通人更多機遇的寫照。他們由受助者轉為捐助者、奉獻者的故事,更訴說著個人命運、人生價值在時代大潮中展現的韌性和張力。

當年,蘇明娟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的鄉村生活。她隨時面臨輟學的風險,因此倍加珍惜讀書機會。那只緊握鉛筆的手,那雙又大又亮的眼睛,透出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期待。

她的“大眼睛”打動了無數國人。希望工程成為當時全社會參與度最為廣泛的公益事業,無數人的愛心匯聚,社會各方積極捐助,希望之花開遍每一個角落,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得到改變。蘇明娟也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順利讀完了大學,并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積極回饋社會。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2

蘇明娟的人生變化,是時代進步的生動“剪影”,也是中國故事的精彩“注腳”。從她身上,可以梳理出很多富有張力的詞匯,比如希望工程、社會公益、回饋社會等。其中有兩個詞匯尤其值得一說。

一個是鄉村教育。蘇明娟曾談到當年她上小學一年級的情景,“那時候學校根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校舍,就是舊社會的祠堂改建的,有窗戶,但是沒有玻璃,上面糊著紙,破了很多洞……”而如今,走進鄉村學校,可發現當地最好的建筑往往就是學校。正如一名代表動情地說:“這十年中,我的家鄉的教育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全縣最漂亮的建筑和最好的環境就是學校。”

在鄉村,不止校舍發生了變化,師資力量也在不斷充實之中。從《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再到《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在一系列的安排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同時,鄉村教育的質量不斷得到提升,為鄉村孩子走向開闊世界鋪就了堅實路基。

另一個是脫貧攻堅。當年蘇明娟差點輟學,原因很簡單,“每學期六七十元的書雜費成了家里最大的負擔”。據報道,蘇明娟的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的鄉村生活。蘇明娟是安徽金寨縣人。金寨縣是革命老區,曾是安徽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國家級貧困縣。黨的_以來,金寨縣邁上脫貧快車道。據報道,2020年4月,金寨71個貧困村,39344戶129789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自此,金寨縣摘掉貧困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高質量摘帽,金寨的變化同樣折射出時代之變。如今的金寨,交通便利,村村通電動公交。特別是產業帶動就業,民眾日子越過越紅火,因貧輟學的現象一去不返。

其實,鄉村教育獲得長足發展,本就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當今的鄉村孩子來說,正在實現由“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夢想,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鄉村孩子擁有了更為明亮的未來。

黨的報告指出,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國家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意味著鄉村教育將迎來新的發展。而與此同時,國家還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這勢必助力更多的孩子靠努力改變命運。

“大眼睛”蘇明娟是獨一無二的,但在這個熱氣騰騰的新時代,將有更多人像蘇明娟那樣實現出彩人生。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3

1991年,《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下鄉采風,來到了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尋找攝影素材,結果陰差陽錯地走進了蘇明娟就讀的小學教室里。剛進入學校,解海龍就驚呆了,沒有窗戶沒有門,透風的屋頂,他實在無法想象,在改革開放那么多年的時間里,竟還有如此簡陋的學習環境。解海龍輕輕地走進教室的時候,八歲的蘇明娟正在低頭寫字,或許是感覺到了有陌生人到訪,蘇明娟下意識地抬頭看了一眼,就是這一眼,讓解海龍感到無比的震撼。“那眼神的穿透力太強了,能直擊你的心靈!”解海龍在回憶時依舊繪聲繪色地說道。該如何去形容這樣一雙眼睛呢?在簡陋不堪的教室里,很難讓人相信,有這樣一雙明亮清澈的眼睛。于是,當手握著鉛筆的蘇明娟再次抬頭凝視黑板的時候,解海龍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快門鍵。那時年幼的蘇明娟,并不知道眼前這個陌生的叔叔在干什么,也不了解這個舉動將會為她以后的人生帶來哪些改變。雖然干凈又明亮的眼睛,讓蘇明娟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純粹,但實際上,蘇明娟的童年都是從苦難的泥水里淌過來的。

蘇明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主要以務農為主,家庭條件過得非常拮據,每年的土地收成只夠全家人吃三個月的。不過,即使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蘇敏娟的父母也沒有放棄讓孩子上學的機會,他們認為如果想要擺脫貧困、走出山區,上學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將蘇明娟送進了當地的希望小學讀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不過,對于一個貧寒的家庭來說,每學期70元的學雜費,確實是一項比較大的負擔。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當時的蘇明娟年齡還尚小,但心里已經有了一種清晰的認知,她明白父母的不易和期望。因此,即便學校的學習環境很差,她依舊努力上進,珍惜每一刻學習的時光。冬天的時候,學校沒有經費安裝玻璃擋風,很多孩子都是在寒風中聽課,蘇明娟的小手經常凍得發紫,甚至長了凍瘡,但她仍舊堅持完成老師交代的每一項作業,沒有一句抱怨。解海龍去的那天,蘇明娟只聽別人說他是文化人,是北京來的。她想,如果我努力讀書,是不是也能成為文化人?或許蘇明娟并不知道,命運的卷軸,就因為這個“文化人”的到來而緩緩拉開。解海龍回去后,左思右想,最后將照片命名為《我要上學》,發表在了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一經發表便在全國引發了爆炸性的反應。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女孩兒”的故事,就這樣在全國范圍內流傳開來,蘇明娟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不少人開始尋求各種方法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有人給她寄來了學費;有人給她寄來了衣服;有人給她寄來了學習和生活用品……在社會各界的熱心援助下,蘇明娟順利讀完了高中。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里有時終須有”吧,確實,當年一張“大眼睛”的照片,給蘇明娟帶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個曾經看不到一點前途的姑娘,在眾人的托舉下,為她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的橋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4

2002年,蘇明娟在大家的幫助下不負眾望,成功考取了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主修金融專業。進入大學后的蘇明娟,并沒有懈怠和隨波逐流,反而更加拼命了,她十分看重這來之不易的大學時光。期間,依然有很多好心人表示,要幫助她完成后面的學業,但是卻被蘇敏娟及其父母拒絕了。父親對蘇明娟說:“孩子,好心人幫助我們的已經夠多了,現在你也長大了,我和你媽媽還能干點活,足夠養活你和你弟弟了。”

蘇父蘇母性格善良淳樸,最常教導孩子們的就是要知恩圖報,為了讓孩子們不忘初心,他們經常身體力行地做出榜樣,逢年過節,蘇明娟的母親就會給幫助過蘇家的好心人,寄一些臘肉、親手縫制的布鞋等,雖然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但每一份都是真心。因此,在捐助人拒收的情況下,蘇敏娟將資助費用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自己夢想的殿堂。沒過多久,學校了解到蘇明娟的家庭處境,表示作為貧困生,蘇明娟每月可以領取900元的補助,但是卻被她一口否決了,她說,希望將這筆錢用在比她更困難的學生身上。此外,從大一開始,蘇明娟就致力于幫助貧困生,她將自己勤工儉學的錢省出來一部分,用來資助和她一樣的山區學生讀書。

蘇敏娟說:“我現在進入大學了,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能夠養活自己了,但是還有很多像我曾經一樣的山區兒童,沒有實現他們的理想,我只想盡自己的一點努力來幫助他們。”除了做兼職,蘇敏娟的文化課成績也沒有落下,她刻苦努力,成績優異,甚至拿到了國家獎學金,并且還是學生會的組織部部長。蘇明娟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并身體力行,鼓勵身邊同學去山區支教,在那里,蘇明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回憶起支教的體驗,是這樣說的:“那里的條件很差,和我之前上學時差不多,什么都是破的,四面通風,但貧困山區的兒童渴望知識的眼神卻是那么堅定!”想到這些,蘇明娟心酸不已,她的眼里飽含熱淚,她知道自己能夠走出大山是幸運的,但還有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在泥土中掙扎著,夢想對他們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在蘇明娟的畢業論文里,她給導師寫了這么一句話:“我吃了很多的苦,走了很遠的路,才將這份論文送到您的面前。”這個被善良澆灌著長大的孩子,竟也在不知不覺中,長成了參天大樹。寒門貴子反哺社會,本就是一件讓人欣慰的圓滿結局,不過,善良依舊在繼續……蘇明娟此后的人生,更是讓人有著萬千感慨……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5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把傘”,這句話用在蘇明娟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大學畢業后,蘇明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一家銀行工作,她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她說:“沒有希望工程,就沒有我的今天!”從參加工作以來,蘇明娟每年都會向希望工程捐款,多年來,從未間斷,并且經常參加公益活動。

2006年,蘇明娟在和攝影師解海龍商量后,決定將“大眼睛”照片進行拍賣,獲得了30萬元拍賣款,她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后來,希望工程用那筆錢建造了一座學校,取名就叫“大眼睛小學”,成百上千的藏族孩子自此有學可上。蘇明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希望人們記住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希望工程。”正是在這樣的善舉下,蘇明娟引起了當地官方的注意。2017年,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這讓她的愛心有了平臺繼續傳遞下去。

不過,當時因為這個職位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些人對她開始進行無端的指責,甚至炮轟她就是一直在吃當年那張照片的“紅利”,這才有機會當上了這個官。面對這種質疑,蘇明娟并沒有做出太多的回應,她覺得自己問心無愧,不需要向別人解釋。其實,這雖然是副廳級官員,但并不領取報酬,而且是兼職性質,只是通過這個平臺號召更多的人,來關注公益事業。在蘇明娟看來,當多大官,拿多少錢,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2018年,蘇明娟在個人生活拮據的情況下,硬是拿出3萬元的積蓄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初衷就是為了將善良和愛傳遞下去,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貧困山區。

最近幾年,在蘇明娟的不懈努力下,向這個助學基金捐助善款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善款被用到了貧困家庭的各個方面,現如今,蘇明娟的助學基金,已經援助了兩所希望小學,資助了45名貧困大學新生。榮譽面前,蘇明娟始終保持一顆初心和平常心,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即便是一路走來十分不容易,也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但她一直不卑不亢、謙遜有禮。曾經,她在社會大眾的愛和關注下長大;如今,她正將這份愛和希望,傳遞給更多的人。在公益的路上,蘇明娟的腳步從未停止。

31年前,她身處逆境;31年后,她涅磐重生。

如今,蘇明娟不僅結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且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升級為一名母親。她曾帶著孩子在視頻里向解海龍表示真誠的感謝,向觀眾們講述了她的故事,令不少人當場熱淚盈眶。蘇明娟的人生里,有過太多的感動,但在這個故事里,最打動人的,是她對善意的延續和傳承。對蘇明娟來說,善良,好像是從上一代手中接過的火種,別人曾借它點亮蘇明娟的人生,如今,她也活成了別人世界里的一束光。

她,曾經是受益者,現在,更是踐行者。所謂薪火相傳,便是如此了。用真心交換另一顆真心,用善良灌溉另一種善良,原來,世界美好真的是環環相扣。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善良與愛,皆能傳遞。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很多時候,人種下一顆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盡管這個世界有邪惡和冷漠,但也有愛與光明,“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歲月流轉,31年過去了,她的心里依然有愛,眼里依然有光。愿我們每個人,在她的故事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6

照片,是我們用來記錄美好事物的一種手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彩色照片并不罕見。但在31年前,有這樣一張照片,卻一度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的一天,北京某文化館內,許多攝影師正圍成一團,津津有味地翻閱著眼前的相冊。其中,一張“小女孩”的照片,引起了眾人的驚嘆。黑白色調里,一個頂著一頭臟亂短發的小女孩,用粗糙黝黑的小手緊緊捏著鉛筆,她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宛如黑夜中的星辰,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斟酌再三,眾人決定把這張照片取名為《我要上學》,并將其帶回美術館展覽。

不久后,《我要上學》迅速走紅全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貧困山區兒童生活環境的關注。再后來,這張照片被選為“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在其影響下,各類工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無數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紛紛得以重返課堂,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而照片中的“主角”,時年8歲的蘇明娟也因此一夜成名,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大眼睛女孩”。憑借著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原本瀕臨輟學的她,不僅順利完成了學業,還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作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我要上學》火遍全國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如今31年過去了,因一雙“大眼睛”而走紅的蘇明娟,現在又過得怎樣?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7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張家灣一個普通家庭。她是家里的長女,后面還有一個弟弟。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一共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但同時,多山少地、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也讓這座充滿榮譽的縣城,成為了安徽省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

貧困,是金寨縣恒久以來的“標簽”。而作為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蘇明娟的家庭情況,卻比這片土地的故事來得更加艱難。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靠耕種家里的幾畝薄田為生。然而,貧窮的小山村里,似乎就連土地也變得格外貧瘠。伴隨著蘇明娟和弟弟的相繼出生,家里的經濟壓力也進一步增大,盡管她的父母整日圍著田地忙得不可開交,可一年所得的收成,卻只夠家里人吃三個月。為了養家糊口,她的父親不得不每天起早貪黑,到山上砍柴賺取額外收入,母親更是通過打魚、養蠶、養豬、種板栗等方式,想盡辦法補貼家用。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經殊為不易,而上學讀書,更是顯得尤為“奢侈”。尤其是在那個尚未普及義務教育的年代,像蘇明娟這樣貧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想要進學校讀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時,當地許多女孩連小學都沒讀完,就因為各種原因被迫輟學外出打工,等到二十來歲時便嫁給同樣文化程度不高的莊稼漢,生兒育女養豬種田,重復著上輩人的命運。

蘇明娟是幸運的,雖然她的父親沒上過學,卻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家里的條件很艱難,父親依舊要緊牙根供其上學。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蘇明娟就反復被父親叮囑:“如果你不想重復我們這輩人的艱難生活,唯一的機會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將來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扎根。”父親沉重的話語猶如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她的心底,在逐漸生根發芽的同時,也為其人生指明了道路。

對于從未接觸外面世界的蘇明娟來說,大學和城市繁華的模樣難以想象,但她知道,那是可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地方。讀書,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但對于蘇明娟來說,這卻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道路。但即便是這樣一條不被許多人重視的“道路”,她也走得異常艱難。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8

貧窮就像一顆大樹,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也包括了上學讀書。蘇明娟是幸運的,父親對知識的重視,讓她擁有了讓身邊同齡人羨慕不已的上學機會,但她也是不幸的。受限于拮據的家庭條件,她的求學之路,一直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

1990年,父親用東拼西湊來的學費,將蘇明娟被送進了村里的小學。說是“學校”,但其實是由舊時大戶的祠堂改建而成,由于沒有錢裝玻璃,教室的窗戶只能用塑料薄膜代替。除此之外,學校的教學設備也十分簡陋,除了一塊黑板以及幾張搖搖欲墜的桌子外,幾乎一無所有,就連學生上課用的板凳,也是孩子們從家里帶來的。對于在此上課的師生來說,這樣的環境可謂是極度惡劣,尤其是一到冬季,冰冷徹骨的寒風就洪水般涌進教室,讓人猶如置身于雪地之中。凍得縮成一團的孩子們,只能相互靠近取暖,可即便是這樣,他們稚嫩的雙手還是被凍出了許多凍瘡。比起簡陋的學習環境,更讓蘇明娟感到揪心的,是朝不保夕的學業。在當時,一個小學生每學期的學雜費大約要70多塊錢,而她的父親連續好幾個月山上砍柴,收入也只有100多元。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家里出現什么急事,她隨時可能面臨輟學的風險。盡管學業“朝不保夕”,但蘇明娟還是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在她看來,只要能讀書,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為此,哪怕家里通往小學的路途坎坷險阻,每天要走1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她也從未遲到。彼時的蘇明娟沒有想到,不久之后,一個陌生人將會闖入她的生活,并用“獨特”的方式,改變其命運。而這個人,就是攝影師解海龍。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9

1991年,在大別山尋找攝影素材的解海龍,途徑張家灣時,無意間闖入了村里的小學。然而,這場偶然出現的意外,卻將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望著眼前斑駁的墻壁、殘缺的桌椅,解海龍不由得愣住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始終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40多年了,革命老區的孩子們,其學習環境竟然如此惡劣。與此同時,正低頭專心學習的蘇明娟,在聽到老師介紹眼前的中年男人是北京來的文化人時,她下意識地抬起了頭。昏暗的光線下,蘇明娟清澈單純的雙眼,猶如黑夜中的星辰般明亮,這雙“大眼睛”,似乎在訴說著她的艱難生活,以及對知識的渴望。解海龍的心頭猛然一沉,拍攝過成千上萬張照片的他,從未見過如此直擊心靈的畫面。說時遲,那時快。回過神來的解海龍,當即拿起相機,對著蘇明娟按下了快門,就這樣,當時還不知道什么是相機的她,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這一年,蘇明娟年僅8歲。后來,她在回憶起這件事時說道:“我那時候就在想,如果自己努力讀書,會不會也能成為像解叔叔那樣的文化人?”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途,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彼時的蘇明娟并不知道,在解海龍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命運的推手已經在悄無聲息之間,將她和那張照片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回到北京后,解海龍當即跑到攝影館,將蘇明娟的照片沖洗出來。攝影館的館長在了解到其故事后,更是毫不猶豫地拿出50塊錢,想要捐給她上學。經過一番商議,解海龍將蘇明娟的照片命名為《我要上學》,并見其發表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我要上學》的發表,就像一塊巨石投向平靜的湖面,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可以說,正是這張照片,讓人們將目光投向偏遠山區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為希望工程帶來了新的發展。據資料顯示,希望工程于1989年10月開始實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并沒有在社會上引起足夠的關注,捐款金額不足1000萬元。而在《我要上學》發布后的短短幾個月里,希望工程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善款,就已經超過了1億元。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捐贈下,萬千因貧困而被迫輟學的山區孩子得以重返課堂,獲得讀書的機會。事實上,這張照片所改變的,不止是無數孩子的命運,作為該照片的“主角”,蘇明娟的人生,也隨著《我要上學》的廣泛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10

從瀕臨失學的山區女孩,到公益的發起者,蘇明娟的蛻變人生,著實讓人驚嘆。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她的事跡,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又息息相關的故事。

作為外者,我們既見證了蘇明娟如何從一個學業“朝不保夕”的女孩,一步步利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我們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真情的傳遞。

蘇明娟的蛻變,固然有命運賦予的契機,以及她自身的努力在內,但更為關鍵的,則是人們用愛與真情筑成的希望長城,這也是貫穿其感人事跡的不變主題。

世間的善良有千萬種,而最難得的,莫過于以自身為火把,為他人不幸的人生帶來溫暖。善良者人恒善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任憑世間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我們始終相信,這道用愛與真情構建起來的長城,將會永遠延續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綻放出希望的光芒。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11

最終解海龍的鏡頭捕捉到了蘇明娟這雙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回去后,解海龍就以《我要讀書》為題,發出了這張照片。照片發出后,蘇明娟以及她所在的學校就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短期內全國各地的捐款援助紛紛而至,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們終于再也不用為學費發愁了。

面對全國絡繹不絕的捐款,蘇明娟謹記父母教誨只留學習所需,額外的她都主動退回,實在不能退回的她就轉捐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同學。從小她就已經學會了感恩,用自己的行動去回饋社會。

2003年,蘇明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安徽大學,雖然是專科,但是也終于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上了大學后,她就不再需要別人的資助了,學費由國家負責,她平時積極參加勤工儉學,賺生活費的同時也力所能及的幫助其他的貧困學生。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她也在力所能及地改變著家鄉。

暑假期間,她組織過大學同學一起去金寨縣其它貧困鄉村義務支教,她希望用她的知識和事跡去激勵那些和她一樣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努力向上。義務支教的過程中,蘇明娟發現依然有一些和她當初一樣貧困的孩子,她在給予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之外,也在感嘆,她當初是多么的幸運。

此時她的心里暗暗發誓,自己經濟獨立之后一定要去幫助更多的人,去回饋這個幫助過自己的社會,她是這么想的,隨后她也是這么做。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事跡篇12

2005年,大學畢業后,蘇明娟進入了省工商銀行。在這里有寬敞明亮的辦公環境,優厚的待遇,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發愁,終于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經濟獨立。這一切在正常人的眼里也許覺得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在蘇明娟這個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孩子來說,這一切已經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