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家具紋飾中國傳統(tǒng)家具從其特定的角度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傳統(tǒng)家具在裝飾、造型、結(jié)構(gòu)、材料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民族特色和很高的造詣,在世界家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中式家具裝飾題材包括:植物、動物、幾何紋樣、吉祥圖案和符號、宗教圖案、人物風景等六類。其中吉祥圖案作為民族文化的積淀,基本貫穿了整個裝飾圖案的內(nèi)容,并與其他題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這里我著重介紹植物紋和動物紋。一、植物紋

1卷草紋卷草紋又稱蔓草紋,多呈二方連續(xù)或多變的帶形邊飾。其基本結(jié)構(gòu)在原始彩陶紋飾中已有雛形,在商周時期,卷草紋呈不規(guī)則的S形。秦漢時期,卷草紋已具有S形骨架,但葉子與莖蔓尚無區(qū)別。魏晉時期,卷草紋已分葉、莖,奠定了卷草紋的基本格式。唐代卷草紋、纏枝紋、蔓草紋三者并無嚴格的區(qū)分。有的以花為主,有的以葉、莖為主。這種裝飾紋樣流傳到日本,稱為“唐草紋”,對日本古代裝飾藝術(shù)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卷草紋在唐代流行,它既不是以前中國的造型題材,也不是印度佛教的具體對象,但它那旋繞盤曲的似是而非的花葉枝蔓,卻得祥云之神氣,有佛物之情態(tài),它即有曲線繚繞的空靈,又有流轉(zhuǎn)的韻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靜謐,它是中華民族吸納外來宗教而改造的。卷草紋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它標志著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及宗教的融合和發(fā)展。卷草可以組成短短的兩卷一束,作為透雕的卡子花或浮雕的邊緣裝飾,也可以向長廣方向自如延伸,而用以裝飾狹長的面積尤為相宜。它是杌凳、桌幾、床塌的牙子、椅子、柜格的券口等最常用的花紋,容易收到圓婉生動、富有韻律的效果。如;明代的老花梨木三彎腳矮桌,這是當時江南普遍使用的一類矮桌,牙板浮雕卷草紋,呈陽線形;清朝中期的紫檀有束腰方凳束腰雕刻卷草紋,托腮部分雕刻蓮花瓣紋,除凳面外,通體浮雕,繁而不亂,華麗高貴;清朝中期的紫檀有束腰海棠形杌凳牙板浮雕卷草紋。(圖1)2纏枝紋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因其結(jié)構(gòu)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纏枝紋是一種藤蔓卷草經(jīng)提煉變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優(yōu)美生動。它源于漢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明朝萬歷年間的紫檀香盒內(nèi)壁飾有纏枝蓮紋,精致美觀。纏枝以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組成的稱“纏枝蓮”。清代末期出現(xiàn)了“纏枝葡萄”、“纏枝葫蘆”等。纏枝花紋是纏枝的主要形式,其構(gòu)成是枝葉沿波狀線或交切圓的外緣線連續(xù),構(gòu)成方向相反的長弧。莖上塵枝葉,出花苞,可以向二方或四方延伸生長也可與人物、鳥獸、草蟲組成豐富多彩的圖案。最早的纏枝花紋構(gòu)圖受幾何形骨架的制約,較為規(guī)矩古樸,唐代的多為四方連續(xù),用綜合、抽象的變形手法。(圖2)圖2枝雕纏枝紋大橋枱3牡丹紋古人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蛤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春季開花,花大盈尺,香味濃郁,且有紅、白、黃、綠等多重顏色,雍容華貴,不同凡響,視為吉祥富貴,繁榮昌盛之象征。牡丹在我國被看作是花中之王,被稱為“天香國色”。又因牡丹具有富貴之象,被人們喻為“十二客”中的“富客”,被人們當成富貴的象征。并與其他花卉相配、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來為自己及親友祝福如:牡丹與荷花、瓶子相配,寓意“富貴和平”;牡丹與玉蘭、海棠相配,寓意“玉堂富貴”等等。牡丹花姿層出不窮,千變?nèi)f化,作為裝飾紋樣能適應(yīng)各種工藝的需要,所以牡丹成為最廣泛的裝飾題材。牡丹紋最早見于北魏。到隋唐五代,開始用于染織、陶瓷、銅鏡等,形態(tài)曼妙多姿,豐容綺麗,表達出當時的太平景象。它是典型的民族特色的紋樣。牡丹有折枝牡丹和纏枝牡丹。折枝牡丹常在柜門或背板雕刻或彩繪,如明紫檀扇面形官帽椅靠背浮雕牡丹花紋。纏枝牡丹常用來裝飾邊框,裝飾手法多用螺鈿或金漆彩繪。(圖3)圖3紫檀牡丹紋南官帽椅圖4小葉紫檀荷花紋羅漢床圖5梅花紋多寶格圖6紅木靈芝太師椅圖7紫檀描金萬福紋扶手椅(鏤空西洋花紋)二、動物紋1.螭龍紋

螭,龍屬。《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于是蛟龍赤螭。”顏師古注:“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曰:‘赤螭,雌龍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廣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關(guān)于螭龍有兩種說法:一說中國傳說中的龍的來源之一。也稱蚩尾,是一種海獸,漢武帝時有人進言,說螭龍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議置于房頂上以避火災(zāi);二說是龍九子中的二子,古書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zāi)。)根據(jù)以上的說法,螭龍的原形應(yīng)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壁虎。螭龍紋是一種典型的傳統(tǒng)裝飾紋樣,用于房屋門窗、家具、瓷器和服飾。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說文·蟲部》有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軀體比較粗壯,有的作雙尾狀。螭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若就細部而言,頭和爪已不大像龍,而吸取了走獸的形象,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tài)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圖案設(shè)計,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紋來裝飾長邊,充填方塊,蜷轉(zhuǎn)圓弧,皆可熨貼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受復(fù)古風氣的影響,宋代瓷器大量出現(xiàn)螭紋裝飾紋樣。宋定窯以印花、劃花手法在瓷盤、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裝飾螭紋。元末景德鎮(zhèn)窯有釉里紅塑貼螭紋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紋有蟠螭、團螭、雙螭等多種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法多為會畫,偶有塑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紅螭瓶,以一條蟠螭盤繞白瓶頸肩處,紅白輝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萬歷黃釉紫彩三螭足爐,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為爐腹上的堆塑裝飾,構(gòu)思精巧,風格古樸,令人贊絕。晚明民窯青花瓷器上螭紋大量涌現(xiàn),逸筆草草卻頗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上則是以細線刻劃團螭紋,盡顯盛世之時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審美情趣。(圖1)2龍紋

龍紋,青銅器紋飾之一,中國傳統(tǒng)圖案之一。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龍紋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保持著廣泛而深刻的聯(lián)系。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像,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cè)延伸。若以其側(cè)面作圖像,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龍,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繡和服飾等許多方面。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jié)合起來,賦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宮廷藝術(shù)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zhàn)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xiàn)。商代多表現(xiàn)為屈曲的形態(tài);西周多表現(xiàn)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龍的出現(xiàn)與水有關(guān),《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xiàn)。根據(jù)龍紋的結(jié)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xiàn)為一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圖2)3鳳紋

鳳紋在青銅器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鳳紋有別于鳥紋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圖3)4赑屃紋

赑屃,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jù)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赑屃是“一龍生九種”里的一種,所以有龍頭,是個龍首大龜。而且好負重,用于負卑,功德無量之意,帝王陵寢中的神道碑都少不了它,足見其尊貴。赑屃紋是以其為形象的一種傳統(tǒng)紋樣。(圖4)5蒲牢紋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蒲牢紋是以其為形象的一種傳統(tǒng)紋樣。(圖5)

圖1明式海南黃花梨螭龍紋羅漢床圖2明黃花梨草龍紋帶地盤天香幾

圖3夔鳳紋方桌圖4明代海馬赑屃紋方桌7饕餮紋

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夸張,裝飾性很強,研究者稱為獸面紋,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饕餮紋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shù)特色。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xiàn),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征,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jié)構(gòu)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征,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shù)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莊嚴,結(jié)構(gòu)嚴謹,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國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許出國展覽的文物中“何”尊,筑有饕餮紋,是目前最早記錄有“中國”二字的器物。(圖7)8趴蝮紋

趴蝮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yōu)美,傳說它的形象似龍非龍,似蝦非蝦,平生最喜歡水,伴水而居。它愛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歡吃水妖,據(jù)說是龍王最喜之子。趴蝮專化解獨陰獨陽帶來的病災(zāi)兇氣,能夠阻擋“歲刑星”“勾絞”星帶給家人的病災(zāi)信息。古代人們把趴蝮看作吉祥物,趴蝮紋常用于器物,用于趨吉避兇。(圖8)9椒圖紋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huán)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椒圖紋是以椒圖為形象的傳統(tǒng)紋樣。(圖9)10狻猊紋

狻猊,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xiàn)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狻猊是以狻猊為形象的傳統(tǒng)紋樣。(圖10)11四神紋

古代寓意紋樣。漢代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四種。四神本是指方向的星辰,《論衡·物勢論》:“東方木也,其星蒼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漢人以四神為吉祥之守護神,因此,常當作建筑、瓦當、銅鏡的裝飾,故稱四神紋。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像組成的紋飾。漢代多用作瓦當﹑銅鏡﹑墓室和葬具上的裝飾。兩晉﹑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為流行。它包括四種動物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由這幾種動物組合成的一組圖案,又稱“四靈紋”。四神紋在漢代應(yīng)用極為廣泛,銅鏡、漆器、石刻、磚瓦等各種工藝品的裝飾上都時有出現(xiàn)。漢代將四神視作與避邪求福有關(guān),它又表示季節(jié)和方位。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龜賦》記曰:“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于一方,蒼龍虬于東岳,白虎嘯于西崗,玄武集于寒門,朱雀棲于南方”。就是對四神的描寫。這四種動物中,玄武比較奇異,它是龜和蛇的合體。“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有人解釋,這與古代圖騰信仰有關(guān),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在瓦當形制方面,漢代瓦當?shù)奶攸c是中央有大圓柱,旁輪寬而齊整。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輪,最后上瓦當。西漢中期以后,瓦心與瓦輪不再分兩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過程得到了簡化。這些模印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當,大氣磅礴,儀態(tài)生動,是新莽時期的代表作品。(圖11)

圖8趴蝮紫砂壺圖9紫檀椒圖紋條桌圖10狻猊紋落地屏風圖11四神獸紋帶鉤12麒麟紋古代寓意裝飾。麒麟,亦作“騏轔”,亦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一般作鹿狀、獨角,全身有鱗甲,尾象牛。隨時代而變化,較早似鹿體,后像馬體,獸體近似龍。《毛詩正義》注疏中說:“麟、麏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鐘呂。”《大戴禮記》:“毛蟲三百六十,而麟為之長。”《禮記》將“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有的把麒麟說成吐玉書,身上右翼,能從日月飛。被命名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斗,則日月蝕”。以及麒麟屬無種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歲。麒麟性溫良,“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shè)武備而不用”,所以被認為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或“王者至仁則書”。麟的出現(xiàn),認為是圣王之“嘉瑞”。《漢書·終軍傳》:“從上幸雍,獲白麟,一角,五蹄。”漢武帝因幸雍獲麟,更改年號,筑麒麟閣并賜諸侯白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來賀。麒麟作為仁獸,故在古代裝飾中常見運用。如山東武氏祠畫像石;漢《麒麟碑》、《山陽鱗鳳碑》;陜西綏德漢墓畫像石等上面的麒麟紋,其形都象鹿,頭生一角,角上有圓球(有的為三角狀),以示有肉。北魏《元暉兆志》四神外,另有一獸,馬蹄、牛尾、頭生一角。北朝至隋的銅鏡紋飾,有獸作吐書狀,與麟吐玉書相合。宋李明仲《營造法式》中的麒麟紋,出現(xiàn)了“麟”身,軀體變?yōu)楠{、虎式的猛獸形。明清時,以麒麟作為裝飾紋的更多,有的頭、尾漸變成龍狀有的蹄也變成為爪形.麒麟紋寓意著吉祥,事業(yè)成功,但有很多講究,如果位置不對,則有害。(圖12)13虎紋1、青銅器紋飾之一。一般都構(gòu)成側(cè)面形,兩足,低首張嘴,尾上卷。也有以雙虎作成圓形適合紋的。初見于殷代中期,流行時間較長,一直到戰(zhàn)國時代。2、古代寓意紋樣。《風俗通義》:“虎者,陽物,百聾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漢代畫像石、畫象磚常刻虎紋。南陽畫像石有“虎吃女魅”圖,畫中刻一神為方相氏,立姿,前肢張開,一肢指窮奇,一肢指虎,當是背使窮奇與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張口欲吞。近代和現(xiàn)代民間工藝品中,也常畫虎,意除“五毒”,有壓邪之意。(圖13)圖12麒麟紋圈椅圖13明黃花梨虎紋浮雕圖14清紅木獅紋扶手圈椅

圖15紫檀鹿紋禪凳16牛紋青銅器紋飾之一。1974年,遼寧喀左縣山灣子出土一件西周初期牛紋罍。牛紋裝飾于器腹上部,為兩身一首(首為器耳),首有雙角,瞪眼,牛身裝飾有云雷紋,前腿彎曲,后腿直立,垂尾。殷周青銅器,飾有牛角的動物較多,以整體牛紋作裝飾的甚少見,兩身一首的牛紋更為罕見。17馬紋中國歷代人們都善于把馬的形象廣泛用于裝飾中,以贊美它的矯健雄姿和永遠奔騰向前的精神。古時候?qū)ξ饔蛩蛠淼牧捡R叫“天馬”,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亦把天馬視作能飛的神獸,在明代五彩瓷器上經(jīng)常可以看見“天馬行空”紋飾,騰飛于云氣之中的天馬氣勢壯觀;正德年間的民間青花瓷器上還有一種海馬紋,紋飾運用夸張的手法描寫飛奔的海馬騰躍于波瀾之間,形態(tài)古拙,前后呼應(yīng),顧盼有情,神采飛揚;在民間還經(jīng)常以馬、蜂、猴等形象組成吉祥圖案,運用“蜂”與“封”、“猴”與“侯”同意和隱喻手法,以示寓意。(圖16)18象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多見于青銅器、玉器、陶瓷上。《說文》:“象,長鼻牙,南越大獸。”殷商時期,中國中原地區(qū)尚有野象。甲骨文中,有殷王獵象的記錄。圖案特征,長鼻、象牙表現(xiàn)明顯,象身飾螺旋紋,四周填以云雷紋。通常作主紋應(yīng)用。常施于方彝座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圖17)19猴紋

古人認為猴子長壽,因此有<猴壽八百歲>之說.漢代銅鏡上的獸紋種類繁多,有鳳凰,四神等神獸,還有羊,鹿等動物,唯獨少見猴紋。(圖18)20蛙紋

是陜西、河南及甘肅地區(qū)仰韶文化的彩陶的典型紋飾,是一種特殊的少見的紋飾。以蛙類動物為題材,用繪畫或刻劃方法加以簡化、變形,成為裝飾圖案。這些蛙紋的身體結(jié)構(gòu)大體相同,但表現(xiàn)與裝飾手法各不相同,其風格均顯示了所處時代的烙印。它們之間應(yīng)存在著一定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盆內(nèi)壁繪有黑彩寫實蛙紋。半月形頭部,兩個圓點表示眼睛,圓形軀體,上飾點狀紋,四足形態(tài)生動。黑點大小不一,且不甚規(guī)整,風格古樸,憨態(tài)可掬。河南陜縣仰韶中期廟底溝遺址出土的蛙紋飾于陶盆腹部,殘缺不全,但可大致判定仍為蛙的形象,總體風格同早期類似,但頭部較小,僅有一黑點,身軀分隔為兩部分,形象略遜于早期。有人認為這是龜類形象。大地灣仰韶晚期出土一件殘小口壺,該器物泥質(zhì)紅陶,小口,頸部加飾一條凸施紋,圓肩圓腹,下腹部殘失。肩腹部飾一似蛙似龜?shù)膭游镄螆D案,黑彩,頭部整體涂黑呈橢圓形,以兩個小圓形空白表示眼睛,頂部另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圓形軀體,飾網(wǎng)格紋,殘留兩足。腹部另一側(cè)飾類似蛙腿的圓點弧形紋。該房址屬偏早階段。此蛙紋圖案化風格較濃厚,與早中期相比,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天水師趙村五期出土了一件蛙紋缽,此蛙繪于陶缽內(nèi)壁。與大地灣相同的是,均以網(wǎng)格紋表示軀體,頭部涂黑,呈橢圓形。不同的是以空白中的圓點表示雙目,軀體分隔為兩半。與仰韶中期相比,共同之處是軀體分為半圓,四足中兩足向前,兩足向后,似游動中的形象。明顯差異之處是晚期蛙紋軀體飾網(wǎng)格紋,中期的寫實變?yōu)橥砥诘膱D案化、規(guī)范化。馬家窯文化中也出土有完整的蛙紋,與仰韶文化晚期非常相似,已蛻變?yōu)橄笳餍缘膸缀涡螆D案,蛙頭省略,蛙足僅裝飾性地殘留在波折線紋末端。圖16刀馬紋架子床掛面圖17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