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論述_第1頁
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論述_第2頁
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論述_第3頁
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論述_第4頁
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論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 NUMPAGES114更多資料請訪問.()更多企業學院:/Shop/中小企業治理全能版183套講座+89700份資料/Shop/40.shtml總經理、高層治理49套講座+16388份資料/Shop/38.shtml中層治理學院46套講座+6020份資料/Shop/39.shtml國學智慧、易經46套講座/Shop/41.shtml人力資源學院56套講座+27123份資料/Shop/44.shtml各時期職員培訓學院77套講座+ 324份資料/Shop/49.shtml職員治理企業學院67套講座+ 8720份資料/Shop/42.shtml工廠生產治理學院52套講座+ 13920

2、份資料/Shop/43.shtml財務治理學院53套講座+ 17945份資料/Shop/45.shtml銷售經理學院56套講座+ 14350份資料/Shop/46.shtml銷售人員培訓學院72套講座+ 4879份資料/Shop/47.shtml本文由【中文word文檔庫】.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檔庫免費提供海量教學資料、行業資料、范文模板、應用文書、考試學習和社會經濟等word文檔 國家電力公司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指導意見(試行)(討論稿)國家電力公司農電工作部 公布二零零二年四月目 錄關于印發國家電力公司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農電200232號)前

3、 言 TOC o 1-3 h z u 目 錄i第一章 總則11.1目的11.2 要緊引用標準11.3 術語21.4建設原則2第二章 調度自動化系統42.1設計原則42.2 功能52.2.1 SCADA功能52.2.2 調度運行治理功能72.2.3應用功能72.3 技術指標72.4 配置方案9第三章 配網自動化系統123.1設計原則123.2配網網架規劃內容133.3系統結構133.3.1 結構一133.3.2 結構二143.3.3 結構三153.4系統功能163.4.1 配網主站功能163.5技術指標203.6 系統方案21第四章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274.1 設計原則274.1.1 可靠性27

4、4.1.2 規范性274.1.3 分層分布式274.1.4 獨立性274.1.5 分散化274.1.6 開放性274.2 系統結構284.2.1 集中式284.2.2 分層分布式284.3 系統功能284.3.1 間隔層功能284.3.2 變電站層294.4 技術指標304.4.1 間隔層設備技術指標304.4.2 站級系統要緊技術指標334.5 系統方案344.5.1 變電站改建、擴建344.5.2 新建農網變電站34第五章 集中抄表系統405.1 設計原則405.2集中抄表系統結構405.3 系統功能425.3.1 主站425.3.2 電能量遠方終端435.3.3 集中器445.3.4 采

5、集模塊445.3.5 采集終端445.3.6通道445.4 抄表系統技術指標455.4.1 主站指標455.4.2 電能量遠方終端指標455.4.3 其它指標455.4.4 設備安全性能及電磁兼容性要求:465.5 集中抄表系統方案465.5.1 綜合集中抄表模式465.5.2 變電站自動化集成抄表模式475.5.3 配網自動化集成配變抄表模式485.5.4 低壓用戶抄表模式495.6 專門載波抄表方式50第六章 通信系統6.1 設計原則6.2 系統功能6.2.1語音業務接入6.2.2數據業務接入自動化系統數據治理信息系統數據繼電愛護數據6.2.3視頻業務6.3 要緊通信方式6.3.1 光纖通

6、信6.3.2 電力線載波通信6.3.3 一點多址微波通信6.3.4 無線擴頻通信6.3.5 衛星通信6.3.6 音頻電纜通信6.3.7 公眾通信網6.3.8要緊通信方式技術經濟比較6.4 通信網建設模式6.4.1 模式一6.4.2 模式二6.4.3模式三6.4.4 模式四6.5系統要緊性能指標6.5.1 光纖通信系統6.5.2 電力線載波通信系統6.5.3 一點多址數字微波通信系統6.5.4 無線擴頻通信系統6.5.5 衛星通信系統6.5.6 通信系統防雷接地6.6 通信電源6.6.1 交流供電系統6.6.2 直流供電系統6.6.3 接地系統目 錄i第一章 總則11.1 前言11.2 建設原則

7、11.3引用標準2第二章 調度自動化系統42.1設計原則42.2 功能52.2.1 SCADA功能52.2.2 調度運行治理功能72.2.3 應用功能72.3 技術指標72.4 配置方案9第三章 配網自動化系統123.1設計原則123.2配網網架規劃內容133.3系統結構133.3.1 結構一133.3.2 結構二143.3.3 結構三153.4系統功能163.4.1 配網主站功能16第四章 變電站自動化274.1 設計原則274.1.1 可靠性274.1.2 規范性274.1.3 分層分布式274.1.4 獨立性274.1.5 分散化274.1.6 開放性274.2 系統結構284.2.1

8、集中式284.2.2 分層分布式284.3 系統功能284.3.1 間隔層功能284.3.2 變電站層294.4 技術指標304.4.1 間隔層設備技術指標304.4.2 站級系統要緊技術指標334.5 系統方案344.5.1 變電站改建、擴建344.5.2 新建農網變電站34第五章 集中抄表系統395.1 設計原則395.2集中抄表系統結構395.3 系統功能415.3.1 主站415.3.2 電能量遠方終端425.3.3 集中器435.3.4 采集模塊435.3.5 采集終端435.3.6通道435.4 抄表系統技術指標445.4.1 主站指標445.4.2 電能量遠方終端指標445.4.

9、3 其它指標445.4.4 設備安全性能及電磁兼容性要求:455.5 集中抄表系統方案455.5.1 綜合集中抄表模式455.5.2 變電站自動化集成抄表模式465.5.3 配網自動化集成配變抄表模式475.5.4 低壓用戶抄表模式48第六章 通信系統6.1 設計原則6.2 系統功能6.2.1語音業務接入6.2.2數據業務接入治理信息系統數據繼電愛護數據6.2.3視頻業務6.3 要緊通信方式6.3.1 光纖通信6.3.2 電力線載波通信6.3.3 一點多址微波通信6.3.4 無線擴頻通信6.3.5 衛星通信6.3.6 音頻電纜通信6.3.7 公眾通信網6.3.8要緊通信方式技術經濟比較6.4

10、通信網建設模式6.4.1 模式一6.4.2 模式二6.4.3模式三6.4.4 模式四6.5系統要緊性能指標6.5.1 光纖通信系統6.5.2 電力線載波通信系統6.5.3 一點多址數字微波通信系統6.5.4 無線擴頻通信系統6.5.5 衛星通信系統6.5.6 通信系統防雷接地6.6 通信電源6.6.1 交流供電系統6.6.2 直流供電系統6.6.3 接地系統第一章 總則1.11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家電力公司農村電網“十五”科技進展打算,規范、和指導國家電力公司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促進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進展,特制定農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建設技術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

11、)。本“意見”中所述自動化及通信系統,如不特不講明,即為調度自動化系統、配網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集中抄表系統和通信系統。1.2 要緊引用標準DL/T 698-1999 低壓電力用戶集中抄表系統技術條件DL/T 743-2001 電能量遠方終端DL/T 732-2000 電能表測量用光電采樣器DL/T 645-1997 多功能電能表通信規約 DL/T 719-2000 電力系統電能累計量傳輸配套標準 870-5-102DL/T 555-1993 電力負荷操縱系統數據傳輸規約DL 5002-91 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DL/T 635-1997 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功能規范GB/

12、T 15153-94 遠動設備及系統工作條件環境條件和電源GB/T 13729-92 遠動終端通用技術條件DL/T 451-91 循環式遠動規約DL/T 630-97 交流采樣遠動終端技術條件DL/T 614-1997 多功能電能表GB 2887-89 計算機場地技術條件GB 50174-93 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93 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條文講明DL/T 789-2001 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有用化要求及驗收1.3 術語數據采集與監測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高級應用軟件 PAS(Power App

13、lic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治理信息系統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配電自動化 DA(Distribution Automation)遠動終端 RTU(Remote Terminal Unit)饋線監控終端 FTU(Feeder Terminal Unit)配電變壓器監控終端 TTU(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配電終端單元終端 DTU(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網際協議 IP(Internet Protocol)I

14、P語音 VoIP(Voice over IP)準同步數字體系 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數字體系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異步傳輸模式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波分復用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全介質自承式光纜 ADSS(All Dielectric Self Support)光纖復合架空地線 OPGW(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脈沖編碼調制 PCM

15、(Pulse Code Modulation)1.4建設原則1.24.1自動化及通信系統是農村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本著實事求是、兼顧進展、統一規劃、逐步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針對不同地區采納適應當地經濟進展的建設模式。1.24.2自動化及通信系統應采納適合中國國情的先進且成熟的技術,力求經濟有用,原則上立足于國產設備。其功能和方案應以電力系統的規模、結構以及對運行治理的要求為依據,力求與治理體制和職責范圍相適應,與電力系統的進展規劃相適應。1.24.3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建設分為新建和改造,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防止貪大求全,一般應滿足以后五至八年的進展要求。新建自動化系統應考慮調度自動化系統

16、、配網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統的信息(數據)模型、信息(數據)流、操縱流的統一設計。特不是調度自動化主站和配網自動化主站的統一平臺和它們功能模塊的集成;配網自動化子站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功能的設置與配合。改造時,應考慮與規劃期限最終方案的銜接。1.24.4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建設應遵循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相關文件的規定。1.24.5 自動化系統應提供與治理信息系統的接口。1.24.6自動化系統的計算機以微機為主,采納成熟的系統軟件,。遵守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1.24.7自動化系統的通信有多種方式,可依照系統的要求,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用的通信方式和通信速率。通信系統的功能、質量

17、、協議應滿足有關規定。應對通道的運行情況進行監視,重要的通信通道宜采納獨立的雙通道,并可手動或自動切換。1.24.8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建設和運行,離不開高素養的技術人員和科學的治理方式。應加強人員的培訓,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并制定相應的自動化及通信系統運行治理方法規程,并嚴格執行。1.24.9做好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審批工作,嚴格執行招投標制度。應選用符合相關產業標準,且經國家認可的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的系統產品。且經國家認可的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的系統產品。PAGE # 頁:# 參見相關檢驗機構名單PAGE # 頁:# 參見相關檢驗機構名單1.24.10 在產品供應商的選擇上應優先考慮通過I

18、SO 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認證的企業。1.3 要緊引用標準DL/T 698-1999 低壓電力用戶集中抄表系統技術條件DL/T 743-2001 電能量遠方終端DL/T 732-2000 電能表測量用光電采樣器DL/T 645-1997 多功能電能表通信規約 DL/T 719-2000 電力系統電能累計量傳輸配套標準 870-5-102DL/T 555-1993 電力負荷操縱系統數據傳輸規約DL 5002-91 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DL/T 635-1997 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功能規范GB/T 15153-94 遠動設備及系統工作條件環境條件和電源GB/T 13729-92

19、遠動終端通用技術條件DL/T 451-91 循環式遠動規約DL/T 630-97 交流采樣遠動終端技術條件DL/T 614-1997 多功能電能表GB 2887-89 計算機場地技術條件GB 50174-93 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GB 50174-93 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條文講明DL/T 789-2001 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有用化要求及驗收1.4 編制講明第二章 調度自動化系統2.1設計原則調度自動化系統由主站、通道和遠動終端(RTU)構成。進行調度自動化系統方案設計,應依據當地電網進展規劃,從分析當地電力系統特點、運行需求和基礎條件動身,對主站、通道和遠動終端分不做出功能要求、技術

20、規范、設備(硬/軟件)方案和分步實施打算。關于打算同時建設配網自動化系統的縣供電企業可考慮配調一體化的設計方案;關于打算在近幾年內建設配網自動化系統的縣供電企業應考慮調度自動化系統具備擴展配網自動化的能力。選擇系統平臺時應考慮所在地區已投運系統的平臺使用情況,以滿足系統間互聯的需要,宜選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或采納UNIX和WINDOWS的混合平臺;應選擇具有較高性能價格比的硬件設備,保證系統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有用性、開放性、擴展性、容錯性和靈活性。2.1.1 安全性調度實時系統與其它信息系統間的網絡安全問題,應采取必要的網絡安全措施,以提高系統的安全性;系統必須具有權限治理功

21、能,在進行系統維護時不應阻礙系統的正常運行。2.1.2可靠性服務器、前置機和網絡設備等關鍵部分宜采取備份冗余模式,故障時自動切換,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2.1.3有用性自動化系統的功能設計、硬件設備、操作系統及數據庫系統的選擇,應堅持有用的原則;系統人機界面應突出操作簡單、易用、易維護的原則。2.1.4開放性系統數據庫應具備開放的、標準SQL語言訪問接口,以方便與其他系統的互聯和數據共享;2.1.5擴展性依照需要可不斷擴充新功能,但不得阻礙系統原有功能,并可保證調度運行治理功能、應用功能等的分步實施,但不得阻礙系統原有功能。2.1.6容錯性軟、硬件設備應具有良好的容錯能力。當設備故障或使用人員誤

22、操作時,均不應阻礙系統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2.1.7靈活性在統一的基礎平臺上,系統的各個功能模塊應可任意選配。2.2 功能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功能要緊有:系統操縱與數據采集功能(SCADA)、調度運行治理功能及高級應用功能。其中SCADA為差不多功能,調度運行治理功能和高級應用功能為選配功能。調度運行治理功能的選用應考慮治理的實際需要和使用人員的整體素養。高級應用功能的選用應考慮以下幾點: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應通過有用化驗收;有穩定可靠的站端設備、,完整準確的電網參數,滿足高級應用功能的要求;具備能夠熟練掌握和維護應用功能的專業人員。2.2.1 SCADA功能數據采集模擬量、數字量、脈沖量、狀態量及

23、非電量數據等的采集。數據傳輸完成與上級調度系統通信或信息轉發、主站與站端設備通信以及與其它系統通信等。數據處理計算電網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總加、越限告警、功率因數計算、有功電能量總加,進行、負荷率統計、電壓合格率統計、設備動作分類統計等。操縱功能遙控斷路器分合、遙控電容器組(電抗器)組投切、變壓器有載調壓分接頭位置調整等。事故處理功能當斷路器事故變位時,產生事故報警信息,自動推出報警畫面,具有聲光效果;報警信息應長期記錄,可隨時查詢,。具備事故推畫面、事故追憶功能。歷史數據記錄和統計記錄遙測數據并可選擇存儲間隔,記錄遙測越限、遙信變位事件、事件順序記錄(SOE)、記錄遙控、遙調等操作;統計電壓合

24、格率、電網負荷率等數據。時鐘統一功能調度自動化系統應具備統一系統時鐘功能,應保證系統時刻與基準時刻的一致、主站系統內不同節點之間以及時鐘的一致和主站系統與站端設備間時鐘的一致。人機交互(1)畫面顯示與操作顯示的畫面類型要緊包括:電網系統網絡圖、電網系統潮流圖、廠站一次接線圖、地理接線圖、系統運行工況圖、各類棒圖、24小時曲線圖(如負荷曲線、電壓曲線等)及打算負荷曲線圖,各類報表等。顯示的數據類型要緊包括:廠(站)實時數據、日最大值/最小值及必要的歷史數據、各類事件記錄(SOE和非SOE)等。進行的操作要緊包括:發送遙控、遙調命令,各類替代操作、置入操作,查詢歷史數據等。(2)打印輸出包括報表定

25、時打印、呼喚打印、異常及事故打印、操作記錄打印、事件順序記錄(SOE)打印等。通道監視包括通道故障統計和報警、上下行雙向通道和主備通道自動切換等功能。數據的WEB公布可通過標準掃瞄器掃瞄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各類畫面、報表等。與其它系統接口與上級調度系統接口,可采納傳統方式或數據網絡方式轉發實現;。與配網自動化主站接口;。與MIS接口;。可保留與模擬盤系統的接口。2.2.2 調度運行治理功能要緊包括以下功能:設備參數治理操作票治理工作票治理停電治理調度日志治理設備缺陷治理2.2.3應用功能要緊包括以下功能:網絡拓撲狀態可能潮流計算系統負荷預報電壓無功優化2.3 技術指標模擬量綜合誤差 1.5%遙測合

26、格率 98%遙信年正確率 98%遙控、遙調操作年誤動作率 0.01%遙控遙調月拒動率 2% 事件順序記錄分辨率(站間) 20ms傳輸通道傳輸速率 符合國家有關通信標準工作方式 半雙工、雙工誤碼率(信噪比不大于16dB時) 循環式110-4問答式98無線90電力線載波80功耗: 集中器 10W(采納工控機時25W,采納20W無線電臺時50W) 采集終端0.5VA/戶,0.3W/戶 采集模塊5VA,0.5W通道頻率及輸出功率: 無線:符合國家無線電治理委員會有關規定 電力線載波通道: 頻率:3kHz500kHz,優先選擇9kHz95kHz 輸出電平:中壓15W(專門情況,生產商與用戶協商) 低壓1

27、34dBV(50歐姆負載)。紅外抄表器通訊距離:0.55米。5.4.4 設備安全性能及電磁兼容性要求:低壓用戶抄表設備滿足DL/T 698-1999 低壓電力用戶集中抄表系統技術條件;電能量遠方終端滿足DL/T 743-2001電能量遠方終端的要求及DL/T 698-1999中的6.10.3 輻射電磁場抗干擾性的要求;光電采樣器滿足DL/T 732-2000電能表測量用光電采樣器的要求。5.5 集中抄表系統方案5.5.1 綜合集中抄表模式集中抄表的趨勢是將變電站抄表、配變抄表、低壓用戶抄表統一設計,共用一個主站。不同規模集中抄表系統的主站,計算機系統配置差異較大。中小規模主站應以微機或微機服務

28、器為主,采納Windows操作系統,SQL Server數據庫;大規模主站結構應為網絡結構,主服務器可配置中高檔服務器,Unix操作系統,大型商用關系數據庫(Oracle、Sybase、DB2等),工作站可選微機,Windows操作系統。應充分重視抄表主站的數據存儲設備。關于中小規模主站用服務器的熱插拔硬盤即可;大規模主站可配置磁盤陣列、甚至雙磁盤陣列。假如有更高的數據安全要求,可配置新型的網絡存儲裝置(具有防病毒,直接連局域網的優點)。能夠配置大容量存儲設備實現歷史數據長期安全存儲。典型的綜合集中抄表模式方案如下:以太網以太網通信處理機變電站抄表主服務器維護工作站報表工作站查詢工作站備服務器

29、WEB服務器磁盤陣列網絡存儲設備路由器配變抄表低壓用戶抄表調度自動化系統配網自動化系統計費系統用電治理系統標準時鐘通信網通信網圖5.2 綜合集中抄表模式配置圖圖5.2是一個大規模綜合集中抄表模式配置示意圖。供電企業在建設本地的抄表系統時,應按照各地經濟的進展水平,依照供電企業的實際需求,對系統功能和設備進行裁減。5.5.2 變電站自動化集成抄表模式該模式將現有變電站抄表系統專門多是集成在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它的任務是用于采集變電站關口電能表電能量分時數據,為電能量統計、分析和計量提供基礎數據。變電站側通過電能量遠方終端采集電表電電量能量,遠方終端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通信或直接上送集中抄表主站。變

30、電站可設一臺微機作為抄表工作站完成抄表數據的當地處理和顯示。關于變電站集成抄表模式,集中抄表主站可通過與調度系統的互連,獲得變電站的抄表信息。其典型模式如下:RS232/以太網RS232/以太網電能量遠方終端電表1電表n電表1電表n調度自動化主站集中抄表主站RS485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圖5.3變電站自動化集成抄表模式圖5.5.3 配網自動化集成配變抄表模式配變抄表的任務是采集農網配電線路的公用配變和用戶專用變的電能表數據,為電能量統計、線損分析和防竊電提供基礎數據。配變抄表可集成到配網自動化系統。配變電量采集設備可選擇電能量遠方終端或配變監測終端,專門情況下,可考慮多功能電能表通過通道接入抄表主

31、站。其典型模式如下: 抄表工作站抄表工作站通信裝置電表1配網自動化主站電表n電能量遠方終端以太網RS485電表1電表n配變監測終端TTURS485電表配電變壓器集中抄表主站圖5.4 配網自動化集成配變抄表模式圖5.5.4 低壓用戶抄表模式低壓用戶抄表系統要緊采集220/380V低壓用戶的電能表數據,為電能量統計、電費計算、臺區線損分析和用戶異常用電告警提供基礎數據。主站配置同集中抄表系統主站。依照低壓用戶分布廣及抄表周期長的特點,集中器與主站的通道應以電話方式為主。假如在臺區已有其它通道情況下,應優先利用。1)集中器與采集終端/采集模塊通道模式載波模式:在臺區安裝1臺集中器。集中器和采集終端/

32、采集模塊之間采納電力線載波方式通信。專線模式:在臺區安裝1臺集中器,集中器和采集終端之間采納RS485專線方式通信。2)當地模式該方案無須安裝集中器,采集終端和手持抄表器之間采納紅外、無線或其它方式通信。工作人員用手持抄表器抄收采集終端中的電能量數據,并在抄收結束后將手持抄表器的數據通過RS-232接口輸入到主站。5.6 專門載波抄表方式專門載波抄表方式要緊有超窄帶(UNB)載波抄表和工頻載波抄表兩種方式。UNB利用超低頻窄帶技術,能夠在不增加任何附屬設備的條件下,使低頻信號(5Hz9.5Hz)穿透多級變壓器,傳送到變電站。UNB載波抄表系統使用頻分復用技術實現多用戶的同時抄收。工頻載波抄表系

33、統利用50Hz工頻過零調制技術及輪詢通信規約,實現載波數據的傳輸,可穿透變壓器,將電表數據直接傳輸至變電站。由于這兩種抄表方式正在試驗和小規模使用中,應加大研究力度,總結經驗,使其不斷完善。第六章 通信系統6.1 設計原則6.1.1 以國家電力公司信息化“十五”規劃為指導,以本地電網進展規劃為基礎,充分考慮電力系統的需求,制定通信系統進展規劃。6.1.2 通信系統的建設必須滿足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的需要,并適當留有余量以滿足電力通信新業務的拓展。6.1.3系統應符合相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6.1.4通信系統的設計應堅持先進性、開放性、安全性、可擴性和有用性的原則。先進性系統采納主流

34、技術和成熟的產品,并適當超前。開放性網絡和設備應支持標準的接口,選擇廣泛應用的標準協議,能夠與其它相關系統實現可靠的互聯。安全性系統關鍵環節均應冗余備份。通信設備及電源應有較高的可靠性。網絡應具有安全隔離措施。可擴性支持系統平滑升級,并保證在網絡的擴展過程中,業務可不能受到阻礙。有用性系統應操作簡單,易于維護,便于治理。在滿足業務需求的條件下,達到最優的性能價格比。6.1.5網絡建設應因地制宜,依照電網結構、負荷分布、經濟條件等因素選擇適當的通信技術和網絡結構,在統一規劃指導下,分時期實施。6.1.6 選用無線通信系統時必須遵循國家無線電治理委員會的有關規定。6.2 系統功能系統應保證語音、數

35、據及視頻等通信業務的可靠接入,實現與上一級網絡及公眾通信網的互聯。6.2.1語音業務接入系統包含調度語音交換網和行政語音交換網。調度語音由系統提供的專用信道接入。行政語音由系統提供的專用信道接入,或者VoIP方式接入。在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地區可采納公眾通信網的語音服務。6.2.2數據業務接入自動化系統數據由4線音頻接口或4線E/M接口接入自動化系統的模擬數據。由RS-232/485接口接入自動化系統的低速串行數據。由以太網接口,通過專用IP網絡通道,接入自動化系統的網絡數據。治理信息系統數據由系統提供IP網絡通道,通過以太網接口接入,或以撥號的方式,通過RS-232接口接入。繼電愛護數據由系統提

36、供的專用信道或專用設備接入繼電愛護數據。6.2.3視頻業務關于基于H.320的視頻系統,系統應提供專用信道,通過E1接口接入。關于基于H.323的視頻系統,系統應提供IP網絡信道,通過以太網接口接入。6.3 要緊通信方式6.3.1 光纖通信光纖通信的特點:傳輸容量大、不受電磁干擾的阻礙、通信質量好,并可通過WDM極大拓展帶寬。但投資較高,敷設工作量較大。光纖通信能夠采納PDH、SDH、ATM等組網方式。關于電力系統大量的信息數據業務也可采納IP(over SDH,over WDM,over ATM,over Optical)方式組網。電力通信常用的光纜有:一般架空光纜、地埋光纜、電力特種光纜(

37、ADSS和OPGW等)。6.3.2 電力線載波通信電力線載波通信設備安裝調試簡便,通信距離遠,建設投資較低,應用時刻長,積存了豐富的運行和維修經驗,特不在通信業務量小,偏遠地區和山區變電站更顯其優越性。但當電力線路故障或停電檢修時,通信會中斷。載波機分為模擬載波和數字載波機,數字載波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電力線載波通信的容量,改善了傳輸質量。6.3.3 一點多址微波通信一點多址微波通信系統由中心站、中繼站和用戶站組成,通信質量好,具有網管功能。單跳通信距離一般在30km以內,能夠多級中繼擴大通信范圍,話路能夠動態分配,充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數據信道可預分配,保證實時傳送。頻率申請受到限制,頻點較少

38、,中心站投資大,當外圍站較少時,性價比不高。6.3.4 無線擴頻通信系統抗多徑干擾能力強,不干擾其它常規通信,保密性好,可通過設立中繼擴大通信覆蓋半徑,組網靈活,安裝調試方便。投資少,且由于兩端設備相同,工程建設可按需求分期實施,合理使用資金。無線擴頻通信的使用應遵循國家無線電治理委員會關于短距離微功率無線電設備使用2400MHz頻段有關問題的通知(信部無2001653號)文件的規定,參見附21。6.3.5 衛星通信衛星通信不受地形、地貌、距離阻礙,組網靈活,可提供多路話音、數據接口及網絡(LAN)接口,但時延較大,使用費用較高。可作為電力通信系統的一種補充手段。6.3.6 音頻電纜通信音頻電

39、纜通信質量較好。但因衰減較大,不適宜作遠距離的通信。6.3.7 公眾通信網 公眾通信網能夠作為電力通信系統的補充。6.3.8要緊通信方式技術經濟比較通信通信方式 性能光纖通信電力載波一點多址微波擴頻通信衛星通信通信容量大小中較小大組網靈活性靈活差靈活靈活靈活抗電磁干擾能力不受干擾差較強較強較強平均誤碼率10-1010-410-610-610-6通信距離(常規)無中繼5080公里長無中繼30公里無中繼30公里安裝調試復雜方便較方便方便方便頻率申請無無需要需要無建設投資高低中較低單位帶寬成本低高中中高業務適應性多業務寬帶通信少量話音低速數據多路話音數據多路話音數據多路話音數據6.4 通信網建設模式

40、我國地域寬敞,經濟進展不平衡,單一通信方式不能完全滿足所有農村電網通信系統建設的需要,必須依照各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通信網模式。6.4.1 模式一通信方式以光纖通信作為要緊通信方式,可選無線或電力線載波通信作為支線和備用通信方式。光纜采納ADSS或一般光纜,芯數可依照實際需要配置。 網絡拓撲及技術體制光纖通信網絡拓撲以環形為主,輔以線型、星型和網狀網等結構,如圖6.1所示。技術體制可采納PDH、 SDH、WDM、ATM、IP等。 網絡治理光纖通信系統(不含PDH)應該配備網管系統,實現配置治理、故障治理、性能治理以及安全治理功能。其它通信系統如具備網管或監測功能的,建議配置。 特點及適用范圍

41、網絡可靠性高、帶寬寬,可開展多種業務,但投資大,適合于有足夠資金或有寬帶需求的地區。電力線載波電力線載波無線縣調變電站圖6.1 模式一光纖光纖光纖光纖電力線載波備用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供電所變電站供電所6.4.2 模式二 通信方式采納光纖通信、無線通信及電力線載波通信。 網絡拓撲無線系統采納點對多點或點對點結構,光纖通信線路采納點對點結構或鏈型結構,如圖6.2所示。治理功能通信系統如具備網管或監測功能的,建議配置。 特點及適用范圍該模式投資較少,隨著投入的加大,可逐步演進成模式一,適合建網資金較充裕的地區。電力線載波電力線載波無線供電所縣調變電站圖6.2 模式二光纖中繼站光纖光

42、纖無線電力線載波備用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供電所變電站6.4.3模式三通信方式采納無線通信和電力線載波通信,公眾通信網作為補充。 網絡拓撲采納點對點網絡結構,如圖6.3所示。 特點及適用范圍該模式簡單,建設周期短,投資較少,但網絡不完善,功能弱,適合建網資金較緊缺的地區。電力線載波電力線載波無線縣調公眾通信網變電站圖6.3 模式三電纜供電所變電站變電站變電站供電所6.4.4 模式四采納電力線載波通信、衛星通信或公眾通信網,如圖6.4所示。特點及適用范圍:前期投入較少,網絡功能弱,可用于邊遠地區和某些山區。電力線載波電力線載波衛星縣調公眾通信網變電站變電站電纜供電所圖6.4 模式四變電站變電站6.5

43、系統要緊性能指標6.5.1 光纖通信系統誤碼性能對長度不超過420、280、50km的高比特率系統,平均誤比特率優于10-10(連續測試時刻許多于24小時);50km內誤碼秒不超過0.016%,嚴峻誤碼秒不超過0.0002%;280km內誤碼秒不超過0.0036%,嚴峻誤碼秒不超過0.000045%; 抖動性能輸入抖動容限、抖動轉移特性和無輸入抖動時的輸出抖動特性應滿足GB/T 13996-1992的要求; 可用性280km內優于99.985,50km內優于99.989; 光纖光纜符合有關ITU-T、國標及行業標準。6.5.2 電力線載波通信系統應符合GB/T 7255-1998(eqv IE

44、C 495:1993)和GB/T 14430-1993。6.5.3 一點多址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發信功率:30dBm頻率穩定度:50ppm信道數量:30/60占用帶寬:2/4MHz通信站距:通常無中繼30Km通道誤碼率:優于10-6傳輸質量指標:按本地電路考慮(參考電路120km) 任何月份1.5%以上時刻一分鐘平均誤碼率不大于10-6 任何月份0.015%以上時刻一分鐘平均誤碼率應不大于10-3 任何月份總誤碼秒數不應大于1.2%接口:二線語音,四線E/M,V.24/V.28(RS-232),V.11/ V.24(RS-449),V.35,G.703。6.5.4 無線擴頻通信系統工作頻段:2.4

45、2.4835GHz輻射功率:500mW 頻率穩定度:10ppm通信站距:通常無中繼30Km通道誤碼率:優于10-6;6.5.5 衛星通信系統全程數字鏈路(通道)誤碼性能指標:任何月份內90%以上時刻誤碼率10-7。6.5.6 通信系統防雷接地符合部頒DL548-1994電力系統通信防雷運行治理規范規定。6.6 通信電源6.6.1 交流供電系統 交流供電系統應采納三相五線和單相三線制供電。 要求交流不間斷的通信負荷,應采納UPS供電系統或逆變器供電系統供電。 重要通信站點應采納二路交流電源供電。 交流供電電壓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納穩壓設備。1)通信設備由市電直接供電時,其供電電壓偏移超出額定電

46、壓值的-10%+5%或超出通信設備同意的電壓變動范圍;2)通信設備非直接由市電供電時,市電電壓偏移值超出額定電壓值的-15%+10%或超出直流電源設備同意交流輸入的電壓變動范圍。6.6.2 直流供電系統 直流供電系統由整流配電設備和蓄電池組組成。電源設備安裝于通信機房內時,應采納高頻開關型整流器、免維護蓄電池組。直流供電系統應采納在線充電方式以全浮充制運行。對通信中心(調度)和各通信站-48V電源電壓變動范圍和雜音電壓應符合下表。標準電壓(v)電信設備受電端子上電壓變動范圍(V)電源雜音電壓衡重雜音(mV)峰-峰值雜音寬頻雜音(有效值)離散雜音(有效值)頻段(kHz)指標(mV)頻段(kHz)指標(mV)頻段(kHz)指標(mV)-48-40-57203004003.41501003.41505150200315030000302005002250030000采納220V直流為-48V通信設備供電時,不能用電阻分壓方式,必須采納逆變方式。6.6.3 接地系統 新建通信中心或通信站應采納聯合接地。 接地系統應符合DL548-1994電力系統通信站防雷運行治理規程規定。附1:英文略語IP (Internet Protocol) 網際協議VoIP ( Voice over IP) IP語音PDH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準同步數字體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