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縱,引君入骰”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孟子》共七篇。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是一篇論辯性議論文。第三項,主旨。本文中心論點是“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現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評統治者在災荒年景歸罪于年成不好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戰國時期社會不平,階級對立的實質。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全文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為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依然與鄰國無本質區別,從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明了王道仁政的上張,指出耍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耍不違農時,發展生產,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耍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時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這樣則不王者,未之行也。民便可以加多了。第四部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災荒之年,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現狀。然后以殺人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過失歸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钡牧己迷竿蜁崿F。全文到此歸結到總的論點。全文的結構特色以“民不加多”為線索,展開了論述。第五項,學習要點。第一點、本文體現的孟廣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就是富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富民,就要反對戰爭,使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正如課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違農史,要數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時入山林,以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樣的魚糧豐收,萬木繁茂的景象,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愛民,體現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確實受益。孟子具體提出,要給民以五畝之宅,白畝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卜者可以食肉矣,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黎民不饑不寒,使民確實豐衣足食。富民、愛民,以民為本,這樣作為一國之王,才能受到萬民的擁戴,才能做到國富民強,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第六項,寫作特點。寫作特點有三點:第一點、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文章開頭寫梁惠王自以為治國比鄰國君主盡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戰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白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識到自己和鄰國國君并無本質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梁惠王的自滿情緒基本已被掃除。在論辯中已處于劣勢,孟廣趁勝追擊,因勢利導、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體措施。勉勵他施行仁政。并為梁惠王描繪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圖景,這是應用揚的說理方法。然后以殺人怪兵器為喻,批評梁惠王沒有對人民施行仁政,這是運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上只要不把責任歸罪于荒年,則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實現,這乂是揚。這是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點。第二個特點善用比喻生動形象,文中以戰為喻的描寫有聲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與鄰國沒什么區別,也抨擊了他自詡有功的矜態,又用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統治者慣于推卸責任的手法,議論尖刻、有力。第三個特點,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行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和數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是三個排句。下面還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卜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個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個句子也是排比句。第七項,疑難詞句。(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就是兇年,災年。(2)鄰國之民不加少。力口,是增加,更加的意思。(3)棄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這里指逃跑。(4)直不百步耳。直,僅,只。(5)數罟不入夸池。數,細密的意思。(6)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就是供養,活著的人。喪死,為死者辦喪死。(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白,指須發花白。(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讀望,用作動詞,即王天下,以仁政統治天下的意思。(9)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歸罪,怪罪。歲,指一年的農事收成。斯,是這樣。焉,代詞,指梁惠王。第八項,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翻譯:丟棄了盔甲,托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士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士行不行。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七卜歲以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老白姓不饑餓,不受凍,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孽而不知發。翻譯: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打開倉原加以拯救。這一篇《寡人之于國也》輔導完了。《秋水》第一項,作家作品。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肚f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后學者所作。第二項,文體知識。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第三項,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卜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于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第四項,層次和段落。本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后,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于大方之家。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兒個層次。第一段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后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第二段分為四層。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至『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后,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卜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國之于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寓論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r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后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于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令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于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和曲上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羈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土之所勞,盡此矣。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后,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國之于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寓論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后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侑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于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H不暇接。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上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于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野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翻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土之所勞,盡此矣?!段宕妨婀賯餍颉返谝豁椬骷易髌?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死后追贈為太師,謚文忠。歐陽修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反對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麗文風,強調內容重于形式,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而文章想寫得好,即要道勝文致,也就是說要道德修養好。只有道德修養好的人文章才會達到高的境界。歐陽修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與宋祁合寫的作品是《新唐書》。第二項文體知識。這篇文章是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寫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監修一部《五代史》,為《舊五代史》,《舊五代史》文體卑弱,敘述或失之于煩冗。《新五代史》是歐陽修自撰的,文章遠初舊五代史之上,歐陽修乂仿照《史記》設《刺客列傳》,《滑稽列傳》,《義兒傳》,《伶官傳》等,伶官是宮中的東工和扮演雜劇的藝人,后唐莊宗李存勖愛好音律,龐用伶人,使得財政亂國,故歐陽修特立《伶官傳》。歐陽修為此做序,以莊宗的史實展開論述,以總結歷史經驗,警世未來。序,是實用性文體,它可是記敘性的,也可以是議論性的,本文屬于史論。第三項主旨。本文闡述了盛衰取決于人事,不取決于天命,文中通過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政權的盛衰,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為人“事”上的成敗之道。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嗚呼,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封建王朝的興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觀努力。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三段,緊扣盛衰兩字展開議論。第一段高層建甑的提出自己觀點,說明一個國家的盛衰歸根結底是由人事決定的,而且指出這可以由莊宗的“得天下”與“失之者”的事實中得到印證。第二段用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卜.”又“失天下”的歷史事實和正反對比的議論歸結出江山難得而易失,成敗全取決于人事的道理。這第二又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及“凱旋而納之,記敘莊宗接受父命,忍辱負重,為國憂勞,勝利凱旋而歸得天下的事實,證明事在人為。第二層由此發出議論,從“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到這段的結尾。寫莊宗得天下時意氣昂揚,所向無敵;失天下時“士卒離散,不知所歸”,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得出結論:“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轉入精辟的闡釋,闡明人事的含義,前面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國家的興亡盛衰確實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這要重點進行分析,作者對此的分析既是總結,又是對現實狀況的警世,他先引入《尚書》上的警句“滿招損,謙得益”作論據,然后順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莊宗的歷史事實說明的道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猴包藏著禍患。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這些細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愛的事物,災禍就會到來了。而這作為?種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也不僅僅表現在伶人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寫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第五項寫作特點。一、論點鮮明。本文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而且滿懷激情,嗚呼!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二、論據確鑿,論據非常有力。第一種論據就是用歷史事實做論據,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寫了后唐莊宗怎樣接過晉王臨終的三矢及所蜘,如何把矢藏于廟而又取出,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如何凱旋而納之,報了梁之大仇,“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然后又寫出如何“倉皇東出,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樣一個由盛而很快又衰敗的歷史事實。作者緊緊扣題,發出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事實勝于雄辯地證明了作者的論點。第二種論據就是理論論據,主要舉出《尚書》上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做理論根據,然后作者據此闡發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說明莊宗之事就是例證,所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世獨伶人也哉!”發出了警世之語,論據簡潔有力,確鑿無疑。三、記敘和議論相結合。本文開頭結尾都是議論,中間舉了事實采用記敘的筆法,但記敘完了也發了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四、對比強烈,效果鮮明。文中先記敘莊宗勞記父親的遺志,消滅仇敵,連連告捷,極力演梁其強勝,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筆調寫其衰敗之速,在盛哀成敗興亡的鮮明對比中,以事實證明滿與逸豫之非,使文章開頭就昭示的中心論點得到有力的證明。第六項疑難詞句..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連同,連接主謂關系可以不譯。第二個之字是助詞當“的”講,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個之字是代詞,代道理譯為這個道理亦可。.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與是給,矢是箭,其是語氣副詞,表期許命令的語氣,也可以視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釋成一定、必須這種命令式的語氣。.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一少牢:用豬、羊各一個作祭祀時的用品。牢:祭祀時所用的牲畜。請:取出。.及仇雕已滅,天下已定,……到倉皇東出。及是等到,仇郵就是仇敵,倉皇就是倉促,驚慌。.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是全的意思,莫是“無”或者“不”的意思。第七項把全文翻譯成現代文。嗚呼,國家興盛與衰亡的變化規律雖然人們都說在于天意,但難道不是以人的主觀努力和行為密切相關嗎,推究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世人傳說晉王李克用臨終之計,把三支箭交給莊宗對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跟我相約為兄弟,可是都背叛了晉而歸負于梁,這三莊事情我死而有憾,給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莊宗把箭收下而藏在宗廟里,此后用兵之時就派官員以豬、羊作祭品酬禱于宗廟,恭敬地把箭取出,放在織錦的袋子中,背著它沖殺在前,等到凱旋之時再把箭放加宗廟里。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朝君臣的首級,進入宗廟,把箭交回先王的靈前,而稟告報仇成功的消息時,他意氣揚揚,可以說明極為豪壯?。〉鹊匠饠骋严麥?,天下已經平定,一個軍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于四方群起響應,莊宗慌慌張張地由東門逃出,還沒有見到敵人而士卒就已經紛紛逃跑潰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該奔往何處,以至于剪斷頭發,對天發誓,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這時又是何等的衰敗。難道說真是得到天下困難,而丟失天下太容易了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其實本來都是由于人為的呢?《尚書》上說自滿就要招致損失,謙虛就會有所補益。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旺起來,安逸享樂可以把自身毀掉,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氣勢正盛的時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沒有人能夠跟他抗爭,到了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包圍著他,而身遭殺害,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是由細小的事情逐漸積累起來的,而充滿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因有所溺愛迷戀而陷于困境,難道僅僅伶官的事會導致這惡果嗎?所以寫了《伶官傳》?!墩撘懔Α芬弧⒆骷易髌贰1疚倪x自《飲冰室文集》中的《專集。新民說》,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稱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他是變法維新派康有為的學生。作為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中心人物,與康有力一致,號稱“康梁”。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維新,宣傳立憲?;?,抨擊專制主義,提倡民權。在文學方面,把散文做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又是最早評價和創作小說的人。他論著甚豐,變法前主辦《時務報》,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主要著作是《飲冰室合集》。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證論文,做為變法維新當時新文體的代表作家,梁啟超自己說,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上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議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以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新文體》。他的議論文寫得平意流暢,清晰自然,氣勢恢宏。第三項主旨。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于是寫《論毅力》,勉勵處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前進。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今中外事業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有沒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開頭起筆就旗幟鮮明運用正反對照的手法突出要闡明的中心論點以此統領全文。第二段從人生歷程的一般規律,人生有順境有逆境,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阻力,從人生歷史的一般規律來論證毅力的重要性,說明只有毅力至強的人才能獲得成功。這段首先從縱向的方面來說明一個規律,人生歷程,順逆相間,人的一生大抵說來,大概是逆境居十分之六七,順境只居十分之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的阻力,這就為中心論點提供了理論根據。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須要有毅力。然后又從橫的方面來分析人們對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態度,作者論說了四種人,有“志力薄弱之士”,“次強者”,“稍強者”,“更稍強者”四種不同類型的人對待逆境和阻力的態度不同,他們都是“非至強者”,只有至強的人才能善終。這就用分析論證了毅力的重要性。第三段從順境和逆境之間的相互轉換來論證毅力的重要性。第一,作者認為小逆之后會向小順轉化,大逆之后會向大順轉化,而關鍵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難。批評看見人家成功就認為是幸運兒的錯誤態度。從而得出結論順、逆、幸、蹇時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而決定成敗的關鍵就看是否有毅力。二,作者又以操舟為比喻,操舟都會碰到順逆兩種情況,遇到逆境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艱苦忍耐之力,冒其逆突過;一種是遇逆而返,終不達彼岸。對比之下,進一步說明要使逆境轉為順境關鍵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轉為順境。第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對舉總結論證毅力的重要,以此結束全文。這段用孔孟之言總結說明做事重在堅持,也就是說所謂的毅力也就是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做事,成敗之數,視此而已。第五項寫作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全文自始至終運用正反對照的說理方法,如成與敗,逆與順,強與弱,彼與我,“攻虧一黑”和“雖覆一潰”的對瘵,處處闡述了有毅力,行無毅力會造成成功與失敗兩種不同的結果,從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個特點是思路開闊,縱橫開合,論證周密,結構嚴謹。文章一起筆就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橫貫天下,縱觀古今,大開大合,接著論順、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證明,或理論或現實依據,思路開闊,論證非常周密,而結構集中嚴謹。第三個特點層遞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要闡明的道理具體形象,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別強調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層遞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意思遞進而形式相近的語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本文有兩處用層遞手法。一是第二段對身處逆境時五種不同態度的描寫,突出要想成功,應行“至強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對比,這幾種情況的對比用層遞式以此反襯出堅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第六項疑難詞句。.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莽然是廣大眾多的樣子。.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迭乘:交替的呈現。.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猝是突然的意思。.盤根錯節之既經。盤根錯節就是樹根盤繞,木節交錯,比喻事情煩難友雜,不易解決。.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應刃而解是順著刀口就分隔開來了。比喻事情容易解決。.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艷羨是非常羨慕。.以為是殆幸運兒。殆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又以為我蹇于遭逢,蹇是跛足,引申為艱難、困厄。遭逢是遭遇。.唐語知所謂蹇焉、幸焉者,席i巨就是豈,怎么。第七項古文今譯。普天之下古往今來,成功和失敗的事情經驗教訓是如此之多,而情況和途徑之不同又是那樣紛蕓復雜,推究他們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結論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失之就失敗。人生的歷程,大致不順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順利的境遇也占了十分之三四,這兩種境遇又常常是相互間隔著交替而來的,不論事情是大是小,必然會遇到幾次乃至十幾次的阻力,這種阻力雖然有的大有的小,但總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開始的時候一定會說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認為天下事本來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很快嘗試到阻力突然來臨,就頹然喪失了勇氣;那些意志能力次弱的人,憑著一時的意氣,通過了第一關,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縮了;意志能力稍強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縮;再堅強些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縮。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也越多,要不退縮也越難。不是極其堅強的人,不能善始善終把事情進行到底的。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縮,那么小的不順利之后必定有小的順利,大的不不順利之后必定有大的順利。經過了盤根錯節的復雜情況以后,隨之便會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觀者只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認為這個人大概是幸運兒,老天爺特別寵愛他,又認為我是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這種人怎么能知道所謂“倒霉”,“幸運”,他與我都是相同的,而能不能征服,這個“倒霉”利用這個“幸運”,就是他成我敗的區別所在。再拿駕船來做比方,如果以二十天的時間行一千里的路程,其間風向潮流的或順或逆,常是互相交錯的。人家以艱苦忍耐的力最迎著逆風沖過去,然后可以從容地前進,去渡過順風的一段;而我或者一天就回來了,或者兩三天就回來了,或者五六天就回來了,因此對岸就始終不能達到??鬃诱f: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沒有堆成,如果停止,就此停止了;乂如好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繼續干,我就前進了。孟子說:要干事的人,就象掘井,掘的再深而沒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廢井。成敗的道理,看這兩段話也就知道了《種樹郭橐駝傳》這個題目就是種樹人郭橐駝的傳。橐是一種口袋,用這個橐來形容駱駝背上隆起的那個肉峰,因此稱駱駝為橐駝。木文用橐駝來稱呼種樹的人,因為他駝背。一、作家作品。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九年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尉、監察御史里行等職。順宗時,官禮部員外郎。他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王叔文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調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又稱柳柳州。柳守元和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侶導者,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稱“韓柳”。他的作品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和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能無情的加以揭露和批判,說理透辟,筆鋒犀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他寫作的一些諷刺寓言,篇幅雖小,寓意深刻,也為后人廣泛傳誦。他的詩歌風格幽峭潔凈,自成一家。有《柳河東集》。二、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借為人物立傳的形式而發議論的寓言性傳記散文。三、中心思想。本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當時“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反對當官的人“政亂令煩”,主張“順民之天以致其性”,闡發了作者“養民”治國的進步思想。全文虛構了一個人物——善于種樹的郭橐駝。說他種樹能“順木之天而致其性”以此類比做官的人管理百性也要順乎民意,只有“養民”才能治國。四、層次段落。全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自然段。介紹郭橐駝名字的由來、性格、職業和才干。第二部分,為第3自然段。通過對話、對比來闡述郭橐駝種樹的經驗,突出全文中心“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為第4、5自然段。與種樹之理類比官理,指出當時做官的人喜歡頻繁的發命令,百性時時都得接待,使民不得安居樂業。最后點明記敘這件事是要以種樹比喻做官。再以郭橐駝種樹的經驗類比做官治民“傳其事以為官戒”。五、寫作特點。本文幻設為文,以寓言為本。雖日傳記,但更多虛構成份,用此寄寓作者的政治主張。.本文在說理方面總體上運用類比方法:用種樹類比治民,用種樹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類比治民要“順乎民心”;用“其府也若尸類比做官要愛護老百性;用種完樹要“其置也若棄”類比要讓老百性休養生息。用他植者種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類比“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百性“病旦怠”。層層類比,環環相應,說明治民必須養民的道理。.本文在說明郭橐駝種樹的道理時采用了對比手法。以郭橐駝種樹和“他植者”相對比,他植者之中,又以“疏懶”的和“愛之太殷”的相對比。在態度和方法上層層對比,這種寫法還為后面以種樹和治民的類比作好了鋪墊。.剪裁詳略得當。全文對郭橐駝這人的原名、家氏、朋友交往等都略寫,卻詳寫他種樹的經驗、方法。再寫與他對比的他植者時,略寫態度馬虎、疏懶的,詳寫“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的,這是為了與后面寫的“長人者好煩其令”作類比,揭示這做作法表面看是愛,實者為禍。這樣寫使文章脈絡清楚、前后照應、文氣通暢、中心思想更加鮮明。六、疑難詞語。(1)駝業種樹業:以什么為業。意動用法,可以譯為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2)又何以蓄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蕃、安:均為使動用法,使什么繁榮、安定。譯為:又靠什么使我們人丁興旺、生活安定呢。(3)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隆然:就是脊背彎而高聳的樣子。類:是類似,好像。(4)甚善,名我固當固:是本來。當:相當,相稱。(5)且碩茂、早實以蕃碩茂:高大茂盛。實:結實。蕃:繁植,這里是多的意思。(6)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窺伺:暗中觀察。(7)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壽:是活得長。孳:是繁植。天,指事實發展的自然規律。致:獲得。性:指樹木的本性。(8)去不復顧去:是離開。(9)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用手指甲去抓。膚:指樹皮。(10)字而幼孩,遂而雞豚字:養育。遂:是成長,指喂養好。(11)故病且怠?。菏抢Э唷5。浩?。七、古文今譯。郭橐駝不知道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為佝僂病,而后背隆起,俯扶著身子走道,有點像駱駝的樣子,所以鄉里人稱他為“橐駝”。他聽到后說:“很好,這樣叫我本來合適”。于是是舍棄他的原名,也自稱“橐駝”了。橐駝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的西面,他以種樹以職業。長安城里有錢有勢的人家,為觀賞游玩以及賣果廣的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中去,看橐駝所種的樹木,有的移栽后,沒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的乂早又多。別的種樹的人雖然偷看模仿,但卻沒有人能趕得上他。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并不是能使樹木活得久,而旦繁植的快,只不過能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充分發展他的本性罷了,大凡種樹的規律:樹根要敘展,培土耍均勻,移栽要帶舊土,搗土要細密、瓷實。這樣做了以后,就不要去動它,也不要去想它,離開后不要再去管它。移栽時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似的,栽完后把它擱在一邊,這樣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得到保全,而它的本性也就能得以發展。所以,我只是不妨礙它生長罷了,并不是有法子使它的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就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在一起,移栽又總換上新土,培土不是過份就是不夠。如果有能不這樣做的,卻又對樹木愛的過于殷切,擔心的過了頭,早晨看晚上摸,走開了還?;仡^瞧瞧。更嚴重的用指甲抓破樹皮來難看樹的死活,搖動樹根來查看樹的松或實。這樣樹的本性就一天天的喪失了。雖說是愛樹,其實是害了樹;雖說是擔心樹,其實是愁恨樹,所以比不上我啊,我又能做什么呢?”問的人說:“把您種樹的道理,移用到當官治民匕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而矣,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我住在鄉里,看到一些當官的,煩瑣地發布命令,好像非常愛護百性,結果卻因此而給人民帶來災禍。每天早晚差役來喊叫,’上官有令,催你們耕田',勸你們播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繳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養育好你們的小孩,喂好你們的小雞和小豬,一會兒擊鼓把百性聚集起來,一會兒又敲木梆把百性招來。我們小百性停止做飯、吃飯去接待差役,尚且沒有閑空,又怎能使我們發展生產,生活安定呢?所以,都困頓而且疲憊。像這樣,與我那些同行的,也許也有相似之處吧!”間的人感嘆的說:“這不說得很好嗎!我問養樹的事,卻得了養民的辦法。我記下這件事,把它作為官治的鑒戒”。《香市》一、作家作品。作者:茅盾、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筆名。浙江桐鄉縣人。他于1916年北京大學預科畢業進入上海商務編譯所,即開始了文學活動。曾任《小說月報》主編,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并與魯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動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發展。建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化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矛盾的長篇小說《蝕》、《腐蝕》,中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時代面貌;特別是長篇小說《子夜》,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光輝的革命現實主義巨著。散文集有《風景談》、《白楊禮贊》等,均膾炙人口。茅盾還介紹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撰寫理論批評文章。他的理論批評文章大都寫得明白曉暢,反映出他一貫堅持的為現實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思想。二、文體知識。這是一篇記敘文,屬記事散文?!断闶小钒l表于1933年7月,《中報月刊》第二卷第七號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話匣子》,現編入《茅盾文集》第九卷。作者在《故鄉雜記》一文中說:"香市’就是陰歷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廟的‘廟會'式的臨時市場。鄉下人都來燒香,祈神賜福,保佑蠶好,趁便逛一下?!比?、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傳統“香市”昔盛今衰的對比描繪,從一個側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破產、蕭條的情況。揭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原因。即: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反動軍伐殘酷剝削、壓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對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四、層次段落。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4個自然段。作者記敘了往昔香市的盛況。文章開頭先交待香市舉辦的時間,并特別點明:香市是傳統活動。接著交待了香市的參加者,主要是農民,也就是蠶農。凡口子還過的去的農民,都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敖璺鹩未骸彼膫€字確切的說明了香市的性質。作者交待這一點無疑是告訴讀者:香市的盛衰正是農村情況的集中反映。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傳聲繪色筆筆傳神,讓人感到的確是個“狂歡節”的樣子。最后作者點明香市也是兒童們的“狂歡節,第二部分:即第5個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轉折過度,寫香而被取消。舉辦香市的場地也被占作它用:“社廟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門”?!吧鐝R的左偏殿上又了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惫卜志帧跋笳髦姺サ姆磩咏y治無處不在:”蠶種改良所“則象征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作為香市的場所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敗的緣由,從而暗示了導致江南農村經濟破產崩潰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6個自然段到第11個自然段。第6自然寫恢復舉辦香市。下面的7、8、9三個自然段,詳細了寫了禁而復開的香市的冷清衰敗。作者在文后指出,往?!跋闶小钡闹鹘鞘寝r民,今天是差不多看不見。結尾寫希望借香市振興市面的小商人也失望了。五、寫作特點。.采用對比方法突出上題。對比鮮明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色。同一個鄉鎮的香市,昔盛今衰,今昔迥異。但如果孤立地來看,難見深意。作者將今昔兩個“香市”的場面擺在一起,兩相對比就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作者先聲色俱到的描繪了往昔“香市”紅火熱鬧的場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將社廟前50-60畝地的大廣場擠的滿滿的、江湖班表演著各種走繩索、弄缸弄驍等一些雜技,還有髦兒戲等種類繁多的而看客卻人海一般。香市的氣氛也異常熱烈,熱鬧的騷音在三里路外也聽得見。然后,作者倒轉筆鋒,描繪眼前“香市”的景象:冷清的市面、陰慘的空氣、坍塌的戲臺,踝露的屋椽子,單調的鑼鼓聲,處處透著凄涼。來演出的是在上海都有名氣的“南洋武術班”,他們表演著技藝高超的精彩節目,但依然門亭冷落,觀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場面的對比,還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作者一方面著意描寫“南洋武術班”的演藝精贊,票價極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是“擠的滿場沒個空隙?!绷硪环矫孀髡哂謴娬{今天看客極少,特別是往?!跋闶小钡闹鹘恰r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作者極力突出演技的高低與觀眾的多寡,從而反襯出:重興“香市”的冷落。二、場面描寫生動而富有層次。如文章寫往昔“香市”熱鬧情景采用了場面描寫的方法。作者先總寫一句:“香市”的主要節目無非是“吃”和“玩”。然后,依次寫廟前、廟里的熱鬧情景。廟前武槍弄棒,各種雜耍兒紅紅火火,令人目不暇接。廟里燭光點點,香煙繚繞,人們虔誠祈富。最后,再作收述:廟里廟外“一片騷音,三里路外也聽得見。”寫來層次十分清楚。六、學習要點。.主題在今昔對比中顯現?!跋闶小辈⒉辉谝庥诮榻B故鄉習俗,也不終情于追憶兒時生活。而是以“香市”的變化,因小見大,揭示30年代初江南農村正在破產,鄉鎮日益調壁的現實。如此嚴肅的主題,竟在極其短小的篇幅中得以體現,主要是依做仗于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作品通篇都在描寫“香市”,先寫其盛,后寫其衰,格局的安排就是一種對比。寫盛時,極力宣揚繁鬧的場面與狂歡的氣氛;寫衰時,則選擇數個境頭以顯示其慘淡經營。全文像兩幅風俗畫,同為“香市”,面目全非。今昔不同的場面與氣氛,經作者的組接,便產成一夜之秋的效果,鮮明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作品中描寫往日“香市”盛況部分的層次與內容。第一層次,以說明性文字表達“香市”的主要節目是“吃”與“玩,第二層次,主要從視覺角度,描寫廟前“香市”上武槍弄棒、吹彈拉唱等各種雜藝的場面之大。第三層次,有多種感觀出發,描繪廟里的品物之盛與祈神賜福的香火之繚繞。第四層次,從聽覺角度,表現廟里、廟外的聲響之嘈雜。作者多角度的描摹“香市”的內容、場面與氣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況。三、表現重興“香市”的冷落景,運用的反襯手法。作品在寫“香市”的冷落、簫條時,用了反襯的手法。作者一方面著意描述武術班技藝精湛,遠遠優于從前,弄缸弄兼、走繩索這些無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賣力,票價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滿場沒個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強調眼卜.看客卻少,特別是往?!跋闶小钡闹鹘恰r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從而通過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卻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藝高價廉的武術班卻不能賺取觀眾的對比。突出演技的高低與觀眾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實,反襯出“香市”的冷落與重興的失敗。四、“香市”主角轉換的內涵。作者在表現“香市”的盛衰時,突出了一個重要標志:即“香市”主角的轉換?!跋闶小钡呐d盛本是農民祈神賜福、“借佛游春”的需要,所以昔日“香市”的主要游客是農民。這在作品的開端便有介紹??墒侵?振“香市”后,卻出現了異常的現象:往?!跋闶小钡闹鹘恰r民,差不多看不見?!跋闶小钡闹鹘寝D變為鎮上的小商人。這說明了什么呢?其實,農民并非不想祈神賜福、“借佛游春”,只是他們已沒有經濟能力消受這“香市”了。而農村的破產又直接影響了市鎮商貿的繁榮與發展。于是鎮上的小商人想重興這“香市”,借此吸引游客、振興市面、刺激買賣,可是他們也失望了。這就清楚的表明: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什么商業手段、廣告效應,都無法挽回農村破產,市、鎮凋敝的事實。五、重要段落簡析。第一、“革命”以后,據說為的要“破除迷信”……社廟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這一段僅三句話。每一句話似照實寫來,而又都含有暗示,寓意匪淺。其第一句,不僅表明重振“香市”的時代背景,并且說明大革命以后的時代環境、社會文化對“香市”JL有直接影響。第二句,則以“公安分局”這一具體事物,象征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以占據農村,并成為致使江南農村破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未句中,“蠶種改良所”一個招牌,暗示了內容更為豐富。什么叫“蠶種改良”?蠶種為會要改良?作者對比雖無介紹,但當年的讀者一看便知這招牌的含義。30年代洋貨沖斥市場,嚴重沖擊破害民族工業勺農村的自然經濟。維系江南地區鄉下人生命線的蠶絲也同樣難以逃避厄運。于是不得不廢棄土種、購養洋蠶種,雖仍無濟于事,但這“蠶種改良”正表現了當時農村自然經濟變化過程中的一個特征。意味著帝國主義的經濟滲透與侵略。這更進一層的暗示,透露了導致江南農村經濟破產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第七、疑難詞句。(1)我們鎮上照例行所謂“香市”“香市”:是作者在《故鄉雜記》一文中曾解說:“‘香市’就是陰歷三月初一起,卜五日止的土地廟的‘廟會'式的臨時市場。鄉下人都都來燒香,祈神賜福,——蠶好,趁便逛一下?!?2)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髭弄缸弄醛:是雜耍兒節目之一,常以頭、肩等身體部位頂接缸、鬟。弄nong",玩弄,引中為戲耍。會,音"beng“,大甕、壇子,一種腹大口小的陶器。(3)廟前的烏龍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泓:是水深冒。再一個解群是清澈。(4)上海的《良友畫報》《良友畫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出版的一種畫報?!稅蹱柨说臒艄狻芬弧⒆骷易髌??!稅蹱柨说臒艄狻纷髡甙徒稹0徒鹪顖蛱?,字芾甘。他是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上海、南京求學。1927——1928年旅居巴黎,創作并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滅亡》?;貒笥株懤m出版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乂《秋》)、《寒夜》、《憩園》等作品。其代表作是《家》,通過對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內幕的生動描繪,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與腐朽,控訴了舊禮教、舊勢力的罪惡,歌頌了“五四”初期知識青年的覺醒及對封建勢力的斗爭。除小說外,巴金還有《生之懺悔》、《旅途隨筆》、《靜夜的悲劇》等十多個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寫自然風光和人生世態,洋溢著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熱情,意境清新,語言流暢。解放以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二、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選自散文集《龍。虎。狗》。這篇文章寫于1941年3月,原載1941年4月19日重慶《新蜀報》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龍。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三、中心思想。本文通過抒寫了作者回故鄉時的所憶、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謂“長宜廣孫”的封建家庭對年青生命、年青心靈的摧殘,表現出巴金對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來時看見的還是一樣的情形的觀感,顯示作者對封建勢力的木質及其頑固性的清醒認識。從而,作者總結出一個真理: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唯一的出路是和舊家庭決裂,年青人應該走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尋求光明的前途。四、層次段落。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主要寫作者回到闊別了18年的故居,在門外徘徊時的所思、所感。作者懷著親切的心情在故居門外徘徊,當他看到大門內“長宜子孫”四個字,原樣的嵌在那里時,一下了觸動了他的情懷,他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開了對18年前的往事的回憶。這里的“長宜子孫”有引領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門內閃亮了昏暗的燈光,然而燈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當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線光時,猛然聯想到哈立希島上的燈光。由此引出歐洲關于愛爾克姐弟的傳說。接著,文章自然過度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從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通過寫對被舊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懷念。指出:生活在這個舊家庭的子孫,只能是寂寞的活著,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費。封建禮教、封建家庭,這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不知殘害了多少像姐姐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他的筆開掘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封建家庭、封建禮教吞噬婦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財富,甚至歡笑和眼淚,都被噬食了。第三部分,從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作者在這里度過了五卜個傍晚,尋覓著人生的道路。批判“長宜子孫”對子孫們的毒害。并指出:愛爾克的燈光是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巴金講得好: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很清楚,一個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萬貫家產,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沒落的命運。因為生活在這種富家的子孫沒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確的生活道路。即使是這種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氣質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傳的財富生活,沒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們的才智也就被毀滅了。作者以一個反判者的姿態批判它,并絕然表示:這不是我應該來的地方。愛爾克的燈光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與舊家庭徹底絕裂,到廣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第四部分,從第13自然段至文章的結束。寫作者再一次離開狹小的“家”,在“心靈”的燈的指引下,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作者在親友的送行中,離開自己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的家,奔向廣大的世界。當然,離開生養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戀、惆悵之情,是作者心美的燈指引著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燈”,使他戰勝了離愁,堅定的投身到廣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動搖的信心。五、寫作特點。.燈光JL有深邃的象征意蘊,使文章充滿了詩意。本文寫到的三種燈光,都包含著深邃的象征意蘊。第一種燈光:是第3自然段中出現的:故居大門內亮起的昏暗的燈光。這燈光從色彩來看“是陰喑中的一線微光”;給作者的感覺是“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使他感到好像盛滿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一般失望。這燈光象征舊家庭、I日禮教走向沒落、崩潰。第二種燈光:是哈立希島上的燈光。即姐姐愛爾克的燈光。這燈光蘊含著一個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乂象征著舊家庭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的破滅。第三種燈光:是文章最后一段出現的“我心靈的燈”,這燈光是作者奔向廣大世界的前進道路上出現的,他象征作者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以燈光作為統貫全文的線索,使文章渾然一體。本文以“燈光”為題,還以“燈光”為線縈貫穿全文,使文章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作者抓住佇立在故居門前所見到的微弱燈光,猛著想起哈立希島上的燈光。由此,生發、開去,展開對姐姐這一舊氏女子命運的回憶。從而引出對封建家庭的遺訓“長宜子孫”的批判。從中清楚的領悟到:愛爾克的燈光是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于是,作者又一次離開狹小的“家”,投身到廣大的世界中去。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間,他又仿佛見到了常見的燈光,那是永遠指引他前進的心靈的燈。作者以“燈為”貫穿全文,體現著作者思想感情逐層推進的過程,標志著文章思想內容的不斷深化,突出文章的主題。.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作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懷著濃烈的感,將抒情、敘事、議論熔為一爐。抒情,情隨景遷;敘事,按時間順序推移;議論,精深透徹,富于哲理。如文章開頭,與敘事中包含著深情,情由景生。故地重游,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封建家庭、封建禮教的憎恨和對親人的懷念。這里,作者自然地將敘事、抒情熔為一體。又如文章的后面,對“長宜子孫”的議論充滿了批判的感情,這感情隨著議論而加深,作者情不自禁的呼喊:“長宜子孫,我恨不能消去這四個字!,這里,作者又將議論、敘事、抒情熔為一爐,使文章充滿了感人的藝術力量。六、學習要點.文章展示了兩種人生道路:一條道路是祖輩依照“長宜子孫”的家訓為兒孫創建家業,枳攢財富,希冀為子孫謀求舒適與幸福,實質卻葬送了許多年輕可愛的牛.命,囚禁了許多年輕善良人的心乂,使許多人走著憔悴的捱著日子的人生道路。又一條道路是作者自己正走著的路,即與封建舊家庭徹底決裂,沖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明確否定了舊家庭祖輩們為兒孫投計安排的人生道路,并慶興自己走出了小天地,更堅定的走向廣大世界,探求新的人生道路。.燈光的象征意蘊。文章中多處出現燈光,而燈光又分為三種:第一種燈光,是第3自然段出現的舊居大門內閃亮起的燈光,此燈光是陰喑中的一線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作者心上的黑暗,并使他感到好像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一般的失望。這燈光代表了筆者的故居,象征著那狹小的“家”,象征著舊家庭、舊禮教的沒落與哀亡。第二種燈光,是哈立希島上的燈光,即姐姐愛爾克的燈光。這燈光蘊含著一個悲哀的故事,即表現了姐弟之情,又象征著苦難與希望的破滅。第三種燈光,是我的心靈的燈。這燈光是在作者走向廣大世界的前進路上展現的。它象征著光明,象征著作者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燈光是貫穿全文的行文線索。本文以“燈光”為題,還以燈光為線索貫徹全文。文章開端處作者站在舊居門前,這舊家庭曾給巴金以痛苦、失望,混合著眼前微弱的燈光,使作者聯想起有悲劇意味的愛爾克的燈光。隨之,愛爾克的燈光又引起作者對自己姐姐的回憶,想起當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慘遭遇,更清楚地認識到這舊家庭、舊禮教的罪惡。于是,聯系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展開對封建家庭的批判。從而作者的心靈之燈點亮了,他指明了年青人應該走的人生道路。作者一方面以“燈光”作抒情線索連綴全文,一方面通過“燈光”突出并聯系文章中批判“長宜子孫”的主要內容,使作者思緒以情感的推進顯得更有層次。微弱的燈光映照了舊居的敗落,隨后又通過愛爾克的燈光過渡到舊家庭的揭露與控訴,并指出其敗落的必然性,而這些又從反面給人以教育,促使人們認清應走的人生道路。這正是全文的內在涵義與邏輯。.對姐姐悲劇的回憶與作品主旨的關系。作者對如姐悲劇的回憶與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證和結論的關系。姐姐是個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該有長久的幸福,然而她卻悲慘的、早逝,甚至死后還受到冷遇。作者的這種回憶暴露舊家庭、舊禮教催慘青春和生命的罪惡,并以這活生生的事實從反面催人猛醒:應沖出狹小的“家”,去追求別樣的人生。七、疑難詞句。(1)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的嵌在那里照壁:大門內作屏障用的墻壁。“長宜子孫”:是造福于子孫,與子孫世代共享。(2)我仿佛看見了哈立希克島上的燈光哈立希島上的燈光:是一個歐洲的古傳說,哈立希島上的燈光由愛爾克姐蛆點亮。(3)那些可怕的夢魘!夢魘:是夢中驚駭、惡夢。(4)許多人在這個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著口子捱:苦度時光?!尔滅鞯亩Y物》一、作家作品《麥琪的禮物》作者是歐。亨利,歐。亨利(1862-1910),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十五歲即浪跡社會,做過藥房小伙計、牧場放羊工、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銀行出納員。1896年,奧斯丁國立銀行發現現金短缺,傳訊歐。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辨,被迫離家出逃,改名換姓,去拉丁美洲避難,歷經艱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獄。在獄中,他擔任藥劑師,并開始以歐。亨利的筆名寫作短篇小說。出獄后,他來到紐約,經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貧民窟和下等劇院,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貧民的代表。在十幾年間,他共創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說,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后的藤葉》等。他的小說詼諧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淚的微笑的獨特風格。小說情節生動,構思巧妙,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而乂不悖情理,歷來為人所稱道?!尔滅鞯亩Y物》是歐。亨利的短篇杰作。麥琪,指基督初生時從東方來耶路撒冷給他送禮物的三賢人:梅爾基奧爾(光明之王)贈送黃金表示尊貴:加斯帕(潔白者)贈送乳香象征神圣;巴爾撒澤贈送歿藥預示基督后來遭受迫害而死。麥琪首開圣誕饋贈禮物的風俗。二、文體知識《麥琪的禮物》是一篇短篇小說。三、主題圣誕節前夜家境貧困的德拉和杰姆夫婦忍痛割愛,為對方買了最心愛的圣誕禮物,但當他們互相贈送時,卻發現兩件心愛的禮物都變得沒有用處了。小說通過這樣一個巧合而動人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純真愛情。四、結構分析小說以禮物作為敘事發展線索,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敘述女主人公德拉為丈夫買禮物的事。在這個極其貧困的小家庭中,夫妻相親相愛,臨近圣誕妻子德拉想送給丈夫一件稱心如意的禮物,無耐經濟窘迫、力不從心,她傷心的抽泣。猛然間他發現了自己那頭令人欣賞不已的金發正是財源的來源,于是,德拉毫不猶豫地用他換錢為丈夫的金表配了一條金表鏈。忘我的精神換來了具大的精神上的慰藉,她興沖沖的回到家,等待丈夫歸來送給他這件珍貴的禮物。第二部分:從丈夫杰姆進家門開始,主要是寫夫妻交換禮物,作者先寫杰姆一進門就看到了剪了長發的妻子的驚愕,再寫德拉看到丈夫的禮物發梳時的驚喜與心酸;然后寫德拉食H1表鏈要給杰姆的表配上時,確發現杰姆是賣掉金表才買回全套發梳。崇高的犧牲換來的竟是莫大的遺憾!但他們即可從彼此的犧牲中感受到了巨大精神上的慰藉,因為他們擁有美好純真的愛情。第三部分:是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指出德拉和杰姆的看似是“無謂的犧牲”卻是最高貴、最聰明不過的,從而點明主題:他們就是當今世界的賢人麥琪。五、學習要點(-)說明麥琪的禮物的含義。麥琪是基督初生時從東方來耶路撒冷給他送禮物的三賢人。麥琪首開圣誕饋贈禮物的風俗。本文以麥琪的禮物喻指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在圣誕節時互相饋贈的禮物。(二)理解小說明寫德拉、暗寫杰姆的“一實一虛、雙線并行”的構思方式。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夫婦各自犧牲自己心愛之物,以換錢置換對方的意中物的故事,但作者的構思十分巧妙,作者在小說中只詳寫德拉賣掉秀發買表鏈的行為和心理過程,而對杰姆賣金表買發梳一事則直到末尾才一筆點出,實際上小說中有兩條線索,一明寫,一暗寫,這就叫作,,一實一虛,雙線進行”的構思方式。采取這種構思方式既可以避免重復、呆板,又可能造成強烈的懸念,在作品結尾形成一個令人驚愕出人意料而又在情侶之中的結局。(三)理解小說通過人物外部行動和表情描寫來刻劃其心理活動。作者善于通過外部行動和表情描寫來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小說描寫德拉站在壁鏡前決心賣秀發時的由興奮到驚駭、到留戀、到痛苦、再到堅定的心理過程,都是通過外在動作和表情描寫來顯現的。具體表現在:突然他從窗口轉過身來,站在鏡子前面,她的兩眼晶瑩明亮這個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突然想出的賣秀發買禮物的辦法時的興奮心情。“在20多秒鐘內她的臉失色了”,這個表情描寫表現了德拉十分驚駭的心情。她很快地把頭發解開叫她完全披散下來。這個動作描寫,表現她對秀發無限留戀的心情?!八P躇了一會兒靜靜的站在那里,有兩滴淚水濺落在破舊的紅地毯上,這又表現了她痛苦的心情?!薄八┥纤呛稚呐f外套,戴上她那褐色的舊帽上眼睛里還流著晶瑩的淚光,裙/一擺她飄然走出房門,走下樓梯,來到街上,這一連串行動描寫,表現了她賣掉秀發的堅定決心。自考新版“大學語文”講義1、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孟子的文章向來十分長于說理。這篇文章就充分體現了其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首先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不當,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以批評的態度揭露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馬上乂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先使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乂給予其希望,讓梁惠王明臼他的錯誤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決“民不加多”的困惑。在打消梁惠上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讓梁惠王認識到,只要實行王道,那么就有稱王天下的可能性。2,比喻的使用。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增加自己的觀點的說服力。(1)用逃跑者“以五I?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的差別。(2)用拿刀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治者把“涂有餓拿’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孟子通過這兩個比喻生動形象的佐證自己的論點,使單純的說理變得妙趣橫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3、許多排比句的運用,也大大助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運用排比句式,或遞進、或類比,使文章氣勢雄渾,使自己的論述的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草而不知發。(4)人死,則日,’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日,‘非我也,兵也。’1,本文的藝術特色是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的形象。首先,在整體構思上,作者虛構了一個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苫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其次,文章開頭設置了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過援譬設喻(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②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磬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稀米之在大倉乎?④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的手段,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疊出,引人聯想,發人深思,從而將抽象的道理闡發得十分鮮明透徹。2、論證方法頗有特色。(1)經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層推進,最后把結論自然地推到讀者面前,令人信服。(2)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②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③春秋不變,水旱不知.④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姆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秋米之在大倉乎?⑤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和反詰句(①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②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磐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③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的配合運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說理的力量,體現出莊子散文在語言方面的特色。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全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盛衰、事業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政者的思想行為。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全文共過對比進行說理: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格言名句: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滿招損,謙得益”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五組對比詞:1.“滿與謙”2,“損與益”3.“憂勞與逸豫”4.“興國與亡身”5.“盛與衰”自考新版“大學語文”講義(2).總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作者強調的核心觀點:只有毅力至強方能取得事業的最終成功。.說理方法:采用正反對比的寫作方法。.層遞句式、其表達作用:第二段五種人用層遞法中的遞進法。第三段中“操舟”的比喻,寫“我”幾種不同情況用層遞法中的遞進法。.比喻意義:作者用“操舟”做喻,說明只有具備至強的毅力,方能取得事業的最終成功。孟子用“掘井”之喻,說明沒有至強的毅力,事業就可能半途而廢,只有具備至強的毅力,才能達到最終成功。一、演說所闡發的“三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集中體現了他的辦學理念?!叭隆钡膬热菔牵阂粴w抱定宗旨,強調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非為做官致富,其中滲透著精神獨立、學術自由的理念。二日砥礪德行,強調束身自愛,反對同乎流俗,蘊含著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日敬愛師友,倡導以誠相待,道義相助,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禮義觀念。以上三事體現了中國進步知識分廣對大學精神的堅守,對道德品行與完善人格的追求。二、演說主要采用對比論證方法。主題突出,針對性強。行文有破有立,觀點鮮明,加強論證力度。文中強調的幾件事,都含有匡正時弊的目的。當時北京大學校風頗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文中列舉之各種腐敗現象在校中確實存在。演講中雖說對“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但實際上卻是對這類現象痛加針硬,大有催人猛醒之勢。三、本文說理不僅簡要透徹,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演說中有痛心的指陳,有激越的闡發,也有設身處地的忠告。講述“三事”的三個段落,最后都用一個反問句來引出結語,可謂語重情長。語言亦文亦白,將文言的簡練典雅與口語的通俗明快融于一體,誠為中國現代演講之經典。一、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作者分三個層次來闡發這一中心論點:1、首先從“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起,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接著指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3、最后則指出“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度是極其錯誤的,強調"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顯然,這三個層次是逐層深入的。二、論證方法:本文善于運用例證法來闡發道理。1、作者年少時援引《王制》專制律條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2、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等科學家。3、提倡白話文時陳獨秀“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這三個典型例證,分別證明了文章中三個層次的分論點,都具有十分鮮明而強勁的啟示力和說服力,作者無需多說,讀者就能從事例本身悟出諸多至理深意。一、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作者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1、先講斟酌文字與表達思想感情的關系。指出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感情,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例如《史記》李廣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實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僅僅是為了語句的通暢或漂亮,例如韓愈賈島關于推敲的故事。2、再闡述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的關系、文字的習慣性與創造性的關系。強調語言應該貴在創新。指出科學的文字限于直指意義,文學的文字則必須照顧到聯想意義;語言的習慣性聯想造成套語濫調,”惟陳言之務去”才是創造的態度。二、本文所采用的論證方法。1、歸納法關于史記中李廣射虎和韓愈賈島推敲的故事用的是歸納的方法。2、演繹法作者在論證語言貴在創新時用的是演繹法。3、比喻法為了說明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作者分別把它們比喻為月輪、月暈。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三、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的不同特點和作用。1、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2、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3、直指的意義是固定的,偏于類型,因此易用,聯想的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因此難用。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一、作者借吃飯為題,通過各種類比聯想和巧妙比喻,發表他對人生、社會諸種現象和問題的看法。1、作者從“吃飯”的實質變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實不符現象所掩蓋的本質,由此聯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實錯位的矛盾現象,得出了“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的哲理性結論,批判愛財不愛人的金錢婚姻觀,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權謀私利等不良世風。2、同時,針對“給人弄得混亂顛倒”的社會現實,作者闡發了“和五味以調口”的傳統思想,倡導了多元“相成相濟”的和而不同社會理念。本文由“吃飯”而引發的議題廣泛,涉及社會人情世態諸相,在針硬時弊中閃爍著活潑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二、使用了類比的方法文章生要采用了類比論證方法。從吃飯說到結始,說到藝術,說到政治,都是通過相似性聯想展開的。其中,巧設陌生化的比喻是一個最顯著的藝術特色。如:1、“吃飯有時很像結婚”。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樂曲3、“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勝的審美效果。三、木文的另一特點是廣征博引,讓讀者感受到知識和智慧的樂趣。從柏拉圖到孔子,從政治到經濟,從音樂到烹調,從人情世態到人生觀,作者似乎信手拈來,但處處涉筆成趣。這也顯示出錢鐘書任性而發、灑脫自然的個性特征。一、中心思想本文記敘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為孟嘗君營就"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過,展現了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同時也表現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禮賢下土的品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養土”風氣和政治風貌。二、重點掌握馮諼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現手法性格特征: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表現手法:文中刻畫馮諼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揚先抑、層層深入的方法。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寄食于人卻再三彈鐵而歌,要求優聞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僮足的小人。這是先抑。但當孟嘗君召人收債時,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迅速“市義”而歸。在孟嘗君失勢就國看到“市義”的奇效后,馮諼又作出了更遠的謀劃,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孟嘗君從此高枕無憂,長保榮華富貴。由此可見,馮諼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試探,而在孟嘗君禮賢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遺余力地為之出謀劃策,這體現了“土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動有趣的情節,既彰顯出馮諼的獨特個性,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三、重點掌握孟嘗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現手法性格特征: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表現手法:孟嘗君與馮諼形成對照。馮諼的再三彈鐵,反托出孟嘗君的寬容大度。而當馮諼大展奇才的時候,又顯出孟嘗君的目光短淺:他不懂“市義”的意義,不明諸侯之間的矛盾可資利用,不知借宗族關系保護自己。而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利用齊王與梁王之間爭奪賢才的矛盾來抬高孟嘗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人物之間的映照,使全文波瀾迭起,姿態橫生。自考新版“大學語文”講義(3)重點提示一、張巡、許遠鎮守睢陽的背景及韓愈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安史之亂初期,叛軍攻勢凌厲,氣焰囂張,唐軍則屢遭敗績,形勢危殆。在這種局面下,張巡、許遠以萬余部眾堅守孤城睢陽,抗擊強大的敵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勢”,為日后唐軍的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盡管最終英勇犧牲,但他們的氣概和功績,可歌可泣,深受人們景仰。平亂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張巡兒子的幼稚,散布謠言,混淆視聽,以為藩鎮割據勢力張韓愈對此憤慨萬分。他所以寫作本文,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咨詢服務業務承包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的參考范本
- 《2025解除合同關系申請書通知》
- 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布局與產業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 2025標準車輛租賃合同協議模板
- 土壤修復技術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及成效評價報告
- 新能源物流車推廣應用案例分析:2025年運營成本優化策略研究
- 2025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服務優化對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的推動力報告
- 新教師工作一年心得體會模版
- 職業學校線上教學情況總結模版
- 河北省邯鄲市2025年高考物理二模試卷(含解析)
- 《始得西山宴游記》名師課件1
- MOOC 知識創新與學術規范-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詩意中國》朗誦稿
- 小學勞動課《勞動安全教育》
- 畸形舌側溝臨床對策培訓課件
- 標準變壓器用電負荷計算表
- DB12∕T 822-2018 路用高粘結力環氧乳化瀝青技術要求
- “兩票三制”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含檢查表)
- JIS G3507-1-2021 冷鐓用碳素鋼.第1部分:線材
- 授居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