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圖式建構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_第1頁
基于文化圖式建構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_第2頁
基于文化圖式建構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_第3頁
基于文化圖式建構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_第4頁
基于文化圖式建構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基于文化圖式建構形式的大學英語教學 祝嫦鶴楊純麗劉傲冬論文關鍵詞:圖式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文化圖式建構形式教學理論文化才能論文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基于圖式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出文化圖式建構形式,以期在增強學生語言才能的同時進步其文化才能。本形式強調學生作為主動的知識探尋者,在教師和學生的配合下積極建構、調整和豐富自己的文化圖式,以便在跨文化交往中適時激活相應圖式,成功進展交際。并詳細闡述了筆者在其教學中施行該形式的全過程,并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一、引言隨著科技的迅猛開展,國際交流日趨頻繁。信息時代和經濟全球化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來。然而,由于不理解對方

2、文化而使交際受阻,甚至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在外語學習中除了開展語言才能外,還必須開展文化才能,這樣才能滿足國際交流的需要。20世紀8年代,在我國外語教學界,以胡文仲、鄧炎昌和劉潤清為代表的學者倡導在教學中要進展“文化導入,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今天,開展學生的文化才能、跨文化交際才能已成為外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學生的文化程度卻不容樂觀。本文作者曾用王振亞(1994)設計的文化試卷測試長春師范學院59名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測試結果顯示學生的文化才能遠低于其語言才能。就這一問題,作者認為主要歸咎于以下五點原因:一些外語教師自身缺乏目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學中自然省去文化信息;學生一味地追

3、求考試的高分,而各種考試卻很少考察語言背后的文化內容;許多教師把文化教學看成是語言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簡單羅列;文化知識的傳授簡單機械,缺乏系統性;學生是文化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學習熱情不高。那么怎樣才能在英語教學中真正開展學生的文化才能呢?本文作者試圖從圖式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念中找到答案。二、理論背景1圖式理論barltet(1932)認為圖式是一種背景知識,讀者(聽者)就是基于這種背景知識來理解和回憶語篇的,理解是讀者(聽者)和語篇互相作用的結果,是語篇引發了讀者先前的相關信息或圖式。因此圖式被認為是經過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識。人們趨向根據自己已有的圖式來理解和解釋事件或現象。研究說明,適

4、時激活相應的、完好的圖式會使人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圖式有各種表現形式,他們互相包含構成一個系統。而每一個存在的圖式都留有“空白,可以添充各種各樣的信息。arrell(1988)把圖式分為兩類:內容圖式(關于語篇內容的背景知識)和形式圖式(關于語篇形式、修辭構造的背景知識)。文化作為圖式的一個構成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在一種文化氣氛里成長的人自然會帶有其特定文化的特征。這些文化圖式影響著一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對過去事情的記憶方式以及對于某種情景的理解與判斷。那么,假設建立的圖式存在某種缺欠,例如:圖式缺省(指一些概念為某一種文化特有)、圖式沖突(兩種文化的不一致現象),那么就會對跨文化交際起到阻礙

5、作用。人們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須盡可能地多接觸目的文化并建立相應的圖式。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又稱構造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piaget。他創立了關于兒童認知開展的學說,并堅持兒童的認知開展是內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結果。他認為,兒童在與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構造得到開展。piaget(1971)的認知建構主義認為一個人是在自己原有經歷的根底上進展意義建構,而且他頭腦中原有的形式也會根據新的經歷加以修改。vgtsky(1978)的社會建構主義那么強調在學習者和教師、同學之間應建立一種合作、互助關系,教師和同

6、學適時的幫助會進步學習者的學習速度和質量。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承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知識積累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建構性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和全新的教學方法。三、文化圖式建構形式本文基于以上兩個理論,提出了文化圖式建構教學形式。本形式(如圖一)強調文化學習應該是教師、學習者和同學在課上及課下的互動過程。處于中心位置的學習者可以是班級中的任何一名學生。學習者和同學之間的箭頭表示在文化圖式建構過程中的商討和合作。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箭頭表示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

7、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和評估者。在文化圖式建構過程中,學習者由知識的被動承受對象轉變為主動探尋者。在教師的指導及同學的合作協助下,學習者比較、分析中西方文化之異同,從而建立相關圖式或調整已有圖式。當然,這種文化圖式的自主建構和調整是在教師的指導、監控、補充和評估下完成的。本形式主要討論以下三種文化圖式建構方法:(1)文化知識習得法此方法主張由學生自己挖掘諸如書籍、雜志、報紙、影音及網絡等資源,直接接觸關于目的語的文化知識,從而滿足自我建構文化圖式的需要;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設英美概況、歐洲文化入門等專門文化課,以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師生間可以在課上、課下交流讀書心得,好

8、書互薦,思想溝通。(2)語言蘊含法此方法強調挖掘蘊含在語言形式(語音、詞匯和語法)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分析。例如:個人主義individualis,唯物主義aterialis,貧農prpeasant,社會主義sialis,政治運動plitilaapaign等,這些成對兒的詞看似一對一翻譯過來,其實他們之間的文化內涵有很大的差異,不對其加以文化識別就很有可能造成交際誤解。而如牛,蝠鹿batanddeer,蟋蟀irket等詞的象征意義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有必要區分他們的文化色彩。(3)深層剖析、比照法此方法強調透過文化現象,深化地感受、分析目的語言文化。學生通過比照中、西兩種文化的異同,能逐漸意識到目

9、的文化中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社會準那么,從而把握整個社會的文化形態和價值體系,從宏觀上建立相對完好的文化圖式。這三種方法是有機結合的,應靈敏運用。學生在增強文化敏感性的同時,應該通過文化,更好的把握、理解英語這種語言的特點,語言才能和文化才能相得益彰、共同開展。四、教學理論1背景介紹筆者講授大學綜合英語的教學對象是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首先,把全班同學按5至6人分成假設干小組,每一組配一名組長,擔任組長的學生須有較好的英語根底,而且工作熱情高,責任心強。其主要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完成筆者布置的任務,幫助組員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配合教師做好同學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溝通工作。為保證及時、有效的溝

10、通,師生問建立了 和電子郵件聯絡系統。所選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其為立體化系列教材,書本及配套的錄音磁帶和多媒體光盤保證了學生能隨時查閱相關資料,并根據查得信息進展預習和復習。2教學過程筆者方案用六個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前,筆者先介紹其主題,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展預先的資料搜集工作,往往是從英文雜志、報紙、書籍和網絡中找到相關的故事、評論、電影剪輯、報告等。小組在組長的帶著下對資料進展整理、加工并要求撰寫一篇與主題有關的報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須預習課文。課時i在第一節課中,師生共同討論本單元主題,每組選出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11、,匯報資料搜集情況并宣讀總結報告。學生之間資料共享,交流心得。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時,圍繞“aysflearning這一主題,有的小組談學習感受,有的談中西方學習理念差異,還有一個小組談到了中國教育體制;再如學習第六單元時,學生圍繞“en,halfthesky這一主題,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講了關于成功女性的故事,另有談中國婦女角色的變化,還有的談女權主義。課堂氣氛非常活潑。這些范例證明學生在課前作了比較充足的準備,能自覺地尋找素材,激發、調整和豐富已有的文化圖式。筆者在課堂的最后會進展總結性評論并進展必要的補充。課時ii,iii在接下來的兩節課中,師生共同處理課文中的單詞、短語和難句,掃除語

12、言障礙。在此環節中,筆者同樣采用了建構主義的學習方法,把課文分成幾個部分,以任務的形式分給小組。學惹事先會查字典及借助參考書進展準備,課堂上充當教師的角色對文章詞、句進展講解,與其他同學形成互動。在講完每一部分后,教師給與補充和提示,強調教學難點、重點,并對文章的整體構造進展把握。學生在掃除語言障礙后,主要挖掘蘊含在語言中的文化信息。例如,在學到第六課“igingtbuyhtebrklynbirdge時,學生對第四段中描寫女強人能干的一個方面“asptlessapartent產生了疑問,一定是她自己拾掇家么?她有錢,完全可以雇人為她清掃屋子啊!筆者意識到這是文化圖式沖突導致的。因為在中國假設家

13、庭經濟條件允許,夫妻很忙,就可能雇傭一個保姆照顧家,清掃衛生,而且費用相對不高;然而在美國雇傭人力是很昂貴的,而且美國人崇尚自己動手的精神,因此可以斷定她是自己拾掇家,而非雇人清掃。課時,v掃除語言障礙后,在接下來的兩節課中,學生深化挖掘課文中的文化因素,補充并完善圖式。從課文體裁、篇章構造和邏輯論證順序等方面人手,分析西方人寫作特點,從而發現其思維習慣。筆者在這一環節中會設計一些“penquestins,譬如“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什么?、“作者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其邏輯順序如何?、“文章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技巧怎樣?、“文章表現出哪些現實意義?、“就文章中的主題,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異同等問題。在學

14、習第七單元“theglirusessinessfenglish時,筆者從“為什么作者稱英語是豐富多彩的,又是雜亂無章的?這一問題人手,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寫作順序:陳述現象一回憶開展一解釋原因。圍繞“為什么是英語,而不是法語、日語有如此豐富的詞匯,并成為國際語言?這一問題,學生暢所欲言,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總結出的原因有:目前美國經濟強大;英國在歷史上多受到異族侵略,有時機接觸到多種語言以及說英語民族愿意讓自己的語言承受外來語等等。于是我們過渡到語言和人的關系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講英語的人才能決定英語的開展方向。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分析操英語種群的性格特點以致其整體民族特性。從語言這種表層

15、現象尋找文化中蘊涵的深層原因,又運用深層原因解釋表層現象。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決定語言,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把這一部分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教師能明晰把握文章主題和篇章脈絡,自己的文化圖式相對完好。掌握大量的數據并進展透徹分析后才能做到條理清楚、言之有物。其次,學生往往停留在語言層面,不能很好的深化到背后的文化中去,這又要求教師要把任務、問題設計的環環相扣,兼具引導性和啟發性。再次,學生對篇章構造、寫作特點和寫作技巧等方面理解的往往不夠全面,因此教師的啟發和補充非常重要。課時vi在最后一個課時里,根據教師設計的不同的任務,學生以演講、討論、寫作等形式穩固、完善關于本單元

16、的文化圖式。有時筆者會設計一個小測試來檢查學生理解知識的程度。至此,學生通過激活、修改和補充等方式建立起本單元的文化圖式。應該再次強調的是筆者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學生作為知識的積極探究者,已開始嘗試從各種渠道獲得文化信息,并從表層和深層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時,學生對文章的語言、篇章構造、文章脈絡和題材特點理解得更加透徹,豐富了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并同時進步了語言才能。五、結果與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以下問題:(1)這種教學形式對教師的文化敏感度要求較高,筆者時常感到自己知識的欠缺,因此在設計任務、指導學生、總結經歷等方面有不盡如人意之處;(2)一些學生缺乏信心或羞于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3)學生開始很不適應這種自主的文化建構形式,總是期待教師直接傳授知識;(4)學生和教師均感到文化內容靈敏多樣,有時難以把握吸收到文化圖式系統中的內容和途徑;(5)學校能提供的英文資料相對有限,學生在校內上網也并不總是便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