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課件_第1頁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課件_第2頁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課件_第3頁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課件_第4頁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內容提要 談“忠”一、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忠”的論述二、什么是“忠”三、“忠”的思想內涵內容提要 談“恕”一、孔子關于“恕”的論述二、什么是“恕”三、“恕”的運用四、“恕”的現代意義 談“恕引 言 談起孔子,人們都稱之為圣人;說起論語,人們把它比作東方的圣經。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其核心是“仁”,分開講就是“忠”和“恕”。引 言 談起孔子,人們都稱之為圣人;說起論語,里仁篇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始終的。”曾參說:“是的。”

2、孔子出去以后,同學們向曾參請教:“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兩個字罷了。”里仁篇記載:曾參在這里概括“夫子之道”為“忠恕”二字,其實“忠恕”就是“仁”,“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則是為“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曾參在這里概括“夫子之道”為“忠恕”二字,其實“忠恕”就是“忠:中心也,即盡心竭力,盡己之心以愛人,用孔子的話說,“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恕:如心也,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愛人,用孔子的話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篇)。盡己之心以待人,推己之心以及人,便是“忠恕”。忠:中心也,即盡心竭力,盡己之心以愛

3、人,用孔子的話說,“忠”談“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談“忠” 一、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忠”的論述 關于孔子以及儒家的“忠”,歷來異議頗多,五四以來,抨擊尤為猛烈為便于討論,我們現引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論“忠”六則,予以辨析。一、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忠”的論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篇)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出謀劃策竭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誠實守信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時常溫習了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篇)譯文:樊遲向孔子

4、請教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閑居在家要恭敬嚴肅,工作起來要認真敬業,待人接物要忠實守信。這些品德,即使到了邊遠落后未開化的地方,也不能丟棄。”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篇)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誠和勤勉進取,應該怎樣做呢?”孔子說:“你在老百姓面前舉止莊重,老百姓就會敬重你;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老百姓就會忠誠于你;你提拔賢良,教育能力不足的人,老百姓就會勤勉進取。”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子張問曰:“令尹子文

5、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公冶長篇)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楚國的子文多次被任命為令尹,但是從來沒有見他面露喜色;又多次被罷免,也從來沒有見他面露怨色。每次罷官交接工作時,他必定把自己任令尹時的一切政令公務全部告訴新任令尹。您認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個人忠于職守啊!”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5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篇)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在位要敬業不能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耿耿。”5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篇)6定公問:“君使臣

6、,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譯文:魯定公問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使用臣下應該以禮節相待,臣下事奉君主應該用忠心相報。” 6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忠”在論語中出現次,異議甚多,也是有人“究其一點,不及其余”,以“忠君”攻擊孔子,是抨擊儒家思想最多的地方。我們認為,對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斷語,片面理解和闡釋,而要全面加以領會,分析其實質我們上面所引用的論語六則,雖然不是全部,但足以窺其全豹。“忠”在論語中出現次,異議甚多,也是有人“究其一點,二、什么是“忠”說文解

7、字云:“忠,敬也,盡心曰忠。”應該說,這便是“忠”的定義。“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盡己之謂忠。”這些都是對“忠”字的正確理解。曾參概括夫子之道為“忠恕”二字,孔子自己則多言“仁”。行“仁”首先必須“忠”。忠:中心也。孔子說:“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禮記表記)于己是一切出于真誠,對人則事事盡心竭力。二、什么是“忠”說文解字云:“忠,敬也,盡心曰忠。”應該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用孔

8、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三、“忠”的思想內涵 1孔子所說的“忠”,其內涵首先指的是“忠人”。“與人忠”(子路篇),就是“待人接物要忠誠守信”。“主忠信”(學而篇),就是為人做事“應該講忠誠守信用” 三、“忠”的思想內涵 1孔子所說的“忠”,其內涵首先指的是魯國權臣季康子曾經向孔子請教:“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子回答說:“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篇)這是論語里記錄的孔子對當權者的正面勸誡。魯國權臣季康子希望轉變民風,形成“民敬、民忠、民勸”的良好氛圍,因此向孔子求教。魯國權臣季康子曾經向孔子請教:“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然

9、而,民風的轉變究竟靠什么呢?孔子從人際關系的對等性特點出發,認為民風的轉變靠的是執政者的表率作用,要轉變民風,執政者自己必須要以身作則,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然而,民風的轉變究竟靠什么呢?孔子從人際關系的對等性特點出發孔子認為律人必須先律己,正人必須先正身。孔子反復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篇)“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子帥以政,孰敢不正?”(顏淵篇)孔子認為律人必須先律己,正人必須先正身。孔子反復強調:“己所執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嚴,何以服眾?你舉止端莊,就能贏得尊敬;你敬老愛幼,就能贏

10、得忠誠;你任用賢良,教所不能,就能使人勤勉。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因此,執政者要堂堂正正做官,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切從自身做起,時時處處事事做出表率。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篇) 執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嚴,何以服眾?你舉止端莊,就能贏得尊孔子在回答臣季康子的問題時,體現了“君子求諸己”的思想,作為當時魯國的主要執政者,當然要考慮老百姓是否忠誠的大問題。孔子認為要使“人忠”,必須從自己做起。執政者如果善待老百姓,就會贏得老百姓的尊敬;執政者如果孝敬尊長、愛護幼小,就會贏得忠誠;執政者如果舉賢授能,就會使老百姓勤勉向上,盡心竭力。果

11、如此上行下效,就會構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穩定的社會構架,社會也才能安寧。孔子在回答臣季康子的問題時,體現了“君子求諸己”的思想,作為2孔子所說的“忠”,其內涵還包括“忠事”的內容。子張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8歲,對老師的教誨時刻銘記在心。有一次子張向老師問“行”。2孔子所說的“忠”,其內涵還包括“忠事”的內容。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篇)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使自己處處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事敦厚恭敬,即使到了異域他鄉,也能夠行得通。說話不

12、忠誠守信,行事不敦厚恭敬,即使在本鄉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站著的時候,仿佛看見它直立在眼前;坐在車中,仿佛看見它呈現在車前橫木上。能夠做到這樣,自然就能處處行得通了。”子張于是把孔子的話寫在自己的腰帶上。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子張不僅把老師的話記在衣帶上,唯恐有失;更可貴的是子張能學以致用,運用老師的“忠”的思想分析人物。 例如: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公冶長篇)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楚國的子文多次被任命為令尹,但是從來沒有見他面露喜色;又多次被罷免,也從來沒有見他面

13、露怨色。每次罷官交接工作時,他必定把自己任令尹時的一切政令公務全部告訴新任令尹。您認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個人忠于職守啊!”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孔子認為“食君之祿”,就應該“忠君之事”。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顏淵篇)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在位要敬業不能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耿耿。” 以上兩章,孔子一是贊揚楚國的子文“食君之祿”而“忠君之事”。一是告誡子張要忠心敬業。孔子認為“食君之祿”,就應該“忠君之事”。可如今,我們有的領導干部,人在其位,不謀其政,紙醉金迷,消極腐敗。有人列舉了一些政府官員的“七宗罪”:作

14、秀、低效、逐利、弄權、失信、瀆職和享樂。也有人給某些領導者畫像:身體越來越胖,心胸越來越小;膽量越來越大,正氣越來越少;娛樂越來越多,快樂越來越少;搞笑越來越多,幽默越來越少;戀的越來越多,愛的越來越少;發言越來越多,真話越來越少;活動越來越多,運動越來越少;職稱越來越多,學問越來越少;權勢越來越高,威望越來越小。可如今,我們有的領導干部,人在其位,不謀其政,紙醉金迷,消極這些人與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的差距太遠。孔子稱贊令尹子文“忠矣”,就包含“忠于職守”的意思。子張學以致用,孟子贊揚他“有圣人之一體”(孟子公孫丑上),可見,子張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傳播是“盡心竭力”的,被后人列為儒家八派之

15、首。 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幾句話與大家共勉: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就永遠休息;你永遠不能疲倦,否則你就永遠疲倦;你永遠不能懈怠,否則你就永遠懈怠。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有幾句話與大家共勉:細節決定成敗,忠誠勝于能力!人生就是一出戲。你只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認認真真把它演好,就完成任務了。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尾,死了就算結尾。漫談孔子的忠恕之道做五官端正的干部:手不伸,腿不懶,耳不偏,嘴不讒,眼不花權為民所用,不要為所欲為。利為民所謀,不要與民爭利。情為民所系,不要麻木不仁。做五官端正的干部:手不伸,腿不懶,耳不偏,嘴不讒,眼不花3“忠人”“忠事”的最高境界是“忠君”。魯定公問孔子

16、:“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3“忠人”“忠事”的最高境界是“忠君”。君臣關系為倫常之首,可以說是古代禮制社會最為看重的社會關系了。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過司寇,代理過宰相。定公的哥哥昭公,曾經被執政大夫季氏趕出國外。因此,定公詢問孔子,如何正確處理好君臣關系,以維持政權。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魯定公問的是領導方法問題,孔子回答的是領導的道德問題。 君臣關系為倫常之首,可以說是古代禮制社會最為看重的社會關系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孔子認為:在君臣關系上,不

17、只是要求臣要忠君,對君也有要求。君主必須按照禮制的要求來使用臣屬,雖然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威儀,但也不能為所欲為。而臣屬必須一片至誠忠于君主,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以上臨下要守禮,不要粗率簡易;以下事上要盡忠,不要欺君罔上。這樣上安下順,就是清明的政治了,君臣關系也就和諧了。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把對君的要求放在前面,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強調只有君對臣以禮相待,臣才能對君忠心耿耿。臣下忠于國君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如果國君對待臣下以禮、以敬,實行仁義道德,那么臣下對國君自然就敬且忠了。這種君臣關系是建立在

18、共同遵守的道德上,而不是建立在地位和手段上。可見,孔子盡管要求臣要忠君,但是他是反對對君的愚忠的!君禮,臣才能忠;父慈,子才能孝;兄友,弟才能悌;夫義,婦才能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要各守其道。 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把對君的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講的就是一種君臣之間的相互公平的回報。“規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孟子離婁上)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下)“君圣則臣忠,上明則下直。”(白居易論制科人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講的就是一種君臣之間的相互公平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上級尊重下級,

19、下級忠于上級。這是一種以心換心,投桃報李的領導藝術。首先是“君君”,然后才是“臣臣”。如果“君不君”,那也就“臣不臣”了。禮在忠前,關鍵在君;君禮臣忠,各行其道。君臣之間,有禮有忠;上下之間,彼此尊重;人人之間,和諧相處。果真如此,則國家必興,民族必旺。“君悖天逆民,臣有權不臣。”(金木生論語義說)“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管子形勢)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上級尊重下級,下級忠于上級。這是一種4關于儒學之忠“儒家”之“忠”,相對來說,人們對“忠”或許比對“儒家”這一概念要熟悉的多,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事實上,一提到儒家之忠,人們首先總是會想到“愚忠”之類,而對“忠”、對儒家之“忠”

20、的認識,恐怕不能基于此。 4關于儒學之忠何謂“忠”?查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應該說,這便是“忠”的定義。“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盡己之謂忠。”這些都是對“忠”字的正確理解。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傳昭公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這是春秋時代人們對“忠”的解釋。但這解釋已不只是單單對“忠”字,而是對“忠”的外延(忠的對象)來進一步剖析。何謂“忠”?查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應該說,忠,是一種對事對人的應有品德和行為準則,因為它必然要通過人事才能表現出來。其對象較為廣泛,對自己的份內之事,對親、師、友、君所交待的事都

21、要忠(盡心)。間接地,也便成了待親、待師、待友、待君(但絕非漢以來特指的對上、待君)都應該忠(盡心),當然這忠并非無原則的忠。 忠,是一種對事對人的應有品德和行為準則,因為它必然要通過人事縱觀論語,更絕沒有要求臣應對君的忠。八佾篇中,倒有一段有臣應忠于君的的對話,“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中的“事君”二字,自然不能理解成“侍奉君主”或“服侍君主”,而是事奉君主。縱觀論語,更絕沒有要求臣應對君的忠。八佾篇中,倒有一據學者查證,儒家經典里應還沒有“侍君”一詞。所以“臣事君以忠”的解釋完全可以解為“臣下盡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內之事”。退而言之,即便簡單

22、理解為“臣下盡心去服侍君主”也無不可。只要我們莫落下上一句“君事臣以禮”,不將之一分為二而作斷章取義之舉。在對待君臣關系,孔孟都是從相對關系切入的。據學者查證,儒家經典里應還沒有“侍君”一詞。所以“臣事君以忠孟子談到”忠”時,和孔子一樣,絕沒有認為“忠”是無原則地聽從上司、君主之命。相反地,孟子在此基礎上還邁出了一大步,痛快淋漓地道出孔子還沒說下去的話,孟子離婁中,“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談到”忠”時,和孔子一樣,絕沒有認為“忠”是無原則地聽從在孔孟那里,“忠”隸屬于“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所傳

23、示的精深內涵本身便是仁義。“忠”在眾德中(克己、愛人、惠、恕、孝、信、讱、勇、儉、無怨、直、剛、恭、 敬、寬、莊、敏、慎、遜、讓)的地位很高,“忠”做為眾德之一,受著人類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中應當遵循之最高原則的“義”的節制,成其為美德。 在孔孟那里,“忠”隸屬于“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所傳示到了漢代,西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賈誼在其新書中多次談到“忠”,他對“忠”的解釋是對孔學的進一步論述,也是基于愛民的。而西漢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謂的“王道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本是指提網的總繩,這里是一種比喻,意為君對臣,父對子,夫對妻有較絕對的支配權力

24、,而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則只有絕對服從的義務。到了漢代,西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賈誼在其新書中多次談到這無疑是與孔子的思想是相悖的,也是孔孟儒學的一大變。“忠”由原來的儒家的倫理范疇而一躍成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疇,其含義主要是指對君主忠誠。忠經上所謂“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人乎,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也”。這無疑是與孔子的思想是相悖的,也是孔孟儒學的一大變。“忠”由直至宋朝的程朱,更是對三綱大力宣揚(有一點要注意,最早鼓吹王權至上的是法家韓非子)。此后的“忠”,更成了傳統社會的最高道德。自班固的漢書以下,晉書、兩唐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都設有忠義傳。直至

25、宋朝的程朱,更是對三綱大力宣揚(有一點要注意,最早鼓吹王不過,確切來說,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師荀況對“忠”的解釋就已不同于孔孟。荀子君子云:“忠者,敦慎此者也。”把辦事敦慎稱為忠,還沒離開孔子對忠的正確觀點。 不過,確切來說,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師荀況對“忠”的解釋就已不但通讀荀子一書,也沒看見荀子把“忠”的對象放寬到對一切人上的論說。單就其臣道篇而言,這篇專講為臣之道如何如何,言“忠”只及于君王。荀子臣道:“從命而利君謂之順;逆命而利君謂之忠;敬而不順者,不忠也。”荀子談忠,旨在說“忠臣”,說臣應如何忠于君但通讀荀子一書,也沒看見荀子把“忠”的對象放寬到對一切人千百年來,在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

26、得不死”的邪說流傳下,人們多以為“忠”只是臣對于君而言,大不足取。但實際上,追本溯源,便知道孔孟所說的“忠”,并不是單指臣對君忠,更不是無原則的臣對君忠。 千百年來,在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邪說流傳下,人們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時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暫不論孔孟的這一正確的“忠”是可以照搬不誤,即便是董仲舒所謂的“忠”也可以拿來用,只是在忠的“對象”上略加改動便是。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時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孫中山先生便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于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

27、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先生便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于皇帝我們在民顯然,嚴格來說,孫中山先生這段話中“古時所講的忠,是忠于皇帝”這句是籠統而有誤的。但把“忠”的對象轉化為為國為民,則所言甚是。我們對于傳統美德都應古為今用,并進行現代注解。于忠而言,也應該是這樣。 顯然,嚴格來說,孫中山先生這段話中“古時所講的忠,是忠于所以我們強調:“忠”是責任,是對人、對己、對家庭、事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忠”是他人信任之基點,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家庭穩固之基石,是事業興旺之源泉;是社會和諧之根基,是國家昌盛之所在。所以我們強調:“忠”是責任,是對人、對己

28、、對家庭、事業、社會經濟越發達,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人們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社會的和諧性增強,減少各種自然和社會危機的發生。經濟越發達,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人們具有更多的社會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家庭,君和臣、領導和群眾、上級和下級、夫與妻、父母與子女,都能夠做到“兩忠”、“時忠”,各盡職守,那么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組織,這個家庭,何愁不太平,何愁不和諧!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家庭,君和臣、領導和群談“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談“恕”一、孔子關于“恕”的論述公冶長篇記載: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

29、,非爾所及也。”譯文: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強加什么東西給我,我也不想強加給別人。”孔子說:“端木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一、孔子關于“恕”的論述公冶長篇記載:衛靈公篇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衛靈公篇記載:顏淵篇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仲弓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要像去朝見國君一樣

30、恭謹,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擔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沒有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但也要按您講的話去做。” 顏淵篇記載:二、什么是“恕”恕:如心也。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將心比心。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愛人,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篇)。這從根本處指明了人我不同而和的普遍原理。理解對方又尊重自己,是孔學的大智大仁。古今社會的全部不平,人世的種種丑惡,皆生于“己所不欲,專施于人”。二、什么是“恕”恕:如心也。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將心比心在里仁篇里,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時,曾子曾概括“夫子之道,

31、忠恕而已矣”。“忠恕”也就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分別講是“忠”和“恕”,合起來就是“仁”。“恕”道成為“夫子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顏淵篇里,當仲弓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是“仁”時,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仁”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在里仁篇里,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時,曾子曾概在公冶長篇中,當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時,孔子明確的告訴他:“賜也,非爾所及也。”所以在衛靈公篇中,當子貢向孔子乞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孔子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材生子貢。在公冶長篇中,當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

32、欲無所謂“恕”,其主旨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乃是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也就是把自己內在的愛心推及于愛眾人,用自己的仁心和善心去推度別人的心,從善心出發去處理人與人的情感關系和物質利益關系。所謂“恕”,其主旨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乃是在“恕”這個命題中包含著要分清兩個對立的的概念,即“所欲”與“所惡”,這是從人的個人主體出發而體驗到的,人的全部心靈活動和行為追求,不外乎就是這兩個東西,也是整個人類主體所能共同感悟到的。 在“恕”這個命題中包含著要分清兩個對立的的概念,即“所欲”與“己所不欲”,“施諸己而不愿”,是“所惡”,它的反面就是“所欲”,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

33、達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問)。相反,“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亦是“仁”。所以,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命題中,體現著人類的偉大的“愛”。其中所包含的“微言”或真諦,就是“泛愛博施”。“己所不欲”,“施諸己而不愿”,是“所惡”,它的反面就是凡事替自己著想時也能替別人著想,自己所不愿的,也不強加給別人;自己心里喜歡的、向往的,別人也一樣;我心里不想要的,別人也不愿意有。所以要像考慮自己一樣來考慮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可以進入“文明”的層次了。 凡事替自己著想時也能替別人著想,自己所不愿的,也不強加給別人“恕”是實踐“仁”的最切實的下手處。恕人之道可以視作待人處事的

34、基本修養,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般說來,自己經歷過磨難和痛苦的人,往往能替別人著想一些;而一帆風順、條件優越的人,為別人著想就不那么容易了。 “恕”是實踐“仁”的最切實的下手處。恕人之道可以視作待人在孔門弟子當中,子貢才華很高,在事業和功績方面表現得很出色,經商很成功,在政治上、外交方面也很出色。這樣的人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犯不饒恕人,不善體諒人的毛病。憲問篇就有“子貢方人”的記載。在孔門弟子當中,子貢才華很高,在事業和功績方面表現得很出盡管子貢曾經講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無加諸人” (公冶長篇)之類的話,但孔子當即就對子貢說“非爾所及也”,說明“恕”道之難,所以

35、在這里,孔子把一個“恕”字和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單單送給子貢。孔子送子貢的話,既是因材施教,希望子貢終身奉行“恕”人之道,又具有更普遍的意義,于己于人終身受益。 盡管子貢曾經講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無加諸人” (公從日常的人與人相處的關系來看,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強人所為,不奪人所愛,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成己成物,就能相處得和諧。能不能用忠恕之道去理解人,幫助人,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是一個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養的標志。從日常的人與人相處的關系來看,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些缺乏教養的人,與別人發生一點小磨擦就出口傷人,有

36、時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銳的程度,甚至犯罪。個人教養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和諧是離不開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投桃報李,最終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的仁者境界。“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于丹論語心得)一些缺乏教養的人,與別人發生一點小磨擦就出口傷人,有時把“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后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和諧人際關系,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后人影響很大。三、“恕”的運用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道”

37、去推己及人呢?禮記大學中有一段關于“挈矩之道” (用同樣的尺度衡量自己、衡量別人的方法)的論述,說明及其翔實而又具體:“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于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三、“恕”的運用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道”去推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

38、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這可以說是對“推己及人”的“恕道”的具體而又形象的說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寬恕別人,要從哪些方面去寬恕呢?明代哲學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聽聞有未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彼精神有所忽處,或彼微意有所在處。”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寬恕別人要從六個方面考慮:可能是其見識不夠高明,也可能是其所見所聞不夠真切,也可能是其力量過于薄弱,也可能是其心中有某些

39、苦衷,也可能是其一時疏忽大意,也可能是其出于某種不便明說的原因。寬恕別人,要從哪些方面去寬恕呢?明代哲學家呂坤在呻吟語如果我們懷著一種豁達大度的胸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推己及人,許多矛盾就不會發生,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人際關系就會融洽,社會就會和諧穩定。 如果我們懷著一種豁達大度的胸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推己及人以寬恕之心待人本來是好的,但也要有分寸尺度,“過猶不及”,也應該考察懷有忠恕之心的人出于什么考慮,站在什么立場。呻吟語有一段話讓人警醒:“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貨者恕人之貪,好飲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嘗不以己度人,未嘗不視人猶己,而道之賊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審也。”以寬恕

40、之心待人本來是好的,但也要有分寸尺度,“過猶不及”,也這些人未嘗不是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心,未嘗不是看別人就聯想到自身,可是由于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嚴重損害了“恕道”的純潔性。由此可見,在推行“恕道”之時,也不能不謹慎從事。這些人未嘗不是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心,未嘗不是看別人就聯想到自在文明進步的社會里,一個人不可以以自私的欲望和意見推己及人,或者以己之心寬恕別人的罪行而違犯人類共守的法則,遇事慎思而行,才是一個人應有的涵養和態度。以道德的行動去感化愚妄,對一切人和事,都要以誠實和愛心去感化它們,能檢討自己的過失,是真正的智者,攻擊別人的弱點,則是庸夫。寬恕和愛心是建立人生友誼的基石。但是,絕不能

41、寬恕一切罪惡的行徑,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惡或自己的偏嗜而寬恕別人同類的毛病。 在文明進步的社會里,一個人不可以以自私的欲望和意見推己及人,用現代觀念來看,寬恕應該是有原則的,姑息,就是無原則的寬容。姑息養奸,必然釀成大的禍患。儒家的寬容與道家、基督教的寬容不同,基督教要求人要愛你的鄰居,愛你的敵人;別人打了你的右臉,你應該把你的左臉伸過去。道家則說“報怨以德”。別人做錯了事,因為寬容可以引導做錯事的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的寬容使他難以自容,因此只好改正自己的錯誤。 用現代觀念來看,寬恕應該是有原則的,姑息,就是無原則的寬容。但是,對于那些勢利小人 ,對于那些口是心非、兩面三刀、居心叵測、搞陰謀詭計

42、的人,就絕不能心慈手軟,絕不能寬容,絕不能姑息遷就,而應該大膽地揭露他們的陰謀,使之無藏身之地。否則,就會貽害自己,禍害他人,殃及組織和社會。但是,對于那些勢利小人 ,對于那些口是心非、兩面三刀、居心叵可見,真正要推行“恕道”也是非常之難的,是一種一般人難以達到的修養境界。但不管有多難,我們還是希望大家多行恕道,寬以待人;寬以待人,就是寬待自己;恕道隨身,前途道路自然無限寬廣。可見,真正要推行“恕道”也是非常之難的,是一種一般人難以達到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現代意義 從世界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中,從現實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也體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和意義。 四、“己所不欲,

43、勿施于人”的現代意義 從世界人類所面臨的各 針對世界性的道德墮落、各種犯罪、生態環境的破壞、各種地區性戰爭沖突、國與國之間外交糾紛以及在我國大量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等等現象,理應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訓導中吸取智慧,以此作為思想的指導,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針對世界性的道德墮落、各種犯罪、生態環境的破壞、各從國與國的關系來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自己國家主權的喪失,都不希望自己國家的領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國家統一受到破壞等等。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出發,那就任何一個國家就應該尊重別國的主權,不要去侵奪別國的領土,不要去破壞別國的統一,不要把戰爭強加給別國人民,不要去奴役別國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國家主權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別國的主權;要想自己的國家發達,也就要讓別人國家也發達;要想自己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