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常規_第1頁
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常規_第2頁
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常規_第3頁
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常規_第4頁
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常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內科護理常規中醫內科護理常規(一)病室環境病室環境清潔、舒適、安靜,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病癥性質,室內溫濕度適宜。(二)根據病種、病情安排病室,護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紹介紹主管醫師、護士,并通知醫師。介紹病區環境及設施的使用方法。介紹作息時間及相關制度。(四)生命體征監測,做好護理記錄測量入院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重。新入院患者當日測體溫、脈搏、呼吸3次。若體溫37.51以上者,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3次。若體溫391以上者,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或遵醫囑執行。體溫正常3次后,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或遵醫囑執行。危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遵醫囑執行。(五) 每日記錄大便次數1次。(六) 每周測體重、血壓各1次或遵醫囑執行。(七) 協助醫師完成各項檢查。(八)遵醫囑執行分級護理。(九)定時巡視病房,做好護理記錄。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瞳孔、舌脈、二便等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并配合治療。注意觀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療效果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及時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問題,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十)加強情志護理,疏導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療。(十-)根據病情,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相關健康指導,使之對疾病、治療、護理等知識有一定了解,積極配合治療。(十二)遵醫囑準確給藥服藥的時間、溫度和方法,依病情、藥性而定,注意觀察服藥后的效果及反應,并向患者做好藥物相關知識的宣教。(十三)遵醫囑給予飲食護理,指導飲食宜忌。(十四)預防院內交叉感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病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十五)做好出院指導,并征求意見。胸痹護理常規因邪痹心絡、氣血不暢所致。以胸悶、胸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位在心。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參照本病護理。一、護理評估(一)疼痛發作的時間、部位、性質,是否有放射,伴隨癥狀及緩解的方法。(二)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三)心理社會狀況。(四)辯證寒凝血瘀證、氣滯血瘀證、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痰濁血瘀證二、護理要點(一)一般護理按中醫內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床邊監護,配備必要的搶救設備及用品。臥床休息,協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動,限制探視,防止情緒波動。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遵醫囑給予緩瀉劑。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密切觀察胸痛的部位,性質、時間及放射痛的部位。(2)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及有無頸靜脈怒張。(3)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發現異常波形時,報告醫師,并配合處理。(4)觀察患者24小時出入量,發現尿量減少,報告醫師。(二)用藥護理中藥湯劑一般溫服。(三)飲食護理少量多餐,宜進食低脂、低膽固醇、低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飲食過飽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心衰患者宜低鹽飲食、低脂飲食。(四)情志護理避免情緒緊張及不良刺激。指導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如談心釋放法、轉移法等。(五)臨癥護理寒凝血瘀者,遵醫囑給予中藥泡茶飲。疼痛時,遵醫囑給予及時有效解除疼痛的藥物。喘息不得臥者,遵醫囑給予吸氧,并取半臥位。心跳驟停時,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即刻報告醫師進行搶救。(六)并發癥護理潛在并發癥:心陽暴脫密切觀察病情,持續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面色、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量。遵醫囑盡早給予藥物治療,維持靜脈通路,及時補充血容量。保持休克體位,床頭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靜脈回流,防止腦缺血。保暖,保持病房安靜,避免吵鬧等刺激,并避免不必要的搬動。三、辯證施護(一)心痛發作期寒凝血瘀證(1)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居室應向陽,隨氣候變化調整衣被厚薄。(2)胸痛時口服冠心蘇合丸或速效救心丸。(3)中藥湯劑宜溫熱服。飲食宜溫熱,忌食生冷和寒涼食物氣滯血瘀證(1)多因情志不遂而誘發,應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心情舒暢,以利氣血條達。(2)中藥宜熱服,以利活血化瘀。(3)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晚餐不可過飽。(二)心痛緩解期氣虛血瘀證(1)以休息為主,體力允許適當活動,活動量以不引起心痛發作為度。(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晚餐不可過飽。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1)飲食宜益氣養陰之品滋潤之品,如木耳、香菇等。(2) 中藥湯劑宜飯后1?2小時稍涼服用,服藥后避免情志過激以免化火傷陰。(3) 保持大便通暢痰濁血瘀證(1) 食宜以素食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煙酒,以免助濕生痰(2) 肥胖患者應限制飲食,控制體重,減輕脾胃負擔,宜進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食品。(3)胸痛發作時可用寬胸氣霧劑或速效救心丸。四、健康指導(一) 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排便時勿屏氣,排便不暢時可用開塞露。(二) 合理調整飲食,適當控制進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煙、酒,少食動物脂肪及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三) 避免緊張、勞累、情緒激動、便秘、感染等誘發因素。(四) 注意勞逸結合,康復期適當進行康復鍛煉。(五)指導患者及家屬在病情突然變化時的筒易應急措施。眩暈(原發性高血壓)護理常規因風陽上擾,痰淤內阻使腦竅失養、腦髓不充所致。以頭暈目昡、視物旋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位在肝、腎、牌。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等可參照本病護理。一、護理評估(一)眩暈發作的時間、程度、誘發因素、伴發癥狀。(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三)心理社會狀況。(四)辨證陰虛陽亢證、肝火亢盛證、痰瘀互結證、腎氣虧虛證二、護理要點(一)一般護理按中醫內科一護理常規進行。重癥宜臥床休息,輕癥可閉目養神。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深低頭、旋轉等動作,眩暈嚴重者的坐椅、床鋪避免晃動。患者的起居應適應四時氣候變換,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觀察昡暈發作的時間、程度、誘發因素、伴發癥狀及血壓等變化。(2)出現頭痛劇烈、嘔吐、視物模糊、肢體麻木或血壓持續上升時,應報告醫師并配合處理。(二)用藥護理中藥湯劑宣溫服,觀察藥后效果及反應。眩暈伴嘔吐者中藥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頻服。(三)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膩、生冷之品。陰虛陽亢者,可食滋陰潛陽之品。(四)情志護理肝火亢盛者、情緒易激動者,避免情緒激動,掌握自我調控能力。對昡暈、易心煩、焦慮者,需介紹有關疾病知識和治療成功的經驗,以增強其信心。(五)臨癥護理1.眩暈而昏仆不省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報告醫師。2.眩暈伴惡心嘔吐者,遵醫囑按壓合谷。(六)并發癥護理1.腦出血(1)老年性眩暈癥患者保持樂觀心態。(2)經常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體操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環。(3)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4)對于原有高血壓者,應注意觀察和調整血壓。(5)半身不遂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防止患側肢體受壓畸形。2.嘔吐(1)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體位,以防發生窒息。(2)患者嘔吐完畢后及時處理嘔吐物,協助患者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4)根據病情及醫囑,可給予患者止吐劑、解痙劑、鎮靜劑,可以按摩膻中、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止吐。(5)嘔吐停止后,應給予患者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根據醫囑給予靜脈補液,以防水、電解質紊亂。三、辨證施護(一)陰虛陽亢證1.保持穩定情緒,使其心情舒暢。2.病室應涼潤通風,光線柔和,避免噪聲刺激。飲食以清淡為主,禁食辛辣、刺激、油膩及過咸之品。按摩風池、合谷、三陰交等穴位,可以緩解眩暈。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給予緩瀉劑。(二)肝火亢盛證1.病室宜安靜整潔,避免噪聲刺激。2.飲食宜清淡為主,宜食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膩及過咸之品。肝火亢盛患者宜情緒激動,講明情緒激動對疾病的不良影響,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控制不良情緒。耳穴壓豆:腎、枕、皮質下等穴位。(三)痰瘀互結證1.痰濕較盛的患者應居住在寬敞明亮、通風、干燥、溫度適宜的房間。2.觀察患者眩暈及嘔吐情況。如出現四周事物旋轉,站立不穩并伴惡心嘔吐,應通知醫生。飲食:少食肥甘厚膩,生冷葷腥。素體肥胖者適當控制飲食,高血壓患者食不宜過飽,急性發作嘔吐劇烈者暫時禁食,嘔吐停止后可給予半流質飲食如,小米湯、雞蛋湯等。忌甜粘、生冷之品。(四)腎氣虧虛證1.發病時宜臥床休意,平時適當體育鍛煉如練氣功、太極拳等。起臥時動作緩慢,勿突起站立或坐起,防止跌傷。2.使患者睡眠充足,失眠時可遵醫囑進行耳穴壓豆壓皮質下神門、心等穴位。飲食宜富營養的食物為主如淡菜、銀耳等,忌食煎炸及辛辣刺激之品。四、健康指導(一)應使患者注意勞逸結合,養成起居規律的良好習慣。(二)注意飲食調養,以清淡可口為宜,低脂、低鹽飲食,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忌煙酒。(三)不宜從事高空作業,避免游泳、觀水、乘船及各種旋轉度大的動作和游戲。(四)堅持體育鍛煉,選擇適當運動方法,如散步、太極拳等。(五)定期檢查血壓情況,發現異常變化應及早治療。喘病護理常規喘病是一種發作性痰鳴氣喘肺系疾病。發作時喉間哮鳴有聲,呼吸急促,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喘息不得平臥為主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喘脫之危重證候。一、護理評估(一)咳嗽的聲音、時間性質及伴隨癥狀。(二)喘息氣短的程度、時間及缺氧的程度。(三)痰的性質、顏色和氣味。(四)心里社會狀況。(五)辯證:外寒內飲證風熱犯肺證痰濁雍肺證肺氣郁閉證二、護理要點(一)一般護理按中醫內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咳嗽喘憋氣急者,半臥位休息,恢復期適當活動并逐漸增加活動量。病情觀察做好記錄。(1)密切觀察咳嗽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規律及咳痰的顏色、性狀、量及氣味,有無喘促發紺等伴隨癥狀。(2)密切觀察患者喘息氣短的程度、持續時間及有無短期內突然加重的征象,評價缺氧的程度。(3)痰呈黃綠色濃痰,或大咯血時,立即報告醫師配合處理。(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現體溫驟降、汗出、尿少、頭昏、嗜睡、四肢不溫等脫證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二)用藥護理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服藥后觀察效果和反應,并做好記錄。(三)飲食護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營養為原則。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進食清熱生津之品,忌煎炸、肥膩、辛辣之品。(四)情志護理本病纏綿難愈,患者精神負擔較重,指導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五)臨證護理痰黏稠難咳出時,給予霧化吸入,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紫紺時立即給予低流量氧氣持續吸入,觀察效果。(六)并發癥護理慢性呼吸衰竭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的改變,及時發現肺性腦病及休克病情變化。2.及時清除痰液。清醒患者鼓勵多飲水用力咳痰、無力者定時協助翻身,拍背,促進排痰。三、辯證施護(一)外寒內飲證1.病室宜安靜,溫暖向陽。2.中藥湯劑宜溫熱服。宜進食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蘇粥、白果煲雞等。(二)風熱犯肺證1.病室宜通風涼爽,避免涼風直接吹入。2.飲食宜疏風清熱、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銀花茶。發熱者可針刺合谷、曲池等穴位。(三)痰濁雍肺證1.痰黏稠難咳出時,給予霧化吸入,定時翻身拍背,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膩辛辣刺激。(四)肺氣郁閉證1.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指導患者排解不良情緒的辦法,給予心理疏導。2.飲食宜進食開郁宣肺、降氣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粥、胡蘿卜、生姜汁等。四、健康指導(一)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溫濕度適宜。指導患者戒煙,室內勿放鮮花等可能引起過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剌激性氣體的吸入。(二)在寒冷季節或氣候轉變時,及時增減衣物,勿汗出當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避免感受外邪誘發或加重病情。(三)勞逸結合,起居有常,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時減少活動量。(四)經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聯合應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五)自我保健鍛煉。中風護理常規因素體痰熱內盛、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遇飲食、神志、勞累等誘因所致。以突然昏撲,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或失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與自然界風性善行多變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風,亦稱“卒中”。病位在腦,涉及肝、腎。腦血管意外可參照本病護理。一、護理評估(一)生命體征、意識、神志、瞳孔、肢體活動、語言表達等情況。(二)生活方式、休息、排泄等狀況。(三)心理社會狀況。(四)辨證中經絡風火上擾證、風痰阻絡證、痰熱腑實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中臟腑一一痰蒙清竅證、痰熱內閉證、元氣敗脫證二、護理要點(一)一般護理按中醫內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病室安靜、通風,保持空氣新鮮。3?病室溫度、濕度要適宜,一般溫度以181-201為宜。濕度以50%-60%為宜。臥床休息,取適宜體位,避免搬動。若嘔吐、流涎較多者可將頭偏向一側,以免發生;對煩躁不安者,應加床檔保護。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體功能位。6?加強口腔、會陰、眼睛及皮膚的護理,用鹽水或中藥液清洗口腔;眼瞼不能閉合者,覆蓋生理鹽水濕紗布;保持床單位整潔,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給予留置導尿,定時進行膀胱沖洗。伴有神昏的患者應轉入單人病室或搶救室,設專人看護并做好特護記錄。神志不清者取平臥位休息,躁動不安者加擋,防止墜床。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密切觀察患者神志、意識、生命體征、瞳孔、四肢活動等情況。(2)患者出現劇烈頭痛,噴射樣嘔吐,意識障礙加重說明顱內壓升高,要及時報告醫生配合搶救。(二)用藥護理服中藥后應避免受風寒,汗出后用毛巾擦干。服降壓藥、脫水藥時,應觀察血壓變化,防治頭暈,注意安全。(三)飲食護理1.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膩,以新鮮蔬菜水果為主。2.神志昏迷三天以上或有吞咽困難者用鼻飼法進食。(四)情志護理中風患者多為心火爆盛,應耐心做好情志護理,解除患者的恐懼,急躁情緒,避免不良刺激。(五)臨證護理1.高熱者,使用冰袋冰帽,持續使用可降低耗氧量,保護腦細胞,觀察有無肺部及尿路感染。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虛者可加艾灸,必要時遵醫囑留置導尿。便秘者,順時針按摩腹部,遵醫囑使用緩瀉劑。大便失禁者應保持床單位清潔,肛周皮膚干燥。保持會陰及床單位清潔干燥,做到勤按摩,勤翻身,勤擦洗,勤觀察。(六)并發癥的護理1.壓瘡(1)幫助患者每2小時更換一次體位;在受壓部位放置氣圈海綿墊等,保持皮膚干燥。(2)按摩受壓局部,以改善血液循環。2.嘔血(1)遵醫囑禁飲食,恢復進食后給予少量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飲食。(2)遵醫應用止血藥物及胃黏膜保護劑。(3)觀察嘔血及便血的色、質、量的變化,判斷有無繼續出血的跡象。三、辨證施護(一)中經絡中經絡患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語不利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分為風陽上擾證,陰虛風動證,氣虛血瘀證。1.風火上擾證(1)保持居室安靜,嚴格限制探視,避免噪聲、暴怒、抑郁,保持情緒穩定。(2)入睡困難者,輾轉反側,煩躁不安者,可適當給予鎮靜劑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3)飲食宜清淡甘寒為主,如綠豆、黃瓜、梨等,忌大蒜、蔥等辛香走竄之品。2.陰虛風動證(1)病房宜通風涼爽,但避免涼風直接吹入。(2)避免情志刺激,勿驚恐、郁怒、防止復中。(3)飲食以養陰清熱為主,如淡菜湯、面湯、銀耳湯、黃瓜、芹菜等。氣虛血瘀證(1)體弱多汗者,居住環境宜溫暖避風,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被服。(2)由于氣虛血瘀,手足腫脹或膚色紫暗,可用中藥或溫水浸泡以消腫化瘀,以疏通經絡,消除腫脹。(3)飲食宜益氣、健脾通絡,如黃芪粥、蓮子粥、白菜、冬瓜、絲瓜、木耳、赤小豆等。風痰阻絡證(1)3天以內密切觀察病情的轉化。若舌質不紅,無眩暈頭痛、病情平穩,可以進行功能鍛煉;若舌苔變黃厚膩,口臭,便秘,脈弦滑而大,說明已轉化為痰熱腑實證,即匯報醫生。(2)飲食宜黑大豆、藕、香菇、桃、梨,忌羊肉、牛肉、狗肉、雞肉、烏梅等。痰熱腑實證(1)室溫不宜太高,衣被不可太厚,避免冷風直接吹入。(2)用通腑化痰飲服藥后3-5小時瀉下2-3次稀便即可說明腑氣已通,不需再服。若服完藥物后,未見大便,可報告醫生,繼續服藥,以瀉下為度。如果出現嗜睡、朦朧,說明病情加重向中臟腑轉化,即匯報醫生。飲食宜清熱、化痰、潤燥為主,如蘿卜、綠豆、絲瓜、冬瓜、梨、香蕉、芹菜等,忌羊肉、牛肉、雞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