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_第1頁
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_第2頁
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_第3頁
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_第4頁
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連州騎樓:百年風雨的嶺南印記:嶺南騎樓起源與特點“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騎樓,商住建筑,立面形態建筑騎跨人行道,故名騎樓。據查連縣志 (民國三十八年版)大事記,民國二十年( 1931) ,辟中山南路及東山馬路。又,民國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在中山南路騎樓老街一帶居住的老街坊的記憶里,騎樓的出現,雖然將近百年,但它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簡短時間里風靡全城,成為了這座古城亮麗的街景。騎樓的過往,是與南門碼頭貨如輪轉的商業繁華聯系在一起的。走進中山路,不論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廣街(今建國路) ,都有著騎樓許多老字號的深刻印記,生動地折射出民國以及建國前后的人文風貌,教人回味著古老而深邃的似

2、水流年?!吧獭?,是騎樓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國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與騎樓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設廊并開設商鋪普遍出現。續資治通鑒長編寫:“汴河堤岸房廊,并撥隸戶都左曹,乃收課利”、“徙城之始,衢路顯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課”。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與騎樓的建筑空間形式有著相似之處。而追溯騎樓的起源,普遍認為有三種。據查,一種說法為專家論,騎樓是從東南亞一帶的殖民地傳入的。騎樓建筑為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 18 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英國人對那里炎熱的氣候極不適應。于是,他們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以遮強光,造成較為涼爽的環境。后來,這一舉措,很快

3、被當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國人稱之廊房。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隨著英國殖民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在鴉片戰爭后傳入香港、廣州,然后再北上到廈門及西入廣西等。也有人認為,騎樓建筑最早見于 2000 年前的古希臘,近代傳至世界各地,廣州的騎樓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點。還有學者指出,騎樓為越族先民“干欄”建筑的遺韻。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柵居?!薄俺簿印焙汀皷啪印保褪恰案蓹凇薄!案伞睘樯厦?,“欄”指房屋。學者認為,史前時代,嶺南的原始建筑經歷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發展過程?!案蓹凇比绺吣_樓,上屋住人,下面容納家畜和雜物。特

4、點是干爽、通風、避暑、防潮,適合嶺南的亞熱帶氣候和地理環境,最后結合商業經營的需要發展而來。而尋找“騎樓”一詞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 1912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筑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綜觀連州的騎樓,具有粵派騎樓的特點,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騎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住人。除此實用外,連州騎樓的墻面并沒有古羅馬柱浮雕圖案、立面以垂直構窗的仿哥特式等豐富多樣,只在中山路的中段有數間騎樓建筑的外觀采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有些許古羅馬的裝飾特征,如羅馬柱、卷曲花紋等,但卻融入了太

5、多中國傳統建筑的元素,如墻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方形窗,頂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國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頂,透著濃濃的藝術韻味。中山南路大部分騎樓,運用中國傳統式建筑風格,更趨于現代化,也更加簡潔。比如說柱子變為簡單的方柱,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立面等方面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延續了我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墻上并排開著兩至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繁榮與衰落連州獨特且優越的地理位置,自古成為粵湘桂三?。▍^)邊際貿易文化中心和中原通往南粵的交通要沖、中轉樞紐和邊貿商品集散地。史料記載,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

6、) ,漢武帝劉徹派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今連州) ,下湟水?!霸姾馈眲⒂礤a刺連撰連州刺史廳壁記曰:“邑東之望曰順山。由順以降,無名而相欽者以萬數?;丨h郁繞,迭高爭秀,西北朝拱于九疑。城下之浸曰湟水。”也正是連州那條湟川河,成為了連州以及周邊的歷代官員、商賈、平民百姓南下便捷的水上之路。連州城隍街內,曾建有一座直通湟川河邊的“接官亭”。古時官員上落連州,在此迎送。而河對面,便是高堆、九陂一帶的鄉民居住地,他們來連州必須靠擺渡來往。據廣東歷代方志集成之 (康熙)連州志“渡之屬”記:“州南門之外為南門渡,路通河邵(河村) ;次為濟川渡,在濟川門;次為龍津渡,在龍津門外。”說明今南門口一帶古時便有好

7、幾個渡口。據查,龍津門是中山南路朝西的一個城門,北去不遠有濟川門,兩門相隔間的城門外就是連州城最繁忙的碼頭,對岸就是雙溪亭,然而到了清乾隆、同治年間, 連州志載“濟川渡,在濟川門,今無”,那時的濟川門還有,然濟川渡已消失,成為了記憶。查清道光二年廣東通志載:王大寶,紹興年知連州事。另據連州志載:“王大寶,字元龜,潮州海陽人。紹興十六年,以右承議郎知連州,下車訪民疾苦。民皆曰:惟月輸免行錢不便,大寶為減之”。期間,王大寶看到百姓渡河艱難,遂于接官亭與龍津渡之間的對岸建“雙溪閣”(注:雙溪指湟水二源,星子河與三江河交匯處) ,為民擺渡入城時歇腳之用。時值一代鴻儒張栻隨父張浚寓居連州,以聰穎靈感賦詩

8、雙溪春漲 :春杪溪流漲,雙支交蕩漾。魚龍競蹴踏,波濤連渺莽。行人欲濟川,袖手嘆河廣。安得萬斛舟,為吾乘浩蕩。詩中摩肩接踵的繁華景象,與當年劉禹錫刺連那會兒作雙溪“閑鷺久獨立,曝龜驚復沉”的閑情逸致有了鮮明的對比。到了明清時期,湟川河的航運,更使連州的經濟貿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明天順六年( 1463) ,因平莫文章之亂而偕戈立蒞連的張瑄和張南軒先生“八景”詩云:“人興望洋嘆,不說江漢廣?!边B州市志 ( 2011 年版)“大事記”載:“明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72) ,廣州府在連州星子設鹽埠,撥粵鹽供湘楚食用。從連州星子引鹽行銷湖廣、衡水、永寶三府,每年折至一萬余引?!泵駠辏?19

9、24) ,瓦瑤崗(湟川河西)鄉紳張家齊倡議集資建造龍津橋(后更名雙溪渡浮橋) ,百姓少了擺渡的繁瑣。水路的興旺終于令州人在民國二十年( 1931)做出了一個歷史性的舉措:辟中山南路。時孫中山先生逝世五年,全國各城市為了永久紀念中華民國國父,主要街道統一命名為“中山路”。而這一時期,騎樓建筑又正風靡廣東,所以,連州中山南路就在簡短時間里雨后春筍般出現了這一棟棟沿街廊柱式濃縮了南洋式建筑精華的連排式騎樓傳統建筑。據連縣志 ( 1985 年版)載“建國前商業”:“從廣州、佛山、清遠等地運進食鹽、煤油、紗布、京果醬料、陶瓷器具等百貨。而湖南臨武、宜章、藍山、永州、道縣等地出產的食油、苧麻、花生、瓜子、

10、蓮子、百合等農副產品,則經連縣銷往廣州一帶”、“經星子、東陂兩路入我縣的肩挑商販絡繹不絕,每天不下五六百人,旺季達千人”。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恰逢抗日戰爭,省國民政府數遷連州,據連縣志 (民國三十八年版)“抗日紀實”記:“民國二十七年( 1938)十月,廣東省政府及各機關遷連縣。先是倭寇南侵沿海,各省相繼失守,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粵垣亦告淪陷,省府主席吳鐵城初駐節第一根據地翁源之三華,既而粵北告急,電準中央以連為第二根據地,乃于同年十一月初旬偕高等法院長史延程率同所屬及淪陷區難民隨同,來連者聚至十余萬人”、“三十一年六月,省政府及所屬再遷來連,尋返曲江。三十三年六月,倭寇強度新墻河,發動

11、湘北戰事,粵北緊張,于是曲江大疏散,省政及所屬機關復先后遷連,分駐城廂內外及三江等處。全縣徒增十余萬人,市面繁榮,空前未有”。一時之間,連州享有“小廣州”之譽。人口的驟然增多,伴隨而來的是商業的昌盛興旺。縣城大小座商達二百多家,商戶分為廣商(廣州、南海、番禺、順德、清遠等地的商人) 、楚商(湖南商人) 、土商(連州商人) ,開設的商人會館多時達20 多個。而當時的行市分明,今建國路一帶為鹽市,南面還稱為油桶街,中山南路經營的是京果海味糧油市,中山北路為布匹百貨買賣一行一市,商市熱鬧無比。然而,據史料記載和一些老人回憶,自建國后,粵漢(廣州至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后,湘南各縣的貨物大部分不再經連縣轉

12、運,導致商業漸趨衰落,許多長水莊及代客買賣店陸續停業。1959 年 5 月,連州動工興建連陽大橋,九陂、高堆一帶的居民一部分繞去連陽大橋,另外一部分通過行走雙溪渡浮橋進連州。隨著連州與周邊縣及鄉鎮修建呈“輻射網狀”的多條公路縱橫交錯, 1986 年底,國道107 線經過城南全線通車,浮橋、水運載貨、載人等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三年后,連州開辟了一條州人矚目的城市“動脈”慧光路,等到 1999 年南門口通往高堆一帶的友誼大橋竣工,處于中山南路以及城隍街等曾經繁華異常的街巷便變得日復一日的冷清了。保護與開發粵北地區總體戰略規劃中,連州被定義為粵北旅游中心城市。 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布局“規劃在

13、連州市區內成立連州旅游服務基地,在舊城區設置旅游商業服務區,開發旅游土特產品一條街,搞活連州市旅游產品市場;”、“旅游商業服務區主要集中在舊城區中山南路商業街、城隍街、建國路;”、“連州擁有古文化的氛圍,因此可以發展古玩和工藝品的市場,中山南路和城隍街作為民國和明清風格的兩個保護街區,應當對其建設風格、經營種類進行統一規劃,并添加必要的基礎設施,使之成為對游客極具吸引力的商業街?!边B州市城區總體規劃中對“慧光塔、城隍街、中山南路應給予嚴格控制和保護”,另要求“舊城改造規劃之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進行舊城改建,保護并翻新建國路、城隍街、中山南路,形成有南方騎樓特色一條街。”2005 年連州舉行首屆國際攝影年展盛事,連州市委市政府就將中山南路騎樓街加以保護,將原果品倉華麗變身為“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陳列館”。近年來,連州市有關部門為提升城市品位,擬將該街打造成“文化旅游購物休閑一條街”,專門向中山南路居民發出信函,呼吁居民在房屋修繕時要注意保存歷史遺存和原貌,特制定了房屋的修繕和改造方案,采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