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一、古代建筑的發展與演變二、古代建筑的基本結構與造型三、古代建筑的空間布局1第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一、古代建筑的發展與演變建筑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發展。中國建筑從以下方面體現了這種文化特性:1、在重禮的倡導下,一切建筑都要遵循禮法。其形式講究對稱、均齊、莊嚴。2、在崇孝的主張下,對陵墓建筑極為重視。3、對宅居,則要求“五世同堂”,形成中國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2第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住宅,可以說是一個中國封建大家庭在建筑上的縮影3第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從歷史上看,我國古代建筑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4第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從穴居、巢居開始,逐步地掌握了一些營建房屋的技術,并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創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了最早的房屋。5第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從夏朝開始,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商朝后期,奴隸主們已經開始建造大規模的宮室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的春秋時代,統治階級營造了許多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這些城市的城壁用夯土筑造,宮室則多建在高大的夯土臺上。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過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從此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
6第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中國大約在戰國時期進入封建社會。從戰國開始,中國城市的規模比原來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而且還出現了磚和彩畫。迄今為止,發現的戰國時期的城市遺址有燕下都、趙邯鄲、齊臨淄、曲阜魯城、鄭韓故城、淹城等。燕下都是現存戰國城址中的最大者,位于今河北易縣東南的易水岸邊。
7第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到了秦朝消滅六國,建立統一的王朝后,則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以及萬里長城、馳道等舉世震驚的龐大工程。
首先是秦始皇時對咸陽城的不斷擴建。
其次是中國歷史上體量最大的陵墓一一秦始皇陵,位于今陜西臨潼驪山,由3層方形夯土臺疊置而成。
另外,早在戰國期間,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并各筑長城以自衛。秦統一中國后,為把北部的長城連成一個整體,西起甘肅,東至遼東,建造了大規模的長城,長達3000余公里。
8第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9第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東漢的建筑發展較以前各代更為迅速,中國古代建筑作為一個獨特體系,就是在漢代基本形成的。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建筑有了顯著進步。其突出表現就是木構架建筑漸趨成熟,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有了發展。
我國的石建筑主要是在兩漢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首先是石墓其次是大量的宗教建筑,特別是佛教建筑。10第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11第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漢墓中的明器陶屋漢畫像石中的樓閣12第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云崗石窟13第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龍門石窟奉先寺14第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天龍山石窟15第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6第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敦煌石窟17第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敦煌石窟內景18第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隋、唐至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有巨大發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成就和特點:第一、規模宏偉的城市規劃。第二、建筑群體的布局有了空間感。
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第四、磚石建筑有了進一步發展,佛塔采用磚石構筑者增多。
第五、建筑藝術日臻成熟。
19第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20第二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安濟橋欄板雕刻圖21第二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唐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22第二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唐大明宮麟德殿復原圖23第二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南禪寺斗栱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以中國之最的身份,向世人展示最古老的建筑構件。24第二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佛山西五臺佛光寺25第二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宋代被劃分為兩個時期:北宋時期——與遼對峙于華北北部,南宋時期——被滅遼的金壓迫到淮河以南。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發展:第一、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根本變化。
第二、木構架建筑建立了古典的模數制。
第三、建筑裝修與色彩有很大發展。
第四、磚石建筑的水平達到新高度。
此外,宋代的園林藝術更加興盛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并影響以后元、明、清幾朝的建筑。
26第二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宋畫《四景山水圖》中所描繪的建筑建于宋代的北京盧溝橋27第二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河南開封祜國寺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石塔28第二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
元代時期,在建筑方面,仍是繼承宋、金的傳統,但在規模與質量上都不及兩宋,尤其在北方地區,一般寺廟建筑作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彎曲的木料做梁架構件,許多構件被簡化了。當然這些變化產生的后果不完全是消極的,因為兩宋建筑已趨向細密華麗,裝飾繁多,元代的簡化措施除了節省木材外,還使木構架加強了本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29第二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廣勝寺30第三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永樂宮31第三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永樂宮壁畫32第三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清時期,建筑有了相當的進步,建筑業趨向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規模不斷擴大,但建筑裝飾也變得瑣碎繁復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墻。
2、琉璃面磚、琉璃瓦的質量提高了,應用面更加廣泛。
3、經過元代的簡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構架,梁柱構架的整體性加強了。
4、建筑群的布局更為成熟。
5、官僚地主興建私家園林蔚然成風,尤其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一帶,給后世留下了一些別具特色的園林佳作。
6、官式建筑的裝修包括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等級分明。
33第三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南京靈谷公園無梁殿,建于明洪武年間34第三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江蘇蘇州報國寺塔35第三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十三陵石牌樓36第三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十三陵碑亭37第三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十三陵神道38第三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天壇祈年殿39第三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在建筑上,清襲明制,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發展。首先是園林的建造達到了極盛。
其次是喇嘛教建筑的興盛。
再有就是對單體建筑設計的簡化,以及裝修水平的提高。
北京北海公園40第四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承德避暑山莊金山41第四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由此看來,建筑應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書,上面記載了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社會、經濟、思想狀況,同時也是我們了解本民族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2第四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二、古代建筑的基本結構與造型我國古代建筑的結構嚴謹而精巧,基本上就是木構架結構體系。這種結構經過千百年的不斷完善,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統。與西方古典建筑的石砌結構體系相比較,自有其獨特的構造原理與外觀造型。43第四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一)基本結構中國古代木構架共有三種不同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44第四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1.抬梁式 抬梁式也稱“疊梁式”。這種木構架大體說來是先在地面上筑一個土臺,臺上安裝石礎,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梁與梁之間用“枋”連接組成“間”,在梁上再架檁,檁上架椽,這樣層層疊置,最后是用椽來承托屋頂,“骨架”就這樣形成了。
45第四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抬梁式46第四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2.穿斗式“穿斗式”沒有梁,它把柱子布置得比較密,柱間直接用枋聯系。
47第四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穿斗式48第四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3.井干式井干式的應用范圍不廣,它采用木頭圍成矩形木框,層層疊置,形成木頭承重的墻體,這樣消耗木材較大,主要用在盛產林木的林區。
49第四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談到我國木構架建筑的基本特點,必須要涉及的就是“斗栱”。
50第五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結構,包括其方法、取材、形制、用料等問題,主要是依照當時所使用的“法式”、
“做法”及“定制”等來決定的。其中被官方認定并頒布的有宋代的《營造法式》、明代的《營造飛式》、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則例》等,而民間個別工匠按個人經驗總結成書的有《木經》等。
51第五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周禮·考工記》是中國最早的一本有關建筑技術的記載和規定,它說明中國古建筑的建造傾向于建立統一的規定和制式。而且在以后的各種形制中,這種規定越來越詳盡,方法也越來越靈活。
比如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標準以及“模數制”,其中“以材為祖”。到了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將“材”的標準改為了“斗口”,這種“標準”的范圍就更為擴大,內容也更為細致嚴謹。
52第五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以我國古代建筑坡屋頂的結構為例,由于我國古代建筑主要采用坡屋頂形式,其基本結構的做法就比較關鍵了。“舉架”就是屋頂坡面曲線的做法(宋稱“舉折”),這種曲線是由于梁的不斷加高、檁子的不斷上升而形成的。在清式建筑木構架的做法中,檁子之間的水平距離基本都相同,各舉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規定,一般視建筑物的進深和屋面材料而定,如五檁舉架為五舉、七舉,七檁舉架為七舉、九舉等等。
53第五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
古建筑坡屋頂七檀舉架示意圖54第五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古建筑木構架示意圖55第五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歇山建筑山面的基本構造——趴梁法56第五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天宮樓閣57第五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由此看來,我國古建筑的結構和構造技術的“標準化”、“模數化”傾向,與幾千年后西方現代建筑的倡導者勒·柯布西埃所提倡的“工業時代的建筑應該標準化和模數化”觀念,倒有很大的不謀而合之處。58第五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二)基本外形一般說來,我國這種木構架建筑的體形基本分為三大部分,即屋頂、屋身(柱墻)、臺基。所以看一般宮殿的外觀,通常是在巍峨的屋頂下,紅色的墻面承座在層疊高大的臺基上。
59第五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孔廟大成殿60第六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從屋頂的形式上看,雖然都是坡頂,但變化十分豐富。為了解決排雨水和屋內采光的矛盾,漢代的能工巧匠發明了“飛檐”,也就是使檐口向上稍翹,這樣即滿足了實際需要,又產生了輕盈的飛躍的藝術效果。61第六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我國古代建筑屋檐的轉角處,不是一條水平的直線,而是四角微微翹起,叫做“起翹”;屋頂的平面也不是直線的長方形,而是四角向外延伸出的曲線形,叫做“出翹”。古建筑屋頂的曲線不只在翼角和飛檐部分,其實在整個屋面上都呈曲線狀,這種曲線的形成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舉架”在起作用。
62第六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山西東岳廟63第六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歷代舉架的高度都有所不同,在宋、遼以前,建筑屋頂的坡度一般都比后代低緩,自金以后逐漸加陡,到明清尤甚。屋頂坡度的陡緩變化是我國歷代建筑演變的一大特征。現將中國古建筑的幾種基本構造形式介紹如下:64第六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中國古建筑的幾種基本構造形式有:中國古建筑的屋頂形式65第六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1、廡殿。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形式常用于宮殿、壇廟一類的皇家建筑,并且有“單檐”(一層屋檐)和“重檐”之分。北京故宮太和殿正立面66第六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67第六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2、歇山。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建筑形式。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它既有廡殿建筑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筑俏麗的風格。無論是皇家宮殿、王公府邸、城垣鵲樓、寺廟園林及商埠店鋪等各類建筑,很多都采用歇山這種建筑形式。從外部形式來看,歇山建筑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筑與懸山建筑的有機結合,仿佛是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廡殿建筑上。68第六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69第六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3、懸山。懸山建筑的屋面僅有前后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于山墻或山面屋架之外,也稱挑山式建筑。一般多用于民居,有正脊和垂脊,兩面坡。懸山的構架形式特點:就是屋檐一直延伸到山墻以外,用來保護山墻。70第七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4、硬山。硬山建筑的屋面也是前后兩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墻內,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應用廣泛。它的形式與懸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懸出山墻罷了。
硬山建筑剖面硬山的幾種檁架分配形式71第七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5、攢尖。攢尖建筑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它的形式很豐富,既有單檐、重檐之分,還有圓形、方形、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多屬于攢尖建筑。
園林中的亭子多為攢尖頂72第七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73第七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三、古代建筑的空間布局中國古建筑群,或者說中國古代城市是一個崇尚自然的系統。但是出于對禮教的敬重,建筑組群的空間布局與園林的空間布局截然不同,甚至說完全相反。建筑組群講究的是嚴整的中軸對稱、肅然的氣氛;而園林則多采用自由曲線,講究意趣。更為難得的是,古人竟將這兩種風格迥異的“空間團體”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布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
74第七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一)建筑組群的空間布局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的建筑體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首先,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物;其次,再以單座建筑物組織成庭院;最后,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空間組群。
75第七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建筑組群的布局大都采用中軸對稱的方式,即沿縱軸線(又可稱為前后軸線)或橫軸線進行設計。這種布局大概與中國古代的“折衷”思想與“不偏不倚”的觀念有關。
中軸線在建筑布局中的應用76第七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一般建筑組群的布局分為兩種:1、在縱軸線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兩側按橫軸線安放兩座形體較小的次要建筑對峙,構成“門”形的三合院,如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壇等一類的壇廟建筑。或者在主要建筑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構成封閉性較強的四合院。2、在縱軸線上建主要建筑,在其對面放次要建筑,而在院子的兩側不再建房,用回形廓將前后兩屋聯系起來,因而稱為“廊院”。77第七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建筑布局78第七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山西祁縣喬家大院79第七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對于皇室宮殿來說,一個庭院組群是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這樣就出現了沿縱軸擴展或沿橫軸擴展及兩個方向擴展的、更為龐大、復雜的建筑組群。但同時,這種規模龐大的建筑組群自然帶來交通不方便和防火困難等問題,因此又在其中設計了若干夾道或小廣場,便于人們疏散或避難。這種建筑組群布局中最典型的實例就是北京的明、清故宮紫禁城,堪稱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筑群的典范。
80第八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清代故宮建筑群的空間布局1、強調中軸線和對稱布局。故宮建筑的軸線和北京全城軸線重合為一體,體現了帝王宮的至尊地位。在軸線上的建筑及其附屬部分,采取嚴格的對稱手法,并向兩側發展,形成次要軸線。使各組建筑串接在同一軸線上,形成主次分明、統一而有變化的整體。
2、院落的運用與空間變化。以建筑圍繞成院落,并以此為單元,若干院落組成一建筑群。各個院落的空間尺度加以變化和對比,以產生不同氣氛,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布局的又一特色。81第八十一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82第八十二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清代北京城平面圖83第八十三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故宮總體布局84第八十四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故宮乾隆花園平面布局85第八十五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二)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可謂獨領風騷。它既有別于西方傳統園林,又獨立于東方其它國家的園林風格。其變化非異域文化的人能夠理解。86第八十六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中國園林的主要特點:1、師法自然而又獨具匠心的造園手段
2、“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的藝術構思
3、詩情畫意的意境表達
江蘇無錫寄暢園87第八十七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大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中國的園林藝術“是一種繪畫”。它用泉池、花木、竹石、峰巒、澗谷、亭閣、曲徑、橋梁等組成實物環境來再現自然美。這當中又通過對意境的強調而達到詩、文、畫、園幾種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了中國園林的主要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方園林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含蓄”。園林中的道路,具有封閉景色、擴大空間、轉換視點之用。強調自然景物在園林規范中的重要性。88第八十八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在古代,園林最初級的形式是統治階級以狩獵和欣賞植物為目的,將某塊自然景觀好的、有山有水的地方據為己有而圈定的“苑囿”。秦始皇兼并六國之后,曾在渭水之南建造的上林苑,就是苑圃式園林。
早期“苑囿”實際上就是當今的動植物園,只不過不向公眾開放罷了。
89第八十九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北京清漪(今頤和園)平面布局90第九十頁,共98頁。第一章中國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中國銀行外匯商業房抵押貸款合同中國銀行抵押貸款
- 2025授權專賣店特許合同范本
- 2025設備租賃合同欠款爭議解決
- 2025專利使用許可專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企業雇傭合同》
- 2025年標準管理資金信托合同模板
- 2025企業臨時工勞動合同樣本示范
- 2025租賃合同格式
- 2025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服務合同
- 2025合同違約不及時履行將產生保函責任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中質量檢測試卷(含答案)
- 針刺傷預防與處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 2024年度《安全教育家長會》課件
-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培訓課件
- 地鐵安檢專業知識培訓課件
- 2024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軍工項目審核中心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三寶證盟薦亡往生功德文疏
- YY∕T 1849-2022 重組膠原蛋白
- 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優化方案
- 鼓式制動器畢業設計
- 醫院內部醫療廢物收集運送流程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