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部分
現代文閱讀專題一記敘文閱讀(含散文、小說)考情分析考綱導航1.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從中獲取重要信息。(C,分析綜合)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C,分析綜合)3.準確概括段意或層意,歸納文章中心。(C,分析綜合)4.準確概括文中描寫的人物、事物的特征。(C,分析綜合)5.初步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B,理解)6.對文學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感受。(E,欣賞評價)7.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E,欣賞評價)8.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B,理解)9.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B,理解)10.品味文學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E,欣賞評價)考情分析考綱導航2015《槐花》(散文)
概括文中寫的兩件事(6分)———選擇文句在文中的正確位置(3分)分析關鍵語句指代的內容(3分)—從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畫線句的表達效果(6分)探究怎樣才能達到作者說的某種境界(4分)2014《紅書包》(記敘文)
提取文中人物念頭產生的原因(3分)依據文章思路和內容填空(6分)——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入文中(3分)—比較分析畫線句修改前后的表達效果(4分)探究文中重要語句包含的內容(6分)2013《遠去的鄉村》(散文)依據文章內容仿寫句子(4分)—分析文章內容表達出的作者的感悟(4分)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畫線的句子(5分)品味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內涵(4分)談談對標題的理解(6分)——考情分析考綱導航2012《紅橘甜了》(小說)概括文中人物的態度、心情和做法(6分)—把握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體現出的情感(6分)—理解重要語句的含意(4分)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理解標題(6分)——2017安徽中考命題預測縱觀近幾年安徽中考語文試題,對記敘文閱讀(包括抒情散文和小說)的考查是最普遍、最廣泛的,每年必考,題型的設計角度也比較豐富、開闊,題量在5小題左右,分值在23分上下。2017年安徽中考記敘文閱讀的命題趨勢及考查重點將有可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選材:會選取具有文化內涵、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課外閱讀材料,一般為名家名作。(2)題型:在保留部分傳統題型的同時,有可能側重主觀性和開放性試題,考查形式會有所創新。(3)試題考查的重點:①注重基礎,考查對詞句的理解的能力;②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的能力;③考查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④對文章的情境和形象的把握,將會呈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⑤考查對文章寫作技巧的分析能力;⑥對考生語言表述、思維創新等方面的要求將會更高,尤其強調語言表述的嚴謹性。記敘文散文小說附一、記敘文1.記敘文的六要素一篇完整的記敘文必須具備六大基本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如《羚羊木雕》一文:時間——晚上;地點——“我”的家里;人物——“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萬芳媽;起因——“我”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友萬芳;經過——在爸媽的逼迫下,“我”向萬芳索回羚羊木雕;結果——友萬芳為了不讓“我”為難,主動把羚羊木雕還給了“我”。2.敘述方式及其作用(1)順敘:按人物經歷或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敘述。如莫懷戚的《散步》,以時間為序記敘了祖孫三代人散步的情景。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楚,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性。記敘文散文小說附(2)倒敘: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到文章前邊敘述,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中間描繪背影,結尾再現背影,采用了倒敘手法。作用: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使情節曲折;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內容對比鮮明,中心突出。(3)插敘: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由于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原來的敘述而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這段插入的敘述結束后,再繼續原來的敘述。如《羚羊木雕》一文回顧“我”和萬芳真摯的友情,采用的就是插敘手法。
作用:補充、襯托情節,使文章內容充實,結構緊湊;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豐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讀者感到有張有弛,活潑輕松。記敘文散文小說附3.記敘線索及其作用記敘文的線索是貫串全文始終的一條脈絡,它把所有材料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文章線索是根據中心思想、題材和表達的需要而確定的。有的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主要線索一般只有一條,叫作主線,其余叫副線,副線圍繞主線展開并服務于主線。副線可以貫串全文,也可以局部點綴。下面是幾種常見的線索。(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人生歷程和思想性格的發展等。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為線索。記敘文散文小說附4.記敘人稱及其作用(1)第一人稱:以“我、我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敘述。能使讀者產生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也更便于作者直接表達情感。如魏巍《我的老師》記敘的是真人真事,采用第一人稱,自然地表露出作者對蔡蕓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2)第二人稱:用“你、你們”能使作者直接與讀者進行交流。一般只出現在書信體中,偶爾也用于一般文體中的抒情或議論。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且便于情感交流。(3)第三人稱:用“他、他們”的旁觀者的身份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和場景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客觀展示生活,敘述比較自由、靈活。記敘文散文小說附④心理描寫: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和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的內在性格特征。⑤神態描寫:對人物臉部的細微表情和姿態的描寫。(3)議論:是作者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的態度及對問題的看法等。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到點明中心、升華主題、畫龍點睛、引發讀者思考等作用,有的議論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記敘文散文小說附(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①直接抒情: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傾吐內心感受。②間接抒情: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字里行間。作用:抒發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強文章的感染力。(5)說明:常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等。需要注意的是,記敘文中的說明,從整體上看仍是為寫人敘事服務的。記敘文散文小說附二、散文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材料,“神”是中心);意境深邃;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的線索:指貫串整個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或指把作品的全部材料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脈絡。根據文章中心表達的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散文的語言特點:質樸,自然,平實;生動,形象,明快;深刻,雋永,含蓄;華麗,優美,典雅;幽默,詼諧,辛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取材自由,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表達形式不拘一格,但主題集中鮮明。具體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中考考點不涉及,不作贅述)三類。記敘文散文小說附1.記敘性散文記敘性散文敘事較完整,人物形象鮮明,在描寫景、物中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時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需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而小說則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根據散文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又可將它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記敘文散文小說附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其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和精神面貌。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主要區別之一。2.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是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主要是通過寫景、狀物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文中的景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是為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服務的。通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助象征、比擬等手法,來達到抒情的目的。比記敘性散文、議論性散文感情更強烈,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情畫意。記敘文散文小說附(2)側面描寫:也叫間接描寫,即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從登場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寫出未登場人物的性格。側面描寫曲折含蓄,能引起讀者的想象,豐富人物的形象,達到以此顯彼的效果。側面描寫是對正面描寫的一種補充,恰當地借助側面描寫,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3)細節描寫:是對人物肖像、動作、語言、心理和環境、場面的細枝末節所做的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細微復雜感情,點化人物關系,暗示人物身份、處境等最重要的方法。細節描寫往往用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或假惡丑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記敘文散文小說附2.小說的情節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小說中,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人與環境間的矛盾沖突是形成情節的基礎和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人物的性格也是在情節的矛盾沖突中得以展現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時可根據需要省略某一部分,有的部分也可以顛倒或交錯。
情節通常由場面和線索(線索參見前文“記敘文的線索”,在此不贅敘)構成。場面,指小說中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具體的矛盾沖突的畫面,它是比事件更為具體的生活畫面。記敘文散文小說附附:記敘文(含散文、小說)常用表達技巧梳理1.常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1)對比: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2)襯托(側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襯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和感情等。同類事物襯托是“正襯”,相反事物襯托是“反襯”。(3)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使上下文形成對比,從而突出所寫的對象,達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想寫冬天能在百草園捕鳥,突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卻先寫冬天百草園的乏味無趣,從而使所要褒揚的百草園顯得更有趣味。(4)象征: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要描寫的事物上,表達特定的情感,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記敘文散文小說附(5)諷刺: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6)虛實結合: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以實襯虛、以虛襯實,虛與實交織在一起表達同樣的情感。作用:鮮明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突出主旨。(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張、哲理,給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間。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作者借紫藤蘿花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表達了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感情。記敘文散文小說附2.常用結構手法及其作用(1)伏筆: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做出提示或暗示,從而使人物的出現、事件的突然發生顯得自然、合理,便于讀者理解。(2)照應:指對前面所寫的有關事實作必要的回應,可以顯示文章情節的連續性和布局的嚴謹性,內在聯系顯得更為緊密,能及時喚起讀者的聯想和回味,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達。(3)鋪墊:為了給主要人物的出場或主要事件的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渲染、進行襯托。主要起烘托作用,也可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等。(4)銜接過渡:是文章內容轉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段落與段落、層次與層次之間銜接的一種常見的形式。作用:承上啟下,不僅可以使行文自然、語氣連貫、脈絡清晰、結構嚴謹,而且有助于表現主題思想。記敘文散文小說附(5)懸念:在情節發展中設置某種疑端或矛盾沖突。作用:使人產生關心事物發展或人物命運的心理活動,使文章張弛有度,情節曲折,吸引讀者。如《背影》,讀了開篇,我們不禁要問:父親肯定有許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懷,為何單單不忘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6)詳略:根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決定的,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是主要內容,要詳寫;關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內容,要略寫。詳略得當,使文章錯落有致,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筆法富于變化,重點突出,體現主題思想。記敘文散文小說附3.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某一具體、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作用: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作用: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等做擴大或縮小的描繪。作用: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4)排比:把三項或三項以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加語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強,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記敘文散文小說附(9)反語: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作用:比直接說更有感情,更有力量。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正人君子”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在文中用作反語,指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御用文人、軍閥政客,更具諷刺意味。(10)對比: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作用:使形象、觀點更鮮明,感受更強烈。(11)呼告: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并且和其說起話來。作用:增加抒情效果,加強感染力。如郭沫若《雷電頌》中“風,你咆哮吧!”“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句,通過熱切的呼告與歌頌,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016·安徽)閱讀下面的文字,分別回答問題。(23分)那個春天,很暖章月珍
女兒一歲時,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夠自理,每天自己買菜、做飯、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會出現幻覺,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把家里的東西扔掉。記得有一次女兒感冒,她竟把感冒藥全部扔到了池塘里,還振振有詞地說那些都是毒藥。說著說著,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兒一邊咳嗽一邊也哭個不停。我看著兩個淚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個冬天,很冷……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女兒五歲那年,有一天她(
)對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換掉我奶奶呀?我要讓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說為什么呀,她說:“我的奶奶一點都不好!從來沒有疼愛過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對惜愉可好了!每天來幼兒園接惜愉回家,回到家還給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熱水袋給惜愉焐手,夏天她拿著扇子不停地給惜愉趕蚊子。”我把女兒摟在懷里:“這世上每一個做奶奶的都會疼愛自己的孫兒。奶奶沒有好好疼愛你照顧你,那是因為她病了。從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輩子的奶奶,這個是誰也無法替代的。”女兒(
)低下了頭。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女兒七歲時,上小學一年級。有一天,她回家后狠狠地把書包扔在桌上,(
)說:“我有這么個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學們嘲笑,抬不起頭來!”我問怎么了,她說:“奶奶每天去菜市場買菜,都經過我們學校。你說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個絨線帽,同學們都說她是瘋婆子!”我氣得把女兒的書包扔在地上,惡狠狠地說:“別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視她,但是你不可以!因為你是她最親的人,你的身上流著她的血!你要想同學們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變成什么樣子,她永遠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兒第一次看到我情緒如此激動,不停地說:“媽媽,我錯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女兒九歲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學校。遠遠地看見學校門口有三個男孩正將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剛想制止,卻見女兒用力掙脫我的手,飛一般地跑過去,用小小的身體護著奶奶,大聲喊著:“不許你們欺負我奶奶!”三個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過去,輕聲對他們說:“我不跟你們講大道理。每個人都會有老的一天,每個人也都會有生病的時候,想想看是不是?”三個男孩愣了一會兒,默默地走到我女兒面前說:“我們再也不欺負你奶奶了。”
女兒十一歲那年,院子里開滿了鮮花。祖孫倆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頭系著一根漂亮的紅絲線,紅絲線在風中輕盈地飄著。女兒說她在和奶奶釣蝴蝶。我問,沒有鉤怎么能釣得著蝴蝶呢?女兒說,她和奶奶不是在釣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釣蝴蝶的快樂!看著祖孫倆燦爛的笑容,我笑了。
那個春天,很暖……(選自《2015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有刪改)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文章解構】1.全文線索:女兒對奶奶的態度轉變的過程。2.層次劃分
3.主要內容:本文以時間為序,寫了女兒一歲、五歲、七歲、九歲和十一歲這五個時間段,“我”對女兒的教育與引導,以及女兒對奶奶的態度的轉變。4.人物形象:“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關愛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導、呵護女兒成長。5.主題總結:人都有老的一天,我們應當尊重、孝敬老人;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曲折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呵護。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1.“女兒”對“奶奶”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請依據原文,在表格空缺處填入恰當的內容。(4分)五歲時
七歲時覺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歲時
十一歲時與奶奶一起做游戲,關愛奶奶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梳理記敘文的思路的能力。本文以時間為序,寫了女兒一歲、五歲、七歲、九歲和十一歲五個時間段發生的事情,脈絡清楚。表格要填的第一空對應第三段內容。該段主要講的是女兒認為奶奶不疼愛自己,要換奶奶,“我”及時制止女兒的想法并加以引導。但仔細審題,可以發現要填寫的內容是女兒對奶奶的態度的轉變,與“我”無關。所以,仿照表格中給出的示例,答案應為“認為奶奶不疼愛自己,要換奶奶”。第二空對應第五段內容,同理可得答案。【參考答案】認為奶奶不疼愛自己,想要換掉奶奶(2分)在奶奶被欺負時,挺身而出護著奶奶(2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一
理清行文思路【方法指導】
理清行文思路,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從文章線索、脈絡入手理清文章思路。(1)抓住時間標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對于這種文章,要抓住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分出不同階段,從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本文,便是寫了女兒一歲、五歲、七歲、九歲和十一歲這五個時間段發生的事情。(2)抓住地點轉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點轉移來安排材料的,對于這種文章,要抓住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分出不同地域,從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先寫發生在百草園里的諸多趣事,再寫在三味書屋的有關生活片段。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抓住情節轉換。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于這個過程,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思路來分析,也可以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思路來分析。如《斑羚飛渡》一文,圍繞斑羚群“絕境求生”這一中心事件,先后寫了斑羚群被困傷心崖、老斑羚試跳失敗、頭羊指揮斑羚群分列結對、老少斑羚試跳成功、斑羚群成功飛渡、頭羊從容赴死等內容。(4)抓住角度變化。有的文章,會因描寫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寫角度,這時,把握角度變化,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5)抓住情感變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過程中,都或隱或顯地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變化,也就抓住了行文的思路。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先后寫了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等內容。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從段意、層意、句意入手理清文章思路。要理清整體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同樣,要理清局部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就要從理解句意入手。3.從關鍵詞語、句子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有些關鍵詞語、句子對我們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導向作用。(1)關鍵詞語包括:①表示并列關系的“第一”“第二”“第三”等;②表示承接關系的“首先”“其次”“最后”等;③表示遞進關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此外”等。(2)關鍵句子包括:①中心句;②過渡句;③抒情、議論句。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答題模板】題型1:請用“∥”給文章劃分層次/請概括文章各段落大意。模板1:根據時間、地點、事情發展過程或結果去劃分層次或概括大意。題型2:請梳理文章結構,尋找文章線索。模板2:文章以××人物(事物、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等)為線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聯系在一起,使條理更清楚。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請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女兒對奶奶的態度轉變的過程。(2)(變式訓練·原創)文中女兒對奶奶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仔細閱讀選文,完成下面的梳理。想換奶奶→看不起奶奶→護著奶奶→與奶奶一起游戲
(3)(變式拓展·2016山東臨沂卷)根據文意,用簡潔的語言補充故事情節。哥找弟籌資修橋,弟
→哥
,橋修成→哥牽念弟打電話,弟借口忙未歸→弟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在文中括號內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A.怯怯地憤憤地失望地B.失望地憤憤地怯怯地C.憤憤地怯怯地失望地D.怯怯地失望地憤憤地【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準確選擇詞語的能力。題中所給三個詞都與人物的神態有關,應聯系具體語境加以推斷。女兒向媽媽提出換奶奶的要求,應當是“怯怯地”;要求被拒絕后,女兒應當是“失望地”;奶奶丟了女兒的面子,讓女兒感到分外倒霉,她說話時應當是“憤憤地”。【參考答案】
D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二
結合語境,選擇詞語【方法指導】
準確選擇詞語填空,一要學會辨析詞語,二要聯系具體語境。辨析詞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拿捏詞義的輕重。近義詞雖然表達的意思相近,但在表現事物的某種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輕重之別。例如:“損壞”“破壞”“毀壞”這組近義詞,其表現的程度就層層升級,依次加重。2.辨析詞義的范圍。有些近義詞雖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圍卻有大有小。例如:“年紀”專指人的年齡、歲數,詞義范圍小;“年齡”除了指人的歲數外,還可用于指動植物生存的年數,詞義范圍大。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揣摩詞義的側重。有些近義詞雖意思相似,但由于語素構成不同,所指的側重點往往不同,使用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廢除”“解除”“破除”這組近義詞中,“廢”是廢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4.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即區分詞語是褒義詞、貶義詞,還是中性詞。例如:“妄想”“夢想”“理想”作動詞時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詞時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貶義詞,“夢想”是中性詞,“理想”是褒義詞。5.找準所指的對象。有些近義詞在實際運用時,根據談話人或陳述對象所處地位的不同,要有所區別。例如:“愛戴”與“愛護”都可以用于人,但“愛戴”只用于下對上,“愛護”可以用于同志之間或上對下,有時還可用于物。6.分清詞性和語法功能。近義詞一般詞性相同,但也有詞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詞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例如:“誕生”與“誕辰”,前者為動詞,后者為名詞。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變式拓展·2016山東煙臺卷)選取最恰當的詞語,將題目補充完整。(
)A.樂觀B.認真C.勤奮D.謹慎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6分)(1)那個冬天,很冷……(2)女兒說,她和奶奶不是在釣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釣蝴蝶的快樂!【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1)句是文中第二段,首段交代家庭因婆婆患病而陷入困境,聯系這一背景信息,可知“那個冬天,很冷……”表面是說天氣冷,其實是指家庭的困境讓“我”備感無助和壓抑。第(2)句所在段寫女兒和奶奶一起釣蝴蝶,“蝴蝶的快樂”其實就是祖孫二人游戲時的快樂。【參考答案】(1)這句話表面上是寫天氣,其實是寫家庭的困境讓“我”感到無助、壓抑,內心像冬天一樣寒冷。(3分)(2)女兒陪奶奶玩釣蝴蝶游戲的目的不在于釣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戲的快樂。(3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三
理解句子含意【方法指導】
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兩種思路:(1)解釋這個句子這么說的原因;(2)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具體的語境或者文章的主旨聯系起來,然后用淺顯的語言表述。答題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從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對理解句子的含意至關重要。如果是總領句,必須從其下文去搜索相關信息;如果是總結句,此時就須從上文尋找相關信息,確定答案要點;如果是過渡句,就要密切關注上下文段的內容,準確理解它的內涵。如“那個冬天,很冷……”在文章第二段,理解這一句,就要結合選文第一段內容。2.從句中的關鍵詞入手。關鍵詞,是指在句子中起關鍵作用、核心作用的詞語。從句中的關鍵詞入手,可通過替換詞語的方法來把握其語境意義,從而把握句子的含意。再如理解“那個冬天,很冷……”一句,答題的核心就是揣摩“冷”的含意。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作者寫文章時,為了凸顯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常會采用含意深遠的句子點明、突出或深化主題,達到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效果。要把握其深層含意,應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結合中心思想來分析,進而領會句子的含意。如高爾基的《海燕》一詩,通過對海燕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想理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一結尾句,就要聯系詩歌的主旨。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4.從句子的表達特點入手。有些句子在表達上具有顯著的特點。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規,采用超常的組合方式;有些句子運用了一定的表現手法,如先抑后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等;有些句子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引用等。對這些句子,要從分析它們的表達特點入手,明確其所用的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背后的含意,進而通過這些含意揣摩它們的表達目的或表達效果,這樣,會對句子有較深刻的理解。【答題模板】題型:賞析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模板:這句話運用了……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出了××事物的……特點/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體會下面句子所表達的感情。我有這么個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學們嘲笑,抬不起頭來!女兒因奶奶丟了她的面子而怨恨。(2)(變式拓展·2016湖北宜昌卷)蒙先生曾表示對問學者一向是“大叩之則大鳴,小叩之則小鳴”。請用直白的語言解釋這句話在語境中的含意。(3)(變式拓展·2016四川南充卷)揣摩選文第
段中畫線句子的意蘊。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4.文中的“我”既是兒媳,又是母親,分別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題時,要注意“我”的雙重身份:“兒媳”和“母親”。可以從文中找出描寫“我”言行的句子,并結合典型事例進行分析。如第四段寫“我”教育女兒要尊重奶奶,表現了“我”寬容、體諒和孝敬老人的品質;第五段寫女兒在奶奶受欺負時,挺身而出保護奶奶,從側面說明“我”作為母親教女有方。【參考答案】
①作為兒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體諒患病的婆婆;②作為母親,“我”關愛孩子,教女有方,用心引導、呵護女兒成長。(每點3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四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導】
分析人物形象,是探究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表現的作品主題的重要途徑。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分析環境描寫,了解人物命運成因。環境是人物的活動場所,在探究人物形象的時候,需要關注人物的生存環境。這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2.分析描寫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掌握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從分析人物的肖像、動作等入手,能夠探得人物的性格特征,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如《社戲》一文對阿發的描寫不多,但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一語言描寫充分表現出阿發的淳樸、無私和憨厚。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理清小說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人物的性格支配、影響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人物性格又通過情節獲得具體的顯現。如《最后一課》展現了小弗郎士從怕老師到愛老師,從貪玩無知到恨敵人,從沒有民族意識到心中植下愛國的根的情感行為變化過程。4.抓住關鍵語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往往有一些議論或抒情性的語句,這些語句一般都是作者對人物的分析和感悟。抓住這些關鍵語句,結合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進行分析歸納,就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中有這樣一句:“左拉中等身材,微微發胖,一副樸實但很固執的面龐。他的頭像古時意大利版畫中人物的頭顱一樣,雖然不漂亮,但表現出他的聰慧和堅強性格。”該句點明了左拉固執、聰慧、堅強的性格特點。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文中的女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簡要概括。愛面子、知錯能改、質樸純真、勇敢乖巧。(2)(變式拓展·2016海南卷)文中的徐老師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段內容簡要分析。(3)(變式拓展·2016福州卷)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概括評價文中的中年婦女。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5.(原創)聯系全文來看,文章以“那個春天,很暖……”結尾有什么作用?【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本題所考查的段落是文章的結尾段,分析時,可從照應開頭、總結全文等方面入手。【參考答案】
與文中第二段的內容相照應,同時呼應標題突出了“我”內心的變化,使全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五
分析段落的作用【方法指導】
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入手。1.內容上的作用。①開頭段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②結尾段常用議論或抒情性語句畫龍點睛,點明文章主旨,深化中心,升華主題。2.結構上的作用。①開頭常設置懸念、總領下文(引出下文)、開篇點題、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②中間部分常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③結尾常呼應開頭或標題,照應前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拓展·2016廣西柳州卷)文章第⑧段能否刪去?請結合全文說出理由。(2)(變式拓展·2016山東濱州卷)請結合上下文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6.“女兒”的經歷給你帶來哪些關于“成長”的思考?請結合原文,寫出兩點啟示。(4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進行拓展延伸的能力。結合選文談得到的成長啟示,應在準確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礎上進行。這是一篇關于成長的文章,可從成長的主體——女兒、成長路上的引導者——“我”等多角度入手。如女兒由想要換奶奶到護著奶奶,體現了成長路上要勇于改正錯誤;女兒是在“我”的教育引導下變成奶奶的守護神的,體現了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呵護;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參考答案】
示例:①成長需要時間;②成長的過程是曲折的;③成長的過程中要勇于改正錯誤;④成長的過程中既有煩惱,也有快樂;⑤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關愛他人;⑥成長需要引導和呵護。(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六
拓展延伸【方法指導】
此類題一般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悟與評價能力。解題思路多元化,試題答案多樣化,不追求“標準”答案。一、評說題
答題時,要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陳述理由時須緊扣文中透露的信息,切忌隨意。評說要做到觀點獨特,內容積極向上,語言不偏激而且有文采。1.對文中人物進行評說時,要緊扣人物性格特點,評價優劣,分析形成的原因,透視文章所反映的時代背景,表達自己的看法。2.對文章中所描述的社會現象展開評說時,要直接分析其好處和壞處,對于新風尚要積極推行,對不好的地方要提出具體的意見或建議。3.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說時,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可以與作者保持一致,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觀點一定要有正面的指導意義,且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二、推理和想象題
此類題主要有兩種題型: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動,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二是對文章的情節或結局進行合理的推理。答題時,一定要結合全文的內容來推理、想象。對人物的思想活動、語言、動作的揣摩要緊扣人物特點和人物生活的時代,符合語境。對文章結局的推理是開放的,答案是多元的,一定要在表述正確的基礎上追求創新。三、啟示、感悟題
此類試題一般要求考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結合某種社會現象,談閱讀文章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和感悟,側重考查考生聯系實際和主觀表達的能力。
具體答題時,必須對原文讀深、讀透,認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據文本內容,結合自己的體會,形成自己的意識,并聯系現實品味感悟,寫出合乎要求的答案。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閱讀下面兩則鏈接材料,結合選文,寫出你探究出的信息。(答出一點即可)材料一
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我的母親》)材料二
學父親做人,學父親做事,學父親對信仰的執著追求,學父親的赤子情懷,學父親的儉樸生活。(《習近平的家風:從父親身上學到五件事》)示例: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呵護。(2)(變式拓展·2016福建莆田卷)“村民習慣了關門”,你贊同村民的這種做法嗎?請說說你的理由。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015·安徽)閱讀下面的文字,分別回答問題。(22分)槐
花季羨林
①自從移家朗潤園,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時候,我一出門向西走,總是清香飄拂,溢滿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滿了綠水的荷塘岸邊,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滿樹繁花,閃著銀光;花朵綴滿高樹枝頭,開上去,開上去,一直開到高空,讓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皚皚的萬古雪峰。
②這種槐樹在北方是非常習見的樹種。我雖然也陶醉于氤氳①的香氣中,但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花樹——慣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這樣春夏之交的時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參觀北大校園。【A】走到槐花樹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氣,抬頭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注】
①氤氳(yīnyūn):形容煙或云氣濃郁。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④“真好看呀!這真是奇跡!”
⑤“什么奇跡呀?”
⑥“你們這樣的花樹。”
⑦“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們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嗎?”
⑨我無言以對,看來辯論下去已經毫無意義了。可是他的話對我起了作用:我認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見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識。【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聳入云天的木棉樹時,也曾大為驚詫。碗口大的紅花掛滿枝頭,殷紅如朝陽,燦爛似晚霞,我不禁大為慨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真好看呀!簡直神奇極了!”“什么神奇?”“這木棉花。“這有什么神奇呢?我們這里到處都有。”
【C】陪伴我們的印度朋友滿臉迷惑不解的神氣。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現在到了中國,在洋槐樹下,輪到印度朋友(當然不是同一個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我想自己先試一試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現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語,又對我講話。周圍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機,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選自《季羨林散文集》,有刪改)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文章解構】1.全文線索:槐花。
3.主要內容:文章主要描寫作者三次看槐花的經歷,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對花的感受也不相同。4.事物形象:槐花——清香飄拂,繁花滿樹,閃著銀光,洋溢著無限生氣。5.主題總結: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三次看槐花的不同經歷,說明了一個道理——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熟悉的事物,更能發現生活的美好。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1.文章第③至
段寫了兩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6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第③至⑨段寫的是第一件事,可以采用“要素串聯法”,即提取“人物(印度友人)”“事件(看到槐花)”“結果(很驚訝)”等要素,概括為:印度友人看到槐花很驚訝第
至
段寫的是第二件事,采用相同方法概括即可。【參考答案】
印度朋友看見槐花非常驚訝。“我”看到木棉花大為慨嘆。(或:印度朋友看見槐花非常驚訝,引起“我”對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為慨嘆,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七
理解與概括內容【方法指導】一、一般答題步驟1.通讀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這是理解與概括內容的前提條件。2.審清題意,鎖定有效信息范圍。初讀全文后,再對題讀文,弄清題目的要求,鎖定有效信息的具體范圍,即文中對應內容的具體位置。3.認真比較,提取有效信息。依據題干要求和原文信息,把原文中能夠表現題意的有關詞語或句子,尤其是重點詞句提取出來。4.歸納整合,對信息進行重組。將有效信息用相關詞句重新組合,簡潔明了即可。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二、概括內容的常見方法1.標題拓展法。不少文章的題目,就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首先要讀懂標題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再根據課文內容把題目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主要內容,可根據標題概括為“回憶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2.要素串聯法。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可以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先羅列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再將之整理成一段語言通順的話即可。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了在一個夏天,一個男孩冒險爬上山崖遇險后在他父親幫助下脫險的故事。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①各段大意之間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連貫;②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段落甚至可以舍去。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分別寫了爸爸逼“我”上學、到學校給“我”送衣服、非常愛花、鼓勵“我”獨自去寄錢等往事,刻畫了一個嚴厲又慈愛的父親形象,而“我”也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漸漸長大和成熟。4.句子摘錄法。有的文章結構上有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或內容上有中心句,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摘錄這些概括性的語句,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全文大意。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中有這樣一個過渡句:“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此句便包含了本文的內容要點。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答題模板】題型1:復述故事情節或概括內容。模板1:誰+何時何地+干什么+結果怎么樣/什么(事物)+怎么樣(抒發了什么感情)/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概括。
題型2:劃分段落層次或概括段意。模板2:根據時間、地點、事情發展過程或結果去劃分層次或概括大意。
題型3:梳理文章結構,尋找文章線索。模板3:文章以××人物(事物、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等)為線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聯系在一起,使條理更清楚。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改編)第
段中“這樣一個經驗”,在文中體現在哪兩件事上?①“我”看慣了槐花,就習以為常了;②印度朋友習慣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2)(變式訓練·改編)本文三次寫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對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閱讀文章,填寫下面表格。①印度朋友的驚奇和贊美,引起“我”對槐花的注意②看慣了,習以為常③仿佛第一次見到,陌生又似曾相識,發現了新的東西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變式拓展·2016貴州黔南州卷)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③段的事例,并說說這一事例論證了什么觀點。(4)(變式拓展·2016湖北荊州卷)小說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簡要概述。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請選擇它在文中的正確位置(
)(3分)我在它身上發現了許多新的以前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A.【A】處B.【B】處C.【C】處 D.【D】處【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還原語句的能力。所給句子強調“我”在槐花身上發現了新東西。【A】【C】兩處寫印度朋友被槐花所吸引和迷惑不解的神氣,和所給語句的陳述對象不同;【D】處寫“我”再看槐花時,努力去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內容與所給語句不相符。【B】處前面語句陳述對象和所給句一致,且“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呼應“非常陌生”,“以前”呼應“似曾相識”。所以,所給句子放在【B】處較為合適。【參考答案】
B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八
還原語句【方法指導】
解答還原語句題,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注意內容上的照應。一般來說,要求還原的語句與選文某一語段的上句或下句都有一定的照應關系,只要抓住這種照應關系,就可以解答此類題目。2.注意話題的一致性。還原的句子和原文陳述的話題須是同一事物;如果內容差別較大,則不符合語境。3.注意語言風格的和諧。還原語句要注意原文語境的情感基調、感情色彩等語言風格,要使整段語句銜接連貫。比如語境里的句子是熱烈的,與之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涼的;語境里的句子是壯闊的,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4.注意寫作順序的合理。一篇文章在描寫事物或敘述事件時,總會遵循一定的順序,可以是邏輯順序,也可以是空間順序或時間順序等。只要我們遵循事物合理的發展順序,就一定能找到所給語句的合理歸宿。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第
段畫線句中“這種習慣”指文中的哪一句話?(3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詞語的指代義的能力。“這種習慣”表示近指,答案應從畫線句前面的句子中尋找。該段第一句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經驗,第二句解釋這種經驗形成的原因。據此可以推斷,“這種習慣”指的就是第一句提到的“生活經驗”。此外,根據第
段畫線句后的反問句進行推測,“這種習慣”與“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相對,答案也指向第一句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經驗”。【參考答案】
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3分)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九
品味重要詞語【方法指導】
品析詞語或短語含意,常用方法如下。1.語境推敲法。理解詞語的本義,在此基礎上,聯系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胡適《我的母親》中,“我小時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一句中的“野蠻”,指孩子們淘氣、頑皮、好動,在游戲中敢于冒險的天性,并無貶義。2.查找釋句法。有些詞語表達的內容比較抽象,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會對其做出解釋,而這些解釋性的內容往往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答案。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明確指代法。緊扣上下文,尋找指代性詞語指代的對象和范圍,先近后遠逐步梳理。確定指代對象后,將其代入原句試讀,看語意是否暢通,指稱是否吻合。4.巧用修辭法。即緊扣目標段,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推斷,結合作者運用的比喻、反語、雙關和夸張等修辭手法,理解其深層含意。如《背影》中,“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一句中,“聰明”使用了反語修辭,是“愚蠢”的意思。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答題模板】題型1:指出××詞在文中的指代義(豐富含意)。模板1:××詞是指……題型2:品味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模板2:××詞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此處突出了……的……特點/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精神、品格)/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模板3:××詞在文中運用了……手法(貶詞褒用或化動為靜等),突出了……的……特點/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精神、品格)/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題型3:××詞能否刪去/能否與另一個詞互換?模板4:一般先回答不可以。原詞是……意思,用在文中表現出……效果(若刪去則體現不出該種效果)/××詞是……意思,用××詞表現不出……的效果。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閱讀《槐花》,說說下面加點詞的含意。可是他的話卻對我起了作用:我認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見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識。“非常陌生”是指:
“我”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花樹。
“似曾相識”是指:這種槐樹在北方是非常習見的。
(2)(變式訓練·原創)“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一句中,“習焉不察”與后文中的“熟視無睹”一詞意思相近。
(3)(變式拓展·2016浙江嘉興卷)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娘聽了當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隨即哈哈大笑起來:你個傻二丫真是撿來的呢!(加點詞語有什么表達效果?)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4.請從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第③段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6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品味文學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能力。從描寫方法看,“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氣,抬頭看了看”屬動作描寫,“眼睛瞪得又大又圓”屬神態描寫。把該句還原到具體語境中,結合“真好看呀!這真是奇跡!”一句,可知所給句子表現了印度朋友聞到槐花香、看到滿樹槐花時的驚詫。【參考答案】
運用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細致生動地寫出了印度朋友聞到槐花清香飄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滿樹繁花時的動作和驚詫的表情。(描寫方法2分,表達效果4分,意思對即可)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十
賞析重要語句【方法指導】賞析語句的表達效果,可從以下角度入手。1.從用詞的角度入手。一般可從動詞、形容詞、副詞、疊詞和成語等入手。2.從修辭角度入手。不同的修辭手法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3.從表達方式入手。通常來說,議論句,點明事件的意義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統領全篇、畫龍點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描寫句,可使人、景、物再現,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4.從表現手法入手。如對比、襯托、聯想和想象等。5.從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嘆句情感強烈,疑問句引人深思;長句層層修飾、表意嚴密,短句節奏鮮明、簡潔有力;整句結構勻稱、音韻和諧、氣勢貫通,散句自由靈活、鏗鏘有力。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6.從句子的位置入手。(1)位于文章的開頭,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調,或設置懸念;(2)位于文章的中間,往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3)位于文章的結尾,往往會起到深化主旨或照應前文的作用。【答題模板】題型:賞析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模板:這句話運用了……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出了××事物……的特點或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訓練·原創)閱讀《槐花》,賞析下面句子。
花朵綴滿高樹枝頭,開上去,開上去,一直開到高空,讓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皚皚的萬古雪峰。運用描寫和聯想的手法,寫出了槐花的美麗和壯觀,表達了作者對槐花的贊美之情,為下文寫印度朋友見到槐花時的驚訝表情做鋪墊。(2)(變式拓展·2016福州卷)結合語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題目。①從修辭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畫線的句子。②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說說第⑧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5.“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作者認為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4分)【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與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題干中的話是文章的末句,本題對應的答題區域是最后兩段。抓住文中重要語句,如第
段中“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和第
段中“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歸納概括即可。【參考答案】
①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客觀地觀察;②對自己看慣了的東西,要用欣賞的眼光(新的眼光)看待。(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方法指導】
此題考查理解與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答題技巧見考點七“理解與概括內容”。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6.(原創)文章以“槐花”為題,有什么作用?【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理解文章標題的作用的能力。文中三次寫到看槐花的情形:第一次是作者在開花的季節看的槐花,第二次是陪印度朋友一起看的,第三次是在受印度朋友的影響后又一次看槐花。據此來看,槐花是貫串全文的線索。其次,文章通過對槐花的描寫,點明了文章主旨。【參考答案】
①以“槐花”為線索貫串全文,行文不蔓不枝;②點明了文章的主旨,耐人尋味。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考點十一
理解標題的含意及其作用【方法指導】一、理解標題的含意1.從一語雙關中分析標題的含意。如:《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2.從象征義入手分析標題的含意。如:《拔掉那顆蛀牙》一文以“蛀牙”象征她對父母、對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閉、沉默寡言和性格的畸形發展。標題告訴人們“愛”才能使人健康快樂,“愛”才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3.從修辭手法中分析標題的含意。如:“紫藤蘿瀑布”這一標題,用瀑布來比喻紫藤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紫藤蘿盛開的壯觀景象,使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之意得到了詩意的表達。4.從尋找文章的“文眼”上分析標題的含意。如:《傷仲永》一文的“文眼”就是“傷”字,它是全文的總領,提示了文章的感情基調。5.從線索、設置懸念角度分析標題的含意。如:《羚羊木雕》一文就以羚羊木雕為線索,講述了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二、分析標題的作用標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類。1.交代寫作對象。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2.交代主要內容。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3.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孫犁的《蘆花蕩》。4.作為行文線索或感情線索(或暗含線索)貫串全文。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5.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如王劍冰的《絕版的周莊》,“絕版”一是表明周莊的不可復制性,二是表明作者對江南古鎮周莊被現代商業日漸侵蝕的憂慮,這也就是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6.引用古詩文,增添文章的詩意(或文學性)。如《滿架秋風扁豆花》。7.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心靈是一棵會開花的樹》。8.制造懸念,吸引讀者。如《不吸煙的007》。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題型變式】(1)(變式拓展·2016浙江舟山卷)文章為何以“喊魂”為題?談談你的理解。(2)(變式拓展·2016海南卷)根據文意,說說文題“那年花開”的含意。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2014·安徽)閱讀下面的文字,分別回答問題。(22分)紅書包秦文君
①20年前,我還是個小學四年級學生。
②有一回,同班的汪麗娜背了一只嶄新的紅書包,那書包簡直美極了,我看它一眼,心里就發顫。
③那天,我被這美麗的紅書包纏繞著,別的一切都退得遠遠的。我甚至感到,快活與否,就同這書包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放學時,汪麗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聽見大伙都在議論她的書包漂亮,不覺有點兒生她的氣。在此同時,一個念頭升了起來:我一定也要有一只這樣的紅書包。真題典例一真題典例二真題典例三
④一連幾天,只要一放學,我就上大街,專跑文具店。終于,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櫥窗里,找到了這樣的紅書包。隔了層光閃閃的櫥窗玻璃,我發現它更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許久,一會兒(
)看,一會兒(
)看,過會兒(
),單眼看。“沒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當時我就那么想。
⑤我又奔又跑地趕到車站,等了三輛公共汽車,才等到媽媽從車上下來。她驚訝地看著我,我什么也不說,拉著她的手就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兒,就指著紅書包說:“給我買吧,媽媽。”
⑥“可你的書包還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⑦我不知怎的就想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中式筆記本電腦袋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PS版鋁版基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FR草繩三鞭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提振消費行動計劃
- 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施工標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新入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完整)
- 贏在網絡營銷
- 25年各個班組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參考答案【綜合卷】
- 2024-2025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基礎題】
- 角磨機切割作業的應急預案
- 出鏡報道(第3版)課件 第7、8章 出鏡報道中的細節及運用、出鏡報道的典型環境選擇
- 阿里巴巴罰款案件分析報告
- 2023年濰坊工程職業學院輔導員招聘考試真題
- 甲狀腺術后淋巴漏護理課件
- 國際大獎小說藍色的海豚島
- 文化小隊組建方案
- 浙江省B類表施工單位報審報驗表
- 第七章總體分布的擬合優度檢驗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師崗位分級設置與聘任管理辦法
- 法院送達地址確認書(訴訟類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