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課件-君子之風-(共27張)_第1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課件-君子之風-(共27張)_第2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課件-君子之風-(共27張)_第3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課件-君子之風-(共27張)_第4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課件-君子之風-(共27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君子之風論語鵬君子之風論語鵬君子之風王君士帝士君子之風王君士帝士目錄CONTENTS01君子質地02君子品行03君子形象目錄CONTENTS01君子質地02君子品行03君子形象01君子質地01君子質地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7.6)評析孔子提出一個人心中要有理想,有操守,關愛人,廣泛學習,這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禮記學記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7.6)

2、評析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評析君子必先存義,義而后禮,禮而后遜,遜而后信,有次序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儒家提倡的君子道德修養是主要內容,與我們現代提倡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類似。儒家要求君子有理想(志于道),有道德(據于德),有愛心(依于仁),有文化(游于藝)。請問“有愛心”和“有紀律”,你跟喜歡哪個?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評析孔子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

3、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不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而死去,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麥田里的守望者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評析明確提出了義與利的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要能見利思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反對見利忘義,但并不

4、反對正當的求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后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你認為二者是否可得兼?你選擇“義”還是“利”呢?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評析明確提評析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傳統心態。直到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人們才發現,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該做的貢獻要做,該拿的錢也照樣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義”,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義”與“利”之間的若干糾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尷尬人做出若干的尷尬事。比如說“義演”還是利

5、演”的問題,勞動所得還是貪污受賄的問題,如此等等,舉不勝舉。 問題是不是出在“利”這頭猛獸一旦被釋放出來,“義”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樣,一旦放出 了魔鬼,人間就不得安寧。 義往往會敗下陣來。所以,圣人要把“義”與“利”分別開來,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嚴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們重“義”而輕“利”罷了,要求我們能“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但并不反對正當的求利。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評析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傳統心態。直到02君子品行02君子品行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

6、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評析 人是離不開基本的物質需求的,但是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過分講究物質享受,這種人必定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孔子認為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表明孔子對無志向的人十分厭惡。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17.15)評析 孔子在本章里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

7、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么好的結局的。“鄙夫,庸惡陋劣之稱。小則吮癰舐痔,大則弒父與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論語集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志于道德,圣賢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貴,即鄙夫也。圣賢非不事功名也,可為則為,不可為則不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惡富貴也,視功名為重,則富貴為輕也。鄙夫則富貴而外,他無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清梁章鉅論語集注旁證“志于道德,圣賢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貴,即鄙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評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

8、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回年二十幾,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你認為顏回樂在何處?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16)評析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

9、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探討:安貧樂道是否適于今天?你認為應該怎樣才好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

10、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 “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 ,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

11、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7.19)評析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孔子“三忘”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學,而其好學之篤有如此。學有未得,憤而忘食。學有所得,樂以忘憂。學無止境,斯孔子之憤與樂亦無止境。如是,惟曰不足,而不知年歲之已往,斯誠一片化境。錢穆論語新解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評析忘食、忘憂,說明自己追求的不是物質生活的

12、快樂,而是在追求“道”的過程中產生的快樂,是經過努力獲得的高尚的快樂。忘老,則是新的境界、更高的境界。一個人在前面兩忘的基礎上還能“忘老”。所以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快樂中度過,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棄。胡適語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蹈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拈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評析忘食、忘憂,說明自己追求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在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13、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1428)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仁者不憂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智者不惑 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勇者不懼 評析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智、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1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23)評析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朱熹“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 南懷瑾論語別裁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15、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8.7)評析士求仁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寬廣的胸襟,宏大的氣度,目光遠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堅強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決斷,目光犀利而處事利索。有了這兩個條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許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而稱為君子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曾子所要求于讀書人的,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識,壯懷激烈的悲劇心態,將歷史扛在自己肩頭的英雄精神。“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謂遠

16、矣。” 論語集注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03君子形象03君子形象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12.8)評析內在的道德仁義追求和外在形式,如儀容、舉止、禮節等的修飾,都是很重要的。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評析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贊揚。孔子認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