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傳統農民憂患意識之境界_第1頁
論析傳統農民憂患意識之境界_第2頁
論析傳統農民憂患意識之境界_第3頁
論析傳統農民憂患意識之境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析傳統農民憂患意識之境界論文關鍵詞:憂患意識;傳統農民;小農意識;思想境界論文摘要:傳統農民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主要表達在他們節用克儉的消費觀、守舊懼變的處世觀、臣民心態的政治觀等3個方面。傳統農民和現代農民憂患意識的境界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是傳統農民缺乏公共意識。1前言憂患意識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對自身開展及其環境的自覺而深化的理性審視,根源于廣闊的歷史縱深感和敢于承擔人間憂患的悲憫情懷,是1種伴隨著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力求超越險境而尚未超越時的主觀狀態。從嚴格意義而言,人人具有憂患意識,只是境界不同而已。憂患意識在中華民族思想史上一直是備受推崇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在較大程度上已

2、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憂患意識發端于段末周初,是當時的人對自身宗教天命觀的初步破除和自身責任的最初肯定。殷末周初的消費力程度和人的認識程度都還極其低下,面對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面對消費、生活的困境,面對命運的吉兇莫測,整個社會不能不心存憂思=徐復觀對此有過深化分析,憂患意識,不同于作為原始宗教動機的恐懼、絕望憂患心理的形成,乃是從當事者對吉兇成敗的深思遠慮而來的遠見。在這種遠見中,主要發現了吉兇成敗與當事者行為的親密關系,以及當事者在行為上所應負的責任。忱患正是這種責任感來自要以己力打破困難而尚未打破的心理狀態所以憂患乃人類精神開始對事物發生責任感的表現,也即是精神上開始有

3、了人的自覺的表現。這是憂患意識的萌芽,也是憂患意識的最初境界。隨著社會開展和人自身的不斷進步,憂患意識的境界逐步提升,以致有了后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及憂國憂民,憂整個人類的命運。中國農民是最具憂患意識的群體,但傳統農民和現代農民憂患意識的境界存在很大的差距。2傳統農民憂患意識的主要表現及其根本原因21傳統農民的節用克儉就是其憂患意識在消費觀方面的重要表現竭力節約簡樸、省吃儉用是傳統農民的生活常態;豐年要想到荒年的日子該如何過,這樣才不致挨餓受凍,忍受疾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他們的治家格言。墨翟的非樂、節用、節葬、反對蓄私財等觀念,都反映出傳統農民的消費意識。他在

4、?辨過?、?節用?、?節葬?等篇中,說明了立足于“儉的消費觀,并提出了“儉等于增的說法:“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墨子節用上?)。很顯然,傳統農民的這種生活觀念蘊含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預那么立,不預那么廢,“禍福相依等憂患意識的辯證思維和預警性意義。然而這種憂患明顯帶有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力感、無奈感,也是對于消費才能、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缺乏信心的習慣性反映。所以,傳統農民的憂患意識從境界而言,是猥瑣的、保守的、被動的。在科技程度低下、消費工具落后、預防和抗拒自然災害的才能非常脆弱的條件下,傳統農民形成此種境界的憂患意識是1個必然的過程。22傳統農民守舊懼變的“守成觀念是其憂患意識在處世觀

5、方面的表現傳統農民一直以來保持1套低目的的自我平衡價值觀,保守僵化、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視變革創新為離經叛道,小富即安、不冒風險、好死不如賴活著成為他們的處世之道,“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他們理想的生活形式。實際上傳統農民從沒有停頓過對美妙新生活的向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憂于舍棄舊的,卻難以獲得新的,最后落得“雞飛蛋打,是憂于變革的代價自身無法承受,是憂于自己看不清新事物的面目,是憂于自己不具有獲得新生活的宿命。所以,他們常常在權衡之后選擇“守成,不到活不下去的境地不會“破舊求變。這種憂患意識從境界而言顯然帶有濃重的悲情色彩、怯懦色彩、短見色彩。追根溯源造成此種狀況的因素來自2個方面。

6、首先,長期存在的“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小消費方式與地域的局限性,割裂了小農廣泛的社會交往和聯絡,使之孤立分散,進而束縛了農民的手腳,限制了農民消費活動范圍,造就了農民封閉保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小消費方式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征服工具,成為傳統規那么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歷史首創精神;其次,以血緣關系為軸心的宗法社會,使血緣親族關系和家庭、家族觀念浸透在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深層構造,使農民按照血緣的遠近親疏形成1個半徑很小的互相封閉的交往“圈子,閉塞了他們的眼界,從而形成農民封閉狹隘的世界觀和目光短淺、劃地為牢的處世觀。23傳統農民的臣民心態是其憂患意識在政治觀方

7、面的表現傳統農民的臣民心態詳細表現為,順民、草民心態,附庸、仆從心態,自卑、自賤心態等。其直觀的特征就是“怕官、“懼訟,而且將自身的政治訴求訴諸于“明君、“賢相與“清官,對封建專制統治或是一味盲目遵從,或是“敢怒不敢言,除非是被逼無奈、無法生存時,他們才會揭竿而起、奮起對抗。傳統農民對專制政權的逆來順受絕不是天生的,因為獲得應有的政治地位是每一個人近乎本能的追求。他們的臣民心態的背后是連他們自己都難以表達的憂心作為自己政治對立面的官僚體系的強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政治和自己的間隔 是那樣遙不可測,“官的地位之高是那樣不可攀附,觸犯官僚的后果往往是性命不保、家破人亡。可見,傳統農民以臣民心態為表

8、征的憂患意識,其境界也處在較低的層次,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帶有強烈的隱忍色彩、自卑色彩、可憐色彩。傳統農民蘊含著憂患意識的臣民心態的形成有其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小農經濟的消費活動是高度分散和非常弱小的,不僅在自然界的天災蟲禍面前往往無能為力,在封建專制政權統治之下,也只能卑躬屈膝,俯首稱“臣。小農經濟的“家經濟特點,使“家秩序成為社會秩序的根底和主干之一,所以,“三綱之中就有“兩綱是對“家秩序的直接規定。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農民主要生活在這種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等級森嚴的社會的最底層,久而久之就必然把家庭里的父子、夫婦之間的血緣、親緣關系移植、放大到社會關系中去,形成1種習慣于地位卑微、被動承

9、受命運、逆來順受的臣民心態。此外,強大的封建專制統治,剝奪了農民幾乎所有政治權利,而且以集權官僚制對付分散的個體農民,只許老老實實、服服帖帖,不許亂想亂說亂動。這種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使農民意識到只有在被容許的范圍內,即在其“家經濟中消費和生活才是平安的,至于參與政治活動,評論國家大事,反對官僚統治等等,都是非分之想。通過封建官僚統治的這種長期馴化,中國農民的臣民心態就愈加深重了。24缺乏公共意識是傳統農民憂患意識的境界較低的根本原因傳統農民被吞沒在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小農經濟這種以單個的家庭或家族為根本經營單位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不以交換為目的,自我消費以滿足自我需求,使其具有高度的封

10、閉性。這種“自我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持續地得到強化,必然使農民的行為和眼界都圍繞“家這個中心,時刻想著如何為“家謀利、為家庭成員謀利,并以此作為最根本的價值標準,從而產生以“家為單位的狹隘、自私意識。另外,在小農經濟下,他們消費的土地,即小塊土地,不允許在耕作時進展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此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開展,沒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沒有任何豐富的社會關系。加之中國連續兩千多年的重農抑商政策,嚴格限制了農民的經濟社會交往,會使農民的意識更為狹隘。正是基于此,林語堂認為,中國是1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心系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所以,正是由于傳統農民缺乏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憂患

11、意識也就必然處在較低層次之上。3結語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于國家對消費關系的重大改革,以及科學技術的宏大進步,農村經濟得到迅猛開展,農民的消費信心不斷增強,物質財富大幅增加,農民的消費觀念日益表達出現代風格;由于中國社會向世界全面的開放,以及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現代媒體在全社會的迅速普及,中國現代農民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和整個世界聯絡在一起,他們的目光不僅關注中國,也開始關注世界,他們積極進取,敢闖敢創的處世觀得到充分表達。另外,隨著中國政治建立的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深化,使農民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視中逐步樹立起主人翁意識,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關注和參與也到達了空前的程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了之下,現代農民的憂患意識已經開始具有國家、民族的視野,乃至全球視野,其境界的提升已和傳統農民不可同日而語。這一變化的意義在于,不僅是中國農業現代化事業、國家現代化事業所獲得的宏大成果之一,而且為中國農村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完全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矗但我們也要看到農民意識形態更具有相對穩定性。從整體吉,要進一步提升農民憂患意的境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