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_第1頁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_第2頁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_第3頁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_第4頁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臨床中藥學溫里藥臨床中藥學溫里藥概述一、含義 以溫散里寒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里寒證的藥物,稱溫里藥,又叫祛寒藥。二、功效與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概述一、含義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概述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的不同而有多種效用。主入脾胃經者,能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經者,能溫肺化飲,用治肺寒痰飲證,癥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經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經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陰頭痛等;主入腎經者,能溫腎助陽,用治腎陽不足證,癥見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主入心腎兩經者,能溫陽

2、能脈,用治心腎陽虛證,癥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或回陽救逆,用治亡陽厥逆證,癥見畏寒倦臥、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概述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的不同而有多種效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概述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三、性能特點 1.藥性 性溫熱,溫能通,善走臟腑而能溫里祛寒,溫經止痛。即內經所謂“寒者熱之”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之意。 2.藥味 3.歸經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概述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概述四、配伍應用 外寒入里,表寒未解配伍辛溫解表藥; 寒凝經脈、氣滯血瘀配伍行氣活血藥; 寒濕內阻配芳香化濕或溫燥去濕藥; 脾腎陽虛配溫補脾腎藥;

3、 亡陽氣脫者,宜與大補元氣藥同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5概述四、配伍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5概述五、使用注意: 1.證候禁忌 本類藥物多辛熱燥烈,易耗陰動火,故實熱證、陰虛火旺、津血虧虛者忌用;孕婦慎用。 2.其他臨床中藥學溫里藥6概述五、使用注意:臨床中藥學溫里藥6【教學內容】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熟悉:丁香、小茴香、花椒了解:高良姜、胡椒、蓽茇、蓽澄茄臨床中藥學溫里藥7【教學內容】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臨床中藥學溫里藥7附子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8附子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8附子 本經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臨床

4、中藥學溫里藥9附子 本經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附子 本經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到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制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0附子 本經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附子 本經【藥性】辛、甘、大熱。有毒。 歸心、腎、脾經。【功效】回陽救逆, 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1附子 本經【藥性】辛、甘、大熱。有毒。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附子 本經【應用】 1亡陽證 味辛大熱,秉

5、性純陽,藥力頗強,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與干姜相須為用。 2陽虛諸證 本品辛甘溫煦,有峻補元陽、益火消陰之效,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凡腎、脾、心諸臟陽氣衰弱者均可適用。 3寒凝諸痛 本品氣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濕邪,故有較強的止痛作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2附子 本經【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2附子 本經【用法用量】 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使用注意】 孕婦及熱證、陰虛陽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簍、貝母、白蘞、白及。 生品可外用,內服須炮制。若內服過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3附子 本經【用法

6、用量】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3干姜 本經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4干姜 本經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干姜神農本草經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s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純凈后切片曬干或低溫烘干。生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5干姜神農本草經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干姜神農本草經 【藥性】辛,熱。 歸脾、腎、心、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溫肺化飲。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6干姜神農本草經 【藥性】辛,熱。臨床中藥學溫

7、里藥16干姜神農本草經【應用】 1脾胃寒證 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主藥。治寒邪直中之腹痛,胃寒嘔吐,泄瀉。 2.亡陽證。每與附子相須為用, 3.寒飲喘咳。【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7干姜神農本草經【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7肉桂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8肉桂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8肉桂 本經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樹皮。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19肉桂 本經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肉桂 本經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Cin

8、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樹皮。主產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多于秋季剝取,刮去栓皮、陰干。因剝取部位及品質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生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0肉桂 本經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肉桂 本經【藥性】辛、甘、大熱。 歸腎、脾、心、肝經。【功效】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 溫經通脈。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1肉桂 本經【藥性】辛、甘、大熱。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1肉桂 本經【應用】 1陽虛諸證。辛甘大熱,能補火助陽,益陽消陰,作用溫和持久,亦為補火助陽之要藥。 2.寒凝諸痛證。 3.寒凝血瘀證。 4.虛陽上浮。本品大

9、熱入肝腎,能使下元虛衰,上浮之虛陽引回故里,故曰引火歸源。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2肉桂 本經【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2肉桂 本經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鋦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忌用。畏赤石脂。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3肉桂 本經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鋦服;吳茱萸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4吳茱萸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4吳茱萸 本經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

10、is (Dode) Huang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將近成熟果實。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5吳茱萸 本經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 Evodia 吳茱萸 本經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陜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用甘草湯制過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6吳茱萸 本經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陜西、浙江、四吳茱萸 本經【藥性】辛、苦、熱。有小毒。 歸肝、脾、胃經。【功效】散寒止痛, 疏肝下氣, 燥濕。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7

11、吳茱萸 本經【藥性】辛、苦、熱。有小毒。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吳茱萸 本經【應用】 1.寒凝疼痛證。本品辛散苦泄,性熱祛寒,主入肝經,既散肝經之寒邪,又疏肝氣之郁滯,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主藥。 2.嘔吐吞酸證。既善散寒溫中而止痛,又善疏肝下氣而止嘔制酸,故為治嘔吐吞酸之要藥。 3.寒虛泄瀉。脾腎陽虛的泄瀉。 4.寒濕腳氣。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8吳茱萸 本經【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8吳茱萸 本經 【用法用量】 煎服,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9吳茱萸 本經 【用法用量】臨床中藥學溫里藥29臨床中藥學溫里藥培訓課件小茴香

12、 藥性本草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1小茴香 藥性本草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 Foeni小茴香 藥性本草 【藥性】辛,溫,歸肝、脾、胃經。【功效】散寒止痛, 理氣和胃。【應用】 1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痛經。本品辛溫,能溫腎暖肝,散寒止痛,為治寒凝氣滯之要藥。 2中焦虛寒氣滯證。【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2小茴香 藥性本草 【藥性】辛,溫,歸肝、脾、胃經。臨床中丁香 雷公炮炙論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

13、nb.的干燥花蕾。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3丁香 雷公炮炙論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丁香 雷公炮炙論【藥性】辛,溫。 歸脾、胃、腎經。【功效】 溫中降逆, 散寒止痛, 溫腎助陽。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4丁香 雷公炮炙論【藥性】辛,溫。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4丁香 雷公炮炙論【應用】 1胃寒嘔吐、呃逆(要藥)。 2脘腹冷痛。 3陽痿,宮冷。【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適量。【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用。畏郁金。附藥:母丁香 為丁香的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性味功效與公丁香相似,但氣味較淡,功力較遜。用法用量與公丁香同。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5丁香 雷公炮炙論【應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5高良姜 名

14、醫別錄 來源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i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6高良姜 名醫別錄 來源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ipini高良姜別錄 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n Hance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地上莖、須根及殘留鱗片,洗凈,切段,曬干。生用。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7高良姜別錄 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高良姜別錄【藥性】辛,熱。歸脾、胃經。【功效】溫中止痛,止嘔。【應用】 1脘腹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 2

15、胃寒嘔吐【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8高良姜別錄【藥性】辛,熱。歸脾、胃經。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花椒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9花椒 本經 臨床中藥學溫里藥39花椒來源 為蕓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皮。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0花椒來源 為蕓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花椒Zanthoxy花椒 本經【藥性】辛、熱。有小毒。歸脾、胃經。【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應用】 1.中寒腹痛,寒濕吐瀉。 2.蟲積腹痛。 3.濕疹,陰癢。【用法用量】煎服,36

1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1花椒 本經【藥性】辛、熱。有小毒。歸脾、胃經。臨床中藥學胡椒 新修本草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2胡椒 新修本草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胡椒 新修本草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3胡椒 新修本草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3胡椒 新修本草【藥性】辛,熱。歸脾、胃、大腸經。【功效】溫中散寒。【應用】 胃寒腹痛,嘔吐泄瀉。【用法用量】煎服,13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適量。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4胡椒 新修本草【藥性】辛,熱。歸脾、胃、大腸經。臨床中藥蓽茇 新修本草【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產于廣東、云南等地。910月間果穗由綠變黑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藥性】辛,熱。歸脾、胃、大腸經。【功效】溫中止痛。【應用】 脾胃寒證(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適量。臨床中藥學溫里藥45蓽茇 新修本草【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