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培訓課件_第1頁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培訓課件_第2頁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培訓課件_第3頁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培訓課件_第4頁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 抗原與抗體的概念1) 抗原: 凡是能夠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并能與之結合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抗原。2) 抗體:機體免疫活性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在體液中出現的由漿細胞產生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球蛋白。簡單說,抗體是一種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Chapter 2.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斷和防治中的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2. 抗原與抗體的概念Chapter 2. 免疫學原理在疾3. 免疫反應的功能1) 免疫防御:為機體清除異己物質的一種免疫保護功能。 正常

2、:抗感染(消滅病原生物、中和毒素) 異常: (過高)變態反應(超敏反應);(過低)免疫缺陷癥變態反應:某些抗原或半抗原再次進入致敏機體,在體內引起特異性體液或細胞免疫反應,由此導致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免疫缺陷癥:指機體免疫系統由于先天性發育不良或后天遭受損傷所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或缺乏的系統綜合癥。Chapter 2.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斷和防治中的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3. 免疫反應的功能Chapter 2.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2) 免疫穩定:機體免疫系統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正常:消除體內衰老的和被破壞的細胞 異常:(過高)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自身抗體或自身

3、致敏淋巴細胞攻擊自身靶抗原細胞和組織,使其產生的病理性改變或功能障礙。3) 免疫監督:機體免疫系統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畸形的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生理保護作用。 正常: 識別和消除突變細胞 異常: (過低)易生惡性腫瘤、病毒持續感染。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2) 免疫穩定:機體免疫系統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二、免 疫 系 統 的 組 成 中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類)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脾、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 造血干細胞 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第三淋巴細胞群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

4、胞(LAK細胞)免疫 免疫細胞 抗原提呈細胞: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細胞、并指細胞、系統 朗罕細胞、B細胞 其他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 細胞、肥大細胞、紅細胞 抗體 免疫分子 補體 細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單核因子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 (一) 免疫器官1、中樞免疫器官1) 骨髓(Bone marrow)樣組織:魚類無淋巴造血的骨髓,但在軟骨魚的眶區和顱下區存在淋巴組織或骨髓樣組織,可形成血細胞,具有與高等脊椎動物骨髓相似的結構與功能。 真骨魚的腎臟也屬骨髓樣組織,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造血功能。它分為頭腎(前腎)和中腎(后腎、體腎)二部分。其中頭腎失去排泄功能而成為

5、免疫器官和造血組織,為魚類中第二個發育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的發源地(產生B細胞和紅細胞等,相當于哺乳類骨髓);此外,受抗原刺激后,頭腎增生并存在抗體產生細胞,說明其為魚類重要的抗體產生器官(相當于哺乳類的淋巴結)。2) 胸腺(Thymus):真骨魚類的胸腺位于?,它無皮質與髓質的分界線,胸腺由結締組織被膜環繞,實質由上皮細胞網組成,在上皮細胞網中分布由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成熟的漿細胞等。魚類的胸腺是T細胞分化成熟為具免疫活性的T細胞的場所,T細胞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后,可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效能。 魚類胸腺的結構與功能隨著季節和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

6、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6(一) 免疫器官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2、外周免疫器官外周淋巴器官為捕捉抗原、加工處理抗原和呈遞抗原的結構基礎。1)脾(Spleen):為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貯血和過濾作用,也是成熟T、B細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產生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 A. 人類1) 脾的結構和細胞組成: a. 脾表面由結締組織包裹,被膜向實質內延伸成若干小梁,脾實質由紅髓和白髓組成,兩者交界處為邊緣區(又稱為移行區)。 b. 白髓:由小動脈周圍淋巴鞘和鞘內淋巴泡兩部分組成。小動脈淋巴鞘主要含T細胞,當抗原引起細胞免疫應答時,此區明顯增大。淋巴濾泡主要由B細胞構成

7、,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出現生發中心,內含增殖分化的B細胞。 c. 紅髓:分布在白髓周圍,由脾索和脾竇組成。脾索主要是B細胞集居區,也有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脾竇又稱血竇,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和血細胞。 d. 邊緣區:紅髓和白髓交界處為邊緣區,內含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72、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8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8 2) 脾的功能: a. 在胚胎期為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的場所,具有造血功能; b. 是血液的濾過器,可以清除血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自身衰老損傷的

8、血細胞。 c. 為T、B細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發生免疫應答、產生免疫效應等重要場所。脾中的淋巴細胞60%為B淋巴細胞。B. 魚類脾的結構與功能 a. 有頜類才有真正的脾,軟骨魚類脾較大,分化為紅髓和白髓,為造血器官;硬骨魚類無明顯紅髓和白髓分化,但同時有造血和免疫功能。 b. 與頭腎相比,脾在體液免疫反應中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其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反應以彌散的方式發生在整個器官上。 c. 硬骨魚類受免疫接種后,其脾、腎和肝等器官的黑色素巨噬細胞增多,并與淋巴細胞和抗體生成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黑色素巨噬細胞中心,它的作用有:參與體液免疫和炎癥反應;對異物進行貯存、破壞和脫毒;記憶細胞原發中心;保護

9、組織免受自由基損傷。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9 2) 脾的功能: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2)粘膜淋巴組織(Mucosa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 MALT): a. 魚類皮膚、鰓和消化道等器官的上皮組織中存在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各類粒細胞等都屬于MALT。當機體受到抗原刺激后,巨噬細胞可對抗原進行處理和呈遞,抗體分泌細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 ASC)會分泌抗體,與粘液中的溶菌酶和補體等非特異性的保護組織一道組成抵御病原感染的防線。 b. 魚類MALT相對于其系統免疫系統有一定自

10、主性,在其免疫接種方法選擇和改進中有實際意義:口服免疫后,頭腎、血液和腸都出現ASC,但鰓中和皮膚粘液中無;肛門插管接種抗原后可誘導腸、皮膚粘液和膽汁中產生特異性抗體,但血清中無;腹腔免疫4周后,頭腎、血液和鰓中抗體分泌同時達到峰值,而腸只有到第7周才有顯著反應;顆粒抗原浸泡免疫時,皮膚攝取能力遠大于鰓,因此,口腔和腹腔免疫可明顯刺激系統免疫應答,浸泡和肛門免疫更適宜于誘導粘膜免疫反應。 c. 教材中的腸道淋巴組織也屬于MALT的范疇。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02)粘膜淋巴組織(Mucosa Associated Lym(二) 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泛指所有

11、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及其前體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及其它抗原提呈細胞、粒細胞、紅細胞和肥大細胞等。 魚類免疫細胞主要存在于免疫器官、組織以及血液和淋巴液中。1。T 淋巴細胞:它由一群功能不同的異質性淋巴細胞組成,在胸腺內分化成熟,為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的簡稱。成熟的T細胞隨血流分布于外周免疫器官,并通過血液與組織間的淋巴細胞再循環游走于全身,執行其免疫功能。其在外周血中所占淋巴細胞總數的6580%。2。B 淋巴細胞:在骨髓(骨髓樣組織)中分化成熟,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成熟的B細胞隨血流分布于外周淋巴組織,主要功能

12、為產生抗體,執行體液免疫。外周血中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1(二) 免疫細胞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3. NK細胞 它為發現較晚的一群淋巴細胞,最主要功能為非特異性殺傷靶細胞,對多種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的細胞具較強殺傷作用。約占510%。4. 單核吞噬細胞 它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Monocyte, MC)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它不僅在非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特異性免疫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細胞,有吞噬殺傷、抗原遞呈和合成分泌細胞因子等作用。5. 其他免疫細胞 除上述免疫細胞外,血液中許多細胞均直接或間接參與免

13、疫應答過程,如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血小板等。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23. NK細胞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三)免疫因子免疫因子: 由機體細胞產生,與免疫應答有關的、分泌到體液中或存在于細胞膜表面的分子統稱為免疫因子。 組成:它主要包括抗體、補體系統各成分、細胞因子及免疫細胞膜分子等。 細胞因子(Cytokines) :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如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等)合成和分泌的,具有調節多種細胞生理功能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質。 細胞因子種類繁多,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在免疫系統的調控中作用重大。免疫:水產動物免

14、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3(三)免疫因子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三、免疫的主要類型1. 天然免疫定義: 指機體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對各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與異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稱非特異性免疫。 如:皮膚和粘液、粘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細胞等2. 獲得性免疫定義:指機體對某一種或一類微生物或其產物所產生的特異性 抵抗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自 然感染或預防接種后產生的。也稱特異性免疫。 1) 自動免疫:因感染病原或注射抗原(疫苗)而獲得的免疫 抗原:凡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并能與之結合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

15、 2) 被動免疫:從母體獲得抗體或因人工注射抗體而獲得的免疫 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4三、免疫的主要類型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3) 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的區別: a. 發生作用時間: 自動免疫:慢(1-4周); 被動免疫:快(立即) b. 效果: 自動免疫:可刺激機體持續產生抗體,再次接收抗原刺激 將表現出再次反應或反應增強 被動免疫:體內抗體數量不會增多,再次接觸抗原也不出 現增強反應 c. 維持時間: 自動免疫:長(半年至終生); 被動免疫:短(2-3周) d. 用途: 自動免疫:預防感染; 被動免疫:應急治療 免疫:水產動物免疫

16、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53) 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的區別: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四、水產動物免疫的特點1. 水產動物病原與人類疾病關系不大,不易引起重視;2. 水產動物免疫機制依賴于外界環境變化較為明顯;3. 水產動物抗體與人等高等生物的已知抗體不同,其疾病的免疫學防治方法尚在探索中;4. 水產動物是變溫動物,其免疫學研究必須在同一條件下進行五、水產動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意義1. 通過人工免疫或對病后有免疫力個體篩選,培育免疫新品種(SPR);2. 通過人工免疫,可有效預防流行病的發生;3. 免疫防治可有效避免藥物殘留及化學藥物對水體的污染;4. 免疫防治可避免長期

17、使用抗生素等而產生的耐藥性;5. 疫苗防治可維持較長的藥效時間。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6四、水產動物免疫的特點免疫:水產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學原理第二節 水產養殖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魚蝦貝類的非特異性免疫因子 外部屏障:皮膚和粘膜 屏障作用 內部屏障:血腦屏障(血胎屏障)非特異性免疫 細胞:吞噬細胞(粒細胞等) 細胞和 體液作用 體液:補體、溶菌酶等Chapter 2. 免疫原理及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7第二節 水產養殖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Chapter 2. 一、魚蝦貝類的非特異性免疫1.外部屏障 1) 作用: a. 機械阻擋和排除作

18、用 b. 具非特異性抗菌物質:溶菌酶、皮脂腺產乳酸等 c.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 種類 A. 粘液: a. 屏障保護作用 (可限制病原菌運動,阻止其侵入) b. 含有溶菌和殺菌的多糖類和蛋白類,如溶菌酶等 B. 甲殼、皮膚和鱗片等: 機械屏障作用2. 體內屏障 血腦屏障:由腦膜、脈絡叢和腦血管等組成。為大腦與軀干屏障 作 用:防止病原和其他異物進入大腦 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8一、魚蝦貝類的非特異性免疫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3.非特異性免疫細胞 1) 吞噬細胞:包括粒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 作用: 受病原和宿主產生的趨化因子作用接近并吞噬 或殺

19、傷病原 2) 非特異性細胞毒細胞:主要存在于腎臟和腹腔,血中少。 作用:與哺乳動物NK細胞類似,能夠殺傷病毒感染的 靶細胞,從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193.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4. 非特異性體液因子 1) 補體: A. 來源與成分:存在于血清中,由多種非特異性血清蛋白 組成,它對熱敏感,4520min失活 B. 作用:a. 在抗原抗體反應中通過補體第二激活通路補充 抗體作用; b. 激活后的補體能溶解細胞膜,殺滅病毒; c. 激活后的補體可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和釋放組 胺等多種功能,協助殺滅病原. 免疫:非特異性

20、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04. 非特異性體液因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2) 干擾素: A. 定義:是一類在同種細胞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質. (其活性的發揮受細胞基因組的調節和控制,涉及RNA和DNA的合成) B. 來源與成分:主要為由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分泌的蛋白質; 機體產生干擾素的數量產生受溫度影響明顯。如: 硬頭鱒感染病毒后,10 下,4d產生; 15 下,2d產生 C. 作用: 干擾素為重要的抗病毒感染因子 a. 抗病毒增殖活性; b. 免疫調節活性; c. 細胞分裂抑制活性; d. 抑制腫瘤生長活性; e. 改變細胞生物學特性等。 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

21、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12) 干擾素: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3) 溶菌酶 A. 來源與成分:存在于粘液、血清和巨噬細胞中,是一種 水解酶(低分子堿性多肽) B. 作用: 可直接溶解殺死G+菌等病原微生物4) C反應性蛋白 A. 來源與成分:為存在于鰈科魚類中的一種蛋白質 B. 作用: a. 作為調理素可增加吞噬細胞的吞噬量 b. 能使真菌、細菌乃至寄生蟲中的糖類和磷酸酯 產生沉淀,從而殺滅病原體。5) 備解素:為 - 球蛋白,可在補體協助下殺死許多細菌、原 蟲甚至某些病毒等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23) 溶菌酶免疫:非特異性免疫

22、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二、影響非特異性免疫的因素1.環境因素 1) DO: 缺氧可引起水生動物抗病力下降 據此,有時可采用沖水、換水和充氣等方法緩解病情 2) 水質:水體有毒物質可妨礙機體正常機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溫:適宜的溫度變化可抑制疾病的暴發2. 營養因素 1) 營養不足,體質下降,機體抗菌力降低 2) 營養不足,機體細胞代謝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3. 個體差異和年齡影響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3二、影響非特異性免疫的因素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第三節 特異性免疫一、抗原(Antigen, Ag)1. 抗原的概念 1) 抗原:是一種能夠刺

23、激機體免疫系統使之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免疫應答產物或效應體細胞在體外或體內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 2) 抗原的兩種性能: a.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刺激機免疫細胞,并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終產生效應分子(抗體)或細胞體(致敏T細胞) 的性能。 b. 免疫反應性:指抗原分子能與相應的免疫應答產物在體外或體內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免疫反應的性能。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統稱為抗原性。Chapter 2. 免疫原理及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4第三節 特異性免疫Chapter 2. 免疫原理及應用免3) 抗原的主要種類: a.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既

24、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應性的抗原稱為完全抗原。 大多異種蛋白質、細菌、病毒、細菌外毒素和動物免疫血清等都為完全抗原 b.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那些本身沒有免疫原性而只有免疫反應性的物質,又稱半抗原(hapten) 半抗原大多為小分子物質,如大多數多糖、脂類、某些藥物和簡單化合物等、 半抗原單獨作用無免疫原性,當與大分子蛋白質載體結合形成半抗原載體復合物使,便可獲得免疫原性。該復合物不但可刺激機體產生針對半抗原的抗體,也可刺激機體產生針對蛋白質載體的抗體。 4) 特殊抗原: a. 變應原(allergen):能刺激機體產生病理性免疫應答(超敏反應)的抗原。 b.

25、耐受原(tolerangen):能誘導機體對其表現無免疫應答 (免疫耐受)的抗原。 免疫類型: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53) 抗原的主要種類:免疫類型: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2. 抗原的特性 1) 特異性:具有與相應抗體發生特異性反應的能力; 2) 異物性:正常情況下,能引起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抗原都是異種或 異體物質,機體本身的物質或細胞不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并且, 親緣關系越遠、組織結構間差異越大,抗原性越強。 3) 大分子膠體性:抗原的分子量較大 (1萬Da以上),分子量小于4000 Da的物質一般不具抗原性。同一類物質,其抗原性隨分子量增大而增強 4) 結

26、構復雜性:抗原要有一定的化學組成和復雜的結構 抗原性:芳香類Pr.非芳香類Pr 多糖核酸類脂 5) 完整性:抗原必須保持完整的化學活性基團才能具有抗原性,否則, 將不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62. 抗原的特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3.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某物質是否具有免疫原性,能否作為免疫原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與其本身的性質、機體對該物質的反應性及免疫的方式等直接相關。 1) 分子大小: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質均為大分子的有機物質(無機物不能作為免疫原,分子量低于4000的物質通常也無免疫原性); 為什么大分子物質免疫原性

27、較強呢? a. 分子量越大,其表面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越多,因而對淋巴細胞刺激也越強; b. 大分子膠體物質,化學結構穩定,在體內不易被破壞和清除,存留時間較長,使淋巴細胞得到較持久的刺激,有利于免疫應答的發生。 2) 化學結構與組成:大分子物質并不都有良好免疫原性,還與組成與結構有關 如:明膠分子量雖達10萬,但其組分為直鏈a.a. ,易被分解破壞,免疫原性弱; 若明膠分子上連接少量酪氨酸或谷氨酸等芳香族a.a. ,免疫原性顯著增強; 以芳香族a.a.為主的Pr.,其免疫原性要明顯高于非芳香族a.a.為主的Pr.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73.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免

28、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3) 異物性: 免疫系統能識別自己和異己物質,對自身物質免疫耐受;對異己物質免疫應答 。 免疫原性與抗原和宿主種系關系遠近有關,種系關系越遠,免疫原性越強。 具有異物性的物質包括以下三類: a. 異種物質:如細菌、病毒、異種血清、植物蛋白等; b. 同種異體物質:如人類紅細胞表面血型抗原(A、B、O、Rh)等; c. 改變和隱蔽的自身物質:主要包括在外傷、感染、輻射或藥物作用下,組織結構發生改變的“自身”物質和釋放入血的自身抗原,如甲狀腺蛋白,等。4) 免疫途徑:相同抗原因免疫途徑不同,產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多數抗原須經非消化道(皮下、肌肉、體表或血液等)途徑才能

29、產生良好免疫效果; 有些抗原(如須刺激腸粘膜相關淋巴組織的抗原),只有口服免疫才有良好效果。5) 機體應答性:抗原物質能否產生免疫原性還與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有關。 如:純化多糖對人和小鼠有良好免疫原性,而對豚鼠則不能引起免疫應答。 此外,抗原的免疫原性還與抗原劑量、佐劑、機體年齡與生理狀態等因素有關。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83) 異物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4.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 抗原的特異性既表現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現在免疫反應性上。 表現在免疫原性: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誘導相應淋巴細胞發生專一應答; 表現在免疫反應性:指某一抗原分子

30、只能與相應抗體或淋巴細胞發生專一結合。 抗原的特異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決定簇決定的。1) 抗原決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定化學基團,它是決定抗原反應性呈現高度特異性的物質基礎。又稱表位(epitope) 具體說,抗原決定簇就是與相應淋巴細胞上的抗原受體結合的部位,并且,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激活淋巴細胞并引起免疫反應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294.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2) 抗原決定簇的種類與組成 a. 種類:一個抗原表面可以有一種或多種不同的抗原決定簇; 功能性(抗

31、原)決定簇: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易被相應淋巴細胞識別、啟動免疫應答,同時能與相應抗體或致敏T細胞特異性結合發生免疫反應的決定簇。 隱蔽性(抗原)決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內部,不能被淋巴細胞識別,無法觸發免疫應答的抗原決定簇。它若經理化因素處理或經抗原提呈細胞加工后,也可將隱藏與抗原分子內部的決定簇暴露,稱為功能性決定簇而發揮免疫作用。b. 抗原結合價:一個抗原分子上能與相應抗體分子結合的抗原決定簇的總數 單價抗原:有些半抗原只能和抗體分子中一個抗原結合部位結合,為單價抗原 多價抗原:多數抗原有多個相同和不同抗原決定簇,能和多個抗體分子結合。c. 組成:不同類型的抗原決定簇組成不同,一般有5-7個單體

32、組成 如:Pr類抗原:其抗原決定簇有5 個左右氨基酸 多糖類抗原:其抗原決定簇有6 個左右單糖 核酸類抗原:其抗原決定簇有6-8 個左右核苷酸殘基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02) 抗原決定簇的種類與組成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3) 抗原決定簇對抗原特異性的影響 抗原決定簇的化學組成、排列及空間結構決定著抗原的特異性。 天然抗原結構復雜,同種抗原有多種不同抗原決定簇,不同抗原也具有不同的抗原決定簇,因而各具特異性。4) 共同抗原與交叉反應共同抗原:指具有相同的抗原決定簇的抗原。其中: 類屬抗原:存在于同一種屬或近緣種屬中的共同抗原稱類屬抗原; 異嗜性抗原:存在

33、于不同種屬生物間的共同抗原稱異嗜性抗原。交叉反應:由共同抗原決定簇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可和兩種抗原結合發生反應。 交叉反應有時也在兩種抗原決定簇構型相似時發生。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13) 抗原決定簇對抗原特異性的影響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2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25. 抗原的分類 根據分類方法不同,可以將抗原分為不同的類型。A. 根據抗原的來源及與機體的親緣關系分類(1) 異種抗原:指來自另一物種的抗原物質。如各種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2) 同種異體抗原:指來自同種而基因型不同的

34、個體的抗原物質,如人血型抗原;(3)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應答的自身組織成分,如改變和隱蔽的自身物質。B. 根據抗原激活B細胞是否依賴T細胞輔助來分類(1) 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 dependant antigen, TD-Ag): TD抗原:含T細胞抗原決定簇、需T細胞協助才能激活B細胞產生Ab 的抗原。 如:病毒、細菌、細胞及各種蛋白質等抗原都屬TD抗原(2) 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hymus independant antigen, TI-Ag): TI抗原:只含B細胞抗原決定簇、不需T細胞協助可直接激活B細胞產生Ab 的抗原 如:革蘭氏陰性菌的LPS、莢膜多糖等。 C. 抗

35、原的其它分類方法:如依性能分完全抗原和半抗原,依組分分蛋白質抗原、脂蛋白抗原、糖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和核蛋白抗原等,依獲得方式分天然、人工和合成抗原等。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35. 抗原的分類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6. 細菌抗原 細菌是重要的病原體,其成分十分復雜,每種結構及其代謝產物均有不同的抗原成分,每種細菌都是一個由多種抗原組成的復合體。 細菌抗原的種類: a. 表面抗原:包括莢膜抗原和微莢膜抗原; b. 菌體抗原:指位于細菌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上的抗原; c. 鞭毛抗原:存在于鞭毛上的抗原; d. 菌毛抗原:存在于菌毛上的抗原; e.

36、 外毒素和類毒素:毒素是Pr,具很強免疫原性,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 外毒素:為細菌產生的一類蛋白質,具強抗原性 類毒素:為外毒素經0.3-0.4%甲醛脫毒而成,具強抗原性 外毒素和類毒素均能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46. 細菌抗原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7. 佐劑(adjuvant) 1) 定義:指與抗原同時或預先注入機體后,能夠非特異性地增強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的物質。 2) 種類: a. 無機佐劑:主要為含鋁化合物,如:銨明礬、氫氧化鋁、磷酸鋁等 b. 有機佐劑:主要為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如分枝桿菌(結核桿菌)、LP

37、S等 c. 合成佐劑:一些合成物質,如PolyI:C、PolyA:U 等 d. 油劑:如礦物油(石蠟油)、植物油、花生油乳化佐劑、弗氏佐劑等 3) 弗氏佐劑:由礦物油(石蠟油)、乳化劑(羊毛脂或吐溫80)和殺死的分支桿菌(如結核桿菌)等組成的佐劑。 a. 完全氟氏佐劑:以上三種成分俱全的佐劑 b. 不完全氟氏佐劑:不含分支桿菌的氟氏佐劑,其對機體刺激作用較弱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57. 佐劑(adjuvant)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4) 作用: a.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的表面積); b. 增強抗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 c. 改變抗體產生的類型;

38、 d. 引起或增強IV型超敏反應。5) 作用機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了解,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主要是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改變抗原的物理形狀,使抗原在體內維持較長時間,易于巨噬細胞的攝取、處理并提呈給淋巴細胞,從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強機體對抗原的應答能力。6) 使用方法: 預先使用或與抗原同時使用 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64) 作用: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1. 免疫球蛋白與抗體的基本概念(1)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Ig 過去稱為 球蛋白,主

39、要存在于血液和其他分泌液中。(2)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 SmIg):B細胞膜上可作為抗原識別受體的免疫球蛋白。(3)抗體(Antibody, Ab):機體免疫細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終末B細(漿細胞)所合成與分泌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體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存在于血液、體液和粘膜分泌液中。 細胞免疫:由免疫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體液免疫:由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 抗體 = 免疫球蛋白?Why?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7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40、Ig)免疫: 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體。 如:骨髓瘤蛋白的化學結構與Ab相似(屬Ig),但無抗體活性,無免疫功能; SmIg的化學結構與Ab相似,能與Ag特異性結合,但它不是激活的B細胞產生。 免疫球蛋白是化學結構上的概念,但抗體是生物學功能上的概念。2. 作為抗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1) 只有脊椎動物的漿細胞才能產生; 2) 必須有抗原刺激; 3) 能與相應抗原產生特異性結合; 4) 其化學本質是一種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8 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體。免3. Ig的化學結構 H鏈V區 Ig 分子是由一個或

41、多個單體組成; L鏈V區 如:IgG、IgD和IgE 均為單體分子 L鏈C區 每個Ig單體呈Y形對稱結構。 H鏈C區 每個單體是由二硫鍵連接的四條肽鏈組成; 四條肽鏈包括2條重鏈(H鏈)和2條輕鏈(L鏈); Ig單體的結構 重鏈:約由450個或570個氨基酸組成,它包括5類: 、 、 、 、 。 Ig因重鏈的種類不同分為5類: IgG (鏈),IgA (鏈),IgM (鏈),IgD (鏈),IgE (鏈) 輕鏈:約由214個氨基酸組成,以二硫鍵與重鏈相連。它有2類:型和型 每條肽鏈包括可變區(V區) 和穩定區(C區)。重鏈可變區(VH)和輕鏈可變區(VL)都是抗原特異性結合部位。在結構上與抗原

42、結構互補(因而又稱互補決定區)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393. Ig的化學結構 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0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04. 不同動物中Ig的類型 根據CH上同種型決定簇的不同,將Ig分為5種:IgA、IgG、IgM、IgD和IgE.其中,IgG、IgA和IgM又依CH氨基酸組成和H鏈間二硫鍵數目的差異,分成若干亞類: IgG1、IgG2、IgG3、IgG4;IgA1、IgA2;IgM1和IgM2。1) 哺乳類:a. 人、鼠:IgG, IgA, IgM, IgD, IgE; b. 兔: IgG, IgA, IgM; c. 其他:Ig

43、G, IgA, IgM, IgE; 2) 鳥類: IgG, IgA, IgM; 3) 兩棲類: IgG, IgM; 4) 魚類: IgM; 5) 無脊椎動物:無Ig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14. 不同動物中Ig的類型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5. 各種Ig的特性與功能1) IgG: a. 來源與性質:主要由脾和淋巴結的漿細胞合成,常以單體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他血清中。它在人體的含量最高(3/4)、半衰期最長(23d)、易透過毛細血管,因而可廣泛分布到組織和其他體液中。分子量15萬Da. b. 作用:(1) 抗感染作用,抗毒素及大多抗菌和抗病毒抗體均屬IgG;

44、IgG還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Ig,是新生兒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2) 不少自身抗體和引起II、III型變態反應的抗體也屬IgG; (3) IgG與補體結合后可通過傳統途徑激活補體; (4) IgG能與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NK細胞表面相應受體結合, 從而發揮調理吞噬和ADCC效應。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25. 各種Ig的特性與功能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2) IgM: a. 來源與性質: (1)主要由脾的漿細胞合成,它是由5個IgM單體借一個J鏈和若干個二硫鍵連接而成的五聚體,是5類Ig中分子量最大的(95萬Da),故稱巨球蛋白。 (2) 它不能透過血管壁

45、,主要分布于血液中,占血清Ig總量的10%左右; (3) 為個體發育中合成最早的Ig,在胎兒晚期已能合成,但它不能通過胎盤; (4) 是人體免疫后最早出現的抗體; (5) IgM是目前魚類中唯一確認的抗體類型。 b. 作用: 其作用與IgG類似,具有殺菌、溶菌、調理吞噬及凝集作用等,不過,由于IgM抗原結合效價最高,是高效能的抗菌抗體,它的上述作用均比IgG強。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32) IgM: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單體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4單體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43) IgA: (1) 分為血清型Ig

46、A和分泌型IgA(SIgA)兩種類型。前者85%為單體,少數為含J鏈的二聚體,主要由腸系膜淋巴組織漿細胞產生;后者為二聚體(雙體)。 (2) 人體含量僅次于IgG (占10- 15%),分子量為18-20萬Da。 (3) 是少數在消化道中不被消化的Pr之一; (4) 嬰兒出生4-6個月后才能合成,但可從母乳中獲得SIgA (5) SIgA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以及唾液、淚液、初乳和與粘膜相關的分泌液中,是局部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6) 血清型IgA具有中和毒素、調理吞噬的作用。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53) IgA: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

47、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4) IgD:(1) 以單體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含量低,僅占人體血清Ig總量的1%。(2) 結構與IgG類似,不能通過胎盤,也不能激活補體。(3) 血清中的IgD功能尚不清楚,但B細胞表面的IgD(SIgD)是成熟B細胞的重要標志,它是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對B細胞活化、增生和分化其調節作用; 5) IgE: (1) 以單體形式存在于血清中,是系統進化最晚出現的Ig,也是含量最低的Ig,僅占血清Ig總量的0.001%. (2) 在過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蟲感染病人血清中其含量顯著增高; (3) 產生部位與SIgA相似,主要由呼吸道(如鼻咽、扁桃體、支氣管)和胃

48、腸道粘膜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64) IgD:免疫: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7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7第四節 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一、基本概念1. 血清學反應: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2. 免疫學反應: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內發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3. 抗原抗體反應: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或體內發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4. 免疫診斷學: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方法來診斷有關疾病的科學。 二、血清學反應的特點 1. 特異性與交叉性:a. 特異性:一種抗原一般只能與其相應的抗體

49、結合; b. 交叉性:當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抗原決定簇時,其結合又具有交叉性2.表面性與可逆性:a. 表面性:抗原與抗體分子結合是分子表面的結合; b. 可逆性:抗原抗體結合后,在一定條件下仍可分開,且其性質不變。可逆性是免疫吸附層析法提取免疫純抗原或抗體的理論基礎。Chapter 2. 免疫原理及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8第四節 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Chapter 2. 免疫原3. 定比性:抗原與抗體需按一定的比例結合 一般情況下,抗原表面的抗原決定簇是多價的,而抗體上的抗 原受體通常是單價的或二價的,二者只有以一定比例結合才能出現 可見的血清學反應。4. 階段性: 抗原抗體反應具

50、有明顯的階段性 1) 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階段:時間短(數秒),不可見 2) 抗原與抗體反應的可見階段:慢(數分至數天),有凝集、沉淀等5. 高度敏感性:可用于檢測極微量的抗原與抗體。如: 血清中和試驗可用于檢測含量低至10-3 g / ml的魚類病毒; 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檢測含量為10-3 g / ml的細菌性病原6. 條件依賴性:抗原抗體間出現可見反應要提供最適的條件,如: pH值(一般為6-8);溫度(37-45);適當的電解質(如生理鹽水); 震蕩(增加抗原抗體相互接觸的機會)等。免疫: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493. 定比性:抗原與抗體需按一

51、定的比例結合免疫:免疫學方法及三、主要的抗原抗體反應(一)凝集反應( Agglutination)1. 定義:顆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紅細胞或細菌)與相應抗體結合,在一定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凝集反應。 用于凝集反應的抗原稱為凝集原;用于凝集反應的抗體稱凝集素2. 種類: (1)直接凝集反應(direct agglutination) :顆粒性抗原直接與相應抗體結合所出現的凝集現象。 玻片法:屬定性試驗,常用于細菌和ABO血型鑒定 試管法:屬定量試驗,用已知Ag測定血清中相應Ab及其數量。在該試驗 中,將出現明顯凝集反應的血清最高稀釋度稱為該抗體的效價或滴度。免疫應用:免疫

52、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0三、主要的抗原抗體反應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 (2) 間接凝集反應(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將可溶性抗原先吸附于一種與免疫無關的載體顆粒表面,再與相應抗體作用,在合適電解質存在時,出現載體顆粒被動凝集現象。 常用載體有人O型紅細胞、乳膠顆粒、活性炭等,并因載體不同而分別稱為間接血凝試驗、間接乳凝試驗和間接炭凝試驗。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1 (2) 間接凝集反應(indirect or passiv(二)沉淀反應(precipitation)1. 定義:可

53、溶性抗原(如血清蛋白、多糖和細菌抽提液等)與其相應抗體在合適條件下出現肉眼可見沉淀物的現象。 用于沉淀反應的抗原稱為沉淀原;用于沉淀反應的抗體稱沉淀素 沉淀反應包括環狀沉淀反應、絮狀沉淀反應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瓊脂擴散免疫試驗等。其中,前兩者敏感性不高,已少用,派生方法現仍廣泛應用。2. 沉淀反應的種類與應用: 1) 經典方法: a. 環狀沉淀反應:在小試管中加入抗血清 + 緩慢加入待測抗原 (數 分鐘)結果:陽性 白色沉淀環; 陰性 無 b.絮狀沉淀反應:將已知抗體與待測抗原混勻于試管或凹玻片結果: 陽性 絮狀沉淀; 陰性 無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2(二)沉淀

54、反應(precipitation)免疫應用:免疫學2) 現代方法: a. 單免疫擴散(single immunodiffusion):將適當濃度的已知抗體預先混在11.5% 瓊脂內制成凝膠板,再以適當距離在板上打孔,孔中加入待測抗原,當抗原向周圍擴散時,與板上的抗體相遇,并在最合適的比例處形成白色沉淀環。因沉淀環直徑與抗原濃度成正比,因此,若先用已知濃度的抗原制作標準曲線,便可依沉淀環直徑測定待測抗原濃度。 結果:陽性 白色沉淀環; 陰性 無 b. 雙向免疫擴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預先制備瓊脂板,根據需要在瓊脂板上打孔,再將抗原、抗體分別加入不同孔內,使兩者相互擴

55、散,若抗原抗體相對應,則二者在合適比例處形成白色沉淀線。若反應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抗原抗體系統,在瓊脂中即可出現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沉淀線。該方法可用來分析和鑒定復雜的抗原成分,或測定抗原、抗體提取物的純度。缺點是所需時間較長和靈敏度不高。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32) 現代方法: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c. 對流免疫電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CIE):為在雙向瓊脂擴散的基礎上進行電泳的方法。將瓊脂板置于電泳槽內,在負極端孔內加抗原,正極端孔內加抗體,然后通電。抗原在pH8.6的緩沖液中帶負電荷,故向正極移

56、動;抗體為大分子球蛋白,移動慢,并受瓊脂電滲影響由正極向負極移動,在兩者相遇的合適比例處出現白色沉淀線。因該法使抗原抗體相向而行,提高了敏感性,缺點是多組抗原抗體存在時沉淀線易重疊在一起,缺乏分辨力。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4c. 對流免疫電泳(Counter immunoelectr(三)補體結合試驗1. 定義:有補體參與,以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作指示系統的抗原抗體反應2. 組成:有2個系統共5種成分 1) 檢測系統:包括已知抗原(或抗體)和待測抗體(或抗原) 2) 指示系統:包括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綿羊紅細胞的特異性抗體) 3) 補體:取自豚鼠的新鮮血清3.

57、補體結合反應的基本原理 1) 補體可與任何抗原抗體復合物相結合; 2) 指示系統遇補體后就出現明顯的溶血反應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5(三)補體結合試驗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4. 操作過程和結果1) 陽性反應: + 補體 抗原(體)+待測抗體(原) 抗原抗體復合物 抗原抗體和補體復合物 + 指示系統(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復合物) 結果:(因此時無游離的補體與指示系統結合)不發生溶血2) 陰性反應: + 補體抗原(體)+待測抗體(原) 抗原+抗體 抗原+抗體+補體(游離) + 指示系統(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復合物) 發生溶血 綿羊紅細胞、溶血素及補

58、體復合物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64. 操作過程和結果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四) 中和反應定義:特異性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后,能抑制抗原的多種生物學活性(如:毒性、酶活性和病毒感染性等)的反應。免疫: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7(四) 中和反應免疫: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四、現代免疫標記技術(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定義:將抗原或抗體用熒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或電子致密物質等加以標記,以提高抗原抗體反應以及抗原或抗體檢測靈敏度的一類新技術。免疫標記技術敏感性高、特異性強、

59、應用范圍廣 (抗原或抗體定量、定性、定位)(一)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cence technique)1. 定義:用熒光物標記抗體來檢測細胞或組織中相應抗原或抗體的技術,又稱熒光抗體技術。2. 熒光物種類:異硫氰酸熒光素、羅丹明熒光素、二氯三嗪基氨基熒光素等3. 種類:包括直接法、間接法和補體法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8四、現代免疫標記技術(immunolabelling tec例:直接法:將待測標本固定于玻片表面,滴加已知熒光抗體后再以緩沖液沖洗,干燥后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 過程: +待測抗原 熒光素+抗體 熒光抗體 (一段時間后沖洗)

60、 熒光鏡檢測結果: (2) 結果:陽性 可見帶熒光的抗原抗體復合物; 陰性 無熒光 (因為帶熒光的抗體不能與抗原結合,被沖洗掉) (3) 用途:用以檢測病毒感染細胞、細菌和沉積于組織中的免疫復合物等。 (4) 特點:簡單、特異性高;敏感性低、同時檢測多種抗原時較復雜。免疫應用:免疫學方法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療和防治中的應用59例:直接法:將待測標本固定于玻片表面,滴加已知熒光抗體后再以(二)免疫酶技術(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or 酶免疫測定1. 定義:用酶標記抗體或抗原來檢測抗原或抗體的方法.應用范圍極廣。2. 顯示方法:用酶的特殊底物來處理反應后的標本,通過酶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