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詩三首_第1頁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詩三首_第2頁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詩三首_第3頁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詩三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詩三首一、說教材。本課有三首古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作者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萬象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這首詩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詩中作者杜牧描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時節的景象,借春雨綿綿寄托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惆悵感傷無限哀思。這是一首敘事詩,寓情于景,同時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語言十分簡潔,通俗易懂,音韻和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思

2、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二、說學情這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三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聯系生活實際發現美,進而動

3、情地表達美。三、說教學目標1、認識“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清明。3、理解重點字、詞、句的意思,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四、說教法1、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2、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于教學的全過程。3、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并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五、說教學過程元日(一)理解“元”字,導

4、入解題。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歷一月一日。)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歷正月初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么?(寫春節做什么,寫出春節的快樂。)(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1、背誦古詩: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2、理解字詞: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3、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在爆竹

5、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溫暖,人們歡快地喝著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戶。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4、感情朗讀:(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三)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么,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2、感受文化:能說說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表現形式嗎?(

6、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說后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畫面示例: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說祝你身體健康、合家歡樂,那個說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四)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7、1、簡介詩人,體會感情(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系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2)簡單介紹詩人。2、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悅和自信。(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范,再由學生交流)(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3、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清明(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教

8、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民樂春天)教師朗讀清明。并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小結,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紛紛”(“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么何謂“詩眼”?)比較:紛紛之雪大紛紛之雨細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夏雨:“如傾如注”秋雨:“淅淅瀝瀝”小結:揭示了春雨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

9、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行人”“斷魂”: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杏花村”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余地。學生齊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