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區域的基本含義》課件_第1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區域的基本含義》課件_第2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區域的基本含義》課件_第3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區域的基本含義》課件_第4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區域的基本含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第一單元第一節 區域的基本含義第一單元課時目標導航 課堂導學探究 基礎訓練達標 能力提升鞏固 課時目標導航 1了解區域的概念,理解區域的主要特征。2了解區域空間結構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掌握區域的劃分。3了解區域產業結構,理解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及其變化,掌握區域產業劃分。課堂導學探究 一、區域的主要特征基礎梳理1區域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_。地域空間合作探究2012年暑假,濟南的王悅同學參觀了上海世博園,下面兩幅圖片分別是王悅參觀的黑龍江省和海南省的展覽館。(1)黑龍江館展示了冰雪世界風光,而海南館展示了熱帶沿海風光,兩館對

2、比反映了區域的什么特征?提示:區域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2)海南館展現了天賜迷人的熱帶海濱風光,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植被主要為熱帶季雨林,農作物主要為水稻這反映了區域的什么特征?提示: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3)試著思考一下,兩省的展覽館為什么這樣設計?提示:展示了兩省獨特的優勢和特色。歸納提升1區域的主要特征特征作用舉例界線有虛有實進行區域劃分、確定具體區域的基本依據行政區域界線明確,氣候區、植被區界線模糊內部相對一致,區域之間差異明顯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開發區域優勢資源的依據熱帶雨林氣候區域內氣候基本一致,與熱帶沙漠氣候區有明顯差異區域具有一定特色

3、區域發展方向確定的依據季風氣候區的特色和優勢是雨熱同期區域之間相互聯系綜合考慮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正確評估區域發展對其他區域的影響西北的荒漠化地區以沙塵暴的形式影響華北地區區域的四個特征可用濃縮法幫助記憶:邊界、異同、特色、聯系。特別提醒:不論是自然區域還是社會區域,它的空間范圍都是可變的。如黃河三角洲的范圍就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變化,國家的版圖更是更迭不休。2如何科學認識區域?對于區域的科學認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自然條件:包括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生態環境狀況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2)地理區位:包括自

4、然地理區位、人文地理區位、交通運輸條件、經濟發展區位等。(3)歷史文化:主要是指區域的歷史文化傳承、文化景觀、文化傳統、古代建筑、歷史文物、地方風情等。(4)產業結構:產要是三次產業結構以及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等。(5)空間結構:包括三次產業分布狀況、產業集聚狀況、點線面和網絡分布狀況等。(6)城市發展: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等級體系、城市職能體系、城市空間體系、小城鎮發展等。(7)優勢條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條件。在一定的時期內,優勢條件不能定得過多,否則就難以確定發展重點。特別提醒:地理區位不等同于地理位置。區位包括絕對區位和相對區位兩層含義。絕對區位是指該事物的位

5、置,相對區位是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由此可以看出,區位的概念是包含位置概念的。地理位置可分為下列類型:一是絕對位置,即經緯度位置;二是自然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與山、川、湖、海、陸等有關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三是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指國家之間、政治集團或軍事集團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四是經濟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與具有經濟意義的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一般所說的地理位置是指前兩種。拓展延伸1中國區域地理的兩大劃分方法:一是依據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劃分為四大地理單元或四大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二是依據自然地理特征劃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

6、區。2區域地理環境特點的分析方法:3我國重要的自然區域界線舉例類型界線地勢三級階梯界線第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第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降水量與干濕區的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的界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2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的界線):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類型界線氣溫與溫度帶界線1月均溫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青藏高原區的分界線):青藏

7、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暖溫帶與中溫帶的分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水文界線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北段為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接近200mm年等降水量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秦嶺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岡底斯山怒山四大海域的分界線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山東半島蓬萊角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的啟東角韓國濟州島西南角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廣東南澳島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1)下列有關區域含義的說法,錯誤的是()A區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B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C區域內部具有明顯的差

8、異性D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2)與圖示區域A的邊界類型相同的是()行政區政治文化區熱量帶干濕區三江平原山東省和青島市ABCD解析:第(1)題,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第(2)題,圖中A的邊界是明確的,應為行政區,政治文化區等邊界,而熱量帶、干濕區等區域界線是模糊的。答案:(1)C(2)C(1)該圖能正確表達出來的區域特征是()A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B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C區域之間是相互排斥的,具有顯著的差異性D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2)半干旱地區多是草原放牧區,濕潤、半濕潤地區多是農業區,這反映出地理環境影響著區域的()A發展水平B

9、生活特點C發展方向D發展條件解析:第(1)題,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范圍,其邊界有的是明確的,有的是模糊的,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圖示反映了不同干濕地區年平均降水量范圍不同,體現了區域內部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第(2)題,不同的干濕地區有不同的生產類型,說明地理環境的差異影響著區域的發展方向。答案:(1)B(2)C二、區域的空間結構與產業結構基礎梳理1區域空間結構(1)概念:是指一個地區各種區域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2)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_、人口狀況、_、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等。社會經濟活動城市化水平(3)劃分類型。分類鄉村地域城鎮地域范圍大較小產業

10、活動以_生產活動為主以_生產活動為主相互關系是城鎮地域發展的_對鄉村地域產生廣泛和持續的_作用農業非農業基礎和依托帶動(4)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面狀交通運輸線路線狀、網絡狀城市和工業_狀城市群和工業區島狀點2.區域產業結構(1)區域產業結構的概念、影響因素及差異。(2)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時期產業結構變化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格局早期_經濟占相當大的比重一、二、三中期_經濟比重迅速上升二、一、三或二、三、一后期第_產業的增長速度逐漸超過第二產業三、二、一農業工業三合作探究結合“湖南省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變化”示意圖,探究下面的問題。(1)湖南省產業結構有什么變化?試著從各產業的變化以及不同階段的主導產

11、業兩方面來說明。提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比重先降后升;1980年第一產業為主導產業,2000年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規劃到2020年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2)湖南省的城鄉人口結構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鄉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說明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3)湖南省城市和交通有什么變化?提示:城市數目增多,規模擴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交通運輸由線狀發展為網絡狀。(4)試著說明產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提示:區域人口和產業活動的變化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歸納提升1關聯圖記憶區域空間結構的主體內容特別提醒:鄉村地域和城鎮地域的區別和聯系

12、2從空間分布形式來看,通常情況如下:區域是匯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產業,點、線、面相結合的自然社會綜合體。農業面狀交通運輸線路線狀和網絡狀城市和工業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島狀3區域空間結構的變化區域空間結構是不斷變化的,如下表:區域發展過程交通運輸城市發展農業用地規模區域發展早期交通方式單一,線路較少且表現為線狀城市區域狹小農業用地規模大區域發展中期出現鐵路運輸,交通線密集并交織成網鄉村地區發展為城鎮地區,城市區域擴大農業用地變少區域發展后期交通網絡稠密,交通線路四通八達并深入區域的各個部分城市地域不斷擴大農業用地轉變為城市用地特別提醒:(1)運用圖示理解和記憶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2)三次

13、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能大致說明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因為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不僅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而且與這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如美國在發達國家中第一產業的比重是較大的,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這與美國耕地面積廣、對農業的投入較多等有關,不能說它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其他發達國家低。(3)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的判讀閱讀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時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反映的是一種現象或事物的構成,因而圖中的數據只表示一種相對量(%),不表示絕對量。所以,圖上讀出的數據只是一種相對的比例關系,不能讀出某種要素的具體數量。這種圖的構成要素只能是三項,不能隨意增減。

14、各構成要素所占比重的總和為100%,而不能是小于或大于100%,若是需要估計數值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三項要素在數軸上的比重由低到高的方向一致,如果某一要素的數據變化是向右增大,則其他兩個要素的數據變化也是向右增大。例如:讀下圖知A地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為20%,第二產業比重為60%,第三產業比重為20%。(1)目前我國所處的區域發展階段是()A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B工業化階段C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D衰落階段(2)據圖示信息判斷,我國經濟發展核心區域的空間結構()A以面狀為主B以島狀和網絡狀為主C現代化的空間網絡系統已形成D由點狀向島狀發展解析:第(1)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

15、化快速推進,區域聯系加強,屬于工業化階段。第(2)題,經濟核心地域明顯擴展,由點狀向島狀發展。答案:(1)B(2)D(2)該區域大致上可劃分為_和_;其中面積不斷擴大的是_,該地域以_生產活動為主,該地域與另一地域的關系是_。(3)從空間分布形態來看,農業表現為_,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_和_,城市和工業表現為_。(4)在區域發展的早期,該地_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區域發展的中期,_經濟比重迅速上升,在區域發展的晚期,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_、_、_”的格局。解析:此圖可以幫助我們從交通運輸和城市發展的角度分析該區域的空間結構變化,答題時要注意緊扣題意,不必回答其他方面的變化。第(1)題,根

16、據兩圖的變化即可作答。第(2)題到第(4)題,分別考查了區域的劃分、空間分布形態、區域空間結構的組成及區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等知識點,結合所學知識不難作答。答案:(1)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周圍出現衛星城;交通線路不斷增多,交通網絡不斷完善。(2)鄉村地域城鎮地域城鎮地域非農業鄉村地域是城鎮地域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城鎮地域會對鄉村地域產生廣泛和持續的帶動作用(3)面狀線狀網絡狀點狀(4)農業工業三二一基礎訓練達標一、單項選擇題下圖是甘肅省以某種自然指標劃分出來的四大區域。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2題。1這四大區域的劃分指標是()A積溫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多少C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D年太陽輻射量的

17、多少2關于這四大區域的敘述,錯誤的是()A區域界線是明確的B區域內部整體性突出C區域之間差異性突出D四大區域是相互聯系的解析:第1題,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是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屬于濕潤或半濕潤地區。第2題,這四大區域界線是不明確的,區域內部整體性突出,區域之間差異性突出,四大區域是相互聯系的。答案:1.C2.A我國地理詩詞、諺語眾多,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早穿皮祆午穿紗,圍著火爐吃兩瓜”、“山北黃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據此完成34題。3依次反映的是我國哪幾個地區的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西北地區B云

18、貴高原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北平原青藏高原C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北平原西北地區D江淮地區華北平原西北地區四川盆地4屬于諺語所示地區南部區域特征的有()地帶性土壤肥力較高河流眾多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水熱條件優越,盛產甜菜、油菜有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ABCD解析:第4題,“清明時節雨紛紛”主要是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春末夏初雨帶登陸帶來的降水。“黃梅時節家家雨”主要是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時節。“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主要是指容易發生春旱的華北平原地區。“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指我國西北地區日較差大的特點。第5題,“山北黃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指秦嶺南北景觀的差異。秦嶺以

19、南地區屬于我國的亞熱帶地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河流眾多,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甜菜是中溫帶作物,不能在亞熱帶地區種植。答案:3.C4.D下圖表示四個地區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讀圖,完成56題。5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為()A37.617.445.0B31.630.537.9C15.524.560.0D37.624.537.9解析:據圖可判斷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為37.6%,24.5%,37.9%。答案:D6四個地區中工業化程度最低的是()ABCD解析:工業化程度低,說明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低,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高。答案:C(2014江蘇)桃花源記中描述:“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

20、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據此完成第78題。7“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間峽谷B山前平原C山間盆地D平緩高原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材料中提到“山有小口,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說明“桃花源”位于山中,土地平曠,出入經過峽谷,據此可判斷“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山間盆地。答案:C8“桃花源”環境與下列因素緊密相關的是()A地理位置B灌溉系統C農業科技D水力資源解析:結合材料分析可知,“桃花源”地處比較封閉的山間盆地中,環境幽靜,這種環境的

21、形成主要與地理位置有關。答案:A二、綜合題9讀“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1)產業結構是指_。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有_、_、_、_等。(2)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次產業占_的比重,三次產業的_比重,三次產業的_等。(3)從圖中看1980年我國產業結構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_、_、_,2004年我國產業結構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_、_、_,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產業結構比重發展的趨勢將是_。解析:第(1)題考查的產業結構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第(2)題,考查的產業結構差異的主要表現,可直接調用課本知識回答。第(3)題,先通過讀圖獲取1980年和2004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的數據

22、,然后分別比較大小;我國產業結構比重發展的趨勢遵循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答案:(1)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素質(2)國內生產總值就業內部構成(3)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第一單元第二節 區域發展階段第一單元課時目標導航 課堂導學探究 基礎訓練達標 能力提升鞏固 課時目標導航 1能夠描述區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說明區域劃分類型和發展總趨勢。2運用比較法,了解不同區域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3運用案例,學會分析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形成科學的發展階段理論。課

23、堂導學探究 一、區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與空間結構的演化基礎梳理1區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2)綜合性指標:如_指數,就是通過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_三項指標來反映一個區域的總體發展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 人文發展國內生產總值2空間結構的演化(1)影響因素:_、發展水平、_、歷史文化等。(2)總體發展趨勢:_地理條件經濟區位平衡不平衡平衡合作探究閱讀下列材料,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4771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達220592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03260億元,增長

24、8.9%。人均GDP已達4283美元。材料二我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我國到2020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比例為15:12:73。材料三全國人大代表程恩富認為:依據“科學發展觀”,我們不僅要追求GDP增長,更要提高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環境綜合指標要追求GDP的含金量。(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依據的區域發展的常用指標都有哪些?提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產值比重(2)從衡量區域發展的指標角度來看,由追求GDP的含金量代替追求GDP有什么意義?提示:有助于轉變人們的發展觀,經濟增長不等于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只有改善人的生活質量才是發展的真正目標;有助于人們在生產實踐中自覺地節約能源,實施清潔

25、生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歸納提升特別提醒: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可將區域分為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或高收入地區、中等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如圖所示。人均GDP與全國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人口對水資源城市力指數人口對耕地壓力指數全國1.0052.571.00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1.07黑龍江0.9356.901.000.29浙江1.6563.200.832.56(1)四省比較,敘述正確的是()A人均GDP水平越高,則人口對水資源壓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則人口對耕地壓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則城市

26、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則人口對水資源壓力越小(2)四省比較,關于產業發展條件敘述正確的是()A青海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條件最佳B河南發展耗水較多的產業條件最佳C浙江發展用耕地多的產業條件最佳D黑龍江發展商品農業耕地條件最佳解析:第(1)題,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對水資源壓力指數為0.83,遠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選項。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對耕地壓力指數為1.07,大于青海和黑龍江,排除B選項;河南的人口對水資源壓力指數為7.74,最高,排除D選項。第(2)題,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相對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發展高科技產業、河南人口對水資源壓力指數為7

27、.74,說明水資源缺乏,不利于發展耗水較多的產業。浙江人口對耕地壓力指數為2.56,說明人均耕地少,不適合發展用耕地較多的產業,而黑龍江人口對耕地壓力指數為0.29,說明人均耕地面積大,有利于發展商品農業。答案:(1)C(2)D(1)四省(區)中,區域發展水平最高的是()ABCD(2)表中省(區)()A社會經濟比省(區)相對落后B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C區域城市化水平高D農業產值高于省(區)解析:第(1)題,省(區)人均GDP最高,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最高,第二產業比重也較高,同時城市人口比重最高,所以其區域發展水平最高。第(2)題,省(區)人均GDP最低,第二產業比重最低,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28、,應為欠發達地區,通過數據對比,其區域發展水平比省(區)低,所以其社會經濟也較省(區)落后。答案:(1)A(2)A二、區域發展階段基礎梳理發展階段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工業化階段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_,人均國內生產總值_表現出明顯_態勢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_產業結構傳統農業占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_產業比重迅速上升,_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_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低少不平衡增長高第二第三資金發展階段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工業化階段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_,表現出自給自足的特征對外開放程度逐步_開

29、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_交通運輸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交通運輸建設顯著_現代化交通、_網絡逐步形成城市化水平_,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于_ _發展速度水平_,區域內部差異_發展狀態低水平_狀態_的加速發展狀態高水平的均衡狀態小提高增強加快信息低區域平均高小均衡不平衡合作探究結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1)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有哪些有利的區位條件?提示:自然區位: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水源充足。社會經濟區位:交通便利,開發歷史悠久,政策支持,勞動力充足,科技實力較強。(2)東北老工業基地處于區域發展的哪個階段,目前正在向哪個階段發展?提示:工業化階段;

30、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歸納提升1區域發展階段的分析(以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為例)區域發展階段,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而演變的不同階段。其發展的區位條件不同,因而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亦不同,下面以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特別提醒: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1)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資源環境和技術力量、產業結構等。在分析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時,重點是資源環境。資源與環境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區域的發展、區域的空間不斷擴大,產業部門增多(區域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過程)、資源供給與需求就會發生矛盾。只有當新能源、新材料被不斷開發利用或新的能耗少、原材料需求

31、少且經濟效益高的部門出現的時候,區域才可能得到新的發展。(2)在一定的時期內,某區域的自然環境變化不大,但由于科技進步,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強,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拓展延伸世界主要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基本途徑有哪些?重新認識老工業基地的現實優勢,確立新的主導產業部門。拓展產業領域,改革單一的產業結構,增強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彈性。加強對傳統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實現傳統產業生產的現代化。大幅度壓縮地區比較優勢完全喪失、增長潛力枯竭的傳統工業部門。逐步調整工業布局,嚴格控制老工業城市的發展規模,引導新建企業和老工業企業向城市邊緣地帶遷移,在不發

32、達地區開拓新的工業中心,逐步改變老工業基地工業過于密集的狀況。建立組織機構,制定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規劃。制定有利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有關政策。(1)1848年后,芝加哥成為美國中西部農產品集散中心的主導區位條件是()A瀕臨五大湖B位于美國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運的上游起點D位于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的轉運地點(2)20世紀之前,芝加哥的工業活動主要聯系()A芝加哥周邊農村地區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國東北部工業區D美國本土(3)芝加哥發展鋼鐵工業最有利的條件是()A良好的工業基礎B便捷的交通運輸C充足的勞動力D豐富的原料和燃料解析:第(1)題,結合題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聯系密西西比河水系

33、和五大湖的運河,隨后興建鐵路并形成以芝加哥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則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的轉運地點,是成為美國中西部農產品集散中心的主導區位條件。第(2)題,20世紀之前,芝加哥工業主要有農產品加工、農具、交通工具等生產部門,還沒有形成鋼鐵工業基地。所以20世紀之前,芝加哥的工業活動主要聯系芝加哥周邊農村地區。第(3)題,芝加哥發展鋼鐵工業最有利的條件是便捷的交通運輸,可以通過河運運輸煤炭和利用五大湖運輸鐵礦石,芝加哥本身沒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鋼鐵工業不是勞動密集型工業。答案:(1)D(2)A(3)B(1)從表格中可以看出()A19902000年間江蘇人口的增幅達歷史最大值B199

34、02000年間江蘇城市化進程速度明顯加快C江蘇距離老齡化社會尚有較大距離D19902000年間江蘇的家庭戶數呈現減少勢頭(2)對上題得出的正確答案,你認為導致這種事實的主要原因是()A江蘇仍處于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B江蘇人均GDP增長較快,鄉鎮企業比較發達C江蘇的人文發展指數(HDI)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D江蘇的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很多家庭遷居外地解析:第(1)題,從列表中較容易讀出,19902000年間江蘇城市化進程速度明顯加快。第(2)題,區域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這得益于江蘇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答案:(1)B(2)B基礎訓練達標一、單項選

35、擇題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地礦技術人員在松嫩平原中部發現了大型油氣田大慶油田,后經開采,原油噴出。據此回答12題。120世紀50年代中期,松嫩平原中部,一片茫茫荒原,人煙稀少,當時處于區域發展的()A初期階段B成長階段C再生階段D轉型階段解析:題干中“一片茫茫荒原,人煙稀少”這句話反映了當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很微弱,處于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答案:A21976年,大慶油田的原油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此時可能發生的現象是()A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簡單,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微弱B大慶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日趨復雜C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D開始進行產業結構

36、的調整解析: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此時正處于大慶發展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日趨復雜。答案:B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頒布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規劃目標到2020年),從開發內容上將全省劃分為農產品主產區、城市化地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下圖)。完成第34題。3圖中代表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的分別是()A、B、C、D、解析:區域發展規劃的制訂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從圖中可以看出,區主要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和南部,且區域內均有山地,應注重保護和恢復植被,改善生態,因此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和區相比,區面積較小,區面積較大,且區主要位于長江沿岸等地,結合所學知識不難判斷區為城市化地區,區為農產品主產區。答案:D4三類區域中()A區間人口遷移主要由區遷往區B鐵路建設成本區一般大于區C商業網點密度區一般大于區D承接省外產業轉移的主要是區解析:根據第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