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和引申義_第1頁
本義和引申義_第2頁
本義和引申義_第3頁
本義和引申義_第4頁
本義和引申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義和引申義一、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的定義.本義:由字形記錄下來并有文獻用例證明 的詞的最早意義。.引申義:由本義出發,經過相似或相關聯 想引申發展得出的新的意義。.假借義:與本義無關,只是借用同音字記 錄下來的另一個詞語的意義。二、如何分析本義與引申義1.方法:通過因形求義,求出詞的本義以究 明引申義,梳理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使得 該詞的意義系統“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2.因形求義:通過分析字形的結構與字義之 間的聯系來考求本義的一種求證方法。3.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聯想 的基礎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關聯想的 基礎之上的。(1)婦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自 己不能保護自

2、己的配偶而讓她離開),又不能字(養育)人之孤而殺之(又不能愛護別 人的孤兒而殺死他們),將何以終(這種人1 怎么能得到善終)?遂誓施氏(離開施氏)。其中的“字人之孤” 一句不易理解,關鍵 在于“字”字。但是,只要我們分析一下它 的字形結構,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了。說文:“字,乳也。從子在 mian3下,子亦 聲。”段玉裁注:“人及鳥生子曰乳。可見,“字”的本義應是“生子”。廣雅釋詁一: “字,生也。”山海經中山經:“其上有 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果實) 如蘭,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 由“生子”義引申,可以有“養育”、“撫養” 義(相關聯想)。由“生育”之義引申,可以有“懷

3、孕”之義。(相關聯想)又可以引申為“喜愛”、“愛護”之義。(相 關聯想)由“撫育”之義又可以引申為“教育”、“治 理”之義。(相關聯想)由“教育”又引申為“文字”。(相關聯 想)又引申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則命名。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因此, 人名的別稱就叫“表字”。(相關聯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正字通子部: “字,女子許嫁曰字。尚未出嫁則曰“待 字”。(相關聯想)至于“字體”、“字音”、“字據”、“書信” 等義,也都是輾轉引申而成的。(相關聯想)文(2) “涉”字的甲骨文形體作“勺”等形, 我們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說文林zi3部:“駢涉,徒行厲水也。”廣韻葉韻: “涉,徒行渡

4、水也。”由“徒步過河”,引申 為“渡水”。段玉裁注:“涉,引申為凡渡水 之稱。(相似聯想)由“渡水”再引申,則可有“進入”之義。(相關聯想)渡水之處(即渡口)也可以稱“涉(相 關聯想)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義。(相關 聯想)可有“經歷”義。(相似聯想)由“經歷”可引申出“涉獵”義(相似由“經歷”可引申出“涉獵”義(相似聯想)由“涉獵”又可引申出“閱覽”、“閱讀” 義。(相似/相關聯想)又可以引申出“廣博”義。(結果相關聯 想)“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為 “涉及”、“關聯”、“牽涉”等義。到了現代 漢語中,“經歷”和“牽扯”義成為其常用 義,而其本義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詞語 之

5、中了。明白了 “涉”的各種意義,也就容易理解 以下詞語了。如“涉月”、“涉旬”,為“經 月”、“經旬”之義,是取“涉”的經歷義;“涉訟”、“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 及”義。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經歷)、“涉覽”、“涉學”、“涉歷”、 “涉道”(涉獵)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三、如何分析本義與假借義假借字主要應當依據語音之間的關系去 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結構的方法,也 可以幫助我們判定假借字。這就是說,如果一個字的形體跟它所表示的意義不相吻合,即不符合字形與字義的統一性要求。王念孫稱之為“揆(kui2揣度)之文義,頗為不安c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后敘注中指出:“知

6、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 借之權衡也。”(一)判斷“假借”,可以用“形義不合、 古音相同或相近”兩個條件判斷:.在判別“形義不合”時,我們同樣可以使 用相似、相關聯想來判定字形與字義之間是 否相吻合,如果字形與句義之間沒有相似、 相關聯想,從字面上此句語意不通、不合常 理、常識,我們就可以斷定這里存在“形義 不合”的現象。.形義不合/訛字?(形近/音近)I借字?(古音同,習慣用例) 在斷定了形義不合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 “古音相同或相近”來尋找本字了。在這個 問題上,我們已經發現了古文字學和音韻學 知識都是訓詁學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 可分。訛字:(形近而訛、音近而訛)(1)有

7、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訛。 例如:史記夏本紀:“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孫說:“太,當為大。大、太字相近, 后人又習聞天下太平之語,故大誤為太 耳。群書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見讀書雜志-史記第一“大平治”條)(2)有的是由于隸書、篆書、草書或者半體、或體的形體相似而致誤的。這就要求校 勘者必須熟悉它們的形體,否則,也就難以發現問題,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例如:呂氏春秋本味篇:“故黃帝立四 面,堯、舜得伯陽、續耳然后成。”畢沅曰:“續耳,尸子、韓非子作續牙。漢書人名表作續身。皆 隸轉失之。”梁玉繩說:“古牙字或作 巡、 作9,故訛為身字、耳字。即 由牙身、耳(3)除了形近而訛之外,還有因為聲同或 聲近而訛

8、誤的。例如:史記魯周公世家:“不干所問,不 犯所知。”王念孫曰:“知,當為咨, 聲之誤也。所問、所咨,皆承上文而言。周 語正作所咨。”(讀書雜志史記 第三“所知”條)今按:史記原文為:“宣王伐魯,殺 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 魯后。樊穆仲日: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 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固 實;不干所問,不犯所知。宣王日:然, 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于夷宮,是為孝公。” 上句言“問于遺訓而咨于固實”,下句的“所 問”、“所咨”,正是承接上句而言的。如果 說成“所知”,則義不可通。借字:周禮天官宮伯:“月終則均秩, 歲終則均敘(舊指按等級次第授官或依照功 績給予獎勵。)

9、。(如同今天的月底發工資, 年底評優劣發獎金)以時頒其衣裘,掌其誅 賞。”鄭玄注:“頒,讀為班。班,布也。” 賈公彥疏:“賦,班也。班之與賦,皆賜授 之義。”據此解說,句中的“頒”應當表示“班賜”、 “賜授”之義;但是,從字形結構看, “頒” 字應與“頭”有關。“頁”這個部首往往與 頭部有關,如:須、額、頸說文頁 部:“頒,大頭也。從頁,分聲。一日鬢也。 詩日:有頒其首。”按:“大頭”義今讀作“fen2, “鬢”義今讀作ban1o “大頭、 鬢”這兩個意思都與“班賜”、“賜授”之義 了不相涉,我們用相似和相關聯想來假設一 下:古人是根據誰的頭大或者鬢毛多就給誰 發工資最多,如果是這樣,那種腦袋

10、大大的、 智商在25以下的癡呆兒(常人的平均智商 在70以上)或者是長著馬克思似的的大胡 子應該是最有資格領高薪的人了。這個合 理、符合常識嗎?你們肯定說 N0b商鋪里供 奉著關公并不是因為他的大胡子、領的工資最高,而是因為他是義氣的象征。你們都知 道桃園三結義有故事吧?做生意不講信用、 沒有義氣難長久。因此完全可以斷定這應當 是個假借字一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周 禮以頒為班。”其用意就在說明其通假。 這是第一步。根據相似、相關聯想分析形義 是否相吻合,不吻合即是存在假借現象。第二步,根據同音或近音尋找本字。段玉 裁所說的“以頒為班”實際就是提示我們: 與“頒”同音的“班”即是本字。這不是一

11、個簡單的過程,你得了解古人的用字習慣, 并不是說凡是同音或者近音的字就必然是 通假或假借字。說文:“班,分瑞玉。從玨,從刀。”尚 書堯典:“班瑞玉于群后。”通過相似聯 想引申之,可以有“賜予”、“分給”等義。 由上述幾例可以看出, 人們在考求本字的過 程中,除了利用聲音的線索以外,同時也在 根據字形與字義相一致的原則, 充分利用字 形所提供的啟示,來求其本字。(二)通假和假借區別:.通常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稱為通假一一用 字上借用同音字,把本無其字的稱為假借一 一造字上的借用同音字。假借不能象四體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 聲這四種方法直接造出新的字形, 但可以通 過假借間接造成新字。所以人們通常稱

12、它為 造字法上的假借。.本有其字的通假無論直接、間接都沒有造出新字。.通假和假借都是借字標音。.不同的本字概念一一同名異實(1)通假的本字指習慣上被替代的字。假 借上的本字指相對于本義而言的那個字形。(2)通假的本字,習慣上稱被替代的字為 本字。但這個本字不一定記錄的是本義。 A、古代書面語中通常借用一個音同或音近 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現象就是通假。其中這個借用的字稱為借字, 這個被替代的字即 稱本字。通假字會造成歧解。逝通誓說文:“逝,往也。” “誓,約束也。”尚書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發誓)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詩經碩鼠:“逝將去女,適 彼樂土。”B、“逝”和“誓

13、”通用,這是習慣所造成的, 雖然性質有點象寫錯別字,但它不是個人的 偶然的筆誤,而一種約定俗成的歷史現象。鄭伯克段于鄢:“命子封帥車二百乘 以伐京。”課本注:“帥”是通假字,本義是“佩巾”。“帥”的“佩巾”義在本句中很明10 顯是“形義不合”,所以教材指出“率”是 本字。但“率”并不表示“率領”的本義。 “率 領” 一義也是“率”的假借義。說文:“率, 捕鳥畢也。象絲網,上下其竿柄也。”段注:“畢者,田網也。”所以“率”是本字應該 理解為本該用的字、習慣用的字。G通假字中常常有久借不還的現象。如草木的本有,不用卻用“草”。說 文“草,草斗,棟實也,一曰斗子。”說 文“尻,處也”(本義是坐)“居

14、,蹲也。” “容貌”的本字是“頌”,不用,卻用表“盛 受”的“容”代替。(3)假借是據音錄詞,本無其字的本字是 相對于本義而言的,即沒有表示這個詞的本 義的字形。即沒有為這個詞造出新字,而只 好借用另一個同音字記錄這個詞義。于是造成了同字記錄了不同的詞語。 一般說來是字 少詞多、或不想造這么多字,記憶這么多字 不得已采取的一種補救方法。.通假和假借不易區分,如果不是為了考 證,不必強分通假和假借。因為本有其字和11本無其字并不好確認。如。 呂氏春秋勿 躬:“蚤入晏出(早上朝晚退朝),犯君II 色,迤必忠,不辟死亡,不重:*富。”一般認為“蚤”是借字,本字是“早”。但后來發現,“早”到漢代才出現

15、。所以說在漢 代以前我們只能說“蚤”記錄的“早”義是 假借義,到了漢代仍然用“蚤”記錄“早” 義的是通假。但有幾個人能夠對漢字的出生 有這么透徹的了解?再說漢字也還沒有一 一地發準生證,所以如果不是寫考證文章, 不必細究這個問題。四、因形求義的依據和方法因形求義的結果可以求出字(詞)的本 義,那么,它所依據的字形是什么呢?一一主要是小篆、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甚至 是戰國文字),要盡量利用古文字的資料來 考證文字的本義。如果不是根據古文字的字 形探求本義而根據后起的字形來探求本義 往往會鬧笑話。如:有人據楷書釋“出”字:“在兩山之間活動。”而“出”字實不從二山,甲骨文字形12作也閭像一只腳(止

16、)離開半地穴作也閭像一只腳(止)離開半地穴式居處(U),表示外出之意。釋“愁”字: “農夫秋天的憂愁心情。”“愁”字本為從心、秋聲的形聲字,本義是指憂慮、發愁。秋天 是農夫收獲的季節,是有憂愁的農夫一年當 中最少憂愁的季節,這樣釋字,顯悖常理。(一)我們認為因形求義應遵循以下四個步驟:1、溯源復形:即找出最早的正確的字形。因為有形訛和通假字的存在,所以我們首先 要剔除這兩類字的干擾。 如刑、具、則、員、 不速(tt)之客2、正確分析字形的構造,即該字的造字 方法要準確分析,是獨體字(象形、指事) /合體字(形聲、會意)?是純表意(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字?王安石與蘇東坡:王認為凡是漢字都會

17、意 字,即使是形聲字,其聲旁也有意義。于是 蘇東坡跟王開玩笑:波是水之皮、坡是土之 皮、滑是水之骨乎?王答不出。王問鳩是九 只鳥嗎?蘇說沒錯,詩經云:尸鳥鳩在桑,其13 子有七,加上熊娘,不正是九個。荊公怪然。3、分清構意和本義,即本義w筆意、構 意。如牢(關牛之地、關羊之地、關馬之地, 這是構意,不是本義:關牲口的地方)、塵(群鹿飛奔揚起之飛土和小土粒,一說因,一指結果)牢:3國明4、要有古文獻用例證明,先是證明古人 是怎樣理解這個字的含義的,這一步往往用說文來證明。其次是看古人是怎樣用這 個字的。這一步就要找到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來說明了。如旦、朝。以上這四個步驟,教材是分成兩部分來說明。二

18、(二)因形求義應該注意的問題二1 .要利用說文而不局囿于說文, 即還要利用其他古文字資料。換言之,要找 對字,要找最早的字14(1)要找最早的字形。考求文字的本義,需要借助于說文,但是僅僅依據說文還是不夠的。因為許慎所見的古文字資料有限,說解不一定盡合 古義。所以,還必須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 成果。參,甲骨文作 才 廖按:訓詁學教材里的這 個字形弄錯了,本字應像人頭頂上有星一參 宿三星。金文作 也形,增加了 “三”作聲 旁。小篆作* ,于是成了形聲字。說文晶 部:“參,商星也。從晶,? ?聲。”實為 據小篆而誤。(2)要找對字,并區分筆意與筆勢。文字在歷史其形體發生過各種變化,有的 是有規律的

19、演變,有的是無規律的訛變。這 就需要我們在利用文字學的知識一考證本 義。在戰國時代我國的文字發生變化最為劇 烈,省變、訛變變體字繁多。例如: “馬”15在戰國時代我國的文字發生變化最為劇烈,省變、訛變變體字繁多。例如: “馬”字作案、然球、金、住,把像馬側視形字作案、然球、金、住,把像馬側視形的字中的馬身軀部分省掉了;“馬”甲骨文,像馬的側視形丹乙9092爭虎窩品彳世糊大修京津1686虢季子白盤,像馬的側視形丹乙9092爭虎窩品彳世糊大修京津1686虢季子白盤久兮甲盤柞亍壬邸侯門等陶居泰課睡虎地楚簡I =古璽翔小篆說文一怒16 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以上數例說明,在利用漢字形體分析

20、字義 時,必須注意“筆意”與“筆勢”的區別。所謂“筆意”,是指能夠體現原始造字意 圖的字形;“筆勢”與“筆意”相對,是指經過演變 從而脫離了原始造字意圖的字形。 漢字的形 體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地符號化,字形與 字義日漸分離,變成了筆勢,失去了直觀性 的特點,因而“因形求義”的“形”,應指 筆意,而要分析筆意,則必須借助于古文字。 通常多是立足小篆,上參甲骨文和金文。如“申”字,甲骨文和金文本像電光回曲閃 爍之形s 一即電之初文。古人見電光閃爍 于天,認為是神所顯示,所以稱為“神”(金 文即以“申”為“神”)。許慎釋為“神也”, 正是古人對電的認知的反映。 至于楷化以后 的形體,則完全變成了筆

21、勢,很難看出它們 所表示的意義。又如楷書的“萬”(離),根本不像蝎子之形,口17不過對于“申”字,許慎全然未說它像什么 之形;然而在“虹”字下卻說:“籀文虹從申。申,電也。”再看“電”(霜)字,則“從 雨,從申”。許慎說,“申” .的古文作 籀文作X,“虹”的籀文作;用,“電”的古 文作T。甲骨文“申字作,金文“申” 字作:”等,均“象電光回曲閃爍之形”。這 樣,我們就可以判定,“申”實際上本應是 “電”字。只不過它很早就被假借了,所以 其本義不見于古代文獻。這里,還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因形求義”, 應是就古形以求古義,切不可根據后世的楷 書望形生義。.不拘泥于字形(1)造字意圖不等于本義或構

22、字意圖不等 于本義。詞義往往是比較抽象的,而人們在用 圖形表示時不得不用一個具體形象的圖形 來表達。結果往往造成造意很生動形象,而 它所表達的詞義卻是相對抽象。這就造成了18構意與本義或造字意圖與本義不相等的情 形。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地看圖解說字義。如“牢”、“奚”等字。(2)只有本義與字形才是直接吻合的如前所述,另一方面,漢字的字形與字義 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另一方面,字形與其所承擔的意義又不是絕對統一的。其原因就 在于:義有引申,字有假借。 也就是說,語 言的發展,導致了漢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 形義相離的現象。因而,只有本義與字形才 是直接吻合的。引申義離本義越遠,與字形 的聯系也越遠。而假

23、借義則與字形沒有關 聯。從形義相一的要求看,遷移的“移”本應 作“逐”。說文是部:“迄遷徙也。從 逕,多聲。”而“移”則應該與“禾”相關。 所以說文禾部說:“移,禾相倚移也。 從禾,多聲,一曰禾名。”段玉裁也正是據 此而在“逐”字下指出:“今人假禾相倚移 之移為遷移字。”在“移”字下他又說:“今 人但讀遷移,據說文則自此之彼,字當 作逐許慎本人正是這么來使用的。 如:19“譽,逐書也。”就用“逐”而不用“移” 據此類推,則“敗逃”之“敗”應作“?【具+L】”,“毀敗”之義才應作“敗”。(3)對于“疊音詞”、“聯綿字”也不能“望 形生訓”。聯綿字往往是借音用字,“因聲以見義,假 借的情況很多,如

24、果望形生訓,自然失之千 里。如爾雅釋訓卜:“斤斤,察也(斧頭); “便便,辯也(安適,說文:“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洋洋,思也(洋, 水名)”等等,如拘于字形,就很難理解其 義了。又如白居易詠懷詩:“白發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闌珊。”溫庭筠詠寒 宵:“委墜金缸燼,闌姍玉局棋。”(缸,一 作“缸”。)元稹春游詩:“欲終心懶慢, 轉覺意闌散。(一作“欲結心懶慢,轉恐興 闌散”“闌珊”、“闌跚”、“闌散”,義同而 字異,顯然是不可就形而論的。.有文獻資料佐證在運用因形求義的方法時,我們還必須20注意,不論是漢字的形體直接反映詞的意 義,還是間接反映詞義,其說解都應在古代 文獻中找到證據。(1)說文證明古人是如何理解這個字的 造字方法或構造。說文中很多以形說義 的說解在古文獻中都能找到證據。可見,形 義結合的原則并非某個人人為的結合,而是反映了早期漢字的造字規律。有人據甲骨文釋“冊”字:概象古人所 祭祀的列石之形,是示(社)土之外的另一 種靈石。”“冊聲與社近,殆亦社石之一種形 式。其字形之所以作冊,估計可能當時在石 腰部有繩索彩帛之類纏束。”根本就不管古 今漢語中有沒有“冊”字作“列石”“靈石”、“社石”講的用例,古今社會中有沒有稱“列 石”、“靈石”、“社石”為“冊”的習俗。”宗甲骨文府,曲、俞從從示,表示室宗甲骨文府,曲、俞從從示,表示室內置示(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