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_第1頁
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_第2頁
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_第3頁
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_第4頁
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9-2020年高三歷史12月月考試題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3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眾將皆知,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遼,一日內六招樞密院計議而中書不預聞。”這說明當時A宰相權力受到削弱 B政府執政效率較高C吏治混亂職責不明 D軍事行動保密性強14史載:“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下列選項中與材料所表達的觀點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竑,所與共建廟宇,統理海內”B“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

2、量、宰相籌劃”C“上言請分中書吏房置審官院,刑房置審刑院”D“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鑒秦設相之患”15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在廣東順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詞寫到:“呼郎早趁大岡墟,妾理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何如?”這反映了A海外貿易刺激了絲織業生產 B清政府放棄了閉關政策C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 D傳統經濟結構開始解體1619世紀60年代安徽、江蘇、浙江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記載:“人口大減,土地荒蕪,經界變形”,各省“客民爭攜耒耜來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還,反致無所歸宿,乃不得已占別家之產以之自活。輾轉易主,遂至境內之田,皆非原戶。”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與哪一歷史事件

3、直接相關A義和團運動 B八國聯軍侵華 C太平天國運動 D洋務運動171914年12月,民國政府農商部向各省發出飭文稱:“凡各省種種實業,俱應切實整頓,所有大小工廠悉予竭力維持,一面趁外貨入口稀少之時,改良土貨,仿照外貨”。政府發表該飭文旨在 A反對世界大戰 B倡導民主科學 C宣揚實業救國 D維護領土主權18(原創)中國共產黨在晉察冀邊區施政綱領中聲明:“徹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設健全各級民意機關及政府機構減輕敵寇蹂躪區域同胞之負擔,力求保護其生命財產及政治權利。”此聲明意在A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B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實踐“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D爭取解放戰爭早日勝利19下列組圖反映了新中國農

4、業生產發生的兩次重大變化。這兩次變化都農民申請加入生產合作社 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書 = 1 * GB3 改變了土地所有制度 給予農民分配自主權調整了農業經營方式 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A B C D 20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了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在今后3-5年內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這就是所謂的“四三方案”。該方案出臺表明 A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國的外交環境 B中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中國與西方關系有了突破性進展 D中國已經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 21公元前5世紀末,雅典政治領袖從原來依靠朋友和親屬,轉向主要依靠說服人民,形成“新

5、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這一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梭倫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克利斯提尼按照地域劃分選區民主范圍擴大為所有人 伯利克里時期民主進一步發展A B C D22俾斯麥說:“一個期待養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統治的人。社會保險是一種消除革命的投資。只要給健康工人以勞動權,保證他病有所 醫,老有所養,那些先生們(社會主義者)就會成為鳥的空鳴。”這反映當時德國A社會主義學說廣泛傳播 B擺脫了普魯士專制主義傳統C建成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通過福利政策加強社會控制23羅斯福新政體現的經濟思想是“要使消費與投資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不得不予以調節”。20世紀30年代中期,羅斯福提名5位自己信任

6、的人成為最高法院法官,時人稱新法院為“羅斯福法院”。以上材料反映了A資本主義調節機制可以避免經濟危機 B羅斯福破壞三權分立原則C解決經濟危機不能以犧牲民主為代價 D非常時期總統行政權擴大24下表為蘇聯主要農產品年平均產量表(單位:萬噸)年代 糧食肉類奶類1951一1955年3850570 3790 1961一1965年130309306470 這一時期蘇聯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政府A實行固定的糧食稅 B加快農業全盤集體化C改革農業管理體制 D放棄了計劃經濟體制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52分)39(原創)(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清時期鄉村人口向市鎮流動,逐漸形成城鎮。以蘇

7、州府所屬吳江縣為例,其境內市鎮人口越來越多,市鎮數量也越來越多,相對的村落越來越小,鄉村經濟逐漸衰落。通過各大城鎮的商人活動,其市場范圍擴大及于全國。據上海地方志載:“閩廣人于二三月載霜糖而來,買花衣以歸,樓船千百”。這對于地域觀念的融消與社會群體意識的產生,實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趙岡明清市鎮發展綜論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特點,(4分)并分析這一時期市鎮發展對社會經濟和社會意識產生了哪些影響?(4分)材料二 20世紀20、30年代,盧作孚將北碚建設成為了全國聞名的現代化城鎮,開創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鑒南通經驗、青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嘉陵江區域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建設的北川鐵路、文

8、筆坨電廠等生產事業,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為北碚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他極為重視市民素養的培育,“讓民眾自己起來解決公共的問題”,發動民眾修建了北泉公園、平民公園等設施,改善了人居環境,北碚的成功實驗推動了周邊鄉鎮公共事業的興辦。盧作孚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在地方建設中的作用,中國西部科學院的成立使得當時中國科學社的眾多學術精英著手“幫助四川做幾件事”,這也是抗戰后大量科研機構遷至北碚的發端。潘洵盧作孚與中國近代鄉村現代化的“北碚現象”(2)根據材料二,歸納“北碚模式”的內涵,(6分)并指出“北碚模式”的歷史意義。(4分)材料三 新中國歷史上將城市人口轉移到農村,較大規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

9、農業不堪重負,不得不下放城市勞動力6000多萬。第二次發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第三次發生在1988年,中國當時經歷的是一場“非城鎮化的工業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進入城市就業的7000萬農村勞動力人口,有6400萬勞動力轉入鄉鎮企業就業,即所謂“離土不離鄉”。彭有祥論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時代演進(3)根據材料三,指出“非城鎮化的工業化”的含義。(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轉移的政策因素。(4分)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發展的黃金時期,期間美國對日投資與援助達到496億美元,為日本城市經濟的起飛創造了條件。日本政府為促進城市化發展

10、,在工業用地、交通設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金融支持和幫助。同時為使農戶有時間在城市從事非農產業,日本政府設法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加強了城鎮、城鄉間聯系,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可能。高強日本與美國城市化比較(4)根據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發展的原因。(4分)(5)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應當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認識。(4分)(要求:觀念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40(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條第七款:一切征稅議案應首先由眾議院提出,但參議院可以如對其它議案一樣,提出或同意修正案。經

11、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的法案,在正式成為法律之前,須呈送合眾國總統;總統如批準,便須簽署,如不批準,即應連同他的異議把它退還給原來提出該案的議院,該議院應將異議詳細記入議事記錄,然后進行復議。第九款:除非經法律規定撥款,不得從國庫提取款項。第十款:各州不得締結任何條約、結盟或組織邦聯;不得對民用船只頒發捕押敵船及采取報復行動之特許證;不得鑄造貨幣。摘自美國1787年憲法(1)材料一中的條款體現了美國憲法的哪些政治原則?(4分)從資本主義法律發展的角度,指出該憲法的歷史意義。(4)材料二 臨時約法違背了孫中山的建國理念和同盟會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孫中山一直主張革命成功后實行美國政體,組織大綱集權于總

12、統完全符合他的意愿。“革命方略”對推翻清朝后的制憲進程作過合理的安排,準備循序漸進,分三期完成憲政(辛亥后)見讓位于袁,便另訂臨時約法,集權于責任內閣,限制總統權力,且要袁立行憲政。其后,南北混戰,武夫稱雄,臨時約法,終成廢紙。 摘自南方周末:為什么會成為廢紙(2)根據材料二,如何理解“臨時約法違背了孫中山的建國理念”?(4分)結合民國初年的政治形勢,指出臨時約法“終成廢紙”的原因。(2分)材料三 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當代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社會主義民主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不是抽象的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人民

13、日報評論員文章鮮明的特色,獨創的優勢(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特殊的民主”的基本框架。(4分)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構建民主制度的認識。(2分) 歷史(共100分)選擇題ADACC BCCCD DC二、綜合題39.(1)特點:市鎮吸引了大量的鄉村人口;市鎮商業活動范圍廣,交易量大。(4分)影響: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同時導致鄉村經濟衰落;有利于傳統地域觀念的消融和社會群體意識的產生。(4分)(2)內涵:將發達地區城市建設經驗同本地實際相結合,將生產事業建設同城市建設相結合,重視市民素養的培育、積極改善人居環境,重視科學研究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6分)意義:不僅推動了北碚的城鎮化發

14、展,還將其成功經驗推廣到了周邊鄉鎮;為抗戰時期科研機構內遷創造了條件。(4分)(3)含義:農業人口向鄉鎮企業中的工業轉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轉移。(2分)政策因素:第一次是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進入調整的軌道。第二次是因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在鄉鎮企業就業。(4分)(4)原因:二戰后美國對日本的扶植,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物質援助;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與推動。(4分)40. (1)原則:分權制衡、法治原則、聯邦制原則。(4分)意義:1787年憲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其立法原則為后世所借鑒。(4分)(2)孫中山的建國理念是仿效美國實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