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后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寫在下列相應的選擇題答題卡)1.(2分)在歷史學習中,圖片往往隱含著大量的有效信息。從圖“隋朝大運河”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準確信息是()①它的中心是洛陽②它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③它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2.(2分)小明同學制作了兩則讀書摘要,請你判斷這些內容與哪位皇帝有關?()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3.(2分)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唐太宗在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繼續完善了()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縣制 D.冊封制4.(2分)王讜在《唐語林》中寫到“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對史料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貞觀年間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譽為開元盛世 D.“革去弊訛”指玄宗廢武則天時酷刑苛法5.(2分)筒車是我國古代發明的一種工具,“形似紡車,四周縛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轉,轉動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晝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A.交通運輸 B.紙張印刷 C.農業生產 D.陶陶器制作6.(2分)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標志性事件是()A.玄武門之變 B.黃巢起義 C.安史之亂 D.宦官專權7.(2分)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時間,5萬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亞和印度,100多個國家見證了他的身影,這位唐代僧人是()A.釋迦牟尼 B.鑒真 C.法顯 D.玄奘8.(2分)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詩句是()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C.日本晃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D.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9.(2分)“(遼)與朝廷和好年深,番漢人戶體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軾:《欒城集》)出現該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B.宋,遼邊境開設榷場 C.民族交融加強 D.岳家軍的英勇抵抗10.(2分)郭靖和楊康都是金先生《射雕英雄傳》中的兩個重要人物,丘處機給他們起名勿忘“靖康之恥”,他們出生時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A. B. C. D.11.(2分)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這段話說明()A.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B.地方政府進一步收回財權 C.政治和儒家思想緊密結合 D.藩鎮割據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2.(2分)某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歷史圖片展,在某展廳出現了如圖一組圖片,那么該展廳的名字最合適的為()A.民族政權并立 B.宋代商業繁榮 C.宋代國家統一 D.宋代民族融合13.(2分)史書記載:“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歸一。”建立這一王朝的少數民族是()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黨項族14.(2分)元朝時,管轄現在的北京的行政區是()A.尚書省 B.遼陽行省 C.行中書省 D.中書省15.(2分)如圖是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個朝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a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②b的都城在上京③與c并立的兩個政權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黨項族建立的西夏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6.(2分)位于北京府學胡同的文天祥祠,曾是元朝囚禁文天祥的土牢,明清時期為祭祀文天祥改建而成。來到這里,我們能看到文天祥的名句()A.“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D.“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7.(2分)“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以上材料描述的場景是宋代()A.村塾里授課 B.書肆里賣書 C.瓦舍里表演 D.茶館里聊天18.(2分)元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對東南沿海島嶼的管理而設立的機構是()A.澎湖巡檢司 B.市舶司 C.海關 D.宣政院19.(2分)李清照在文學批評文章《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強調詞應合于音律,高雅,講究情致,如柔情離懷之類。以這樣的標準衡量,下列詞中李清照創作的作品應是()A.“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B.“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D.“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20.(2分)據《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載,大都有許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鎮的位置,每條大路每隔大約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驛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內,驛站超過10000多所,驛馬超過30萬匹,各種物資都很齊備,不管來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應。馬可?波羅作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過這些驛站在中國各處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戰爭頻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業繁榮 D.元朝農業發展21.(2分)下列敘述中,與歷史事實相符合的是()A.元朝軍隊用火炮攻打臨安城 B.東漢時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記》 C.鑒真東渡日本時船上帶有指南針 D.唐太宗閱讀《資治通鑒》尋求治國方略22.(2分)人們常用“比竇娥還冤”來形容一個人的悲慘遭遇。塑造竇娥這一藝術形象的作者是()A.蘇軾 B.關漢即 C.辛棄疾 D.黃庭堅23.(2分)下列地名是北京在歷史上的不同稱呼,請按時間先后排出順序()①大都②燕京③涿郡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24.(2分)油條是我國的傳統食物,其中油條俗稱“油炸檜”,意思是油炸秦檜。這樣的名稱,表達了后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A.寇準 B.文天樣 C.楊家將 D.岳飛25.(2分)兩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下列史實不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A.城市商品經濟高度繁榮 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C.重文輕武,士人地位較高 D.對外開放,海外貿易興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0分.第26題16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8分.)26.(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圖1。材料二: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謠》材料三:如圖2。材料四: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1)材料一展現的是唐朝出現的哪兩種新農具?材料二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哪種選官制度?這種制度誕生的標志是什么?(2)材料三是哪一朝代的地圖?為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管轄,這一朝代實行了哪種行政區劃和管理的制度?(3)根據材料四,概括作者關于宋代科技發展的觀點。結合史實說明此觀點的合理性(至少兩例)。27.(16分)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材料一:貞觀年間,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滿山遍野,糧食空前便宜。皇帝勵精圖治,官吏大多勤謹清廉,城市,鄉村社會秩序良好,犯罪人數大大減少。﹣﹣摘編自《舊唐書》《新唐書》(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在治理國家時所采取措施。(2)他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最能體現這種民族政策的重大史實是什么?材料二:著名理學家程頤曾評價宋太祖說:“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3)宋太祖原名叫什么?從程頤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他的主要功績是什么?(4)成古思汗的功績是什么?28.(18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材料二:南宋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材料三:2016年4月24日,“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展,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觀,“華光礁1號”是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現的第一艘古船。據考證,“華光礁1號”當時是從福建泉州港出發,船貨均為南宋外銷瓷器,最終在西沙群島沉沒。這意味著,沉船行駛在向西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前往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專家認為,“華光礁1號”古沉船遺址及出土文物,記載著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標志著中國人開創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先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摘編自2016年4月25日中國新聞網(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什么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的諺語說明哪個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糧倉?(3)根據材料三南宋外銷瓷器,請寫出這些物品的著名產地之一?(4)根據材料三你認為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5)材料中的“海上絲調之路”什么時期進入鼎盛?這條航線的開辟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初中歷史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后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寫在下列相應的選擇題答題卡)1.【解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它的開通,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促進了我南北經濟的交流。答案:B。2.【解答】根據題目圖片中給出的“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貞觀之治“這兩個重要內容可判斷這位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注重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用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還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答案:C。3.【解答】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唐太宗在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繼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政治上,唐太宗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答案:A。4.【解答】由題干“開元初”依據所學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唐玄宗的統治開元盛世的情況,ACD對史料理解正確,史料與唐太宗的統治貞觀之治無關,因此B符合題意。答案:B。5.【解答】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便于灌溉,是一種農業灌溉工具。答案:C。6.【解答】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安史之亂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安史之亂是一股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這是唐王朝從盛至衰的轉折點。故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標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亂。答案:C。7.【解答】由題干中“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可知,題干中的唐代僧人指的是玄奘。唐貞觀初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是把印度佛經、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答案:D。8.【解答】“日本晃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是李白的詩,寫作此詩的目的是悼念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學生,他一生在中國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答案:C。9.【解答】“(遼)與朝廷和好年深,番漢人戶體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軾:《欒城集》)出現該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宋真宗時(1004年),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答案:A。10.【解答】1126年,金軍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軍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宗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滅亡。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為“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以后,金在北方,西夏在西北,南宋在南方。故示意圖是D。答案:D。11.【解答】據題干“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改變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答案:A。12.【解答】三幅圖片中北宋和南宋紙幣銅版拓片說明了兩宋時市場上有流通紙幣,這是當時商業繁榮的一個表現,貨郎圖也是宋代商業繁榮的一個表現;綜上所述,以上三幅圖是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答案:B。13.【解答】據題干“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可知是蒙古族。蒙古民族興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興慶府,滅西夏。“滅女真”指蒙古破蔡州,滅金之戰。“遂下江南”指元1279年崖山滅南宋之戰。材料反映的是蒙古族平西夏,滅女真,最終統一天下的史實。故建立這一王朝的少數民族是蒙古族。答案:C。14.【解答】根據所學可知,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現在的北京也是元朝時期的都城,屬于中書省管轄。答案:D。15.【解答】①a唐朝歷經618年﹣907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說法正確,②b和遼、西夏并立的北宋,它的都城是東京,不在上京,說法不正確,因而含有②的選項A和選項C不符合題意;③與c并立的兩個政權是契丹族建立的金和黨項族建立的西夏中,金是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說法不正確,因而含有③的選項B不符合題意;④d元朝歷時1271年﹣1368年,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說法正確,綜上所述①④正確,因而選項D符合題意。答案:D。16.【解答】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俘虜南宋皇帝,南宋滅亡,抗戰派大臣文天祥繼續抗元,兵敗被俘后,元將勸他投降,他拒絕了,他悲憤的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過零丁洋》一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其中的詩句。答案:B。17.【解答】該材料“諸棚看人,日日如是”描述的是北宋東京城繁華的狀況,宋代市民日常生活豐富多彩,生活在宋代東京的普通市民經常去瓦舍欣賞各種表演節目,因為瓦舍就是瓦子,它是東京城中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在里面可以看表演,也可以購物。答案:C。18.【解答】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時臺灣就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當時臺灣的名稱是琉球。元朝為加強對東南沿海島嶼的管理,在臺灣(琉球)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設置機構進行管理,使臺灣開始納入中央政府的統治范圍之內。A符合題意。答案:A。19.【解答】兩宋之交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答案:C。20.【解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疆域遼闊,從大都有許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驛站的設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驛馬超過30萬匹,各種物資都很齊備”也能夠說明元朝國力的強盛。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交通便捷。答案:B。21.【解答】題目直接設問考查下列敘述中,與歷史事實相符合的選項。活字排版印刷是北宋發明的,東漢時不可能使用;指南針是北宋發明并應用于航海的,唐朝鑒真東渡日本時船上不可能帶有;《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編寫的,唐太宗不可能閱讀到;只有元朝軍隊用火炮攻打臨安城是正確的。答案:A。22.【解答】《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關漢卿的《竇娥冤》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的黑暗,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展現了中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名劇。B符合題意。答案:B。23.【解答】大都是元朝時期北京的名稱;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涿郡是隋朝時期北京的名稱。C符合題意。答案:C。24.【解答】油條俗稱“油炸檜”,意指油炸秦檜。這樣的名稱,反映了中國人對岳飛的同情與肯定。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他從金軍收復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不斷壯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以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故“油炸檜”表達了后人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答案:D。25.【解答】宋代經濟發達,城市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宋代對外開放,海外貿易發達。宋代重文輕武,士人地位較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明清時期的特點。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0分.第26題16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8分.)26.【解答】(1)材料一中圖片展現的是唐朝出現的曲轅犁、筒車。材料二“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度;這種制度誕生的標志是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2)材料三是元朝的地圖;為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管轄,這一朝代實行的行政區劃和管理的制度是行省制。(3)根據材料四“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可知作者關于宋代科技發展的觀點是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結合史實說明此觀點的合理性,舉出實例說明即可,如活字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火藥廣泛用于軍事上。故答案為:(1)曲轅犁、筒車。科舉制。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2)元朝。行省制。(3)觀點: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理由:①活字印刷術發明;②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③火藥廣泛用于軍事上。27.【解答】(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治理國家時,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法制上,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吏治上,嚴格考察官員政績;農業上,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2)唐太宗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最能體現這種民族政策的重大史實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和親。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3)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原名叫趙匡胤。從程頤的評價“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中可知,趙匡胤建立北宋,并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4)據所學知識可知,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故答案為:(1)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法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吏治:嚴格考察官員政績;農業: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答出三點即可)(2)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和親。(3)宋太祖:趙匡胤。他建立北宋,并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4)統一蒙古草原或1206年建立蒙古政權。28.【解答】(1)材料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現象是經濟重心南移。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2)材料二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說明太湖流域已經成為全國的糧倉。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