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1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2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3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4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大全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縱觀近年高考文科綜合考試歷史主觀題命題方式的進展演化,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試題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關圖表,構成一種新的問題情景,布滿一股生氣,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設問方面,分層設問,層層推動,既有課本基礎學問方面的提問,又有檢驗同學綜合分析力量、聯系實際說明問題力量方面的提問。總之,主觀性試題的這種命題方式,變以往的單純性材料解析題和單純性問答題為材料、圖表、文字結合型綜合問答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同學致力于歷史學科基礎學問的把握和歷史學科思維力量的培育,從而有利于克服猜題押題傾向,有利于選拔學習力量出類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樣解答這種新型的歷史學科主觀性綜合題呢?

第一,要仔細審“材”,讀懂試題所供應的材料,從中發覺、推斷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2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這是近幾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問答題),這道題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采桑”、“驛使”)。我們在讀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形象語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漢書》、《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鹽澤”、“起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沿線”;有展現史實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筑敵臺三千”、“九邊生齒日繁,……商賈日通……”。所以,在審題和閱讀材料時,肯定要做到全盤把握,重點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語)”,做到“一切為我所用”。倘能較為清晰地閱讀和正確地理解試題所供應的材料,就為下一步解題做好了重要鋪墊。

其次,要仔細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發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審至為重要,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仍以上題為例,其其次問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進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么重要歷史信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富強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親密關系,參照材料一與所學學問,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進展。”這一問中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之指向是要檢驗考生觀看、分析材料即魏晉墓磚壁畫,從中發掘信息以印證歷史的力量,以及把形象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規律語言的力量。其次小問之指向則是要考生參照所供應文字材料及所學課本學問,分析漢長城對西北地區社會進展所起的歷史作用。因此,在審“問”的時候,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供應的材料,假如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系,或者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來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學問,答案不肯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精神、其結論、其說明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歷史事實的,如過去有的歷史命題專家所言:“你學的我不肯定考,但我考的肯定與你學的有關”。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我們所學學問保持著親密的聯系,肯定不要認為它是虛幻的任意的不行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題信念;三是要結合自己的個體感受與獨立思索,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不妨答出,不要遲疑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觀點答案,往往成為顯示區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仔細審“答”,也就是說,要依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對問題的理解,細心組織答案。現在文綜試題的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本質、概括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組織答案時,要突出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即通常所說的要答在“得分點”上,由于高考評卷就是采點給分。“點”得其所就有分,“點”而不當就無分。如前所舉問題之“點”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發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溝通親密;抵擋匈奴侵擾;實施軍事、政治管理;愛護商旅往來;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經濟進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虛言廢語。做這類題目時,考生簡單犯的毛病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將某一個要點答得細而繁瑣,(其它)則不顧及,因而得分低;東扯西拉,言不及義,看似答得洋洋灑灑一大片,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勞而無功;書寫潦草,惹人生厭。考生應著力避開壞習慣,表述應有條理,一層一層意思敘述,字跡要清晰,不要犯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仔細審“變”,題“變”我“變”,題“新”我“新”,不要被重組過、化妝過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產生恐驚畏難心理。現在中學(教育)提倡討論性學習,高考題既留意檢驗基礎學問,也留意檢驗學習力量、思維力量、應變力量,那種死板、毫無活氣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消失。考生思想上應有這種預備,從而鎮靜自若應考。回答這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學問,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索作答。題目雖變,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歷史學問、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

如:有人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與“弊”鑄成的“雙刃劍”,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對的。利的方面:經濟全球化對促進全球經濟的進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進展中國家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開拓國際市場;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推動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世界的富強,有利于人類的和平與進展。弊的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廣闊的進展中國家總體上則處于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將使發達國家和進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后者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面臨壓力和挑戰,使一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地區和平受到威逼,從而導致南北沖突更加尖銳簡單。

說明:參考答案中講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和課文的相關論述緊密聯系,但語言表述有所不同,思維面也較寬一些。這就啟示我們,在回答這類題時,要把課本學問和獨立思索相結合,以使答案更趨完滿。

總之,高考主觀性歷史綜合問答題考查的是考生歷史學科基礎學問和歷史學科思維力量,而且,年年均有變化,年年均有新意。但不管怎樣變化,它總是依托于課本學問的。所以,強調對課本學問的落實至關重要。考生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連續做好基礎學問的落實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為解答歷史主觀題供應保證。提高解題力量,決非一蹴而就,它應當表現為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其間當然也有規律、有技巧可尋,這要通過閱讀、聽講、練習、實戰去體會,去揣摩,去總結。

高考歷史文化常識備考

不少老師在解讀新考綱時都表述為“增加了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其有用“增加”二字是不精確?????的,用“恢復”更為穩妥。早在上世紀90年月“古代文化常識”就是高考的考點之一,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始于1990年,最初是以填空題的形式消失的,當時所考查的學問基本都是出自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試題綜合性不強,難度較低。1996年的《考試說明》中將這一考點表述為“了解與重要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化學問”,所謂“重要文學作品”也基本上是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本。1997年則表述為“了解淺易的古代文化常識”,考查的范圍擴大,試題的綜合性增加。1999年這一考點從《考試說明》中消逝,始終到2023年才又重新消失在《考試大綱》中,只不過再見面時,已變為“了解并把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學問”。其間,2023年全國課標卷、2023年全國卷和天津卷也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識”,但都是不宣而考,在當年的《考試說明》中并未提及。

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重新消失在高考試題中,是有著特定背景和學科內部緣由的。一方面,近年來黨中央將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一項重要方略,特殊是2023年中央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在高考中重點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四個方面。無疑,2023年《考試大綱》重新將古代文化常識納入考試范圍并且作為必考內容,正是落實這一精神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從學科內容學習上看,要讓同學具備閱讀理解淺易古詩文的力量,把握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識是必需的。古代詩文中消失的稱謂、官職、年號廟號、禮儀、風俗等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巨大變化,了解這些內容既是繼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精確?????領悟古代詩文思想內容的需要。正是出于上述緣由,在《考試大綱》沒作任何要求的狀況下,全國課標卷2023、2023年連續兩年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了考查。雖然這種言之不預的調整不符合高考常規,但國家考試中心的專家們敏銳的洞察力和不凡的預判力值得點贊。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一個包羅廣泛的概念,對這方面學問的系統梳理最早見于王力先生主編、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的《古代漢語》(古代文化常識部分是由南開高校的馬漢麟先生執筆編寫)。最初是將有關學問分為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等十四大類,涉列廣泛,專業性強。而高考自1990年將其納入考查范圍之后,在“古代文化常識”前都加了限制詞語,從原來的“與重要文學作品相關”“淺易”到現在的“常見”,全部這些都表明,高考要考查的只是最基本的學問。所說的“常見”二字,其主語應是指同學,同學接觸古代文化常識的主要途徑應當是教材,其次是常見于各類讀本的古代聞名的文學作品。

值得留意的是,在筆者看來,近兩年來全國課標卷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題目在范圍和難度上都存在偏差。如2023年課標卷1第5小題,A項中“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這一表述所涉及的學問已不是簡潔的科舉內容,而是觸及文化史討論中的一個模糊界域;正因命題者對這一內容或許熟悉不清,從而造成表述不嚴密。事實上,在元、明、清三代經殿試錄用者共分三甲,都可稱為“登進士第”。一甲三人,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由此可以看出,“登進士第”與“進士及第”不能完全等同。D項中的關于“太子”的表述也存在問題,雖說歷史上的太子多為皇帝的嫡長子,但也有例外,如金朝的兀術就被稱為“四太子”。連專家都沒有完全厘清的問題拿來考中同學好像有些出格。

2023年天津卷,在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時對范圍和難易度的把握倒是特別適度的: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齡,由小到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