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_第1頁
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_第2頁
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_第3頁
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_第4頁
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求生和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就迄今的人類歷史而言,求生和繁衍問題。在生物學的個體層次好似只是配偶雙方的事。在群體層次(從家族、部落到國家)那么還受到群體多層次利益的驅動,而且。無論是在個體層次還是在群體各層次,論文聯盟繁衍能否發生、能存活多少及生存質量如何,還要取決于社會和自然環境條件。今天的人口規模及其活動方式已成了決定全球環境的主要因素,因此,認識人口問題迫切需要有涵蓋從個體、家庭、群體直至全人類和地球環境的整體性視野。人口為何迅猛增長生物金字塔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規律。在生物金字塔中,生物數量是從根底往上逐級遞減的。有人從個體數量上進展統計比照,在0.1公頃草原上,草類(株)、植食動物(只)、一級肉食動物(只)、頂級肉食動物(只)4個營養級的生物個數是:1.5106:2105:9104:1。個體有大小差異。個體數不能反映個體大小,于是有人就從生物量上進展比照,在一塊荒地中,每平方米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的生物量(克)之比為:500:1:0.01。人類是生物金字塔頂端的物種,是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的雜食動物,食譜較寬,但在農業文明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受生物金字塔規律約束,人口增長從未超過400萬。隨著農業文明的開展,全球人口經過5000年的增長,即到距今7000年前。人口總數到達5000萬,再經過5000年增長。即到距今2000年前已接近3億。到400年前的工業文明前夕到達5億。此后人口開場迅猛增長,200年前到達10億,100年前到達16億,今天已到達68億,預測再過40年將超出90億。生物金字塔規律在人類日益增強的物質技術力量攻擊下好似節節敗退,人類似乎創造了打破生物金字塔規律的奇跡。這種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有人認為是消費力的宏大開展,這似乎沒錯,但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告訴我們,消費力無論怎樣開展,也不能憑空創造物質,人類的物質消費,只是改變對物質的利用形態,并不能增加一個物質原子:而能量的利用那么不僅不會增加一卡熱量,而且是一個熵增過程。因此,消費力開展導致人口增長的原因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替代!由于人類掌握了制造石器、鐵器工具和用火技術,可以燃燒、砍伐森林,挖掘土地,于是可以用農田替代森林,使土地生長的都是人類愛吃、高產的食物。這比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森林單位面積所提供的人類可食之物要高出幾倍幾十倍;用牧草場替代人類可食之物較少的稀樹草原,用養殖替代捕獵,同時滅絕與人類競爭食物的其他大型肉食動物,這也大大進步了單位面積的肉類供應。正是這種替代,一萬多年的農業文明過程使全球人口增長了百倍以上。在農業文明時期,由于人類的燃料、建筑材料、勞開工具、生活用具等都需要木材,森林還必須有較多的保存,這就限制了耕地、草場的擴張,從而限制人口的增長。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又用金屬和塑料替代木材,用億萬年太陽能轉化儲存的化石燃料替代薪柴,用化學肥料替代糞便秸稈返回農田的物質循環。用化學農藥替代生物多樣性對農田的生態平衡,森林就被大規模的農田、草嘗單一化養殖場所替代:同時池塘養魚、河湖捕撈也被河湖、近海池塘化養殖和海洋魚場所替代。這種全球性替代走到今天,已使全球人口增長到農業文明之初的1700倍,而且很快就可能要超出2000倍,生物金字塔頂端的人口爆發性增長正在壓碎支撐金字塔的根底:自然森林已退縮到崇山峻嶺之間,荒漠化、干旱化到處蔓延,水土流失普及陸地,海洋漁場走向衰落。主要非再生資源瀕臨枯竭,氣候惡化,物種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滅絕。替代的禍福生物求生與繁衍的本能在極端環境中會有極端表現。在食物奇缺的環境中,從微生物到植食動物都會有同類相食的現象。較小的肉食動物會冒險群起攻擊捕食較大的肉食動物。在性對象缺乏的環境中,動物會出現同性戀現象,在缺乏同類的環境中,甚至會出現異類戀現象。生物進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今天的動物包括人類也遺傳了這種基因,因此人類也會出現同類相食、同性戀現象,極端環境中,這類現象更會增加。這種現象也可歸之于替代。替代現象雖非人類獨有,但人類仍然是替代的寂寞高手,任何其他物種都望塵莫及。迄今為止整個人類文明史、科技史,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看成是一部替代史。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等認為,人多是好事,人口越多,人才也越多,市場需求也越大,當某種資源出現短缺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一方面會抑制這種需求,另一方面會刺激科技創新,研發新的替代。人口增長受地球空間所限,有人認為按每人每天約2500卡路里可增長到400億(羅杰雷維爾)。有人更極端地認為按日本飲食可以超1000億(邁克爾.G澤伊)。但是,就現代來說,上述說法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歷史和科學告訴我們,在一個有限的系統中,替代是有限的,何況生命系統及其所依賴的特定環境都是不可替代的。復活節島在16世紀中葉時人口曾增長到約2萬人,超載的人口很快就導致森林消失、環境崩潰,人口因饑餓、疾并沖突、戰爭而迅速耗減至約3千人,至18世紀20年代荷蘭人抵達時,仍處于人吃人的極端狀態。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個孤島,假如失去了有生命的土壤和清潔的淡水、空氣,你用什么去替代這些生命的環境要素?失去了肉食動物,你又用什么去替代對植食動物從而對植物的調節?失去了森林,你又用什么去替代內陸降水和水土修養的自調節機制?失去了微生物,整個生命系統就會崩潰,地球就會變得與火星金星一樣死寂。有人用替代法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效勞價值進展計算,得出每年30萬億一40萬億美元的結論,這比無償濫用資源當然是個聊勝于無的進步。但養活幾十億人的生態系統是根本無法用金錢估價的,而且地球生物圈在的天宇中獨一無二,是無可論文聯盟替代的。假如生物圈被替代,那么人類必然要先于生物圈被替代。這種資源短缺替代,書寫的是一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類災難史。但文明也確因替代而開展。人類的消費工具已從石器、鐵器、機器替代到自動化消費線,計數已從結繩、珠算、計算機替代到信息化智能化網絡,作戰武器已從棍棒、刀槍、火炮替代到核彈,這種替代是效率替代,它書寫的是社會消費力開展史。隨著社會消費力加速開展且向自動化智能化迅速提升,整個社會消費和效勞體系已日益轉向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質升之中。自動化智能化廣泛替代活勞動,雖然幾十年來多國人口增長率降至很低,人均勞動時間大幅減少,但社會仍然存在一個高比率的失業人口,所謂充分就業已成了鏡花水月。要適應自動化智能化替代活勞動的歷史大趨勢,就不僅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而且還要將必要勞動時間在全社會有勞動才能的成員中公平分配,同時使不斷增加的自由時間成為個人素質進步和創造性才能充分開展的時間,而這正是人的全面開展的必要條件。否那么,失業人口將有增無減,貧富鴻溝將日益擴大,社會將更加分化對立。替代開展到今天,雖養活了近70億人口,但富人只占約20%,80%仍是窮人,其中還有超出10億的饑民,而生態環境赤字卻在危險地上升,這一切都是需要人們深入反思的。面對貧富鴻溝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在擴大和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不斷加劇的現實,不變革人口增長的驅動機制和蛋糕的分配方式,一味迷信人多市場大創新多和做大蛋糕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只會加重社會沉疴和自然衰敗。已有人冷酷地告誡:占人口20%的富國富人的救生艇乘客已滿,搭救落水的窮人就會使救生艇漂浮。他們不會為了一時的正義導致宏大的災難(戈瑞特哈登)。自由與必然在有限的系統中,假如人口最大化。人均消耗就只能最小化:假如局部人占有最大化,另一局部人占有就只能最小化。今天的人類消耗已導致地球環境全面惡化,卻還有50多億窮人需要改善生存狀態。總量和構造的雙重壓力已使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變革不可防止,人口老齡化已屬必然,而且隨著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的中位數年齡還會不斷進步,老齡化不僅將成為常態,而且會愈來愈老。今天層層分級的社會不適應老齡化,這種社會即使人均收入高、失業率低,也會因社會不公而必然存在一個高比例的低收入人口,他們年輕時飽受不平等的身心磨難,年老時貧并孤獨、失落加劇,許多人會陷于絕望而走向自殺。當今中國社會,精神障礙人數增多,甚至有專家呼吁要重視少年兒童的心理調適,這些現象就不是好兆頭。假如一個社會人均收入低、失業率高而又老齡化,問題當然會有很多,但假如是一個人口膨脹中的年輕化社會,問題會更多。德國學者貢納爾漢森把人口構造與社會沖突聯絡起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1529歲年輕人比例超過30%的社會里,沖突往往會演化成暴力,全球有67個國家超過這個比例,其中60個國家正在發生內戰、騷亂和恐懼襲擊;他將4044歲男人與4歲以下男孩的數量進展比擬,得出4歲以下男孩比例越高的國家內部沖突白熱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結論。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程度的1/4,水資源對人口的可持續承載力不到5億人,假如全球變暖加劇西部和北方的干旱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危及珠江、長江、黃河人海沖積平原的城市,我國資源環境的人口承載力將大幅下降;假如情況相反,新的冰期降臨,北方和西部為冰雪常年覆蓋,人口承載力將會更大幅度下降。假如我們要防止貧困特別是饑荒、戰爭、瘟疫的卷土重來,人口總量從嚴控制就是一項長期國策。出生性別比失衡和幼兒化問題都是社會不平等問題的反映。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滋生了妊娠期選擇墮女胎保男胎的現象;社會缺乏平安感,滋生了小孩從小學接送到大學陪讀現象;教育、就業、晉升、收入等公平機制缺失,滋生了局部成年人依賴父母權錢而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另一局部成年人就業難、收入低、成家立業難,也不得不依賴父母,成為長不大的啃老族的現象。人的素質問題與教育和社會環境問題直接相關,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9年義務教育之后就上不起學,就業難也使許多人放棄完成學業,提早進入社會謀生。未富先老問題是許多低收入國家會面臨的問題,這些國家只有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大力進步消費力程度,推進社會公平化特別是教育、就業、晉升、收入公平化,才能防止同時遭遇老齡化和高失業率的兩面夾擊。假如人口適度,社會公平。在大力開展消費力的同時實現充分就業,人人能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安康及意愿來決定分開工作的時間,沉重的養老和失業負擔就可以降低。生物圈不可替代。而社會機制可變革,既然老齡化社會的出現是必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