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國教育簡史 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第一章 宗旨 本章導讀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教育宗旨即培養什么人,是教育活動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教育宗旨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原始社會時期,教育為全民所共享,以培養氏族成員為宗旨。到夏商西周時期,學校教育為貴族所把持,培養國家統治人才。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敗,士成為百家私學的培養宗旨。漢代獨尊儒術以后,學校教育以培養儒生為宗旨。宋明理學興盛,儒學教育注重義理,以圣賢為宗旨。近代以來,中國教育開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建立公共教育體系,教育宗旨逐漸
2、向培養公民過渡。 目 錄從培養氏族成員到培養統治人才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10302諸子學派的教育宗旨經學時代培養儒生的教育宗旨理學時代學為圣賢的教育宗旨近代公民教育宗旨的形成與發展0504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1從培養氏族成員到培養統治人才培養氏族成員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原始部落成員共同生活,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也共同進行,除男女差別之外,受教育的權利是平等的,目的是一致的。“年輕一代如果不經歷人類社會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過程,如果沒有年長者對自己的影響、傳授、教育,就難于適應人類社會群體的正常生活,社會也將停滯不前?!?
3、到了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快速發展,生產與生活物資增加,人類社會出現分工,氏族成員分化,一部分人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把持了權力和財富,成為部落顯貴,文化教育也就分為培養勞心者的專門教育和教化勞力者的社會教育兩種類型 。以射造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原始社會后期,部落首領實行禪讓制,公元前 21 世紀,禹的兒子夏啟取得政權后,建立軍隊,修筑城池,對外掠奪,對內鎮壓,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代“為政尚武”,實行“武人專政”,統治者把持學校教育,宗旨是把本階級的成員及其后代培養成為能射善戰的武士 。因此,夏代的學校教育非常重視軍事訓練,核心內容是習射。 考古發
4、現,夏代教育的軍事內容并不完全局限于射,河南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兵器除了鏃以外,還有戈、鉞、刀之類 ,說明此類兵器的使用也可能是夏代教育的基本內容。 此外,夏代還有一種教育機構校。漢代學者認為校屬于鄉學,主要是教化民眾。以樂造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夏自少康中興后,到孔甲時漸趨衰落,“諸侯畔之”??准紫聜魉氖乐料蔫?“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史記夏本紀)。商湯修德,“諸侯皆歸湯”。于是商湯興兵伐桀, 建立第二個王朝商。 商代教育較夏代進步明顯,標志是文字成熟,學校定型。 商代敬鬼事神,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苯洺Ee行祭祀活動,對社
5、會上層人員禮儀和音樂方面的要求提高,貴族青年的培養自然以禮樂教育為重。 在商代,為培養貴族青少年從事政治活動所需要的思想、知識和技能,專門的軍事教育和書數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從而形成六藝教育的雛形。以禮造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紂,定都鎬京,建立周朝。公元前 770 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歷史上人們將周朝遷都之前稱為西周,遷都之后稱為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東周的后半期,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 商代六藝教育已成雛形,周代予以繼承、發展、充實,形成教育史上有較大影響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周代雖以武力取
6、得天下,但治國尚文,禮樂盛行,教育上也以禮、樂為重。 西周宗法制比較完備,維系宗法制的政治、倫理、儀式等,都屬于禮的范疇。 六藝之中,禮樂居先;禮樂之中,尤其重禮。人們按照夏代以射造士、商代以樂造士的概括模式,認為周代教育是以禮造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2諸子學派的教育宗旨儒家培養“君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創始人孔丘(前551 前479 年)生活于春秋末期,字仲尼,史書稱孔子,魯國人,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辦學育人、整理文獻??浊鹬鲝?教育宗旨是培養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實現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君子。 君子是孔丘對有才有
7、德之人的通稱,也是他對學生成長的要求??浊鹫J為,君子的核心素養是仁、智、勇,三者應和諧發展,不可偏廢。 君子要求德才兼備,先從自身做起,然后通過言行來影響身邊的人,通過政事來影響社會發展,實現經世濟民的政治抱負。 君子之德,包括嚴格的道德操守、獨立的人格品質和強烈的價值追求??浊鹛岢赖滦摒B以仁為最高準則,以禮為行為規范。 君子之才,就是精深廣博的學識、待人接物的方式、為政理事的能力。廣博的學識來自不斷地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孔丘之后,儒學一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韓非子顯學)。其
8、中,最有影響的是以孟軻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況為代表的“孫氏之儒”。墨家培養“兼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墨家學說的創始人墨翟 (約前 468 前 376 年)一說為宋國人,一說為魯國人,生活于戰國初期,出身于手工業者,善造器械,做過宋國的大夫 。他站在普通勞動者的立場,從“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出發,提出以兼士為教育宗旨。兼士突破了儒家的親親觀念,樹立平等、博愛的普遍價值,用自己的行動服務天下百姓,“饑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墨子兼愛下)。 兼士有具體標準,即“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墨子尚賢上),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
9、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 墨翟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大貢獻,就是以染絲為比喻,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道家養成“真人”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道家以老聃和莊周為代表,與儒家和墨家強調人的社會價值不同,崇尚自然,注重個體的感受、體驗與覺悟,甚至為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而否定人的社會屬性。老聃和莊周都曾在朝為官,因向往自然狀態,追求精神逍遙,歸隱山林。 莊周提出人的最高境界是成為“真人”,所謂“真人”,就是勇于擺脫仁義道德等世俗觀念的束縛,與自然融為一體,不為他人所左右,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 莊周還提到至人、神人、圣人等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有“人”之形,而超越了“人”的局
10、限,完全融入自然之中,甚至獲得了超自然的力量。 道家從自然而非社會的角度來認識人,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物化 ,不與現實政治合作,不與世俗觀念茍同,強調自我的體悟和超脫。這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人們對個體價值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成為后世中國人重要的精神財富。法家培養“智術能法之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法家從淵源上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子產、管仲,但其興盛是在戰國后期,以商鞅、韓非最為代表。法家思想并不滿足于與其他學派平等共處、相互辯駁,而是主張思想專制,要求強行取締各家各派,故法家興盛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百家爭鳴時代的結束。 法家持絕對的性惡論,認為好逸惡勞、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11、,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利害關系,離不開 “計算之心”。 既然人性惡,就必須以嚴刑峻法加以管束,因此法家主張以法治國 ,反對儒家仁義道德和墨家的“兼愛”學說。 法家的教育宗旨是將普通百姓培養成“耕戰之士”,將統治人才培養成“智術能法之士”。 出于法治、耕戰的目的和統一思想的需要,法家鼓動統治者禁私學、焚詩書,壓制言論,獎勵既安心農耕又驍勇善戰的民眾。法家在秦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秦滅六國之后,繼續以法家思想治國,于是百家私學被禁止,民間藏書被收繳,教育內容只限于官府的律令條文,教育目的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將百姓培養成知法守法、服從統治的順民,另一方面培養推行律令、治理民眾的吏員。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
1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3經學時代培養儒生的教育宗旨獨尊儒術的提出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漢高祖劉邦在陸賈的指點下,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 ,下詔求賢,將各家各派的學者吸收到統治集團中來, 給予高官厚祿。同時汲取秦亡的教訓, 開放私學, 給了各家各派自由發展和傳播的機會。 漢初以道家思想治國,強調“清靜無為”,對百姓生活、社會生產和文化發展任其自然,減少干預;對各家各派不再排斥,而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各家各派興起之后,又與黃老學派進行斗爭,謀求思想主導地位。 漢武帝下令以對策的方式選舉賢良之士,充實、更新統治集團。儒家學者董仲舒 (前179 前104 年)在對策
13、中提出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三條建議,分別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興太學以養士;重視選舉,任賢使能。 董仲舒還從現實需要出發,將漢代盛行的陰陽五行之說雜糅進儒家學說,形成強大的今文經學派,凸顯儒學作為治術之道的價值,以迎合統治者。儒生教育宗旨的形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儒生是對秦漢時期儒家學者的通稱,與先秦儒家學者堅守道義不同,部分儒生主動靠攏甚至迎合統治者,兜售摻雜其他學派的儒家思想,以擴大儒學的地位和影響,同時尋求個人生存之道。 漢代是一個經學時代,習經、通經是培養儒生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標準。國家最高學府太學,設有 14 位五經博士,其弟子便是太學生。在太學的引導下,
14、地方官學和儒家私學也遵循培養儒生的教育宗旨。 前者培養出的儒生直接為統治集團所用,一是成為地方屬吏,二是以貢舉的方式成為太學生;后者培養出的儒生專攻經學,優秀者成長為經學大師。 漢代經學發展到后期煩瑣化、神學化、宗派化日益嚴重,經學教育陷入師說和章句,思想僵化,視野狹窄,越來越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于是一些思想家在批判教育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張。 王充認為,培養鴻儒,一是要擴充教育內容,不能限于經學;二是要有懷疑精神,不能唯師是從、唯書是從,要敢于責難老師。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一)玄學的 “圣人”教育宗旨 玄學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占有獨特地位
15、的思想流派,立論于道家的自然無為,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崇尚清談、放浪形骸。 玄學的發展可以分為正始玄學、竹林玄學、元康玄學、江左玄學四個階段:正始玄學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主張貴無賤有,認為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學以嵇康、阮籍等為代表,發展王弼“崇本息末”的思想,崇尚自然,否認名教與自然具有一致性,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元康玄學以裴 、郭象為代表,反對貴無,提倡崇有,認為名教即自然;江左玄學以張湛、韓康伯為代表,綜合崇有、貴無學說,認為世界和人生瞬息萬變,稍縱即逝,虛偽無常,主張“肆情任性”,追求感官享受。 玄學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嵇康 (223 262年,或224 263年),曾官至中散大夫,后隱
16、居不仕,屢拒征辟,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游,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尚老莊,善屬文,曉音律,工草書,在教育宗旨上,反對將人訓練為統治者的工具,反對儒家綱常對人的束縛,嵇康從“任自然”的觀點出發,提出自然養生之道,以自然之道呵護身體,不以人為的欲望和情緒摧殘身體。 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魏晉人物談吐清雅、心境淡泊、姿儀優美,形成特有的名士風范、魏晉風度,成為后世士大夫人格的重要精神養料。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二)儒學教育宗旨的分化 儒家經學順應時變,吸收佛、玄思想,注經力求簡潔明了,標舉大義,形成“魏晉經學” 。 南北朝末期,北齊教育家顏之推認為,玄
17、學教育必須拋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教育宗旨既不能培養難于應世經務的清談家,也不能培養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應培養對國家有實際效用的統治人才,包括朝廷之臣、文吏之臣、軍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這種強調專門人才培養的教育宗旨觀,超越了儒生、經師的局限,為后世實學思想家們繼承和發展。(三)道教求仙的教育宗旨 魏晉道家思想分為兩途:一部分轉為玄學的主干,一部分轉為道教。前者是由儒生向名士轉變的思想資源,后者是由方士向道士轉變的宗教理論。 東晉葛洪 (約284 364年)將道家神仙方術和儒家修齊治平結合,構建出一套長生成仙的思想體系,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葛洪繼承莊周的“真人”“至人”觀,
18、結合方士修身煉丹的追求,將教育宗旨上推至“神仙”。葛洪并不主張避世修行,而主張將修道成仙的級別與經世濟民的才能對應,認為藝文之業、憂樂之務、君臣之道與求仙并不矛盾,上士在升仙之前,必定是治國安民之良才。 葛洪儒道兼修的思想還集中體現在他將儒家倫常與道教戒律有機地融為一體,“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四)佛教出世的教育宗旨 佛教屬于外來文化,東漢末年傳入中國,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宗教十分活躍,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中國人宗教信仰的主流。佛學思想體系精巧繁密,宗派林立,佛經的種類和數量甚至超過了儒家經典,佛
19、教在教義上、組織上、形式上又比道教更加成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是慧遠 (334 416年)。慧遠少年時曾習儒學,旁及老莊,后舍俗出家,追隨道安學習佛經?;圻h精于般若學,為凈土宗之始祖,著有法性論,其文亡佚,現存 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收入弘明集卷五。 慧遠認為“生以形為桎梏”,眾生的煩惱和苦痛都來源于生命實體的存在,要獲得精神的自由,便不能執著于肉體的欲求?;圻h強調出家修行的同時,也肯定在家修行的意義。儒生教育宗旨的重構與突破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隋唐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走向了一個新階段。國家的統一勢必帶來思想上的統一,隋唐統治者為鞏
20、固中央集權,選擇以儒家思想治國,延續了漢代崇儒興學的文教政策。 隋唐時期,中央官學的太學、國子學、四門學均以五經為主要教學內容,由博士、助教等人分經教授,另有書學、算學、律學等專門學校。 唐代中后期,韓愈 (768 824年)不滿佛教興盛,駢文流行,極力主張復興儒學,倡導古文運動。韓愈批判漢代以來儒學教育的經學化,強調儒學在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著名的道統說。 整治教育,重振學風。尊師重道,鼓勵相師。 反對佛老,推崇孔孟。倡導古文,以載古道。 韓愈對儒學之道和儒學教育的重新認識,為宋代理學的興起提供了先導。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4理學時代學為圣賢的教
21、育宗旨學為圣賢的提出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理學發端于北宋初年,胡瑗、孫復、石介被后來的理學家們稱為 “宋初三先生”,他們主要的社會活動就是授徒講學,著書立說。 胡瑗 (993 1059年)起初在蘇州一帶私家講授,范仲淹被貶蘇州時在南園開辦郡學,聘胡瑗任教。后來胡瑗受湖州太守之邀,擔任州學主講,“從之游者常數百人”,開創“蘇湖教法”,在校內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 孫復 (992 1057年)曾四次進士不第,后退居泰山,講學授徒,門下多賢良之士,如石介、文彥博、范純仁等。慶歷年間,范仲淹推薦孫復任國子監直講。孫復主張“尊王說”“道統論”,在韓愈的基礎上構建
22、了一套道統。 石介 (1005 1045年)早年中進士,曾在太學“以師道自居,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石介認為,明圣人之道,必得學圣人之文。 “宋初三先生”之后,有 “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他們對儒家道統和仁義道德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建構,理學思想逐步成型 。在教育上,“北宋五子”明確提出了以圣賢為目的的教育宗旨觀。 周敦頤 (1017 1073年)曾做過國子監博士,晚年定居江西廬山濂溪書堂。周敦頤作太極圖說,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陰陽統一于太極,五行統一于陰陽,并以此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學為圣賢的提出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邵雍 (10
23、11 1077年)居洛陽,以教授為生,終身不仕。他以觀物為出發點來闡釋“道”“理”“性”“命”等核心概念,對程朱理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邵雍多次提到“天理”,將人的道德行為賦予某種終極價值。 張載 (1020 1077年)早年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后辭歸,講學關中,故稱其學派為“關學”。他繼承周敦頤的主張,以天道論證人道,“乾稱父,坤稱母”,為儒家思想尋找合理性。張載明確提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成圣,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張載集正蒙乾稱)。 程顥 (1032 1085年)和程頤 (1033 1107年)兄弟
24、學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兩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稱其學派為“洛學”。程顥提出“天者,理也”,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是世界的終極本原,“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人類社會的運轉法則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即逆天理。程顥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思想,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養圣人, “人皆可以為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程頤較多地強調由外物以體驗天理,認識人倫,即格物致知。圣賢教育宗旨的確立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南宋朱熹 (1130 1200年)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在福建著書講學,且弟子多福建人,故稱其學說為“閩學”。 朱熹繼承了韓愈的道統
25、論和“北宋五子”的理學思想,接續孟子,基本否定漢唐經學對儒學的發展。朱熹以理和氣為邏輯起點來說明天地萬物的存在、生成和發展,理表示自然界的本質、規律,屬于形而上之道;氣表示萬事萬物的材料、形態,屬于形而下之器。在朱熹看來,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欲之蔽”,就是通過明人倫來恢復固有的善性。 明代中期,興起了一股與程朱理學大相徑庭的心學思潮,王守仁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發展出一套新的理學流派,并廣泛流傳開來,形成有重大歷史影響的王學 (陽明學派)。 王守仁 (1472 1529年)早年進士及第,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被貶謫貴州龍場驛丞時,對 大學
26、有了新的領悟,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王守仁認為,“理”并不在“心”外,而存于“心”中,也就是“心即理”人人的心中都蘊藏著良知,與生俱來,不學自能,不教自會。培養“實才實德”之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與理學思想相伴隨的,還有宋代掀起的以王安石、陳亮、葉適等人為代表的實學思潮,這一思潮在教育宗旨上強調培養有實際才能的治國人才。到清代,實學思想得到顏元等人的進一步發揚。 早在北宋初年胡瑗創設分齋教學制度,設經義齋和治事齋,意在將理論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分別培養,此舉后為北宋太學所采用。王安石變法時,多次上書,提出國家興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為天下國家
27、之用”的人才,批評學校教育應試色彩過于濃厚。王安石認為,要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教育內容應該包括經術、禮樂、刑政、武事。 南宋以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學派在重視人倫修養的同時,也重視培養治國平天下的實用人才,認為倫理與事功不能互相取代,而應兼提并重。 明朝覆亡后,思想界在深刻反思和總結歷史教訓時,對理學和八股有過一次否定,掀起了一陣新的實學思潮,由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人提倡,至顏元達到頂峰。 黃宗羲 (1610 1695年)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史學,他將王守仁學說“致良知”的“致”字別有新意地解釋為“行”,以反對“空空窮理”“靜坐澄心”。從學貴適用的思想出發,黃宗羲在教育實踐中將天文、地理、
28、數學等列為重要內容,撰有多部天文類、地理類、數學類和樂律方面的著作,他還研習西洋的歷法和數學,開清代浙人傳授西洋歷算之先河。培養“實才實德”之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顏元 (1635 1704年)尖銳批判理學:“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顏元集存學編卷一)他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開創著名的 “顏李學派”。顏元早年的學業頗雜,儒、道、兵、醫等兼采,后認識到理學雜糅儒佛,非儒學正統,轉而抨擊理學思想,力主恢復堯舜周孔之道。顏元認為,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培養 “實才實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的經世致用之才
29、。顏元還將人才劃分為通才和專才:通才 “上下精粗皆盡力求全”,專才 “終身止精一藝”。 清代中期,學術界興起了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即乾嘉學派 (亦稱考據學派或樸學),其中以惠棟為首的 “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 “皖派”影響最大。乾嘉學派強調實證,繞開宋明理學對傳統經典的解讀,尋求本義和原旨,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反理學傾向和實學傾向。 乾嘉學派主張,教育要培養既能理智地調節個人欲望,又能推動社會發展和解決普通民眾生活需求的賢達之人。 戴震 (1724 1777年)認為,教育要培養對國家和人民有利的賢才,衡量賢才的標準是看其行事能否 “體民情,遂民欲”。賢才的素質要求是智、仁、勇兼備。 阮元 (1764
30、 1849年)與戴震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人欲乃人性中所固有,他說:“欲生于情,在性之內,不能言性內無欲。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5近代公民教育宗旨的形成與發展早期改良派“不拘一格”的人才觀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龔自珍 (1792 1841年)痛感社會專門人才的缺乏,提出一個由相、史、將、士、民、工、商等組合起來的人才結構,他托物言志,作病梅館記,抨擊統治者對人才的束縛、壓抑和摧殘,表達了追求人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魏源 (1794 1857年)同樣倡導經世致用的學風,批判考據之學和義理之學不切實際。 鴉片戰爭后,中西關系已經成為影響國家政治和社會發展的
31、重要因素,悉夷、師夷、制夷成為官員和士人關注的焦點,培養具有世界眼光、通曉現代科學技術和各國事務的新型人才也就成為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林則徐 (1785 1850 年)在廣州辦夷務時,組織編譯華事夷言四洲志各國律例等書,以了解外國情況。洋務派造就“中體西用”人才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沖擊,清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開展了一場以 “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創辦洋務學堂是洋務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目的是培養翻譯、外交、工程技術、軍事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洋務學堂在傳授西文西藝的同時,并未放松對傳統經籍的學習,強調四書五經乃教育之
32、根本,西學只是具有器用價值和輔助作用,其教育宗旨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898年春,洋務重臣張之洞 ( 1837 1909年)撰成勸學篇,對“中體西用”有較為系統的闡述。張之洞認為,中學即舊學,指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其核心是綱常名教,這是維系皇權政治和家族倫理的基本原則。西學即新學,指西藝、西政、西史,其核心是西政,“大抵救時之計,謀國之方,政尤急于藝。 “中體西用”之說,既是洋務派的文化教育觀,也是洋務運動應對頑固派的策略、國家培養人才的宗旨,在傳統經史之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科技與文化,給中國教育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打開了一個體制上、宗旨上的突破口。維新派培養“新民”中國
33、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海戰,洋務派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體西用”下的自強求富宣告失敗。次年5月,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發起“公車上書”,請求變法,維新運動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維新變法之前,維新人士已經開始辦學實踐活動,以康有為(18581927年)在廣州創辦的萬木草堂和梁啟超在湖南主持的時務學堂最為著名,還有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經正女學等。維新派沖破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束縛,將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重心由器物技藝轉向政治體制。 維新變法期間,梁啟超極力主張“開民智”與“興民權”,從促進個體發展和建設現代國家的角度提出新的教育目標。維新變法
34、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仍不忘覺醒國民。 梁啟超首次明確了教育培養新時代國民(“新民”)的宗旨。梁啟超從公德、國家思想、進取冒險、權利思想、自由、自治、進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義務思想、尚武、私德、民氣、政治能力等十幾方面闡述了新民的內涵和要求。概言之,新民的基本要素乃是德、智、體三個方面, “民德、民智、民力,實為政治、學術、技藝之大原” 。 “新民”教育宗旨觀的提出,沖破了傳統“君子”或“圣賢”觀,強調教育重心下移,是對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反叛,是對普通民眾接受現代教育的吶喊,其最終目的是要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爸揖?、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
35、材 1902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謀求全面建立新式學校系統。 “壬寅學制”頒布未久,清政府請 “精通學務”的張之洞參與重新擬定學制,于1904年1月出臺 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癸卯學制”首次明確回答了教育宗旨問題:“至于立學宗旨,勿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癸卯學制”是在傳統君主專制下所頒定的教育宗旨,繼承了洋務派的教育思想。1906年學部上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明確將教育宗旨濃縮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 “五育并舉
36、”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君主政治,走向民主共和。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的革命,給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帶來一次大解放。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18681940年)以廢除清末包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為第一要務,制定符合歷史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新的教育方針。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 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與實利主義教育乃強兵富國之所需,如推向極端,則可能弊病叢生,反受其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蔡元培看來,均為隸屬于政治之教育,時代性、實用性、局限性太強,
37、必得有所突破與超越。蔡元培認為,世界觀教育過于抽象,過于高深,具有終極性,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就可以實現的,必須借助美感教育。 1912年7月,蔡元培辭教育總長職,由次長范源廉接任。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國教育方針,“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取蔡元培“五育并舉”思想中之四育,舍棄了世界觀教育。三民主義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在全國推行黨化教育,蔣介石授意各省成立“黨化教育委員會”,擬定“黨化教育大綱”,規定“使學生受本黨之指揮而指揮民眾”,以三民主義感化“誤入歧途之青年”。 1931年9月,國
38、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范教育等方面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以期教育宗旨能具體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國民政府既認定了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來論證和施行,也就不再輕易更改,一直堅持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革命根據地的教育宗旨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一)蘇維埃根據地教育民眾和培養干部的宗旨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建立了中央和各級蘇維埃政權,取消國民黨政府的三民主義教育,實行工農群眾、男女在教育權上的平等。各級各類教育都注重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政治相結合,既提高文化水平,又啟迪政治覺悟。(二)抗日民主
39、根據地培養戰士和建設者的宗旨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本著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在根據地制定了“一切為著前線一切為著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國人民”的總方針。因此,為抗戰服務就成了根據地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三)解放區的人民教育宗旨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號召聯合工農兵學商,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實現解放全中國的偉大目標。解放區堅持教育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建立了新的教學制度與教學秩序,保障了勞動群眾及其子女的教育權益,團結了廣大教師,為人民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本章小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教育宗旨是為國家政權和社會
40、發展服務的,隨歷史進程而變化。夏商西周三代,學在官府,教育宗旨是培養國家所需要的統治人才:夏代尚武,以射造士;商代敬鬼,以樂造士;西周重文,以禮造士。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敗,私學興起,教育宗旨各異其趣。儒家培養“君子”,墨家培養“兼士”,道家養成“真人”,法家培養“智術能法之士”。 漢代獨尊儒術之后,教育宗旨是培養以儒術治國或專攻經學的儒生。魏晉時期,思想多元,玄儒道佛并起:玄學以至人為追求,儒學以治經為主流,道家以求仙為目的,佛家以出世求解脫。隋唐時期,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正統,經學抬頭,儒生地位上升,但隨著學術思想的轉向,教育宗旨出現由儒生向圣賢過渡的趨勢。 兩宋時期,理學成為主流,強調續圣賢
41、之學,教育宗旨由儒生向圣賢過渡。明代科舉考試要求“代圣人立言”,學為圣賢的宗旨更加明確。清代前期,統治者標榜理學,強調學為圣賢;不斷興盛的實學思想家們則主張培養經世致用的實才實德之士。 近代以來,受西方教育的影響,中國教育開始轉型。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維新派提出培養“新民”,新政興學教育宗旨確定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民國初年教育部倡行“五育并舉”,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的公民教育宗旨。國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三民主義教育宗旨,謀求民族獨立、民權普遍和民生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堅持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爭取勞苦民眾受
42、教育權利、培養軍事和政治斗爭的干部的宗旨,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做出了貢獻。思考題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1. 簡述春秋戰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教育宗旨。2. 儒家學說在歷史發展中對教育宗旨的認識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各有什么特點?3. 近代以來國家教育宗旨是如何變化的? 原因是什么?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謝謝觀賞 中國教育簡史 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第二章 行政 本章導讀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教育行政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借助行政權力,對教育事業的興辦與管理。教育
43、行政源于原始社會后期,形成于夏商西周。隋唐以前,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政治體制的發展,教育行政越來越專門化,從中央到地方出現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和官員。近代以來,新式學校教育傳入中國,清末新政時期,教育行政開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逐步建立起從中央學部到省提學使司再到縣勸學所的行政體制。民國時期教育行政經過多次改革,發展為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廳再到縣教育局的行政體制,奠定了現代教育行政的基礎。 目 錄古代教育行政的早期形態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10302依附性的教育行政專門化的教育行政近代教育行政的轉型與發展04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1
44、古代教育行政的早期形態原始教育行政的萌芽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原始氏族時期,部落因處理生產、生活、軍事等方面事務的需要,形成內部的組織和管理,行使部落首領和部落民眾賦予的職責與權力。教育作為原始氏族社會重要的公共活動,由部落首領發布政令,部落管理層組織實施。 原始社會后期,社會事務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出現了明確的行政人員和行政系統,教導民眾因地制宜開展生產活動,形成合理的社會分工。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繁衍,教育活動越來越受到部落首領的重視,重心逐漸從生產活動轉移到人倫道德,以穩定社會秩序,彰顯人文關懷。早期教育行政的初步形成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45、 原始社會實行禪讓制,堯而舜,舜而禹,禹之后,其子啟廢除禪讓制,建立第一個世襲朝代夏。夏代教育沿襲了原始社會的某些特點,如將敬老養老機構兼作學校,這一點為三代所共有。 商殷時期,除了普通教育性質的“學”,還設有專門研習禮樂的瞽宗。 中央政府“有冊有典”,有機構,有職官,可以辦理比較正規、比較高級的學校。地方政府人力和物力有限,側重辦理社會教化機構,以改良民風習俗,維持社會秩序。 綜合中央與地方教育行政的出現,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分化,我們可以推測:夏商時期,中國早期教育行政已經初步形成。完整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古代早期較為完整的教育行政制度
46、當形成于西周時期,夏尚武,靠軍事力量統治天下,對外掠奪、對內鎮壓;周尚文,靠宗法禮制管理國家,對外懷柔、對內德治。周代王室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政治功能,依靠行政的力量,建立了一整套學校系統。周代龐大的職官系統中,也有負責教育行政和教學事務的官員。 西周地方行政長官有興辦地方教育之責。西周實行官師合一,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均由相關職能部門的官員兼任。完整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西周時期,不但辦教育、管教育有章可循,還發展出一套視學制度。 天子視學,儀式十分隆重,意在尊師重教。視學過程自始至終,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規定,以明君臣之道、長幼之序、貴賤之分。視學儀式與養老
47、典禮結合,以示尊上敬長。最后以宣揚君王的仁愛結束,以示王恩君威。有人認為,周天子視學實質是一種政治手段,它體現了西周政教合一的基本特征。 概言之,西周的教育行政制度已經較為完備,包括了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依行政級別辦理相應的學?;蚪袒瘷C構。西周雖無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但負責管理教育的各級學官,隊伍龐大,分工精細。主要學官 (司樂與司徒)集教育職能與選士職能于一身,能較好地實現通過教育選拔人才的目的。政府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監督檢查等都有制度化的規定。所有這些,既反映了西周教育發展的程度和王室對教育的重視,也為歷朝歷代的教育行政奠定了基礎。教育行政的松弛與下移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48、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后,諸侯爭霸,王室衰微,中央政府的掌控能力急劇下降,官學由盛而衰,學術官守的文化教育體制漸趨崩潰,大批文教職官離開王城,投奔諸侯,流落民間,國家圖書典籍隨之大量失散。 中央政府的行政職能衰微,教育行政的蹤跡只能從諸侯國中去尋覓。春秋時期,保存周代文化和禮制比較好的魯國。 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開創了一種新的辦學和管理模式。稷下學宮是養士之風盛行的產物,建在齊國都城臨淄稷門附近,創立于齊桓公時期 (約前370前360年)。齊國辦稷下學宮有兩個目的:一是展示國威,咨議國事;二是講論學說,培養人才。戰國是武力統一的時代,公元前 221 年秦國
49、攻下齊國,稷下學宮遂亡。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2依附性的教育行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秦代以法家思想治國,借助郡縣制建立起高度集權的行政系統,頒行了大量嚴苛細密的律令,在全國推行了數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法令,影響深遠。 一是統一文字。統一文字是國家統一之后的必然要求。 二是嚴禁私學。法家認為,私學會擾亂思想,滋生游民,不利于專制統治和發展生產,因此,商鞅和韓非都曾提出禁私學。 三是頒布挾書律。禁私學的目的是去私議,以維護中央絕對權威。私學既廢,各家學派在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大量典籍亦不得流傳。秦朝頒布挾書律,對私人藏書予以收繳、焚毀。
50、挾書律對于文化教育是一大劫難。 四是實行吏師制度。秦代焚詩書、禁私學,實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但官方的教育活動還是有的,那就是以吏為師,培養知法、執法的行政官吏,達到以法治國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秦代還保留和發展了地方教化制度,以明人倫、厚風俗。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漢初與民休息,實行黃老之術,以清靜無為為治國指導思想,表現在文化教育上,就是解除禁私學和禁私藏的法令,允許自由辦學,自由收藏、傳抄、攜帶和研究書籍。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代疆域遼闊、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到漢武帝時,皇帝已不滿足于清靜無為,渴望施展抱負、有所作為,治國思想從黃老之術
51、向獨尊儒術轉換。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1)推明孔氏,罷黜百家。(2)興太學,行教化。(3)選試賢能,量材授官。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對策建議,形成獨尊儒術的文教局面。 魏晉時期,天下分崩,人懷茍且,政治分裂和社會動蕩帶來了思想文化的多元發展,新興的玄學向儒學的獨尊地位發起挑戰,宗教學說佛、道的社會影響也不斷擴大。但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文教上仍然以崇儒學、興教化為主題。兩漢魏晉南北朝的中央教育行政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一)中央官學的辦理 漢代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由主管宗廟禮儀的太常兼管, 太常乃九卿之首, 職掌甚廣,主要是宗廟禮儀、文化教育,其下有
52、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等大批屬官,博士官亦在僚屬之列。教育方面,太常職掌包括籌劃中央官學、考選太學教師 (博士)、擇補太學生等。 中央官學的管理人員和教師,由政府確定編制和待遇,比如祭酒、博士、助教的人數和級別。(二)視學制度的延續 漢代延續了西周的帝王視學制度,皇帝不定期到太學視學,稱為幸學。幸學時,皇帝和太學博士、博士弟子們舉行講經活動。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地方教育行政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地方教育行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辦理地方官學,二是推行社會教化,三是向中央官學選送學生。(一)辦理地方官學 漢代地方實行郡縣制與封建制并舉,史稱郡國制。地方官學最高一級
53、為郡國學,由郡守創建,漢初本無,始于蜀郡太守文翁。 漢武帝之后,多有帝王明令郡國立學校,以廣施教化。 郡國學設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文學主事掾史或文學祭酒)和教學人員(文學掾史或文學掾),都屬于地方官員編制???、州之外,縣及縣以下行政區亦辦理學校。(二)推行社會教化 地方長官教化民眾,是西周形成的傳統,為漢代所繼承。(三)向中央官學選送學生 地方向中央選派優秀學生,乃西周舊制。漢代興太學時,博士弟子來源有二:一是由太常優選京都或京郊之青年才俊,二是由地方選送俊秀之才。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03專門化的教育行政國子監的建立與變遷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隋代
54、在中央官制上的重大革新是形成三省六部制, 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初名六曹,即六個圍繞國家行政事務而設的辦事機構,在行政關系上隸屬于尚書省。 隋煬帝即位后,恢復國子學并改為國子監 (隋書百官志下)。 唐代國子監作為專門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置祭酒1人,從三品;司業2人,從四品下;“祭酒、司業之職,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唐六典國子監)。另有丞、主簿、錄事等人,管轄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中央官學。 國子監的管理職能包括制定管理制度、選聘學官與教師、招考學生、接待皇帝或皇子幸學、主持為
55、皇太子講經等。 除了國子監所屬學校系統,唐代中央各行政機構亦自行辦理和管理學校,形成中央部門辦學制度. 宋代以禮部為分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宋史職官志三:“禮部,掌國之禮樂、祭祀、朝會、宴饗、學校、貢舉之政令?!彼未鷩颖O所轄學校系統中,尤以國子學與國子監關系至為密切,二者經常合并。唐、宋基本以國子監為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機構,統轄中央主要官學。國子監的建立與變遷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元初,集賢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獨立設置,級別為從二品,國子監系統則隸屬于集賢院。 明初,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自此不復聞
56、國子學之名。明代國子監的較大變化是從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變為比較單一的教育機構。國子監生亦稱太學生,不再另設太學。 清承明制,以禮部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清史稿職官志一述禮部云:“尚書掌五禮秩敘,典領學校貢舉,以布邦教。”清代國子監是一所以培養官僚為主的高等學府,只負責管理本監及附屬的八旗官學和算學,對其他官學沒有直接的行政領導權。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部成立,國子監廢,新型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正式誕生。提舉學事司的建立與發展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各路置提舉學事司,開創了專門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一)隋唐的地方教育行政 隋唐地方
57、教育行政與普通行政交織在一起,由地方長官負責,并無獨立或專門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地方長官之下,由司功參軍(亦稱司功參軍事)主管文教。(二)宋元提舉學事司的建立與發展 北宋在地方教育行政方面實施了一個創舉設立提舉學事司。提舉學事司帶有監察、督辦性質,也包含領導、管理等多重意思,除提舉學事司外,宋代還有提舉常平司、提舉茶鹽司、提舉茶馬司、提舉坑治司、提舉市舶司、提舉保甲司等。 提舉學事司和提舉學事使之設,是宋代統治者重視地方教育,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教育監管的結果。宋代地方官學的學官有教授、學長、學諭、學正、直學、學錄、齋長等名目。 元代設立行省制度,以省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及行政區,其名原為“行中書
58、省”,簡稱“行省”或“省”。元代中央政府廢尚書省和門下省,獨留中書省。由于行政制度的變革,元代地方教育行政以省級為最高,設儒學提舉司。 元代地方官學的教官配置是:路儒學設教授一員(九品),學正、學錄各一員;散府、上中州儒學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提舉學事司的建立與發展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三)明清的提學制度 明承元制,在地方設置行省,洪武九年(1376 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司,意思是承皇帝之命,布政于地方,但依然俗稱“省”。明初,省置儒學提舉司,洪武二年(1369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 正統元年(1436年),“始設提督學校官”。提督學校官是明代中央政府設立
59、的專門督辦地方教育的官員,省設一人,由中央委派,與地方長官分職任事。 提督學校官的主要職責是:受朝廷之命,巡視地方儒學,對師生的操行和課業進行監督檢查,考試貢生,令有司于鄉里立社學,等等。 清代在各省地方政府設學政,統轄全省事務。與明代提督學校官偏重于督學不同,清代學政“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清朝文獻通考職官九),要切實負起興學重教的責任,管理省一級教育行政事務。 清代較明代強化了學政的級別與地位,由皇帝直接從中央選派官員充任,官銜全稱為“欽命提督某省學政”,身份如同欽差。 清代于府、州、縣分別設府學、州學、縣學。隋唐以降教育行政制度舉要中國教育簡史 新編 21 世紀教育學系列教材(一)
60、皇帝視學制度 漢魏以來,皇帝為弘揚儒學,提倡教化,時常到最高學府視察。隋唐以來,帝王幸學作為統治者尊師重教的儀式,繼續得以舉行。 明代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國子監行視學儀后,形成定制,從建文帝開始,一般會在登基之初,擇日到國子監視學。明代皇帝視學前,由禮部奏定視學儀程,再由欽天監擇視學吉日。 清代帝王視學,基本沿襲明制。一任皇帝必視學一次,儀程與明代相仿:先祭孔,再講經,后宣勉。(二)貢舉制度 地方貢舉,一直是中央官學重要的學生來源渠道。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主張大量增加太學的貢舉名額。 明代以國子監為最高學府,地方貢舉人才基本入監肄業,稱“貢生”。 清代貢生名目繁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變電所電氣施工合同范例
- 醫院供應室合同范例
- 代買合同范例
- 公司股轉讓合同范例5篇
- 公司股購買合同范例
- 買車防坑合同范例
- 南京婚慶酒店合同范例
- 南瓜養殖合同范例
- 上汽大眾汽車經銷合同范例
- 單位房產贈與子女合同范例
- 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方案
- 非線性彈性本構關系全量型增量型③彈塑性本構課件
- 涉嫌虛假訴訟立案監督申請書
- 通用高考英語答題卡模板word模板
- 外文文獻 A SP的網站新聞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中英文版
- 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
- 年輕干部教育管理監督調研情況報告
- 三級安全管理標準化評定標準
- 血氣分析報告解讀PPT課件(PPT 33頁)
- 簡譜視唱15942
- 民宿設計要點--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