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都市競爭力分析一 都市群競爭力評價的理論框架都市群的概念,源自一種目前比較熱門的區域競爭力學講。該學講認為,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一個國家能真正參與到國際競爭的,實際上是都市群。都市群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差不多地域單元,它的進展深刻阻礙著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阻礙一個國家都市化進展的水平和質量,對國家經濟持續穩定進展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初以來,人們關于都市群這種專門的區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相繼出現許多相關概念,要緊有:都市群(UrbanCluster;UrbanAgglomerations)、大都市帶(Megalopolis)、都市圈、大都市區(MetropolitanArea)
2、、有衛星城的大都市(Conurbation)、城鎮功能組合區(Desakota Area)、城鎮群(TownCluster)、大都市管區(Metropolitan District)、都市功能區(Urban FunctionArea)、都市場(Urban Field)、城鎮體系(Urban System)、都市地區(CityRegion),等等。這些概念大體來講差不多上對都市群進展狀態的描述,但其間又有一定的區不。事實上不同的概念產生的背景不同,不僅體現了都市群進展的不同時期,而且還代表不同的都市群進展模式。所謂都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是指由在一定距離內能夠頻繁往返、
3、進行商務活動的若干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都市所組成的、高密度的、關聯緊密的都市群體,這種都市群體所占的國土面積雖小,但其人力資源的聚攏度和產業聚攏度卻相當高。群內都市間的經濟、社會、文化聯系緊密。規模等級最高的中心都市對群內其他都市有較強的經濟、文化輻射和聚攏作用。1.散狀都市群、帶狀都市群和圈狀都市群通常按都市群空間形態進行劃分,都市群能夠分為散狀都市群、帶狀都市群和圈狀都市群三種類型,散狀都市群的特征是中心都市的首位度專門低,大都市不多,中小都市高度發達,分布均衡,都市密集度極高。典型的代表確實是德國的柏林都市群。柏林都市群中心都市首位度專門低,首都柏林僅有300多萬人;都市大多在100萬人
4、以下,20萬30萬人的中、小都市高度發達,分布均衡,規劃合理,形成都市密集群,大都市數量小,而且規模不大。柏林都市群都市化率在80%以上。帶狀都市群確實是戈特曼(JeanGottmann)的大都市帶(Megalopolis),這一概念代表了美國西部都市群、英國倫敦都市群的進展特征。它是指由連成一體的許多都市區(MetropolitanArea)組成,它們在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活動上存在著緊密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都市地域復合體。它不是簡單的一個都市或者大都市,而是一個面積寬敞,有幾個大都市相連接的都市化區域。這是現代意義的都市群概念。戈特曼給出了推斷都市群的兩個指標:人口規模2500萬人,人口密
5、度250人/km2。戈特曼的大都市帶概念被許多學者認可,其核心是:以一個或多個經濟較發達并具有較強都市功能的中心都市為核心,包括與其有經濟內在聯系的若干周邊城鎮,經濟吸引和經濟輻射能力能夠達到并能促進相應地區經濟進展的最大地域范圍。其中的大都市區(MetropolitanArea)概念,是國外最常用的都市區域概念,它是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那個核心具有高度社會經濟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一般以縣作為差不多單元。早在1910年,美國就提出大都市地區(MetropolitanArea)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體的統計標準用于國情普查,命名為標準大都市區(SMA),1959年改稱標準大都市統
6、計區(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稱大都市統計區(MSA)。圈狀都市群確實是日本的都市圈概念,這一概念代表了日本都市群進展的特征。所謂都市圈,要緊指以特定的通勤時刻為周期,由一個或多個中心都市和與其有緊密社會、經濟聯系的臨接城鎮組成,具有一體化傾向的協調進展區域。被廣泛使用的生活圈、商業圈等亦是由此而來。1960年日本行政治理廳開始采納“大都市圈”概念。日本的都市圈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以單一中心都市為核心的“日常都市圈”,即能夠進行通勤、購物和日常業務交流的“通勤圈”,“1小時距離法則”對其地域范圍具有明顯的制約作用,其半徑在100km左右;第二層是以若干中心都市為核心,周邊都市、
7、地區共同組成的“大都市圈”,其半徑可達300km左右。2.單中心都市群、雙核心都市群和多中心都市群假如以都市群中心都市的特點進行劃分,都市群能夠分為低中心都市群、單中心都市群、雙核都市群和多中心都市群(嵌套都市群)。低(多)中心都市群是指中心都市首位度極低,群中都市進展水平大體相當,差不較小的都市群。單中心都市群是指中心都市首位度極高,其他都市的進展水平與中心都市相差較大。雙核都市群則是指都市群呈現出雙中心,兩個中心都市各有所長,承擔中心都市職能。多中心都市群是指中心都市首位度極高、群中城鎮體系發育完善的都市群,同時次中心都市在兩個或以上,以次中心為核心有子都市群存在。3.世界都市群與國家都市
8、群關于都市群的分類,還能夠從其阻礙范圍進行分類,通常分為世界都市群和國家都市群。(1) 世界都市群。世界都市群的內涵著重于都市群的國際化程度,即要素和活動的跨國界性。世界都市群的政治、經濟、貿易、金融、文化、交通和信息等各要素的活動半徑越過國界;中心都市基礎設施現代化,都市運行機制與治理方法符合國際慣例。世界都市群是新科技、新觀念、新文化的發祥地,具有人口異質性高、第三產業比重高等特點。世界都市群在世界上阻礙巨大,目前公認的有六大世界都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群,包括紐約、波士頓等聞名都市,其經濟特征為:美國經濟的核心地帶,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的30%,是美國最大的生產基地、最大的商業貿易中
9、心和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北美五大湖都市群,包括多倫多、底特律等都市。它與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群共同構成北美制造業帶,其中底特律是全球聞名的汽車城。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該都市群的核心是東京,它是日本經濟最發達的地帶,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樞,分布著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開發機構。英國以倫敦為核心的都市群,它是產業革命后英國要緊的生產基地,倫敦現已成為歐洲最大同時也是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歐洲西北部都市群,它包括巴黎和鹿特丹如此的世界知名都市,被稱為“超級都市帶”,其中10萬人口以上的都市有40座。巴黎是法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的工商業都市,也是西歐重要的
10、交通中心之一。荷蘭的鹿特丹素有“歐洲門戶”之稱。長三角都市群。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15個都市,將全面合作力求在較短時刻內傾力打造出讓世人矚目的又一個世界都市群。那個都市群的經濟特征是高科技、知識密集型。長三角經濟圈產業門類齊全,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相對其他經濟圈而言,那個地點的高新技術產業更為突出。(2)國家都市群。相關于世界都市群,國家都市群(地區都市群)是對一國(地區)經濟阻礙重大的都市群。例如,中國的長三角都市群,其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01%,其GDP占全國總GDP的16.9%,是中國技術創新的中心。(3)區域都市群。相關于世界都市群和國家都市群,區域都市群的阻礙范圍則要緊
11、是某一區域內。例如,中原都市群是河南省經濟密集區,以占河南省30%的土地面積,聚攏了河南省40%的人口,占河南省GDP的55%,對河南經濟進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都市群的進展時期美國學者弗里德曼認為,都市群的形成進展可分為工業化往常的農業社會、工業化初期、工業化的成熟期、工業化后期等四個時期;官衛華等將都市群的進展時期分為都市區域時期、都市群時期、都市群組時期、大都市帶時期等四個時期(官衛華,2003);張京祥認為都市群空間的形成和擴展經歷了多中心孤立城鎮膨脹時期、都市空間定向蔓生時期、都市間的向心與離心擴展時期和都市連綿區內的復合式擴展時期等四個時期(張京祥,2000)。盡管對都市群進展
12、時期的劃分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卻包含著共同點:都市群的進展必定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演進過程;都市群內部都市之間的關系由松散的關聯進展到緊密的聯系;都市群內部城鎮之間的分工合作由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最終形成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體系;都市群的結構和功能趨于不斷的進展和完善之中;中心都市由小到大,職能由綜合向治理演變。都市群進展過程可分為萌芽時期、快速進展時期、穩定進展時期和成熟進展時期。在都市化過程中,首先是單個城鎮區域不斷擴展、區域城鎮個數不斷增多并向著核心城鎮集中,在空間上表現為城鎮的集聚,都市群開始出現;隨著都市群區域內城鎮的質量優化和數量攀升,都市群的內涵式和外延式擴展持續進行,都市群持續擴張
13、,在空間上表現為城鎮的擴散,整個區域都市化水平達到均衡狀態;與此同時,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區域開始了新一輪的都市化進展。5.都市群的內涵依照前面有關都市群的分析,一個成熟的都市群其內涵是:都市群人口規模大、人口密度大,都市密集,都市化水平高。都市群具有完善的都市等級體系,由幾個超大和特大的中心都市及大量的大中小都市相互串連而形成。其中,中心都市是人口與產業集聚的引力中心,在都市群形成和進展中起著核心作用。擁有合理配套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網絡。都市群體進展可使區域經濟在生產要素的組織與創新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進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并形成良好的產業布局,從而使得各都市優勢互補,產生最大效益
14、并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擁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道、通訊干線、運輸管道、電力輸送網和給、排水管網體系所構成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其中發達的鐵路、公路設施構成了都市群空間結構的骨架。城鄉趨于融合,各都市的緊密聯系與強烈的相互作用增強了都市的經濟與文化的輻射力,擴大了輻射范圍,加速了鄉村都市化進程和都市文明的普及。在較成熟的都市群內,鄉村地區盡管仍存在,但它在保留傳統鄉村某些特征的同時,在生產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均與都市同化。都市群在國家經濟的進展中能起到樞紐作用,是連接國內、國際要素流淌和資源配置的節點以及科學技術創新的孵化器和傳輸帶。都市群形成的機制是:集聚效
15、應和擴散效應相互交替作用的結果;地理上的區位條件以及特大都市和密集中小城鎮的存在是都市群產生的基礎;交通運輸設施是都市群形成的重要條件。二 都市群的識不問題是不是地理位置接近的幾個都市都能夠稱為都市群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識不一個區域是不是都市群呢?都市群的邊界在哪里?都市群應該具備三個條件:有一個以上的大都市作為都市群中心;有相當數量的不同類型的都市,形成一個完善的城鎮體系;都市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事實上,推斷一個都市區域組合體是不是都市群的標準,不同的進展時期和進展水平會有所不同,不同的視角也會有所不同。只是在一定時期應該有一個推斷都市群的差不多標準。1.都市群規模標準就目前而言,要
16、成為世界性的都市群,其最低標準有四個條件:()都市群面積4萬平方公里以上,直徑距離為300公里以上;()都市人口為3000萬人以上;()有1個或以上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大都市作為中心都市,中心都市國內生產總值一般能夠占到圈內的1/3到一半以上;()每個大都市群的GDP按現價計算超過1000億美元2.都市群時期標準萌芽進展時期:是都市群的初期進展時期,這時已有都市群的雛形,但各項指標都特不低。中心都市有一定的聚攏作用,都市群規模比較小,都市化水平較低,城鎮體系發育極不完善,分工體系專門不完善。快速進展時期:是都市群的快速進展時期,這時都市群形成勢頭較猛,但各項指標進展不平衡。中心都市的聚攏與擴散
17、作用都比較明顯,都市群規模快速擴大,都市化進展速度極快,城鎮體系發育還不完善,分工體系開始形成。穩定進展時期:是都市群的較高進展時期,這時都市群的作用顯著,各項指標都較高。中心都市聚攏與擴散作用明顯,都市群規模比較大,都市化水平較高,城鎮體系發育已趨于完善,分工體系較為合理。成熟期都市群:是都市群的高級進展時期,這時都市群的作用相當顯著,各項指標都極高。中心都市聚攏與擴散作用明顯,都市群規模大,都市化水平專門高,城鎮體系發育相當完善,已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3.都市群的邊界作為對經濟社會活動特定的空間實體形態的表達,都市群理論要最有效地發揮分析解釋功能,便必須明確都市如何聚攏和構造,或者講都市群
18、的特征表現到何種程度才可被稱作都市群,即需要對都市群的規模邊界進行界定。國內外文獻有關都市群的研究表明,都市間的相互作用具有規律性。許多學者用斷裂點理論和重力定律來分析都市的引力范圍,然而都市群的規模和邊界如何確定,至今沒有較為精確的模型。(1)經濟聯系強度R。確定都市群的邊界,能夠用經濟聯系強度來確定。這是由于對一定區域內的眾多都市而言,都市間直接或間接相互作用強度越強,都市群的內在有機性和能級均衡特征就越明顯,因此,以都市間的相互作用為分析工具來確立都市群的規模邊界。經濟聯系強度又稱空間相互作用變量,是用來衡量都市間經濟聯系程度大小的指標,一方面它能夠反映經濟中心都市對周邊都市的輻射能力,
19、另一方面它也能夠反映周邊都市對中心都市輻射能力的同意程度。理論上,都市群的邊界確實是其與中心都市經濟聯系強度等于零處。經濟聯系強度分為絕對經濟聯系強度和相對經濟聯系強度。絕對經濟聯系強度是指某都市接收到的中心都市向其輻射量的實際大小,用來分析中心都市向周邊都市輻射的地域變化規律。(2)綜合聯系強度R。都市群內經濟及有關的非經濟因素的空間差異是導致都市群體都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與非經濟空間活動的要緊緣故,它表明不同地點的人及其活動在空間上是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根源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都市化過程中的聚攏與擴散是其外在表現。(3)經濟聯系隸屬度S。確定中心都市對周邊都市的輻射能力能夠用經濟聯系
20、隸屬度,4.都市群的等級規模結構都市群的等級規模結構是指都市群體系內層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規模都市在質和量方面的組合形式,包括都市間相互的組合關系、特征及差異。都市群的等級規模分布是指某一區域內都市規模的層次分布,該分布反映了都市從大到小的序列與規模的關系,揭示了那個區域內都市規模的分布規律(集中或分散)。依照分形理論,對中國都市群進行經驗分類,按都市人口數量可分為五類:大于500萬的為超大都市,300萬500萬的為特大都市,都市人口100萬300萬為大都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都市,小于50萬的為小都市。合理的都市體系的含義是:都市群具有完整的都市規模等級;各規模等級都市之間保持合理的金字塔
21、結構比例關系,中間不發生斷層,上下不缺層;都市的職能作用能夠通過都市網絡依次有序地逐級擴散到整個體系。三 都市群競爭力的量化1.什么是都市群競爭力區域競爭力是一個區域具有經濟持續增長、社會持續進展、人民福利持續增加的能力。都市群是一個專門的區域,其競爭力要緊表現在:都市群具有較大的規模,能夠推進都市群都市化的步伐;都市群經濟與社會可持續進展,人民的福利不斷提高;都市群開放程度高、投資效率高;都市群的中心都市具有強大的經濟與人口聚攏能力以及產業的輻射能力;都市群的城鎮體系發育完善,都市之間有著緊密的經濟與社會聯系,都市間分工清晰;都市群具有較強的產業升級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留住企業在本區域經營的能
22、力。2.都市群競爭力評價體系設計原則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遵循都市進展規律,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都市群都市間的現狀和進展態勢。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必須能夠統籌都市群都市間的區域空間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擴展進度調整和人居環境等各個側面的差不多特征。各側面指標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動態性原則:都市群一體化進程是一個動態進展、不斷推進的過程。在選取指標時,要將靜態指標與動態指標相結合,利用靜態指標反映都市群現狀水平,利用動態指標預測都市群進展前景。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獵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且有一定的現實統計數據作基礎;關于不能量化的指標,可采納
23、AHP法和德菲爾法。以人為本、可持續進展原則:都市群一體化應以不斷滿足城鎮寬敞人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為要緊的追求目標。因此,指標的選取應體現以人為本、可持續進展原則。3.都市群競爭力評價體系都市群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10大體系、35個指標:規模指標體系、中心都市指標體系、城鎮體系指標、城際聯系指標體系、分工指標體系、產業進展指標體系、質量指標體系、效率指標體系、都市化進展指標體系、可持續進展指標等。(1)規模指標體系,綜合反映都市群的規模。要緊包括都市群人口、都市群市區人口、都市群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都市群GDP、都市群GDP占全國GDP比重、都市群面積、都市群面積
24、占全國面積比重等。(2)中心都市指標體系,綜合反映中心都市的聚攏與擴散能力的指標體系。要緊包括中心都市人口、中心都市GDP在群中比重、群內首位度、首位差。(3)城鎮體系發育指標體系,用于反映都市群城鎮體系的發育程度。要緊包括都市密度(個/km2)、都市梯度、城鎮體系形態、人口密度(人/km2)和建成區面積(km2)等。其中,都市等級梯度是各種不同規模等級的都市數量分不占都市總數的比重,反映的是都市群協調進展的水平。都市規模等級要緊分為超級都市、特大都市、大都市、中等都市和小都市五個等級。我們將都市梯度分為13個,最高級是含有超級都市、特大都市、大都市、中等都市和小都市五個等級的都市,最低級是含
25、2個都市等級且有都市斷裂的都市梯度。(4)城際聯系指標體系,反映都市群一體化進展水平,要緊包括城際聯系強度等指標。(5)分工指標體系,反映都市群內都市分工進展的水平,以及產業鏈布局的合理程度,要緊指標包括產業專業化指數、產業集中指數、結構指數及首位都市職能指數。其中結構指數是指都市群內部產業結構;首位都市職能指數,分為治理、服務、綜合、制造、原料五級。(6)產業進展指標體系,用于反映都市群的產業進展程度。要緊指標包括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越高,表示都市群的產業進展水平更高級,相反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越高,
26、表示都市群產業進展水平相對更低。(7)吸引指數,用于反映都市群吸引企業并留住企業的能力。要緊指標包括:綜合商務成本、宜居度、實際利用外資額等。(8)質量指標體系,反映都市群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能力,要緊包括:產業增加值、地點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和都市可支配收入。(9)效率指標體系,反映都市群的產出效率,要緊指標人均GDP(元);單位資本投入的GDP產出率,都市群GDP/固定資產投資;單位資本投入個人收入,都市群可支配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土地產出率(元/km2),都市群GDP/都市群面積。(10)可持續進展指標,反映都市群持續進展的能力指標。要緊指標包括廢氣綜合處理率、廢水排放
27、達標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水資源重復利用率、環境噪聲達標面積、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大氣質量好于級和級以上的天數、飲用水達標率、交通通暢度、公共安全保障度、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等。我們計算時,要緊用5個指標,Min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是都市群中都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最低者;Min固體廢物利用率,是都市群中固體廢物利用率最低的都市數據。這兩個指標數值高,都市群的可持續進展水平相對較高。萬元GDP工業SO2排放量、萬元GDP用水總量以及萬元GDP用電量則是三個反向指標,數值越高,都市群可持續進展的能力越低。四 中國都市群的識不1.國都市群識不的原則確定中國都市群依據
28、的原則是:尊重適應,尊重都市群標準。尊重適應,即我們在選取都市群時,尊重傳統劃分。在中國,得到普遍認可的都市群是長三角都市群、珠三角都市群、京津冀都市群、成渝都市群、半島都市群、遼中南都市群、中原都市群、長株潭都市群以及海峽西岸都市群。另外,長春都市群、哈爾濱都市群、合肥都市群、徐州都市群也時常被提及。2.中國都市群的最低標準依照都市群的含義、經驗數據,以及中外都市群差異系數,我們制定了都市群的最低標準:都市群人口1000萬人、都市密度0.5個/萬平方公里、都市數量5、人口密度300人/平方公里和都市化水平20%。通過計算,共有14個都市群滿足這一標準。入選的14都市群,分不是:長三角都市群、
29、珠三角都市群、京津冀都市群、臺北都市群、遼中南都市群、半島都市群、中原都市群、成渝都市群、關中都市群、武漢都市群、長春都市群、徐州都市群、海峽西岸都市群、合肥都市群。長株潭、昌九兩個區域的都市數只有3個,考慮到長株潭的歷史沿革及多項指標好于昌九,因而昌九被淘汰,而長株潭被保留下來。由于臺灣西岸都市群的各項數據與內地的統計不一致,給后面的競爭力評價帶來不便,我們用多項指標較好的哈爾濱都市群替補。哈爾濱都市群的都市密度只有0.3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人,在首輪識不時落選,但哈爾濱都市區域的各項指標反映出哈爾濱都市群的成長性,因此由哈爾濱都市群替補進來。有些都市群因未達到最低標準而未進入。例如
30、,呼包鄂因其區域人口僅為561.81萬人,不足100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00人,都市密度每萬平方公里不足0.3個而被淘汰出局。王健提出的駐信都市圈,因其都市化率只有13.42%,也被淘汰出局。3.中國都市群進展時期和阻礙范圍的推斷依照都市群進展時期及阻礙范圍的標準,我們對15個都市群逐一進行進展時期和阻礙范圍的推斷。從進展時期來看,長株潭都市群、哈爾濱都市群、長春都市群處于都市群進展的萌芽時期;其他12都市群皆處于都市群的快速進展時期,不同的是,長三角、珠三角處于都市群快速進展時期的后期,而其余的都市群處于都市群快速進展時期的初期或中期。從都市群的阻礙范圍來看,長三角是世界都市群,
31、珠三角、京津冀都市群是國家都市群而其他都市群差不多上區域都市群。從都市群的空間形態來看,長三角都市群和珠三角都市群是多中心都市群,京津冀都市群、半島都市群、成渝都市群、海峽西岸都市群、遼中南都市群是雙核都市群,其余的差不多上單中心都市群。五 中國都市群競爭力的評價通過對15個都市的9個指標體系通常專業化指數能夠反映產業的分散化程度,也可反映分工狀況。我們計罷了都市群專業化指數,結果不能專門好地反映都市群的分工情況。因此,在本次都市群競爭力比較中,去掉了都市群分工指數。35個指標的計算,中國都市群綜合競爭力的前三甲是長三角都市群、珠三角都市群和京津冀都市群,綜合競爭力指數分不是109.9、107
32、.6和95.8。排在后5位的是長株潭、哈爾濱、關中、長春和合肥都市群。1. 長三角都市群長三角都市群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蘇南部與中部地區和浙江東北部地區,該區域總面積為1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1%;人口7656萬人,約占全國的5.9%;GDP總量是27602億元,占全國的16.9%;人口密度764人/平方公里,都市密度1.5個/萬平方公里。長江三角洲地區現有15個地級以上都市、67個縣及縣級市、1479個建制鎮,其中15個地級以上都市中有一個直轄市、三個副省級都市,形成了大中小都市并舉、都市等級較為完善的“金字塔”結構。不同層次、不同結構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都市通過交通網絡、商品網絡、技術網絡、
33、資金網絡、人才網絡和信息網絡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補、交流和競爭的都市群體系。通過都市群競爭力比較,上海都市群在都市群規模、中心都市功能、城鎮體系的發育完善程度、城際聯系、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以及都市群的質量等六個指標都排名第一。土地產出率2754元/平方公里、人均GDP36051元差不多上排名第一。存在問題:長三角都市群進展中的突出問題是可持續進展問題。在15個都市群可持續進展排名中,長三角名列11位。長三角都市群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都市可支配收入也是最少的,僅有0.79,在所有都市群中排名最后。行政障礙、長江天然屏障也將阻礙長三角都市群一體化的步伐。建議:減少工業污染,改善生態環
34、境,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福利水平,走可持續進展的道路。2.珠三角都市群珠三角都市群包括香港、廣州、佛山、江門、深圳、惠州、肇慶、珠海、東莞、中山、澳門。2005年,都市群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0.6%;人口344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0%,都市化率69.5%;GDP為27843億元,占全國GDP的17.0%。以廣州為樞紐,公路、鐵路、水運、港口、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相結合,溝通省內外及港澳,使不同層次、不同結構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都市通過交通網絡、商品網絡、技術網絡、資金網絡、人才網絡和信息網絡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都市密集、相互分工、互補、交流和競爭的都市群體系。通過都市群競爭
35、力比較,珠三角都市群在效率和產業進展水平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名列第一,綜合排名第二。存在的問題:可持續進展問題極為突出。盡管珠三角都市群可持續進展指標的排名是第六位,然而假如去掉香港和澳門兩個都市,則這一指標排名則降至最后一位,它反映珠三角都市群在可持續進展方面的競爭力最差。還存在城鎮規劃質量不高,部分城鎮規模小,布局不合理,功能發育不完善,集聚和輻射功能不強等問題。3.京津冀都市群京津冀都市群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包括保定、唐山、滄州、張家口、秦皇島、廊坊、承德等9個地級以上都市,都市群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74%;都市群人口6049萬人,占全國的4.65%,都市化率為41.1%;都
36、市群GDP為12585億元,占全國的7.6%。京津冀都市群在中心都市的功能、都市群規模、產業進展水平、吸引外來企業以及都市群的進展質量等競爭力指標比較中,都名列前3位。要緊問題:城鎮體系進展程度不高,僅排在第10位。北京、天津的進展水平相當高,都市群競爭力水平要緊由京津進展水平決定,而不是整體都市群的競爭水平。都市群面積占整個區域面積77%,卻只產出了整體區域的77%的GDP,這表明北京、天津等都市的聚攏與擴散作用無法輻射到承接中心都市擴散能力低的中小都市,整體都市群處于效率不高的狀態下,專門難體現都市群進展戰略的作用。都市群人口密度相對不高,排在第12位。都市群可持續、效率排名都在10位以后
37、。4.半島都市群半島都市群是指以青島、濟南為核心,包括濰坊、煙臺、淄博、威海、東營、日照等8個地級以上的都市和22個縣級市、651個建制鎮組成的都市地域復合體。都市群面積7.3萬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的46.6%;人口3941萬人,占山東省的42.93%,都市化率為40.6%;GDP為10180億元,占全省的64%,是山東對外開放的前沿、經濟進展的支柱、社會文化進展的重心,成為帶動山東、輻射北方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核心地區,是我國又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該都市群在吸引外來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進展能力方面表現較為突出,排名第二,是中國第4大都市群。存在問題:中心都市功能不突出,處于
38、弱核帶動狀態。中心都市功能在15個都市群中排名最后。都市群投資效率也較低,與京津冀都市群、長春都市群并列第9,處于下游水平。5.遼中南都市群遼中南都市群是以沈陽、大連為核心,包括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鐵嶺、遼陽、盤錦等的都市密集區。是遼寧中部歷史上形成的較為密集、經濟較為發達的都市群帶,是中國第5大都市群。都市群面積9.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66%;人口3062萬人,占全省的72.6%,都市化率53.1%;GDP為7021億元,占全省的88%。各都市分工相對比較明確,中心都市沈陽、大連,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輕紡城丹東、化纖城遼陽、港口城營口和煤糧之城鐵嶺。存在問題:缺
39、乏統一規劃,產業布局過于集中,造成中心都市用地、用水、用電、交通、住房負荷嚴峻超載。重工業比重過大,使都市群可持續進展受到嚴峻挑戰。可持續進展指標在15個都市群中排名第14。6.海峽西岸都市群海峽西岸都市群,是以福州、廈門為核心,包括泉州、漳州、寧德、莆田等的都市密集區。土地面積5.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44%;人口為2508萬人,占全省的71.42%;GDP為5354.18億元,占全省的84%。表現較好的指標是效率、可持續性和吸引力,排名分不是第2、5、6位。存在問題:都市化水平低。作為東部沿海地區,該都市群的都市化率只有30.13%。都市群的聚攏要緊表現為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帶的聚攏,
40、首位都市福州的經濟帶動作用較弱,是一種較為嚴峻的弱核帶動式都市群。都市群內交通網絡不健全,群內基礎設施不健全。7.中原都市群中原都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新鄉、洛陽、平頂山、焦作、許昌、開封、漯河、濟源等9個地級都市和15個縣級市、34個縣、308個建制鎮,以隴海、京廣鐵路為中軸的集中、分散式都市密集區。土地面積5.7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5.2%;總人口4811萬人,占全省的40.1%;GDP為4811.24億元,占全省的55%。中原都市群輻射潛力強,向東沿隴海線可輻射到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向北可沿京廣線輻射到冀南的邯鄲和晉東南的長冶,向西可沿隴海蘭新線輻射到陜西、甘肅、新疆和青海。中
41、原都市群處于我國隴蘭經濟帶的中間部位,東鄰進展勢頭強勁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西接廣袤的西部地區,對承東啟西,拉動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中原都市群的城鎮體發育狀況良好,效率較高,兩項指標排名都在第3位。存在問題:中原都市群缺乏特大都市,中心都市鄭州對都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中原都市長期處于弱核牽引狀態,使群內中心都市的輻射能力專門難帶動整個都市群經濟的繁榮。中原都市群的都市化水平較低。群內企業多為資源型和原材料加工型,從而限制都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建議:加快鄭州大都市的建設,走都市合并道路,將鄭州開封建設成鄭州都市圈,從而形成一個總人口1150萬、都市人口330萬、首位度2.2的大都市。8
42、.徐州都市群徐州都市群,是以徐州為中心,包括濟寧、連云港、棗莊、淮北、宿州等地級市,跨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的都市區域。土地面積4.7萬平方公里,人口3362萬人,GDP為3566億元。都市密集,都市密度為每萬平方公里1.29個,都市人口密度高,達723人/平方公里。可持續進展水平具有相對優勢,該項指標排名第一。存在問題:巨大的行政屏障,阻礙著都市群的演化進程。跨四省行政管轄,使都市群進展受到限制。中心都市徐州缺乏中心帶動與輻射作用,缺乏行政力量。都市化水平較低,僅為29.38%。建議:成立推動都市群進展的多都市協調進展促進委員會。9.武漢都市群武漢都市群,是以武漢為核心,周邊100公里
43、范圍內黃岡、孝感、咸寧、鄂州、仙桃、天門、潛江、襄樊等9個都市構成的都市群落。8都市地域相接,道路相連,商旅相通,習俗相近,人文相融,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人文特征。武漢都市群以占全省44%的國土面積,提供了全省63%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湖北省的經濟進展核心區域。武漢都市群有望突破省界,向鄰省的中等都市,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陽市和河南信陽市推進。存在問題:武漢都市群的組成要素在空間上具有的層次性特征存在結構上的問題。中心都市武漢的首位度太高,都市產業鏈傳遞和擴張功能不夠,對周邊都市的關聯度太低。武漢與其他都市的經濟實力差距過大,2005年,武漢市GDP占整個都市群的53.23%,而這一數據20
44、01年為49.5%;其他8個都市之間平均水平相近。群內交通網絡不健全。中心都市武漢與其余8個都市的交通往來比較方便,但這些都市之間的互相往來線路卻不是十分方便。交通布局不健全、不完善。建議:武漢都市群的要緊任務是促進都市規模結構合理化,建設等級優化、類型完備的都市群。完善都市職能結構,建設實現有序分工、功能互補的都市群。10.成渝都市群成渝都市群,包括重慶、成都、南充、綿陽、樂山、德陽、眉山、內江、遂寧、資陽。都市群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占四川、重慶兩省市區域面積的62%;人口7816萬人,占本區域的65.9%,都市化率25.3%;GDP為7195億元,占本區域的34%。存在問題:重慶與成都聯系不夠緊密,與都市群中的其他都市的交通聯系較弱。都市密度低,中心都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不足,都市化水平低。11.長株潭都市群長株潭都市群是以長沙為中心,包括株洲、湘潭等三個地級都市組成的都市區域。都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地產代理合同范本
- 石頭承包運輸合同范本
- 銷售臥式機床合同范本
- 分期借款還款合同范本
- 擺攤食品進貨合同范本
- 商場房租合同范本
- 施工合同范本
- 服裝外賣采購合同范本
- 中小學-垃圾分類 2-課件
- 2025租房合同簡單版范文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軍事無線電系統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配電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國光纖放大器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發展潛力預測報告
- 護理禮儀中的稱呼禮儀
- 2025年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新版
- 2025年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九年級中考一模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CNAS-CC190-2021 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 海棠河外來植物防治與紅樹林濕地恢復項目環評報告書
- 牧運通備案辦理流程
- 新版《醫療器械經營質量管理規范》(2024)培訓試題及答案
- 《貨幣的前世今生》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