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二章對比閱讀(一)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回答問題。[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選自《論語十二章》節選)[乙]列子學射,中矣,請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選自《列子學射》)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①學而時習之
②不亦說乎③溫故而知新
④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請將句子翻譯成現代語。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3.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4.乙文中,向關尹子學習的列子主動采用了甲文中的哪些學習方法?(至少兩種,用自己的話回答。)【答案】1.(1)按時
(2)“說”同“悅”,愉快
(3)學過的知識
(4)射中2.(1)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的學業)有疑惑。(2)所以,圣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現狀,而著重考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3.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4.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溫故知新(溫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學習思考。【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①句意: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時:按時;②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嗎?悅:同“悅”,愉快;③句意: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故:學過的知識;④句意: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中:射中。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①句中注意重點詞“罔(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有害)”要正確理解;②句中注意重點詞“故(所以)、查(考察)、所以(……的原因)、然(這樣)”要正確理解。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要注意結構原則,還要注意語序,還可結合句意來斷句。結合“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分析可知,“非獨射也”中“也”是標志性詞語,表句子是判斷句,不能斷開,故在“也”后斷句;“為國與身亦皆如之”中“為”是動詞,“國與身”是名詞,“為國與身”是動賓詞組,充當“亦皆如之”的主語,“亦皆如之”中“亦皆”是狀語,“如”是謂語,“之”是賓語,故這是一個成分完整的句子,不能斷開。句意是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據此可斷句為: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4.本題考查理解內容。結合乙文“列子學射,中矣,請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可知,列子學射箭能射中了,還要去向關尹子學習,可見他善于向別人學習;關尹子問他射中的原因,他說不知道,關尹子認為他沒有真正學到射箭的本領,于是列子又回去學習了三年,再來向關尹子求教,可見他善于反省自己,同時也會花時間去溫習所學的本領,并在此過程中思考自己的所學。由此可對應甲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學到的東西是否復習了)“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思考)等。據此作答。【參考譯文】【甲】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乙】列子學習射箭,已經能射中了。才去向關尹子學習射箭,關尹子說:“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列子回答說:“不知道”。關尹子說:“不知道不能算是學會了”。列子回去再練習。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關尹子又問:“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列子說:“知道了”。關尹子說:“現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規律,嚴格要求自己,就能每發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所以圣人不關心結果,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個過程。(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甲】《<論語>十二章》節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乙】交友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此皆當請于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①,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更問以審之,宜無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②之,不可荏苒③漸習,自趨小人之域。如此,則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④自家處矣。(選自《朱子家訓》)注釋:①褻狎:輕佻玩忽。②矯革:矯正、革除。③荏苒:時間漸進,推移。④拔:挽救。5.解析下面句中加點的字詞。(1)人不知而不慍(2)思而不學則殆(3)博學而篤志(4)亦無救拔自家處矣6.翻譯句子。(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7.請用“/”符號給下面的句子斷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8.【甲】【乙】兩文在交友方面都表達了哪些觀點,請談談你的看法。【答案】5.(1)慍:生氣,惱怒(2)殆:疑惑(3)篤:堅定(4)處:處境6.(1)孔子在河流邊感嘆道:“離去的一切像河水樣流去,日夜不停。”(2)凡是那些淳樸寬厚、忠誠誠信、能批評指正我的過失的人,是有益的朋友。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8.①要分辨我們所交的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②要親近益友,遠離損友:③要選取他人的優點進行學習。【解析】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慍:生氣,惱怒。(2)句意: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3)句意: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堅定。(4)句意:也沒有辦法可以補救自己的處境了。處:處境。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川,河流;如,像;斯,這樣;舍,停止。(2)大凡,凡是;攻,批評;過,過失。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為: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故斷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由【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選擇他人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人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由【乙】“交友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可知,交朋友尤其應謹慎選擇,要分辨益友還是損友。由【乙】“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可知,朱熹提醒我們一定要近益友,遠離損友,否則,“雖有賢師長”,也沒有辦法可以補救自己了。【參考譯文】
【甲】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交朋友尤其應謹慎選擇,雖然都是同學,也不可以沒有親近或疏遠的分別。這都應該請示老師,聽老師的指導。大抵為人敦厚忠誠信實,能改正自己缺失的,就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善于逢迎,輕浮、驕慢、隨便,引誘人做壞事的,就是有害的朋友。按照這些原則去推求,自然可把握五、七分,再去請示老師,加以辨別,就絕沒有錯了。只怕志趣低下平庸,不能克制自己去遵循善道,那么有益的朋友不知不覺中會日漸疏遠,有害的朋友不知不覺中會日漸親近,這都必須痛下決心檢討改正,千萬不可蹉跎光陰,浸染惡習,日漸趨向小人的境地,到那種地步之時,即使有賢良的師長,也沒有辦法可以補救自己的處境了。(三)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題。【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司馬溫公①幼時,患②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④絕編⑤,迨⑥能倍⑦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②患:擔心。③既:已經。④下帷:典故。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事。⑤絕編:典故。指孔子讀書用功,編木簡的牛皮繩子被多次折斷。⑥迨:等到。⑦倍:通“背”。9.解釋文中加點的詞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慍__________
(2)患記問不若人__________10.請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線的語句。(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11.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12.概括出【甲】【乙】兩文中相同的學習方法。【答案】9.(1)生氣、惱怒
(2)如10.(1)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2)吟詠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會非常大。11.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12.及時復習、善于思考【解析】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慍:生氣、惱怒。(2)句意: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若:如。10.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1)好:喜愛,愛好。樂:以……為快樂。(2)詠:吟詠。思:思考。義:意思。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句子劃分節奏的能力。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這句話意思是:(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獲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才能終身不忘。“其”是代詞,代指人,其前停頓;“乃”是連詞,其前停頓。據此可斷句為: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12.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由甲文“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和乙文“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可概括出要及時復習;由甲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乙文“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可概括出:要善于思考。【參考譯文】
【甲】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乙】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于心為止。(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獲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才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會非常大。”(四)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一)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⑤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⑦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節選自《論語》十二章)(二)普①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②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③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④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節選自《宋史》)注:①普:趙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趙匡胤。③篋(qiè):書柜、書箱。④薨(hōng):古代指諸侯、丞相等去世。13.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學而時習之:按時
不亦說乎:同“悅”,愉快B.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
飯疏食飲水:動詞,吃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愛,愛好
逝者如斯夫:往,離去D.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
三軍可奪帥也:改變14.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5.找出語段(一)中兩章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標出對應的序號),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章,說說你的理解。16.語段(二)中寫趙普晚年對《論語》是手不釋卷,所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請結合甲文說說趙普為什么樂于讀《論語》。【答案】13.D14.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的學業)有疑惑。15.①⑤示例一:別人不了解,并不影響一個有修養的人的心境。我們保持自己的初心,不用去理會他人的看法。16.示例:《論語》中有許多關于修身做人、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論述,讀之有很多好處。【解析】13.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D.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樂:以……為樂。故選D。14.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15.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題干要求,從語段(一)中找出兩章有關道德修養的語句,并結合其中一章來談感受即可。①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⑤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是關于道德修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如果選擇這一句來理解,圍繞“別人不了解,并不影響一個有修養的人的心境”談即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如果選擇這一句來理解,圍繞“寧愿貧賤而堅守道義”談即可。16.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根據甲選文,可以看出《論語》中的內容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做人的修養等多個方面。比如“溫故而知新”講述的就是學習方法,“人不知而不慍”講述的是做人修養。再根據乙文中的“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可以看出讀《論語》對政務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幫助。據此回答即可。【參考譯文】(一)①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后時常去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孔子說:“學習之后又按時去復習、實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卻不生氣,不是很有修養嗎?《學而》②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為政》③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為政》④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雍也》⑤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述而》⑥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子罕》⑦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二)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讀書這件事勸他。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讀一整天。到了第二天,處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他去世后,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五)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節選)(二)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①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③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④走。居⑤五日,李生故⑥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⑦聞道也。余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幾欲拒人千里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⑧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⑩。”(《李生論善學者》)【注釋】①或謂:有人說。②志:記。③何以:憑什么。④還:同“旋”,掉轉身。⑤居:過了。⑥故:特地。⑦冀:希望。⑧盍:為什么。⑨迨:等到。⑩昭炯戒:展示明顯的警戒。1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橫線字的意思(1)學而不厭
厭:________
(2)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__________18.把文段(一)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9.若從文段(一)中選出一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你選哪一句?請說說理由。20.比較閱讀。(1)聯系上下文,語段(二)橫線處可以選填語段(一)中“”一句。(2)這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一個共同話題,即學習方法,那么,孔子與李生都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學者”?(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答案】17.
滿足
好的方面(優點)18.博覽群書并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多想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9.示例1:我選擇“不恥下問”作座右銘,因為不懂就問,問了才能長知識、長智慧,問是不分恥辱光榮的。想要成功就要多問,要勤思好問。示例2:我選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座右銘,因為只有取長補短,虛心學習,才能做一個像孔子一樣品德高尚的人。20.(1)學而不思則罔(2)學貴善思、不恥下問、擇善而從【解析】1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學習不覺得滿足。厭:滿足。(2)句意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點)。18.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此句中重點的詞有:博學,博覽群書并廣泛地學習;篤,堅守;切問,懇切地提問;近思,思考當前的事;仁,仁德。19.本題考查拓展運用。示例:我選擇“吾日三省吾身”作座右銘,因為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是一種超高的嚴于律己精神。只有嚴格要求自己,人才能凈化自己的思想,從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20.(1)本題考查文句的銜接。根據下一句“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意思是:學習貴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卻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可知作者想要論述的是學與思之間的關系,故此處應填寫的內容為“學而不思則罔”。(2)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這兩篇文章都講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學習方法。根據兩文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可得:學貴善思;根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夫善學者不恥下問”可得:不恥下問;根據“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善而從之”可得:擇善而從。【參考譯文】(一)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比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困難呢?”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二)王生好學,但沒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真的嗎?”王生(對此感到)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一無所得’,學習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憑什么說你善于學習呢?”王生更惱火,不對李生的話做任何應答,轉身就走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善于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學習最忌諱的事,沒有超過滿足于自己所學的知識的,你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作醒目的警戒。”(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論語》四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注釋:①低回:徘徊,流連。②六藝: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2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學而不思則罔(2)思而不學則殆(3)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4)可謂至圣矣22.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擇其善者而/從之 B.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2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4.從甲文和乙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千年來人們對孔子敬仰的原因,請你簡要概括。【答案】21.(1)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2)疑惑(3)到達(4)極22.B23.(1)應當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學習,對他們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就應該注意改正。(2)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24.(1)學習方法(2)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3)虛心向別人學習(4)要有端正的態度(5)為人處世【解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罔: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2)句意: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主見。殆:疑惑。(3)句意:到了魯國,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車子、衣服和禮器。適:到。(4)句意:(孔子)可以說是道德學問最高尚的人了!至:極。22.本題主要考查劃分朗讀節奏。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作為劃分依據。一般句首發語詞需要停頓,主謂之間需要停頓,并列短語之間也需要停頓。A.“擇其善者”為一個動賓短語;“而”表順承,應在“而”前停頓。正確停頓為:擇其善者/而從之。本項斷句有誤;B.句意:孔子是一個平民,傳到十幾代,讀書的人都尊崇他。根據句意可停頓為: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該選項停頓正確;故選B。23.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善者,好的方面,優點;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點;從,跟從。24.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被人們奉為圣人是有原因的。從甲文“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語句可以看出,孔子講求良好的學習方法(溫習舊知識,懂得思考);從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以看出,孔子能夠認識到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從“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孔子虛心好學,有端正的學習態度;這些都是讀書人敬仰孔子的原因。乙文“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寫許多儒生在孔子家里按時演習禮儀,側面展現孔子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據此提煉孔子受人敬仰的原因即可。【參考譯文】(甲):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主見。”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乙):太史公說:《詩經》上有句話:“巍峨的高山可以心仰望,寬廣的大道可以循著前進。”我雖然不能到達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讀孔子的書,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為人。到了魯國,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車子、衣服和禮器,許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時演習禮儀,我徘徊留戀,舍不得離開。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是很多的,(他們大多是)當時的榮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個平民,傳到十幾代,讀書的人都尊崇他,從天子王侯,到全國研究六經的人,都以孔子的學說作為準則,孔子可以說是道德學問最高尚的人了!(七)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各題。[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乙]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顏回好學》)2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飯疏食,飲水(2)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6.把語段甲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7.語段甲中有不少成語沿用至今,請寫出兩個來。28.結合甲、乙兩文內容,說說顏回身上都有哪些優秀品質。【答案】25.(1)吃(2)以……為快樂26.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27.曲肱而枕擇善而從不舍晝夜博學篤志(答出兩個即可)28.不慕名利、安貧樂道、勤奮好學等。【解析】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吃粗糧,喝冷水。飯:吃;(2)句意: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樂:以……為快樂;26.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字詞:不義,不正當的手段;于,對;如,像。27.本題考查對成語的提煉和識記。答案不唯一,寫出兩個即可。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師、切問近思、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奪志等。28.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據甲文“賢哉,回也”的意思是:多么賢德啊,顏回!據此可知,顏回品德高尚;根據“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意思是: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據此可知,顏回安貧樂道;乙文中,根據“有顏回者好學”的意思是: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據此可知,顏回熱愛學習;根據“不遷怒,不貳過”的意思是:他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頭上,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據此可知,顏回為人謙和,不犯同樣的錯誤。【參考譯文】[甲]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孔子在河岸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全都花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傷,說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這樣好學的弟子,學生更加親近我了。”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學的是誰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頭上,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命短而死,現在就再也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八)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各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節選自《〈論語〉十二章》)【乙】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②立市,人莫③之知。往見伯樂,曰:“臣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⑤而視之,去而顧⑥之,臣請獻一朝之賈⑦。”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⑧而馬價十倍。【注釋】①比:連續、接連。②三旦:三天。③莫:沒有。④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⑤還:通假字,通“旋”,圍繞,繞圈子。⑥顧:回頭看。⑦一朝之賈:一天的價值。賈,通“價”,這里指報酬。朝,早晨,也指一天。⑧一旦:這里是“一會兒”的意思。2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思而不學則殆
殆:疑惑 B.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快樂。C.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檢查、反省。 D.三軍可奪帥也
奪:改變。30.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31.“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請結合實際談談這么做的好處?32.語段【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答案】29.B30.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31.這是一種嚴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這樣,人才能凈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與求學方面得到提高。32.我們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真知,取得直接經驗。【解析】2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翻譯。B.句意: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樂:以……為樂。故選B。30.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關鍵字詞:三軍:指軍隊。奪:改變。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3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吾日三省吾身”意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體現出超高的嚴于律己精神。只有嚴格要求自己,人才能凈化自己的思想,從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32.本題考查文章啟示,回答此題要聯系實際結合主旨分析。本文大意為一個人要在集市上賣駿馬,賣了三天還“人莫之知”,于是請伯樂“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并說明會重金感謝,伯樂如此做后“一旦而馬價十倍”。駿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此駿馬需要伯樂的賞識。這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參考譯文】譯文甲: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譯文乙:有個要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人們不了解這匹馬,一直無人問津。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我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于是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漲了十倍。(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歐陽公四歲而孤①,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②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③里士人④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歐陽修苦讀》)【注釋】①孤:小時候失去父親。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③閭(lǘ)里:鄉里、鄰里。④士人: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此指讀書人。33.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劃兩處)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3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B.思而不學則殆(倦怠)C.及其稍長(等到) D.以荻畫地(介詞,用)3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義及用法與示例相同的一項是(
)示例:人不知而不慍A.相委而去 B.曲肱而枕之C.溫故而知新 D.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36.下列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翻譯:有老朋友從遠方來看我,不是更快樂嗎?理解:體現了學習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B.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譯: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理解: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同時要有端正的態度。C.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翻譯:還沒抄完,他就已經能背誦這篇文章了。理解:寫出了歐陽修書寫很認真、速度慢,但記憶力很好。D.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翻譯:他小時候所寫的詩歌文章,都是成人代筆完成的。理解:歐陽修之所以能寫出文采斐然的詩歌,其根本原因是他從小聰明過人。37.【甲】【乙】兩文給你帶來哪些啟發?請結合你的學習生活簡要分析。【答案】33.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34.B35.D36.B37.從學習方法和勤學苦讀兩個方面談。言之有理即可。【解析】3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一般情況下,長句根據分句意思和分句之間關系斷句;短句根據句子成分斷句;關注關聯詞、虛詞、語氣詞,一般在關聯詞前面斷句,在語氣詞后面斷句。(1)以至:以至于。這是一個連詞,單獨斷出來;(2)晝夜忘寢食:(歐陽修)白天黑夜都廢寢忘食。這個句子是一個完整表達,是歐陽修讀書的一個表現,主語省略,“晝夜”是狀語,“忘寢食”是謂語,故在“食”后面斷句;(3)惟讀書是務:只一心一意努力讀書。“惟”是連詞,“讀書是務”是歐陽修讀書的另一個具體表現,故在“惟”前面斷句;故句子是: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3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技巧:把握句子翻譯,進而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B.思而不學則殆: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殆:疑惑;故選B。35.本題考查文言虛詞。人不知而不慍:即使別人因為不理解我而誤解我,我也不會生氣。而:連詞,表轉折;A.相委而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而:連詞,表承接;B.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枕著它睡。而:連詞,表承接;C.溫故而知新: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而:連詞,表承接;D.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而:連詞,表轉折;故選D。3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和理解。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朋: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不是……嗎?翻譯并不準確;同時這句話寫的是為人處世,和學習沒有關聯,理解錯誤;C.“抄錄未畢,而已能誦其書”突出了歐陽修書記憶力好,還沒抄完但已經能背誦了,突出他的聰慧,而不是突出“歐陽修書寫很認真、速度慢,但記憶力很好”,C項理解錯誤;D.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能與大人一樣有文采。D選項翻譯錯誤;結合【乙】文“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可知,歐陽修能夠寫好文章的根本原因是歐陽修讀書足夠刻苦;故D選項“其根本原因是他從小聰明過人”的理解錯誤;故選B。37.本題考查啟示探究。答題思路:結合具體的和學習有關的句子談對自己的啟示。【甲】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啟示我們學習要按時復習,這樣才能鞏固所學,才能融會貫通;【甲】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示我們學習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只有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真的理解知識,才能深入思考;【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啟示我們學習要充分發揮興趣的作用,真的找到知識的樂趣所在,這樣才能全面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啟示我們學習時一定要謙虛,要以身邊優秀的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優秀之處,并且看到身邊人的一些缺點,引以為戒;【乙】文“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啟示我們學習要主動,要排除萬難,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有勇氣和毅力去克服,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參考譯文】【甲】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后按時去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乙】譯文:歐陽修在四歲時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歐陽修的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歐陽修的母親還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讓他學習寫詩。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借此機會抄錄下來,還沒抄完,但是已經能背誦這篇文章了。以至于歐陽修白天黑夜都廢寢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能與大人一樣有文采。(十)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節選自《<論語>十二章》)【乙】齊宣王見顏斶①。曰:“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②,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③。”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選而祿焉,非不貴也,然形神不全。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④。”則再拜辭去也。斶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也。(節選自劉向《戰國策·齊策四》,有刪改)注:①顏斶(chù):戰國時齊國人,曾與齊宣王辯論。②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③麗都:雍容華貴。④自虞:自以為樂。38.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傳不習乎
傳:_______________(2)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_______________39.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0.【甲】文中孔子和曾子在學習方面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41.【甲】【乙】兩文中的孔子和顏斶二人對富貴所持的態度有所不同。請結合兩個語段做簡要說明。【答案】38.
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以……為樂。39.(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2)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40.①學習要及時復習;②要時刻反省自己;③“學與“思”要相結合;④興趣對學習很重要;⑤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41.語段【甲】中的孔子認為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其樂無窮,但他對富貴不是絕對的排斥。他認為富貴是人們正常的欲求,只要是用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都是可以求取的。語段【乙】中的顏斶堅持過自己清貧的生活,即使齊宣王邀他過富貴的生活,他也堅決推辭。他認為,只要出來做官,坐享富貴權利,就會破壞自己玉一樣的形象品格。【解析】3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傳: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2)句意: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樂:以……為樂。3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2)擇:選擇;善者:好的方面;改:改正。40.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根據【甲】文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傳不習乎”,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可知,我們要及時溫習學過的知識;根據【甲】文②“吾日三省吾身”可知,我們要時刻反思自身的行為;根據【甲】文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知,我們學習時要“學”與“思”相結合;根據【甲】文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知,我們要享受學習中的快樂,興趣對學習很重要;根據【甲】文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我們要取長補短,有謙虛好學的態度。41.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甲】文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可見在孔子即便在貧窮時也不能改變志向,不能追求“不義”的富貴,正常手段得來的富貴是可取的;根據【乙】文“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可知,齊宣王想成為顏斶的弟子,并許諾讓他過富貴的生活;根據“士生乎鄙野,選而祿焉,非不貴也,然形神不全”“斶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也”等語句可知,顏斶選擇了拒絕齊宣王的好意,認為做官享受富貴會使自己的形象與精神不像以前一樣完整了,顏斶甘守清貧。【參考譯文】【甲】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乙】譯文:齊宣王接見顏斶,說:“誠心請您接受我為弟子。并且顏先生和我出游時,吃的必定是祭奠祖先的食物,出行必定有車乘坐,你的妻子和孩子都穿雍容華貴的衣服。”顏斶拒絕說:“璞玉生在山,制作就必須剖開,不是不寶貴了,但對于原始的璞來說不完整了。學士生長在偏僻鄉野,推選出來做了官就有俸祿了,不是不尊貴了,而是形象和精神已經不像原來那樣完整了。我的心愿是回家,飯吃得晚權當像吃肉一樣香甜,安穩地步行權當像坐車一樣享受,沒有罪狀權當像富貴一樣尊貴,用清凈、貞潔、正直來使自己快樂。”便行再拜禮后離去。顏斶知足啊,回到真實自然的本性,這樣終身不受辱。(十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政》)(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乙】曾子不受邑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請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選自漢·劉向《說苑》)【注釋】①曾子:名參,孔子的學生。②邑:國君封賞的土地。③修衣:添置衣服。42.請補寫文中表明“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說乎()(2)人不知而不慍()(3)衣敝衣以耕()(4)魯君使人往致邑()4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5.下列對甲乙兩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要求他的弟子們能用“忠”“信”的標準來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塑造理想人格。B.孔子面對滾滾而逝的流水滿懷感慨,感慨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幻太快。C.孔子自述其人生經歷時說自己到七十歲時做事才能不隨心所欲,不越過規矩。D.孔子認為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將知識融會貫通,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新發現,才“可以為師”。46.曾子在文段中體現的品質與《<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符。【答案】42.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43.
同“悅”,愉快;
生氣、惱怒;
穿;
派、派遣44.替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45.C46.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解析】42.本題考查名句默寫。根據“‘學’與‘思’辯證關系”的提示可知應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意“罔”“殆”的書寫。4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不也是很愉快嗎?說:同“悅”,愉快;(2)句意為: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慍:生氣、惱怒;(3)句意為: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衣:穿;(4)句意為: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座城。使:派、派遣;44.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字詞:三,多次;省,反省;忠,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指溫習、實習、演習等。45.C.“七十歲時做事才能不隨心所欲”有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故選C。46.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根據(乙)文“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分析,曾子寧愿穿著破舊衣服種地也不接受魯君的賞賜,是因為他認為無功不受祿,他的功勞和魯君的賞賜不匹配,表現了曾子的自律、不貪婪的高貴品質,與《<論語>十二章》中“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相符。【參考譯文】(甲)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吳中區年金制合同協議
- 2025農田租賃合同范本
- 樓頂彩鋼瓦雨棚合同協議
- 員工線上入職合同協議
- 2025立式切削鉆機租賃合同
- 2025電子產品供應鏈管理合同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理綜化學 含解析
- 2025房產買賣合同房屋銷售合同
- 事業單位司機聘用協議
- 2025塑鋼防火門采購合同范本
- DB4102-T 025-2021海綿城市建設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高清現行)
-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管理隱患清單
- 錫膏使用記錄表
- 兒童保健學課件:緒論
- 中小學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崗位責任清單
- 校園安全存在問題及對策
- NY∕T 309-1996 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
- 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9《y-w》ppt教學課件
- 團代會PPT模板
- 地基基礎軟弱下臥層驗算計算表格
- 施工界面劃分表(明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