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_第1頁
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_第2頁
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_第3頁
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_第4頁
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金黃的稻束學案及答案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金黃的稻束》學案【學習目標】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金黃的稻束”的象征意義,思考勞動的收獲、生命和價值的意義。2.體會詩歌抽象哲理與感性形象有機結合的特點3.體會詩歌有聲有色,明凈飽滿的語言特色【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學時安排】一課時【學習過程】一、課前學習(一)學法指導:1.借助工具書或和網絡資源積累字詞,掌握文學常識2.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全詩,把握詩文感情基調,體味本詩所勾勒的畫面,找出意象及其特征,并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二)嘗試練習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稻束疲倦樹巔暮色雕像2.借助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行文學常識填空本文作者是抗戰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學院派青年詩人中的一位。是派的著名詩人,其作品有、。她與、等屬于昆明湖畔的一組,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3.思考答問(1)“金黃的稻束”象征什么(2))找出體現全詩發展脈絡的詞語,理解這首詩的寫作思路。二、課堂探究:(一)初步朗讀感知反復朗誦詩歌,標出詩歌朗讀的停頓,體會其思想感情。(二)意象分析1.詩人筆下的金黃的稻束是怎樣的形象從哪些關鍵性的詩句中看出它們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金黃”修飾“稻束”,有什么意味“站”與“立”相比,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三)理解關鍵語句:(1)“滿月”除了作為背景,還有何深層含義(2)怎樣理解“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3)“金黃的稻束”與“母親”之間如何聯系起來了完整全面地表達,“金黃的稻束”象征著什么(4)“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這一句中的“我想起”“我看見”有什么作用(5)此處所寫的是“疲倦的母親”,它們與“皺了的美麗的臉”有何關系(6)在用“滿月”“遠山”為“稻束”添加了美麗的背景之后,詩人又說:“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這”指什么“靜默”有什么意味(四)分析作者的感情脈絡:三、課堂檢測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C.“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3.語段閱讀: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1)“偉大的疲倦”,這如何理解(2)“肩荷”這個詞匯是用于“稻束”還是用于“母親”的如何理解(3)如何理解“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四、歸納總結1.品味語言:2.本詩的主旨3.寫作特點五、課后鞏固:1.下列加點詞語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建議換些字詞)A.妙處(chù)草窠(kē)疲倦(juàn)畸形(jī)B.參差(cēncī)模樣(mó)高聳(sǒng)嬉戲(xī)C.貯滿(zhù)卓然(zhuó)樹巔(diān)里弄(nòng)D.點綴(zhuì)瞥見(piē)肩荷(hé)諂媚(chǎn)2.下列句子與原文不一致的一項是()A.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B.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C.高聳的樹顛上D.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3.下列各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建議換字詞,設計老教材的比較多)A.泱泱大國(宏大)斷章取義(截斷)信而好古(誠信)B.前合后偃(倒下)事之不濟(成功)花塢春曉(地勢四周低中間高)C.主一無適(主持)萬籟俱寂(響聲)不經之談(正常)D.華而不實(實用)指點江山(評論)清而不寒(寒酸)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這躲在大山中的小村莊,小河環抱,綠樹掩映。每至春來,桃紅柳綠,鳴禽上下,一派萬紫千紅落花流水的勝景,讓人感到美不勝收。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春節剛過,封凍的黃河就已渙然冰釋。解凍的冰塊順流而下,壅塞河道,有可能給沿岸造成災害。C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正在與我們背道而馳,一步一步地遠去。D網絡給游戲者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平臺,讓游戲者無所不能。許多人在現實中遇到煩惱,就到網絡上發泄,尋求心理的平衡。5.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1)金黃的稻束________在(2)我想起無數個________的母親。(3)黃昏路上我看見了皺了的________的臉。(4)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________。(5)肩________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A.疲倦站美麗荷沉默B.站疲倦美麗靜默荷C.疲憊慈祥荷站靜默D.荷疲憊站慈祥沉默6.下列意象中本詩沒有涉及到的一項是()A勞累的父親金黃的稻束B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C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D高聳的山巔、流去的小河閱讀理解: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7.下列有關作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此題價值不大)A鄭敏是抗戰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學院派青年詩人中的一位B她與杜云燮、穆旦等屬于昆明湖畔的一組,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較清俊”,“穆旦比較雄健”,“而鄭敏最渾厚、豐富”。C鄭敏對中國的新詩有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她主張詩要直接、明顯;主張詩要有豐富的意象和多樣、濃重的色彩;主張寫詩切忌平鋪直敘,詩要有高潮。D鄭敏的早期作品《詩集》內容分抒情詩;對歷史及社會的觀察和思考;為一幅畫、一尊雕塑、一首樂曲所寫。8.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創作本詩的原因,不是水稻豐收所引起發的喜悅,而是收割后的站在田里的“稻束”的疲倦、寧靜、寂寞,讓她想起安于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B詩中“疲倦的母親”,年輕時是美麗的臉,現在卻是“皺了”,疲倦中更顯得蒼老。C詩中“疲倦的母親”,指的田里收割的農村母親,秋收勞作引起了母親們的疲倦。D“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強調的是“我想起”,“無數個”是想象的不確定性,不是寫實。9.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站”運用比喻修辭,寫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收獲的見證和象征。B“美麗”寫出了母親精神偉大,意志的堅韌。C“暮色”“遠方’”“滿月掛在樹巔”等勾勒了蒼茫遼遠的背景。D“滿月”寫出了母親內心的滿足,欣喜,烘托了母親的無私胸懷。10.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11.詩人是如何將“詩”(意象和語言)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12.這首詩有著意象的跳躍,意象的重疊,但為何不給人零亂、費解的感覺五、資料索引鄭敏(1920---),福建閩侯人,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后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九葉詩派代表人之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文學叢刊,名為《詩集1942—1947》。1947年之后,鄭敏的詩歌創作出現三十余年的沉寂。1979年詩人重新投入創作,1984年出版詩集《尋覓集》。1981年《九葉集》收錄了作者四十年代詩作二十首。《尋覓集》曾獲第二屆全國詩集獎。九葉詩派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他們于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他們強調反映現實與挖掘內心的統一,詩作視野開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歷史感和現實精神。在藝術上,他們自覺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結合,注重在詩歌里營造新穎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們承接了中國新詩現代主義的傳統,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金黃的稻束》答案【學習目標】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金黃的稻束”的象征意義,思考勞動的收獲、生命和價值的意義。2.體會詩歌抽象哲理與感性形象有機結合的特點3.體會詩歌有聲有色,明凈飽滿的語言特色【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學時安排】一課時【學習過程】一、課前學習(一)學法指導:1.借助工具書或和網絡資源積累字詞,掌握文學常識2.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全詩,把握詩文感情基調,體味本詩所勾勒的畫面,找出意象及其特征,并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二)嘗試練習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稻束疲倦樹巔暮色雕像2.借助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行文學常識填空本文作者鄭敏是抗戰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學院派青年詩人中的一位。是九葉派的著名詩人,其作品有《尋覓集》、《鄭敏詩集》。她與杜運燮、穆旦等屬于昆明湖畔的一組,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3.思考答問(1)“金黃的稻束”象征什么“金黃的稻束”在詩中有深邃的意蘊。它不僅是自然意義上的稻束,而是收獲的象征。詩人將收獲與創造豐收成果的勞動者聯系起來,尤其突出了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的形象。母親的“疲倦而靜穆”一生是平凡的,但母親的精神是崇高的,母親的人生價值是偉大的。它是母親不知疲倦、辛勞堅韌的象征,是人類的一個思想。母親成為詩人表達敬意的對象,成為詩歌當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過這個意象,詩人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平凡與偉大的關系,生命與價值的意義。(2)找出體現全詩發展脈絡的詞語,理解這首詩的寫作思路。“想起”、“雕像”、“沉思”“想起”由物(稻束)及人(母親)“雕像”由景(滿月、遠山)及情(偉大)“沉思”由情及理(思想)二、課堂探究:(一)初步朗讀感知反復朗誦詩歌,標出詩歌朗讀的停頓,體會其思想感情。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D(把“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解說為稻束“低首深思”的內容則顯然不恰當。整首詩所出現的形象以及有關形象的感受,都是詩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見。它本是詩人的“旁白”,不能理解為“稻束”沉思的內容。而且側重點應該是“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C.“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只能是“你們”即“稻束”。雖然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是勞動者母親,但“肩荷”了這種“疲倦”的主體,卻只能是母親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3.語段閱讀: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1)“偉大的疲倦”,這如何理解母親在“金黃的稻束”成長的過程中擔負著孕育者、勞動者的角色,付出的辛勞和艱辛看似平凡實則偉大,在收獲日里沒有狂歡,只有靜穆,所有的付出都化作“偉大的疲倦”。詩人賦予母性的疲倦和靜穆,表現了母親的辛勞、堅韌、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這是一種肯定和贊頌。(2)“肩荷”這個詞匯是用于“稻束”還是用于“母親”的如何理解“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只能是“你們”即“稻束”。雖然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是勞動者母親,但“肩荷”了這種“疲倦”的主體,卻只能是母親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3)如何理解“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把歷史比做一條長河,而母親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日復一日的如此平凡的辛勤勞作、甘于奉獻,但時光的流逝是如此的無奈,“美麗的臉”也會“皺了”,母親也會“疲倦”。“不過”“而”強調“你們,站在那兒”,金黃的稻束成歷史的見證,“無數疲倦的母親”不是具體的母親,而是哲學上抽象的人類的母親,這種“疲倦而靜穆”的母愛,是一種人類的精神,更是一種思想,它超越了歷史,是人類繁衍的憑靠,是支撐民族、生命的根基。這種辛勞、奉獻、堅韌的精神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永恒的思想結晶,是生命與價值的偉大體現。“人類的一個思想”使得這首詩超越了對母親勞動者的贊頌,而具有了更深刻廣泛的哲思。(建議采用《綜合拓展教程》上的答案)詩歌連用兩個“靜默”,讓我們仿佛看到“稻束”雕塑般的形象和“低首沉思”的形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像“母親”那樣的創造者,有多少像“金黃的稻束”的沉思者。他們無聲無息地付出著,支撐著,經歷著苦難,但在收獲之日,他們沒有狂歡,有的只是靜默后的低首沉思。“稻束”雖然“靜默”不語,但其本身所蘊涵的豐富性、厚重感使飽經滄桑、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也失了顏色,成了“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種無聲無息的消逝感與稻束的低首沉思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金黃的稻束“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憑靠,是支撐民族、生命的根基,成了人類的一個追求和永恒不變的真理,表現了詩人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四、歸納總結1.品味語言(1)有“聲”有“色”的語言這首詩由于獨特的色彩與聲音的把握和表達,而使語言帶有一種雕塑的質感和光輝。詩人用“金黃”修飾“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質感,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把握,“金黃”是高貴的色調。在技巧上,它一方面體現了現代主義具體意象和抽象觀念的疊加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也溝通了古典詩歌對意境的要求,體現了對傳統的情境關系的重視。而三個“靜默”預示著母親的美麗與堅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有“聲”有“色”的語言增添了詩歌的厚重感。(2)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的意象詩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兩個特征:第一,從強烈的主觀投入對實存的生活形態作具體描述,如“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第二,通過詩人的感官轉化把抽象的事物變形為具體感知的形象,如“歷史”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無論哪種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獨創性,而且它們也是通過詩人心理的仰證或想象才得以實現的。詩人對意象的理解與創造,吸收了中國古代和西方現代的經驗,并且有所融合、創造。2.主旨全詩圍繞“金黃的稻束”這一意象展開,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體——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頌。3.寫作特點在結構上,呈現出一個不斷從具象到抽象的思考過程。善用意象的跳躍和重疊。語言富有雕塑的質感和深長的意味。五、課后鞏固:1.下列加點詞語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換字詞)A.妙處(chù)草窠(kē)疲倦(juàn)畸形(jī)B.參差(cēncī)模樣(mó)高聳(sǒng)嬉戲(xī)C.貯滿(zhù)卓然(zhuó)樹巔(diān)里弄(nòng)D.點綴(zhuì)瞥見(piē)肩荷(hé)諂媚(chǎn)2.下列句子與原文不一致的一項是(C)A.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B.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C.高聳的樹顛上D.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3.下列各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換題)A.泱泱大國(宏大)斷章取義(截斷)信而好古(誠信)B.前合后偃(倒下)事之不濟(成功)花塢春曉(地勢四周低中間高)C.主一無適(主持)萬籟俱寂(響聲)不經之談(正常)D.華而不實(實用)指點江山(評論)清而不寒(寒酸)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D)A.這躲在大山中的小村莊,小河環抱,綠樹掩映。每至春來,桃紅柳綠,鳴禽上下,一派萬紫千紅落花流水的勝景,讓人感到美不勝收。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春節剛過,封凍的黃河就已渙然冰釋。解凍的冰塊順流而下,壅塞河道,有可能給沿岸造成災害。C.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正在與我們背道而馳,一步一步地遠去。D.網絡給游戲者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平臺,讓游戲者無所不能。許多人在現實中遇到煩惱,就到網絡上發泄,尋求心理的平衡。5.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B)(1)金黃的稻束________在(2)我想起無數個________的母親。(3)黃昏路上我看見了皺了的________的臉。(4)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________。(5)肩________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A.疲倦站美麗荷沉默B.站疲倦美麗靜默荷C.疲憊慈祥荷站靜默D.荷疲憊站慈祥沉默6.下列意象中本詩沒有涉及到的一項是(A)A.勞累的父親金黃的稻束B.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C.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D.高聳的山巔、流去的小河閱讀理解: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7.下列有關作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此題價值不大)A.鄭敏是抗戰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學院派青年詩人中的一位B.她與杜運燮、穆旦等屬于昆明湖畔的一組,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杜運燮比較清俊”,“穆旦比較雄健”,“而鄭敏最渾厚、豐富”。C.鄭敏對中國的新詩有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她主張詩要直接、明顯;主張詩要有豐富的意象和多樣、濃重的色彩;主張寫詩切忌平鋪直敘,詩要有高潮。D.鄭敏的早期作品《詩集》內容分抒情詩;對歷史及社會的觀察和思考;為一幅畫、一尊雕塑、一首樂曲所寫。8.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A.作者創作本詩的原因,不是水稻豐收所引起發的喜悅,而是收割后的站在田里的“稻束”的疲倦、寧靜、寂寞,讓她想起安于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B.詩中“疲倦的母親”,年輕時是美麗的臉,現在卻是“皺了”,疲倦中更顯得蒼老。C.詩中“疲倦的母親”,指的田里收割的農村母親,秋收勞作引起了母親們的疲倦。D.“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強調的是“我想起”,“無數個”是想象的不確定性,不是寫實。9.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C)A.“站”運用比喻修辭,寫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收獲的見證和象征。B.“美麗”寫出了母親精神偉大,意志的堅韌。C.“暮色”“遠方’”“滿月掛在樹巔”等勾勒了蒼茫遼遠的背景。D.“滿月”寫出了母親內心的滿足,欣喜,烘托了母親的無私胸懷。10.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D)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11.詩人是如何將“詩”(意象和語言)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詩人以“金黃的稻束”為起點,將收割后的疲倦和靜默、母親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聯系起來,因而具有一種更為感人的力量。詩人并沒有在字面上將“金黃的稻束”直接比作“母親”或是“雕像”,而是據此展開聯想和沉思。它們在詩中同時存在,相映成輝。“金黃的稻束”、“靜默”的“雕像”、母親的疲倦、母親無言的堅忍和美麗,都激起我們對歷史和生命無盡的沉思。詩的最后一句“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順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詩”完美地合為一體。建議換:“詩”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