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課件_第1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課件_第2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課件_第3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課件_第4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

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第13課素養目標思維目標:把握兩文的思想觀點,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意。素養目標思維目標:把握兩文的思想觀點,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意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來也都有了。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觀點二)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的作品而言,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達一個理想的境界、實現一個愿望之后,人又會產生新的愿望,永遠不會滿足。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答案《讀書:目的和前提》主要論述的是閱讀經典是獲得真正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并點明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意義,提出正確的讀書觀。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在可怕的戰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尋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復、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我對你已經有過體驗,我可不想再次體驗了。(2)羅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他是德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真正的教養是精神和心靈的完善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堆在一起的或逐個疊放的大量東西。如何理解“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的含意?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不再費事了。任務情境關于讀書,古人有很多我們熟悉的說法,比如“開卷有益”,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那么,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讀書?而讀書又會有怎樣的樂趣?學習這兩篇課文,也許我們就能找到答案。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來也都有了。任務情境關于讀書,古人有很多內容索引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貳壹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拓展內容索引XUEXIRENWUYI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上圖書館讀書:目的和前提壹XUEXIRENWUYIYUE讀書:目的和前提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5~7段

第8段

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閱讀課文,依據下面表格中的提示,概括相應內容,將表格補充完整。讀書:目的和前提真正的教養是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自己的愛好是開始閱讀的憑借個性或人格是教養的提前作者迷戀閱讀的情形再次強調必須讀杰作讀書:目的和前提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5~7段

第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一)理解句子含意1.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具體目的”指什么?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答案“具體目的”指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這句話的含意:真正的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為了提高某種本領和能力;不斷提高教養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答案“具體目的”指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2.“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一句表達了什么意思?答案這里強調了讀書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升思想,而不是“散心消遣”,為消遣而讀書,再多也無益。3.如何理解“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的含意?答案這是闡述閱讀的態度。閱讀杰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強調“愛的閱讀”“敬重的知識”和“心的教養”。2.“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二)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4.作者認為閱讀經典的意義是什么?答案

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于明白生活的真諦,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它絕不是“散心消遣”,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虛假的慰藉”,在論述讀書必要性的同時,再次強調了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5.第2段中說研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那么該怎樣研讀經典?答案研讀經典不在于多讀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讀,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系”。(二)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答案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于明白生活的真6.“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這一長句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手法?強調了什么內容?答案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手法,指出了讀書的重大意義,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假的慰藉”。6.“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7.為什么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答案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誘惑,存在著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閱讀杰作不愿意花力氣、下功夫,是因為沒能正確認識到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杰作的價值。7.為什么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答案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他還曾獲得馮達諾獎、歌德獎等。我曾經虔誠地把生命當作根本來崇敬,后來卻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愛護。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答案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我笑說:“您跟他們社長那么熟,打個電話催一下,還怕他不出?”他說:“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關系來出書。他發現后相當嚴肅地要我更正,他說,卞先生是在大會講,他只是在分組會上講;但你絕不要礙于我的人情。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度過(時間,多指虛度)。”看他這么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但也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把“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結合起來,讓圣賢書的理論開啟我們的智慧,引領我們去深刻認識社會,練就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能力,然后以我們的能力再去豐富圣賢的理論,讓圣賢之書發揚光大,代代傳承。由狹窄陰暗一下子變為開闊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領悟到某種道理而感覺明朗。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課文后,將①~④處的內容填寫完整。答案(1)實指紅色的房子和舒適的現實生活;我曾擺過闊,染上過惡習,也曾轉而去禁欲與苦行。在小房間里,朝南擺著我的桌子,那里我也會掛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亞買到的。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香港賓館客房里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三)質疑思辨8.本文作者提倡讀書要“重復閱讀”,可以說是主張“精”讀,而也有人強調開卷有益,也就是所謂的“博”讀,二者是否矛盾?答案(觀點一)讀書求知要求既要“精”又要“博”。如果沒有“精”的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學習需要“博”,“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博覽群書,又要有所側重,對一些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益的書籍作深入研究。(觀點二)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的作品而言,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但經典是需要篩選的,書海茫茫,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自己的品位和個性需求,只有讀過了才能明確它的價值,才能確定它是否對自己修養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博”讀還是很重要的。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三)質1.走近作者(1)作者簡介赫爾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卡爾夫市,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傳教士,對佛教和印度教頗為了解。黑塞曾進入神學校,但半年后就逃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黑塞主要整理、編纂早年和中年時期的作品,有少量詩歌、散文、回憶錄和文藝評論發表。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曾獲得馮達諾獎、歌德獎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1962年8月9日病逝于瑞士。他是德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1.走近作者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2)世界名人評價黑塞①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德國詩人雨果·巴爾②對我來說,黑塞植根于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于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表現出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德國文學家托馬斯·曼③他那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2)世界名人評價黑塞(3)作者延讀黑塞的中國情結黑塞的藏書室里,有一個專門存放中國書籍的角落。我曾經在一本書里見過黑塞藏書室的照片,滿墻到頂的書架,書籍豎立,光線柔和,書房連著餐廳,連著窗外的風景。在另一張書房“中國角”的特寫照片中,我仔細欣賞著黑塞的中國藏書……整整一架德譯中國書,按書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經》《論語》《禮記》《莊子》等等。最令我驚訝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巖錄》——此書乃宋代著名禪僧圓悟克勤所著,素有“禪門第一書”之稱,可見書的主人對中國文化涉獵之廣、浸淫之深。(3)作者延讀“我踱至書庫的一角,這兒站立著許多中國人——一個雅致、寧靜和愉快的角落。這些古老的書本里,寫著那么多優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在可怕的戰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尋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發表的《我觀中國》一文中,黑塞曾這樣描述。從27歲起,黑塞就追蹤和評論幾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歐洲人不熟悉的東方圖書的譯著。他一生研究中國文化達60年之久,讀了近160本中國書籍——上至深奧晦澀的宗教、哲學經典,下到怡情悅性的詩歌小說、神話傳說。他還寫過40多篇關于中國書的文章。甚至可以說,黑塞所讀的中國古籍,比大多數中國人還多。“我踱至書庫的一角,這兒站立著許多中國人——一個雅致、寧靜和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國許瓦本地區小城卡爾夫一個虔誠的傳教士家庭,其父親及外祖父均在印度傳教多年,母親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對古老絢爛的東方文明充滿向往。13歲時,黑塞就立志成為一位詩人。詩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從成年開始,黑塞就在歐洲游歷。1911年,34歲的黑塞與一位畫家結伴,啟程赴印度,尋覓遙遠心靈的故鄉——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歷了印度、錫蘭、新加坡和蘇門答臘等地,由于當時中國正爆發辛亥革命,他未能進入中國……此次遠行,黑塞對印度人沒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強大而富有朝氣的倒是中國人。回到歐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對中國文化的探索。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國許瓦本地區小城卡爾夫一個虔誠的傳教其實,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親約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紹給了他。同年,黑塞還得到德譯中國詩集《中國牧笛》,他如獲至寶,讀后感嘆不已:“……讀著這些優美的詩篇,我們仿佛徜徉在異域盛開的蓮花叢中,感受到一種與古希臘、古羅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1912年,黑塞離開德國,定居瑞士。兩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紛飛,在迷惘與苦悶中,黑塞開始離開曾一度迷戀的印度哲學,離開它的忍受和認命思想,轉向中國哲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黑塞認為只有中國的圣賢能夠拯救歐洲的靈魂,他把傳播中國思想,特別是道家思想,視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給友人羅曼·羅蘭的信中,黑塞寫道:“老子多年來帶給我極大的智慧和安慰,‘道’這個字對我意味著全部的生活真諦。”對于莊子,黑塞也推崇至極,他認為整個西方文化史上還沒有一部能與《莊子》相媲美的著作。其實,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親約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紹給了他接觸老莊哲學后,黑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沉潛于內心之路——在內心流亡中,道家學說中“矛盾的兩極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既對立又相融”的思想,對黑塞影響極大。黑塞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道家的對立統一思想。他所有小說的主人公,幾乎都面臨著生活的兩極分裂……而這種分裂,有時體現在一篇小說的兩個人身上,有時又聚焦于一人之身——人們往往在道德與人性、理智與感情、禁欲與縱欲、社會與個人、約束與自由間徘徊,為尋找內心最終的和諧統一而苦苦探求。晚年黑塞對中國的興趣,逐漸從老莊哲學轉向儒家學說、佛教禪宗——就在作家生命之燈即將熄滅時,他的思想仍停留在東方,仍徜徉在遙遠的中國,他仍在研讀《易經》。1959年,82歲的黑塞還寫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國式傳奇——孟夏的故事》,三年后,黑塞離開人世。接觸老莊哲學后,黑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沉潛于內心之路—在整個德語文學界,黑塞對中國文化的迷戀與理解,遠遠超過其他德語大作家,如歌德、席勒、卡夫卡、里爾克等等,在整個歐美作家中也屬罕見。【點評】

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熱愛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無疑表明了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魅力和生命力。這提醒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要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在整個德語文學界,黑塞對中國文化的迷戀與理解,遠遠超過其他德2.文體知識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嚴謹,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說理,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物進行綜合議論,且不受字數限制。2.文體知識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慰藉(jiè)安慰。麻痹(bì)身體某一部分的感覺能力和運動功能喪失,由神經系統的病變而引起;失去警惕性,疏忽;使失去警惕性,使疏忽。戕害(qiānɡ)嚴重損害;傷害。卷帙(zhì)書籍(就數量而言)。糾葛(ɡé)糾纏不清的事情;糾紛。一摞(luò)排列得整齊有序的疊堆;堆在一起的或逐個疊放的大量東西。時髦(máo)(人的裝飾衣著或其他事物)新穎入時。已臻佳境(zhēn)臻:到,到達。指已經到達了美好的境界。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慰藉(jiè)安慰。麻痹(bì)身體返回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奮努力,不知疲倦。一勞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不再費事了。了如指掌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一樣,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相反相成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返回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課文后,將①~④處的內容填寫完整。上圖書館中英文藏書豐富比“公書林”更神氣包德林圖書館上圖書館之樂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上圖書館中英文藏書豐富比“公書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一)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1.文中開頭和結尾各有一處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這兩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章開頭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話,結尾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臺詞。開頭部分的引用是間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結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結尾的引用有引號,開頭的引用沒有引號。開頭部分還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結尾部分沒有交代。(2)作用:開頭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話是為了引出“我”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結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是用來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答案(1)文章開頭引用了西蒙·德波伏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過的這幾座圖書館的?答案

是從建筑特點、書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獲這幾個角度進行描述的。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過的這幾座圖書館的?答案是從(二)質疑思辨3.作者在記述自己上圖書館的經歷時,多次寫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也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答案(示例)其實“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并不矛盾。讀圣賢書時就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閑暇之時就了解社會:瀏覽新聞,把握時代脈搏;天文地理,軍事政治;各地風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結合起來,讓圣賢書的理論開啟我們的智慧,引領我們去深刻認識社會,練就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能力,然后以我們的能力再去豐富圣賢的理論,讓圣賢之書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二)質疑思辨答案(示例)其實“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并1.走近作者(1)作者簡介王佐良(1916—1995),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1939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原清華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1.走近作者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2)作者延讀王佐良憑真誠贏得尊敬李景端在人們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詩歌翻譯家,他的這些成就無疑值得尊敬,不過,從我與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覺得他更令人懷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處世那份難能可貴的真誠。正統教育,不守成規。1980年春《譯林》創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請他出任編委。起初以為,他出身牛津大學,又長期從事英國古典文學研究,對于《譯林》以介紹外國健康的通俗文學為主未必會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愛好要求別人。“文革”害得許多人都不看書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學,能把人們吸引過來看書,這就了不起。他答應當編委,但有個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國詩歌。在后來的(2)作者延讀辦刊實踐中,我努力照他的話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說他雖然不大看足球比賽,但讀了《譯林》上介紹法國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傳記,增加了許多足球知識,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類似作品。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點也不守舊。治學嚴謹,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幾位譯界學者赴香港出席“當代翻譯研討會”。會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報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報告受到更熱烈的歡迎,我在會議通訊中寫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報告,獲得與會人熱烈的歡迎”。他發現后相當嚴肅地要我更正,他說,卞先生是在大會講,他只是在分組會上講;卞先生講了“五四”以來中國的詩歌翻譯,他只是講了近些年部分英詩中譯情況,所以作主旨報告的,只能寫卞之琳而不能寫他。還有一次他告訴我,他著《英國詩史》書稿,壓在一家出版社快兩年了。我笑說:“您跟他們社長那么熟,打個電話催一下,還怕他不出?”他說:“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關系來出書。我的書,全憑它的學術價值。”看他這么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絕不要礙于我的人情。”后來書稿很快由譯林社出版了,還榮獲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的一等獎。辦刊實踐中,我努力照他的話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不擺架子,自視平凡。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約了梅紹武、屠珍夫婦去清華園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還是老清華的舊式平房,冬天還靠燒煤爐取暖。我問他怎么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清華工作,老房子住慣了就湊合著住吧。在生活上滿足于低標準的“湊合”,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卻自視平凡的一種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開全國外國文學學會年會,有一天傍晚,我請王佐良、李賦寧去夫子廟吃小吃。本與司機約好時間來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車子被扣。那時南京出租車還很少,我只好帶著兩位老先生倒了兩次車回到飯店。事后那位司機要我帶著他去向兩位先生“賠罪”。王佐良聽后大笑:“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車,為什么我們乘了你就有罪?我們也是普通人啊!”還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與王佐良同住一個房間。香港賓館客房里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熱水爐打開水,而且還替我多帶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個干凈、方便的吃處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飯館里,人們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過許多國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學者。不擺架子,自視平凡。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約了梅紹武、屠珍夫婦去【點評】

人們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本文記敘了王先生學術之外的幾件小事,讓人認識到了王先生難能可貴的真誠,正所謂“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點評】人們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為他取得的非凡成2.文學常識(1)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2)羅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早年就讀于愛丁堡大學。他從學生時代起就酷愛文學,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創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銀島》《化身博士》《誘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讀者中獲得巨大聲望。對他的詩人身份,一2.文學常識般讀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散文作家和兒童讀物及通俗讀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有識者推崇為具有獨創性和才能的作家。(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般讀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4)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4)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度過(時間,多指虛度)。暗淡(光線)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鮮明;(前途)不光明,沒有希望。豁然開朗由狹窄陰暗一下子變為開闊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領悟到某種道理而感覺明朗。牽強附會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返回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度過(時貳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拓展貳XUEXIRENWUERZHE一、深入整合1.《讀書:目的和前提》與《上圖書館》兩篇文章都與讀書有關,它們論述的內容有什么不同?答案《讀書:目的和前提》主要論述的是閱讀經典是獲得真正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并點明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意義,提出正確的讀書觀。《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一、深入整合答案《讀書:目的和前提》主要論述的是閱讀經典是2.這兩篇文章都寫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經歷,在記敘側重點上,二者有什么異同?答案相同點:二者都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記述的,都寫到了自己在不同時期讀到的書籍及自己的感受與收獲。不同點:《讀書:目的和前提》描寫自己的感受與收獲比較詳細具體,《上圖書館》一文在記述中則還寫到了各個圖書館的建筑特點。2.這兩篇文章都寫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經歷,在記敘側重點上,二二、深入拓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紅房子黑塞①紅房子,從你的小花園和葡萄園里,向我送來了整個阿爾卑斯山南面的芬芳!我多次從你身旁經過,頭一回經過時,我的流浪的樂趣就震顫地想起它的對稱極,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經常彈奏的旋律:有一個家,綠色花園里的一幢小屋,周圍一片寂靜,遠離村落;在小房間里,朝東放著我的床,我自己的床;在小房間里,朝南擺著我的桌子,那里我也會掛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亞買到的。二、深入拓展我問他怎么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清華工作,老房子住慣了就湊合著住吧。最令我驚訝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巖錄》——此書乃宋代著名禪僧圓悟克勤所著,素有“禪門第一書”之稱,可見書的主人對中國文化涉獵之廣、浸淫之深。香港賓館客房里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看他這么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王佐良聽后大笑:“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車,為什么我們乘了你就有罪?我們也是普通人啊!那時南京出租車還很少,我只好帶著兩位老先生倒了兩次車回到飯店。1980年春《譯林》創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請他出任編委。這句話的含意:真正的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為了提高某種本領和能力;每到用餐,王佐良找個干凈、方便的吃處就行。”還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與王佐良同住一個房間。在他人生最后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總有一天一切都將顯示它的意義。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1911年,34歲的黑塞與一位畫家結伴,啟程赴印度,尋覓遙遠心靈的故鄉——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歷了印度、錫蘭、新加坡和蘇門答臘等地,由于當時中國正爆發辛亥革命,他未能進入中國……此次遠行,黑塞對印度人沒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強大而富有朝氣的倒是中國人。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2)象征實現了的理想、愿望。他還寫過40多篇關于中國書的文章。度過(時間,多指虛度)。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1962年8月9日病逝于瑞士。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對于莊子,黑塞也推崇至極,他認為整個西方文化史上還沒有一部能與《莊子》相媲美的著作。——德國詩人雨果·巴爾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②正如白晝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間,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間漸漸消逝的。也許有朝一日我會達到這樣的境地,旅途和遠方在心靈中屬我所有,我心靈中有它們的圖像,不必再把它們變成為現實。也許有朝一日我還會到達這樣的境地,我心靈中有家鄉,那就不會再向花園和紅房子以目送情了——心靈中有家鄉!③如果有一個中心,所有的力從這個中心出發向兩端擺動。那時,生活會是多么不同啊!④但是,我的生活沒有這樣的一個中心,而是震顫地在許多組正極和負極之間搖擺。這邊是眷念在家安居,那邊是思念永遠在旅途中。這邊是渴望孤獨和修道院,那邊是思慕愛和團體!我搜集過書籍和圖畫,但又把它們送掉。我曾擺過闊,染上過惡習,也曾轉而去禁欲與苦行。我曾經虔誠地把生命當作根本來崇敬,后來卻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愛護。我問他怎么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⑤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情——這是神奇的事情。誰要尋找神奇,誰要把它引來,誰要幫助它,它就逃避誰。我的事情是,飄浮在許多緊張對立的矛盾之間,并且作好了精神準備,如果奇跡突然降臨到我頭上的話。我的事情是,不滿并忍受著動蕩不安。⑥綠色花園中的紅房子!我對你已經有過體驗,我可不想再次體驗了。我曾經有過家鄉,建造過一幢房屋,丈量過墻壁和屋頂,筑過花園里的小徑,也曾把自己的畫掛在自己的墻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欲望——我也想按照這種欲望來生活!我的許多愿望已經在生活中實現了。我想成為詩人,也真成了詩人。我想有一所房屋,也真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來也都有了。我要同人們談話并影響他們,我也做了。可是每當一個愿望實現以后,很快就變成了不滿足。但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于是懷疑起寫詩來了。我覺得房屋變狹窄了。已經達到的目的,都談不上是目的,每條路都是一條彎路,每次休憩都產生新的渴望。⑤但是,把我變成另一個模樣,這不是我的事情——這是神奇的事情⑦我還會走許多彎路,還將實現許多愿望,但到頭來仍將使我失望。總有一天一切都將顯示它的意義。⑧那兒,矛盾消失的地方,是涅槃境界。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3.通讀全文,闡釋“紅房子”的兩層意思。答案

(1)實指紅色的房子和舒適的現實生活;(2)象征實現了的理想、愿望。⑦我還會走許多彎路,還將實現許多愿望,但到頭來仍將使我失望。4.文章第⑧段畫線句子應怎樣理解?請具體說明。答案

“矛盾消失的地方”指人生不停追求的渴望和對安寧生活向往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的境界;“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達一個理想的境界、實現一個愿望之后,人又會產生新的愿望,永遠不會滿足。4.文章第⑧段畫線句子應怎樣理解?請具體說明。答案“矛盾消返回5.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很有特色,請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人稱使用等方面分條舉例賞析。答案(1)修辭手法豐富多樣。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復、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2)表達方式靈活多變。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靈活多變,相輔相成。(3)人稱轉換自由靈活。第①⑥兩段用第二人稱“你”似與“紅房子”面對面交流,便于抒發作者的感情。返回5.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很有特色,請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第13課

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第13課素養目標思維目標:把握兩文的思想觀點,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意。素養目標思維目標:把握兩文的思想觀點,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意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來也都有了。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觀點二)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的作品而言,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指在到達一個理想的境界、實現一個愿望之后,人又會產生新的愿望,永遠不會滿足。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答案《讀書:目的和前提》主要論述的是閱讀經典是獲得真正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并點明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意義,提出正確的讀書觀。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在可怕的戰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尋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第①段中的比喻、第④段中的反復、第⑥段中的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我對你已經有過體驗,我可不想再次體驗了。(2)羅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可是,可愛的眷念的群星還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他是德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真正的教養是精神和心靈的完善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堆在一起的或逐個疊放的大量東西。如何理解“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的含意?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不再費事了。任務情境關于讀書,古人有很多我們熟悉的說法,比如“開卷有益”,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那么,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讀書?而讀書又會有怎樣的樂趣?學習這兩篇課文,也許我們就能找到答案。我想有妻室和孩子,后來也都有了。任務情境關于讀書,古人有很多內容索引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貳壹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拓展內容索引XUEXIRENWUYI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上圖書館讀書:目的和前提壹XUEXIRENWUYIYUE讀書:目的和前提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5~7段

第8段

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閱讀課文,依據下面表格中的提示,概括相應內容,將表格補充完整。讀書:目的和前提真正的教養是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自己的愛好是開始閱讀的憑借個性或人格是教養的提前作者迷戀閱讀的情形再次強調必須讀杰作讀書:目的和前提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5~7段

第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一)理解句子含意1.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具體目的”指什么?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答案“具體目的”指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這句話的含意:真正的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為了提高某種本領和能力;不斷提高教養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答案“具體目的”指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2.“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一句表達了什么意思?答案這里強調了讀書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升思想,而不是“散心消遣”,為消遣而讀書,再多也無益。3.如何理解“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的含意?答案這是闡述閱讀的態度。閱讀杰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強調“愛的閱讀”“敬重的知識”和“心的教養”。2.“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二)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4.作者認為閱讀經典的意義是什么?答案

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于明白生活的真諦,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它絕不是“散心消遣”,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虛假的慰藉”,在論述讀書必要性的同時,再次強調了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5.第2段中說研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那么該怎樣研讀經典?答案研讀經典不在于多讀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讀,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系”。(二)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答案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于明白生活的真6.“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這一長句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手法?強調了什么內容?答案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手法,指出了讀書的重大意義,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假的慰藉”。6.“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7.為什么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答案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誘惑,存在著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閱讀杰作不愿意花力氣、下功夫,是因為沒能正確認識到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杰作的價值。7.為什么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答案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他還曾獲得馮達諾獎、歌德獎等。我曾經虔誠地把生命當作根本來崇敬,后來卻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愛護。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答案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我笑說:“您跟他們社長那么熟,打個電話催一下,還怕他不出?”他說:“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關系來出書。他發現后相當嚴肅地要我更正,他說,卞先生是在大會講,他只是在分組會上講;但你絕不要礙于我的人情。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度過(時間,多指虛度)。”看他這么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但也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把“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結合起來,讓圣賢書的理論開啟我們的智慧,引領我們去深刻認識社會,練就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能力,然后以我們的能力再去豐富圣賢的理論,讓圣賢之書發揚光大,代代傳承。由狹窄陰暗一下子變為開闊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領悟到某種道理而感覺明朗。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課文后,將①~④處的內容填寫完整。答案(1)實指紅色的房子和舒適的現實生活;我曾擺過闊,染上過惡習,也曾轉而去禁欲與苦行。在小房間里,朝南擺著我的桌子,那里我也會掛上一幅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那是我在早年的一次旅途中,在布雷西亞買到的。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香港賓館客房里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三)質疑思辨8.本文作者提倡讀書要“重復閱讀”,可以說是主張“精”讀,而也有人強調開卷有益,也就是所謂的“博”讀,二者是否矛盾?答案(觀點一)讀書求知要求既要“精”又要“博”。如果沒有“精”的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學習需要“博”,“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博覽群書,又要有所側重,對一些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益的書籍作深入研究。(觀點二)作者所主張的“精”讀,是指對待經典的作品而言,這樣的作品往往歷久彌新。但經典是需要篩選的,書海茫茫,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自己的品位和個性需求,只有讀過了才能明確它的價值,才能確定它是否對自己修養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博”讀還是很重要的。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三)質1.走近作者(1)作者簡介赫爾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卡爾夫市,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傳教士,對佛教和印度教頗為了解。黑塞曾進入神學校,但半年后就逃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黑塞主要整理、編纂早年和中年時期的作品,有少量詩歌、散文、回憶錄和文藝評論發表。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曾獲得馮達諾獎、歌德獎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1962年8月9日病逝于瑞士。他是德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作品有《彼得·卡門青》《在輪下》《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1.走近作者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2)世界名人評價黑塞①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德國詩人雨果·巴爾②對我來說,黑塞植根于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于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表現出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德國文學家托馬斯·曼③他那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2)世界名人評價黑塞(3)作者延讀黑塞的中國情結黑塞的藏書室里,有一個專門存放中國書籍的角落。我曾經在一本書里見過黑塞藏書室的照片,滿墻到頂的書架,書籍豎立,光線柔和,書房連著餐廳,連著窗外的風景。在另一張書房“中國角”的特寫照片中,我仔細欣賞著黑塞的中國藏書……整整一架德譯中國書,按書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經》《論語》《禮記》《莊子》等等。最令我驚訝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巖錄》——此書乃宋代著名禪僧圓悟克勤所著,素有“禪門第一書”之稱,可見書的主人對中國文化涉獵之廣、浸淫之深。(3)作者延讀“我踱至書庫的一角,這兒站立著許多中國人——一個雅致、寧靜和愉快的角落。這些古老的書本里,寫著那么多優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在可怕的戰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尋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發表的《我觀中國》一文中,黑塞曾這樣描述。從27歲起,黑塞就追蹤和評論幾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歐洲人不熟悉的東方圖書的譯著。他一生研究中國文化達60年之久,讀了近160本中國書籍——上至深奧晦澀的宗教、哲學經典,下到怡情悅性的詩歌小說、神話傳說。他還寫過40多篇關于中國書的文章。甚至可以說,黑塞所讀的中國古籍,比大多數中國人還多。“我踱至書庫的一角,這兒站立著許多中國人——一個雅致、寧靜和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國許瓦本地區小城卡爾夫一個虔誠的傳教士家庭,其父親及外祖父均在印度傳教多年,母親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對古老絢爛的東方文明充滿向往。13歲時,黑塞就立志成為一位詩人。詩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從成年開始,黑塞就在歐洲游歷。1911年,34歲的黑塞與一位畫家結伴,啟程赴印度,尋覓遙遠心靈的故鄉——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歷了印度、錫蘭、新加坡和蘇門答臘等地,由于當時中國正爆發辛亥革命,他未能進入中國……此次遠行,黑塞對印度人沒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強大而富有朝氣的倒是中國人。回到歐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對中國文化的探索。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國許瓦本地區小城卡爾夫一個虔誠的傳教其實,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親約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紹給了他。同年,黑塞還得到德譯中國詩集《中國牧笛》,他如獲至寶,讀后感嘆不已:“……讀著這些優美的詩篇,我們仿佛徜徉在異域盛開的蓮花叢中,感受到一種與古希臘、古羅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1912年,黑塞離開德國,定居瑞士。兩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紛飛,在迷惘與苦悶中,黑塞開始離開曾一度迷戀的印度哲學,離開它的忍受和認命思想,轉向中國哲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黑塞認為只有中國的圣賢能夠拯救歐洲的靈魂,他把傳播中國思想,特別是道家思想,視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給友人羅曼·羅蘭的信中,黑塞寫道:“老子多年來帶給我極大的智慧和安慰,‘道’這個字對我意味著全部的生活真諦。”對于莊子,黑塞也推崇至極,他認為整個西方文化史上還沒有一部能與《莊子》相媲美的著作。其實,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親約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紹給了他接觸老莊哲學后,黑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沉潛于內心之路——在內心流亡中,道家學說中“矛盾的兩極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既對立又相融”的思想,對黑塞影響極大。黑塞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道家的對立統一思想。他所有小說的主人公,幾乎都面臨著生活的兩極分裂……而這種分裂,有時體現在一篇小說的兩個人身上,有時又聚焦于一人之身——人們往往在道德與人性、理智與感情、禁欲與縱欲、社會與個人、約束與自由間徘徊,為尋找內心最終的和諧統一而苦苦探求。晚年黑塞對中國的興趣,逐漸從老莊哲學轉向儒家學說、佛教禪宗——就在作家生命之燈即將熄滅時,他的思想仍停留在東方,仍徜徉在遙遠的中國,他仍在研讀《易經》。1959年,82歲的黑塞還寫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國式傳奇——孟夏的故事》,三年后,黑塞離開人世。接觸老莊哲學后,黑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沉潛于內心之路—在整個德語文學界,黑塞對中國文化的迷戀與理解,遠遠超過其他德語大作家,如歌德、席勒、卡夫卡、里爾克等等,在整個歐美作家中也屬罕見。【點評】

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熱愛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無疑表明了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魅力和生命力。這提醒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要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在整個德語文學界,黑塞對中國文化的迷戀與理解,遠遠超過其他德2.文體知識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嚴謹,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說理,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物進行綜合議論,且不受字數限制。2.文體知識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慰藉(jiè)安慰。麻痹(bì)身體某一部分的感覺能力和運動功能喪失,由神經系統的病變而引起;失去警惕性,疏忽;使失去警惕性,使疏忽。戕害(qiānɡ)嚴重損害;傷害。卷帙(zhì)書籍(就數量而言)。糾葛(ɡé)糾纏不清的事情;糾紛。一摞(luò)排列得整齊有序的疊堆;堆在一起的或逐個疊放的大量東西。時髦(máo)(人的裝飾衣著或其他事物)新穎入時。已臻佳境(zhēn)臻:到,到達。指已經到達了美好的境界。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慰藉(jiè)安慰。麻痹(bì)身體返回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奮努力,不知疲倦。一勞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不再費事了。了如指掌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一樣,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相反相成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返回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課文后,將①~④處的內容填寫完整。上圖書館中英文藏書豐富比“公書林”更神氣包德林圖書館上圖書館之樂任務活動一導圖引路,概覽全文上圖書館中英文藏書豐富比“公書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一)把握觀點及說理方法1.文中開頭和結尾各有一處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這兩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章開頭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話,結尾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臺詞。開頭部分的引用是間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結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結尾的引用有引號,開頭的引用沒有引號。開頭部分還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結尾部分沒有交代。(2)作用:開頭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話是為了引出“我”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結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是用來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任務活動二研讀與思辨答案(1)文章開頭引用了西蒙·德波伏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過的這幾座圖書館的?答案

是從建筑特點、書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獲這幾個角度進行描述的。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過的這幾座圖書館的?答案是從(二)質疑思辨3.作者在記述自己上圖書館的經歷時,多次寫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也有人認為讀書就應該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答案(示例)其實“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并不矛盾。讀圣賢書時就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閑暇之時就了解社會:瀏覽新聞,把握時代脈搏;天文地理,軍事政治;各地風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結合起來,讓圣賢書的理論開啟我們的智慧,引領我們去深刻認識社會,練就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能力,然后以我們的能力再去豐富圣賢的理論,讓圣賢之書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二)質疑思辨答案(示例)其實“讀圣賢書”與“聞窗外事”并1.走近作者(1)作者簡介王佐良(1916—1995),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1939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原清華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1.走近作者學習資源附:資源與積累(2)作者延讀王佐良憑真誠贏得尊敬李景端在人們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詩歌翻譯家,他的這些成就無疑值得尊敬,不過,從我與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覺得他更令人懷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處世那份難能可貴的真誠。正統教育,不守成規。1980年春《譯林》創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請他出任編委。起初以為,他出身牛津大學,又長期從事英國古典文學研究,對于《譯林》以介紹外國健康的通俗文學為主未必會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愛好要求別人。“文革”害得許多人都不看書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學,能把人們吸引過來看書,這就了不起。他答應當編委,但有個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國詩歌。在后來的(2)作者延讀辦刊實踐中,我努力照他的話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說他雖然不大看足球比賽,但讀了《譯林》上介紹法國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傳記,增加了許多足球知識,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類似作品。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點也不守舊。治學嚴謹,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幾位譯界學者赴香港出席“當代翻譯研討會”。會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報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報告受到更熱烈的歡迎,我在會議通訊中寫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報告,獲得與會人熱烈的歡迎”。他發現后相當嚴肅地要我更正,他說,卞先生是在大會講,他只是在分組會上講;卞先生講了“五四”以來中國的詩歌翻譯,他只是講了近些年部分英詩中譯情況,所以作主旨報告的,只能寫卞之琳而不能寫他。還有一次他告訴我,他著《英國詩史》書稿,壓在一家出版社快兩年了。我笑說:“您跟他們社長那么熟,打個電話催一下,還怕他不出?”他說:“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關系來出書。我的書,全憑它的學術價值。”看他這么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絕不要礙于我的人情。”后來書稿很快由譯林社出版了,還榮獲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的一等獎。辦刊實踐中,我努力照他的話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不擺架子,自視平凡。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約了梅紹武、屠珍夫婦去清華園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還是老清華的舊式平房,冬天還靠燒煤爐取暖。我問他怎么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清華工作,老房子住慣了就湊合著住吧。在生活上滿足于低標準的“湊合”,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卻自視平凡的一種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開全國外國文學學會年會,有一天傍晚,我請王佐良、李賦寧去夫子廟吃小吃。本與司機約好時間來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車子被扣。那時南京出租車還很少,我只好帶著兩位老先生倒了兩次車回到飯店。事后那位司機要我帶著他去向兩位先生“賠罪”。王佐良聽后大笑:“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車,為什么我們乘了你就有罪?我們也是普通人啊!”還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與王佐良同住一個房間。香港賓館客房里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熱水爐打開水,而且還替我多帶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個干凈、方便的吃處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飯館里,人們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過許多國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學者。不擺架子,自視平凡。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約了梅紹武、屠珍夫婦去【點評】

人們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與這些學術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讓人折服的。本文記敘了王先生學術之外的幾件小事,讓人認識到了王先生難能可貴的真誠,正所謂“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點評】人們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為他取得的非凡成2.文學常識(1)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2)羅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早年就讀于愛丁堡大學。他從學生時代起就酷愛文學,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創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性和戲劇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銀島》《化身博士》《誘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讀者中獲得巨大聲望。對他的詩人身份,一2.文學常識般讀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散文作家和兒童讀物及通俗讀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有識者推崇為具有獨創性和才能的作家。(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般讀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4)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4)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度過(時間,多指虛度)。暗淡(光線)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鮮明;(前途)不光明,沒有希望。豁然開朗由狹窄陰暗一下子變為開闊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領悟到某種道理而感覺明朗。牽強附會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返回字詞知識積累卡片詞語釋義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度過(時貳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拓展貳XUEXIREN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