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說課講解_第1頁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說課講解_第2頁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說課講解_第3頁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說課講解_第4頁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說課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主要內容1、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產、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2、環境問題指由于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由此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問題。3、環境污染帶來危害:危害人體健康;使許多物種頻臨滅絕;毀壞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4、人們常提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1)比利時

2、馬斯河谷煙霧事件;2)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資料:發生于1952年,僅加利福尼亞州,有190萬棵松樹受害,其中30%枯死);3)英國倫敦煙霧事件(資料:發生于1952年冬,年老體弱者死亡4000多人);4)日本的水俁病事件;5)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6)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7)日本米糠油事件;8)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5、我國森林的長年砍伐,造成近年兩大災害:水災頻發2、沙塵暴增多6、工業“三廢”指(廢氣、廢水、廢渣);生活”三廢”指(糞便、垃圾、污水)7、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1)全球變暖;2)臭氧層破壞;3)酸雨;4)水資源危機5)資源、能源短缺;6)森林銳減;7)土地荒漠化;8)物種加速

3、滅絕;9)垃圾成災;10)有害化學品污染8、人口過度增長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各種資源危機;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平衡失調等)9、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五大問題是:人口、糧食、能源、資源、環境。10、當今社會眾多的環境問題可歸結為資源問題、生態問題、污染問題。11、破壞森林帶來惡果: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化、物種減少12、水污染中常說的“五毒”物質是:酚、氰、汞、鉻、砷。13、對綠色植物損傷最大的五種氣體是:氧化氮、乙烯、氯氣、氟化物和二氧化硫。14、水體被污染的途徑有:城市污水,工業廢水,含有農藥、化肥、有機物的農田,大氣沉降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15、環境污染主要有:(1)大氣污染(2)水

4、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5)放射性污染(6)噪音污染16、中國政府把“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國家重點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兩控區”(二氧化硫控制區和酸雨控制區)、“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為全國污染防治的重點地區。17、臭氧層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布著一層臭氧層,盡管它在空氣中的含量很少,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絕大部分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對地球表面形成保護層,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18、中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狀況與特點(1)自然資源總量大,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

5、自然資源種類多、門類全、數量豐富。是世界第三資源大國(僅次于俄羅斯和美國);(2)人均資源占有量少;(3)資源的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分布不匹配;(4)低劣資源比例較高;(5)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嚴重。19、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1)對土地資源的壓力;(2)對水資源的影響;(3)對能源供應的壓力;(4)森林資源的困擾;(5)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6)環境污染空前加劇(7)對礦產資源的壓力(8)對海洋資源的壓力20、98年長江發洪水就是由于大量森林被砍伐,洪水之后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采取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有力措施來恢復生態環境。21、在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高時,被稱為“

6、厄爾尼諾”(圣嬰),而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低時,被稱為拉尼娜(圣女),又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22、為什么說森林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還是重要的環境資源?(因為森林不僅給人類提供木材、藥材、花果、植物、動物等,還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制造氧氣、過濾塵埃、消除噪聲、殺滅細菌等作用)23、一公頃森林制造的氧大約可供多少人呼吸?(1000人)24、一個城市居民要多少平方米的綠化面積才可以吸收其全部所呼出的二氧化碳?(10平方米)25、濕地: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

7、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26、濕地的功能和效益: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調節流量,控制洪水;保護堤岸,防風;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保留營養物質;防止鹽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教育和科研價值:旅游休閑;航運;保持小氣候;野生動物的棲息地。27、我國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我國的哪一類植物資源占據全世界首位?哪一類動物的種類是世界上最多的?(裸子植物;鳥類)28、我國所特有的珍稀動物有哪些?(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麋鹿等),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有哪些?(銀杉、金錢松、珙桐等),哪一種植物被譽為“植物中的熊貓”?(銀杉)29、生物入侵:生態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入后成為野生

8、狀態,并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或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進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并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破壞農林牧漁業生產、危害人類健康的現象。30、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3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32、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33、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

9、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定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34、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35、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富營養化是一種HYPERLINK/view/24009.htmt_blank氮、HYPERLINK/view/39167.htmt_blank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藍藻爆發的原因:天氣變暖,水質富營養化。富營養化

10、產生原因:1農田化肥2牲畜糞便;3污水灌溉;4城鎮地表徑流;5礦區地表徑流;6大氣沉降7水體人工養殖36、水土流失:在水的侵潤和沖擊作用,以及重力和風力等外力的聯合作用下,土壤的結構發生破碎和松散,被水流帶走而遺失的現象。37、水土保持是指以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38、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造成的干旱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39、節能減排:就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低碳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40、綠色食品是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

11、、營養類食品。分A級和AA級,A級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食品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41、綠色能源又稱清潔能源,可分為狹義和廣為兩種概念。狹義的綠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

12、復補充,很少產生污染。廣義的綠色能源則包括在能源的生產、消費過程中,選用對生態環境低污染或無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清潔煤(將煤通過化學反應轉變成煤與成“煤”油,通過高新技術嚴密控制的燃燒轉變成電力)和核能等。42、生物多樣性一般是指一個區域內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或地球上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它們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程度。43、環境保護,是指公民、團體、國家及國際社會為了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而采取的行政、經濟、法律、科學技術以及宣傳教育等諸多措施和行動的總和。44、

13、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1)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3)各級人民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4)污染者負擔、開發者保護的原則;(5)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45、我國環境保護的三大政策: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46、現代科技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1)科學預測與決策;(2)污染控制;(3)清潔生產;(4)節約能源;(5)生態農業;(6)綜合利用技術;(7)環保產業47、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并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人類環境宣言)。

14、為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座里程碑。48、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于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會議還簽署了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申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重要文件。49、我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于何時何地召開?答: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我國于2006年12月12-13日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政策法制工作會議。50、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方針三十二字方針是什么?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集體、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51、我國已頒布了十部環境保護法律,它們是:環境保護法

15、(1989年頒布)、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防沙治沙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律17部: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自然保護區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遺傳資源保護法、生態保護法、可再生能源法、。52、“三同時”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小型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自然開發項目,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工程建設,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和其他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5

16、3、許可證制度:凡是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各種規劃、開發、建設項目、排污設施或經營活動,其建設者或經營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查批準,頒發許可證才能從事該項活動。54、征收排污費制度:對于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國家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根據規定征收一定的費用。55、環境監測: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影響人類和生物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質量的某些代表值實施現場監視和測定,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定的過程。56、環境標準:是為保護人群健康、社會財物和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對環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水平及其排放源規定的限量閾值或技術規范。57、我

17、國的環境標準由三類兩級組成。三類是指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方法標準。兩級是指國家和地方兩級。58、環境質量標準,是指為了保護人民健康、社會物質財富和維持生態平衡而制定的,規定其環境要素中所含有害物質或者因素的最高限額的標準。59、環境污染指某地區的環境質量達不到適用的環境質量標準的狀況。環境質量標準也是判斷排污者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根據。60、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指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結合技術經濟條件或者環境特點而制定的,規定污染源允許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額。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確認某排污行為是否合法的根據。61、方法標準,是指為確定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工作

18、而制定的各種有指導意義的符號、指南、導則以及關于抽樣、分析、試驗、監測的方法。62、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63、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開發活動和各種規劃,預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及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當局批準才能進行建設,這就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64、土地利用規劃制度是指國家根據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規劃,對城鎮設置、工農業布局、交通設施等進行總體安排,以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65、可持續發展

19、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發展。66、可持續發展所體現的基本原則:1、公平性原則;2、持續性原則;3、共同性原則;67、可持續發展觀本質是一種創新觀環境創新、經濟創新、社會創新、文化創新。68、可持續發展有哪四個方面關系?1、生存與發展的關系。2、現實與未來的關系。3、機會與公平的關系。4、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69、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特征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不是簡單的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當代人類發展的需要,而是在開發資源的同時保持自然資源的潛在能力,以滿足未來人類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不是只顧發展不顧環境,而是盡力使發展與環境協調,防止、減少并治理人類活動

20、對環境的破壞,使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態系統處于良好的狀態。因此,可持續發展是可以持續不斷的,它既能滿足當今的需要,又不致危及人類未來的發展。70、可持續生產:可持續生產是指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孫后代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生產。71、可持續消費: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中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72、可持續消費觀:指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包括在對商品的選擇、消耗到廢棄的全過程中考慮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73、可持續發展社會平等觀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人之

21、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關系。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另一個社團的利益為代價,這種平等的關系不僅表現在當代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社團與社團間的關系,同時也表現在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關系上。74、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可持續發展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及區域環境看成是由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組成的復合系統,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這種系統論的觀點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并為人與資源問題的分析提供了整體框架。一個持續發展的社會,有賴于資源持續供給的能力,有賴于其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的協調,有賴于社會的宏觀調控能力,部門之間的協調行為以及民眾的監督與參與意識。其

22、中任何一個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強都會影響其它部分可持續發展進程。在考慮社會發展戰略時,需要打破部門和專業的條塊分割以及地區的界限,從全局著眼,從系統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和宏觀調控。75、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過程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上世紀50到60年代,人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資源等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下,對增長=發展的模式產生懷疑,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的爭論。10年后,在58個國家152位成員組成的

23、通訊顧問委員會的協助下,由美國經濟學家巴巴拉沃德(BarbaraWard)和生物學家雷內杜博斯(ReneDubos)主編完成的只有一個地球問世,把人類生存與環境的認識推向一個新境界既可持續發展的境界,這是第一本關于人類環境問題的最完整的報告。同年,一個非正式國際著名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有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在1992年聯合

24、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得到與會者共識與承認。76、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形成中國的環境保護起步較晚。我國環保工作始于1972年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1972年6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開始認識到中國也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1973年8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環保工作主要圍繞“三廢”治理展開。奠定了我國環境保護發展的基礎;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京召開,確立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初步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初步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

25、環保道路;1996年7月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京召開,確定了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77、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是奧地利人舒施尼發明的塑料袋78、現代環境主義的先驅卡遜,其著作寂靜的春天,發表于1962年。79、馬寅初: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和人口學家,著有新人口論等數十種著作。80、“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1、中國環保人物:唐錫陽先生第一代環保活動家;梁從誡先生“自然之友”的創始人;廖曉義-要做草根的人;田桂榮回收電池600萬多節;姚遠16歲高中生當選我國環境大使;奚志農滇金絲猴的私家攝影師;劉章華30年天天植樹不止,書寫綠色人生82、世界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26、);野生動物援助;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國際自然保護同盟83、中國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地球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84、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2011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主題旨在喚起社會公眾對環境與發展關系的清醒認識和自覺行動,強調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和公眾參與,號召全社會行動起來為可持續發展之路做出貢獻。世界生物多樣性日5月22日;國際濕地日2月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國植樹節3月12日全國統一的環境問題舉報免費熱線電話是:12369昆明受理自來水業務的咨詢、投訴及管網報漏報修電話:961062008年5月14日,美國內政

27、部長德克克姆斯若恩宣布將北極熊列為瀕危動物,該動物成為第一個因全球氣候變暖被列入瀕危物種的動物。85、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65億。86、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類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等。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87、自然保護是對自然環境和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其中心是保護、增殖(可更新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88、我國城市主要以煤煙型的空氣污染為主。89、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熱島”是指某個地區的氣溫顯著高于周圍地區,就像大海中的孤島那樣,形成溫度的“孤島”。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外

28、圍郊區現象。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于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90、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途徑城市綠地是減輕熱島影響的關鍵措施。綠地能吸收太陽輻射,而所吸收的輻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騰耗熱和在光合作用中轉化為化學能,用于增加環境溫度的熱量大大減少。綠地中的園林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不斷地從環境中吸收熱量,降低環境空氣的溫度。水面、風等也是緩解城市熱島的有效因素。水的熱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升溫值最小,表現出比其他下墊面的溫度低;水面蒸發吸熱,也可降低水體的溫度。風能帶走城市中的熱量,也可以在一

29、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91、解決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的前提大力發展經濟,奠定解決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的物質基礎;加強環境教育和培訓,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發動公眾積極參與,發揮監督作用;進一步完善環境立法,加強執法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92、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93、碳循環:指HYPERLINK/w/index.php?title=%E7%94%9F%E6%80%81%E7%B3%BB%E7%BB%9F%E7%9A%84%E7%89%A9%E8%B4%A8%E5%BE%A

30、A%E7%8E%AF&variant=zh-cno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HYPERLINK/w/index.php?title=%E7%A2%B3&variant=zh-cno碳碳元素在地球上的HYPERLINK/w/index.php?title=%E7%94%9F%E7%89%A9%E5%9C%88&variant=zh-cno生物圈生物圈、HYPERLINK/w/index.php?title=%E5%9C%B0%E5%9C%88&action=edit&redlink=1o地圈(尚未撰寫)地圈、HYPERLINK/w/index.php?title=%E6%B0%B4%

31、E5%9C%88&variant=zh-cno水圈水圈及HYPERLINK/w/index.php?title=%E5%A4%A7%E6%B0%A3&variant=zh-cno大氣大氣中交換。碳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分別是大氣、陸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統及無生命的有機化合物)、海洋及沉積物。自然界碳循環的基本過程如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氣中。94、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經濟發展模式。95、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32、”。96、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HYPERLINK/ziliao/2005-03/16/content_2704537.htmt_blank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97、我國“十二五”規劃確定節能環保指標體系: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

33、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其中,非化石能源比例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森林蓄積量,是第一次寫入國家五年規劃,也是人們關注和熱議的重點。98、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解決了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哪些問題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

34、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生態農業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有利于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促使農民脫貧致富,有利于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提高農民素質。生態農業成功地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和農產品質量提高的目標,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保護和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促進了社會進步,取得了生態,經濟與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是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99、什么是國際環境法及其基本原則?國際環境法是調整國家之間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國際社會關系的有約束力的規范的總稱。國際環境法由大量的多邊、雙邊和區域性國際環境保護公約、條約、議定

35、書、協議等組成,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公約和條約,保護臭氧層的公約和議定書,防止氣候不利變化的公約,保護HYPERLINK/shengwu/t_blank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止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公約,防止國際河流污染的公約和條約,防止越境大氣污染的公約和條約,防止核污染的國際公約等。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是:為各國所公認且普遍適用于國際環境關系各個領域的對國際環境保護有指導意義、構成國際環境法基礎的根本準則。100、我國參與的環境保護的公約、議定書和雙邊協定主要有: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及該議定書的修正;HYPERLINK/shengwu/t_blank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