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醫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傳統醫藥的概念與內涵傳統醫藥包括文化遺產部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但本質上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它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的。(一)傳統醫藥的概念傳統醫藥是各民族在歷史上創造和應用的生命認知及醫藥技能所構成的知識體系。1、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傳統醫學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2005年傳統醫學戰略》中指出:“傳統醫學是傳統中醫學、印度醫學及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系統以及各種形式的民間療法的統稱。”傳統醫學療法包括藥物療法(若使用草藥、動物器官和/或礦物)和非藥物療法(如在基本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進行,比如針刺療法、手法療法及精神療法)。在主要衛生保健系統基于對抗療法或傳統醫學尚未納入國家衛生保健系統的國家,傳統醫學經常被稱為“補充”、“替代”或“非常規”醫學。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傳統醫藥的規定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21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憲法》用“傳統醫藥”這個詞,是考慮到我國除中醫藥以外,還有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和大量的民間醫藥。3、中國的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學、民族醫學和民間醫學三個組成部分。⑴中醫學是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它長期以來是中國社會的主流醫學。從《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算起,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它的理論體系和醫學實踐,完整、一貫而豐富,至今積累的醫學文獻(至1911年)已有13000多部。如此巨大的醫學寶庫,是世界醫學史上罕見的。中醫學是中國人民對人體生命與疾病的獨特認識,其知識體系基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具有深刻的哲學思維、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特殊的東方文化色彩,它不同于阿育吠陀為代表的印度醫學,也區別于以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古希臘醫學和阿維森納為代表的阿拉伯醫學。中醫學與民族醫學的關系,是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的關系。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從民族醫學中汲取營養以豐富自己。例如《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說,砭石從東方來,毒藥從西方來,灸炳從北方來,九針從南方來,導引按躇從中央出。但它畢竟是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主流醫學,反過來又給各民族醫學以巨大影響,以至在民族醫學中處處可以看到中醫學的影子。盡管如此,中醫學與民族醫學在文化背景、醫學體系、方藥應用方面各有特色。所以民族醫學不是中醫學的某個分支,而是中醫學平等相待的學術姐妹。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儒道釋文化的影響。它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使它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性。其它民族醫學,大抵也與此類似。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民俗等方面(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尚未收入傳統醫藥),一般認為,醫藥屬于自然科學,充滿物質科學的專業性。但后來發現傳統醫藥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到2008年公布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收入傳統醫藥8項。⑵民族醫學是指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這是藏醫學、蒙醫學、維吾爾醫學等各民族傳統醫學匯總在一起的一個學術總稱和工作定義。從理論上講,每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醫藥需求和醫藥創造,民族醫學是各民族從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醫藥知識和防病治病經驗。根據歷史文獻和當代發掘整理情況,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過去有文字、有文獻的少數民族,他們的醫藥知識積累比較豐富,如藏醫學、蒙醫學、維吾爾醫學、傣醫學、彝醫學、朝醫學、回回醫學、哈薩克醫學、納西醫學等。近20年來,醫療、教學、科研、藥品開發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第二類是過去沒有文字,但民間的述醫學資源非常豐富,發掘整理工作成效顯著,發掘整理的成果用漢文編著了民族醫藥概論、醫學史、藥物學,臨床能力有所恢復,如壯醫學、苗醫學、瑤醫學、土家醫學、侗醫學、畬醫學等等。第三類是人較少少數民族,他們的傳統醫學資源尚未系統地發掘整理,至今大部分底數不清。我國的民族醫學匯總在一起,是與中醫學雙峰并峙的偉大醫藥寶庫。每一種民族醫學都基于它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間習俗,提煉了豐富的醫學經驗,建立了各自的醫學體系。各個民族發現的自然藥物共同充實了我國的藥材學寶庫。至今,中藥與民族藥、民間藥加在一起,我國的藥物資源已達13807種。⑶民間醫學。在中醫學和民族醫學以外,在傳統醫學中還有民間醫學的陣地。這是指既無明確的民族文化背景,又不屬于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體系之內的另外一些民間醫學。這種草醫草藥群體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屬于中醫學,也不屬于民族醫學。例如,云南的“黃氏醫圈”,陜西的太白七藥等等。二、傳統醫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一)傳統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們都是人類發展的根,社會持續發展的源。文化是維系物質世界的紐帶,社會存續的血脈,民族精神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傳統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文化廣角的一角,是文化母體在醫學領域的歷史成果。它有物質文化的一面,也有精神文化的一面。它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和探索,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各有蹊徑,自成一家之言。同時又受到當代自然觀、世界觀、生命觀的影響和制約,成為哲學實踐的一種延伸。這樣,使傳統醫學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充分受益,受到文化視角的關照和保護。(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和文化場所。按照這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結合中國傳統醫藥的歷史與實際,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傳統醫藥是對人體生命的認知和防治疾病的實踐。以中醫學為例,它的天人相應的自然觀,陰陽五行的整體觀,臟象經絡的生理觀,六淫七情的疫病觀,辨證論治的診療觀,都在世界醫學史上獨樹一幟,別具一格。2、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中很大一部分是傳心授的頭文化,例如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土家醫藥、侗醫藥、畬醫藥等。這些民族醫藥最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它們是“非遺”保護的重點。3、養生、保健、醫療活動中的傳統技藝,例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方法,推拿、按摩、針灸、拔罐、刮痧等傳統醫術,中藥和民族藥的加工、炮制、制作工藝等。4、有關傳統醫藥的民俗、節慶、禮儀、如屠蘇酒、端午節、忌門、飲食宜忌、衛生民諺等等。(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特別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人類的創造力、文化的多樣性、群體(尤其是土著群體)的認同感和歷史感。這一切都關系到傳統醫藥的特質和命運。中醫學作為中華民族具有原創性的醫學文化,蘊含著中國古老的文化基因,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四)傳統醫藥面臨的瀕危處境:全球化和社會變革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也使非物質文化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后工業化時代刻骨銘心的反思,是對文化破壞現象理所當然的反應,代表著人類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覺,是沉湎于物質生活的人們尚未意識到的、尚在繼續破壞中的一種救治運動。以傳統醫藥為例,主要問題是丟失太多,異化嚴重。近30年,中醫藥事業有重大發展。截至2009年末,全國有衛生機構91萬個(包括村衛生室),其中醫院兩萬余家,包括中醫院2728家,中醫醫院占醫院總數的13.5%,中醫病床441.6萬張,占總床位數(38.5萬張)的12.6%。200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54.9億人次,中醫醫院占3億人次。近幾年來,中醫醫院門診治療人次和住院人次均有增加。但中醫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少。2009年4月21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在肯定中醫藥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時,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藥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藥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藥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藥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這是當代人們對中醫藥事業中存在問題的共識。過去一些人不認識或不承認這一點,對中醫藥事業的前途眾說紛紜。有些人看待問題不是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而是從維護個人政績、掩飾工作失誤,對中醫藥工作存在的問題文過飾非,“自我感覺良好”。現在國務院發了文件,我們對中醫藥工作的認識,應該統一到文件指示的精神上來。至于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遠因也有近因,遠因是晚清以來整個文化領域的西化,其中包括中醫的邊緣化和西醫化;近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尚不完善,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漸次淡化,市場競爭加速了中醫西醫化的進程,利益驅動影響了中醫藥的健康發展,也從此引發了對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三、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人培養教育(一)傳統醫藥的處境與保護原則傳統醫藥只要處于活態存在,就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如民族民間醫生,只要允許執業,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就可能與時俱進,不致消滅。現代社會對傳統醫藥的挑戰,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因本身醫術落后、療效不佳而自然淘汰。二是面對西醫和中醫的包圍擠壓而競爭失勢。三是政策性消滅,像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政府不允許漢方醫生執業,使漢方醫生泣血祖墳,于悲憤中被擠出歷史舞臺。在世界近代史上,這三者相互為用,加速了傳統醫藥的消失。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方針,使這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不斷發展,這就是生產性保護。在目前情況下,傳統醫藥繼承發展中的功利主義比較嚴重,發掘整理急功近利,對傳統醫藥的療效過于苛求,不少地方把注意力集中于藥物開發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其保健價值和文化意義。有時對傳統醫藥資源隨意濫用,開發過度,最終自我貶值,自我毀棄。為了全面深刻地認識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對人較少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對某些存在不同意見的傳統醫藥,應采取“刀下留人”的寬容態度,保留其本來狀態,實行生態型保護措施,以便留有余地,為日后深入研究,合理取舍留下機會。(二)認定非遺項目的三個環節在保護對象的認定上,應掌握定性、定態、定級三個環節。定性是科學認定,鑒別真偽,確認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讓真正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繼承,防止人為的破壞和湮沒,或出于某種目的而偽造、包裝和拔高。定態是了解其生存現狀,掌握其活態程度和瀕危程度,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傳承方式。特別對傳承人、傳承群體的確定和保護,防止人亡藝絕,或空談保護和措施失當。定級是根據非遺項目本身的價值、影響力、瀕危狀態、合理利用程度、傳承發展前景,確定其為縣級、市級、省級或推薦其為國家級。目前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有些地方缺乏科學保護意識,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對某些項目浮夸其價值,虛張其影響,為領導人的政績和城市知名度提供“依據”,把級別提得越高越好,集中擁向國家級名錄。在四級名錄中,正常情況是國家級在寶塔尖上,其次是省級、市級、縣級,成一個正三角形。現在有些項目拼命往上擠,直奔國家級名錄,如果把關不嚴,很可能使國家級名錄貶值。使整個非遺工作受損。(三)審評的原則和標準評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申報條件與要求,材料齊備。(條件、要求不符合或材料不齊備者除外)2、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清晰的傳承脈絡,至今仍以活態形式存在,學術界對其價值的認識比較一致。(只有傳說,沒有史實,或無傳承脈絡、脈絡中斷無銜接者除外。至今已無活態存在,學術界爭議較大者除外)3、具有突出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入國家級名錄其價值必須是突出的)4、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及和諧的作用(對影響民族團結、不利于社會穩定者不予評審)105、關注處于瀕危狀態的項目。6、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實現陽光操作。對傳統醫藥國家級名錄評審的標準,應掌握以下五點:1、具有百年以上的傳承歷史(1911年前就存在)2、傳承脈絡清晰,在當代以活態形式存在。(有的傳承脈絡中斷,后續者不是真傳,或當代已非活態、編造歷史者除外。)3、采用傳統的醫療、養生或炮制方法,體現精湛的技藝(有的老字號已有名無實;有的中藥傳統制作技藝已被機器生產所替代;有的具有精湛工藝的老師傅已全部去世。編造歷史、篡改歷史者除外)4、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5、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如果價值尚未達到“突出的”、“獨特的”,則可以定位于其它級別而非國家級)四、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基本條件傳統醫藥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團結中西醫”、“中西醫并重”,是長期以來的衛生工作方針。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把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相提并舉。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的統計,2008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1147所,開設中醫藥專業的高等西醫藥院校89所,開設中醫藥專業的高等非醫藥院校和研究院所138所,高等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包括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95692人,在校生409038人。其中包括西藏藏醫學院、青海大學藏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學院等等。這些民族醫藥學院2008年的畢業生達5371人,在校生達19679人。傳統醫藥傳承人絕大部分已納入現代教育體制享受較好的培養條件,這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的傳承人相比有很大區別。只有一部分原來無文字、無文獻的民族醫學其傳承者尚無正規的教育培養條件。那么,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重點應包括哪一部分人呢?他們的基本條件和培養方式又是什么呢?我想分幾種情況加以說明:(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是由國家中醫藥部門推薦。經文化部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掌握并承續某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在一定區域或學術領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3、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12例如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29名,其中,“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傳承人是路志正等6人,“中醫診法”傳承人是鄧鐵濤、周仲瑛2人,“中藥炮制技術”傳承人是王孝濤、金世元2人,“藏醫藥”傳承人是強巴赤列、尼瑪次仁等7人,他們都是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紡織機械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考核試卷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精美課件
- 紙張耐高溫性能考核試卷
- 纖維板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與控制考核試卷
- 糧油商品知識與實踐考核試卷
-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數學試卷(含答案)
- 筆的行業競爭現狀考核試卷
- 合成材料在個人防護裝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家禽飼養業產學研深度融合與成果轉化機制優化考核試卷
- 二年級下冊成語
-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主題
- DB13(J) 148-2012 建筑地基基礎檢測技術規程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版原版
- 廣播劇編劇合同范本
- 辦公場地托管合同模板
- 酒精性肝病護理
- GB 30254-2024高壓三相籠型異步電動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 2024年天津市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2024-2030年下一代測序(NGS)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分析報告
- DB23T 1727-2016 地理標志產品 克東天然蘇打水
- 2017年注冊會計師《審計》考試真題及參考答案(考生回憶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