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_第1頁
《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_第2頁
《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_第3頁
《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_第4頁
《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科學》教學大綱課程編號:09.041.0.1課程名稱:中醫外科學SurgeryofTCM開課(二級)學院:曙光臨床醫學院課程性質:必修課學分:6學分學時:85學時(課堂授課70學時,見習15學時)。前期課程:授課對象:中醫學專業考核方式:期末考試70%,平時成績30%(小測驗50%,考勤50%)。課程基本要求(或課程簡介):中醫外科學是祖國醫學研究人體外部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教學內容分總論與各論兩個部分。總論共分七章,包括:中醫外科發展概況、中醫外科學的范圍、疾病命名及基本術語、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中醫外科疾病辨證、中醫外科疾病治法、中醫外科調護;各論分瘡瘍、乳房疾病、癭、瘤巖、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肛腸直腸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圍血管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九章。本課程的特點是根據人體“內外統一”的理論去認識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并運用全身與局部相結合的醫療方法防治外科疾病。通過課堂和臨床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據中醫外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規律以及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少見病的發生原因和處理方法。SurgeryofTCMisaclinicalstudyontheexteriordiseasesofhumanbody.Theteachingcontentisdividedintotwoparts,introductionandotherseparatechapters.Theintroductionincludessevenparts,whicharetheIntroductiononDevelopmentofSurgeryofTCM,theRangeofSurgeryofTCM,RuleofDiseaseNamingandBasicTechnicalTerms,EtiologyandMechanismofDiseases,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Diseases,PrinciplesofTreatmentonDiseasesandNursingonDiseases.OtherchaptersincludeSkinandExternalDiseases,DiseasesofBreast,CervicalMass,Tumor,SkinDiseases,STD,DiseasesofAnusorRectum,DiseasesofUrinarySystemandInfertility,PeripheralBloodDiseasesandsoon.ThefeatureofthecourseistoresearchonthehappeninganddevelopmentofdiseasesaccordingtothetheoryofIntegrationofInteriorandExteriorandtotreatandpreventsurgicaldiseasesbymeansofcombiningthewholeandtheregional.Studentsshouldmasterthebasictheory,regulation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ncommondiseasesinthefieldofSurgeryofTCMandpracticeskills,knowingthecauseandtreatmentofsomerarediseasesthroughclassandclinicalstudy.大綱內容:一、前言【課程目的】中醫外科學是祖國醫學研究人體外部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的特點是根據人體“內外統一”的理論去認識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并運用全身與局部相結合的醫療方法防治外科疾病。通過本課程課堂和臨床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據中醫外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規律以及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少見病的發生原因和處理方法。【教學要求】本課程教學內容分總論與各論兩個部分。總論共分六章,包括:中醫外科發展概況;中醫外科學的范圍、疾病命名及基本術語;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中醫外科疾病辨證;中醫外科疾病治法;中醫外科調護。各論分瘡瘍、乳房疾病、癭、瘤巖、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肛腸直腸疾病、男性泌尿疾病、周圍血管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九章。本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講授時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做好臨床見習及典型病例的示教。課堂講授應抓住中心內容,語言必須清晰、正確、簡練、生動,以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程總學時為85學時,其中課堂講授70學時,教學見習15學時。二、教學要求和內容、方法上篇總論第一章中醫外科發展概況【目的要求】了解中醫外科在我國歷史上對人民健康事業所作的偉大貢獻,加強學習責任感,鞏固學習外科的專業思想。【教學內容】歷代外科名醫、主要文獻、學術成就、創造發明等突出事例。【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章中醫外科范圍、疾病命名及基本術語【目的要求】了解外科疾病范圍的分類方法與病名含義,為學好各論打下基礎。【教學內容】1.凡是疾病生于人的體表、能夠用肉眼可以直接診察到的、有局部癥狀可憑的都屬于外科的治療范圍。2.以部位、穴位、臟腑、病因、癥狀、形態、顏色、疾病特性、范圍大小等加以命名,對了解疾病特點有一定幫助。3.了解中醫外科疾病的專用術語對學習中醫外科有很大的幫助。【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章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目的要求】了解外科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特點。【教學內容】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室勞傷等。2.發病機理:從氣血、經絡、臟腑說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礎,局部的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臟腑不和是外科疾病總的發病機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章中醫外科疾病辨證【目的要求】掌握局部癥狀的四診檢查與辨證。【教學內容】1.辨病與辨證相結合。2.四診在外科疾病上的運用。3.辨陰證陽證:主要以局部癥候進行辨別如發病緩急、病位、顏色、溫度、高度、范圍、硬度、感覺、膿液、病程、全身癥狀、預后等,必須說明應將局部癥狀與全身情況結合起來分析。4.辨部位:按外科疾病發生在上、中、下部位進行辨證。5.辨經絡:外科疾病的發生部位與經絡有一定的聯系,并作為辨證施治的參考。6.辨腫痛癢膿麻木:辨火、寒、風、濕、痰、氣、郁結、瘀血等腫的性質;辨熱、寒、風、氣、化膿、瘀血等病的性質;辨風、濕、熱、蟲、血虛作癢等性質;辨膿的有無、操作方法、性質、色澤、氣味等,及辨膿的注意點。7.辨潰瘍形色,以虛實性質進行辨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章中醫外科疾病治法【目的要求】1.熟悉外科病內治的原理。2.掌握消、托、補三大治療大法。3.掌握局部的各種藥物療法,尤其是消散、提膿祛腐、生肌收口等藥物的應用。【教學內容】1.內治法:(1)以消、托、補為綱,作為外科疾病初起、成膿、潰后三個階段的治療大法。(2)內治法的具體運用:分為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撲益、養胃等,每法舉出代表方、常用藥物、適應癥和注意事項。2.外治法:(1)藥物療法:包括膏藥、油膏、箍圍藥、摻藥、草藥等,每項均舉出適應癥、用法、注意點。(2)手術療法:包括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分別說明其適應癥、用法、注意點。(3)其它療法:引流法(藥線、擴創、導管等)、墊棉法、藥筒拔法、炙法、熏法、熨法、浸漬法等,每法舉出適應癥、用法及注意點。【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六章中醫外科調護【目的要求】了解中醫外科不同疾病的護理特點。【教學內容】中醫外科一般護理和飲食護理的要求。【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下篇各論第七章瘡瘍第一節癤【目的要求】掌握暑癤和癤病的治療、預防,了解螻蛄癤的防治。【教學內容】1.概述:癤分有頭癤、無頭癤、癤病和螻蛄癤四種,分別說明特點。2.疔的病因是火毒,內服藥需要清火解毒;夏秋生癤是暑毒,治法是清暑解毒;對癤病的治療,實證瀉火解毒,虛證扶正解毒。3.癤的局部處理按總論所述,但要禁止擠壓及超過膿腔范圍的切開。4.對長期引流不暢而引起的螻蛄癤,治療要點是擴創引流。【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疔【目的要求】1.掌握顏面疔瘡、手足部疔瘡、紅絲疔的辨證與治療。2.了解具有特殊性質的爛疔、疫疔的特點和預防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疔的含義、種類及其沿革。2.顏面疔瘡:(1)概述:顏面疔瘡的特點、命名及與疔的區別。(2)病因病理:由火熱之毒為病,或蟲咬外傷等染毒所致。(3)辨證:分初期、中期、后期辨證,本病如治療不當或失于防護可合并“走黃”。(4)治療:內治以清熱解毒為主,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外治按初期、中期、后期論治。3.手足部疔瘡:(1)概述:說明發生于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有損筋傷骨的后果。(2)病因病理:由于臟腑火毒蘊結而成或因外傷染毒誘發。(3)治療:幾種常見的手足部疔瘡的辨證與治療。4.紅絲疔:(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內有火毒結聚,外由破損染毒。(3)辨證:有紅絲一條發于手臂或小腿部,迅速走竄,伴有明顯全身癥狀,有時不消可以化膿、甚或走黃。(4)治療:內治以清熱解毒,方同顏面疔瘡;外治除外敷法外可進行砭鐮。5.爛疔:(1)概說:定義、特點與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因接觸泥土中毒氣面生。(3)辨證:本病發展迅速,患處皮膚稍黑、瘡面凹形、迅即壞死、有惡臭、可致肉大片脫落,伴全身癥狀,甚則可走黃。(4)鑒別診斷:應與發、丹毒等病鑒別。(5)治療:內治宜涼血解毒、清熱利濕;外治以蟾酥合劑為主,必要時應手術切開。(6)預防方法。6.疫疔:(1)概說:定義、特點與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由于感受疫死牛馬豬羊三毒而生。(3)辨證:初起發病如蚊跡蚤斑;中期瘡面形成臍眼、如牛痘;后期腐肉與正常組織分離、腐脫新生。伴全身癥狀,可出現走黃之象。(4)治療:內治同顏面疔瘡,需另用蟾酥丸;外治以蟾酥合劑為主。(5)預防方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癰【目的要求】掌握不同部位癰的病因病理、辨證論治的異同之處。【教學內容】1.概述:頸癰、腋癰、胯腹癰、委中毒、臍癰的定義和特點。2.病因病理:總由火毒而成,但病位不同。頸癰是上焦風火,腋癰是肝郁痰火,臍癰是心脾濕熱等。3.辨證:按初起、成膿、潰后敘述。4.治療:內治總宜清熱解毒,按部位分別用牛蒡解肌湯、柴胡清肝湯和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外治按總論常規處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發【目的要求】掌握發的特點及不同部位的辨證,發與丹毒、有頭疽、流注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和特點。2.病因病理:由于血熱火毒所致。3.辨證;分述生于口底(鎖喉癰)、手背(手發背)、臀部(臀癰)、足部(足發背)、小腿(臟腑發)等不同部位的表現。4.治療:內治歸納為上、中、下三部論治,原則上以涼血清熱解毒為主,局部按總論常規處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節有頭疽【目的要求】1.掌握辨證與虛實標本在辨證論治上的意義。2.了解老人及有嚴重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內陷的防治。【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發病情況與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稱等。2.病因病理:外因由于感受風溫濕熱之毒,內因由于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或勞傷精氣,或嗜食膏梁厚味,以致臟腑蘊毒而成。3.辨證:分初、中、后三個階段敘述。辨證分虛證、實證兩種。4.治療:實證和營托毒、清熱利濕,虛證養陰清火、調補氣血等。局部按總論常規處理,其中要注意切開引流和清除壞死組織。【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六節流注【目的要求】掌握流注的特點和不同原因,流注的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沿革。2.病因病理:是化膿性病灶中膿毒擴散,隨氣血流注而成,發病誘因有感染暑濕、跌打損傷、勞傷筋脈等。3.辨證:除敘述流注一般癥狀外,并指出余毒、暑濕、瘀血、髂窩四種不同類型流注的表現。4.治療:(1)內治:余毒流注清營解毒,暑濕流注清暑化濕,瘀血流注活血通絡,髂窩流注清熱利濕,化膿后治療同總論。(2)外治:按總論常規處理。5.預防方法:積極治療原發感染病灶。【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七節發頤【目的要求】1.掌握發頤與痄腮、慢性發頤的鑒別診斷。2.了解發頤是腮腺化膿性疾病及其防治。【教學內容】1.概述:發頤的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由傷寒、溫病后余毒未清所致。3.辨證:初起頜頓之間腫脹,張口困難。成膿期皮色發紅有波動感,不及時切開,膿可從口腔穿出,伴有明顯全身癥狀,甚則可發生毒氣內陷。4.鑒別診斷:與痄腮鑒別。5.治療:內治宜清熱解毒;外治按初起、膿成、潰后施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節丹毒【目的要求】1.掌握丹毒的特點及與發的鑒別。2.熟悉下肢丹毒的預防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及與發的鑒別。2.病因病理:總由血熱火毒所致,面部為風邪火毒,下肢為濕邪火毒。3.辨證:除局部具有紅腫熱痛外,伴有明顯全身癥狀。不同部位丹毒名稱、特點。4.治療:內治以涼血清熱、解毒化瘀為原則;外治局部敷藥外,下肢丹毒可用砭鐮法。5.預防:下肢丹毒宜積極治療足部的感染病灶。【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九節無頭疽【目的要求】1.掌握附骨疽與環跳疽等在急性期的辨證論治。2.了解本病由于骨關節的破壞而造成的后果。【教學內容】1.概述:附骨疽、環跳疽的定義、特點、發病史與區別。2.病因病理:由疔瘡、癤腫、麻疹后余毒所致,或由外來傷害感染毒邪而成。3.辨證:初起寒戰高熱,徹骨疼痛,潰后由于骨或關節破壞形成漏管或殘廢。4.鑒別診斷:要與流注、骨肉瘤、流痰鑒別。5.治療:內治宜清熱化濕、行瘀通絡等;外治按初起、化膿、潰后三期施治。有死骨的應清除死骨。【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節走黃與內陷【目的要求】掌握本病辨證論治的急救措施。【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疔瘡走黃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毒邪擴散超過人體正常防御能力,以邪盛為主。疽毒內陷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由于正氣虛弱,而毒邪乘機內陷,以正虛為主。3.治療:疔瘡走黃以祛邪為主,疽毒內陷以扶正為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一節流痰【目的要求】1.熟悉流痰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2.掌握流痰的辨證論治的要領。【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沿革、發病情況等。2.病因病理:腎虛為發病之本、痰濁凝聚為生病之標,勞損、外傷、感受風寒等為發病的誘因。3.辨證:初期多無全身癥狀,關節漫腫酸痛,呈典型之陰證。中期多有陰虛內熱表現,關節畸形,有膿腫或潰破成為漏管。后期病灶穩定,或嚴重成為勞損殘廢。分別介紹不同關節的病變特點。4.治療:(1)內治:以補腎為主,目的是扶正以祛邪,早期補腎壯骨,溫經化痰;中期滋腎養陰,扶正托毒;后期大補肝腎陰血。(2)外治:按初、中、后期處理;漏管形成按漏管處理。5.護理:臥床休息、關節固定、預防褥瘡、飲食營養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二節瘰疬【目的要求】1.掌握瘰疬未潰服藥內消,已潰提毒化腐的治療特點,以發揮中醫治病之特長。2.了解各種特殊療法的作用及適應癥,瘟病與脊核、失榮、惡性淋巴瘤的類證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沿革與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病因是氣郁痰凝。全身病理變化是陰虛內熱、最后氣血虧損成為癆疾。3.辨證:按初、中、后期進行敘述。4.鑒別診斷:應與失榮、脊核等病鑒別。5.治療:(1)內治:分初、中、后三期。(2)局部處理:未潰按陰證常規治療,潰后以提膿祛腐為主。(3)特殊療法:包括針刺、拔核療法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三節褥瘡【目的要求】掌握褥瘡的防治。【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好發部位。2.病因病理:由于連續長期壓迫,氣血瘀阻而皮內壞死。3.辨證:褥瘡局部癥狀。4.治療:(1)全身治療:分氣滯血瘀、蘊毒腐潰、氣血兩虛而施治。(2)局部處理:初起外搽紅靈酒等;潰后清除壞死細胞,膿腔切開引流,控制感染、提毒化腐、生肌收口等方法。5.預防與護理:保持受壓部位清潔、干燥,定時按摩、翻身及防壓等措施。【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四節竇道【目的要求】了解竇道的病因、診斷及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由于手術創傷,殘留異物或壞死組織刺激深部組織化膿潰破而成。3.診斷:局部有一小瘡口,常有膿性分泌物流出。4.治療:以外治為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章乳房疾病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乳房與臟腑、經絡的關系。2.掌握乳房疾病在病因病機上的特點。3.掌握乳房疾病的辨證與治療原則。4.了解觸診的方法。【教學內容】1.介紹乳房與臟腑經絡的關系。2.病因病理:化膿性乳房疾病多由乳頭破損、感染邪毒或嗜食厚味、脾胃積熱、乳汁積滯、排泄障礙、郁久化熱、肉腐而成膿。腫瘤類乳房疾病則因情志內傷、憂思抑郁、肝脾受損以致氣滯痰凝而成。3.乳房腫塊檢查法:視診要注意乳房大小、乳頭位置及有無內陷或抬高、皮膚顏色、乳頭溢液等。觸診要注意有無腫塊及腫塊位置、大小、形態、軟硬、疼痛等。4.治療:(1)內治:根據肝郁胃熱證,氣虛毒滯證,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證,肝腎不足、沖任失養證,肺腎陰虛痰凝證,氣血兩虛證而分證施治。(2)外治:根據陽證、陰證而外敷。手術常作放射狀切口以免損傷乳絡。【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乳癰【目的要求】了解乳癰的發病原因,掌握辨證論治的要領。【教學內容】1.概述:本病好發于哺乳期,以初產婦為多見。妊娠后期亦可發生。2.病因病理:外因為毒邪入侵,內因為乳汁郁積、肝郁胃熱。3.辨證:病變發展過程分為初起、成膿、潰后三個階段。4.治療:(1)初期疏肝清熱、通乳消腫,瓜萎牛蒡湯加減。(2)局部常規處理:成膿期切開引流,應循乳絡方向作放射狀切口。【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粉刺性乳癰【目的要求】了解乳癰的發病原因和辨證論治的要領。【教學內容】1.概述:本病的發生與哺乳無關,常有乳頭凹陷。2.病因病理:素有乳頭畸形,加之情志抑郁而生。3.治療:(1)內治辨證論治(2)外XX以手術為主,局部按總論常規處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乳癆【目的要求】了解腫塊特點并與乳房其他慢性腫塊相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肺腎陰虧、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痰火凝結而成。3.辨證:初期乳中結核,形如梅李、皮色不變、不痛或微痛;成膿期皮膚微紅而腫、疼痛加重;潰后膿液稀薄,難斂而成乳漏,多伴有陰虛證候。4.治療:內治初期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成膿期XX透膿,潰后養陰清熱化痰;外治初期用陽和解凝膏、桂腐散,已潰用八二丹或降丹藥條。【教學方式】自學。第四節乳漏【目的要求】了解不同性質乳漏在癥狀和治療上的區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乳房部漏多因乳癰、乳發、乳疽失治損傷乳腺,或乳癆潰后難斂;乳暈部漏則多因乳腺管及乳頭先天畸形,或乳暈部脂瘤等染毒潰膿成漏。3.辨證:(1)乳房部漏管:有乳房疾病史,創口經久不愈,流乳汁或膿血。(2)乳暈部漏管:多見非哺乳期婦女,乳頭內陷、有渣祥分泌物,乳暈有黃豆大小結節、質軟不堅、不痛不癢。4.治療:辨證論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節乳癖【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診斷與治療,及與乳巖的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特點、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肝氣部結、沖任不調或氣滯痰凝血瘀而成。3.辨證:好發于中年婦女,在兩側乳房有大小不一的結節,疼癰經前加重經后減輕。4.治療:肝郁痰凝證,擬理氣化痰法;沖任不調,擬調攝沖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六節乳疬【目的要求】1.了解腫塊的特點。2.掌握從肝腎論治的要點。【教學內容】1.概說:定義、特點及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本病與肝腎二臟有關。3.辨證:乳暈下有一扁圓形腫塊,輕度疼痛與觸痛。4.治療:(1)內治:肝氣郁結宜疏肝散結;腎氣虧虛宜補益腎氣。(2)外治:用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貼。【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七節乳核【目的要求】掌握乳核的診斷及治療,了解與乳巖的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情志內傷、肝郁痰凝、痰瘀互結。3.辨證:多發生于青年婦女,腫塊為卵圓形、單個、邊界清楚、平滑、活動度大。4.治療:宜疏肝理氣、化痰軟堅。日久不消可考慮手術治療。【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節乳衄【目的要求】熟悉與乳衄有關的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見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其特點及屬何種性質。2.病因病理:分肝火偏盛與脾不統血兩種。3.辨證:局部除乳頭溢血外,部分患者乳頭附近可捫及腫塊。4.治療:肝郁火旺者溢血鮮紅,治宜疏肝解郁、涼血止血;脾虛血虧者溢出黃水,治擬健脾養血止血。【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九節乳巖【目的要求】掌握乳巖的辨證,以便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特點、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六淫內侵、肝脾氣郁、沖任失調以致氣滯血瘀、痰凝邪毒結聚而成。3.診斷:可借助B超、乳房攝片等影像學檢查,最終病理確診。4.治療:辨證論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九章癭概論【目的要求】1.了解癭病的定義及分類。2.掌握癭病的檢查方法。【教學內容】1.定義、分類。2.癭病與臟腑經絡的關系。3.癭病的檢查方法。4.癭病的常見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氣癭【目的要求】了解地區性與非地區性氣癭的區別及其發生原因。【教學內容】1.概述:特點、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由于情志內傷、肝脾氣逆,地區性的與飲用水質有關。3.辨證:頸部呈彌漫性腫大,隨情緒而消長,如腫塊過大,可出現壓迫氣管等癥狀。4.治療:內治為主,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腫。5.預防方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肉癭【目的要求】1.掌握肉癭的辨證。2.了解與其它慢性腫塊的區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與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由于憂思郁怒、氣滯、痰濁、瘀血凝結而成。3.辨證:結喉正中附近腫塊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表面光滑,腫塊過大者可有壓迫氣管癥狀。4.鑒別診斷:要與癭癰鑒別。5.治療:以內治為主,宜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或益氣養陰、軟堅散結。【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癭癰【目的要求】掌握癭癰的辨證與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性質。2.病因病理:由于風火痰熱蘊阻而成。3.辨證:發病前有咽痛或感冒病史,結喉部有腫塊,伴疼痛,可放射至耳部等。4.治療:擬清熱化痰法為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石癭【目的要求】掌握石癭的特點。【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情志內傷、肝脾氣逆、濕痰瘀滯而成。3.辨證:頸前結喉處多年存在的腫塊,迅速增大,堅硬如石,高低不乎,不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4.治療: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內治擬破瘀消腫、化痰散結之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章瘤、巖概論【目的要求】了解瘤和巖的定義、特點、分類及其治療原則。【教學內容】瘤和巖的定義、特點及其分類、治療。【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血瘤【目的要求】了解血瘤特點及其治療主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心火妄動、血行失常、凝聚經絡而成。3.辨證: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中隱隱若紅絲糾纏,時時牽痛,觸破血不易止。4.治療:主要應用消痔靈注射療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肉瘤【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特點及其內消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與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濕痰內生、氣郁凝結而成。3.辨證:為柔軟光滑、分界清楚,可以壓扁、移動的腫塊,數目、大小不定。4.治療:用手術切除,多發者以解郁化痰。【教學方式】自學。第三節繭唇【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特點,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脾經積火凝結而成。3.辨證:口唇上腫塊,初如豆粒,漸大如繭,潰后翻花,時流血水。4.治療:內服辨證施治,局部治療可用清吹口散。【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失榮【目的要求】了解和尋找本病的原發癌腫,熟悉本病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憂思郁怒、痰瘀凝結而成。3.辨證:在頸側或鎖骨上有堅硬如石、堆壘如粟、固定不移的腫塊。4.治療:除積極治療原發癌腫外內服辨證論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節腎巖【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早期癥狀的特點。2.了解早期治療的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肝腎素虧、相火內灼、郁結不散而成。3.辨證:乳頭狀陰莖癌局部呈菜花,浸潤型陰莖癌多以濕疹樣或成斑樣病變開始。4.治療:除辨證辨病內治外,早期局部可用千金散紅油膏治療,也可施行手術療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一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概論【目的要求】1.掌握皮膚損害的形態特征及其辨證規律。2.熟悉皮膚病常用的內治法和外用藥的作用以及使用原則。【教學內容】1.病因有風、濕、熱、蟲、毒、血瘀、血虛風燥、肝腎不足等八個方面,舉例說明其臨床特點。2.全身癥狀辨證與內科相同,局部自覺癥狀有搔癢、疼痛、灼熱、麻木等辨證。3.皮膚損害的形態特征及其辨證。4.內治常法的作用、適應證和常用方藥。6.外用藥物的使用原則。【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熱瘡【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臨床特點和治療。2.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風熱毒盛阻于肺,反復發作為陰虛內熱。2.辨證:在紅斑基礎上的群集透明小水皰,好發于皮膚粘膜交界處。3.治療:局部未破者搽洗劑,已破者用膏劑,嚴重者根據辨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蛇竄瘡【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皰疹特點及主要證型的治療。2.了解本病的鑒別診斷。【教學內容】1.概述:本病不同名稱及特點,說明可發生于任何部位。2.辨證:纏腰火丹的癥狀,簇集成群的水皰排列成帶狀,皮膚刺痛為其主要特點。3.治療:(1)內治:清肝火、利濕熱、龍膽瀉肝湯加減。(2)外治:按概論外治法。4.鑒別診斷:與熱瘡的鑒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疣【目的要求】1.了解疣的種類。2.掌握各種疣的特征及其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風熱毒邪搏于肌膚。2.辨證:尋常疣、扁平疣、跖疣、傳染性軟疣、絲狀疣的各病好發部位及形態特點。3.治療:(1)內治:活血解毒。(2)外治:扁平疣用泡洗法;尋常疣用推死法、敷貼法,摩擦法、挖除法、電灼法、冷凍法、微波治療等;傳染性軟疣用挑除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黃水瘡【目的要求】掌握膿皰瘡的皮損特點、辨證論治及預防措施。【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暑濕熱毒郁于皮膚所致。2.辨證:膿皰、周圍紅暈、破后糜爛、結痂。3.治療:(1)內治:濕熱證用清暑利濕解毒法;脾虛證用健脾滲濕法。(2)外治:膿皰用洗劑,或青黛散外用,糜爛用麻油調搽。4.預防傳染的方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節癬【目的要求】1.掌握各種癬的特點和治療方法。2.了解癬病的原因、傳染途徑和預防措施,強調防治結合的重要性。【教學內容】1.概述:癬的定義、分類。2.白禿瘡、肥瘡的類型、治療和預防。3.鵝掌瘋、腳濕氣的辨證分型及治療。4.灰指(趾)甲的辨證及治療。5.圓癬的辨證及治療。6.紫白癜風的辨證及治療。【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六節麻風【目的要求】1.了解麻風的病因。2.掌握麻風初期特征。【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麻風桿菌。2.辨證:皮損、麻木、神經粗大等。3.治療預防。【教學方式】自學。第七節疥瘡【目的要求】1.掌握致病原因。2.掌握臨床特點、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由疥蟲傳染。2.辨證:特點是皮膚皺折處散在性的丘疹、水皰、隧道,伴有劇烈搔癢,有接觸史,可找到疥蟲。3.治療及預防:搽硫黃軟膏等,注意搽藥方法,集體治療,衣服等煮沸消毒和治療徹底等措施。【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節蟲咬皮炎【目的要求】I.掌握蟲咬皮炎的診斷。2.了解蟲咬皮炎的一般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由感受蟲毒引起。2.辨證:皮疹多見于暴露部位,可見小出血點、丘疹、風團,并有不同程度灼熱、搔癢、疼痛,皮損中央可見刺口。3.治療:外治為主,局部涂藥,配合內服清熱解毒劑。【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九節接觸性皮炎【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致病因素。2.掌握本病的臨床特點和鑒別診斷。【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不同的接觸物有不同的病名。2.病因病理:主要稟賦不耐,接觸某些物質過敏。3.辨證:接觸史、好發部位、皮損形態、發病過程。4.治療:(1)內治:根據分型辨證施治。(2)外治:按不同皮損形態用藥。5.預防及注意點。6.鑒別診斷:與濕瘡、顏面丹毒相鑒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節濕瘡【目的要求】了解濕瘡的種類及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掌握其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及不同部位的名稱。2.病因病理:急性以濕熱為主,亞急性為脾虛濕戀,慢性為血虛風燥。3.辨證:皮損具多形性、對稱性、搔癢性,易復發、慢性傾向等。4.治療:內服分濕熱浸淫、脾虛濕蘊、血虛風燥證辨證施治。外治根據皮損選擇劑型。5.鑒別診斷:與接觸性皮炎、牛皮癬鑒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一節嬰兒濕瘡【目的要求】了解嬰兒濕瘡的致病原因、辨證論治和注意事項。【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濕熱、血虛風燥。3.辨證:紅斑、丘疹、黃痂、糜爛、滲出等。4.治療:內服清熱利濕,養血潤燥,外治根據皮損。【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二節藥毒【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致病原因,掌握本病的各類臨床表現、辨證論治和注意事項。【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多系稟賦不耐、毒邪內侵中藥毒。2.辨證:臨床各種類型,辨證分濕熱證、熱毒證、氣陰兩傷證。3.治療:(1)內治:分清熱利濕解毒、清營解毒、益氣養陰清風。(2)外治:根據皮損。4.注意事項:合理用藥,禁用或慎用過敏藥物,警惕用藥過程中出現的皮損。【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三節癮疹【目的要求】了解發病原因,掌握本病的辨證論治,熟悉本病注意事項。【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與風寒、風熱、腸胃濕熱、氣血不足、沖任不調等有關。2.辨證:分風寒證、風熱證、血虛風燥證。3.治療:按辨證進行論治。4.注意事項:尋找發病原因,忌食辛辣魚腥,注意有無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腹部有疼痛等,并采取相應措施。【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四節牛皮癬【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臨床特征和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概述:特點及其病名。2.病因病理:風濕熱外襲,血虛風燥,與情志因素有關。3.辨證:除好發部位、苔蘚樣變皮損表現外,分風濕熱證、血虛風燥證。4.治療:分疏風清熱利濕、養血祛風潤燥等法,外治按皮損用藥。5.鑒別診斷:與慢性濕疹、白疕的鑒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五節皮膚瘙癢癥【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由風熱血熱或血虛肝旺所致。2.辨證:分風熱血熱證、濕熱蘊結證及血虛肝旺證。3.治療:分別采用疏風清熱涼血、養血平肝、祛風潤燥等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六節風熱瘡【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特征和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血熱之體復感風熱之邪所致。2.辨證:特點是先現淡紅色“母斑”,繼而出現較小的“子斑”,橢圓形,長鈾與皮紋、肋緣平行,上有糠秕樣鱗屑。3.治療:內服疏風清熱或涼血清熱之方,外搽解毒搽劑。4.與體癬、花斑癬、白疕和二期梅毒疹鑒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七節白疕【目的要求】1.了解致病因素,熟悉臨床分型和分期。2.掌握本病的辨證及主要證型的辨證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特點及有關病名。2.病因病理:外感風邪而致血熱、血燥或血瘀、肝腎虧損,沖任不調等。3.辨證:境界清楚的紅斑,上有多層銀白鱗屑,有薄膜現象、露滴現象、同形反應等。分清各種不同證候及特殊類型、關節型、紅皮病型、膿皰型。4.治療:內治分別采用涼血清熱、養血祛風潤燥、活血化瘀等法,外用軟膏或霜劑。【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八節面游風【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風熱血燥生風、腸胃濕熱蘊毒所致。2.辨證:在皮脂腺豐富部位起略帶黃色的潮紅斑,境界不清楚。3.治療:內治以干性養血祛風潤燥,濕性清熱化濕通腑,外治按皮損用藥。【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九節粉刺【目的要求】熟悉發病原因,掌握不同證候的治療。【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肺經風熱、痰濕蘊結。2.辨證:好發于青年面部的毛囊性丘疹、黑頭粉刺為本病特點。3.治療:內服藥分清肺散風、清熱化濕、化痰滲濕,外治用顛例散洗劑、痤瘡洗劑。4.注意護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節酒皶鼻【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熟悉臨床分型。2.了解本病的辨證施治。【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肺胃積熱蘊蒸,復遇風寒外襲、血瘀凝結而成。2.辨證:好發于鼻部,分紅斑期、丘疹期、鼻期。3.治療:(1)內治:分期清泄肺熱、涼血清熱、和營祛瘀。(2)外治:顛倒散洗劑。【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一節油風【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辨證論治。【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血熱風邪外襲或氣滯血瘀、肝腎不足。3.治療:內服型施治,外治局部涂擦藥物或用七星針針刺。【教學方式】自學。第二十二節貓眼瘡【目的要求】熟悉皮疹多形性的特點與凍瘡的區別。【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風寒外襲、風熱外感、火毒熾盛。2.辨證:多發于青壯年,常發于春秋兩季。皮疹多發于手掌、手背、足底、足背、前臂等處。皮疹有斑疹、丘疹、水皰等,有灼熱疼痛、瘙癢感。3.治療:內治以分濕熱、寒濕證進行施治,外治根據皮損。【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三節瓜藤纏【目的要求】1.了解皮疹特點。2.掌握不同階段、證候的治療。【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外感風邪、濕熱下注或氣血不足、寒濕外襲,以致瘀血凝滯。2.辨證:初期寒熱,關節痛,小腿出現鮮紅結節,后期熱退,結節呈紫紅。3.鑒別診斷:應與硬紅斑、皮膚變應性血管炎鑒別。4.治療:內服分濕熱、寒濕證進行施治,外敷金黃膏或玉露膏。【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四節紅蝴蝶瘡【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分類、特征和辨治論治。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的實驗室檢測項目。【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稟賦不足、肝腎虧熱毒誘發所致。2.辨證論治:(1)盤狀紅斑狼瘡:除一般臨床表現外,多屬陰虛內熱證,用滋陰清熱補腎法。(2)系統性紅斑狼瘡:除一般臨床表現外,分熱毒熾盛,陰虛火旺、脾腎陽虛、脾虛肝旺、氣滯血瘀等辨證施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五節淋病【目的要求】了解淋病的辨證及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發病情況。2.病因病理:外感濕熱穢濁之氣,阻滯膀胱及肝經,久戀致腎虛陰虧、瘀結內阻。3.辨證:有性傳播接觸史。潛伏期。男性有尿頻、尿急、尿痛、尿道口滋膿等癥,女性有宮頸糜爛、紅腫、黃綠色分泌物,伴尿頻、尿急、尿痛、前庭大腺炎等等。4.鑒別診斷:與急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相鑒別。5.治療:內服分急性淋病、慢性淋病,伴有合并癥及淋病性敗血癥等分型施治。其它治療可選用相應的抗菌素。6.預防。【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六節梅毒【目的要求】1.了解梅毒的傳染途徑、辨證。2.掌握梅毒的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傳染途徑即精化傳染、氣化傳染及胎傳染毒。3.辨證:各種分類:(1)傳染途徑:分先天梅毒、后天梅毒。(2)病程、癥狀、傳染性、早期梅毒、晚期梅毒。(3)損害特點:疳瘡、橫、楊梅瘡、楊梅傳毒。(4)其它:小兒遺毒、隱性梅毒。4.治療:內治根據肝經濕熱、痰瘀互結、脾虛濕蘊、氣血兩虛、氣陰兩虛而分型施治,外治疳瘡可用鵝黃散或珍珠散外摻;橫痃未用沖和膏,已潰以紅油膏摻五五丹,其它治療以青霉素為特效藥。5.預防。【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十七節尖銳濕疣【目的要求】了解尖銳濕疣的診斷及治療。【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發病情況。2.病因:性傳播、感受穢濁之毒,釀生濕熱、下注皮膚粘膜而生。3.辨證:有潛伏期、外陰、肛門等處見柔軟贅生物。療。5.預防。【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二章肛門直腸疾病概論【目的要求】1.了解肛門直腸的解剖生理。2.了解肛門直腸疾病的病因病理。3.熟悉肛門直腸疾病的辨證、檢查方法及治療原則。【教學內容】1.概述:肛門直腸病的范圍、種類等。2.解剖生理概要:肛管、齒線、肛管直腸環等。3.病因病機:有風、燥、濕、熱、氣虛、血虛等。必須說明以上病因可單獨致病,但以多種因素導致為常見。4.辨證:(1)辨癥狀:便血、腫痛、脫垂、流膿、便秘、分泌物等癥狀的辨證。(2)辨部位5.檢查方法:肛門視診、直腸指診、窺肛器、乙狀結腸鏡、球頭銀絲檢查等檢查方法和注意事項。6.治療:內治可用清熱涼血、清熱化濕、清熱解毒、養血補血、清熱通腑、生津潤燥、補中益氣等,外治可用熏洗、敷藥、手術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痔【目的要求】掌握痔的辨證、內服、敷藥、熏洗法等—般治療,了解痔的手術治療的原理及術后并發癥的處理。【教學內容】1.概述:痔的定義、特點、發病情況、痔的分類及其發病部位與主要癥狀體征。2.病因病機:以濕熱下注、風熱腸燥、氣虛下陷為三大主因,病機是“筋脈橫解”。3.診斷:(1)臨床表現:便血、脫出、疼痛、便秘等。(2)分期:Ⅰ、Ⅱ、Ⅲ期內痔的臨床特征。4.鑒別診斷:與直腸息肉、肛乳頭肥大、脫肛、直腸癌、肛裂等的鑒別。5.治療:(1)內治:便血、腫脹、疼痛、脫垂等的內服及外用方藥。(2)外治:注射法、插藥法、結扎術、切除術、外剝內扎術等療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與治療原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息肉痔【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直腸息肉為腸內的贅生物。2.病因病理:瘀血濁氣搏于腸內。3.辨證:癥狀以便鮮血為主癥,并有高位、低位、單發、多發等不同。4.治療:包括內服藥與外治兩種。外治包括灌腸法、注射法、結扎法、電烙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肛隱窩炎【目的要求】1.熟悉肛隱窩炎的癥狀。2.了解肛隱窩炎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病因病理:過食辛辣厚味、濕熱下注。2.辨證:肛門墜痛、灼熱、瘙癢,大便時可有少量膿液。3.治療:內服清熱利濕之劑,慢性期引流不暢者手術治療,外治可用熏洗法、塞藥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肛癰【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特征。2.掌握本病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定義、不同名稱及特點。2.病因病理:總的是濕熱下注,分虛實二證。3.辨證:膿腫深淺的臨床表現及不同部位膿腫的臨床表現。4.治療:全身分型辨證施治,局部按一般膿腫處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五節肛漏【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辨證,了解手術療法的治療原理。【教學內容】1.概述:肛瘺的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肛門直腸周圍癰疽潰后余毒未盡而致漏。3.辨證:肛瘺的癥狀,韌發、久發以及高位、低位、單純性、復雜性等不同分類。4.治療:包括內治與外治。外治以手術為主,手術成敗的關鍵以及掛線療法,切開療法的適應癥、禁忌癥、操作方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六節肛裂【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特點和預防方法,掌握內服、外敷、熏洗等藥物療法,了解手術治療的一般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肛裂的定義是肛管皮膚全層裂開,并形成感染性潰瘍。肛裂的特點。2.病因病理:以血熱腸燥為主因。3.辨證:肛裂的分類和癥狀。4.治療:(1)疼痛、便血、便秘三大主癥的內服、外治法。(2)擴肛術、切開術、肛裂側切術、縱切橫縫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及治療原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七節脫肛【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癥狀與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本病的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中氣不足、氣虛下陷。3.辨證:脫肛的癥狀和分類。4.治療:包括內服藥、外用藥和注射法、針灸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節鎖肛痔【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檢查方法和診斷要點。【教學內容】1.概述:本病為肛管直腸的惡性腫瘤,其發病情況及特點。2.病因病理:原因不明,與過食辛炙肥厚、久瀉久痢等有關。3.辨證:初期以便血為主癥,大便習慣改變,繼而有膿血便(血色變濁,有惡臭味),里急后重,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形,肛指檢查觸及高低不平腫塊或肛門狹窄。4.治療: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晚期以扶正祛毒、活血軟堅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三章泌尿男性疾病概論【目的要求】了解前陰所屬的臟腑、常見證侯和治療大法,對前陰疾病有總的概念。【教學內容】1.前陰與任經臟腑的關系。2.病因病理。3.辨證論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一節子癰【目的要求】了解不同的發病原因,掌握急慢性期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分類、特點。2.病因病理:濕熱下注、外傷瘀血。3.辨證:急性期全身寒熱、睪丸腫痛,慢性期睪丸硬、常不定期急性發作。4.治療:(1)內治:急性期內服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慢性期疏肝散結、活血消腫。(2)外治:急性外敷金黃散、玉露散;慢性外敷沖和膏。【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囊癰【目的要求】1.了解囊癰包括多種陰囊皮膚急性炎癥。2.掌握異病同治的要領,注意與類似疾病的鑒別。【教學內容】1.概述:包括陰囊膿腫、陰囊蜂窩組織炎、絲蟲病陰囊炎等,其共同特點是局部有明顯的紅腫熱痛。2.病因病理:感染外來濕毒。3.辨證:局部癥單方面為主,嚴重者可伴全身癥狀。4.治療:分肝經濕熱、肝腎陰虛而施治,局部按急性感染常規處理。【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子痰【目的要求】了解本病性質及與睪丸其它慢性疾病的區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3.辨證:患者有泌尿系統或其他結核病史。附睪有不規則硬結、精索增粗呈串珠狀,化膿時睪丸與皮膚粘連,皮膚暗紅,潰后成為漏管。4.治療:(1)內治:分濕痰凝結、陰虛內熱、陰虛痰凝而辨證施治。(2)外治:腫塊敷沖和膏或蔥歸溻腫湯坐浴,漏管參考瘰疬處理。【教學方式】自學。第四節陰莖痰核【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特點。【教學內容】1.概說: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濁痰凝結而成。3.辨證:陰莖上單發或多發的小結節。4.治療:根據辨證化痰散結。【教學方式】自學。第五節尿石癥【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特點。【教學內容】1.概說: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腎虛和下焦濕熱而成。3.辨證: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結石。4.治療:根據辨證。【教學方式】自學。第六節男性不育癥【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特點。【教學內容】1.概說: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腎氣虧虛、肝郁氣滯、濕熱下注和氣血兩虛幾方面。3.治療:根據辨證施治。【教學方式】自學。第七節慢性前列腺炎【目的要求】1.掌握前列腺的檢查方法。2.熟悉辨證論治方藥。【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腎虛濕熱下注,急性期以濕熱為主,慢性期以氣血瘀滯為主。3.辨證:急性期有寒熱等全身癥狀,會陰脹癰及尿路刺激現象;慢性期多數在大便或小便后有分泌物溢出,會陰、睪丸、小腹有脹痛等不適感,作前列腺及前列腺液的檢查有助診斷。4.治療:分濕熱壅阻、陰虛火旺、腎陽不足、氣血瘀滯而辨證施治。【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八節前列腺增生癥【目的要求】1.掌握急性尿潴留的中西醫處理方法。2.了解本病的主要癥狀。【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上、中、下三焦氣化功能失常。3.辨證:小便淋漓點滴為主,急性尿潴留時則點滴全無,肛指檢查有前列腺肥大。4.治療:分肺氣失宣、濕熱下注、中氣下陷、腎陰不足、腎陽不足、氣滯血瘀等六個證型施治。急性尿潴留時可采用針刺、導尿、臍部敷藥等。非手術治療無效時選擇前列腺摘除術。【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十四章周圍血管疾病概況第一節股腫【目的要求】1.熟悉血栓性深靜脈炎的診斷。2.了解血栓性深靜脈炎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久臥、久坐、產后傷氣、盆腔手術、外傷等,致氣血瘀滯、脈絡滯塞不通所致。3.辨證:特征是患肢疼痛,步行加劇,患肢腫脹、壓痛。4.治療:內服分氣滯血瘀、氣虛血瘀而施治,外治可用熏洗法,其它有穴位注射法。【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二節血栓性淺靜脈炎【目的要求】1.熟悉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診斷。2.掌握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內治法。【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濕熱之邪外侵或靜脈注射3.辨證:特征有條索狀結塊,或紅腫壓痛。4.治療:內服分血熱痰結或瘀阻脈絡施治,外敷金黃散、玉露散等。【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三節筋瘤【目的要求】了解筋瘤的特點和預防。【教學內容】1.概說: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由于長久站立,血塞于下,筋攣、盤曲而成。3.辨證:軟而色藍,壘壘青筋,盤曲若蚯蚓狀。4.治療:清肝解郁、養血舒筋。【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第四節臁瘡【目的要求】掌握局部不同情況的治療方藥,以提高療效。【教學內容】1.概述:定義、特點。2.病因病理:下肢靜脈曲張、氣血痰滯、濕熱下注所致。3.辨證:潰瘍凹陷,邊緣高起,形如缸口,肉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帶綠色穢臭膿水,周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