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_第1頁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_第2頁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_第3頁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_第4頁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 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 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 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 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

2、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 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 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一、內容序號內容1口頭傳統和表述2表演藝術 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 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 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 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

3、為重要。三、發展現狀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 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中國文化遺產日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 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志國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陽神鳥”金飾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中國文化遺產標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國文化遺產”,“China Cultural Heritage”。中國文化遺產歌曲尋找與守望通知說,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物質類包括

4、:古遺址、古墓葬、古 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 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名村鎮。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 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 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 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 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 動。全國“文化遺產日”并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選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是確定在

5、沒 有任何特殊意義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樣做旨在使這個“文化遺產日”具有更為廣泛的代 表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于2010年10月在濟南舉辦。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于2012年9月在山東棗莊舉辦。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濟南舉辦。以“非遺:我 們的生活方式”為主題種類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0項)2。1年昆曲 1項昆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 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昆曲表演包括 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

6、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戲劇結構(旦、 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昆曲表演 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 具有豐富的表現力。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1項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 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 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于琴家、 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并稱,用 以概括漢民族的

7、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 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 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2005年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1項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 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 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 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

8、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 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2007 年2007 年1項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2009 年222009 年22項熱貢藝術、藏戲、新I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2010年京劇、中醫針灸2項2011年皮影戲 1項2013年珠算1項黨中央、國務院對保護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高度重視,頒布了國務院

9、辦公 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召開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 議。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贛文化的瑰寶,也 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要求各級政府切實做好非物質 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創新工作,不斷提高建設江西先進文化的能力。江西省文化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和 精神,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省級保護中心,具體指導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 認真抓好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弋陽腔的基礎上,全省開展了大規模的非物 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登記、建檔工作,制定了發展

10、規劃和保護目錄。此外,充分利用各級宣 傳機構和媒體廣泛開展了宣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全省已確定62個項目列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19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全面實施非物質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夯實了基礎。【江西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9項)弋陽腔 青陽腔 宜黃戲 廣昌孟戲婺源徽劇贛南采茶戲南豐跳儺樂安滾儺神婺源舞鬼永新盾牌舞興國山歌全豐花燈婺源歙硯星子縣金星硯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藝術婺源三雕藝術鉛山連四紙制造工藝技術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傳統瓷業建筑技藝【江西省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62項)民間文學:麻姑仙女傳說蒼海桑田 毛衣女下凡神話傳

11、說民間音樂:客家嗩吶公婆吹萬載得勝鼓民間舞蹈:吉安燈彩 永新盾牌舞 婺源舞鬼(婺源儺舞)德安潘公戲(布帳儺)南豐 跳儺崇仁跳八仙樂安滾儺神(樂安儺舞)民間戲曲:弋陽腔 青陽腔 廣昌孟戲 宜黃戲 婺源徽劇 贛南采茶戲 萬載開口儺 寧都中村儺戲民間曲藝:武寧打鼓歌(鋤山鼓) 新干搖錢樹(蓮花落) 全豐花燈 于都古文 萍鄉 春鑼宜春評話永新小鼓民間美術:南昌瓷板畫繪畫技藝 婺源三雕(磚雕、木雕、石雕)工藝 瑞昌剪紙 金星硯 制作技藝樂平古戲臺建筑技藝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民間手工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瑞昌竹編技藝 會昌滕器 上栗傳統煙花制作工藝婺源歙硯制作技藝萬載花炮制作工藝鄱陽脫胎漆器制作

12、工藝宜春袁州區脫胎漆器制 作工藝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藝術湖口草龍制作工藝民間雜技:豐城岳家獅生產商貿習俗:景德鎮瓷業習俗樟樹藥俗鉛山連四紙制作工藝萬載夏布制作工藝進賢 文港毛筆制作工藝南豐蜜桔栽培工藝李渡燒酒釀造工藝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萍鄉花果手工工藝鄱陽湖傳統 漁業生產習俗消費習俗:贛南客家民俗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上猶客家門匾習俗 婺源茶藝 安義黃洲 宗山米粉制作工藝人生禮俗:石城燈會民間信仰:東林寺凈土宗文化空間:婺源鄉村文化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手工技藝是一般大眾為適應生活的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產為主的 一種工藝美術品。江西傳統手工技藝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分布

13、廣泛。 它制作技藝精湛,工藝獨特,是江西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研究、弘揚江西乃至中華民族 文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宜春脫胎漆器、會昌手工技藝藤器、婺源 歙硯、鉛山連四紙、星子金星硯、上栗煙花制作技藝、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藝術和婺源“三 雕,藝術等是江西豐富的民間工藝的杰出代表。民間文學江西民間文學蘊藏豐富,她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忠實地記載了各個歷史階段中人民的 社會生活、道德信仰、鄉風民俗和人情風貌,是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西民間 文學作品中,有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有莊諧皆備的人物傳說,有追根溯源的地名由來,還 有反映地方風土人情的風俗傳說,更有具奇思妙想、寄托人民

14、群眾美好向往的民間故事。“七 仙女下凡”的美麗傳說和著名的“麻姑文化”就是取自于江西浩瀚的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兩朵奇 葩。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是人們用以傳情達意的藝術形態之一,它鮮明的反映著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 追求和審美要求。江西民間舞蹈源于商周,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項目種類繁多,形成了主 要以儺舞為代表的宗教祭祀舞、以贛南采茶歌舞為代表的表現生活的舞蹈、以模擬動物為特 征的江西燈彩和以革命政治內容為特征的江西蘇區歌舞四大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豐跳 儺、婺源舞鬼、萍鄉儺面、樂安“滾儺神”崇仁跳儺、德安布帳儺、吉安燈彩、永新盾牌舞等。曲藝曲藝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曲藝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以帶有表演

15、動作的說唱來敘述 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與生產、勞動緊密相聯,多數與民間音樂、 各地方言關系密切。江西曲藝源于商周,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共有四十五個曲種,其中有 特色的曲種有新干蓮花落、于都古文、萍鄉春鑼、瑞昌船鼓、全豐花燈、永新小鼓、宜春評 話、武寧鋤山鼓歌等項目。傳統戲劇戲劇是用語言、歌曲、表演來刻畫人物的表現形式。江西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劇種豐富多樣,就其演唱聲腔而言可分為高腔、彈腔、昆腔和采茶花鼓腔四種,各種聲腔優 美流暢,極具地方特色。主要劇種有贛劇、弋陽腔、青陽腔、廣昌孟戲、宜黃戲、吉安戲、 瑞河戲、贛南采茶戲等三十余個。其中弋陽腔源于南戲,產生于弋陽,形成于元末明初,是 我國古老的四大聲腔之一。民俗民俗是老百姓所制造,長期享用和傳承的一種生活文化,起源于人類群體生活的需要,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風貌、社會形態和文化發展。江西民俗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分布廣泛,對研究江西的歷史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民俗有景德鎮瓷業習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