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學習資料_第1頁
最新整理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學習資料_第2頁
最新整理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學習資料_第3頁
最新整理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學習資料_第4頁
最新整理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精品文檔精品文檔第一章總論是對病、傷、殘患者的功能狀況及其水平進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對其預后功能等康復評定學是研究患者有關身體、心理、社會及其所處環境的功能狀況的一門醫學學科ICIDH:殘損(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結構或功能上的任何喪失或異常、殘疾((由于殘損或殘疾,限制或阻礙一個人充當正常社會角色并使之處于不利地位(身體功能或結構問題,有顯著的差異或喪失)、活動受限(個體在進行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參與限制(個體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經歷到的問題)殘疾。康復評定的意義從患者角度:通過評定,可以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活動能力的了解,幫助患者制定以預防和減緩疾病的惡化和功能的減退。從康復醫生和治療師的角度:全面、系統、準確的評定,可彌補病史和一般臨床檢查從社會角度:通過評定,發現在社會康復方面存在的問題,如社會對提供資助、改進此外,評定還可以就殘障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新的發病資料。康復評定的作用)掌握功能障礙的情況:了解功能障礙的性質、了解功能障礙的范圍、了解功能障礙制訂康復治療計劃評價治療效果:評定治療效果、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判斷預后分析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率(P)病史:主訴、現病史、功能史(核心)史、家族史管系統、腹部、泌尿生殖系統和直腸、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功能評定:四個功能(認知、言語、軀體、社會)、三個障礙層次(損傷、活動受限)6康復治療計劃的制定方法:建立治療目標:依據:①在評定中發現的問題②心理狀況③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及個人的希望④家治療目標的組成:包括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一個將要實施的目標應包括:①有可測量的結果②使用具體的檢查③希望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康復目標的描述:下肢的功能可根據假肢和支具的有無和種類設定不同的目標:①不能步行:臥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獨立坐位②能乘輪椅:自己驅動、外力驅動③在平行杠內:起立、平衡、步行④用拐杖步行:能否獨立起立⑥無手杖步行:有輔助和完全獨立上肢的功能上臂、前臂或軀干固定物品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體并使其固定于腹部與桌子之間輔助手:不是實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抓東西,固定,放開實用手:(左)吃飯時雖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飯碗;(右)吃飯時,匙、叉、筷子可以較正常的使用,可以寫出能讀的字①全面輔助②部分輔助③完全獨立完成勞動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動以外,最好還應預測勞動能力:①恢復原職②恢復工作,改變原職③改變職業,可勞動④幫助家務3.制定康復治療方案:⑴治療安排和醫囑的書寫⑵常用的康復手段PTOTSTPSYRETCM第二章人體形態的評定一.人體形態評定(一)身體姿勢的評定被測者在直立狀態下,兩足跟靠攏,兩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頜,兩眼平視前方,使頭部保持眼眶下緣與耳屏點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勢。前面觀(發育、外傷)鎖骨和其他關節不對稱(外傷)髂前上脊(水平)(看髕骨位置,內則內,外則外)(X)(O形腿)脛骨外旋(發育))脛骨內旋(髕骨向前,足趾向內;腘繩肌、股薄肌緊張,股骨前傾,前交叉韌帶))拇外翻(第一足趾的跖趾關節向外側偏斜;跖骨頭內側過度生長,跖趾關節脫位)(10)爪形趾(跖趾關節過伸;近側趾間關節屈曲,趾長伸肌緊張、縮短)2.后面觀(頸部肌肉)(菱形肌、背闊肌緊張)(內旋腋杖,外旋少見)脊柱側彎骨盆向側方傾斜(偏癱,內旋肌、屈髖肌軟弱)(內側縱弓低,跟骨旋前,腓長短肌短縮)高弓足(內側縱弓高,跟骨旋后,腓長短肌拉長頭向前傾斜(頸部肌肉,職業病)胸脊柱后凸(駝背,頸曲深度5cm以上)平背(直背,胸曲度、腰曲度小于2-3cm,伴骨盆后傾)鞍背(脊柱腰端過度前凸,大于5cm,骨盆前傾)骨盆后傾(恥骨聯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前,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線后方)骨盆前傾(恥骨聯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后,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線前方)膝過伸(踝關節跖屈,膝關節位于重心線后方,股四頭肌、腓腸肌緊張)膝屈曲(踝關節背屈,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位于重心線前方,股四頭肌拉長)(二)體格評定1.體表標志頭及軀干:頭頂點、頸點、胸中點、肩胛骨下角點,臍點、腰點上肢:肩峰、肱骨內上髁、肱骨外上髁、鷹嘴、橈骨莖突、尺骨莖突,橈尺莖突中間點、指尖點下肢:髂嵴、髂前上棘、股骨大轉子、股骨內上髁、股骨外上髁、膝關節外側間隙、內踝、外踝、趾尖身體長度上肢上肢長:坐位/站位,上肢在體測自然下垂,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中立位;肩峰外側→橈骨莖突/中指尖上臂長:同上;肩峰外側→肱骨外上髁前臂長:同上;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手長:手指伸展位;橈尺莖突中間點→中指尖下肢下肢長:仰臥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髖關節中立位;髂前上棘→內踝/股骨大轉子→外踝大腿長:同上;股骨大轉子→膝關節外側間隙小腿長:同上,膝關節外側間隙→外踝足長:踝關節中立位;足跟末端→第二趾末端殘肢上臂:坐位/站位,上臂殘肢自然下垂;腋窩前緣→殘肢末端→前臂:同上;鷹嘴尺骨殘肢末端后面大腿:仰臥位/雙側腋杖支撐站立,健側下肢伸展;坐骨結節→大腿→殘肢末端小腿:同上;膝關節外側間隙→殘肢末端后面身體圍度(1)四肢上臂:肘伸展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伸展;上臂的中部、肱二頭肌最膨隆部肘屈曲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用力屈曲;同上前臂:最大圍度前臂在體側自然下垂;前臂近端最隆部最小圍度同上;前臂遠端最細部6cm,,,小腿:同上;小腿最粗部位,內、外踝最細部位截肢上臂:腋窩前緣→殘肢末端,2.5cm前臂:鷹嘴→殘肢末端,2.5cm大腿:坐骨結節→殘肢末端,5cm小腿:膝關節外側間隙→殘肢末端,5cm軀干54-58cm32-34cm,站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喉結處,軟尺平行地面胸圍:同上;胸中點→肩胛骨下角點,繞胸一周;平靜呼氣末,平靜吸氣末。腹圍:同上;臍/第12肋下緣→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一周。臀圍:站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大轉子→髂前上棘連線中間上臀部的最粗部分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身高和體重體重(kg)=(cm)—100(165cm以下體重(kg)=(cm)—105(165-175cm)體重(kg)=(cm)—110(176-186cm)(三)體型評定上腹角→90°無力型,正力型,超力型身體成分評定水中稱重法皮質厚度的測量:10.4mm,女17.5mm右肩胛下角下方5cm處,男12.2-14mm,女12.2-14mm右腹部臍旁1cm處,男5-15mm,女12-20mm生物電阻抗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和磁共振成像三維光子掃描儀組織活檢第三章神經系統反射的評定1.神經反射發育的四個階段脊髓水平()腦干水平(姿勢反射影響全身肌張力變化,時間界限:出生后4-6)中腦水平(頭和身體的空間位置,時間界限:出生后至5)大腦皮層水平(皮質、基底神經節、小腦,時間界限:出生后6個月出現出生后2個月以內呈陽性為正常。2個月以后仍為陽性者可能是神經反射發育遲滯的征候。3.出生后終生存在的反射大腦皮層水平:仰臥位平衡反應、俯臥位平衡反應、膝手四點位反應、坐位平衡反應、雙膝立位平衡反應、跨步及跳躍反應、足背屈平衡反應、蹺蹺板平衡反應、猿位平衡反應腦干水平的反射陰性支持反射中腦水平的反射動物反應解剖學基礎:反射弧反射弧,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7.陽性支持反射出生后4-8個月呈現陽性為正常。8個月以后仍呈陽性者,可能是神經反射發育遲滯的征候。第四章心肺功能的評定心臟功能分級呼吸困難分級3.6分鐘步行試驗的測試方法選擇平坦無障礙的場地,囑受檢者在主觀安全和無癥狀的前提下,盡力行走6測定行走的距離。運動前后測定血壓和心率,并前后進行比較。可獨立的預測心衰致殘率和病死率的因子:6min內步行距離<150米,表明心衰程度嚴重、;50-425米之間為中度心衰;米之間為輕度心衰心肺功能評定常用方法對體力活動的主觀感覺分級超聲心電圖心臟負荷試驗(6分鐘步行試驗)心電運動試驗的目的和種類為制定運動處方提供依據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判定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發現潛在的心律失常和鑒別良性及器質性心律失常確定患者進行運動的危險性評定運動鍛煉和康復治療的效果其它按中止試驗的強度分類:極量運動試驗、?(次)極量運動試驗、癥狀限制運動試驗、低水平運動試驗按試驗方案分類:單級運動試驗(運動強度不變)、多級運動試驗按所用設備分類:平板運動試驗方案、踏車運動試驗方案、手搖功率計試驗方案出現癥狀:呼吸困難、心絞痛、極度疲勞等;ST出現嚴重心律失常運動中心率及收縮壓下降超過10>10mmHg舒張壓)或超過安靜時15-20mmHg每分鐘通氣量):每分鐘出入肺的氣量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氣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氣量肺泡通氣量):單位時間內每分鐘進入呼吸性支氣管及肺泡的氣量潮氣量(TC):1500ml深吸氣量(IC):平靜呼吸末盡力吸氣所吸入的最大氣量,占肺活量的2/3,男2600ml,女1900ml補呼氣量(ERV):平靜呼氣末再用力呼氣所呼出的氣量,男910ml,女560ml肺活量(VC):潮氣量+補呼氣量+補吸氣量,男3470ml,女2440ml功能殘氣量(FRC):殘氣量(RV):最大深呼氣后殘留于肺內的氣量攝氧量:耗氧量/吸氧量,機體所攝取或消耗的氧量,是反映機體能量消耗和運動強度的指標,也反映機體攝取、利用氧的能力。最大攝氧量:(VO2max):最大氧量,是綜合反映心肺功能狀況和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標代謝當量(MET):表示相對能量代謝水平和運動強度的指標量動用無氧代謝供能的臨界點氧脈搏:體內氧運輸效率,氧攝取量與心率之比氧通氣當量:消耗1L攝氧量所需要的通氣量呼吸儲備:最大通氣量與最大運動通氣量之差的絕對值或百分比狀況第五章認知功能的評定認知:是個體對感覺輸入信息的獲取、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是輸入和輸出認知功能障礙:當各種原因引起腦部組織損傷時,導致患者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常見的認知功能障礙評定方法)意識狀態評定:意識狀態初步判斷(嗜睡、昏睡、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15))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簡明精神狀態檢查MMSE305-10172024)、認知功能篩查量表CASI3015-2020)第六章言語功能的評定言語是指說話及表達的能力,是人類交流最基本的部分,其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噴出氣體,際過程,其中聲道對聲音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唇、舌、硬腭、軟腭、咽、喉和聲帶。語言理解能力的障礙,并非發音器官功能障礙所致。表現:口語表達障礙(發音障礙、說話費力、錯語、語法錯誤、找詞困難、刻板語言、模仿語言、持續癥、負數困難、流暢度)、聽覺理解障礙(語音辨認障礙、語意理解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書寫不能、構字障礙、象形書寫、鏡像書寫、惰性書寫、書寫過多、語法錯誤)常見疾病:Broca失語(運動性失語)、Wernike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失寫癥、失讀癥評定方法:波士頓失語檢查、西方失語成套測驗)障礙。分為運動性構音障礙、器質性構音障礙、功能性構音障礙。表現:發聲和構音不清常見疾病: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腦癱、多發性硬化、腭裂評定方法:Frenchay評定法、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評定法常見疾病:大腦不全發育、自閉癥、腦癱評定方法: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S-S法)認知的特征的臨床綜合癥。篩選方法:多用量表法。標記測驗Halsted-Wepman 失語癥篩選測驗、語言發育遲的評定內容。淺感覺傳導通路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通路頭面部淺感覺傳導通路深感覺傳導通路精品文檔精品文檔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節段性感覺支配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第八章肌張力的評定1.肌張力分類正常肌張力分類:靜止性肌張力(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姿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此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精品文檔精品文檔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運動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①肌張力減低:低于正常靜息水平肌張力弛緩肌肉表現為柔軟、弛緩和松弛,被動關節活動范圍擴大,腱反射消失或缺乏。原因:)小腦或錐體束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可為暫時性狀態)——如脊髓損傷的脊外周神經系統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原發性肌病——如重癥肌無力。②肌張力增高:高于正常靜息水平痙攣原因: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如見于脊髓損傷、脫髓鞘疾病、腦卒中、腦外傷、去皮層強直和去大腦強直、腦癱等特殊表現:僵硬原因:常為錐體外系的損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見的病因。刺激的速度;表現:Ⅰ.齒輪樣僵硬Ⅱ.鉛管樣強直③肌張力障礙:肌張力損害或障礙原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遺傳因素神經退行性疾患代謝性疾患其他如張力性肌肉奇怪變形或痙攣性斜頸。特征:肌肉收縮可快或慢,且表現為重復、扭曲2.改良Ashworth分級法評定標準是指肌肉組織在靜息狀態下的一種不隨意的、持續的、微小的收縮。維持身體各種行各種復雜運動所必需。第九章肌力的評定肌力,即肌肉收縮產生最大的力,指肌肉在收縮或緊張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以肌肉最大興奮時所能負荷的重量來表示。1345/12上肢肩胸關節內收:3級俯臥位,肩關節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曲;肩關節抗重力全范圍內收5、4級同上;肘部施加向下壓力,肩關節抗阻力內收2、1級同上;托住,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內收、下壓:3級俯臥位,頭轉向對側,被檢側肩關節外展145°;全范圍內收、下壓5、4級同上;阻力將肩胛骨下角向上外推,肩關節抗阻力內收、下壓2、1級同上;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聳肩:3級坐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全范圍聳肩5、4級同上;肩鎖關節上方下壓,抗阻力聳肩2、1級俯臥;聳肩/捫及肌肉收縮外展、外旋3級坐位,肩、肘關節屈曲90°;全范圍上臂前移5、4級同上;肩胛下角向下、向內阻力;抗阻力上臂前移2、1級同上;托住,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前屈3級坐位,肩、肘關節屈曲90°;全范圍前屈5、4級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前屈2、1級向對側臥;托住,前屈/捫及三角肌前部收縮后伸3級俯臥位;上肢抗重力后伸5、4級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后伸2、1級向對側臥;托住,后伸/捫及肌肉收縮外展3級坐位,上肢自然下垂,肘關節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5、4級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外展2、1級仰臥;托住,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后平伸(水平外展)3級俯臥位,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5、4級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外展2、1級坐位;托住,水平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前平屈(水平內收)3級仰臥位,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上臂抗重力水平內收5、4級同上;上臂遠端向外拉,抗阻力水平內收2、1級坐位;托住,水平內收/捫及肌肉收縮外旋、內旋3級俯臥位,肩關節外展90°,前臂自然下垂;上臂全范圍內、外旋5、4級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內、外旋2、1級同上;部分內、外旋/捫及肌肉收縮屈3級坐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前臂抗重力屈曲5、4級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屈曲2、1級同上;托住,屈曲/捫及肌肉收縮伸3級俯臥位,肩關節外展90前臂伸出診療床邊下垂;前臂抗重力伸5、4級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伸展2、1級同上;托住,伸展/捫及肌肉收縮前臂3級坐位,肘關節屈曲90°;前臂全范圍旋前、旋后5、4級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旋前、旋后2、1級同上;部分旋前、旋后/捫及肌肉收縮掌屈3級坐位,前臂及手置于臺面上,前臂旋后位,手指放松;全范圍屈腕5、4級同上;阻力加于掌側,抗阻力屈腕2、1級同上;部分屈腕/捫及肌肉收縮背伸3級坐位,前臂及手置于臺面上,前臂旋前45°,手指放松;全范圍伸腕5、4級同上;阻力加于背側,抗阻力伸腕2、1級同上;部分伸腕/捫及肌肉收縮下肢屈3級仰臥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抗重力屈髖5、4級同上;阻力加于膝上,抗阻力屈髖2、1級側臥;屈髖/捫及肌肉收縮伸3級俯臥位,雙腿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伸髖5、4級同上;阻力加于股骨遠端,抗阻力伸髖2、1級側臥;伸髖/捫及肌肉收縮內收3級同側臥位,托起對側下肢;抗重力內收5、4級同上;阻力加于股骨遠端,抗阻力內收2、1級仰臥位,內收/捫及肌肉收縮外展3級對側臥位,下肢伸展,對側下肢屈曲抗外展5、4級同上;阻力加于股骨遠端,抗阻力外展2、1級仰臥位,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外旋、內旋3級坐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全范圍外旋、內旋5、4級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外旋、內旋2、1級仰臥,部分外旋、內旋/捫及肌肉收縮屈3級俯臥位,雙下肢伸展,足伸出診療床;抗重力屈膝5、4級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屈膝2、1級同側臥位;屈膝/捫及肌肉收縮伸3級仰臥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抗重力伸膝5、4級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伸膝2、1級同側臥位;伸膝/捫及肌肉收縮跖屈3級俯臥位,腓腸肌伸膝,比目魚肌屈膝,踝關節中立位;抗重力踝跖屈5、4級同上;阻力加于足掌,抗阻力踝跖屈2、1級側臥;踝跖屈/跟腱活動內翻、背伸3級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踝關節中立位;抗重力足內翻、踝背伸5、4級同上;阻力加于足背內緣向下、外方向,抗阻力足內翻、踝背伸2、1級側臥;足內翻、踝背伸/捫及脛前肌收縮頸屈3級仰臥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抬頭5、4級同上;阻力加于頭上,抗阻力抬頭2、1級側臥;托住,屈頸/捫及肌肉收縮頸伸3級俯臥位,頭部伸出診療床,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抬頭5、4級同上;阻力加于頭上,抗阻力抬頭2、1級側臥;托住,抬頭/捫及肌肉收縮軀干屈級仰臥位,髖及膝屈,雙手抱頭;抬起頭及肩胛部級同上;雙手前平舉能坐起2級同上;抬頭1級同上;捫及上腹部肌肉收縮軀干伸3級俯臥位,胸以上身體伸出診療床,雙手在頭后交叉;抬起上身5、4級同上;抗阻力抬起上身2、1級頭后仰/捫及背部肌肉收縮軀干旋轉3級仰臥位,髖及膝屈,雙手抱頭;旋轉上體使一肩離床4級同上;雙手前平舉能坐起級轉體5級同上;抱頭能坐起并向一側轉體2級坐位;能大幅度轉體1級同上;捫及腹外斜肌肌肉收縮應用儀器評定肌力等長肌力測試等張肌力測試等速肌力測試第十章關節活動度的評定(RangeofMotion,ROM):末端的正常運動范圍。常以度數表示。上肢下肢ROM的因素構成關節兩關節面面積大小的差別關節囊的厚薄與松緊度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狀況年齡、性別、職業因素第十一章協調于平衡的評定1.協調評定方法觀察法平衡反應測試、Berg平衡量表測試、MAS平衡測試、平衡障礙分級平衡儀測試法感覺輸入而感知。①視覺系統提供周圍環境、身體運動和方向信息。②軀體感覺皮膚感覺(觸、壓覺)和本體感覺。③前庭系統感知人體角速度運動和瞬時直線加速運動及與直線重力加速有關的頭部位置改變的信息。中樞整合樞中進行整合加工,并形成運動的方案。運動控制中樞神經系統在對多種感覺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后下達運動指令模式控制姿勢變化,將身體質心調整到原來的范圍內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三種調節機制:踝策略、髖策略、跨步策略3.平衡的種類的過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時平衡。自我動態平衡又稱Ⅱ級平衡:指在無外力作用下,從一種姿勢調整到另外一種姿勢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例如行走過程的平衡。他人動態平衡又稱Ⅲ級平衡:指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減速度)當身體第十二章步態分析1.自然步態的要點合理的步長、步寬、步頻上身姿勢穩定最佳能量消耗步幅: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所進行的距離

3.5cm-步頻:行走時,每分鐘邁出的步數,95-125steps/min(9)步行時相:典型姿位變化3.自然步態的生物力學因素具備控制肢體前向運動的肌力或機械能。可以在足觸地時有效的吸收機械能,以減小撞擊,并控制身體的前向進程。(重力方向(足的位置。擺動相早期:膝關節屈曲(60度左右)擺動相早期-中期:髖關節屈曲擺動相中-后期:踝關節背屈支撐相對廓清機制的影響因素包括支撐中期:踝跖屈控制(防止脛骨過分前向行進)中期-末期:膝關節伸展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5.步態分析是利用力學的概念和已經掌握的解剖、生理學知識對人體的行走功能狀態進行客觀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為臨床及康復治療進行有益的指導和療效評價。分析方法分為臨床分析和實驗室分析。6.步態分析的臨床意義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異常步態以及步態異常的性質和程度為分析異常步態原因和矯正異常步態、制訂治療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據為制定康復治療計劃和評定康復療效提供客觀依據主要分析首次觸地定義指足跟接觸地面的瞬間,使下肢前向運動減速,落實足在支撐相的位置。觸地部位足跟參與肌肉脛前肌、腘繩肌、臀大肌。意義首次觸地異常是造成支撐相異常的最常見原因之一承重反應定義指首次觸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轉移的過程。參與肌肉股四頭肌、腓腸肌、臀中肌。意義骨盆運動在此期間趨向穩定,緩沖、減震,重力軸穩定,保持行進。支撐相—中期支撐足全部著地,對側足處于擺動相,是唯一單足支撐全部重力的時相主要功能是保持膝關節穩定,控制脛骨前向慣性運動,為下肢向前推進做準備。參與肌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保持身體平衡。擺動相—早期主要功能足廓清地面和屈髖帶動屈膝,加速肢體前向擺動參與肌肉脛前肌、髂腰肌、股四頭肌意義如果地面廓清能力障礙(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礙(髂腰肌和股四頭肌肌力不足),將影響下肢前向擺動,導致步態異常。擺動相—中期參與的肌肉主要為脛前肌,保持踝關節背屈。擺動相—末期主要任務是下肢前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